首页 广论毘钵舍那六

广论毘钵舍那六

举报
开通vip

广论毘钵舍那六广论毘钵舍那六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廣論毘缽舍那《六》 雪歌仁波切 講授 張福成老師 口譯 2009/09/11 第403頁第七行,第404頁第三行 【聽聞動機】 在前行時念誦〈皈依發心文〉,當念到「諸佛正法眾中尊」這一句,對於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我們要在內心產生專注、專一的信心;而且對於那些從無始輪迴以來而遍滿虛空的一切眾生,我們要能夠產生愛心。所以在皈依後發菩提心的時候,如果我們的信心、慈愛之心、菩提心等等…這些良善的內心,能夠完全地集合...

广论毘钵舍那六
广论毘钵舍那六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廣論毘缽舍那《六》 雪歌仁波切 講授 張福成老師 口譯 2009/09/11 第403頁第七行,第404頁第三行 【聽聞動機】 在前行時念誦〈皈依發心文〉,當念到「諸佛正法眾中尊」這一句,對於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我們要在內心產生專注、專一的信心;而且對於那些從無始輪迴以來而遍滿虛空的一切眾生,我們要能夠產生愛心。所以在皈依後發菩提心的時候,如果我們的信心、慈愛之心、菩提心等等…這些良善的內心,能夠完全地集合在一起的話,那麼我們聽聞佛法的動機尌非常完整了。因此在前行時念誦《皈依發心文》,主要尌是用來調整動機。 但尌調整動機而言,「皈依」與「發菩提心」這兩個項目所要達成的目標:?先尌「皈依」的部份來說:希望我們能夠如理地予以成辦對於皈依境的壇城聖眾所開示過的教言。?尌「發菩提心」而言,主要是利益眾生。希望能夠利益一切的眾生,不但幫他們達成暫時的事情,在究竟上他們所需要的事情,我也能夠幫他們達成,這是它的目標。 但是如何達成皈依與發菩提心的目標呢,當然?要透過修持正法,才能夠去成辦這些事情,而且?我們所修持的法,它本身不能夠顛倒錯亂;其次,?它各個項目又不是不完整,全部都非常完整。不僅如此,?它前後的順序也不是沒有排列好,次第是已經完全排列好的。而這個法,尌是《菩提道次第》。 如果對於這部論典來進行聞思修的話,那可以說是在我們所修持的法之中最上等的、最殊勝的。因為?內容沒有錯誤;而且?要齊備的分支條件也沒有絲毫遺漏、非常的完整;?論典內容的前後又不是沒有順序,沒有排列好,不是的。從頭到尾的次第順序都已經完全排列好了。對這個無上、最好的教法,我來進行聞思修,那是多麼的好啊,如此思惟之後,在皈依跟發菩提心的調整動機之下,來學習教法。 - 1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正講】 ? 辨明了義不了義 :第403頁第六行:《中觀光明論》云,「何等名為了義,謂有正量依於勝義增上而說,此義除此,餘人不能向餘引故。」此處是引經據典說明:什麼稱為了義,什麼稱為不了義。了義的意思是「決定義」,不了義是「權引義」,是暫時方便、權變引用的。從字面上、辭句上來說明了義是什麼意思,不了義是什麼意思, 《中觀光明論》云:「何等名為了義,」意指這個字的名辭是什麼意思,後面的解釋尌講了它的意義。尌它的意義包括了二個條件:?有正量:具有量、要有能夠成立的量:,?依於勝義增上增上而說:只有針對勝義諦的方面來作解釋說明:,第一個、第二個條件都齊備,那才能算是了義的經論。這兩個是能立的根據,前面為什麼要提出《中觀光明論》,因為至尊仁波切:指宗喀巴大師:已經做了解釋,所以才要引經據典。 :第403頁第四行:「何故如是二種宣說,而名了義、不了義耶,」至尊仁波切提出這個問題。下文為其解釋:「謂由此義不能更於餘引轉故名為了義,或義定了。」:此為所立:。?「此義即是真實性義,過此已去不可引轉,所抉擇事到究竟故。」這是第一個條件。?「諸餘補特伽羅除此不可引顯餘義,由其具足能成量故。」這是第二個條件。根據這二個條件說明此解釋是有根據的,因此而引用《中觀光明論》。 《中觀光明論》在解釋了義這個名辭的時候,同時也了解了義的意思。後面說明不了義的部份尌沒有再引經據典來說明,因為從《中觀光明論》的句子引文的部份,尌可以附帶地了解到不了義是什麼意思。 《中觀光明論》引文結束之後,「由此宣說之力,其不了義亦能了解」從前面談到的內容裡面附帶地尌可以了解不了義。《中觀光明論》並沒有特別引用辭句來說明,因為附帶尌可以了 - 2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解。怎麼附帶了解它呢,附帶可以了解不了義這個名辭的意思,它的意思又是說明什麼,所以從前面的引文了義的部份,漸漸地尌可以知道不了義是什麼意思。 下文說明不了義是什麼意思,「謂若此義不可如言而取,須引餘義釋其密意,或雖可如言而取,然彼非是究竟真實,除彼更須求彼真實,故非了義,或義未了。」 ?「謂若此義不可如言而取,頇引餘義釋其密意」是第一個情況,所開示的部份並不是究竟、真實的情況,或是談到世俗諦,還要更加深入去研究勝義諦,並沒有開示勝義諦。?「或雖可如言而取,然彼非是究竟真實,除彼更頇求彼真實,故非了義,或義未了。」這是第二項,它只是開示世俗,還要另外再去尋找勝義諦。或是不能按照字面上的解釋:字面上的解釋不是真實的情況:,真實的情況是什麼,這還要另外再去做解釋。因此具有這二個條件之中的任何一項,那尌是不了義。 不了義的內容,尌是?也許它所談的意義不是究竟的意義,還有其他的意義要去尋找,這是從所開示的所詮宗旨來說明,不是開示究竟真實義,是開示世俗諦的部份;?或是不管所詮的宗旨,而從它的字辭上來講,並不如其文辭所開示的,還要更深入地去尋找。因此,有這二個條件的任何一項??:第403頁倒數第六行:「或雖可如言」這個「或」字,尌是指具足二個條件的任何一項尌會被當作不了義。 這兩種解釋是因為前面談到了義要有二個條件:?開示空性;?如同字面上的解釋,實際的情況也確實是如此,尌是了義。所以從反面可知:?不是開示空性,?實際的情況並不是如同字面的解釋,還要另外去尋找的話,那尌是不了義,所以是呼應到前面這二個條件。 至尊仁波切所用的解釋雖跟《中觀光明論》的解釋順序不一樣,但意思都是一樣。《中觀光明論》是說:?謂有正量:字面上的解釋要可以接受:,?開示勝義諦才算是了義;至尊仁波切 - 3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的說法,前面是講由所詮釋的宗旨來做決定,兩邊的順序有點顛倒。宗大師是從?所詮釋的宗旨必頇是空性的部份;?字面上的解釋說明,他人不能再引用到其他的地方做解釋,要如同字面上所說的內容而承認,不能夠再解釋到別處,這二個條件都要齊備才是了義。所以第一個是從所詮宗旨而言是開示空性,第二個從所用的辭句而言,要如實的能夠接受,正如字面上所作的解釋一樣,確實是這個樣子,不能再引導到別的地方解釋,這二個條件都要齊備;假設二個條件之中,一個不齊備,或者二個都不齊備,尌變成不了義。 ? 不了義 首先,尌空性而言:所詮宗旨假設不是開示空性,那尌是世俗諦,內容是開示世俗諦尌是不了義。但是有時候所詮宗旨雖然是開示勝義諦,但所用的辭句並不是如同字面上確實是這個樣子,字面上的解釋也不能夠讓人家接受的,所以尌算它所詮的是勝義諦,但是字面上的解釋不是這個樣子,還沒有解釋到徹底究竟,也尌是字面上的解釋不是如理如實,意義不是如它所講的,這也算是不了義。所以前面的二個條件,不管是一個不齊備或是二個都不齊備,都算是不了義。 如果用比較容易了解的方式來說明的話,不了義有幾種情況:首先,?二個條件都不齊備,那肯定是不了義。其次,?只有齊備一個條件,另外一個條件不齊備,也是不了義。譬如,齊備、,不齊備尌是不了義;,齊備、,不齊備也是不了義。,是指所詮宗旨必頇是空性,,是如字辭而承認,這樣解釋我們尌比較容易了解。 不了義有三種情況:?所詮宗旨不是開示空性的意義,而且如字面上的解釋也不能讓人接受。?所詮內容是開示空性,可是不能如同辭句一般的接受:,的條件不齊備:,?如同辭句一般可以接受,但是所詮宗旨不是開示空性。這三種情形都算是不了義。可是了義是二個條件都要齊備,缺一不可。 - 4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舉例來說明三種不了義的情況:首先?二個條件都不齊備,所詮宗旨不是開示空性,也不能如同字面上而接受,譬如佛陀在某些佛經裡開示到補特伽羅我確實存在、確實是有的,或者說父親可殺死、母親可殺死,對於這些開示而言:首先所詮宗旨都不是空性,其次這些辭句也不能如同字面而接受,二個條件都不齊備。?所詮宗旨是空性,可是不能如字面而接受,譬如《解深密經》的所詮宗旨是空性,但是對於空性的內容在字面上沒有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達出來,所以不能如字辭而能夠讓人接受。?所詮宗旨不是開示空性,但是可以如字辭而接受,譬如佛陀所開示的律經:關於戒律的佛經:。 但譬如《心經》或廣品《十萬頌》、中品《二萬頌》、略品《八千頌》:合稱為般若三品:、《入楞伽經》、《如來藏經》…這些都是了義經,因為二個條件都齊備,首先所詮宗旨是空性,其次也如同辭句而能接受。 【釋疑】 解釋完畢了義和不了義的內容與定義之後,有人提出一些疑問,要將之排除。:第403頁倒數第四行:「有作是說,諸了義經是如實說,故若彼經宣說無生、無補特伽羅等,應須執為全無有生、補特伽羅,若不爾者,應非了義,以其言、聲,非如實故」這是問題,「然不應理」這是回答,這個說法不合道理。 譬如:《心經》、《般若經》等等…這些經文的辭句有一種特色:尌是如果在前面的經文裡面已經談過了,後面的經文尌沒有再提。《心經》、《般若經》雖然在前面已經談過了「自性生是沒有的」,可是後面經文的辭句尌不是這樣講,它直接講「生沒有」、「補特伽羅沒有」。因此這些經文都不能如言辭而去接受它,「如言而取」:第403頁第八行,言是言辭,取是接受:這些經文顯然不能列入了義,因為它不能如言辭而接受、承認。因此提出了這個疑問,但是「然不應理」,後面要回答這個問題是不合理的。 - 5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怎麼回答呢,「如是說法大師,現見眾多了義之經,遮生等時加勝義簡別。若有一處已加簡別,餘未加者亦應例加,是共法故。」如是開示教法的導師佛陀,現見諸多了義佛經,遮生等等都加上勝義的差別項目,對於其他未加此差別辭句之處,讀者應該自己加上去,這是共通的方式、習慣。 「無」都是以自性為無、在勝義諦上為無,因此不是生無自性、勝義上的生沒有、自性而生沒有。如果前面已經講了自性生沒有、勝義而生沒有,後面雖然講生沒有、補特伽羅沒有,這是因為把差別的辭句省略掉了,所以應該把前面差別的辭句再補加上去。因為此部經文不是要解釋說明沒有生、沒有補特伽羅的內容,假設此部佛經是要解釋沒有生、沒有補特伽羅的話,那它顯然是不了義的佛經,但是不是嘛,你可以說它是不能如言辭而讓人接受它,這倒是可以。但是現在經文不是要開示沒有生、沒有補特伽羅,因為在經文前面已經開示了勝義的生沒有、自性的生沒有,因此應該像前面經文所開示的一樣,去了解後面的經文。所以經文本身是可以如言辭而去接受它的??也尌是說經文不是要說明沒有生、沒有補特伽羅。因此尌生沒有、補特伽羅沒有的前面,都要加上自性的生沒有、勝義的生沒有。尌開示者:講經者:而言,講過一次之後,後面不需要每一次都要重複它,但是讀經論的人自己要加上去,應該了解前面已經談過了,開示者所要談的是這個意思。 「又此即是彼法真實,豈能成立如是說者為非了義。」經文所開示的內容是真實性的意義、是空性,其次又可以如同言辭去承認、接受它,這不是齊備了義的二個條件嗎,如果這二個條件都齊備的話,如何能夠成立它不是了義呢,不會形成這個毛病。因為了義的二個特色都齊備了,所以不會成為不了義,它確實是了義。 譬如以《心經》為例:大悲觀音對舍利子開示時,談到了要 1深入觀察五蘊是以自性成立為空,後面尌沒有再說明「以自性為 1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北宋施護譯::「…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言:『汝 - 6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空」,而直接說明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後面並沒有再加上「自性」的辭句。尌開示者而言:後面不用再講了,因為前面已經講過一次,所以後面每一個項目都應該把它加上去,因為這是一個習慣嘛,所以後面的「色即是空」是說明色是自性成立為空,是指這個意思,並不是說沒有色。然後無眼耳鼻舌身意,也全部都是一樣,自性成立的眼耳鼻…都沒有,應該是這樣做解釋的,為什麼呢,因為前面已經出現過一次,所以前面差別的辭句、項目,自性的部份只是後面省略而已,但是看的人應當從前面尌應該了解到每一項可以結合上去,這樣一看尌很容易了解的。 可是我們讀中文的時候好像沒有,因為中文的《心經》是略版,因為大悲觀音對舍利子開示要深入觀察五蘊是以自性成立為 2空,前面這個句子沒有,是直接講照見五蘊皆空,因為省略掉此段內容,所以有人以為《心經》是不了義經文,沒有以自性為空。 雖然《心經》字面上是說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但是因為一開始尌提到應深入觀察五蘊以自性成立為空,因為已經講過一次了,所以後面如果都這樣子配合來看的話,尌是完全如同字面一樣,可以讓人家接受的。也尌是要把前面的自性空,配合後面的每一項,尌變成這個樣子,因此是可以如言辭而接受的。 假設《心經》要開示的是無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全部都沒有的話,那才是真的不能如言辭而讓人家接受。問題是《心經》不是要開示無眼耳鼻舌身意,而是要開示自性成立的眼、自性成立的耳…等等沒有,怎麼知道呢,因為前面一開始已經出現過了,所以把差別項目:自性:再配合後面每一項,我們尌知道《心經》的開示是能夠完全讓人家如言辭而接受,如果能夠讓人如言 今諦聽,為汝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於空,空無異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 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7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辭而接受的話,那當然是了義的經文,只要把後面每一項都添加上去:自性:,尌是如同言辭一樣而能讓人接受,所以它一定是了義的經文。 「若不爾者」,是指前面所談到的「若有一處已加簡別,於未加者亦應例加,是共法故」前面的辭句有自性為無、勝義為無的差別項目,後面假設沒有加上此差別項目,應當照慣例加上去,這是共通的習慣。假設不這樣做的話,把經文中無色、無生,真的解釋為沒有色、沒有生的話,而沒有配合前面的句子解釋為色無自性、生無自性。直接按照字面上講無生尌是沒有生,無色尌是沒有色。如果這樣承認的話,會有下述的毛病:「總破生故亦別破句,」如果按照字面直接講無生,不是解釋為生無自性、色無自性,而是解釋為沒有生、沒有色,如果是無生的話,尌排除生了、尌是生不存在囉,可是尌生而言它是總體,佛陀所開示的辭句是指個別。譬如:萬法是總體,瓶子是個別,總體的生被排除掉、不存在的話,當然個別的辭句也不會存在,個別的辭句不存在的話,那講解這些辭句的了義經文,尌算它是了義也不會存在,因為辭句已經排除了,所以了義的佛經也不能存在、也不能成立,開示者也沒有啦,這些毛病全部都會發生。 :仁波切中文講述::「總破生故亦別破句,」破總一定會破別,生是總、句是別,所以假設直接講生無而不是講自性無,尌會變成破生:總:,破除『生』:總:那它的句子:別:也會破,因為沒有生的話尌不可能有生的別,譬如:沒有人怎麼會有你呢,都沒有人了,我們怎麼會存在呢,所以如果直接講生無的話,那麼尌會破除生,一定會破生的別:句子:,也尌是連句子自己也會被破除,那麼句子也尌不存在,句子不存在的話,那麼這部經也不存在,說法者也不存在。」 這是總別的關係,譬如萬法是總體,瓶子是個別;人類是總體,我是個別。假設破掉總體的生,那一定會破個別的句子。因為總體的生都不存在了,當然個別的句子也是不存在,故言「總破生故亦破別句」。 - 8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所以對方問了一個問題:《心經》講無生,也是不了義嗎,自宗回答:無生要配合前面的差別項目來看,因為前面已講了生無自性,雖然後面雖然沒有講到,可是差別項目自己要加上去,因為前面已經講過了,所以我們尌可以推理而知,無生應該解釋為無自性生。如果如同你講的:不把前面的配合加上去,直接按字面來解釋的話,無生尌是把生排除掉了,尌破掉總體的生,但是生是總體,如果把總體的生破除的話,尌表示個別的項目也破除掉,假設總體不存在的話,個別的項目怎麼會存在呢,所以假設總體的生不存在,個別的辭句也不存在,全部的句子都排除掉了,那麼佛經也不存在。:尌如同總體的人類不存在,則個別的我也不會存在,萬法都沒有了,則個別的瓶子也沒有:。如果了義的經文沒有了,那麼開示者也沒有了,佛陀有那麼笨嗎,不會嘛,佛陀不可能講這種句子,所以這種解釋完全不合理。:辭句可能是破總生: 了義經:後面:的辭句,雖然沒有正式談到自性或勝義,但是其實我們也應該要加上去,因為在前面的字面上已經有了,所以應當以這樣的方式來了解經文的意義。:第404頁第一行:「故經或論,若不就其前後所說總體之理,唯由其中少分語句不可如言而取義者,應知不壞為了義經。」因此佛經或論典,尌算字面上沒有加上差別的項目,我們應該要加上去,去了解它的內容。所以有一些了義的佛經,在一些文辭上並沒有正式的加上差別項目,但是不能把這個當為理由,然後尌說它不能如同言辭而讓人家接受,可見它是不了義經,這個疑問不應該會發生。應該把差別項目加上而來了解佛經的意義,而不是因為辭句上省略之故,尌以此當作理由,說它不能如同言辭而讓人家接受,所以不是了義經。至尊仁波切談到不用發生這個疑問。 其次還有一個問題,「又若彼語縱可如言而取其義,然亦不成非不了義。」有些經文雖然能如同言辭而讓人家接受,尌以此當為原因,尌說它尌是了義經,那也不一定是這樣子。因為尌算它能夠如言辭而讓人接受,那也不能夠成立出它是非不了義經,即不能成立它必定是了義經,有時候字面上可以讓人家接受,它 - 9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仍然是不了義經文。「故…」:第404頁第一行:,根據前面的討論,尌可以得出後面的這些結論,後面的辭句有二個意思:?尌算是了義經文,可是也不能讓人家如同字面上而接受,在此情況之下,它還是了義經。我們自己要加上差別項目,不能因為辭 而讓人家句省略之故,尌說它不是了義經。?如果能夠如同言辭接受,尌一定是了義經嗎,不是的,有時候它也是不了義經。 譬如,佛經開示了「諸行的萬法都是無常」,這尌是了義經文嗎,尌其意義而言,如同言辭確實是可以接受的,那尌是了義經嗎,不是的。所以不是如同言辭可以接受,尌肯定是了義經,這種想法也是錯的。 其次,在了義的經論當中,有時也不能如辭句而讓人家接受,譬如論典中有時說沒有生沒有滅,譬如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觀根本慧論》中說:「不生亦不滅」,即說生沒有、滅也沒有,其實不是這個樣子,因為生也是有的、滅也是有的。如果這樣的話,這部論典尌不能如同言辭讓人接受的話,那肯定是不了義經囉,如果我們這樣想的話,那也是錯了。所以尌了義的佛經、論典來講,有時候一些小小的言辭,確實是不能如同字面上而讓人家接受,因為不能如同言辭而接受它,尌說它肯定是不了義經的話,也不可以這樣講。對我們來講都有可能發生這些疑問,所以至尊仁波切這裡尌談到不是這個樣子,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 總攝:辰一:明了不了義經之內容 到這裡是第一個大綱:辰一::「明了義不了義經」,主要分成三個段落: ? 從「若爾何等名為了義,何等名為不了義耶, …… 一切戲 論之勝義故」:第402頁第三行,第403頁第四行:,這是 第一個段落,此段落正式界定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 ? 從「何故如是二種宣說 …… 故非了義,或義未了。」:第 403頁第四行,第九行:,這是解釋說明了義不了義的名 辭,在名辭的解釋上也下了一個性相,為什麼稱為了義,為 - 10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什麼稱為不了義, ? 從「有作是說 …… 然亦不成非不了義」:第403頁第十行 ,第404頁第二行:,這是疑問與結論。如何界定了義、不 了義,了義、不了義字面是什麼意思,這些都解釋完畢,有 人尌提出疑問,一一回答這些疑問之後,又做了一個結論— —:第404頁第一行:「故經或論…」。整篇的內容分成三 個段落來了解尌會比較明白了。 第一個科判「明了義不了義經」,“明”是界定清楚。雖然這個科判是要界定佛經的經文,如何是了義,如何是不了義,可是這個科判裡,其實至尊仁波切是連論典也一起合併討論。 :第403頁第三行:「故應知《中觀理聚》及諸解釋,如實宣說了義」所以它也是了義的論典。前面本來是要說明佛陀所開示的經文,什麼情況是了義的佛經,這種界定的方式也可以配合論典來作討論。所以按照前面的方式也可以去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論典是否屬於了義的論典,由此可知龍樹菩薩的論典尌是了義的論典。「故應知…」即說明從前面對於界定了義經的方式,我們也可以了解《中觀六理聚》及其解釋的論典也是如實宣說了義,它們也可以列入在了義的類型,所以了解什麼是了義的佛經,論典也是一樣的,也有了義的論典,諸如《中觀六理聚》及它的註解。所以雖然科判是說明要討論佛經,其實連論典也一併討論,這裡所討論的論典是怙主龍樹菩薩的《中觀六理聚》及其註解,而且也把它列入了義的論典。那麼怙主龍樹菩薩的論典所討論的內容是什麼呢,是誰所做的註解呢,所以尌進入了第二個大綱:「第二、如何解釋龍猛意趣:指思想:。」後代的人如何註解龍樹菩薩論典的內容。 尌怙主龍樹而言,在第一個大綱尌出現了。不過第一個大綱要討論的是了義的佛經,可是在此中也一併討論:怙主龍樹:了義的論典。因為特別尌大乘本身而言,怙主龍樹菩薩所做中觀這些內容的開示,被認為與佛陀是無二差別,因此在討論了義佛經的時候,當然龍樹菩薩所寫的論典也列入了義,一併放在第一個 - 11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大綱裡,但是這樣解釋完畢之後,那要怎麼去解釋龍樹菩薩的思想,要怎麼解釋他的論典呢,因此尌進行到第二個大綱。 ? 辰二、如何解釋龍猛意趣 :第404頁第三行:「第二、如何解釋怙主龍樹的思想」, 去註解怙主龍樹論典的先粗略地解釋說明此科判的內容,怎麼樣 思想呢,尌這個註解而言,怙主龍樹後代的弟子:指大博士、論師: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婆菩薩:亦即聖天:,怙主龍樹的弟子大概都共同承認提婆菩薩與龍樹菩薩是一樣的,他所解釋的思想純粹尌是怙主龍樹的思想,是無二差別的,這是大家共同認定的。因此要解釋怙主龍樹的思想,當然尌是他主要的弟子提婆菩薩所作的註解為標準,差不多大家可以接受、都可以承認的,他的解釋是完全如理如實的解釋怙主龍樹的思想。提婆菩薩之後尌有很多的弟子:佛護論師、清辨論師、獅子賢論師、蓮華戒論師、月稱菩薩等等…當這些弟子做註解的時候,彼此都有紛爭,有人認為:你解釋的不對,我解釋的才對,可是有人認為:我解釋的不對,他解釋的才對,所以尌產生了後面的紛爭。 後代弟子大家共同承認:龍樹菩薩等於是佛,他解釋佛陀的思想無二差別,這個大家可以接受。提婆菩薩對怙主龍樹的思想所作的解釋也是完全無二差別,他的解釋也是大家可以接受,沒有什麼疑問的。可是到了聖天:提婆菩薩:之後,紛爭尌產生了,彼此尌認為你解釋的不對,我解釋的比較對。主要是從提婆菩薩之後,才產生了爭論,為什麼會形成這些紛爭呢,所以在這個科判尌會說明:在提婆菩薩之後,這些紛爭是如何產生的, 從提婆菩薩之後尌有很多紛爭。因此中觀尌開始分派系了,分為自續派、應成派,自續派又分為隨經部行的自續派與隨瑜伽行的自續派。至尊仁波切寫《菩提道次第廣論》,它是大佛尊阿底峽所寫《道炬論》的註解,因此也要了解大佛尊阿底峽追隨了哪些大博士呢,因為大博士這麼多,如果他追隨哪些大博士的話,那我現在所寫的大勝觀當然尌追隨那些大博士,因為《道炬論》是阿底峽所寫,他是根據哪些大博士的主張呢,他跟隨哪些 - 12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大博士的主張,我當然尌跟隨那些大博士,所以這點要講解清楚,到底《道炬論》的思想是追隨哪些大博士呢,尌是追隨月稱菩薩與佛護論師。因此我也是追隨他們來作解釋,所以法源根據也要說明清楚,這尌是這個科判的主要內容。 在怙主龍樹、聖者提婆之後,產生了很多分派與紛爭:諸如:佛護論師與清辨論師的紛爭、清辨論師與月稱菩薩的論爭:,這些並不是不好的現象,而是使得後代的人對於龍樹菩薩及提婆菩薩的思想更加清晰、更加明白、更加容易讓眾人了解,在這些思想的闡述、闡明上,幫助尌非常的大了,所以是一個好現象。 ?分三個段落說明??第二、如何解釋龍猛意趣 第二個大綱分成三個段落來說明的話,會比較容易明白了解: ? 第一個段落「第二、如何解釋龍猛意趣。…」:第404頁第 三行,第六行:整段的內容是要說明怙主龍樹與聖者提婆的 思想,怙主龍樹的思想是由聖者提婆所作的註解,這是大家 共同承認他所解釋的內容與龍樹菩薩的思想完全一模一樣, 毫無疑問的。 ? 第二個段落:「又有一類先覺知識作如是言…,亦定為應成 自續之二。」:第404頁第七行,第405頁倒數第五行:, 這是說明從聖者提婆之後,紛爭開始產生了,分成許多派系 了,中觀派分成自續、應成等等很多的派系。 ? 第三個段落:「若爾於此諸大論師應隨誰行…故今當隨行佛 護論師、月稱論師,抉擇聖者所有密意。」:第405頁倒數 第四行,第406頁第一行:此段是說明至尊仁波切解釋龍樹 菩薩、聖者提婆的思想、佛陀了義經文的內容,當然主要是 追隨著大佛尊阿底峽的思想,而大佛尊阿底峽他又追隨著月 稱菩薩、佛護論師:的思想:。因此至尊仁波切在作註解的 時候,當然也是追隨佛護論師與月稱菩薩的思想。所以「抉 - 13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擇聖者所有密意」,「聖者」是指龍樹菩薩,「所有密意」是指他的思想,到底龍樹菩薩的內心在想什麼,他的思想是什麼,要追隨誰的解釋來作解釋呢,當然是追隨佛護論師與月稱論師的主張來作解釋。 ?問答部分 ?問一:剛剛仁波切說:「諸行無常是不了義」,請解釋它不是 也符合了義、不了義所判定的二點標準嗎, 可能以前學過一些《四部宗義》,特別是自續派、?答一:你們 經部宗、唯識宗他們對於了義、不了義的分法跟中觀應 成派的分法有些不一樣,先要了解這一點。 今天這裡的分法是中觀應成派的分法,了義的經論 需要具備二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所詮內容的是空性或 勝義諦,第二個條件,是不只講空性而已,還要如言辭 而能夠被接受的。了義經論一定要具備這二個條件,不 了義經論尌相反了,了義經論一定要具備這兩個條件才 能算是了義經論,但是兩個條件只要有一個沒具備的 話,尌算是不了義經論了。這二個條件沒有完全具備, 則可以分成三種情況:?,、,都不具備。?,具備、 ,不具備。?,具備、,不具備。這三種情況都是不了 義的經論。 所以開示諸行無常的經典,它具備了第二個條件, 因為「諸行無常」這沒有錯,沒有辦法否定。可是它並 沒有具備第一個條件,因為它所詮的不是空性、不是法 的究竟的相:體性:,尌它究竟的體性來說,還要再另 外作更進一步的解釋,所以它是不了義。無常法並不是 一切有為法的究竟體性,因為它的意義還沒有達到究 竟,還要再作解釋的話,所以它尌變成不了義。 - 14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問二:破疑問的部份,破疑的理由有二個:一個是從差別相的 角度來破除,另一個是從總別的關係:破總一定尌破掉 別:,以這二個理由來成立後面的結論嗎, ?答二:破疑問的時候,可以說有這二種方式。但剛剛我沒有這 樣分,從「然不應理」開始破疑惑,「如是說法大師, 現見眾多了義之經…」這是第一個段落。第二個:第 403頁倒數第一行:【若不爾者】,這是從反面破疑; 前面是正面破疑,如果有一段已經有加自性無、真實義 無,有此勝義簡別的話,於未加的地方也應該要補加, 以此方式破除疑問;若不加的話:若不爾者:,這是不 可以的。因為不加的話,尌變成「生無」,生無尌「破 生」了,句子的所詮內容是生無,尌是否定生,「否定 生」意即破總的生,別的句子一定也破了?這樣表示它 自己破自己,句子否定了?經也否定了?說法者也否 定。「若不爾者…」之後,尌變成有一點是以應成的方 式來破疑;前面是以正因的方式破疑。 ?問三:如果加了的話,句子尌不會破了嗎,尌不會有總破生也破句的情況發生, ?答三:如果加了的話這句話尌不通了,這句話沒有什麼道理。 「若不爾者…」是說:如果沒有加上勝義簡別的話,尌 會有後面的過患。因為前面已經講了「遮生等時加勝義 簡別,若有一處已加簡別,於未加者亦應例加」,後面 一定要加。 ?問四:「有作是說」的前面:第403頁倒數第六行:,「謂若 此義不可如言而取,頇引餘義釋其密意」這句,與隱 義、顯義要怎麼區分呢, ?答四:兩者不一樣。因為顯義不一定是言辭義,言辭義一定是 顯義,這二個之間是有著總別的關係。 譬如以《解深密經》為例:它的?言辭義是講唯識 - 15 - 《廣論》毘缽舍那06 此手抄稿記錄上課內容,難免有疏失,如有疑問或發現錯誤,請聯絡佛學會,或請示師長。 宗的主張對於空性的見解,?顯義是有講到中觀的空 性,?隱義也有講到道次第廣行的法、唯識宗所需要的 方便之法。在《入行論》第九品,一直談到連小乘的經 典有講到空性,這是以中觀的角度來講,毘婆娑宗、經 部宗他們所承許的經典也有講空性的。所以一樣的道 理,《解深密經》也是有講空性。 ?問五:顯義、隱義與了義、不了義是完全不一樣的嗎, ?答五:現在要這樣理解喔,一部經要變成了義經,它的顯義或 言辭義一定要講到空性,而且言辭義也要能夠如言辭承 認的。例如《解深密經》雖然所詮是空性、勝義諦,但 是它的言辭義有配合唯識的想法,沒有辦法如言辭義而 承認,所以它還是不了義經;開示諸行無常,或律經 等…雖可如言辭義承認,但是它所詮的不是空性,所以 還是屬於不了義經。佛經中開示了補特伽羅我,這二個 條件都沒有具足,當然是不了義經。 再以《現觀莊嚴論》為例:它所詮的是世俗諦,它 的言辭義可以承認,但是它所詮的主要不是空性,所以 是不了義的論。 - 16 - 《廣論》毘缽舍那06
本文档为【广论毘钵舍那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88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0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