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学》自考资料 笔记 小抄精华版

《美学》自考资料 笔记 小抄精华版

举报
开通vip

《美学》自考资料 笔记 小抄精华版《美学》自考资料 笔记 小抄精华版 《美学》自考资料 笔记 小抄精华版。珍藏的,奉献给大家 美学 名词解释目录 1.1.原型理论 1.2.艺术美 1.3.美学 1.4.审美意识 1.5.美学思想 1.6.美学学科 1.7.审美关系 1.8.美 1.9.美感 1.10.审美形态 2.1.审美需要 **.审美理想 2.3.审美趣味 2.4.审美活动无功利 2.5.自律性 2.6.审美体验 2.7.游戏说 2.8.审美意识 3.1.审美形态 3.2.审美形态的二重性 3.3...

《美学》自考资料 笔记 小抄精华版
《美学》自考资料 笔记 小抄精华版 《美学》自考资料 笔记 小抄精华版。珍藏的,奉献给大家 美学 名词解释目录 1.1.原型理论 1.2.艺术美 1.3.美学 1.4.审美意识 1.5.美学思想 1.6.美学学科 1.7.审美关系 1.8.美 1.9.美感 1.10.审美形态 2.1.审美需要 **.审美理想 2.3.审美趣味 2.4.审美活动无功利 2.5.自律性 2.6.审美体验 2.7.游戏说 2.8.审美意识 3.1.审美形态 3.2.审美形态的二重性 3.3.优美 3.4.崇高 3.5.《论崇高》 3.6.利奥塔德 3.7.悲剧 3.8.《悲剧的诞生》 3.9.罪孽说 3.10.焦虑说 3.11.狂欢化 4.1.人本主义美学 4.2.审美经验 4.3.本质直观 4.4.超验世界 4.5.感知 4.6.同化--调节律 4.7.审美态度 4.8.先验想象力 4.9.审美距离 4.10.反思判断力 4.11.准主体 5.1.游戏说 5.2.集体无意识说 5.3.模仿说 5.4.表现说 5.5.有意味的形式说 5.6.符号说 5.7.载道说 5.8.娱乐说 5.9.意象世界层 5.10.兴象 5.11.喻象 5.12.意象的物态化 5.13.艺术的审美功能 6.1.他律性 6.2.形式符号性 6.3.开放性 6.4.艺术敏感 6.5.艺术想象力 6.6.灵感 6.7.期待视界 6.8.艺术鉴赏中的”观“ 7.1.美育 7.2.消融查滓 7.3.《美育书简》 7.4.审美教育 7.5.完美的人 7.6.审美的人 名词解释答案 1.1、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 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2.1.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2.5.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2.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着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8.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3.1.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3.2.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审美形态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3.3.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3.4.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3.5.《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美学着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3.6.利奥塔德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其将自己的整个关学建立在对崇高的论述上,对崇 高进行了崭新的阐发。 3.7.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3.8.《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美学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悲剧起源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并对其各自特征展开论述。 3.9.罪孽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都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围绕着这个要素展开和推进。 3.10.焦虑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面对的是未来的虚无,这种焦虑处境是悲剧情绪的源泉。 3.11.”狂欢化“是巴赫金基于对喜剧的理解提出的概念,认为民间诙谐文化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4.1.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它把关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传统。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等。 4.2.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4.3.本质直观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够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构揭示事物的本质。 4.4.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认识的,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现客体“这一层面,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终极关怀,震撼着主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艺术的纵向超越。 4.5.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4.6.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旦一种结构形成认知图式,就试图用它来同化对象,但无法同化时,就设法调节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个体和人类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部是同化--调节辩证关系的产物,它是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 4.7.审美态度指的是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4.8.先验想象力在根本上为审美对象的构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提供了对事物观察必需的时间与空间的能力,打破了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的状态。 4.9.审美距离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4.10.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4.11.审美对象的特殊存在方式实际上使它自己成为了一种准主体,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会发生精神交流,使得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度的体验。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准主体却并不是指实际存在的作者而言的。这个主体是我们完全以审美对象为依据而构造出来的。就艺术作品而言,由于它总是作家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我们自然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一种模仿性的意识行为,即在自己的意识中重新开始作家的思想行为,这样,我们就能够发现他的感觉和思维方式,由此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5.1.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 善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5.2.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不是以某个人为代表的,而是体现在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空界限的心灵。其合理之处在于,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5.3.模仿说是古希腊时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后来艺术家还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学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模仿说的合理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根源。其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5.4.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可划入表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仅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依然是片面的。 5.5.英国美学家克莱夫o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的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包括主体的现实情感)的联系完全切断,完全脱离了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社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人类本身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5.6.符号说由当代美国哲学家苏珊o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该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朗格的符号说,综合了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最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确的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5.7.载道说(或教化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为了缘情。柳宗元亦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之下,先道而后文,批判矫情为文的风气,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但完全摒弃文的缘情作用,仅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 5.8.娱乐说可分为”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术家是借助于创造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同样,”娱人“也很重要,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人的特性和功能。 5.9.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lO.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这个概念原出自中国古典美学,它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要”天然“,二是要”隐蔽“. 5.11.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5.1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是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不是物质实存,还需物化后才能完成。 5.13.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6.1.他律性是艺术品就其中介功能而言,不是独立自足、自在自为的,而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的。首先,艺术品是为接受、欣赏者而存在的;其次,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同时,艺术品中凝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意象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欣赏活动,才能重新被激活,所以它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6.2.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作为连接两个主体间的桥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来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创造,这里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6.3.开放性是指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只有两头开放的艺术品才成为艺术品。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6.4.艺术敏感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6.5.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当艺术家通过艺术敏感获得创造的动力时,即开始了由敏感出发的艺术想象。 6.6.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6.7.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人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形成了每个艺术接受者在接触艺术之前的主体境况,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象能 力、文化基础、艺术修养、审美趣味以及传统影响、现实社会变化的影响因素等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 6.8.”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这是凭借着主体的理解力,而达到的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审美感受。 7.1.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则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7.2.消融查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认为人因为私意人欲、违背自然规律的念头等渣滓而使生存状态欠佳,于是可以通过美育泄导人情,消融查滓,以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7.3.《美育书简》是1795年席勒发表的着作,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着作。 7.4.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l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7.5.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人不是机器,最忌僵化和片面化,应该是有血有肉,有独立的价值,有对于欢乐和幸福的追求。一句话,他应该热爱关。审美教育要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7.6.审美的人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简答题目录 1.1.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1.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1.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1.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1.5.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1.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2.1.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2.3.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2.4.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2.5.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2.6.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 3.1.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3.2.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3.3.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 3.4.试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3.5.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3.6.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3.7.悲剧的特征是什么, 3.8.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3.9.简述喜剧的特征。 3.10.如何理解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 3.11.简述丑的特点。 3.12.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于丑的研究的贡献。 4.1.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4.2.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 4.3.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 4.4.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 4.5.请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4.6.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 4.7.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么, 4.8.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 4.9.请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5.1.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5.2.意象的结构是什么, 5.3.怎么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 5.4.意象世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5.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是怎么提出来的, 5.6.简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6.1.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7.2.简述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7.3.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7.4.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简答题答案 1.1.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答:(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 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关学研究的真正对 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其包括四个方面:?艺术美,比如唐诗宋词的美; ?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科技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 饰的美。 1.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 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答:(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1.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答:(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1.5.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答:(1)首先,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讲,审美有助于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工业对人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其次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1.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答:(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1.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答:(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2.1.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答:(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答:(1)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2.3.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答:这是因为:首先,关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 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2.4.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2.5.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答:(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2.6.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答:(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3)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4)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3.1.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答: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还需要以下几条基本标准:(1)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不。惟如此,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具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3)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3.2.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答:(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3.3.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答:(1)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2)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3.4.试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答: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首先,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性。 3.5.优美的特征是什么,答:(1)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3)是和谐化一的内容。(4)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3.6.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答:(1)崇高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2)崇高的特征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3.7.悲剧的特征是什么,答:悲剧的特征是:(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3.8.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答:在西方关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3.9.简述喜剧的特征。答:(1)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2)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3)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3.10.如何理解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答:悲剧和喜剧是作为人生存在而存在的:(1)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3)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4)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 3.11.简述丑的特点。答:(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一种审美情感。(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恶性刺激等形式。 3.12.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于丑的研究的贡献。答: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丑的美学。简而言之,他对于丑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1)他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2)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的。(3)他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又必须使之服从美的一般法则,如对称、和谐、比例和富于个性的表现的力量等等法则,以便使之“理想化”.“理想化”并非“美化”,而是用“美的一般法则”突出丑的一般特征。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文学专着,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4.1.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答:(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2)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 4.2.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答:第一个方面是“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另外一个方面是“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 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4.3.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答: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 4.4.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答: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中的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2)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3)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4.5.请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答: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具有以下特点:(1)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2)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2)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4.6.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答: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据此,我们可以把审芙经验中理解的特点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由于在反思判断中主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其普遍性,因而他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对象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由于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并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因而对其的理解也不可能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进行,而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进行。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相比较,这种直观活动看似更加具体,实际上却更加模糊和含蓄,所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却意蕴丰富,回味悠长。但是,审美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境,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须始终围绕对象来进行。 4.7.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么,答: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意识的结构调节的有机统一。 4.8.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答: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塔。其实,先验想象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想象力,并且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4.9.请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答:审美体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这两种感觉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首先,它们的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其次,他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 5.1.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答:(1)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2)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3)“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4)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 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5.2.意象的结构是什么,答: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括艺术抽象之表象)。当主体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力。 5.3.怎么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答: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和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 5.4.意象世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意象的主要特征是: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境,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层次。(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4)情感性:情感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5.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是怎么提出来的,答: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境,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意境”说的提出:(1)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2)司空图的《三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3)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两者完全一致。(4)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5.6.简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答: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因为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区别:首先,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从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的过程;**,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6.1.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答: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够提供意象,或者不能转化为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之中。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答: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在欣赏的时候,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所以说,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答:意象产生的开端始于意象的孕育。它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观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必然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而这种相遇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除了感动之外,主体还需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即一种_要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消失,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当主体与世界相遇时,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意象产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特殊联接,当两者相撞时,艺术家便沉浸在一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通过主体与客体、意与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的反复碰撞,不断渗透,相互交融,酝酿出艺术的意象,如孕妇十月怀胎,艺术意象在不断孕育中逐步形成。而当艺术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就有加以表达的内在趋向,这时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答:艺术生产具有双重的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制作、生产的意思,而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意识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3)意识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答: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阿勃拉姆斯曾经把天才分为“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答: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它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答: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关。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答:第一种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第二种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例如莱辛的分类方法:第三种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答: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但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艺术符号的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所以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是根据符号的暗示引导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答: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答:(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所谓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所谓间接效果,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7.3.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答: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关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我们却不能把它们简单地混同起来。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第一、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而审美教育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它是一个按照预先拟订好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第二、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就是审美关系的确立和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建构、生成的过程。而审美教育则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受教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7.4.美育的功能是什么,答:(1)怡情养性。(2)化性起伪。 论述题目录 1.1.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2.1.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3.1.试述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 3.2.举例论述荒诞的特征。 4.1.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如何, 4.2.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请论述此一过程的各个层面。 5.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区别,并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5.2.论述艺术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以一件艺术品为例。 6.1.艺术鉴赏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请结合实例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7.1.归纳历史上对美育内涵的界定并评价。 7.2.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论述题答案 1.1.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答:(1)之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是审美的。(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它具体表现为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升与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1.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答: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1)审美关系不同于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存在的意义,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甚至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体、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体、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 2.1.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的意义与不足。答:(1)游戏说: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说”,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之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进程。但是,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有严重缺陷:这表现在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同义,即是说,审美 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2)生物本能说:这种研究不仅拓宽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而它们的缺点则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3)巫术说:用巫术说的确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巫术说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起源的理论无条件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的理论;第二,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唯一的因素。(4)劳动说:劳动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却不能完全等同。很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因此,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存在明显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答: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审美意识的发生要以人类一般意识的发生作为必然前提。人类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着标志。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首先,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其次,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最后,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是人类逐渐超越自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化。 3.1.试述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答:优美和崇高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因为其审美形态的内涵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的互补性,它们常常作为相互对立补充的一组审美形态出现。对于崇高与优美两种审美形态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差异,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1)坚持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的理论,强调优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从美学史上的讨论看,认为崇高与优美对立的美学家,大都强调了崇高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而认为崇高与优美具有共同本质的美学家,则强调_崇高的积极的、愉悦的方面。这两种观点都看到了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即它们的对立的一面,但从审美形态的内涵来分析,其实它们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就此看来实则是殊途同归。(2)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优美作为审美实践发展中的形态,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正因为如此,优美和崇高则体现的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3)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考察,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人们的审美存在方式更多地联系于自然。当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和谐,与人的存在状态和谐一致时,人们感 受到的审美体验是优美;相反,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与自身的对立状态,并战胜这种对立,从而超越自然时,则显示人们自己的勇气与力量,这时人们感受到的则是崇高。(4)崇高和优美的事物在形式上有其量的规定性的方面。崇高经常以突破形式美,如对称、均衡、调和、比例等,粗粝的形态,如荒凉的风景、无限的星空、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雷电交加的惊人场面。而这些又与优美的形式,如风和日丽、杨柳依依、莺歌燕舞,恰恰相反,构成崇高和优美完全相反的特点。 3.2.举例论述荒诞的特征。答: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荒诞的主要特征是:(1)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比如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不停的等待着的状态,就是出于作者对于人生存在无意义的一种感悟。(2)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比如同样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戈多”这个意象就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性。它可以象征着上帝,也可以象征着精神寄托,也可以象征着梦想。而“等待”:这个意象,也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象征。也就是人生活在等待的漫长与无聊中,而等待的结果却不一定会出现。(3)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同样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它就有很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它没有传统戏剧的戏剧冲突,人物的对白听起来像胡言乱语。而这正是人类当前生存境遇的描述。 4.1.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在审美活动中,各个心理要素虽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既互相渗透,又相互制约,从而组成了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1)在整个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中,直接与现实相联系的感知无疑处于起点的位置。(2)想象与情感在审美经验中的相互关系。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3)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系。想象活动本身并不是审美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产生一定审美价值的工具和手段。这样一来,想象活动就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这种制约力量就来自于审美理解。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伽达默尔从解释学的角度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论述。他认为,审美经验的游戏本质并不是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体验,而是指艺术作品或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这就是说,游戏活动的存在方式本身就决定了它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因素。而艺术活动的游戏本质也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以游戏而不是逻辑推理的方式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内涵。同理,审美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活动,而理解力或理性因素本来就是一切游戏活动的本体论内涵。正是这样一种本体论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审美经验中是以游戏的方式统一在一起的。(4)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总之,情感与理智在审美经验中只有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才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要求。 4.2.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请论述此一过程的各个层面。答: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旦一种结构形成认知图式,就试图用它来同化对象,但无法同化时,就设法调节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这一心理学的研究探讨可以帮助理解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首先,审美主体通过同化使得自己能够理解对象,也通过调节来修正心理图式。自我调节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意识的结构调解的有机统一。不仅个体,而且人类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都是同化--调节辩证关系的产物。所以我们说,同化--调节律是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其次,自调节审美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按照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这里所谓的目的指的是在确定审美目标 的情况下,通过努力的自我调节以达到审美目的;第二,反馈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主体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中都必须注重反馈调节,而反馈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5.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区别,并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答:(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作“艺术品”.譬如,一朵怒放的花,一派秀丽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赞美它“风景如画”,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自然关”,而不是艺术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一个区别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类劳动可分为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两类,它们的产品分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人的高级活动--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人工制品中的高级部分。?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非艺术的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依凭抽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作出理论形态的概括,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并以此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艺术品的本质特征是:艺术,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两者的界限有日益模糊的趋势。?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比如,自北宋以来就闻名于世的景德镇陶瓷,它原初也只具有某种实用价值,以后人们在劳动创造中加强其色彩、图案、外形等审美价值,力求做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到今天,景德镇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意义的艺术品而存在的,其审美价值已超过其实用价值。可见,审美和创造可以使一部分非艺术品和人工制品进入艺术品的行列,从而扩大人类的审美视野,充实人类的审美经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艺术门类、品种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有许多艺术品种,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如西方的风景画,是迟至17、18世纪才形成的。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已广泛地辐射到物质技术领域。物质产品除保持实用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也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上海的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称它们为“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就这样慢慢地渗入非艺术领域,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有了艺术的品质,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更富有情趣。 5.2.论述艺术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以一件艺术品为例。答: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由此出发,艺术品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结构: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下面试以中国国画为例,论述这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带等。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比如中国传统的泼墨山水,如果不是用宣纸而用别的纸张,就不能造成那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即使同是用宣纸,还有生宣熟宣之分。所以说,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栽体和媒介。(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中国传统国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画、工笔画,两者的根本区别反映在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是十分明显的,两者因为笔法运用、色彩调用、结构布局等技巧上的不同,营造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这说明了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物质实在层仅仅是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层次,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由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存在转化的过渡层次。 而意象世界层是非实在的精神性存在,是艺术动态结构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就国画而言,其物理时空意义上物质实在与单纯的形式符号本身并不意味着审美价值,而意象世界中,就有了鲜活的精神性存在,或青山绿水,乡野村郭,或浩渺烟湖,远山淡水,纯然的精神性存在战胜了物质实在性,消解了形式符号的外在性。(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之境,艺术品由物质实在、形式符号向意象层次的深化,意味着艺术品从物理时空的存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而从意象世界向意境世界的深化,则更将艺术品推向人生哲理的更高层次,进入了“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至境。国画中的笔法、墨意,是艺术家情感与人格的表现,它不去模拟现实实物,亦不纯粹抽象,而是表现出各个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画中所表现的意境是一种非经验的存在,即超验层次的存在。从国画的例子可以看出,艺术品这四个结构层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个单层次都毫无意义。 6.1.艺术鉴赏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请结合实例谈谈你自己的认识。答:艺术鉴赏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在于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和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把这个接受过程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例如无意中在一本画册里面发现了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虽然从前完全不了解所谓抽象表现主义,对于这位画家也比较陌生,但是却可以感觉到线条里面的运动性,一下子可以抓住其中的简单明快的美感。应该说这是凭借着主体的理解力,而达到的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审美感受。“品”是在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意象的重建得以实现,要实现这个转换,需要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全神贯注,用心专一,静心体味。且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例如进入音乐会的大厅,屏息凝神,开始专注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个时候抽象的音乐元素直接全面的刺激大脑,激起听众内心的波澜。“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由于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于是形式符号被克服了。例如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在有的地方被那种崇高的人性力量深深震撼,被那波澜壮阔的社会和人生画卷深深感染,不由自主地进入了那个世事纷杂而又充满激情与痛苦的世界。应该说明,在实际的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由于经验和素质水平的不同,以及当时艺术品质量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 7.1.归纳历史上对美育内涵的界定并评价。答:美育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关和善混为一谈。导致美善不分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古代,学科尚处于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真、善、美融于一炉,难以廓清。美的独立内涵与价值在当时不可能得以凸显。(2)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应当承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呼唤情感的解放,把美育归结为情感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于学理上却是不妥当的。把美育简单地划归情感领域,事实上反映了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中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进一步泛化为情感的混淆。因此,把情感从整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剥离出来,作为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对象,显然是失之偏颇的。(3)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也是对美育内涵的一种误解。这一观点一方面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以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以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 所能完全代替。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限制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7.2.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答:(1)诉诸感性。与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人们进行审美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形象。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给人的感官享受中,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美育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价值;美育的过程便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感情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拳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读此诗时,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月光,霜,举头,低头”等形象。而“举头低头”也具有和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这种场景具有普遍性,使我们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的升华。(2)潜移默化。不论是儒家追求精神解放,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还是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还是禅宗注重自身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我们总能潜移默化的受到其影响。比如我们读了杜甫的诗,就会生忧国忧民之心。读了苏轼的词,就会有人生豪迈之情。这就是美育给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3)能动性。比如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觉的追求,并且主体会在参与审美活动中体现能动性。 单项选择题 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B)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歌德D.席勒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的。(B)A.美和美的规律B.艺术C.审美经验D.审美心理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A)A.分析哲学B.实用主义美学C.新自然主义美学D.精神分析学 1.4.中国当代着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C)A.美感心理B.美学史C.美感经验D.美学原理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o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B)A.杜威B.弗洛伊德C.荣格D.阿恩海姆 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C)A.费希纳B.弗洛伊德C.荣格D.布洛 1.7.中国当代着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D)A.艺术B.美感C.审美状态D.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D)A.自然美B.科技美C.日常美D.艺术美 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A)A.英伽登B.杜夫海纳C.康德D.狄拉克 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B)A.艺术美B.科技美C.生活美D.自然美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D)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人文学科D.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质是(C)A.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B.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人文学科C.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D.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社会科学 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C)A.美B.自然C.审美活动D.人类社会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A)A.哲学方法B.社会学方法C.心理学方法D.现象学方法 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B)A.黑格尔B.鲍姆加登C.莱辛D.康德 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A)A.审美意识B.美学思想C.美学学科D.美学原理 1.17.悲剧意识属于(C)A.初级审美意识B.中级审美意识C.高级审美意识D.以上都不是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D)A.意识B.竖琴C.事物D.理念 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A)A.文艺复兴之后B.中世纪时C.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候D.社会主义社会 1.20.鲍姆加登被称为(D)A.哲学之父B.科学之父C.文学之父D.美学之父 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的学科。(A)A.低级的感性认识B.人的意志C.理性D.意念 1.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D)A.理念论B.先验主体论C.绝对精神论D.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B)A.意念B.实践C.精神D.物质 1.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B)A.柏拉图B.黑格尔C.康德D.席勒 1.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A)A.自由B.实践C.劳动D.阅读 1.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C)A.资本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共产主义社会D.封建社会 1.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B)A.多向度的人B.单面人C.双重性格的人D.多重性格的人 1.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B)A.学习B.觉解C.实践D.艺术 1.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C)A.自发性B.内在性C.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D.动态性 1.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最高的是(A)A.天地境界B.道德境界C.功利境界D.自然境界 1.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C)A.功利境界B.学术境界C.艺术境界D.伦理境界 1.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B)A.知识B.体验C.美D.存在 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A)A.自由B.限制C.必然D.可能 1.3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B)A.毫无瓜葛B.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C.同一个概念D.包含关系 1.35.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C)A.同时的B.在后的C.在前的D.无所谓先后 1.36.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是(D)A.崇高B.荒诞C.喜剧D.气韵 1.37.审美经验是一种(A)A.感性体验B.感官体验C.认识D.感官快感 1.38.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括(D)A.艺术创造B.艺术作品C.艺术接受D.艺术欣赏 1.39.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这是(B)A.广义的美育B.狭义的美育C.美育D.以上都不是 1.40.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狭义的美育,都是通过--才能实现。(D)A.人生境界B.实践C.生存实践D.审美活动 1.41.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A)A.审美活动B.审美理想C.审美意象D.审美心理 2.1.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A)A.审 美需要B.抽象思维C.审美理想D.认识能力 **.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位置的是(D)A.审美需要B.审美经验C.审美趣味D.审美理想 2.3.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决定的。(B)A.主体的个体特征B.后天的社会因素C.审美对象的客观特征D.人的生理素质 2.4.“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A)A.审美趣味相对化B.审美趣味绝对化C.审美趣味个性化D.审美趣味主观化 2.5.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D)A.信仰关系B.认识关系C.审美关系D.本己性精神交流 2.6.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D)A.自律性B.个性化C.开放性D.形式符号性 2.7.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的特性。(A)A.自律性B.超越性C.自我性D.开放性 2.8.美感产生于(A)A.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B.动物向人的自然进化过程C.人的本能的升华过程D.人的自我表现的过程 2.9.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B)A.惊异B.领悟C.体验D.澄明 2.10.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才能自动展现出来。(B)A.审美距离B.静观体验C.陌生化D.热情投入 2.11.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的特征。(D)A.虚无性B.具体性C.不可捉摸性D.非实体性 2.12.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C)A.欧阳修B.苏轼C.梅尧臣D.柳宗元 2.1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C)A.自由创造B.交感巫术C.自由游戏D.劳动先于艺术 2.14.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B)A.加达默尔B.弗洛伊德C.柏格森D.贝尔 2.15.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B)A.泰勒B.弗雷泽C.卡o毕歇尔D.普列汉诺夫 2.16.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D)A.表现说B.劳动说C.本能说D.巫术说 2.17.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是(B)A.有意味的形式B.劳动先于艺术C.自由游戏D.巫术礼仪活动 2.18.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C)A.异性的吸引B.游戏的冲动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D.祭祀的崇拜 2.19.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C.人类社会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0.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D)A.语言艺术B.家庭生活C.劳动工具D.巫术礼仪活动 **1.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是(B)A.人类开始运用语言B.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C.人类具有思维能力D.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 **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为主题。(B)A.婚姻恋爱B.狩猎生活C.巫术仪式D.耕种 3.1.对审美体验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总结构成了(A)A.审美形态B.审美范畴C.审美活动 D.审美经验 3.2.认为审美形态是美的形态的逻辑出发点是(C)A.认为美是主观的B.认为美中有人的体验C.认为美是客观的,完全外在于人D.认为美在实践中形成 3.3.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风格的观点,是将审美看成一种文化大风格,这种观点是(C)A.完全正确的B.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最主要的特征C.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某些重要特征,但不全面D.完全错误的 3.4.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类型的观点(A)A.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B.顾及到了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C.是美的类型说D.是审美类型说 3.5.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范畴的观点(D)A.是美的范畴说B.是审美范畴说C.很全面D.犯了主客二分和现成论的错误 3.6.将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等同的观点(B)A.是正确的B.随着对人生境界研究的重视而出现C.人生境界具有审美形态的表形特征D.在古希腊时就如此 3.7.“虚实”不仅在文学意境中使用,还可以在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甚至现实生活的兵法中使用,这说明了审美形态具有(B)A.统摄性B.广泛性或普适性C.历史性D.现实性 3.8.“意象”不能称为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这种说法(B)A.是正确的,意象与审美形态毫无关系B.是正确的,意象不具有普适性或广泛性C.是错误的,意象就是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D.是错误的,意象具有广泛性 3.9.中国哲学之“道”包含的对立统一的原则,贯穿于阳刚与阴柔,意与境等,说明审美形态具有(A)A.统摄性B.广泛性或普适性C.历史性D.现实性 3.10.中国古代的“神”及其有关的神韵等。在当今社会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审美形态的(C)A.统摄性B.广泛性或普适性C.历史性D.现实性 3.11.将丑和荒诞作为审美形态是在(D)A.古希腊B.文艺复兴C.中世纪D.19世纪中叶后 3.12.中国古代的诗学背后往往有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是审美形态的(B)A.历史性B.贯通性C.兼容性D.二重性 3.13.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这是审美形态的(C)A.历史性B.贯通性C.兼容性D.二重性 3.14.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C)A.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B.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统一C.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D.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 3.15.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A)A.诗性和音乐性的B.戏剧性和雕塑性的C.抒情性和叙事性的D.绘画性和音乐性的 3.16.西方早期审美形态的实质是(B)A.诗性和音乐性的B.戏剧性和雕塑性的C.抒情性和叙事性的D.绘画性和音乐性的 3.17.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的是(B)A.席勒B.索绪尔C.鲁迅D.巴赫金 3.18.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而不像西方重视语法,所以它表现出一种(D)A.哲学性B.逻辑性C.清晰性D.诗性 3.19.和西方的审美文化不同,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的特征是(A)A.世俗化B.形而上性C.宗教化D.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3.20.理念论的伦理学内容,是道德至上的原则,具体到美学中,就表现为(C)A.真与善合一B.真与美合一C.美与善合一D.以上都不是 3.21.在理性主义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时,讲出“上帝死了”的人是(B)A.叔本华B.尼采C.罗兰巴特D.德里达 3.22.审美形态的出现与哲学息息相关,丑和荒诞出现的哲学背景是(C)A.人文主义盛 行B.理性主义兴起C.非理性主义兴起D.古典主义盛行 3.23.中国哲学几千年基本上没变,下面的哪句话可以说明,(D)A.变则通B.物化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D.天不变道亦不变 3.24.许多审美形态都是最初表现为(C)A.自然形态B.社会形态C.艺术形态D.人生形态 3.25.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是(A)A.优美和崇高B.悲剧和喜剧C.丑和荒诞D.优美和丑 3.26.明确将美分为秀美和威严两类,并说前者可以看作女性美,后者可以看作男性美的是(C)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西塞罗D.本雅明 3.27.在狭义上,美主要指(C)A.崇高美B.悲剧美C.优美D.喜剧美 3.28.认为美不含功利性,至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相关的是(A)A.康德B.歌德C.雅斯贝斯D.席勒 3.29.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C)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托尔斯泰 3.30.下列对优美的理论探讨的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B)A.古希腊时期,把优美与美划等号B.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三角形C.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D.英国画家荷迦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3.31.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C)A.对象的物性特性B.对象的形式特征C.审美效应D.生理效应 3.32.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来进行研究的是(B)A.朗吉弩斯B.博克C.索绪尔D.歌德 3.33.康德分析崇高,认为其特征是“无形式”的着作是(A)A.《判断力批判》B.《美学》C.《论崇高》D.《谈美书简》 3.3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C)A.朗吉弩斯B.博克C.毕达哥拉斯D.歌德 3.35.朗吉弩斯将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对举的美来论述的着作是(C)A.《拉奥孔》B.《美学》C.《论崇高》D.《论崇高与美》 3.36.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D)A.博克B.席勒C.黑格尔D.康德 3.37.康德认为,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C)A.数学的崇高B.力学的崇高C.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D.艺术的崇高 3.38.利奥塔德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其将整个美学体系建立在(B)A.悲剧上B.崇高上C.荒诞上D.丑上 3.39.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D)A.一除悯和恐惧B.对立理想的冲突C.永恒正义的和解D.历史必然性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3.40.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原因是(D)A.表现冲突和毁灭B.表现巨大的哀伤C.具有崇高性D.表现毁灭,也表现抗争 3.41.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A)A.亚里士多德B.席勒C.黑格尔D.康德 3.42.最早对悲剧艺术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的着作是(A)A.《诗学》B.《理想国》C.《悲剧的诞生》D.《美学》 3.43.黑格尔对悲剧的最大贡献是(A)A.将辩证思维运用到悲剧分析B.对悲剧给人的审美体验进行分析C.最先对悲剧进行系统研究D.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3.44.“悲剧冲突”的提出者是(C)A.亚里士多德B.席勒C.黑格尔D.康德 3.45.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着作是(C)A.《诗学》B.《判断力批判》C.《悲剧的诞生》D.《美学》 3.46.提出罪孽说和焦虑说的是(A)A.克尔凯戈尔B.叔本华C.尼采D.弗洛伊德 3.47.“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提出这个观点的是(C)A.柏格森B.克尔凯戈尔C.鲁迅D.巴赫金 3.48.在西方,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B)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黑格尔D.康德 3.49.巴赫金根据自己对喜剧的理解,尤其是对拉伯雷的《巨人传》研究,提出的思想是(A)A.狂欢化B.复调C.对话性D.形式压倒内容 3.50.“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提出这个观点的是(B)A.马克思B.阿多诺C.本雅明D.马尔库塞 3.51.鲍姆加登的“美学”,意指(A)A.感性学B.理性学C.艺术学D.美术学 3.52.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并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的是(B)A.波德莱尔B.雨果C.罗丹D.兰波 3.53.雨果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表现其美丑辩证的是(B)A.《九三年》B.《巴黎圣母院》C.《恶之花》D.《(克伦威尔)序》 3.54.第一部研究丑的美学专着是(B)A.《(克伦威尔)序》B.《丑的美学》C.《形而上学》D.《罗丹论艺术》 3.55.开启了现代丑学研究的是(D)A.克尔凯戈尔B.叔本华C.尼采D.罗森克兰兹 3.56.下列作品中,没有以丑为主题的是(D)A.《恶之花》B.《荒原》C.《白痴》D.《追忆逝水年华》 3.57.使荒诞派戏剧的名称固定下来的着作是(A)A.埃斯林的《荒诞派戏剧》B.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C.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D.罗丹的《罗丹论艺术》 3.58.认为“凡没有担当起在世界的黑夜中对终极价值的追问的诗人,都称不上这个贫困时代的真正的诗人”的西方哲学大师是(B)A.海子B.海德格尔C.荷尔德林D.加缪 4.1.提出“迷狂”说的古希腊哲学家是(B)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德谟克里特 4.2.“回忆说”在柏拉图的美学理论中涉及审美的(A)A.一般规律B.特殊现象C.不可知性D.虚幻性 4.3.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中,悲剧的作用在于(C)A.惩恶扬善B.愉人耳目C.净化心灵D.克制欲望 4.4.西方美学十八世纪出现的转向集中体现在(B)A.德国古典主义美学B.英国经验主义美学C.分析美学D.语义学美学 4.5.将审美经验明确地归结为情感活动。(D)A.奥古斯丁B.哈奇生C.伽达默尔D.休谟 4.6.康德提出了“游戏说”,其核心在于想象力和知性之间的(B)A.龃龉不合B.协调一致C.似是而非D.互为前提 4.7.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A)A.逻辑经验主义B.社会实证主义C.语言学D.自然主义 4.8.在现代美学体系中,科学主义美学的对立面是(C)A.社会主义美学B.印象主义美学C.人本主义美学D.经验主义美学 4.9.分析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A)A.维特根斯坦B.叔本华C.海德格尔D.杜威 4.10.“直觉是把握生命及其生成过程的唯一方法。”这一论点来源于(C)A.尼采B.维特根斯坦C.叔本华D.柏格森 4.11.在解释学的“本体论转折”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的人物是(C)A.施莱尔马赫B.狄尔泰C.海德格尔D.胡塞尔 4.12.系统的解释学美学形成于(B)A.海德格尔B.伽达默尔C.胡塞尔D.维特根斯坦 4.13.美感理论建立在思维方式的基础上。(C)A.形式逻辑B.经验主义哲学C.形而上学 二元对立D.自然主义 4.14.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的一种重要形式。(A)A.人生实践B.日常生活C.阅读接受D.艺术创造 4.15.自然对象的道德内涵在中国一般体现在(A)A.自然特征比附人类道德B.写作抒情性C.激发主体道德体验D.抒情的泛道德化 4.16.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D)A.理性活动B.思维活动C.感官反映D.非理性活动 4.17.主张非理性是一种低级混乱的认识,这一观点是出于--的偏见。(C)A.科学主义B.自然主义C.形而上学D.辩证法 4.18.审美经验的本质直观性是在于它把理性从解放出来。(C)A.客观B.推理C.概念D.判断 4.19.有人说,因为审美经验是直接将形式与自身感受相联系,所以无法把握本质。在这里他混淆了(A)A.外观与现象B.直觉与本质C.形式与外观D.感受与直觉 4.20.审美经验也可能产生功利的效果,从对象角度来看(C)A.接受者有受教育的意愿B.对象是有形式的C.对象的形式是与内容结合的D.审美愉悦不同于一般的生理快感 4.21.审美经验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的主要方式是(B)A.抒情B.象征C.描写D.夸张 4.22.作品的超验本质构成了它的(C)A.冥想性B.深沉感C.形而上质D.距离感 4.23.人的五官具有审美能力,根本上是因为(B)A.审美所关涉的是形式B.感觉在实践中获得了社会性C.五官是人与外在接触的通道D.感觉在实践中部分扬弃了生物性 4.24.在审美经验中,起点是(B)A.情感B.感知C.想象D.理解 4.25.审美感知总是以的形式把握对象的。(D)A.唯美B.理想C.现实D.完形 4.26.下列不属于想象的初级形式的是(B)A.类似联想B.再创造想象C.对比联想D.接近联想 4.27.在审美经验中,是一个核心因素。(C)A.情感B.感知C.想象D.理解 4.28.在审美经验中,是最活跃的因素。(A)A.情感B.感知C.想象D.理解 4.29.“移情说”是谁提出来的,(C)A.康德B.叔本华C.里普斯D.柯林伍德 4.30.审美想象受到审美理解的(A)A.制约B.补充C.指导D.压制 4.31.创立“发生认识论”学说的是(D)A.莱布尼茨B.荣格C.弗洛伊德D.皮亚杰 4.32.中国禅宗的坐忘境界是一种心理的调节。(B)A.理想B.功能C.结构D.形态 4.33.审美经验生成的规律是(C)A.通感规律B.渐进规律C.同化--调节律D.三一律 4.34.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是通过与对象建立联系的。(C)A.观察B.感官C.整个身心D.视觉 4.35.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中,的作用是最关键的。(A)A.审美想象B.审美理解C.审美感知D.审美情感 4.36.对象的审美特征的充分显现必须借助于____,使我们得以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B)A.审美理解B.先验想象力C.经验想象力D.审美情感 4.37.审美距离是提出来的。(D)A.叔本华B.尼采C.克罗齐D.布洛 4.38.在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中,的作用是最关键的。(B)A.审美想象B.审美理解C.审美感知D.审美情感 4.39.“反思判断力”这一概念是从出发去探讨事物规律的。(D)A.概念B.设想C.历史D.特殊 4.40.反思判断力是哪一位着名哲学家提出来的概念,(B)A.黑格尔B.康德C.尼采D.鲍桑葵 5.1.大约到了才把艺术一词专指诗歌、绘画、舞蹈、戏剧、雕塑。(C)A.古希腊B.16世纪C.17世纪D.18世纪 5.2.游戏说最早是由提出的。(C)A.歌德B.席勒C.康德D.黑格尔 5.3.集体无意识说是由提出。(A)A.荣格B.马斯洛C.弗洛伊德D.帕格森 5.4.符号说是从对艺术下定义。(C)A.艺术功能角度B.艺术起源角度C.艺术本质角度D.艺术形式角度 5.5.抹煞了艺术家个性的理论是(B)A.游戏说B.集体无意识说C.模仿说D.有意味的形式说 5.6.集体无意识说是一种建立在上的假设。(C)A.巫术说B.宗教学C.心理学D.生物学 5.7.最早提出“天才论„?的美学家是(C)A.亚里士多德B.布洛C.康德D.尼采 5.8.艺术是”抒情的表现“,属于(C)A.有意味的形式说B.巫术说C.表现说D.符号说 5.9.模仿说的主要缺陷是(A)A.忽视了艺术的审美特征B.忽视了艺术的认识功能C.忽视了艺术与现实的联系D.夸大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 5.10.柏格森说:”诗意是表现心灵状态的。“体现了的观点。(C)A.游戏说B.载道说C.表现说D.模仿说 5.11.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B)A.符号说B.表现说C.集体无意识D.有意味的形式说 5.12.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A)A.有意味的形式说B.符号说C.娱乐说D.游戏说 5.13.符号说是由提出的。(D)A克莱夫o贝尔B.克罗齐C.柏格森D.苏珊o朗格 5.14.下列不主张载道说的是(D)A.孔子B.韩愈C.柳宗元D.苏轼 5.15.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艺术的是(D)A.集体无意识说B.符号说C.有意味的形式说D.娱乐说 5.16.将艺术品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的美学家是(B)A.苏珊o朗格B.罗曼o英伽登C.杜夫海姆D.阿恩海姆 5.17.诗与画都是艺术,其作品结构中都必然具有且性质相同的层次是(A)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 5.18.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是(C)A.物质实在层B.意象世界层C.形式符号层D.意境超验层 5.19.艺术品结构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过渡依赖于(B)A.物质实在层B.意象世界层C.形式符号层D.意境超验层 5.20.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B)A.物质实在层B.意象世界层C.形式符号层D.意境超验层 5.21.作为经鉴赏者的审美知觉和想象而产生的是(B)A.物质实在层B.意象世界层C.形式符号层D.意境超验层 5.22.下列艺术品中最能反映艺术品意境超验层的是(C)A.陶瓷B.摄影C.中国书画D.雕塑 5.23.在意象的主要类型中,兴象的基本特征是(B)A.仿真B.天然C.主D.抽象 5.24.左拉、福楼拜、梅里美的小说艺术所产生的意象类型是(B)A.喻象B.仿象C.兴象D.抽象 5.25.从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是(C)A.物化B.想象C.物态化D.意向 5.26.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意象类型主要是(D)A.喻象B.兴象C.仿象D.抽象 5.27.审美意象是一种(C)A.虚拟的存在B.客观的物质存在C.精神的存在D.客观--精神存在 5.28.”燕山雪花大如席“中的雪花形象属于(A)A.喻象B.兴象C.仿象D.抽象 5.29.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是(A)A.意象世界的创造B.意境世界的创造C.表象 世界的创造D.内容世界的创造 5.30.提出了:”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这一论述。(B)A.朱光潜B.宗白华C.李泽厚D.王国维 5.31.在”意境“范畴的形成过程中,没有做出直接贡献的是(C)A.王昌龄B.王国维C.苏轼D.司空图 5.32.应成为艺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的是(C)A.创造有意境的世界B.创造有意象的世界C.创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D.创造有意象的意境世界 5.33.艺术品的核心任务是(A)A.创造意象世界B.创造形象世界C.创造抽象世界D.创造意境世界 5.34.《荷马史诗》提供了丰富的古希腊的历史资料,这反映了艺术的(B)A.宗教感化功能B.认识功能C.审美功能D.社会干预功能 5.35.艺术品的外围功能是(B)A.宗教感化功能B.商业广告功能C.文化交流功能D.道德教育功能 5.36.艺术的首要功能是(C)A.认识B.道德C.审美D.娱乐 5.37.”寓教于乐“是提出的。(C)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 6.1.艺术本体论讨论的问题是(A)A.艺术的存在方式B.艺术意象的生成规律C.审美经验的发生规律D.艺术创造主体的活动规律 6.2.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中。(C)A.图式化结构B.接受者的心理建构C.意象世界D.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中 6.3.艺术存在于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其中哪一个环节是首要的一环,(A)A.艺术创造过程B.艺术品中C.艺术接受过程D.艺术传播过程 6.4.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的本质体现于人类--中。(D)A.集体无意识B.普遍的互相联系C.存在的实在性和荒谬性D.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 6.5.艺术创造的核心是(D)A.创作冲动B.主体的灵感C.艺术操作D.意象生成 6.6.在意象的孕育这一过程之中,主客体的相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C)A.不期而至的惊讶B.理念与表象的交流C.因感动、感应而引起的内在情感激荡D.完全的精神升华 6.7.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的表达。(C)A.精神层面B.初步C.物态化和物化D.形而上 6.8.在现代美学看来,艺术天才是一的。(B)A.实质上不存在B.客观存在C.人们心里的主观存在D.完全不存在 6.9.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为重要的是(D)A.把想象变成物态化的存在B.突破客观的规律C.把想象与回忆结合起来D.将其融会和整合 6.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中论述了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D)A.《法律篇》B.《克力同篇》C.《巴门尼德篇》D.《伊安篇》 6.11.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A)A.艺术的形式B.艺术品的不确定部分C.用以填补艺术品空白的依据D.败笔 6.1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C)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D.审美特性的差异 6.13.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A)A.黑格尔B.布托C.刘勰D.柏拉图 6.14.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这一指导分类标准的依据,属于(A)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 6.15.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划分标准是(C)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 6.16.艺术的特点为只能够选取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瞬间进行表现。(B)A.绘画B.雕塑C.建筑D.戏剧 6.17.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是(C)A.建筑B.绘画C.音乐D.戏剧 6.18.与情感活动联系得最为紧密,也最具动态色彩的艺术是(C)A.建筑B.绘画C.音乐D.戏剧 6.19.你认为下列哪一种艺术综合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共同特征,(D)A.建筑B.绘画C.音乐D.戏剧; 6.20.艺术接受的核心是(D)A.接受主体的参与B.艺术品的中介作用C.鉴赏D.意象的重建 6.21.波兰哲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特殊结构在于它的结构框架。(C)A.格式塔B.矛盾性C.图式化D.多义性 6.22.从整体上来看,艺术的接受是一个--的过程。(B)A.飞跃B.阶段性C.不可控D.有计划的 6.23.所谓”艺术接受的阶段性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对艺术品的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B)A.结构B.符号与意义的关系C.空白与不确定处D.意象的组织 6.24.在审美鉴赏中”悟“的阶段,形式符号最终被--了。(D)A.抛弃B.凝固C.扬弃D.克服 6.25.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悟“的境界很不容易达到,所以--就显得十分必须。(A)A.审美鉴赏指导B.超越观这一阶段C.延长”品“这一阶段D.细读文本 7.1.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B)A.礼B.乐C.术D.射 7.2.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B)A.尧的时代B.舜的时代C.禹的时代D.周文王的时代 7.3.礼乐纳人学校教育是在(A)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始皇时期 7.4.《左传》中季札观乐时,非常推崇_____,认为它”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A.《颂》B.《风》C.《雅》D.《诗》 7.5.在先秦时,美育的最高理想是(A)A.乐B.和C.礼D.仁 7.6.把和与同严格区分开来的是(B)A.《乐记o乐情》B.《国语o郑语》C.《毛诗序》D.《尚书o舜典》 7.7.”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着。“出自(D)A.舜B.朱熹C.刘向D.董仲舒 7.8.建安时期,首先提出”美育“一词的是(C)A.曹操B.曹丕C.徐斡D.阮籍 7.9.是人性觉醒、个性发展的时代,且使美育有了自己的范围,不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的时期是(C)A.先秦B.两汉C.魏晋D.隋唐 7.10.朱熹提出的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D)A.虚静B.以物观物C.文以载道D.消融查滓 7.11.中国明清时期提出”见文当观心“观点的是(B)A.李贽B.金圣叹C.汤显祖D.李渔 7.12.指出戏曲要情节离奇,文词警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的是(A)A.李渔B.金圣叹C.李贽D.曹雪芹 7.13.近代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C)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鲁迅 7.14.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的是(A)A.蔡元培B.梁启超C.王国维D.纳兰性德 7.15.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是(C)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鲁迅 7.16.主张美育是”趣味教育“的是(B)A.王国维B.梁启超C.叶圣陶D.鲁迅 7.17.认为美育”即情育“的是(C)A.鲁迅B.康有为C.王国维D.朱熹 7.18.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A)A.古希腊罗马B.中世纪C.文艺复兴D.启蒙运动 7.19.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人是(B)A.毕达哥拉斯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7.20.”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出自(D)A.贺拉斯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柏拉图 7.21.”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出自(A)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马佐尼 7.22.中世纪后期,世俗文化深入神学,古希腊罗马的”“被用来作为教会教育的内容。(A)A.七艺B.六艺C.五经D.四书 7.23.文艺复兴时期,取代神学观念的是(D)A.虚无主义B.自由主义C.浪漫主义D.人文主义 7.24.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的标志是(D)A.柏拉图的《理想国》B.亚里士多德的《诗学》C.贺拉斯的《诗艺》D.席勒的《审美书简》 7.25.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是(C)A.恩格斯B.列宁C.马克思D.毛泽东 7.26.将”美和善“混为一谈的观点是(B)A.美育是情感教育B.美育是人格教育C.美育是艺术教育D.美育是道德教育 7.27.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A)A.美是诉诸感性的B.美可以潜移默化C.美具有能动性D.以上皆不对 7.28.在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载体是(B)A.人物形象B.感性形象C.理性形象D.自然形象 7.29.”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出自(A)A.《文心雕龙》B.《南词叙录》C.《淮南子》D.《绘事发微》 7.30.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是(D)A.冉求B.朱光潜C.老子D.孔子 7.31.”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D)A.庄子B.苟子C.韩非D.老子 7.32.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视为最高境界的是(C)A.儒家B.道家C.佛教禅宗D.理学家 7.33.提倡”顿悟顿修“的是(C)A.老子B.庄子C.慧能D.玄奘 7.34.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这表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C)A.道德境界B.功利境界C.审美境界D.科学境界 多项选择题 1.1.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ABC)A.维特根斯坦B.杜威C.李泽厚D.费希纳E.布洛 1.2.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的是(ABCE)A.费希纳B.弗洛伊德C.荣格D.蒋孔阳E.布洛 1.3.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A.艺术美B.自然美C.科技美D.日常生活中的审美E.心灵美 1.4.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ABCDE)A.哲学B.心理学C.民俗学D.人类学E.社会学 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ACD)A.审美意识B.审美意象C.美学思想D.美学学科E.审美形态 1.6.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意识的是(ABCE)A.《牡丹亭》B.《红楼梦》C.《俄狄浦 斯王》D.仰韶文化(鹰鼎)E.贝多芬的交响曲 1.7.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AB)A.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关,中国的则没有直接联系B.悲剧结局不同,西方残缺,中国大团圆C.西方悲剧源远流长,中国在五四后才有悲剧意识D.中国的悲剧意识强于西方E.中国没有悲剧意识 1.8.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C)A.审美意识的产生B.专门的系统的美学着作问世C.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D.对审美心理的探索E.对审美关系的侧重 1.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ACD)A.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B.完全是马克思独创C.具有生成性D.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E.具有自发性 1.10.马克思对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即(ABC)A.自我意识B.人自身C.现实的人D.审美的人E.道德的人 1.11.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即(ABC)A.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B.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C.人与他人及自我关系中的自由D.人在审美中的自由E.人在欣赏中的自由 1.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AD)A.个体内在性B.自足性C.圆融性D.生成性E.觉解性 1.13.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四种境界是(ABCD)A.自然境界B.功利境界C.道德境界D.天地境界E.审美境界 1.14.宗白华认为人生的六种境界中有(ABCDE)A.功利境界B.伦理境界C.政治境界D.学术境界E.宗教境界 1.15.审美境界的特点是(AB)A.从心境上看,超越功利,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B.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C.只具有一个层次D.等同于人生境界E.与人生境界对立 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BCD)A.超现实性B.审美主体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C.超功利性D.审美是人与世界的精神情感交流E.主观性 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是(BCD)A.神妙B.崇高C.喜剧和悲剧D.丑和荒诞E.意境 1.18.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在于(AB)A.以感性方式打动人心B.提升人,使人本质力量得到揭示C.以求真为目的D.以求善为目的E.是人类活动的一种 2.1.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是(BC)A.鉴赏力B.审美兴趣C.审美品位D.审美个性E.审美能力 **.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CD)A.审美活动追寻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B.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一样揭示出事实并终止于事实C.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相联系,内在地包含着”善“D.审美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的”终极关怀“E.审美活动对现实世界根本否定 2.3.马克思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着作是(AB)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德意志意识形态》C.《判断力批判》D.《共产党宣言》E.《中国**和欧洲**》 2.4.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CD)A.审美需要B.审美趣味C.审美主体D.审美对象E.审美经验 2.5.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的是(BE)A.色彩B.体积C.形状D.音响E.旋律 2.6.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式规律,有(ABCDE)A.多样统一B.整齐一律C.节奏韵律D.均衡对称E.对比调和 2.7.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AD)A.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B.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C.开放性的系统D.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E.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2.8.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超越眭、自由性,使得审美对象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韵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境界的有(CD)A.”言有尽而意无穷“B.”自由游戏“C.”坐忘 “D.”非现实化“E.”欲辩忘言“ 2.9.以下着作属于主张巫术说的着作有(ACE)A.《艺术的起源》B.《艺术与知觉》C.《金枝》D.《美育书简》E.《原始文化》 2.10.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的是(ABD)A.审美愿望B.审美理想C.审美需要D.审美趣味E.审美体验 2.1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有(AC)A.器物造型B.固定装饰C.器物装饰D.非固定装饰E.语言活动 2.1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固定装饰的是(ABE)A.耳环B.锥髻C.文身D.凿齿E.戒指 3.1.美的形态说包括(ACD)A.美的类型说B.审美风格说C.美的范畴说D.美的价值形态说E.人生境界说 3.2.审美类型包括(AB)A.美的类型说B.审美类型说C.美的范畴说D.美的价值说E.人生境界说 3.3.中国哲学之”道“,具有统摄性,其可以统摄下列哪些审美形态,(CDE)A.喜剧与悲剧B.荒诞与丑C.阳刚与阴柔D.意与境E.形与神 3.4.判断最基本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ABC)A.广泛性B.统摄性C.历史性D.生成性E.贯通性 3.5.审美形态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指的是(AB)A.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B.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C.审美形态的贯通D.审美形态的兼容E.审美形态的二重性 3.6.中国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其体现是(CD)A.追求终极价值B.具有形而上C.将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而为一D.与世俗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结合E.与哲学关系密切 3.7.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关系进行了很多的探讨,下列属于这种探讨的是(BCD)A.净化说B.发愤着书C.不平则鸣D.穷而后工E.文以载道 3.8.西方的四大审美形态是(ABDE)A.悲剧B.崇高C.喜剧D.丑E.荒诞 3.9.审美形态包含的六种基本类型是(CDE)A.冲淡与平和B.阳刚与阴柔C.悲剧与喜剧D.丑与荒诞E.崇高与优美 3.10.司空图把诗歌的风格、意境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其中与优美相连的类型是(ABDE)A.冲淡B.纤浓C.雄浑D.清秀E.委曲 3.11.博克认为,人的情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AB)A.生殖欲和一般的社交愿望B.安全的需求C.对精神的追求D.对自我发展的追求E.对饮食的渴望 3.12.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要素是(ABC)A.冲突B.抗争C.毁灭D.突转E.净化 3.13.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贡献是(AC)A.首先对悲剧理论进行系统总结B.将辩证法应用于悲剧C.对悲剧给人的审美体验进行分析D.提出了悲剧冲突的概念E.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悲剧 3.14.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关于这些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悲剧诞生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B.日神精神代表梦境状态C.酒神精神代表迷醉状态D.日神代表音乐艺术的振奋E.酒神代表造型艺术的静态 3.15.下列关于喜剧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A.喜剧既是一种艺术类型,也是一种审美形态B.喜剧以”笑“为载体C.喜剧理论的核心是探讨笑及其成因D.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压倒观念“E.离尚的喜剧是远离悲剧的 3.16.喜剧的两种形式是(BC)A.滑稽B.幽默C.讽刺D.传奇E.搞笑 3.17.巴赫金是对当代文学和美学都有深远影响的人,关于他的观点,下列正确的是(ABCDE)A.提出狂欢化B.认为生活分为日常生活和狂欢式的生活C.日常生活显示了官方 严肃的态度D.狂欢式生活是一种自由解放审美体验E.作为狂欢的喜剧,也就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另一种打破秩序、规范的自由体验 3.18.古希腊对美的研究很多,但对丑研究却不够。其原因是(AB)A.古希腊民族高度崇尚美B.希腊风气中美与善同一C.官方禁止D.古希腊不存在丑E.古希腊民族厌恶丑 3.19.罗兰克兹对丑的研究的贡献是(ACD)A.提出丑的美学B.丑仅仅陪衬美C.艺术可以”理想化“丑D.顾及到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消除丑的不快之感E.艺术可以美化丑 3.20.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包括(ABC)A.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本质的人B.人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C.自由只是观念的自由,并非现实人生的自由D.人依然保留自己的本质E.人在荒诞中获得现实的自由 3.21.崇高与丑的相似之处包括(ABC)A.形式上的不和谐B.效应上的痛感C.都具有非理性的因素D.都是形式大于观念E.都更富于理想性 4.1.柏拉图的”回忆说“这一论点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AB)A.揭示了审美主体的亢奋状态B.触及到了审美的非功利性和超越性C.强调了审美的形而上D.揭示了情感宣泄的社会功用E.强调了审美活动的不可知性 4.2.下面的哲学家、美学家中,属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重要代表的是(BCDE)A.罗素B.夏夫兹博里C.荷加兹D.哈奇生E.休谟 4.3.审美经验在下列哪些领域中可能发生,(ACE)A.艺术B.生产C.自然D.政治E.社会 4.4.审美具有直观性,它包括(CE)A.艺术直观性B.体验直观性C.本质直观性D.活动直观性E.感性直观性 4.5.审美经验的三个主要特征是(ABC)A.超越性B.非功利性C.直观性D.体验性E.启示性 4.6.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体现在(BD)A.艺术行为不同于生产行为的逻辑B.审美只涉及对象的外观和形式C.艺术接受的多种动机D.审美愉悦与一般快感有本质区别E.审美活动无动机性 4.7.审美经验是具有功利作用的,这种功利作用来源于(AC)A.任何形式都是与内容结合的B.主体的功利性C.主体的精神思想必然被影响D.审美活动体现为一个价值活动E.审美经验也能够满足一般的快感 4.8.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体现在向--的超越。(BCD)A.形而上世界B.精神世界C.理想世界D.超验世界E.主体世界 4.9.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是(ABCE)A.感知B.想象C.情感D.回昧E.理解 4.10.在人的诸种感官感觉中,等感觉在美学上的作用是最重要的。(AB)A.、视觉B.听觉C.触觉D.嗅觉E.味觉 4.11.想象活动包括(ABCDE)A.创造性想象B.类似联想C.对比联想D.接近联想E.再创造想象 4.12.审美理解的特点是(BD)A.自由性B.非概念性C.即时性D.多义性E.变动性 4.13.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BC)A.基础B.原动力C.对象和内容D.补充E.反面 4.14.审美主体通过自我调节来强化心理图式,这其中涉及(ABCD)A.审美对象的层次高低B.审美能力的大小C.人生态度的积极与否D.人生境界的高低E.人生理想的远近 4.15.自调节的特殊要求是(CE)A.审美理解先于审美想象B.透过形式把握本质C.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D.纯化审美情感E.反馈调节 4.16.审美经验具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它可以分为(ACD)A.呈现阶段B.感知阶段C.构成阶段D.评价阶段E.体验阶段 4.17.根据法国现象学家杜夫海纳的分析,先验想象力具有的功能有(AB)A.后退B.开 拓C.再现D.创生E.凝固 4.18.想象力的两个层面是(CD)A.自由B.约束C.先验D.经验E.超验 4.19.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分为(AC)A.决定判断力B.推理判断力C.反思判断力D.形而上判断力E.准判断力 4.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E)A.审美对象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后天培养的B.审美体验所达到的深度,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式有关C.审美体验开始和结束的感觉是不同的D.审美深度体验使得主体在对象面前更为主导E.我们可以根据作品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5.1.以下美学家中不属于主张艺术起源于游戏的有(BE)A.斯宾塞B.谢林C.康德D.席勒E.卢梭 5.2.下列是对艺术从艺术起源角度加以定义的是(AB)A.游戏说B.集体无意识说C.教化说D.符号说E.娱乐说 5.3.下列中国美学理论中,不能划入表现说的有(BE)A.言志说B.载道说C.心生说D.缘情说E.韵味说 5.4.符号学美学将艺术品分成两个层次,即(CD)A.语义B.图形C.意义D.符号E.语音 5.5.下列不属于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的是(AE)A.纸B.线条C.色彩D.旋律E.颜料 5.6.在意象生成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AC)A.意向B.假设C.想象D.模仿E.虚拟 5.7.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直接结果是(AC)A.物质实存B.形象个性C.形式符号D.思想内容E.审美对象 5.8.创造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意象是一切艺术家的共同目标,这从中西美学哪些论题中可以看出,(CD)A.”象外之象“论B.”非现实的幻想存在“论C.”隐秀“论D.”有意味的形式“论E.”:真实再现“论 5.9.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家的艺术意境创造的核心目标的是(BCE)A.虚B.静C.有D.远E.实 6.1.”艺术存在主体(AE)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在这一句话里面提到的主体指的是()A.创作主体B.传播主体C.准主体D.理念主体E.接受主体 6.2.艺术存在一共有三个环节,它们分别是(ABC)A.艺术创造B.艺术品C.艺术接受D.艺术传播E.艺术销售 6.3.作为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中介与桥梁,艺术品有以下基本特征(BCE)A.过渡性B.他律性C.形式符号性D.不稳定性E.开放性 6.4.独特的艺术意象不同于客观对象的原型之原因在于(ABCE)A.客观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B.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C.表象之间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规律发生转变D.表象之间的关系依照被修正了的客观规律E.表象自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 6.5.意象的”生产“的双重涵义分别是(BC)A.进入流通系统B.生命孕育分娩C.工艺制作、生产D.艺术的流通得以完成E.艺术意象的完全存在 6.6.现代美学认为,艺术天才的形成是--合力的结果。(BCD)A.全部社会B.先天的心理结构C.先天的生理结构D.后天的实践E.后天的人们发现 6.7.艺术家具有特殊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使得他具备了艺术敏感的可能性,形成这种结构主要是因为(AB)A.天生多愁善感的心理生理特质B.长期的艺术修养C.长期的社会交际D.对于理念的充分的把握E.对于现实部分的逃避 6.8.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CD)A.意象的生成B.意象的表现C.合目的性D.合规律性E.表现与表达 6.9.十九世纪杰出的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所划分的三种艺术类型是(BCD) A.理念型B.象征型C.古典型D.浪漫型E.客观型 6.10.下列艺术形式属于空间艺术的是(BCD)A.戏剧B.绘画C.建筑D.雕塑E.音乐 6.1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在(ABC)A.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B.建筑的形式结构C.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其艺术上的价值有着直接影响D.年代E.重量 6.12.古代中国论画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要义,强调画面(ACE)A.活B.板C.生D.滞E.畅 6.13.下列艺术形式属于时间艺术的是(AC)A.戏剧B.绘画C.音乐D.雕塑E.建筑 6.14.音乐的美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ABCE)A.声音间的组合关系B.各种声音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C.表演者演奏为中介D.听众的接受E.完全动态的形态特征 6.15.布瓦洛的”三一律“要求戏剧必须做到--严格统一。(ABC)A.时间B.地点C.事件D.人物E.年代 7.1.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育“有两方面的含义,即(AB)A.育其身,尤指使人体格强壮,健康成长B.育其心,包括德、智、美三育C.思想教育D.政治教育E.文学教育 7.2.在先秦儒家那里,审美活动为了实现的和谐是(CD)A.人与自然的和谐B.人与社会的和谐C.天人关系的和谐D.人际关系的和谐E.人与自身的和谐 7.3.蔡元培认为,美育和宗教相比(ABC)A.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B.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C.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D.美育是永恒的,宗教是暂时的E.美育是多元的,宗教是一元的 7.4.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认为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分为(BCDE)A.化B.熏C.浸D.刺E.提 7.5.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的”四育“是(ABCD)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E.劳动教育 7.6.贺拉斯认为文艺的三个特性是(ADE)A.真实性B.虚构性C.哲理性D.情感性E.形象性 7.7.归纳起来,美育的内涵有(ADE)A.美育是人格教育B.美育是性格教育C.美育是心理教育D.美育是情感教育E.美育是艺术教育 7.8.下列表明美育是人格教育的是(ABC)A.孔子以山水比德B.屈原以芳草自喻C.古之君子对梅兰竹菊的精神认同D.王维的”空山不见人“E.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9.下列可以证明美育是诉诸感性的句子是(ABCDE)A.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B.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C.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D.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E.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 7.10.美育的能动性表现在(ABE)A.审美主体在美育过程中有着创造性,自觉参与其中B.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觉的追求C.美育可以潜移默化D.美育诉诸形象E.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现能动性 7.11.美育与德育的区别是(AD)A.德育有外在强制性,美育从内心,从人的情感角度打动人B.德育高于美育C.美育高于德育D.道德规范是一种严肃要求,审美感化往往使人亲和E.美育等与德育 7.12.美学家宗白华把境界区分为(ABCDE)A.功利境界B.伦理境界C.政治境界D.学术境界E.宗教境界
本文档为【《美学》自考资料 笔记 小抄精华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3KB
软件:Word
页数:73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