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提纲doc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提纲doc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提纲doc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提纲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提纲 17、《公输 》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子(11、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译: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四、文意把握: 1、课文 4、不可谓知类 5、然 刻不容缓,又表现出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攻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6、胡不见我于王7、子墨子九距 8、守圉3、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 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提纲doc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提纲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提纲 17、《公输 》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子(11、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译: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四、文意把握: 1、课文 4、不可谓知类 5、然 刻不容缓,又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攻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6、胡不见我于王7、子墨子九距 8、守圉3、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 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11、在宋(一)、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城上而待楚寇矣 12、方 13、舍其文轩 (( 1、墨子先以假意求助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析:? 14、吾义 15、夫子何命焉为 16、句话。接着又以“宋何最之有,”一句,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 请献十金 17、不可谓仁 18、宋无长 (亏的境地,接着,墨子又连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为是不义的,使其理屈词穷,无从辩驳。 1、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一句“义不杀少而杀众”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一? 2、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个“服”字传神的写出了公输盘在墨子有理有力的论说下的失败。 3、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译: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缺少民众,杀死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自己有多余的土地,不能算作有智慧。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我认为楚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种人同一类别。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一定要攻取宋国。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公输盘多次设下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 10、虽杀臣,不能绝也。——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啊。 3、此部分墨子论说技巧概括——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 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二)、墨子巧言劝阻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 析:对楚王,墨子采用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加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先设喻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再以对比、类比、夸饰手法,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类推出楚国的模拟攻守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使楚王无话可说。 (三)、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守,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1、文中用“九攻”析:?“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有余”交待激战结果,用“诎”点明了公输盘已经技穷。 1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2、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 3、墨子“虽杀臣,不能绝也”一句,是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 不得不取消攻宋打算的原因。 4、文中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子之矛攻子之盾、对比、类比等劝说技巧。 启示: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要对人晓这以理,并结合实际讲究技巧策略。 5、从 6、学过的课文中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爆发的事例有: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秦王的易地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捍卫了领土的完整等。 7、文中形象概括:墨子: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坚守正义,有勇有谋,能言善辩 楚王:顽固狡诈,骄横,傲慢 公输盘:阴险狡诈,仗势欺人 8、说出一个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如:墨守成规;与公输盘有关的成语,如:班门弄斧 9、墨子“非攻”“兼爱”的思想主张,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如:这一思想有利于消除战争威胁,维护世界和平,提倡人们互爱互利,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联系现实,请你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一、 文学常识 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2( 械(xiâ) 公输盘(bān) 荆国(jīng) 麋鹿(mí) 见我于王(xiàn) 敝舆(bì yú) 犀兕(xī sì) 鼋鼍(yuán tuó) 雉兔(zhì)鲋鱼(fù) 牒(diã) 守圉(yù) 禽滑厘(gǔ) 文梓(zǐ) 长(zhàng)木 三 文言词语 1) 夫子何命(吩咐,见教)2) 焉为(表疑问语气) 将以(凭借)攻宋 3) 为(替,给)楚造云梯之械 4) 5)子(夫子,即先生、老师)墨子闻之 6)起(出发、动身)于(从)鲁 7) 北方有侮(欺侮)臣(秦汉以前一般人称呼自己时的谦称)者,愿借子(您,对男子的尊称)杀之 8) 公输般不说(通“悦”,高兴) 9) 请 (相当于“愿”,“请允许我”)献(奉送)十金(先秦二十两为一金) 10)吾义(善良坚持正义)固(坚决)不杀人 11) 请说(解释)之 12)不可谓智(聪明) 13)不可谓仁(对人亲善、友爱) 14)不可谓忠(忠诚) 15)争而不得(获得,即达到目的) 16)不可谓强(坚强) 17)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知,知道、懂得) 18)公输盘服(佩服、信服) 19)然(既然这样),胡(为什么)不已(停止)乎 20)吾既已(已经)言之王矣 21)胡不见(引 )舍其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 23)见)我于王 22 邻有敝舆( 破车。敝,破旧;舆,车厢) 24)邻有短褐(粗布衣服) 25)舍其粱肉(好饭好菜) 26)此为何若(怎样的)人 27)此犹(好像)文轩之与(同,跟)敝舆也 28)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麋鹿满之 29)无雉(野鸡)兔鲋鱼(像鲫鱼的一种小鱼)者也 30)宋无长(剩余,多余)木 32)虽然(虽是这样),公输盘31)臣以(认为)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为我为云梯,必取(攻下,夺取)宋 33)子墨子解(卸下)带为(当作)城 34)以牒(木片)为械 35)九(指多次)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 36)子墨 ”,抵抗)之 37)子墨子之守圉(通“御”,抵挡)有余 38)公子九距(通“拒 输盘诎(通“屈”,理屈) 39)吾知所以(用什么„„方法)距之矣 40)楚王问 4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其故(原因) 41)公输子之意(心意,想法) 侵)矣 43)虽杀臣,不能绝(尽)也 三、 阅读理解 1(楚国攻宋的借口是什么,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2(墨子去楚国见公输盘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墨子什么思想, 2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劝阻公输盘助楚攻宋。反映了墨子坚持正义、反对战争的思想。 (‚兼爱?、‚非攻? ) 3(墨子让公输盘帮助自己杀掉仇人的目的是什么, 巧设陷阱,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 4(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抓住‚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指出他为楚国造云梯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5(“公输盘服”中的“服”说明了什么,公输盘为什么能“服”, 公输盘服?中的‚服?说明了墨子论说有理有据,使公输盘无话可说。公输盘之所以能‚服?,是因为墨子抓住了要害(‚义? ),巧用言辞,据理反驳,使公输盘落入自己所设的陷阱中,使他自我标榜的‚义?失去根据,站不住脚。 6(接表明公输盘不肯为墨子杀人的原因的句子是什么,‚吾义固不杀人?。 7(墨子在楚王面前,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攻宋的不义,而诱使楚王说出“必有窃疾矣”,引鱼上钩,先发制人,进一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使楚王陷入墨子设定的圈子中无话可说。 8(“文轩”与“敝舆”、“锦绣”与“短褐”、“粱肉”与“糠糟”三组词语既构成比喻,又是对比,它们各自比喻什么,对比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文轩?比喻楚国地域辽阔,‚敝舆?比喻宋国地域狭小;‚锦绣?‚粱肉?比喻楚国富有,‚短褐?‚糠糟?比喻宋国贫穷。对比的作用是:揭露楚国扩张领土的攻宋本质;满足了楚王的大国虚荣心;使楚王觉悟到以大攻小、以富攻穷是无利可图的愚蠢之举。从而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9(墨子为什么要模拟攻守, 从心理上、战略战术及准备上彻底挫败楚王攻宋的阴谋,防止战争发生。 10(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那些,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攻宋1从道义上讲不通;2从国力上看不值得;3从战术、战备的实力上不及人。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战略战术和实力准备上比不上宋国。 11(从全文上看,墨子是从哪几方面劝阻楚国攻宋的, (从 1道义上(可包括情理上、穷富上)2实力上(包括攻守战术及准备)。 12全文看,墨子、楚王、公输盘各是什么样的人, 墨子:敢于斗争、机智善辩、镇定无畏、舍生忘死、反对战争。 公输盘:好战,为战争而自我标榜, ?而攻之而不胜 3池4兵革?非不深也 ? 5委6域?而去 ?民不以封疆之界 7固国8寡助之? ,亲戚 不以山溪之险 ?至(( 9多助之10故君子畔 ?至 ?有不战,城 3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译: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译: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啊。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译: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 ? 5故6必先苦?天将降大任人也 ?其心志,劳其体肤,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性,曾益 ((7人恒过8困于心,衡其所不能。 ? ?于虑,而后9征作 ?于色,发于声,而后 0入喻。 1?家拂士 ((11生于则无敌国 ?忧患 (2、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体肤忍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用种种行动违背扰乱他的事业, 用(这样的方式)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译:人常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奋起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显露在脸色上,发出在声音上,然后才能为被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于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4 译:在国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 ,(“是人 像上文说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 ,(一段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5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练) ,(造就人才的主观( ? 3如使4贤者能勿丧? ? 5一箪6呼尔?一豆 ?之 7蹴8乞人不屑9万钟? ?也 ? ( 10万钟于我何加11妻妾之奉2所识穷乏礼义而受之 ?焉 ? 1?3乡14是者得? 我与 1 ?( 5此之谓亦不可以已乎 1?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求得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5、是故所为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这样看来,所以人们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那就是‚义?);人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6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文意把握: 1、将一段划分为三个层次,说明其划分理由: 第一层:以对鱼与熊掌取舍的这个生活常理为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也阐释。 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第一段运用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巧妙形象,浅近易懂。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向善羞恶之心,即文中所说的“ 。在孟子看来,在“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灾祸也会挺身而出。(填原文) 4、就论证方法看,课文第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反对比论证,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5、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又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 举例,而写有人不辩礼义贪求万钟之俸是从 举例。 6、“此之谓失其本心”一顺中“此”指的是原文中像“这样的行为。 7、由全文看, 8、出自文的一个成语是,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之食。作者在 9、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 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其中的一两条(不得从 1( 2( ,欲,想要、需要。,舍,放弃。,生,生命。,义,大义,正义。,甚,超过、胜过。,于,比。,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有苟且偷生的意思。苟,苟且。,恶(wù),讨厌,憎恨。,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如使,假如,假使。[由是]用这样(的手段)。由,用。,是故,因此。,独,仅。,心,指思想认识。,丧,丧失,丢掉。,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 器具。,呼尔,轻蔑地、呵斥地,形容没有礼貌地吆喝。,与,给。,蹴(cù),用脚践踏。,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屑,认为值得。,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辩,通“辨”,辨别,,礼义,这里指道德规范。,加,这里指好处。,奉,侍奉。,穷乏,穷困。,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乡,通“向”,从前。,已,停止,放弃。,本心,本性,天良。 三、 阅读理解与运用 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7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 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 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20、《庄子》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两则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非醴泉 5、于是 6、是 ( 8 1、惠子相梁 2、或 3、非梧桐不止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鱼之乐也 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8、请循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译: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5、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译: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7、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三、文意把握: 1、《惠子相梁》 1、?这则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厌恶鄙弃。 2、人物形象的特点:惠子:贪图高官厚位,利欲熏心,薄情寡义。 庄子:? 清高自守,淡泊名利。 3、文中的比喻:鹓鹐:是庄子的自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腐鼠:故事中? 指梁国相位,喻功名利禄。鸱:故事中指惠子,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理解: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正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 与外化。 2、你认为本故事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21、《曹刿论战》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见识浅短,不能深谋远 虑。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来分给周围的人。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译: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根据实情(上报)。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神是不会赐福的。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据实情办理。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齐师。——译: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队形),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10、既克,公问其故。。。。。。(最后一段)——译:已经取胜了,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灭了。对方的士气消失,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估测他们的实力,恐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臶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四、文意把握: 1、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中国历史上如这样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还有如: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9 官渡之战等。 2、全文分三段,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先决条件。 可分二层:A: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析:“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对象和作战性质。 揭示“曹刿请见”原因谋。 一个“鄙”字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远谋”二字又为下文描写曹刿的深谋远虑 ”二字表现出曹刿积极参与国事的精神。 B:写曹刿张本,成为全篇文眼。“请见 和庄公关于战前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是围绕“可以战”一问展开的,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并以“忠之属也”进行了评价肯定,实则也是肯定了庄公这一措施做到了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析:文中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将鼓”?“将驰”同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 1写庄公,以 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 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2“齐师败绩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1“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了庄公完全不懂军事,印证了析:? 开头所说的“肉食者鄙” 2曹刿认为作战时发动进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敌方辙乱旗靡之时。 3揭示“齐人三鼓”后曹刿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揭示曹刿在“齐师败绩”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本段论述中可见曹刿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术时机。注重观察敌情,做? 到知己知彼,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3、人物形象: 曹刿:是个具有爱国思想,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过人谋略的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昏庸,他政治工作上缺乏远见,军事上无知,但他能取信于民,善于用人并采纳意见(善于纳谏)。 4、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启示: A:关于战争的启示: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B:曹刿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给人的启发:如: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对待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6、归纳: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的哪些呢,其中让你感受最深一点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鲁国获胜的原因如:庄公能做到取信于民,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又善于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并任用了曹刿这样在政治和军事上有‚远谋?的人;曹刿在作战中善于观察敌情,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了战机。 二、文学常识 1、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3、 刿(guì) 孚(fú) 辙(zhã) 轼(shì) 遂(suì) 盈(yíng) 靡(mǐ) 10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玉帛(bó) 鄙(bǐ) 又何间(jiàn)焉 小惠未徧(biàn) 弗(fú)敢专也 四、通假字 “遍”,遍及、普遍 五、古今异义词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 1、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 5、、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 信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六、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七、一词多义 1、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挑拨离间( )亲密无间( ) 2、师:?遂逐齐师 (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属:?忠之属也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4、牺牲:牺牲玉帛( ) 为国牺牲( )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以:何以战(凭,靠,凭借) 必以分人(把) 9、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 八、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 靡:倒下 6、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九、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省略句 5、何以战 倒装句:以何战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8、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0、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限4个字)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十 11、曹刿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11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小大之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8、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9、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 经消失了。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2、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十三、课文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 知 曹 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可得2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 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 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 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 ?,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决条件,有‚远谋 12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认为取信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1、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什么,‚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1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4长勺之战取胜的前提条件是鲁庄公取信于民,治国有方,取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曹刿的把握战机,正确指挥。那么曹刿是如何指挥的,哪两个词见出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面对敌人,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待‚齐人三鼓? ,‚彼竭我盈?以后再击鼓进军,这是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看敌方辙乱旗靡,再乘胜追击,这是辨明虚实,以防中计。核心是把握战机,充分反映曹刿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鲁庄公的‚将鼓?‚将驰?则见出其急躁冒进,在指挥作战上缺少谋略。 十四、人物分析 1、曹刿: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危难的责任感。 (不顾劝阻执意求见:请见、乃入见、请从) 具有正确的战略思想。 (不谈战事而先谈政治民情:‚取信于民?才有战斗条件) 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容镇定,举止机智而谨慎: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2、鲁庄公:“鄙” 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 战后:胜而不知何以胜。 鲁庄公的可取之处: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亲临战场,虚心求教。 十五、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不设统一答案。(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 13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 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0、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讽 2、邹忌修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相比,谁美,?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比不上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妾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译:我确实知道自己比不上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6、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臣,四境之译:命令刚刚下达,臣子们都来进谏,门前、院 3、朝服衣冠,窥 4、忌不自信 ((( 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想要说什么, 、旦日,客从外来 5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7、也没有可进谏的了。 我 、吾妻之美我者,私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孰与城北徐公美 8 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人。 我也。 9、皆以美于徐公。 10、 11、王之蔽 12、能面刺者 1、这篇文今齐地方三、文意把握: 里 章生动地记叙了1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14、门庭若 (事。 市 1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16、期 2 、全文分三个部分: (年之后。 17、皆朝于齐。 1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译: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析:?”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这是邹忌自 14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 2对邹忌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区别为: ? 妻:回答中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语气。 妾: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仍用反问句,表现出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回答中无“君美甚”三个字,不用反问,只平淡地肯定,表示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3“忌不自信”一句既写出了邹忌不偏听偏信的态度,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 邹忌两次“窥镜”的心理分别是A:自得 B:自惭 ? 5此段表现出邹忌虽有点虚荣,但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品质。 ?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1邹忌怎样成功说服齐王————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拿齐王的地析:? 位和自己作比较,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即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类比之中) 2邹忌的劝说方式(成功说服齐王的原因)————邹忌采取了委婉劝说的方? 式,巧妙设喻类比,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3邹忌的劝说语言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气势,环环相扣,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1此部分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四、通假字 1、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五、古今异义次: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讥:古义:指责,劝谏(中性词) 今义:诽谤,讥讽(贬 4、能谤讥于市朝 谤 义词) 5、窥镜而自视 窥: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寝: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睡觉地方 15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六、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3、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七、一词多义 1、孰:疑问代词,谁。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仔细。如:孰视之。 2、美:美丽,漂亮。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认为„„美。如:吾妻之美我者。 3、于:向: 欲有求于我也。 在: 能谤讥于市朝。 到: 皆朝于齐。 比: 皆以美于徐公。 4、朝:早晨:朝服衣冠。 朝廷:于是入朝见威;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朝见:皆朝于齐。 九、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忌不自信 宾 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状语后置(此所谓于朝廷胜) 6、有求于我也 状语后置(于我有求也) 7、能谤讥讽于市朝 状语后置(能于市朝谤讥) 8、皆以美于徐公 状语后置(皆以于徐公美) 9、皆朝于齐 状语后置(皆于齐朝) 十一、理解性默写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向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是: 4、妻、妾、客做出的“三答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邹忌为何在徐公比美时不自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手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 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16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十四、 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 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6、“门庭若市”是出自 23、《愚公移山》 一、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惩 4、聚室毕力平险,指通 1、方 2 豫南,达于汉阴。 5、杂然相许。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 ( 焉 7、投诸渤海之尾。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 ”,请根据“无 来“无可进者 8、遂率子孙荷 9、箕畚运于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 1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11、言路”,在我 渤海之尾。 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 12、甚矣,汝之不惠 13、其如题? 寒署易节,始一反 土石何, 14、北山愚公长息“„„固不可彻‚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孙孙无穷匮,何苦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 15、惧其不已也 16、帝感其诚。17、命夸娥氏二子负 ((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17 4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二山,一厝 18、无陇断焉。 19、河曲智叟亡 ( 度说的,是关心商量的语气;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这两个以应。 人物都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分别从侧面和反面衬托了愚公精神的伟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北山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对着山居住。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苦于山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曲折绕远。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 汉水南岸,可以吗, 4、杂然相许。——译: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5、且焉置土石,——译:况且把土石投放到哪里呢, 6、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译: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7、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壤,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8、寒署易节,始一反焉。——译: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9、甚矣,汝之不惠。——译:你太不聪明了~ 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变通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三、文意把握: 1、 2、第一段作用:交待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他的移山目标豫南,达于汉阴”,他自信能移走两座大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大。 5、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大勇,有远大抱负(他的移山是要造福他人及子孙后代),有坚强的信心,(他的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 、 智叟:他鼠目寸光,自作聪明。(他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 6课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1对比:A: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更突出愚公的坚定信念和大智大勇。 ?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表现了愚公移山的事业得到了 众人的拥护)与智叟‚笑而止之?对比,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2衬托:A:写太行、王屋二山的伟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衬托了愚公的气魄? 和移山劳动的艰巨。(侧面烘托愚公的形象,有力的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 B: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7、人物命名: 愚公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反衬出愚公形象的高大,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8、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如:心。 9、神话结尾: 1、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18 3、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臵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 不已也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六、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2、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惩山北之塞 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6、聚室而谋曰 聚:动词的使动用法, 七、一词多义 使……聚集 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 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 八、重点词语解释(蓝色字) 1、年且九十:将近2、惩山北之塞:阻塞。3、面山而居:对着;向着。 3、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你 6、(1)杂然相(2)许:(1)纷纷地。 (2)赞同。7、其妻献疑曰: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挑 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 扣:敲,凿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 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九、特殊句式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19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2、帝感其诚 (被动句) 3、何苦而不平 (宾语前置)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后置) 十、朗读节奏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时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初定计划时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 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 4、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5、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6、从侧面体现愚公移山艰辛的语句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面对智叟嘲笑,愚公是怎样认为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9、愚公和智叟辩论的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泥箕、筐子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十三、课文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语 言、动作的某些手法来表现情节 答:愚公:远见卓识 胸有成竹 智叟:鼠目寸光 自作聪明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答全两点得2分;如只答出一点,但能说透彻,也可得2分;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得1分,言之有理且有新意,得2分。 2、《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说明了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答: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的破坏后,会导 20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致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祸患。(答案必须是否定的,凡在保护环境、大自然的前提下,从其他方面指出危害或指明做法、提建议均可) 3、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不少于两个。 答: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仲山乡创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下文言文提纲 21
本文档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提纲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59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2KB
软件:Word
页数:3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21
浏览量: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