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善导大师全集》怎样研读

《善导大师全集》怎样研读

举报
开通vip

《善导大师全集》怎样研读 《善导大师全集》怎样研读   作者:净宗法师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899 更新时间:2009-12-20 14:18:10   善导大师为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善导大师的教著思想即是净土宗教理的标准、权威,净土宗行人的指南、生命。今由无量殊胜因缘,《善导大师全集》得以印行流通,普赠有缘,值此机会,想就“怎样读《善导大师全集》”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以供有心者参考。 应该说,要想通达大师全集,一线贯穿,了然无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鉴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一,为顾全所有读者,本文将《善导...

《善导大师全集》怎样研读
《善导大师全集》怎样研读   作者:净宗法师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899 更新时间:2009-12-20 14:18:10   善导大师为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善导大师的教著思想即是净土宗教理的标准、权威,净土宗行人的指南、生命。今由无量殊胜因缘,《善导大师全集》得以印行流通,普赠有缘,值此机会,想就“怎样读《善导大师全集》”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以供有心者参考。 应该说,要想通达大师全集,一线贯穿,了然无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鉴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一,为顾全所有读者,本文将《善导大师全集》研读课程,按从浅至深、由略至广的次第,分为三个阶段,或称三轮。每一轮皆可毕业,也可继续前行;甚至每一轮当中的任何一步、任何时间点,也皆可停顿或继续前行,皆由读者自行决定。见下表: 目标 分步 第一阶段 掌握一个核心——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1. 先读〈全集编者序〉,三遍。 2. 通读“五部九卷”,一遍。 3. 背诵〈五部九卷摘要〉。 4. 熟读〈善导大师法语〉。 5. 重读〈全集编者序〉,一遍。 6. 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讲法光碟,一遍。 第二阶段 贯穿一条主线—— 从“要弘分判”, 到“要弘废立”。 1. 先读〈观经四帖疏编序〉,三遍。 2. 熟记《观经四帖疏》组织图表。 3. 通读《观经四帖疏》,三遍。重温编序及组织图表,三遍。 4. 顺逆各读《观经四帖疏》一遍,共二遍。 5. 读〈观经四帖疏纲要〉,三遍。习题五道。 6. 重温〈观经四帖疏编序〉,一遍。 7. 分读“四部五卷”及相关〈概说〉,二遍。 8. 通读〈四部五卷概说〉,二遍。 9. 重温〈摘要〉、〈法语〉、〈全集编者序〉。随兴阅读祖师〈传记〉、〈年表〉。 10. 再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光碟,一遍。 第三阶段 由核心、主线,辐射到全面。 1. 寻读《观经四帖疏》,四遍。 2. 重读〈观经四帖疏纲要〉,一遍。 3. 重温〈观经四帖疏编序〉。 4. 寻读“四部五卷”,四遍;通读〈概说〉,一遍。 5. 重温〈摘要〉、〈法语〉及〈全集编者序〉。 6. 读〈善导大师全集编序说明〉。 7. 依眉注,细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8. 依眉注,细读“四部五卷”,二遍。 9. 〈善导大师语录〉、〈净土宗之特色〉、〈净土宗经论释要文〉及相关〈导读〉等,随意读之。       事先说明数点:  一、拜读祖师教著必须与念佛同步,解行并进,学修相资。  二、研读大师全集必须专心致志,在此期间,除弘愿寺流通的净土宗系列丛书,可根据需要以相资佐之外,其他宗派经论著作,包括有关净土方面的言教,暂时统统放下,免受异学异见、别解别行的干扰,影响习读效果。  三、上述课程为弘愿寺将来开班讲解《观经四帖疏》等善导大师著作时,对听课学员之预备要求。一般读者,自行参考加减。  第一阶段  为初机读者所设。重点是掌握〈全集编者序〉所明大师教法之核心。以通读善导大师五部九卷(《观经四帖疏》四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及〈摘要〉、〈法语〉,对大师原著有一个初步感性的了解,即为功课圆满,而不论究竟读懂多少。  又分为若干步。  第一步,先读〈全集编者序〉三遍。  此序由慧净法师所撰,总十二页,大分三节:  一、从开始至第三页第二行“年表等文”,说明全集主要内容组成及编述缘起。  二、从“大师是”至第五页第三行“推重如此”,简略赞叹大师之行德。  三、从第五页第四行“大师依据”至最终,说明大师所确立净土宗教理之核心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此为序文之重点,指示全集“教眼”所在之处,特别关键,应当反复详读,至少三至五遍,以了然于心。  所谓“教眼”,就是一本教著的眼目、孔道,必由这里才能看明全著,必由这里才能汲取教法之乳。在经则称为“经眼”,在论则称为“论眼”,各宗祖师的教著也都有其教眼。不获此眼,总是茫然;一获此眼,全体透达。这是一定、自然的道理。  这让我想起初吃椰子的经验。不妨记之于下。  内地人初到海南,总要买个椰子尝尝。我当然也不例外,好奇地挑了一个,捧在手中,又大又沉,很结实。正愁没刀,不知如何对付它,摊主拿刀给切开了。但并不是如我所想的从中对开,然后分成若干片,而是顺着蒂结的地方切去一小块,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又交还给我,顺便递给我一根塑料吸管。这让我不仅感到为难,更为大惑不解。“这么结实的家伙,不切开让人怎么吃?又不是喝饮料,给我软管还能当刀使吗?”  摊主一看便知我是外地人,初来海南,便很热心地走过来指示我他切开的地方,原来有三只隐约的圆斑,用手指轻轻一按竟是空空的孔洞,吸管便从这孔洞中插进去;顺势一汲,清甜甘美的椰汁立即盈满口中,源源不断。  这可真让我大开了眼界。我真不知道椰子是这种吃法;更不知道世上竟长着这样的水果,高高地挂在数丈高的树端,里面竟然满腔是“水”,绝对的天然清纯饮料。椰壳密封而厚实,即使从高高的椰子树上掉下来也不会摔破,不仅保证了里面椰汁的鲜美不腐,又极为方便运输。最为神奇的是,盛满椰汁的“水箱”顶端竟自生三只小孔,让渴爱其甘汁的人们丝毫不必费力,就可以很方便地从孔而取。若是一家三口,围坐小桌,各用一支吸管,共饮一腔椰汁,倒也和乐融融呢!  这真是神奇的水果。幸亏是来到海南,由摊主当面开吃,若是身在内地,人家用飞机捎给我,会如何呢?自然是拿一把刀,从中对切。切不开会去找更大的砍刀,从中对砍;砍不开,或者自叹没有福分干脆放弃。若不甘心,则会再去找更坚实锋利的斧子、铁锤之类的,猛劈猛砸。终于劈开了,但椰壳飞了一屋,椰汁溅满地板,还是一无所获。第二次,会另备一只大盆,先砸到盆里,再倒入碗里。第三次?不要了。再好喝也不要了,太麻烦,甚至有危险。  若是没有人当面指点,凭我永远也找不到喝椰汁的“窍门”,谁还能想到在那还有三只天生的小孔啊!  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诸祖师的教典,也正如这神奇的椰子一样。文句精巧,收罗众义,如同椰壳;法味充足,法乳饱满,如同椰汁;自具教眼,源源流现,如同椰孔;不遇明人,难知难识,如喝椰汁需人指点。  相信很多人,亦如笔者当初,拜读祖师教著,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教眼”,只不过一马笼统地读过去。如果只是在文字上通读一两篇,便自以为了解了祖典的内涵,这和捧着椰子左右把玩一阵,然后放下,便夸口说自己已经喝到了甘美的椰汁,又有什么区别呢?也有人花了大力气,摸索文句,条分缕析,能说能解,但如果不知教眼之所在,不顺教眼看祖著,即使说来口沫横飞,写来字如山积,也是空费精神,一无所获;如同花大力气,砸碎椰子,椰汁遍地,未尝一滴一样的可惜。  如同椰孔一样,教眼是一部完美的教著本来自具的,后人是强安不得的。知道教眼的人自然知道,天然妙成,不假人为;不知道的人以为那只是你个人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我还有我的高见。不知其所谓的高见,言而无义,乃至曲解祖意,恰如椰壳上画出的孔是吸不到椰汁的。  慧净法师所写的〈编者序〉便起到了指示教眼、提供吸管的功能。  一般人,往往不会重视到此〈编者序〉,上来便兴冲冲地要去研读原著,他们的想法是:  一、我要读的是祖师原典,又不是要读后人写的东西。  二、以我的智慧与能力,完全可以自己读原著,不必受他人指手画脚。  三、序文皆是一般性的介绍,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  四、若看别人对善导大师思想的阐释,可能会影响我的独立思考。  这些不是出于骄慢心,就是因为浅薄无知的缘故,往往到头来不是弄得一头雾水,兴致全消,就是执其只鳞片爪,以为全得。笔者也曾犯此毛病,故奉劝有缘诸君,最好能虚心静气,从研读此〈全集编者序〉开始,便会有一个很好的线索。果有真知灼见,只会越磨越光,断不致被他隐没。  还需说明,人很少能做到不先入为主的,故读此序文及祖典,最好是将我们原先所学,彻底放空,以一种空荡荡、不评断的心来读,保持心平气和,做到理性客观,才不会被所知障所障,不会下意识地逢迎或抗拒。  第二步,通读“五部九卷”一遍。  第一步完成后,最好休息一两天,加强念佛,以便让大脑有一个缓冲的时间。  第一部祖典是《观经四帖疏》,在前面慧净法师也写了一篇非常精妙的〈观经疏编序〉,如果有兴趣有能力可以读,如果兴趣能力稍弱,也可跳过,后面接下来几张组织图表也是一样。我们就直接从十九页〈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开始。  初读祖师原著,不要抱太大的希望,想要有多么深入的理解。实在说,我们不是那个根机。如果一定要理解多深,收获多大,这种不切实际的躁妄心,要么会导致因噎而废食,要么会产生许多误解。  具体来说,有几点:  一、书页上面所标眉注,暂不理会。  二、黑体字的部分,多加注意。  三、逐字逐句,心平气和往下读,遇到读不懂的、觉得费劲的文段,忽略而过。要知道这是初读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不必沮丧。  四、读到法喜处,稍作停顿思惟,慢慢涵养。  五、觉得大脑累了、满了,随时休息,加强念佛;等大脑恢复空灵有力,再续前读。  六、《观经疏》一遍读完,可翻至前第十四页,几张组织图表看一下。五部全部读完,翻至最前面扉页,将五部九卷组织图表看一遍。  必须说明,整个全集的研读过程都是和念佛相交织的。善导大师思想的最终归结就是“一向专称”,所以只要一向专称,念念不舍,自然合于大师之道。  祖典甚深,佛意不测,欲凭自己的蝇头小智摸猜祖意,那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一方面虔敬于念佛,一方面谦恭于诵读,则弥陀光明自然加持,法语入心自会发酵,积习温熏,如佳酿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有醇郁的法香飘出。所以不能急,也不必急。  第三步,背诵〈五部九卷摘要〉。  当第二步完成,五部九卷都通读一遍之后,一般来说都会觉得法喜,但具体也说不出来到底是法喜什么;会觉得很有收获,但也说不出是什么收获。总之,朦朦胧胧的法喜、收获。这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确实有理由欢喜,要知道祖师这几部伟大的教著,可是一千多年来多少高僧大德,乃至弘扬净土的大师都无缘拜读到的,今天我们读到了,这要多大的福德因缘啊!难道不值得欢喜么!但如果有人说:“我并没有觉得什么法喜收获。”那也没关系,也不是白读,一样的有功效,只是还没有立即显现而已。  终于将善导大师五部祖典通读了一遍,我们可以为自己小小的庆贺一下,暂停七至十天,让大脑放松一下,不增加思惟负担,只管念佛。  接下来拜读〈五部九卷摘要〉。  〈摘要〉共六十六条法语,有些我们觉得会熟,有些依然不熟悉。现在可都要全面熟悉了,反复读诵,力争能够全部背会,即使不会背,至少也要读到烂熟。因为这些都是祖师最重要的法语,最精华的部分,属于结晶性质,而且很短、很好懂、很好记,很美、很有力量;在编排时分成若干的小段,读起来又不累。  可以抽一段时间,专门当作早晚功课来读诵,读完就念佛。你会越读越欢喜,越读越觉得有力。  读得比较熟了,就翻看各条法语在原著中是哪一段,再就其前后意义看一看,想一想,但也不必太著力,因为现在还不是火候。著力过多,恐不免穿凿。  第四步,熟读〈善导大师法语〉。  第三步〈摘要〉读得熟了,有些人会有不再想往下看的感觉,因为太好了,太美了,他想在那里多停一段时间,那自然是可以的。不过,〈法语〉与〈摘要〉属于同一性质,只是编排形式不同,不会冲淡读〈摘要〉的法喜,不会打闲岔,反而会从另一个侧面增加你的法喜与受益。如同手持一颗美丽的钻石,爱不释手是自然,但转一个角度,看看另一面的光彩,不是很好吗。  〈摘要〉按祖师著作分成五部分,编排按其在全集的先后顺序;其中的每条法语,也是按其在原著中的先后位置。所以〈摘要〉相当于大师五部九卷的浓缩本。〈法语〉按法义性质总分八类,根据法义展开的次第编其先后。也就是将祖师原著法语次序打乱,按其性质进行分类,同一类别的合集在一起,再按法义展开的次第,及各法语间的相互关联度,进行重新编排,以成一个整体。  比如“一、弥陀本愿力(本愿)”总收十九条法语,这十九条法语分布于祖师所有五部九卷之中,属于异部异处,同时宣明“弥陀本愿力”这一主题,这样就会给我们极大的信心,也给我们提供了对比可参的极大方便。  〈摘要〉主要是“诵读”,多读诵,少思惟,读久读熟,其义自现。〈法语〉主要是“参读”,边读边参,边参边读,切磋琢磨,义更明朗。所以〈法语〉必然列在〈摘要〉之后,有了熟读〈摘要〉的基础,才有可能参读〈法语〉,也有必要以读〈法语〉而形成较为系统的法义认识。  不过,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初读者,所谓的参读,也是各就自己的思惟力而已,不可能有多么深入的,大致有这样的观念就可以了。  第五步,重读〈全集编者序〉一遍。  相信现在重读感觉完全与前不一样了,如果说前面还有强记硬背的感觉,现在就觉得亲切自然多了。  所以要重读〈全集编者序〉,就是要把前面我们学读的内容作一个归笼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使不致于太散漫。  第六步,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讲法光碟一遍。  这一步,也可称为“附加步”,我们换一种稍微轻松的学法方式,即前面都是用眼读的,这一步用耳听的,即是将我所讲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共43碟,从头到尾听一遍,不管以前听过没有。即使听过,我们有了第一阶段的学读基础之后,再听效果是不一样的。可能有人手边没有光碟,可以向弘愿寺索取,免费结缘。  这一步的重要性,在于将自己看书所理解的与法师所讲解的进行融和;有所融会贯通,自然会有提高。如果只是听法师讲,而没有自己看祖典;或只是自己看,而没有听法师讲,可能都会显得有些单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虽然不是全面讲解祖师的原著,但祖师最重要的法语思想都有讲到,对于我们理解祖师的思想会很有帮助。  此后,如果你觉得自己年龄较大,记忆力、理解力都差,不想了解更多文句,只想念佛,那正好可以安心念佛。如果有好的善法欲,想更进一步研读祖师著作,听一遍〈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讲法光碟,也会坚固第二阶段闻法的基础,如同给庄稼预下底肥一样。  第一阶段到此为止,需要熟读熟记的是〈摘要〉或〈法语〉,如果嫌太长,理解〈全集编者序〉中“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八个字,纳入脑海,就算毕业。  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研读《观经四帖疏》,将这部开宗立教的祖典义理初步贯通。也分若干步。  第一步,先读〈观经疏编序〉三遍。  此〈编序〉结构、释义都非常明朗,应该说多读几遍自会明白。但由于大师教著失传千年,整个佛教界对大师思想都太陌生,我们初次接触,会感觉与原来对净土的认知体系差别巨大,有人可能不自觉地有所抵触,一时难消。毕竟,熟悉的事物会让人觉得安全、可靠,陌生的事物往往让人觉得不安全、不可靠,这在环境、居处方面如此,在精神、思想方面更是如此。如〈编序〉所举大师“要弘分判”之文、“要弘废立”之文、“二种深信”之文、“正定业”之文,皆是千年来所有弘扬净土的典籍中见所未见、时人闻所未闻的,所以更应当心怀谨慎:我们正在接近一个我们自以为非常了解,但其实完全陌生的领域——纯正的净土宗教理。它可能震荡乃至颠覆我们原来的认知,而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编序〉将《观经疏》一部所说,简略地结为四大支点,即上面所列四条要文,而以“眼目”,“心要”两股教行交络之线说明之,最后收束为“信受弥陀救度(本愿——教),专称弥陀佛名(称名——行),生命与弥陀成为一体(入报——证)”之“一理”。也就是先收为四,再收为二,再收为一——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所谓“眼目”,是用来看的,属于“教”,也就是理论。真理永远是一,不可能是二。所以真正的眼目不可能有彼此相分的“二”,这里说二,不过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因为有二文,分别处在疏的不同位置,故说二处。其实说的是一件事,如指同一物体,而说有始终两端一样,虽有始终两端,终究还是一物。这二处眼目也一样。  “要弘二门判”之文,处于全疏开宗明义的地方,正是起始;“要弘废立”之文,处在全疏归宗结顶之处,正是终结。分判之始,已经指向废立之终;最后废立,正由当初分判而来。如此首尾呼应,一线贯穿,则全疏文文句句,无量妙义,旋开旋收,无尽转折,无不该罗无余。如鱼之脊骨贯穿首尾,所有支骨身肉无不尽摄。以鱼为譬,由“要弘分判”至“要弘废立”便是全疏的脊骨,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便是支骨分节,所有文句便如全体身肉。这是我们欲通达全疏教理必须掌握的关键线索。  教是能诠,行是所诠。所谓“心要”,即是将如上教理落实在行人心中的要害之处,故属于“行”,也就是实践。落实“要弘分判”,故有“二种深信”,由要门磨砺而建立“机深信”,由弘愿摄受而建立“法深信”;落实“要弘废立”,故有“称名正定业”,顺彼佛愿故。  眼目虽说二处,最终落点在要弘废立之一向专称,宗旨所归故;心要虽说二处,最终落点在一心专念之正定业,事理无遗故。“要弘废立”之文与“正定业”之文,所说全是一事。或说“一向专称”,或说“一向专念”;或说“望佛本愿”,或说“顺彼佛愿”。因中凡夫称名,成正定业,生命与弥陀一体;果上报土往生,入正定聚,光寿与弥陀齐同。可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为全疏最终结点,亦为净土宗教理的核心。  此〈编序〉至少读三遍,时间不宜太快,每天或隔天读一遍。  第二步,将“《观经四帖疏》组织图表”暗记心中。  此表暗记于心,对我们下一步的阅读非常有帮助,易取事半功倍之效。如一时记不全面,则能记多少算多少。  第三步,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前面读〈观经四帖疏编序〉及暗记组织图表,都是预备阶段,因尚未熟读祖师原著,免不了会有人有疏离感,不够亲切。所以,下面接着就要直接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第一遍,直接读过去,如同第一阶段读“五部九卷”之法。读毕,再将〈观经疏编序〉及组织图表温习一遍。  第二遍、第三遍与第一遍同,皆先读《观经四帖疏》,再温习编序及组织图表。  三遍读完,应该对《观经四帖疏》心中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随着对祖著原文的熟悉,思惟理解力也会渐渐加强。  第四步,顺逆各读《观经四帖疏》一遍,共二遍。  所谓顺读,即是有意识地以〈观经疏编序〉所指示的二处眼目、二处心要为线索来读,特别注意黑体字的部分,及其上面的眉注,目的在贯穿全著血脉。  所谓逆读,即是有意识地对〈观经疏编序〉所揭示的眼目、心要,抱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特别从祖典中寻找反面支持的论据,就是俗话说的“找茬”。  通过顺逆二读,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特别深的感悟。  到此,我们对《观经四帖疏》这一部祖著已经读了六遍,虽然还说不上多么深的理解,但已经不算陌生了,可以进入第五步。  第五步,将附录《观经四帖疏纲要》读三遍。  先读一遍〈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  〈纲要〉三遍读完,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第一题,先翻到前面目录十四页,将〈纲要〉共十三条目,看上二三遍,看自己是否有些整体感。  第二题,接着细看每一条目时,是否能记起本条目下的内容,如果比较模糊,就按条目下的页码翻到正文,稍微对照以提醒;接着再回到目录下一条目,如是十三条目逐一细看完毕,然后再将十三条目总看一遍。  第三题,题名是〈观经四帖疏纲要〉,为何内容第一条及最后第十三条,要扯上“五部九卷”?是否文题不相应?  第四题,思惟此十三条目前后次第关系,如果将十三条目次第替换会如何?  第五题,能否将此十三条目画出一张组织关系图表?  第六步,重温〈观经四帖疏编序〉,一遍。  我们已经将《观经四帖疏》及〈纲要〉读了多遍,脑中有了一大堆的收获,正像搬家一样,搬来了一大堆东西,需要简洁化地规整一下。这是我们重读〈编序〉的必要,也如同练功之收功一般。  到此为止,你对《观经四帖疏》及善导大师思想的了解,已经有某种程度的定见,具有了一定的鉴闻能力,即如果有人讲说善导大师著作、思想,你能听出来他是否讲在了点子上;不再会随人附和,或心中不定。这实在是值得恭喜的!  下面修整一段,加强念佛,再接再厉。  第七步,分别各读“四部五卷”每部及相关〈概说〉二遍。  方法是,先将每部前面的组织图表暗记心中,然后也如第一阶段直读原著,读完再翻到附录〈四部五卷概说〉,去看这一部的概说。比如欲读《观念法门》,先记前面的组织图表,然后直读,读毕,即看〈观念法门概说〉。每部这样,皆读两遍,有关概说也看二遍。  第八步,通读〈四部五卷概说〉二遍。  然后根据八0四页“具疏之要点”所作的提示,将《观念法门》“摄生增上缘”及《往生礼赞》“前序”、“后序”再重看一遍。其余感兴趣的要点,也可随时翻读。  第九步,重温〈摘要〉、〈法语〉,及〈全集编者序〉;随兴阅读祖师〈传记〉、〈年表〉。  第十步,再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讲法光碟,一遍。  此次再听讲法光碟时,你会发觉:怎么原来很多疑问光碟中都有解释,而我上次竟然没有听到呢?  这说明你的思惟、理解力大有提高,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现在注意到了;以前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人就是这样,初读、初闻我们不熟悉的,我们脑中会自然有一个“筛选屏障”,它只选择我们能接受、能理解的部分,而将大部分暂时还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部分,自然屏闭,如同不存在一样。其实它原本就存在在那里的。只是因为我们对新思想消化吸收能力很弱,如同营养食品进入胃中,因不能消化吸收,怎么进来又怎么出去一样;我们虽然从头到尾地读了、听了,其实吸收的只是一小部分,很大部分漏失出去了。这是大脑下意识的功能。甚至有些所知障特别强的人,他怎么读也只能读到他脑子中原来有的东西,而丝毫不能接受新思想,所以在他读来,“善导大师的思想与一般净土教说是一样的”,也就不足为奇了。不然怎么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又不然怎么说“书读百遍,其义乃现”?  特别是祖师的教著,义理深蕴,没有明眼善知识的指导,没有坚定的信心、长期的熏习、慎密的思惟、念佛的加持,所知所见,皆是皮表浮浅,不足为论。  通过前面两轮的学读,可能有人觉得很满足了,认为我对于善导大师思想的了解已经很深入了。其实深入还谈不上,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对于时下绝大多数净土行人来说,能通过上面两轮的学读,还是不多的。遇有别解别行、异学异见之人来相妨难,虽未必有智辩力摧伏,但已有信心力自守,诚属难能可贵矣!  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点”的掌握,这个点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第二阶段是“线”的贯穿,这条线就是“要弘分判——要弘废立”。  第三阶段是“面”的展开,把第一阶段的点、第二阶段的线分布延展到祖师全集的各个方面。这样由点而线,由线而面。  第三阶段,也分若干步。  第一步,寻读《观经四帖疏》,四遍。  所谓“寻读”,即是怀着某种目的,搜寻式的阅读,而不是一字一句的阅读。前面两轮已将此疏敬读过六遍,相信有关文句、组织应基本熟悉。此番寻读,乃是就〈观经四帖疏编序〉中所列四要文——要弘二门判之文、要弘废立之文、二种深信之文、正定业之文,以之为线索,而在全疏中从前至后搜寻与其意义相同、相近的法语,目的在贯穿全疏法义血脉,如同打通人的周身经络一样。  比如,第一遍,以“要弘二门判”为线索,我们会注意到,念观二宗、正杂二行,其实与要弘二门属于同一性质,不过表达角度不同而已;另外,全疏中或单说要门,或单说弘愿,或要门、弘愿合说,或表面说要门、内里说弘愿,或抑要门而扬弘愿,或顺要门而入弘愿;总之,你能看的越细越好。  接下来,分别以要弘废立之文、二种深信之文、正定业之文为线索,看三遍。由于这四条要文,其内在义理的一致性,所以疏中很多文段,都有四条要文的共同含义,也都可以从四要文的各自角度来解读,这不会让我们感到重复无味,反而会觉得法喜重重。  第二步,重读〈观经四帖疏纲要〉,一遍。  第三步,重温〈观经四帖疏编序〉。  第四步,寻读“四部五卷”,四遍。通读〈四部五卷概说〉一遍。  方法如上寻读《观经四帖疏》。为什么《观经四帖疏》中的四条要文也可以拿来在“四部五卷”中寻读呢?因为《观经疏》是善导大师建立净土宗教理的根本性著作,其思想是贯穿于所有“五部九卷”的。这样读来,我们会觉得尤为亲切,“五部九卷”教理之一致性也得以更加鲜明。  第五步,重温〈摘要〉、〈法语〉及〈全集编者序〉。  所谓重温,都有复习、总结、提高的作用,并非可有可无,也非贸然安排;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需要重温,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所谓温故而知新。所以,不要有“我已经读过了,知道了,不必再看了。”这样的想法。真正会读书的人,不怕重复,也不觉得有重复,因为一遍有一遍的作用,反复读也会有新的收获。  第六步,读〈善导大师全集编序说明〉。  第七步,依眉注,细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通过读〈全集编述说明〉,我们会知道这一部《善导大师全集》的编序是用了很多心血的。如标点、段落、字体,尤其是眉注,有其特别的作用,它为我们提供了读解大师全集很好的工具,如果不知善加利用,那真是太可惜了;如果善能利用,理解祖著就会十倍、百倍地加强。如同现在的电脑排版软件,有很多工具可以用,会用的灵妙无穷,不会用的就显得很笨拙。  前面,我们一直没有强调使用眉注等编排工具,因为还不是时候,可能不会用,反而徒生缠绕。现在,对祖师著作的文句、结构、主要思想都有了相当程度的熟悉,这时候应用眉注来细化深入了解,正是时候。  比如二四页,善导大师解释经题“无量寿”三字,根据眉注很清楚地知道有二种解释:  1所念之名(标在二四页正文第九行上面)。  2所观之境(标在二五页正文第四行之上)。  “所观之境”四字为疏原文,“所念之名”为根据疏文之义所加。因为疏文当中说“此地汉音”、“西国正音”,又特别举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当然是称念佛名而有音声,故与“所观之境”相对应,标以“所念之名”。  这样的眉注,显明大师从“无量寿”三字当中解出二种三昧,“所念之名”为念佛三昧,“所观之境”为观佛三昧。虽含两种三昧,但大师意以念佛三昧为主,所以经中虽然观佛三昧说在前,念佛三昧说在后,但大师此处将念佛三昧放在最先,而引文也是正式性的解释,即“言……者,乃是……”的格式。下面的观佛三昧,不仅次序上在念佛三昧之后,引释的文体上也是转述性的解释,即“又言人法者,是所观之境。”是从上面解释念佛三昧“人法并彰”一义当中,转而释出观佛三昧之义,所以加一个“又”字,表示本有一义,此又一义;也可知观佛三昧从念佛三昧而开,必当归入念佛三昧。  这不仅与下面〈宗旨门〉所说观佛、念佛两三昧相应,也与前面〈序题门〉要门、弘愿分判相应。观佛即是要门,念佛即是弘愿。可说成上起下。本来“序题门”的含义就是:序说《观经》一部的主题,内容及缘起等。《观经》一部所说尽在经题之中,如果经题中不含要门、弘愿,观佛、念佛双重含义,祖师又是依据什么做出要门、弘愿的分判呢?  再看“所念之名”下更列三重眉注:  ⑴六字正音  ⑵名义一体  ⑶人法并彰  “六字正音”表明念佛以称六字为主,发音以不加翻译的梵音为正,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如《观经》下品下生,知识教劝的时候,译者为表意明朗,用此地汉音说“称无量寿佛”,实际称念的时候,则是用的梵音六字,“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  “名义一体”是说明:“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与“归命无量寿觉”的意义是一体不分的。即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不一定懂得这六个梵音翻译的意义,但只要他念这尊佛名,自然具有“归命无量寿觉”的意义在当中,而自然获得往生。如同下品生的人,善知识未必有时间详细讲解六字梵音的含义,只让临终者称念就好了。我们在现实助念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形,即被助念者一点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梵汉翻译的意义,但念佛也往生,而且瑞相昭著。  “人法并彰”:人即是阿弥陀佛本人,也就是佛身、佛体;法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也就是无量寿名号之法。人法并彰,是说阿弥陀佛这尊佛,是“名号即是佛身,佛身即是名号”这样一尊佛,是“称佛名号,即被佛救;欲获佛救,只需称名”这样一尊佛。人不离法,法不离人。佛身全体显现为名号,名号具备全部救度功能。经言:“我若成正觉(人),立名无量寿(法);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人法并彰)。”   人法并彰故,第十六观下品众生一声称名,阿弥陀佛应声即现,迎接此人得生净土。人法并彰故,第九观阿弥陀佛真身相好、无量光明,唯摄取称名念佛众生而不舍。人法并彰故,第七观中,释尊正说“我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之时,无量寿佛即时伫立空中,显明:伫立空中的无量寿佛本身(人),即是除一切众生苦恼的法。韦提夫人,当下安心,证得往生。  故从眉注,清晰地知道,将“无量寿”解释为“所念之名”有三重含义:一、如何称念佛名?六字正音故,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二、称此佛名有何意义?名义一体故,自然成为“归命无量寿觉”。三、归命此人,有何作用?人法并彰故,自然契入无量寿法,得不死之生命,获无生之往生。  “所观之境”下也列二重眉注:  ⑴依报。其下又二:①总列三严 ②别就观门  ⑵正报。其下又二:①总列主众 ②别就观门  则大师释义甚为明显,即是将整个极乐所有依报、正报,一部《观经》十三定观,统统收在无量寿觉之“人法”,也就是阿弥陀佛名之下。则从念佛开出一切极乐依正之观,亦从十三定观归入念佛,意义就非常明显了。  因为眉注字少,又因为一般人对善导大师思想教理比较陌生,遇有些眉注不太好懂,那就要结合眉注下面的正文,再由前后眉注之间的关系,多看几遍,也能明白。  如果善用眉注的话,会感受到祖典的内容顿加丰富数倍,如同广大的殿堂展示在面前,内含无尽的宝藏。  所以要读三遍,因为依据眉注、读解原著是一种新的形式,第一遍主要是一个熟悉过程,第二遍比较上手,第三遍较为顺畅。  第八步,依眉注,细读“四部五卷”,二遍。  四部五卷相对部卷份量较小,组织结构也比较简明,比较容易掌握一些。但《般舟赞》赞偈很长,本身无明显分段,要整体掌握可能较费力一些。  第九步,〈善导大师语录〉、〈净土宗之特色〉、〈净土宗经论释要文〉及相关〈导读〉等,随意读之。  也就是在一个更广大的背景下,来理解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此后,若弘愿寺有开班详细讲解善导大师的著作,即可听有关讲法录音。若无,唯赖个人专心精研。  研读祖著,并非以寻文摘句、钻研学问为目的,而是以落实专修、自信教他为目的。从个人念佛来说,善根淳厚的人,哪怕读懂一句,从此专心念佛,往生也是不增不减、丝毫不受影响的;但以化他劝信来说,深入祖师教理会更殊胜。又就一般人坚固信心、专修不怠来说,深入祖师教理也是强大的力量来源。  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本文档为【《善导大师全集》怎样研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18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