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加坡的经济历史背景◆

新加坡的经济历史背景◆

举报
开通vip

新加坡的经济历史背景◆新加坡的经济历史背景◆ 一、 新加坡的經濟歷史背景 新加坡是世界上極少數的城市國家之一,東西最長約四十三公里,南北最長約二十四公里;它的面積只有六百二十六平方公里:約為台北市及台北縣的總和:,而人口也只有二百六十萬:和台北市差不多:。新加坡可以算是一個島嶼國家,包含新加坡本島及附近五十七個小島。新加坡也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約佔總人口的76%,馬來人佔15%,印度人:包括南亞其他的族民:佔6%,其他3%的人口則包括歐洲移民及其他種族。新加坡的開發應溯自1819年,是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萊彿士爵士所發現的,從...

新加坡的经济历史背景◆
新加坡的经济历史背景◆ 一、 新加坡的經濟歷史背景 新加坡是世界上極少數的城市國家之一,東西最長約四十三公里,南北最長約二十四公里;它的面積只有六百二十六平方公里:約為台北市及台北縣的總和:,而人口也只有二百六十萬:和台北市差不多:。新加坡可以算是一個島嶼國家,包含新加坡本島及附近五十七個小島。新加坡也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約佔總人口的76%,馬來人佔15%,印度人:包括南亞其他的族民:佔6%,其他3%的人口則包括歐洲移民及其他種族。新加坡的開發應溯自1819年,是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萊彿士爵士所發現的,從此新加坡被併入東印度公司,並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商業中心。新加坡由於地理的優越條件:扼馬六甲海峽的一咽喉:,逐漸由一個未開發的處女島演變成今日東南亞最重要的海、空港口。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826年將新加坡與馬來半島的馬六甲及檳榔嶼合併組成“海峽殖民地”,並交給英屬印度證府管轄,但印度總督又於1867年將之交給英國政府殖民部管轄。 英國人統治新加坡期間,對新加坡最大的貢獻有二:一為民主政治的建立,二為經濟開發與建設;這兩大貢獻奠下了新加坡未來的發展。新加坡是一個小島,沒有任何自然資源,連民生所必需的水及蔬菜都要自馬來西亞進口。在新加坡擺脫殖民主義束縛之時,民族工業脆弱,經濟單一。1959年,李光耀執政時期,人口超過了一百五十萬人,當時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就是失業人口過多,高達15%,再加上左派份子的煽動的工潮與學潮,對剛自治的新加坡而言,是極為嚴重的挑戰。李光耀深信要解決社會問題就必須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當人人都有工作時,社會的財富就會得到較為合理的分配,整個社會就能因此而走向安定。其實,這就是“人民行動黨”成立時的六大目標之一。到了50年代末,轉口貿易和與之相關的經濟收入佔新加坡國民生產總值的80%以上。 同其他發展中的國家一樣,新加坡在經濟開發過程中,首先注重新加坡國內的工業發展,以工業帶動其他經濟部門。新加坡的工業化進程同樣由進口替代和出口主導兩個階段組成。1960年的“新興工業法令”及“工業擴展法令”拉開了新加坡工業化的帷幕。法令以減少進口為宗旨,鼓勵建立進口替代企業,並給於若干優惠待遇,如加速資本折舊,減免免項稅收,降低關稅等。1961年,新加坡政府設立經濟發展局,積極籌借資金,貸款企業、培訓技術人才。60年代,裕廊工業區建設的成功為其他工業地區作出了典範。進口替代型工業發展戰略的成功,使新加坡初步改變了落後的狀態。 在新加坡未脫離馬來西亞獨立的時候,新馬兩地的經濟有著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馬來半島雖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及礦產,但對外貿易與出口必須透過新加坡;馬來西亞雖有廣大的土地與廉價的勞工,但新加坡有較高級的管理及技術人材,也有較先進的通訊網。反之,新加坡雖有優越的地理條件,但馬來西亞若沒配合,港口的功能就受到了許多的限制;新加坡的民生必須品的物質,也都要仰賴馬來西亞的供給。事實上,以前在英國統治期間,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經濟關係就是一體的,雙方已有相當良好的合作基礎,因此馬來西亞聯邦的成立對雙方 都有好處,但很不幸的,馬來西亞聯邦組成之後,雙方就逐漸產生衝突,新加坡於1965年8月9日正式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二、獨立後經濟發展的成就 新加坡獨立之際,政治上的變動使經濟衰退,同時又失去了馬來西亞這個腹地。一個沒有資源,又大量依賴轉口貿易的迷你國家,世人對新加坡的前途並不樂觀。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其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高度成長,從轉口貿易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改造為以製造業為主的多元化經濟結構,成為東南亞地區最富裕、最先進、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經濟方面的成就一向舉世矚目。分析其經濟發展的主要現象如下: :一:經濟高度成長 新加坡自從獨立以來,其經濟持續快速成長。圖一是它獨立之後的經濟成長趨勢。 由新加坡1965年以來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成長率可以看出,新加坡的GDP除了1985年呈現負成長外,其他年份都是呈上揚狀態的。成長率最高的時期是從六,年代末到七,年代初,甚至有連續八年的成長率都超過10,,是新加坡經濟發展最快速的階段;在1975年時,成長率只有4,,比較偏低,此時的不景氣:低成長:是反映全球性的經濟蕭條,當時全球受到石油危機的衝擊,1973年時石油價格上漲了四倍,世界糧食的價錢也大幅上升,因而新加坡受到影響,但是在這個時期最低仍可保持4,的成長率。1985年的經濟呈負成長,是因為國際貿易的衰退、全球性的石油價格滑落和貨幣貶值,結果成長率跌到獨立後最低點,但新加坡仍可以突破此困境,迅速回復到高成長率。大致上看來,新加坡的經濟是處在一片成長的大好聲中。 1980年代初,新加坡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根據在1996年聯合國的統計資料,新加坡在亞洲四小龍中,每人國民生產毛額排名第一位,在亞洲國家中僅次於日本,世界排名則為第五。而國際競爭力也一向居四小龍之冠。 現在的新加坡已經與紐約、鹿特丹並列為世界上三大海港,也是東南亞的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在最近的亞洲金融風暴中,新加坡受到的影響比較小,顯示其雖然高度依賴不穩定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大量外資,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能保持經濟的穩定。 國家的經濟成長反映到人民生活上,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昇。目前新加坡人民生活水平富裕,失業率極低,物價穩定,公共建設完善、中小學教育免費,住屋和醫療條件均能滿足人民的需要,私人擁有汽車、電視機的比例為全東南亞之冠。 :二:經濟結構的變化 a. 產業結構的轉型 新加坡經濟成長同時伴隨著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新加坡自獨立後的三個部門的產業結構變化:圖二:可以看出,服務業部門一直是其產業結構中最主要的部門。限於天然資源的缺乏,第一級產業無足輕重。工業部門所佔的比例在七,年代特別重,因為新加坡獨立時,人民有很嚴重的失業問題,所以這時候就努力發展勞力密集型工業,增加就業機會,於是其人力由薪資低又沒什麼生產力的商業和服務業群集到製造業。而政府的政策及跨國的投資設廠也是工業部門發達的原因。大量投入勞動力,也是經濟成長的原因之一。其後到了八,年代,服務業部門又有顯著增加,其中以金融和商業服務成長最多,意味新加坡已邁向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基礎從重工業轉型為高科技工業及服務業,強調高科技的產品、服務和觀光業等,服務業活動的地位愈來愈重要。 若將各級產業再細分為圖三中的九種類別,從它的組成比例變化上來看,新加坡在1960年時,貿易業佔了最多數,後來製造業的比例逐漸超過貿易業,成為國家經濟的主體,而貿易業仍有其重要地位。另一重要的行業則是金融業和商業服務。七,年代以後,政府一直把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作為發展的主要方向,因而金融服務的比重大幅上升。而早期的勞力密集工業則因為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足,於是轉型為資本及技術密集的工業,且努力發展石油工業,目前是亞太地區最大的石油工業中心。勞力密集型的工業則轉移到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即引進外勞或在外國投資設廠。 新加坡目前的產業結構主要是以製造業為主體,以國外貿易、金融業、運輸通訊業、商業、服務業並為支柱的多元化經濟。 b. 對外貿易的蓬勃 對外貿易是新加坡經濟重要支柱之一,新加坡的對外貿易額:包括轉口貿易:超過國內生產毛額的三倍,是世界上少數貿易額超過GNP的國家之一。新加坡貿易的對象最主要是美國和西歐國家,在亞洲主要就是日本,雖然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協的一份子,但它和東南亞國協間的貿易量反而很少。進口商品主要是工業原料、半成品、機械和運輸設備:出口商品主要是石油工業產品、電子電器和機械等。 c. 高度依賴外資 新加坡經濟之所以成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跨國企業的投資設廠。外國投資在新加坡的支配地位是全面性的,新加坡獨立後,其本國企業的地位大幅衰退,外資企業在某些部門建立起主導地位,但本國企業早期在主要食品部門及輕工業仍享有優勢地位,但在1970年代年代中期以後本國企業開始逐漸喪失支配力量。外資的流入使新加坡克服了面積小、人口少、資源缺乏的問題。利用外資最明顯的成就,是導致經濟結構中製造業的比重上升、技術水平的提高。 三、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 :一: 政治: 在政治方面,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耀是促使新加坡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台灣或世界各地,新加坡和李光耀是劃上等號的。是的,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這位留學英國劍橋大學的華裔律師,以及他的政治伙伴們於1954年共同建立「人民行動黨」來爭取馬來西亞的獨立聯邦,更在1965年8月與馬來西亞的談判中被逐出,而全力將新加坡建設成一個「花園城市」的獨立國家,沒有李光耀就不可能有新加坡,要瞭解新加坡就一定要認識李光耀。 「如果諾貝爾設最佳國家領導人獎的話,李光耀一定是得主,而且是不只得一次。」這是香港,亞洲週刊,羅伯特.伍得盧:Robert Woodrow:1984年11月對李光耀的讚語。 新加坡的成就與李氏三十多年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新加坡人民大多數肯定他的巨大功績,敬佩他的才幹和魄力。國際上許多專家學者競相研究他的治國經驗,一些國家的首腦也明裡暗裡模仿他的治國方式。他的治國方式大致可有幾種特點: a. 現實主義政策:人們認為,李光耀之所以成功是由於他採取比較現實主義的政策。從他三十多年的言行主張可以清楚看到,他考慮問題、制訂政策都十分注意緊密結合新加坡的國情,絕對不人云亦云,絕不東施效顰。他清楚的看到新加坡地小人多,沒有自然資源,是從英國殖民者手中擺脫出來,夾在印尼、馬來西亞兩大伊斯蘭勢力中一個多文化、多種族、多宗教、多語言的移民國家。他經常強調新加坡這些特點,強調新加坡在政治經濟的「脆弱性」。凡是小心謹慎,精密策畫,在國內謀求安定團結,在國外不樹敵多交友,終於使新加坡從一個破舊簡陋的港口城市變成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神速的新興國家,一顆太平洋上的明珠。在內政,他推行促進各族團結友愛的政策,千方百計維護種族的和諧,由於李光耀本身為華裔,以及新加坡的華人佔了大多數,所以首先他抓住華族進行教育,告誡華人不可以有民族優越感。在教育、就業方面,政府都是一視同仁、機會均等。在宗教方面,尊重各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在教育方面,提倡雙語教育。政府尊重各族的文化傳統。 b. 危機意識和法治治國:居安思危是李光耀治國的另一個特點,這表現了一個優秀國家領導人深思熟慮、雄懷全局的思想素質。他不像一些淺薄之輩,取得一些成績便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相反的,他長常會想到未來的發展,及早想好對策,他時常強調:「一個國民應該要時常有危機意識感」,認為這樣才能激發出人民的警惕性。 實行法治是李光耀治國的法寶。新加坡執法在世界上市舉世聞名的。字這方面,李光耀是鐵面無私,堅持到底的。他強調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達官貴人或者是平民百姓,一旦犯法,都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沒有例外。 c. 學習儒家思想:1982年,李光耀又提出學習儒家精神,倡導建立東方道德價值觀,抵制西方的腐朽的生活方式和個人至上主義。他的目的是要引導新加坡人民昇華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首先他講求的是多勞多得,不是平均主義,但必須使每個人都得到好處。他不贊成模仿西方搞福利國家和過分發放福利的作 法,認為新加坡不具備這種財力,而且更重要的釋會養成新加坡人依賴政府、不求進取的毛病。這裡可看出他十分講求實事求是,為人民長遠的利益出發。 選賢舉能,才有所用是李光耀治國的另一要點,新加坡的各級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都是經過嚴格考核的。 :二: 社會政策: 在社會政策方面,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或者是說新加坡會成為亞洲四小龍,都跟它的社會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a. 強制人民儲蓄:也就是所謂的公積金政策,是新加坡一種獨特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由中央公積金局統一管理,並向存款人支付6,左右的年息。對於公積金繳納的比例、使用範圍和方法,均由中央公積金局來訂出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提交國會批准後實施。按照公積金制度的規定,任何一個雇員或受薪者,每月工資必須扣除一部份的比例:雇主也需按雇員或受薪者工資的比例拿出一筆錢,統一存入公積金局,記載雇員或受薪者:公積金會員:的名下,此項制度起於1955年。按照規定,公積金儲戶持有普通帳戶和特別帳戶兩種。普通帳戶擁有公積金存款92,,其中80,作為日常生活費用,可用於購買房子和付保險金;12,作為醫療費用;特別帳戶擁有公積金存款8,,可留置退休後使用。 總之,公積金制度不僅給予新加坡人在住房、教育、醫療衛生和養老退休等方面以保障,而且對於國家的經濟建設大有助益,利用公積金購買政府債券,投資基本建設,包括政府組屋、修建道路、地鐵等等,不但是促進經濟建設,也促進就業。 b. 居者有其屋:新加坡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在646平方公理上居住著超過260萬的人口,平均每平方公理4200人。60年代的人多數是住在狹窄矮小、擁擠不堪、又髒又亂的貧民哭中,殖民政府對此根本束手無策。但是在1960年代就成立專門機構---建屋發展局,負責統籌規畫建屋事項。到90年代新加坡已超過90,的人住進政府組屋。政府造屋低價售予人民,再加上政府開放人民可利用公積金制來購屋。 c. 教育:新加坡的教育是非常的多元化的。在語言教育方面,新加坡主張雙語制。即所有的學生都要學習兩種的語言:一為英語,也就是所謂新加坡的「共同語言」、「工作語言」,每個學生都要學,另一種是學生本族的語言,每一個人按照自己的種族來選修華語、馬來與、印度與或泰米爾語,現在新加坡的年青人都會講英文,這對互相溝通和外國人打交道都有好處,也成了外商願意來投資的重要因素了。照顧母語是照顧到新加坡老一代的習慣和各族的宗族感情,也是提供繼承各族優良傳統的一個必備條件。學生在社會上講英語,回家和老一輩的人講母語可以感情交流。但其相反的,對於學生的升學壓力就會很大。 d. 優生論:因為新加坡的人口一直在急速的增加,所以政府為了減少人口增加,提出節育的觀念,一開始推行的還不錯,但是最後發現,雖然人口減少了,但是質的方面卻沒有提高,於是李光耀提出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應該多生 育,文化程度低的婦女要少生,因為他是基於優生論和遺傳論。但是這種理論卻一直受到批評。新加坡的隱私已經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新加坡的婦女們認為政府管得太多。 結論:雖然新加坡李光耀的統治之下,創立許多的經濟奇蹟,但是在許多方面我們可能只是看到事情的某一方面,卻沒有詳加去思考,例如,新加坡的法律嚴苛,像上次美國有一少年在新加坡的牆上胡亂塗鴉,被新加坡的法律判處鞭刑,連柯林頓總統出面求情也是於事無補,這可以顯示新加坡的執法嚴峻的部份,但是也有人認為法律卻沒有講求「情」的方面。而且新加坡的政治制度下,跟其他先進國家比起來,新加坡人民的隱私受到很大的限制,並且新加坡的政治並不民主,這可能是新加坡亟欲改進的部份吧。 :三:經濟政策 在1965年獨立之前,根據當時的經濟現實,新加坡即確立了通過發展工業、推行工業化來建立多元經濟結構的策略。總目標是大力發展工業建設,使工業生產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同時,大力促進國內外貿易,交通運輸及金融、旅遊業的發展;徹底改變就殖民地留下的單純依賴轉口貿易的經濟結構。 1959年,李光耀執政五個月後,新加坡宣佈成立了「經濟開發委員會」,目標是迅速發展勞動密集型「替代進口工業」,為社會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擺脫經濟困境,累積資金創造奇蹟。而為了鼓勵國內外資本投資工業部門,此時頒佈了「新興工業:豁免所得稅:法令」和「工業擴展法令」,使新興工業地位的企業在五年內不必繳稅,並有關稅保護。 在獨立之前的1961,1965年之間,新加坡推動了「第一次五年計畫」:計畫事項包括吸收外資、協助設廠、技術研究、人員訓練等,由1962年成立的「經濟發展局」統籌實施,此機構在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中起了相當的作用。此階段的進展是國民生產總值年成長率達7%,初步建立了工業化基礎。 而1965年新加坡獨立之後,政府針對各種不同情勢及目的,推行了各項計畫,簡介如下: :1: 第二個五年計畫:1965,1970年間推行,此乃由於西方主要工業國家為保持其在國際分工上的優勢,該使工業結構的調整,逐步放棄了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業,著重開發新興工業部門,以高精尖產品爭奪市場,這對當時新加坡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並對外拓產市場提供了一個良好機會,根據國內外情勢,新加坡制訂了第二個五年計畫。把工業化發展策略從發展替代進口工業迅速轉為以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的出口導向型工業。此時的資金、技術、管理問題讓新加坡廣開門戶,大力吸引外資,為藉助外部經濟力量,除了擴大社會建設、改革教育、調節勞資關係外,也提出了各種獎勵出口辦法,像是1967年通過「經濟擴展獎勵:減免所得稅:法案」、減稅優待等等的措施,大量吸引外國企業的投資。 :2: 反經濟衰退計畫:在1968年,英國宣佈英軍將在1971年底前自新加坡撤 離,這對新加坡經濟是一大衝擊,因為當時英國在新加坡的軍費開支佔新加坡每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0%,英國基地提供近四萬的就業機會,撤軍不緊造成經濟損失,且出現了四萬名失業大軍。針對此將來之影響,國會通過了「就業法案」、「工業關係:修正:法案」和「調整勞資關係法」等,統稱「反經濟衰退計畫」:1968,1971:,採取吸引外資、刺激產業發展、一切以出口為重點的策略。不僅保持了政治穩定,也大大地促進了外資的引進。1968年的「裕廊鎮管理局」成立,這是新加坡有計畫引導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其目標是策畫、發展、管理新加坡的工業區,同時位在工業區工作與居住的人民提供服務,這為新加坡工業化計畫奠定了牢固的基礎。1968年,新加坡出資一半的新加坡發展銀行成立,這是運用國家財政將部份政府累積注入企業的一種方法,為經濟發展提供融資:建設基金:,也對工業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3: 經濟發展十年計畫:1971,1980年間推動。提出應向提高「質」的方向努力,目的是發展高級技術和精密工業,以求經濟結構的現代化。要求外商把資金和技術投向資本和技術密集的工業,通過條改60年代的「新興工業法令」等,對勞動密集和技術水平較低的行業:食品、紡織、木材:,不緊取消新興工業優待條件,而且加以限制,即使英軍撤退,新加坡的經濟反而以高速前進。此計畫完成後,新加坡的工業發展程度在亞洲國家中,僅次於日本而已。 :4: 公共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五年計畫:1973,1977間推行的計畫。這是為了因應國際經濟衰退所實施的措施:70年代初,西方資本主義發生通貨膨脹,1973世界能源危機:,此計畫通過稅收和舉債籌集了258億新元基金,其中117億新元用於經濟發展開支:發展瓦斯、水、電、交通運輸、工業區開發和公共住房等建設:,不僅為工業化提供了更堅實的社會基礎設施,而且有利地抗拒了危機的衝擊,使國民經濟仍取得持續而穩健的發展。 由於新加坡的經濟主要依靠外資和外國市場,極易受國際情勢的影響,且在市場容量成長有限,勞動密集型工業製品面臨眾多發展中國家更低廉的勞工成本的競爭,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原有優勢逐漸消失。於是1979年七月政府提出了新的經濟發展策略,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亦稱為「經濟重組」政策;而將獨立後至1979年前半的工業發展為「第一次工業革命」。1980年即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即將開始之年。1981年開始推動的「十年經濟發展計畫」,其目標以科學技能和科學知識為基礎,把新加坡建成一個以機械、外貿、運輸、服務、旅遊五大支柱為主的現代化工業國。 而為了要實現經濟重組政策的目標,新加坡政府制訂了一系列具體政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項: a. 工資政策,從低工資轉向高工資:這是為了加速產業結構合理化所採行的辦法,迫使企業佳迅速進行技術改革,淘汰勞動密集型工業,向技術和資金密集型工業轉換。 b. 吸引外資為目標,獎勵技術和資本密集型工業的投資:其策略思想是提高工業素質,既屬高技術、高增值的工業類型,又是少受工業污染、少耗能源、少使用進口原料、少受貿易保護主義限制的、競爭力強的產品。 c. 鼓勵「研究與開發」工作:以減稅等優惠來鼓勵研究與開發新產品。 d. 加強科技教育和訓練工作,提高勞動力素質:像是教育改革、大力培養高科技人才、興辦各種技工學校、訓練中心等等來提高人力素質。 到了1985年新加坡經濟開始下降,出現了獨立後的第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成負值。這是由於這時西方國家多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加上經濟衰退,需求銳減,使新加坡面向出口的製造工業遭受嚴重打擊。而國內的原因則是在經濟重組中,某些政策導致生產率的成長低於工資及其他營業成本的增幅,造成產品成本高昂,削減了國際競爭力。過去吸引外資的優勢:生產率成長高於勞動成本的增加:轉為劣勢,一些外資撤走或不增加投資,同時也打擊了國內企業,這是政策沒有及時調整下的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困境,1985年政府成立了「經濟委員會」,深入檢討80年代新加坡十年經濟發展計畫,並分析當時經濟困難及其原因,提出了對策,像是:減稅、提前公共計畫、節制工資成長等;一些應急措施只在減輕企業主的過高勞工成本,從而增強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提高製造商的利潤,並以更寬鬆的一些經濟政策進一步吸引外資前來投資。到了1986年7月,新加坡的經濟已經開始出現了復甦現象。而1987年之後的新加坡經濟邁入了一個新階段,不僅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復甦,直到現在,新加坡的經濟仍維持著相當穩健的速率在持續發展。 由上述看來,經濟政策在新加坡的經濟成長中著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甚至我們可以說,在新加坡經濟結構改變的歷程中,經濟政策讓新加坡成為一個「永不淪為過氣」的工業國。 :四:華人的貢獻 華人在新加坡人口中可說是絕對多數,約佔百分之七十五到百分之八十之間,而華人的就業人口在新加坡的總體勞動力中,亦居於支配性的地位。因此華人的人口素質及其經濟特徵,必然與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以1980年的資料來看,華人勞動人口在專業與技術性職業方面,約佔其就業人口的78.8%,分開來看的話,製造業74.1%,商業85.2%,交通暨運輸業74.1%,金融暨商業性服務74.3%。在行政與管理職業部門亦高達82%。普遍來看,華人就業人口比較集中於從事技術水平較高的職業。 新加坡的華人企業,營運規模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擁有權型態則多為獨資或合股經營,而生產技術的選擇則偏向勞動密集。這些特徵和華人的經濟活動偏向商業、銀行與金融、其他服務業,以及技術水平較低的製造業有著連帶關係。 探究新加坡華人的經濟活動的特徵及型態的背後,其實是深受其移民與文化背景的影響。華人的祖先多半來自中國南部沿海省分,多半原是農民,雖然他們的文化水平極低,不過卻富有相當的進取和冒險創業的精神,因為即使創業不成 功,也只是回到原有的情況,但若是成功了,經濟、社會地位都將獲得認同,所以在這情勢下,華人移民為自己開闢生計,也同時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繁榮。 隨著新加坡政府經濟政策的改變,華人企業慢慢提高了營運及生產技術水準,不過卻也同時面臨的國營企業和跨國企業龐大組織和資金的競爭壓力,如何突破和成長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不過以過去的經驗推論,華人和華人企業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常能在逆境中逐步求變,面對挑戰。而且華人與華人企業在新加坡經濟的長河中所扮演的中流砥柱的角色是不能被取代的。 四、新加坡未來的經濟目標及展望 1984年時,當時的第一副總理吳作棟,設下了新加坡在二十一世紀的經濟目標。二十一世紀的新加坡經濟目標是什麼呢, 新加坡希望在未來的三、四十年,進入第一世界國家之林。為達到這個目標,新加坡更把焦點放在四個關鍵領域: :,: 一個是經濟的活力,使新加坡擁有已開發國家的能力。 :,: 有國家認同,使所有新加坡人共享目標。 :,: 高品質的生活,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以留住有才能的人及吸引有才能的人。 :,: 建構成一全球都市,既能在全球尋找機會。 對新加坡政府來說,要在2020年至2030年成為已開發國家是一個比較長期的目標,而且可能會被質疑,因為要成為已開發國家是比較全面性的,需要仰賴教育、社會及組織問題。因此新加坡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已開發國家,那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達成。新加坡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成功的執行好的經濟與社會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必須繼續的持續下去以支持未來三、四十年的經濟成長率才行。因此有些策略對它們來說是必要的。如每年要達成4,6%的經濟成長率;引入投資基礎建設及人力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及國營事業往外擴展市場;到全世界去尋找人材;出口能力及服務;減少目前對特定產業或出口市場的依賴,以建立經濟彈性。 事實上,新加坡經濟也有其缺點所在,那就是國土太小,新加坡缺乏足夠的市場規模去發展大規模的產業或經濟架構;有限的資源限制了經濟的發展,不只人力有限,才能、土地、海邊地、海的領域及水等都缺乏;其次便是國家很脆弱,因為太小,當世界環境變化時,新加坡缺乏緩衝空間,經濟很容意受影響。 總得來說,新加坡未來的成長決定於找尋、開發新機會的能力。我們不可能預估未來幾年所有的發展,因此,新加坡的當務之急不是靜看生財之道,而是一旦出現新趨勢或成長機會,要能馬上捉住。新加坡今後的發展能成長多少,決定於自我改進的速度。 - 參考書目: 天下雜誌編著:1984:,《亞洲的小巨人》,經濟與生活出版社。 林志鴻著:1994:,《亞洲經濟大趨勢》,書華出版社。 陳福:1989:,《華人對新加坡的貢獻》,海華雜誌第五卷第二期 p.42 - p47。 陳岳、陳翠華編著:1995:,《李光耀:新加坡奠基人》,台北市,克寧出版社。 陳烈甫著:1982:,《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台北商務書局出版,台北市。 李家哲 譯:1990:《亞洲四小龍的政經分析》。台北,駱駝出版社。 夏德清 編:1992:《亞洲四小龍經濟與教育資料匯編》。深圳,電子工業出版社。 田村慶子《超管理國家-新加坡》。台北,東初國際出版社。 Lim Chong-yah:1983: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ingapore since Self-government in 1959-。《The economic of Human Betterment》:105-131:London,Macmillan。
本文档为【新加坡的经济历史背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5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