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 泰州二附中 为了训练学生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解题习惯,往往在命题中设置具有较强迷惑性(或者较易出错)的问题来考查教学效果,针对以往同学们在解题中出现的错题,归纳常见错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概念理解片面化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属于同一种元素 B.相同元素的原子原子核一定相同 C.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一定变化的质子 D.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元素的种类一定变化 分析:选项A是学生最易混淆的概念,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微...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
初三化学易错题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泰州二附中 为了训练学生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解题习惯,往往在命题中设置具有较强迷惑性(或者较易出错)的问题来考查教学效果,针对以往同学们在解题中出现的错题,归纳常见错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概念理解片面化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属于同一种元素 B.相同元素的原子原子核一定相同 C.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一定变化的质子 D.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元素的种类一定变化 分析:选项A是学生最易混淆的概念,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可以不同所以原子核不一定相同;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只有选项C正确。 例2.2003年5月,深圳发生举国震惊的特大投毒案。犯罪分子使用的是一种名叫“毒鼠强”的剧毒鼠药(化学式为C4H8O4N4S2)。下列有关“毒鼠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氧化物 B. “毒鼠强”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4个氮原子和2个硫原子构成 C. 碳、氢、氧、氮、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4?2?2?1 D(含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26.67, 分析:明白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便可判断选项A错误;选项B是学生最易混淆不清的,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4个氮原子和2个硫原子构成的仅仅是“毒鼠强”的一个分子而不是这种物质;选项C中2?4?2?2?1仅仅是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比,很显然不等于元素的质量比;只有选项D正确 例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Al表示两个铝元素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析:元素不讲个数,所以选项A明显错误;选项B、C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单质、化合物首先必须是纯净物,否则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组成的是混合物,同样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CO和CO2组成混合物;只有选项D正确。 二、规律运用不灵活 例1.化学中常常出现“1+1? 2” 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 2” 的事实是( ) A .20? , 1L 水与 1L 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 2L B( 20? , 1g 镁与 1g 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 2g C( 20? , 1g 硫粉在 1g 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 2g 二氧化硫 D( 20? , 1g 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 1g 硝酸钾固体能得到 2g 硝酸钾溶液 分析:学生能认识到选项A不正确,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减少;而选项B中镁和硫酸是否完全反应不能判断,而且即使完全反应由于氢气的生成所得溶液的质量也应小于2g;选项D 中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g硝酸钾固体是不能溶解的,没有溶解的那一部分不能作为溶液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学生易忽略的。正确答案选C。 例2.在反应M+2N=R+2Q中, 3.2gM 与N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8.8gR,且反应生成的R和Q的质量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M和N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A.1?2 B.1?4 C.9?16 D.4?9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是不需考虑具体方程式的书写的;而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质量比是要考虑具体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的。这是学生最易混淆不清的地方;搞清楚这两点很易选出正确答案选A。 三、 审题不清或审题不全 例1:为了证明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依次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浓硫酸 ?炽热的氧化铜 ?澄清的石灰水。 ?中变浑浊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学生往往简单审题不清而回答有二氧化碳的存在,或者审题不全仅仅回答有二氧化碳的生成,正确应该回答出有二氧化碳的生成从而证明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例2.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能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分析:一般学生都能明白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但题目已知“一氧化氮能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选用排空气法,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仔细而错误的认为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正确答案只有选B,用排水法。 四、 基础不牢,思维不精 例1.现有 100g 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要使它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此时溶液仍未达到饱和),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 A.溶剂蒸发掉一半 B.溶剂蒸发 50g C.再加入 10g 溶质 D.再加入 12.5g 溶质 分析:马虎的学生很容易简单的认为溶质的质量增大一倍或溶剂减少一半,溶质质量分数就增大一倍了。而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来分析就能避免错误。蒸发溶剂时溶质的量不变,按照公式,分子值不变分母的值减少一半比值增大一倍,所以蒸发溶剂的量应为原溶液量的一半,增加溶质一倍的量溶液的量也随之而增加,比值增加不到一半,所以增加溶质的量应超过一倍量,正确答案选B、D。 例2.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的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搅拌并冷却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剂的质量不变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C.溶质的质量增加 D.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加 分析:生石灰放入水中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但原来溶液是饱和石灰水,所以生成的氢氧化钙不溶,这一点学生往往能考虑到,但对于原溶液由于水参加化学反应而质量减少导致溶液中一部分溶质氢氧化钙也减少认识不到。正确答案选C。 五、 记忆不清,难作答 例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分析:学生往往对元素在地壳中、空气中、人体中、海水中、宇宙中等元素的含量记忆不清;或者对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难以正确区分,如把空气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误认为是硅元素而做出错误的解答。 六、类比推理机械化 例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B.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分析:饱和溶液如果降温析出晶体,由于溶质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变小,饱和溶液如果恒温蒸发溶剂析出晶体,由于溶质、溶剂成比例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所以选项A正确,学生往往只考虑了第一种情况而忽略第二种情况而认为选项A错误;选项C中,学生往往忽略前提条件“同一温度下”而以为正确;选项D中,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如果通过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加,而通过改变温度达到饱和,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学生同样往往只考虑了第一种情况而忽略第二种情况而认为选项D错误。正确答案选C。 例2.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证明该固体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B(某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 D(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 分析:A中固体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气体没有检验是否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氢气,固体也可能是活泼金属;B中溶液中若有银离子,滴加氯化钡溶液也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D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没有说明是否溶于稀硝酸,溶液中若含有碳酸根离子也有沉淀生成,故选项A、B、D均错误。C中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说明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碳酸钠属于盐但溶液显碱性。 七、 信息收集欠缺,知识面狭窄 例:节水徽记的涵义, 为了使学生减少失误,获得高分,我们建议学生应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多加训练强化基础,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采用多种手段搜集信息,定期举行化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思维并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全面审题,谨慎答题的良好习惯。 初三化学学生易错题错因分析 泰州莲花学校 栾欣荣 进入初三,在学生的学习科目中增加了化学。在听课时,不少同学都会产生化学课很好懂,应该不难学的感觉,但到了考试时却发现这些自己平时都懂,都接触过的内容应用起来却是那么的困难。一些常见的,似曾相识的知识在自己身上却屡屡犯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方法及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解题不得法,随意马虎 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在老师评讲试卷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啊呀,是选错误的呀,”、“原来应该选不正确的”等等,虽然在每次考试的试卷上都会对“错误”、“ 不正确”等字眼加上着重号,可这还是不能给学生以警示,不能让他们注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都会跟家长以及老师解释为“我都会做,只是一时看错了”,“这次马虎了,下次认真点就不会错了”,可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像他们自已所说的那样,做到下次不会马虎,同样的错误依然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那么教师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帮助呢,我们以下面的题目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例1、极少数青少年有吸烟的恶习,香烟的主要成份很复杂,经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许多强致癌物质和有害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焦油、一氧化碳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吸烟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B(尼古丁由碳、氢、氮3个元素组成 C(尼古丁分子中共有26个原子 D(尼古丁中C:H:N相对质量比=10:14:2 这是一道在大家看来非常简单的题目,正确答案为D。很多同学在解答这道题时一开始看题非常仔细,心中明确是要选错误的,但当他两个或三个选项看下来,自己意识就不那么清晰了,很多人就会下意识的把C选项或其他错误的选项作为答案选上,如果题目选项的阅读量再大一些的话,错误率就会更高。那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应对此类问题呢,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次遇到题目里有“错误”、“不正确”这样的字眼就用笔将它们圈出,对于每个选项先认真阅读判断其正确或错误,并在每个选项后面用“?”或“×”作好标志,再回头看题,究竟题目是要求选对还是选错,最后再填上正确答案。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因马虎导致的错误。 2、概念记忆,模棱两可 初中化学的教学以基础为主,着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概念的教学又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许多学生在记忆概念时往往只是去记概念的结论,却忽略概念成立的条件,比如催化剂课本上的定义是“在化学变化中能增大反应速度,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称为催化剂”,学生往往只注意到加快反应速度,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对于催化剂存在的环境却没有重视,所以有不少同学在看到“能加快反应速度的物质是催化剂”时,就会毫不犹豫的认为这个表述是正确的。所以在平时的对于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将概念分解的方式,首先展现概念的全部内容,然后老师划出其中的关键词,并进行解析,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通过举例或设计相应的比较性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也是学生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特别是对于一些相近的元素符号,如Be(铍)和Ba(钡),Cu(铜)和Ca(钙)等等,学生书写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极易导致错误;元素化合价和带电荷离子的表示,学生常常分不清数字和“+”、“-”的前后位置,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名称上进行区分,比如,氯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正3价,氯化铁中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教学时就将其读法与数字和正负号联系起来,反复强化。 3、不会审题,匆忙下笔 不少同学在面对较长或比较熟悉的题目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耐心把题目看完,经常是断章取义,看到题目稍微有点眼熟的,不假思索就匆匆下笔,结果导致结论的错误。比如下面的例题: 例2、将25克胆矾完全溶于75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学生在看到这种题目时,往往觉得这只是一道简单求溶质的质量分数的题目而误填25%,因为他没有去认真审题,误把溶质看成25克,而实质25克胆矾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结晶水,溶于水时,结晶水应为溶剂。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不能一味追求快,而题意未弄清便匆忙下笔,必定会使结果是误入歧途。因此要反复强调学生在完成各类练习时应做到“慢看轻读,客观思维”,即不能只看,应该轻轻读出来,这样才心中有数,不易出错。有时遇到自己做过或相似的试题也不能麻痹大意,尽量避免“依葫芦画瓢”,而应“咬文嚼字”仔细推敲题目具体意思,在心里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解题方向,从而避免失分的情况。 学生易犯的错误点还有很多,但我相信只要教师进行正确而必要的引导,加强对学生解题习惯的规范,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定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能帮助学生在各次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初中学生实验中常见的错误分析 朱庄中学 李泽民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但是,如果没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则会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生实验中常见的错误有以 ,、取用药品时,没有按规定取药品,通常多取药品,造成浪费。 2、取用粉末状药品时,没有用纸条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而直接从试管口倒入,结果使药品沾附在试管口的管壁上。 3、用滴管取液体时,常有同学先将滴管伸进瓶内液体中,再按胶头吸取液体,在给试 4、在倾倒液体时标签不对手心,瓶塞没有倒放,尤其是倾倒时不能缓缓倒入,导致量 5、实验完毕,不能及时盖上瓶塞,把反应剩余的药品倒入原试剂瓶中或随意丢弃,造成药品污染和药品浪费。 6、将导管与胶皮塞连接时,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玻璃管拆断,有时甚至戳破手。 7、给液体加热时,液体量有时会超过试管的1/3,加热时不能使液体均匀受热,使液体因受热过猛而溢出。 8、洗涤试管,没有将试管刷在管内轻轻用力转动或上下移动,而是用力过锰,将试管底戳破。 9、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铁夹没有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导致试管底炸裂。在收集氧气时,还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就收集气体,有的一开始就将导气管伸入集气瓶中,结果收集的氧气不纯。在反应结束后,先将酒精灯熄灭,再从水槽中拿出导管,造成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10、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没有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或因长颈漏斗的未端没有被液封,导致收集不到二氧化碳。 11、在中和反应实验中,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的同学没有控制好滴入的速度,红色很快就消失了,结果所得的溶液呈了酸性。 12、在配制一定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学生用量筒量水时往往都不能使视线与液体弯月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造成配制的溶液产生较大的误差。 13、学生在过滤操作中,由于滤纸折叠角度不好,不能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造成过滤速度很慢;在向漏斗倾倒液体用玻璃棒引流时,由于操作不熟练,将液体倒出漏斗外,或控制不好量,造成液体超过滤纸的边缘。 14、在蒸发操作中,当接近蒸干时,因搅拌不及时或酒精灯的火焰过大,造成药品四处飞溅。 15、在制取气体的装置时,反应容器不能与铁架台的底座保持平行,导致装置重心不能落在底座上,容易倒下损坏仪器。 分析: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练习比较少,操作不熟练,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改进措施:一方面让学生记住操作要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没有放一团棉花,在加热时使高锰酸钾粉 末进入到导气管造成药品量不足,收集的氧气量不够做实验。 原因:加热高锰酸钾时,产生氧气的速度快,使粉末状的药品随气流进入导管,因而要放棉花团。 改进措施:在放入棉花团后,用酒精灯加热时应将火焰由管口逐惭向管底移动。 ,、在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制氧气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管内检验,木条没有复 原因:得到的氧气中含有不少的水蒸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改进措施:可用排水法收集后再检验,也可以将所得的气体经干燥后再检验。 三、现象表述上的错误 1、“烟”、“雾”不分 在化学中,“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微滴。例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时,其实验现象不能称为“产生白雾”,而应该说“产生大量白烟”。再如,打开装浓盐酸的瓶塞,实验现象应描述为“白雾”,而不能说“白烟”,因为看到的是盐酸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形成了盐酸小液滴。 2、“发光”与“火焰”混用 物质燃烧时,一般都产生火焰或发光,但要注意正确区分二者,不要张冠李戴。 “发光”是指固体微粒被灼热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没有产生火苗。如下面实验现象描述:点燃镁带称为“耀眼的白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称为“火星四射”。 “火焰”是气体燃烧时伴生的现象,即平常所说的“火苗”。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硫先汽化再燃烧,现象描述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称为“淡蓝色火焰”。 3、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谁变色表述不清 溶液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被说成溶液变色,如: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紫色石蕊变红色,描述现象时往往说成“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溶液变红色”。 对于学生实验现象错误的表述,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细节,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通过精练细讲,就可以提高学生化学语言的表述能力,就能解快这一问题。 学生易错题分类及教学对策 渔行实校 沈敏 一、 概念混淆及应用范围不明 例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B、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易错选:AB 错因分析:分子、原子定义没有理解性记忆,有的同学只是机械的记住概念,而没有好好的思考概念的实在意义和概念的使用范围,A选项错在原子不可再分必须在化学变化中才是正确的,而通过其他的方法也是可以分的,错误的扩大了概念的使用范围。B选项分子比原子大也必须要在同一纯净物中才是正确的,若缺少了这一条件,则不对,比方说氢分子就要比氧原子要小。 正选:D 例2、下列关于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种物质 B、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单质一定由同种元素的原子直接构成 D、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易错选:AD 错因分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定义不明,A选项可列举出氧气,臭氧的都只含有氧元素,但并不是同种物质,同素不同物,还可以举出红磷、白磷的例子,D选项是对氧化物、含氧化合物的概念理解不清,不能理解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而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的道理,可通过 KMnO4 它含有氧元素,因此属于含氧化合物,但却有3种元素,所以它不满足氧化物的定义,必须要只含有两种元素才行,H2O2它满足含有两种元素,且含有氧元素,因此它属于氧化物且属于含氧化合物。 教学对策:加强反例的讲解,对于概念的理解可通过大量教具、模型或则生活中的反例加以讲解,化抽象为直观,比方说分子、原子的定义可通过模型演示,电脑动画加以生动具体,对于单质、化合物等各种定义的讲解也可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加以具体化。 正选:BC 二、 审题不明或未获得有效信息 例1已知:NaHCO3+HCl==NaCl+H2O+CO2?。某种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N2、HCl、CO,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无变化,但有红色物质生成,再通过NaOH溶液,气体体积明显减少;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CO和HCl,肯定无N2 B、一定有N2和CO,可能有HCl C、一定有CO和HCl,可能有N2 D、一定有N2和CO,肯定无HCl 易错选:AC 错因分析:错误的认为NaOH产生的CO是一定是NaHCO3和HCl产生的,未想到CO和CuO高温条件下在生成铜的同时,也会产生CO2,所以并不能根据产生了CO2,就能确定原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l,错选A,还有同学因为木条熄认为是存在的是CO2,未考虑前面在NaOH中已经把CO2全部都吸收了,所以使木条熄灭的是N2 教学对策:在细心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可能发生的反应,逐步分析,不要囫囵吞枣,按照题目给的步骤,想清楚各种可能的存在,平时可通过专项训练加以练习,如经常提问检验CO2的是什么物质,吸收CO2的是什么物质,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有个循环复习记忆的方法,形成更有效的记忆。 三、记忆不牢难作答 例一、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是( ) A(氢氧化钙 石灰石 Ca(OH)2 B.碳酸钠 纯碱 Na2CO3 C(氧化钙 生石灰 CaO D.氢氧化钠 烧碱 NaOH 例二、下列关于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 ) 碱和盐反应一定有沉淀生成 A(碱一定含金属元素 B. C(所有的碱都易溶于水 D. 碱和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分析: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化学又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因此自然而然导致学习困难。 教学对策: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根本上方法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平时教学中,我也注意小知识块教学,这段时间就专门讲一部分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反复回顾加强记忆,另外可以把学生分成背书组,让好学生带动后进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四、思维混乱,未形成知识体系 例一、盐酸和硫酸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检验,(3种方法) 例二、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0.5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2.56 7.2 0.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 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 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 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 数之比为2:1 分析:例一对于学生两种酸的性质要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作答,例二是融入了反应前反应后质量差来判断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问题。 正选例一?两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两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将两溶液浓缩,再分别放入一根火柴,变黑的为硫酸 例二、B 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教学对策:可通过提问学生抢答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质量守恒定律中易错题题型解析 泰州实验学校 刘素琴 我们对质量守恒定律部分进行了单元测试,在批阅试卷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虽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进行了重点训练,但整体掌握的效果还是有欠缺,现结合具体例题,将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予以分析,以期为同学提供前车之鉴,避免后车之覆。 一、概念不明 例1:下列说法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蜡烛完全燃烧后,质量减轻了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D、粗盐提纯实验得到精盐的质量和滤纸上砂子的质量之和等于溶解的粗盐的质量 分析: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时,要注意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学生在学习这个概念时,经常会误认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必须要恰好完全反应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但实际上只要是化学变化就满足质量守恒定律,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则必须在密闭的环境中才能验证,故本题选D 例2: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A、物质的总质量 B、原子种类 C、原子数目 D、分子数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理解。可归纳如下: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元素的种类、物质的种类、物质的总质量、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的是:元素的化合价、分子的数目。有些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往往就会把这部分的概念混淆,选出错误的答案。 例3:在A,B,C,2D的反应中,9.8gA和8gB完全反应生成14.2gC,同时得到D的质量是 A、1.8g B、3.6g C、7.2g D、14.4g 此题学生常犯的错误是误选(A)。原因是误认为2D的质量是(9.8g,8g)-14.2g,应除以2才是D物质的质量。这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表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 9.8g , 8g 14.2g 十D的质量。因此D物质的质量应为:( 9.8g ,8g)-14.2g, 3.6g “选 , B”。在什么情况下要除以系数2呢,在求D的式量时要除以2。如:若再知道C的式量为142(知道A、B物质的式量也可求)求D物质的式量时必须除以2。 :由元素X、Y组成的两种物质经化合生成Z,化学方程式为:3X2,2YX,2Z,则Z的化例4 学式是 A、X3Y2 B、XY C、X4Y D、YX4 正确的选择是(C)、(D);因为题目并没有明确指出X、Y两种元素中,哪种元素为正价,而学生只会习惯的考虑X元素为正价而忽略了Y元素为正价的可能性。 二、知识不牢固 例1:将4.6 g某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8.8 g 二氧化碳和5.4 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A、 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只含有碳元素 分析:此种类型的题目考查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以及化学式的计算。有些学得模棱两可的学生只能判断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却不能根据质量判断出可能含有的元素。这必须通过计算才知道,而这种计算又必须在前面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运用。 反应后生成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8.8g×12/44=2.4 g 氢元素的质量为: 5.4g×2/18=0.6 g 比较它们的总和与原反应物的质量大小关系,2.4 g+0.6 g=3.0 g<4.6 g,可知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故本题答案为C 例2:在实验室易燃品橱柜里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试剂,某同学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取2.16g该物质,使其充分燃烧,测知只生成2.16g水和5.28g二氧化碳。请你通过计算填空: (1)该物种含氢元素 g,含碳元素 g。 (2)该物质中 (填含或不含)有氧元素;若含有氧元素,其质量为 g(若不含氧元素,此空不填)。 这题跟上题题型相似,学生易犯的错误跟上题一样,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反应后生成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5.28g×12/44=1.44 g 氢元素的质量为: 2.16g×2/18=0.24 g 比较它们的总和与原反应物的质量大小关系,1.44 g+0.24g=1.68 g<2.16 g,可以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而且氧元素的质量为2.16g-1.68g =0.48g :A、B、C三种物质各 15 g ,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 30 g 新物质D。若增加 10 例3 g 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 9 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 50 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 此题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如何下手分析,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实际上解决此题的重点在于对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充分理解。 分析 A + B , C + D 总的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25g 15g 第一次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15g 9g 6g 30g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得C的质量等于D的质量-(A+B)的质量=30g-15g-9g=6g 故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选C 三、没有挖掘隐含信息 例1:下列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A 与B 反应生成C 其反应前后分子及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A、2?1?2 B、1?2?2 C、1?1?1 D、2?2?3 此题学生容易直接从图中数原子的个数,会误选D,但实际上只要挖掘其中的信息就会知道B分子参加反应的只有一个,过量一个。而过量的那个分子并没有参加化学反应。所以此题应选A 例2:等质量的锌、铁、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从选择题的题干看好像是一道计算题的选择题,若从备选项看却不要求计算结果,只要求判断正确。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喜欢死算,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可能计算不到正确的结果。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首先写出三个化学方程式,若设三种金属质量都相同,都是ag(或 1g )时标出相关物质的量。 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规律:当化合价相同的等质量的金属与同种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相对原子质量小的放出的H2反而多。因此正确的选择应是(B)。 若三份相同质量的同种酸与足量的不同种类的三种金属(无论化合价是否相同)发生反应时:生成H2的质量都相等。 若相同质量的不同酸与足量的同种金属反应其规律是:酸的式量越小,生成H2的质量越大。 从试卷中可以看出有些知识点还需要强化训练。有些也需要多练习后形成定式加强记忆。更多的是经常练几个相同类型的题目,渐渐加深理解和认识。毕竟这部分知识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多而且面广不好理解,与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很大关系。平时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解决好,认识清楚,学生也就能自觉的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初中化学错题分析 泰州市智堡初级中学 朱红山 一、分子、原子知识的误区 1(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错误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是从物质的种类上区分的。而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因此,无论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不仅可由分子构成,也可由原子或其他粒子构成,故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可以说成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2(原子一定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错误分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相对原子质量为1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而无中子。 3(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错误分析:不同分子、不同原子之间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不能说分子一定比原子大,但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我们可以说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大,如水分子一定比氢原子和氧原子大。 二、有关水知识的误区 1(我们饮用的水是由原水净化所得。已知明矾能将水中的悬浮物凝聚而沉淀,氯气可杀菌。下列有关家庭饮用水的净化过程正确的是 ( ) A. 原水?过滤?通氯气?加明矾?沉淀?净水 B. 原水?通氯气?过滤?加明矾?沉淀?净水 C. 原水?加明矾?通氯气?过滤?沉淀?净水 D. 原水?加明矾?沉淀?过滤?通氯气?净水 错误分析:水净化过程,应是先加絮凝剂(如明矾)使水中杂质产生沉淀,后过滤除去,最后加入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许多同学对水净化顺序认识不清,各步的作用不明确,导致误答。 2(自然界的水经吸附、过滤等净化后就可以直接饮用,这句话正确吗, 错误分析:许多同学不清楚吸附、过滤能除去哪些杂质,因而误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自然界中的水因含有许多杂质不能直接饮用,杂质可分为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吸附、过滤 只是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而溶于水的杂质并没有除去。例如:天然水中溶解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称为硬水,长期饮用对人体有害。 (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的是 ( ) 3 A(沉淀 B(过滤 C(吸附 D(蒸馏 错误分析:许多同学不了解硬水和软水的定义,也不清楚如何除去水中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导致误答。 4(通电分解水,共收集到24mL气体,则正、负极相连的试管中各得到多少mL气体? 错误分析:没有记住“正氧负氢,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 导致无法计算。 三、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误区 1(有下列事实:?蜡烛燃烧后,其质量变小,?铁钉生锈,其质量变大,?樟脑丸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石灰石敞口放置,其质量会增大,其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 B(??? C(???? D(只有? 错误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遵守的普遍规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有些同学不能明确适用范围而导致误答。再例如,将5克水蒸发后得到5克水蒸气,这一变化前后质量虽然相等,但不能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为此变化是物理变化。 2(给 31.6g 高锰酸钾固体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30g ,求(1)产生氧气的质量。(2)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错误分析:许多同学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不透,不会应用,不清楚质量差即为氧气的质量,而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审题不清,从第二个问题也可知31.6克高锰酸钾并未完全反应,因而不能根据31.6克高锰酸钾求产生氧气的质量。 3(1gH2和10gO2在一密闭容器内混合引燃,完全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是( ) A.1g B.9g C.11g D.10g 错误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根据质量关系,1gH2只能和8gO2反应,而10gO2并没有完全参加反应,还剩余2gO2,有的同学因误读了质量守恒定律而错选C。 4(某钢铁公司进了1000吨含氧化铁58%的赤铁矿,则能炼成多少吨含铁为96%的生铁, 错误分析:遇到此类含杂质的计算题,错误率也比较高,主要原因是许多同学不知道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计算得到的也是纯净物的质量,再加上不会换算,乘除搞不清,导致误答。 初三化学学生易错题错因分析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朱月芳 每次考试的阅卷过程中,我们老师都会不止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条题目怎么会错呢,”“这么好的学生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学生拿到试卷,看到红叉叉才恍然大悟,“噢,原来应该这样做~”有时学生在作业上出现的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笔者归纳分析学生易出现的几种错误,找出原因,提出建议,希望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读题不仔细,造成审题方面的失误 (05 安徽)小明对妈妈破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鱼鳔产生了兴趣,他以“探究鱼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其余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探究分两步进行: (1)测量鱼鳔内气体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 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鱼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B 在水下刺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鱼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如图11所示),你认为测量结果不准确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与理由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鱼鳔内气体的成分。现有两瓶鱼鳔内的气体,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验证鱼鳔内含O2 ? 验证鱼鳔内含CO2 ? 学生的错误大多在验证鱼鳔内含氧气这一实验操作上,主要是在审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要求验证的是“含有氧气”,很多学生认为就是验证纯氧,所以选择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那就出错了。正确的检验方法应该是伸入燃着的木条,可以继续燃烧一段时间,说明含有氧气。 俗话说“读题百遍,其意自现”,在考场上虽然没有这么多时间读题,但是把题目的每个字都看清楚再动笔也不迟,所以弄清题目问的是什么问题,再去解题才能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二、基本概念没有很好地掌握,往往不加分析地硬套计算公式,经常出现一些共同性的错误。 08 柳州)将1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10%的稀硫酸,稀( 释后溶液的质量为多少克,稀释所需的水为多少毫升,(水的密度为1.0 g•cm-3) 浓溶液的稀释问题,是对学生基本运算能力的考查,而这种题目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是在算水的质量时,往往忽略浓硫酸中本来就含的水分,把需要加的水的质量算成 10g ×98%?10% -10g ×98%= 88.2g ,事实上,浓硫酸中本来就有一定质量的水,所以应该用这个公式: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加水的质量。正确的解法应该是 10g ×98%?10% -10g = 88g 记住公式,并会套用公式固然没有错,但是一定要检查清楚本题的题意设计是否与公式的适用范围相同,确定无疑时才能套公式。如果有不符的地方,一定要学会变通。 三、答题不规范,不注意解题的完整性 (08 河南)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 8.8g 二氧化碳和 5.4g 水,则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3 这条不定项选择题学生最易犯的错误是漏选D,或者就是在A、C两个选项上不会作判断,其实这一条题目只要根据 8.8g 二氧化碳算出碳元素的质量为 2.4g ,根据 5.4g 水的质量算出氢元素的质量为 0.6g ,所以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3。因为没有给出化合物的质量,所以氧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存在。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不定项选择题是学生比较害怕的题型,容易因错选或漏选而失分。这时一定要把题目中给出的所有信息都充分利用起来,四个选项进行逐一排查,最终才能确定正确答案。 四、应试经验不足,缺乏轻松自如的应试心态 (08 肇庆)右下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其中 表示氧原子、 表示碳原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示意图说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学生的错误答案是: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生成了新物质。因为要读图,而且图形中的物质不一定是自己熟悉的,因此考试时看到这类题目就心理紧张,没有清楚认识直观的分子和原子模型,再从分子—原子观点来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或 分子发生了变化)。正确答案应该是:2CO+ O2== 2CO2 ;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或分子发生了改变。 为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进入考场后学生应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迅速缓解紧张心理,要做到“三个想到”:一是想到所考查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原理;二是想到试题给定条件和求解问题的关系;三要想到试题背后渗透的隐含信息等。 初三化学学生易错题错因分析 苏陈中学化学组 为了训练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往往在命题中设置具有较强 迷惑感或者容易出错的问题来考察教学效果,正队以往同学们在解题中出现的错题,我校化学组归纳常见错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念理解片面化 例1下列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都生成了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讲解:此题学生解答时往往选择C,对于实验现象概念不清,与实验的结果经常混肴。 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纯净物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B 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C 一种单质只能由一种元素组成 D 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讲解:纯净物、混合物是按照物质的种类来分的,而不是按元素的种类来分 。物质由元素组成,有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 二、基础不牢,思维不清 例1 在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原因是( ) 1(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书2。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3。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书4。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5氯化钠晶体不纯 A 1 2 3 4 5 B 1 2 4 5 C 1 2 3 D 2 3 4 5 例2 下面物质是由金属和对应的酸反应制得的是( ) A 氯化铜 B 氯化铁 C 硝酸铝 D 硫酸 三、记忆不清楚,难作答 例:(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四、相似概念,容易混肴 这类错误大致因为同学们知识凌乱有没有即使加以复习所致,例对化合价的标法和离子 符号的写法,表示分子和原子个数数字的部位等等。 例 1:铁离子—— 氯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例 2:写出数字“2”的含义:H2O 2 五、知识整体感悟面不广,没有形成网络 这些错误一般出现在推断题中,它的题目长,用语讲究,一字一句都有提示作用,所以做这种题目要静心,耐心,仔细分析,找突破口 以上几点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的基础不牢固,对知识的掌握片面化,没有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着种抓基础。 化学虽然分数比例不高,但是在答卷过程中只要细心一点,还是可以拿高分的。但是学生在做卷子时候,经常由于审题不清造成失误。比如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 ),学生经常写氮气。比如对于题目的要求一定要看清,要求写物质的名称还是化学符号等等,化学方程式的条件经常不写等等,这些都是因为学生答题习惯不好所致。 为了使学生减少失误,获得高分,我们建议学生应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多加训练强化基础,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采用多种手段搜集信息,定期举行化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思维并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全面审题,谨慎答题的良好习惯。 化 学 易 错 题 的 分析 罡杨学校:严马林 一、俗名的混淆 1、干冰不是冰而是固体二氧化碳 (CO2) 2、水银不是银而是汞(Hg) 3、铅笔不是铅而是石墨(C) 4、纯碱不是碱而是盐(Na2CO3) 5、小苏打 NaHCO3 苏打:Na2CO3 6、生石灰、氧化钙: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7、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8、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9、氨水、一水合氨:NH3?H2O 注意:“氨”与“铵”不同,前者指氨水、氨气;后者指铵盐,即含NH4+的物质 二、实验现象的描述 1、白烟和白雾的区别:如:磷在氧气中燃烧 2、审题不清容易发生混淆: 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是蓝紫色火焰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没有描述实验现象只涉及生成的物质 3 如:碳在氧气中生成二氧化碳 三、化学式的书写 1、对元素的可变化合价使用不当。铁元素有二种价态+2、+3,高价态的铁的氧化物读作氧化铁,低价态的铁的氧化物读作氧化亚铁。对此,要求同学们注意两点:一是加“亚”显低价,高价不加“亚”,二是铁在发生置换反应的产物中常表现为+2价 2、书写含的有原子团的化学式时,当化学式中原子团的数目大于1时,一定要用括号将原子团括起来,并在括号右下角标上其个数;原子团数目是1时,则可省去括号和数字 如:Na(OH) 四、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1、分不清反应物和生成物,对此要求学生要仔细审题,读懂题意 2、忽视或混淆反应条件:如: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有的同学不写反应条件或写为“燃烧”。要让学生理解是燃烧是一种化学现象,与“点燃”“加热”是不同的 3、忽视或混淆气体或沉淀符号的标注:如:特别当反应物中有水时,生成物有气体,要不要标气体符号,要确定的水的状态是否为气态。 五、组成和构成的混淆 1、准确理解组成与构成这两个词的涵义及使用方法是掌握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的关键,一般说来,若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时要使用“构成”一词,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时要使用“组成”一词。“组成”和“构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却不同。 2、在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元素”应与“组成”相匹配;在描述物质的构成时,“分子”“原子”“离子”应与“构成”相匹配。要做到“宏观对宏观”“微观对微观”“个数对个数”。 如:下列有关CO2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二个氧元素和一个碳元素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六、混合气体中H2O和CO2检验和除杂的先后顺序 1、要让学生明确检验H2O用无水硫酸铜,CO2用澄清的石灰水;除去H2O用浓硫酸或碱石灰,除去CO2用氢氧化钠溶液 2、验证混合气体中的杂质时,水蒸气的验证应放在第一步 3、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杂质时,水蒸气的除去应放在最后一步 七、有关“不一定”的说法的混淆 1、说是混合物不一定是混合物 如:冰水混合物 2、一种元素不一定只形成一种单质 如:O2和O3 3、某物质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如:O2和O3的混合物 4、原子不一定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如:氢原子 5、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如:K2MnO4 6、最外层电子数少于,个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如:H He 7、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 如: 8、貌似相同的原子团不一定是相同的原子团 如:K2MnO4和KMnO4 9、在化学式中,显正价的元素不一定排在左边 如:NH3 10、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如:CH4分子和NH3分子 11、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 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 12、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如: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 13、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如:蒸馏水 14、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5、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如:Ca(OH)2的饱和溶液 16、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强调同一温 度) 17、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如:NaHSO4溶液 18、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如:Na2CO3溶液 19、金属与酸反应不一定产生氢气 如:锌与硝酸反应 20、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如:CO2 + Ca(OH)2 = CaCO3 ?+ H2O 21、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如:CuO+H2SO4 = CuSO4 +H2O 22、盐的组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如:NH4NO3 23、酸根离子中不一定都是非金属元素 如:KMnO4 24、催化剂不一定就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也有可能减慢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 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 王震宁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化学学科的骨架,是从大量化学变化的现象和事实中抽象 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化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比较、 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对概念的理解和 运用产生影响。以下我就针对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中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应 对策略,供老师们参考。 1、物质的类别搞不清 例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有一定的标准。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填序号,下同)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 错因分析:本题“属于单质的”不少学生错选了B,“属于混合物的”不少学生错选了D,属于氧化物的不少学生错选了C和E。初中学生往往对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概念理解不清,在给出具体物质进行分类时经常出现错误。 对策:教师在教新概念时必须及时帮学生复习所涉及的旧概念。如学习“化合物”这一概念,就必须理解和掌握好“元素”、“纯净物”两个概念,在学习“氧化物”时,就必须注意“化合物”这个前提。许多概念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隶属关系。如氧化物隶属于化合物,化合物隶属于纯净物,纯净物隶属于物质,教师可通过和学生一起绘制概念隶属关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搞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有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 2、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搞不清 例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B、氢原子结合成氢气 C、碳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一氧化碳分子,一氧化碳分子聚集成一氧化碳 D、氯原子和钾原子得失电子形成氯离子和钾离子,两种离子相互作用构成氯化钾 错因分析:本题正确答案是B。学生错误较多的原因是学生对物质的构成找分子、分子的构成找原子这样一个关系搞不清楚。 对策:?使学生明确“物质组成”找“元素”,“物质构成”找“微粒”,“分子构成”找“原子”。?帮助学生对初中常见物质哪些由分子、哪些由原子或离子构成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认清原子和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关系。?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视频播放物质构成的微观动画,或者找来分子模型进行拆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3、不会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进行判断 例3: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 + =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图示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错因分析:本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识别物质微观结构示意图的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对单质、置换反应的概念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微观实质的理解。不少学生错选C,原因是没有判断出图示中有3种化合物分子,1种单质分子,共4种分子,同时不能够紧紧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反应类型。 对策: 训练学生通过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捕捉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此类题型使化学式、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思新颖,充分体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命题思路,这将是以后命题的方向。 4、化学式的书写 、用 、 五种元素组成物质的化学式,最多有 种,请按要例4 求写出化学式: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能力,同时要能识别物质的类别。最多可形成8种物质的化学式,不少学生在考虑时有遗漏情况。首先应考虑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0价的Cu元素,它不能组成化合物;其次考虑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只有 三种氧化物;再考虑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这时肯定有两种元素先组成原子团,分别是 ,再和其它元素组成酸、碱或盐,它们是 ,最后别忘了还有四种元素组成的盐 。 对策:(1)熟记化合价,这是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基础。(2) 初学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定要按照“正前负后,标价交叉,化简检查”的步骤,以致熟练掌握。(3)不断强调化学符号书写的规范化。(4) 注意铁在发生置换反应的产物中常表现为+2价。 5、化学式的含义不清 例5.2003年5月,深圳发生举国震惊的特大投毒案。犯罪分子使用的是一种名叫“毒鼠强”的剧毒鼠药(化学式为C4H8O4N4S2)。下列有关“毒鼠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氧化物 B. “毒鼠强”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4个氮原子和2个硫原子构成 C. 碳、氢、氧、氮、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4:2:2:1 D(含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26.67, 错因分析:明白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便可判断选项A错误;选项B是学生最易混淆不清的,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4个氮原子和2个硫原子构成的仅仅是“毒鼠强”的一个分子而不是这种物质;选项C中2:4:2:2:1仅仅是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比,很显然不等于元素的质量比;只有选项D正确 对策:多从化学式的宏观含义、微观含义和量的含义三方面训练学生对化学式的理解。 6、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例6、现有Cu、Cu(OH)、FeO、BaCO、AgNO溶液、盐酸,若各取少量两两混合,可以22333 发生的化学反应共有 个、其中有 个反应可以生成水,有 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错解: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4个,其中有2个反应要生成水。 错解分析:误认为碳酸钡不溶于水,不能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知Cu(OH)、FeO、BaCO、AgNO溶液都能和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因Cu(OH)和BaCO都2233323是难溶于水的物质,Cu(OH)、BaCO、AgNO溶液三者之间不能反应。故正确答案为5 3 1。233 对策:?注重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否则不能发生。?知道不参加复分解反应的盐有:AgCl、BaSO、KNO、NaNO。?知道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有哪五类,433 其中特别注意碱与盐和盐与盐反应反应物必须皆可溶。 7、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不透彻 例7: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溶解度曲线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时甲和乙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 C.相同质量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降到t?时, 21 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甲 D.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乙 错因分析:错选A的学生忽略溶解度大小只有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选B的学生错误的认为t?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就是甲和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未考虑到“甲和乙1 的溶液”并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只有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才相等。选C的学生不知道“乙中含有少量甲,提纯乙”与“甲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前者用蒸发溶剂结晶法,而后者应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对策:学生要能灵活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首先必须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及四要素;?溶解度曲线是如何建立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溶解度与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抓住关键词的能力。 8、不能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例8:有下列事实:?蜡烛燃烧后,其质量变小,?铁钉生锈,其质量变大,?樟脑丸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石灰石敞口放置,其质量会增大,其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 C(???? D(只有? 错误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遵守的普遍规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有些同学不能明确适用范围而导致误答。再如,将5克水蒸发后得到5克水蒸气,这一变化前后质量虽然相等,但不能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为此变化是物理变化。 例9、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3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0 3.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一定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 B、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D三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C、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如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错因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不会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质量,从而写出表达式C?B+D+A,表达式写出后再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自然就不难判断出A和B是正确的,C是错误的。选项D根据A、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计算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这是学生最搞不清的地方。根据题意设A与C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a和c,列出比例式197a:158c=19.7g:31.6g,算出a:c=1:2。 对策:解决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问题,要深刻理解定律的适用范围,以及“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与“给出或加入的物质”的关系,抓住“原子守恒、元素守恒、质量守恒”的核心。判断反应类型时,要紧紧抓住概念进行对比,尤其是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化学易错题分析与对策 ——第七、八、九章阶段性教学分析 泰州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王海静 初三第二学期已过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学生完成了第七、八、九章的新课学习任务,即将进入一轮复习。第七章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可以说是一个小综合,大量新题型出现,前后联系多;而第八、九两章与生活及其他学科联系较多。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不少学生产生了,课上听来都懂,自己做到就错的现象,有不少题目在老师批改过作业或试卷后,或是给予提示后,往往能够订正或迅速做出来。问题出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呢,经过分析,我认为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概念不清,缺少相关知识储备。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通过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均可得到水 C、酸、碱中一定含氢元素,碱、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 D、两种化合物反应得到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反应的概念的掌握情况。A和D考察学生对概念的完整记忆和理解,B考察学生对已学反应的熟练程度,C考察学生对物质分类中酸、碱、盐的掌握。 学生完成情况:学生易误选A、C或D,是由于概念掌握不牢。对于正确选项B,要求学生书写方程式,学生基本都能写出来,但做题时偷懒没有写,因而导致了错误。 采取的措施:强化概念的背诵,抓住概念的重点词;记住特殊情况。如复分解反应必须要交换成分,化合价不变;因此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是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再如:酸中一定有氢元素,碱中一定含氢氧根,碱中的氨水、盐中的铵盐不含金属元素等。并通过一定的判断题及选择题的练习加以巩固。将物质的分类进行总结,区分不同概念的定义与范围。在第九章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的学习中也要求学生将所学不同中材料加以区分,认清范围,特别是相近的材料名称要分清类别,如对“碳素钢、纳米碳管、碳纤维”三种不同的材料正确分类。这类问题经过一定的背诵和适当的练习可以避免其错误。 二、实验现象表述不准确,现象与结论混淆。 例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B、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时,试纸变为红色 C、向蛋清溶液中滴加几滴浓硝酸,微热,出现黄色 D、加碘食盐水滴在馒头片上,出现蓝色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反应现象的掌握程度,考察范围包括了燃烧的现象表述,物质检验的方法与现象表述,物质性质的反应现象表述。这类考察,在燃烧中常考的是空气中和氧气中不同燃烧现象的正确描述;物质的检验要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来进行;此类考察要求学生对初中化学学习的常见气体、金属单质、酸、碱、盐及少数有机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非常熟悉。 学生完成情况:少量学生误选A,没有注意到“在空气中”,很多学生误选D,以为有了“碘”和“淀粉”两个词就一定会出现蓝色,这是学生对检验淀粉用的碘水或碘酒溶液中的溶质为碘单质掌握不牢,其中一部分同学对加碘盐弄不清,以为加了碘单质,不知现在我们食用的都是加碘盐,缺乏生活常识,对之前第3章的知识有所遗忘。对于正确选项C,学生认为最后少了“沉淀”二字,但这并不是错误,沉淀为黄色。 采取的措施:要求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所学的气体、水、金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对不同性质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注意对整理的现象描述中的关键词做着重记号,以变区分,分清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在现象的表述中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除了水)。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要会从反应物、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来描述现象。要求整理学过的物质颜色。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加以巩固。 三、读题出现盲点,信息漏审,思维混乱 例3:用S、O、H、Mg各写出下列物质中的一种,并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1)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 (2)用以上所写物质完成下列方程式: 单质与酸的反应 ; 氧化物与酸的反应 ; 酸和碱的反应 。 分析:该题考察学生对给定范围内物质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同时要求学生书写方程式时考虑到后面的方程式书写。该类题目有时还会给定元素的化合价,要求按所给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该类考察难度不大,但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情况:该题的错误主要在于没有按题目要求“用以上所写物质完成下列方程式”,(1)中写了单质S,但下面用的是单质Mg。(1)中氧化物写了SO,(2)中写出M2gO和HSO的反应,审题不清。 24 例4:向滴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不能使溶液褪色的是( ) A、活性炭 B、盐酸 C、硫酸铜 D、二氧化碳 分析:该题考察学生对反应中溶液酸碱性的掌握,必要时学生需将方程式写出以帮助判断;该题还考察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并将这一迷惑性的选项放在第一位;旨在考察学生对 -于碱性消失是使OH消失,而不是能与碱反应的物质都能使碱性消失,碱性的溶液也不是只有碱溶液,活性炭虽不能反应,但可利用其吸附性使溶液颜色消失。 学生完成情况:学生易误选A,一是知识的遗忘,二是后面的选项根本没有看。通过自行订正,学生基本都能订正出来,不需要再讲解。这种错误在单选题中较常见。 除了上述选择、填空题,有时学生不按题意答题,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这在实验探究题中也容易犯错。比如最近作业中有一题出现了“含钠元素的物质可使火焰变成黄色”的信息,在前几步的实验推断中,学生都能推断出混合物中含有MgCl,对于后面一个问题2 -是否含有NaCl,设计实验时,很多学生采用检验Cl的方法证明还含有氯化钠,这是因为, -一,学生没有意识到MgCl中也有Cl;二是没有看到题目提供的信息。在本月的月度练习2 中,有一题过氧化钠可以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的实验题,题目给出“过氧化钠是淡黄色固体”的信息,不少学生没有注意,因而当题目问到如何判断反应已完全进行时,学生就想不到“淡黄色固体全部变成白色固体” 的答案。对于此类问题,学生犯了信息漏审,思维混乱的错误。 采取的措施:1、指导学生读题,在重要词语处,适当做标记提醒自己。特别关注题目提供的有用(未学)信息。2、要求学生对单选题也要把每个选项看一下,必要时,可以打个草稿,写出题目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3、指导学生看清答题要求,是书写化学式、写名称、写序号,还是其他要求。 四、解题、答题不完整,想问题过于简单,缺乏严密性。已有知识不能灵活应用,解题时,过于偷懒,没有必要的过程。 常见错误:如“某溶液滴加氯化钡,出现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是什么” 的问题,不少学生只想到硫酸钡,而忽略了氯化银和碳酸钡。 例5、右下图中连线两端的物质在通常情况下可以相互反应。下列四组选项中,符合该 图要求的是 ( ) 分析: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已学物质间的反应的掌握程度,要求对反应能否进行作出正确的判断。该题较烦,需要将表格中的物质与右图的连线关系一一对应。与此相同的情况是,在作业中也会出现让学生写碱和盐的反应,他写出了Fe(OH)和CuSO的错误反应,34 但是当你单独让他判断Fe(OH)和CuSO能否反应时,他也能判断出来并说出理由,可见34 是不够熟练导致的。 学生完成情况:该题在刚学完酸碱盐时进行课堂练习,课堂做题时,不少同学直接跳过进行下一题的解答,最后完成该题。错误率较高。学生对反应的判断还不熟练。 例6:用石灰石、纯碱、水为原料制备烧碱的过程,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分析:本题依旧考察学生对反应的熟练程度,要求会用给出物质制备所需物质,熟悉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同时要求掌握基本反应类型。 学生完成情况:本题学生做错,多是因为没有写方程式,只是在脑中想了一下而已,只要要求他们把方程式写一下,就都能做出来了。 采取的措施:1、要求学生整理各种反应的条件并将之熟记;2、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以此方法加快学生对反应判断的熟练程度。在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更严密地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将必要的解题过程写在题目旁边,既便于平日解题,又便于学生检查和复习。 注意练习题的安排,以适当的练习巩固效果。 五、没有掌握好解题方法 共存问题,推断、除杂、实验题等体型,这些由于之前接触的少,一时之间没有掌握解题方法,而出现了很多错误。 例7:下列各组物质,只需组内溶液相互混合,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KSO、BaCl、NaNO、NaCl B、HCl、NaCO、BaCl、NaSO 2423 23224 C、KOH、NaSO、CuSO、HCl D、KCl、AgNO、KNO、NaCl 24433 分析:本题是一题鉴别题,此类题目考察学生对物质颜色、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及各物质不同的化学性质的掌握程度,解题要先看物理性质上(如颜色、溶解性)能否区分,再用已鉴别出的物质继续鉴别或两两混合通过不同的现象区别。有时还要利用中间生成物帮助区别,如该题的C选项。该题目以考察利用酸碱盐之间相互反应来鉴别物质为主。 学生完成情况:第一次接触四种物质不加试剂的鉴别题,本题学生错误率很高,部分同学错选,部分同学漏选,只有1/3的学生做对。主要是由于刚刚学完酸碱盐,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还不够牢固,没有掌握解题方法引起的。 采取的措施:1、指导学生解题方法,区分鉴定与鉴别题,对例7,要求学生把试剂两两混合后的不同现象记录在物质的化学式下方,以便区别。除杂题在适当的习题练习后,由学生总结出,解题要遵循不增、不减;易行、可分;优先考虑物理方法,优先考虑杂质转变为被提纯物质的原则。其他体型的题目同样先练习1-2题,总结解题方法。2、进行适当的分类专项训练,加以巩固。 以上五点只是现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还有一些其他的小问题,如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方程式没有写条件或忘记配平等,当然有时在同一条题目中,学生可能同时犯了两种 错误。我们要只要分析出其中可能的原因,并针对性加强引导和训练,一定可以有效走出误 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学习口诀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 二价钙镁钡与锌, 三价金属元素铝; 一五七变价氯, 二四五氮,硫四六, 三五有磷,二四碳; 一二铜,二三铁, 二四六七锰特别。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 “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 “ 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 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 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 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口诀: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 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 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 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 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试纸测液先剪小,玻棒沾液测最好。 试纸测气先湿润,粘在棒上向气靠。 酒灯加热用外焰,三分之二为界限。 硫酸入水搅不停,慢慢注入防沸溅。 实验先查气密性,隔网加热杯和瓶。 排水集气完毕后,先撤导管后移灯。 9、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10、“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的口诀: “正价左负价右,十字交叉约简定个数,写右下验对错” 、过滤操作口诀: 11 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 过滤之前要静置,三靠二低莫忘记。 12、实验中的规律: ?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3、反应规律: 置换反应: (1)金属单质 + 酸 ?盐 + 氢气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复分解反应: ?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碱,酸?盐,H2O ?酸,盐?新盐,新酸 ?盐1,盐2?新盐1,新盐2 盐,碱?新盐,新碱 ? 14、金属,酸?盐,H2?中: ?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 ?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中: ?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15、催化剂: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它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物质是催化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得氧还,失氧氧(夺取氧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失去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剂) 16、用洗气瓶除杂的连接:长进短出 用洗气瓶排水收集气体的连接:短进长出 用洗气瓶排空气收集气体的连接:密小则短进长出,密大则长进短出 17、实验除杂原则:先除其它,后除水蒸气 实验检验原则:先验水,后验其它 巧用逆向思维解化学题 逆向思维是逆着习惯的、常规的思维方向进行的思维活动,属于创造性思维。许多情况下将问题倒过来想一想,在思维过程中反其道而行。能使人得到许多通常思路所得不到的思维成果。少年司马光破缸救同伴的故事,就是巧用逆向思维的典型例子。下面本人就谈谈在化学解题过程中巧用逆向思维。 一、用逆向思维巧判断 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善于从问题的正面思考再到它的反面或对立面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判断。 例如,在学完化合价后,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的概念判断: 一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里显一种化合价。( ) 【解析】这时只要反过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一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里显几种化合价呢,比如想到在硝酸铵中氮元素分别显-3价和+5价,我们就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句话是错的。 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在其它基本概念的学习也经常用到。如对下列说法正误做出判断: (1)若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 只要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找出实例2NaOH+CO2==Na2CO3+H2O,也是化合物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但在反应过程中没有交换成分,即可做出判断。 (2)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 只要能举出同时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不是同一种元素来反驳这个命题即可。如具有10个质子数的微粒有H2O 、NH3 、Na等,它们就不是同一种元素。 二、用逆向思维巧选择 化学中有一部分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解题关键,确定解题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善于利用逆向思维去解题,不仅解题速度快,而且方法好。 例如:锌粉、铁粉、镁粉的混合物4 g与一定质量25,的稀H2SO4 恰好完全反应,蒸发水分后,得固体物质100 g,则生成的氢气质量为( ) A、2 g B、3 g C、4 g D、5 g 【解析】本题如果采用正向思维将锌、铁、镁的质量分别设未知数进行分析、计算,则过程非常复杂,头绪也较多。而采用逆向思维按以下思路分析: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 变,由题意可知:锌、铁、镁三种金属全部参加反应,分别生成了硫酸锌、硫酸铁、硫酸镁,则蒸发水分后所得100 g固体物质(硫酸锌、硫酸铁、硫酸镁的混合物)中,包含锌、铁、镁三种元素总质量为4 g,其它的96 g则为SO4 的质量,继而根据反应中H2与SO4的关系,求得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2 g。 由此可见逆向思维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是非常有益的。 三、用逆向思维巧填空 逆向思维是逻辑思维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是从常规思维相反的方向认识问题,从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达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果。学生常常习惯于由已知到未知的正向思维,久而久之,易形成正向型的思维定势,对于一类从正向思考难以求解的选择题,可以转换一个角度,假设某一结论正确,反推题干条件是否成立,从而判断原假设是否成立。 例如:等质量的两种金属M和N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都生成,2价金属的硫酸 盐和氢气。生成的氢气质量m(纵坐标)与反应时间t(横坐标)的关系如右图( ) (1)比较M、N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2)由图中的两条直线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解析】本题给出的是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质量与时间的曲线,很多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若是逆向思考:曲线上升得越快,说明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得越剧烈,该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M产生的氢气质量比N多,完全反应所需时间少。 四、用逆向思维巧推断 初中化学中涉及物质相互转化为主要内容的推断,用逆向思维来推断是非常有效的,解题思路:抓住突破口?层层上推?得出结论 例如:根据以下图推断(假设能发生反应的均反应完全) (1)若B是水,则A是 ;(填化学式) (2)若B是酸溶液,则A是 ;(填化学式) (3)写出C与Ba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本题如果顺着变化方向解题较困难,若是逆向思维,即从变化的终点来解题就容易多了。解决元素化合物推断题,要抓住物质特征反应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红褐色沉淀F F为Fe(OH)3;进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黄色溶液为FeCl3;而有色溶液C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D和FeCl3溶液且白色沉淀D不溶于稀硝酸 白色沉淀D为BaSO4,有色 溶液C为Fe2(SO4)3 。从而问题迎刃而解。 五、用逆向思维巧计算 解题必先审题,审题中我们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问题入手来思考,求得该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所需条件题中有没有,未给的条件能否依题设条件来求得等等,这样倒过去一环扣一环就能顺利地找到解题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将该混合气体5?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气体再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白色的沉淀的质量是多少, 【解析】本题如果按部就班,涉及到的反应较多,数据较多,计算繁琐,易于出错。而如果把握住最终反应产物是碳酸钙,采用逆向思维,找出碳酸钙和起始反应物CO和CO2 ,CaCO3守恒关系,则极易走出“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 的混合气体之间所存在的C 六、用逆向思维巧读生活 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知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往往能提示我们去思考。如:为什么肥皂能去污,为什么会产生煤气中毒,为什么烂苹果(土豆、地瓜等)有酒精味,你骑的自行车有几种防锈措施,节日的焰火为什么呈现五颜六色,为什么用蓝黑墨水写的字先显蓝色后变黑,只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思考,总能把问题引向“逆向”,提高逆向思维能力,使我们驰骋于逆向思维的王国。 逆向思维法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起到出奇不意的效果。体现了正向思维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时,通过逆向思维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典型试题--------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2 < 泰州市海陵教育网>为了训练学生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解题习惯,往往在命题中设置具有较强迷惑性(或者较易出错)的问题来考查教学效果,针对以往同学们在解题中出现的错题,归纳常见错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审题不清或审题不全 例1:为了证明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依次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浓硫酸 ?炽热的氧化铜 ?澄清的石灰水。 ?中变浑浊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学生往往简单审题不清而回答有二氧化碳的存在,或者审题不全仅仅回答有二氧化碳的生成,正确应该回答出有二氧化碳的生成从而证明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例2.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能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分析:一般学生都能明白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但题目已知“一氧化氮能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选用排空气法,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仔细而错误的认为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正确答案只有选B,用排水法。 四、 基础不牢,思维不精 例1.现有 100g 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要使它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此时溶液仍未达到饱和),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 A.溶剂蒸发掉一半 B.溶剂蒸发 50g C.再加入 10g 溶质 D.再加入 12.5g 溶 分析:马虎的学生很容易简单的认为溶质的质量增大一倍或溶剂减少一半,溶质质量分数就增大一倍了。而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来分析就能避免错误。蒸发溶剂时溶质的量不变,按照公式,分子值不变分母的值减少一半比值增大一倍,所以蒸发溶剂的量应为原溶液量的一半,增加溶质一倍的量溶液的量也随之而增加,比值增加不到一半,所以增加溶质的量应超过一倍量,正确答案选B、D。 例2.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的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搅拌并冷却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剂的质量不变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C.溶质的质量增加 D.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加 分析:生石灰放入水中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但原来溶液是饱和石灰水,所以生成的氢氧化钙不溶,这一点学生往往能考虑到,但对于原溶液由于水参加化学反应而质量减少导致溶液中一部分溶质氢氧化钙也减少认识不到。正确答案选C。
本文档为【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4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1KB
软件:Word
页数:5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1-12
浏览量: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