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韵》——民国才女凌叔华的童年往事 20

《古韵》——民国才女凌叔华的童年往事 20

举报
开通vip

《古韵》——民国才女凌叔华的童年往事 20《古韵》——民国才女凌叔华的童年往事 20 《古韵》——民国才女凌叔华的童年往 事 20 《古韵》——民国才女凌叔华的童年往事 (2011-11-14 09:26:28) 2011年11月14日 民国是一段短暂而辉煌的年代,于我,那段时光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无论是那时期的人物还是文字,都让我深深地着迷。 凌叔华,便是那个时期的人。知道她是从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信中,后来了解到她是民国著名的作家和画家。对她的作品,我充满了期待。有一天,不经意间进入一个书展,在书展上看到了她的《古韵》,未带任何犹豫的,便把...

《古韵》——民国才女凌叔华的童年往事  20
《古韵》——民国才女凌叔华的童年往事 20 《古韵》——民国才女凌叔华的童年往 事 20 《古韵》——民国才女凌叔华的童年往事 (2011-11-14 09:26:28) 2011年11月14日 民国是一段短暂而辉煌的年代,于我,那段时光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无论是那时期的人物还是文字,都让我深深地着迷。 凌叔华,便是那个时期的人。知道她是从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信中,后来了解到她是民国著名的作家和画家。对她的作品,我充满了期待。有一天,不经意间进入一个书展,在书展上看到了她的《古韵》,未带任何犹豫的,便把书买回了家。 买书的时候因为没有打开包装,并未发现原著是英文,打开来才发现是由英文翻译的,有些失望,怕译者译的不好,没有那个时期的韵味。于我的观念里,那个时期的韵味只能由那个时期的人和文字带来。 可是 傅光明先生翻译的真好,没有几页就让我沉迷其中了,一口气把这本书读了下来,竟然没有丝毫的生硬和干涩。傅先生的译笔流畅自然有古意,似水流年的怀旧感始终在文字间缭绕,像是亲自经历过那样的生活。林海音女士在书中提到,《古韵》是傅光明先生在1990年二十多岁时翻译的,让我很是惊异。 “正像《古韵》中写到,凌叔华出生在一个旧式文人的大家庭,父亲共娶过四房太太,(小说中写的是七房),也算妻妾成群了。所以凌叔华打小就见惯了姨太太为争宠幸、地位而吃醋。她的母亲是三太太,生了四个女儿,姐妹们为不让母亲总受欺负,就立志要强。 作家的童年经历对日后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凌淑华亦不例外。„„她的父亲是典型的旧式文人,清光绪年间,曾与后来的维新派领袖康 有为同榜中进士,并点翰林,家中一时胜友如云。像辜鸿铭、齐白石、王竹林、陈寅恪等,常到凌府聊天„„无形中耳濡目染学了很多东西„„。(以上摘自<凌淑华:古韵精魂>,傅光明著) 在凌淑华的《古韵》中,可以看到这种耳濡目染带给她的影响。《古韵》不仅仅是回忆,也是凌淑华儿时对于成人世界的观察和体悟,凌淑华将这种体悟凝结为细腻、丰富的文字,带着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却不失深度。 从小的方面看,《古韵》描写了旧式文人的家庭生活,并通过一个个小人物,展示了不同地域的社会风俗、自然景物。从大的方面看,《古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态和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对社会、家庭和个人产生的极为深刻的影响,从书中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由于家庭关系,凌淑华还接触到一些当时的名流,这些人让她见识到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在将来成为她成人世界的一部分。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女,凌淑华同时还是个画家,所以,她在书中时时会有景物描写,用文字作画,细腻且富有质感,如她描写雨景:“我一个人在客厅里赏雨,雨水顺着房檐急速留下来,宛如水晶帘子似的。雨水顺着水沟排的很慢,铺砖的院子成了水塘,浅浅的水面溅起无数珍珠般的水泡。轻风过处水泡又消失了,仿佛跳舞一样。雨停了,水面反衬出蓝天。一对粉红色的蜻蜓飞进院子,蝉儿又开始在院前的老柳树上喧嚣。”简单的几笔,将雨中、雨后的景象形象的描绘出来,让人像是身临其境的看到下雨时的画面,听到下雨时的水声,并且闻到了雨的气息„„ 悠悠古韵,似水流年,凌淑华用自然的语调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着对儿时的眷恋,为我们展现着一个孩子眼中的大自然和成人们生活的世界。 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世界。 (一) 对旧式文人家庭生活的描写 凌淑华出生于旧式文人大家庭,小说里说父亲是“当朝一品”,妻妾成群,姐妹兄弟众多,再加上各房的佣人,关系纷繁复杂,矛盾重重。 父亲新纳六妈、五妈因父亲纳新而自杀、三妈红杏出墙却跋扈嚣张,与六太太互相揭短谩骂、三妈的佣人暗欺他房的小主人、六妈调动五姐游说父亲认自己的私生子,这一场场明枪暗箭的争斗,虽着墨不多,却已足够将各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出来,父亲难得糊涂的温和、五妈的刚烈、三妈的势利、六妈的心计,而唯独没有参与到争斗中去的妈,其大度与宽和、识大体顾大局也在这一场场的争斗中被凸显出来。 当然,大家庭也不是只有争斗,书中对于五妈与妈的关系描写,以及妈对于女儿的爱,就是很温馨的。妈的温和与稳重恰能包容五妈的刚烈,所以妈就成了五妈在这个家中的知己,二人相互扶持,相互安慰,姐妹情深。而妈妈对于女儿,既开明又民主。凌淑华在妈妈的爱护中,如一个未解世事的小猫,安静的旁观着这个家中的一切。 (二) 对不同地域的风俗、景物、日常生活的描写 随着父亲的官位的变更,凌淑华得以在不同的地域生活,广东、北京、天津,父亲还送她和众兄弟姐妹去日本学习了两年,这不仅拓宽了凌淑华的视野,也丰富了凌淑华的阅历。 凌淑华是大家庭的小姐,所生所长都与乡村生活迥异,所以当乡村生活展现在眼前时,她看到乡村景色是美而鲜活的:“一次,我们俩手牵手翻过一座小山,鸟儿在树上唱歌。过小河时,四婆脱下鞋背我到对岸,那里有许多头戴黄草帽的人弯腰在田里劳作,远远望去,好像一片黄水仙花”;她眼中的农人是可爱纯朴的:“太阳落山后,农人们有说有笑的散了。四婆拉着我正要走,一个老婆婆赶过来,把两捧花生装进我围裙上的兜兜里,还问里边有没有兜”;她的乡村生活是充满乐趣的:“我也真的离不开四婆,天天吃过早饭就溜到她家,帮她喂鸭子。喂完,赶鸭子下塘,有时还给它们弄点小鱼,掏点小蟹。闲下来就帮四婆干点杂活,择线头,纫个针什么的”。 对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凌淑华来说,这种简单的劳作,让凌淑华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而初到日本,姐妹几个犹如撒了欢儿的小燕子,对于眼见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京都的巍峨大观,樱花节的欢乐浪漫,游僧的悠闲自在,都给了凌淑华极深的印象。一向严谨的日本人在樱花节上的顽皮和放松,让凌淑华感受到了日本人能动亦能静的个性。在日本的居住学习,完全改变了凌淑华的生活方 式,凌淑华在日本有了不同的生活感受,而八姐的意外离世,让小小的凌淑华感到了生命的无常。 (三) 对当时社会动态的描写 民国时期是一个冲击的时期,西方文化冲击东方文明,现代文明冲击古老传统,军阀混战冲击平民百姓,五四运动以后,这种碰冲击更显尖锐和突出。凌淑华以她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在书中以浓墨重笔描写了这些冲击带来的变化,让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从而能以一种更加理智和清醒的态度,审视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和东西方的不同。 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的冲突,是西方对东方文化冲击的一种表现。五姐,所要嫁的对象是一个主张自由恋爱的青年,且已经有了恋人。五姐得知事实后很悲伤,可是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让她没有勇气说不,也没有勇气去争取自己的婚姻。就这样,五姐带着焦虑和不安,与这个青年举办了一场中西结合的婚礼,走进了这段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婚姻,可想而知五姐的婚姻能否幸福。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五四运动以后,青年的狂热将这种冲击推向极致,学习西方变成了全盘否定东方,还有人提出废除文言,从凌淑华的老师张先生在课堂上对这种现象抨击的猛烈程度,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狂热:“我们有些从西方回来的年轻人,常常盲目吹嘘西方,瞧不起中国的一切。„„倘若他们仅仅是赞美西方科技领域的成功,我并不责怪什么,可我不明白,当他们炫耀西方的哲学和文学时是怎么想的。我们有自己伟大的哲学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哲学家。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辛亥革命之后出现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并无改善。一些青年深深同情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追求进步。郭荣欣,是凌淑华的同学,最初也是“狂青年”。她是学生会的秘书, “那时的‘思想先驱’之一”,“随时准备为热 拯救中国牺牲自己”。开始时因为张先生怀疑学生运动,提倡庄子,对张老师存在偏见,在凌淑华的影响下,郭荣欣解除了对张老师的误解,认识到“用苏格拉底、柏拉图代替庄子太可耻了”并说“我这就给学生会写信”。她的单纯虚心使她可爱迷人,她的泪水让凌淑华感到她的美。她对中国、对社会、对同 学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直至作为共产主义者游行的领导人,被军阀杀害。她是当时的进步青年。 也因了这样的老师,这样的青年,得以有了现在的一切。 (四) 对不同阶层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描写 在变革之世长大的凌淑华,作为大家庭的小姐,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有农民、佣人、私塾教师、皇家花匠等平常百姓,这些人有着自己的生活乐趣和追求,有一种让人可亲可敬的气质。也有学者、画家、音乐家等文化名流,这些人在文化、教育、音乐、绘画、书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们关于艺术、读书、理想、生活等方面的见解,很能开阔眼界,提升思想。 老周是家里的花匠,他肯琢磨,对花照顾的很细心,乐于与人分享他的种植经验,所以他有很多朋友。其中一个朋友李大伯,曾是颐和园的花匠,也是慈禧太后喜欢的花匠,他的花园里尽是几百年的牡丹、丁香、紫藤等,李大伯想尽各种办法不让花死掉,钱全部用来养花了,可谓将花匠的职业做到极致。李大伯给凌淑华讲了很多慈禧太后的轶事,从一个花匠口里听来,这个在世人口中阴险毒辣的老太后变的可亲了。从老周和李大伯那里,凌淑华学到了很多植物知识,学到如何养花爱花,这两个花匠对于花的喜爱和敬业,深深感染了凌淑华。 贲先生是家里的先生,“妈说他是个好老师”。他善于启发,当凌淑华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贲先生没有批评,而是鼓励。在学习过程,贲先生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结合孩子的个人情况,教他们不同的知识。比如贲先生说唐诗最适合青少年看,“能使人产生新奇的联想,并能使人以乐观愉快的精神面对生活”,依我来看,贲先生堪称教育家了。 凌淑华的绘画启蒙老师是王竹林,因为偶然看到六岁的凌淑华在墙上作画而认定她的天才,收她为徒,后来他将凌淑华引荐给著名的宫廷画家缪素筠:“(假若缪素筠)真不教也没关系,我的意思是只为让她去看去听。换句话说,让她见识一下丹青高手,不光看她如何作画,还要留心她日常生活的一切,言谈、举止、艺术趣味,以及一切跟她画画有关的东西。”这是相当有见解的言论,王竹林认为,这些是构成一个人的艺术风格的底蕴,生活底蕴影响 一个人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也会影响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他是个细心的老师,也是个有思想的艺术家。 凌淑华的义父赵朋生是袁世凯的私人秘书,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富有个人魅力。他读书涉猎广泛,精通琴棋书画四艺,曾走遍大半个中国,到过西藏,爬过雪山,可谓见多识广。这样的人别说在儿时的凌淑华的眼里,就是现在来看,也是神奇人物。有句话他不仅是对凌淑华说的,对今天的我们也颇有启发:“有四个字你必须首先记住:名、利、俗、懒,这是工作的大忌,一定要尽力避免。” 义母则是个具有“温柔善良和独特的艺术气质”的女人,她教凌淑华弹古琴,欣赏音乐,讲音乐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是凌淑华“喜爱中国音乐的开始”,“义母常跟我讲,音乐是表达情感最美的方式。因此,古代圣贤,包括孔子,都认为音乐对任何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音乐都是发乎人的真性情”。因为没有孩子,她不仅教凌淑华音乐,还给了凌淑华完整的母爱。在凌淑华的眼里,义父义母是一对令人羡慕的人,可他们也有着小凌淑华看不透的忧伤。 当然,凌淑华的生活里,不止受到美的熏陶,也接触到现实生活的残酷。她在天津居住期间,在一片无名墓地认识了几个小伙伴,与他们之间的接触让她看到穷人的困苦生活,虽然困苦,这些小伙伴却依然乐观。他们才几岁,已经开始谋生,每天去铁路边捡煤渣,帮家里减轻负担,他们不知道烧鸡的味,当挣出一顿好饭或一个玩具时,便无比快乐,他们脏脏的外表更凸显他们内心的纯净。而在这里遇到的那个老妇人的悲惨生活,和警察、六妈对那个老妇人的态度,让“我开始意识到,世界上有些东西比死亡更可怕”。 民国时期的动荡和落后,影响着当时青年的理想选择。凌淑华的两位表哥,在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洗礼后,回到国内,在社会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在亲戚中很受敬重。受他们影响,凌淑华最初想做一名教员,认为画画“只是和平时期的职业”,可是就是这样的两位表哥,却有着与凌淑华完全相反的认识,他们认为凌淑华应当坚持自己的理想,将理想与个人天赋结合起来:“每个人都该充分发挥天赋才能,画画也并非没用。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把他所看到的美的事物表现出来。它对我们以及社会改革家都是有帮助的”。 这些人,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对人生和生活做了精彩的阐释,他们为凌淑华打开一扇门,通过这扇门,凌淑华从那个烟雾缭绕充满矛盾的大院里走出来,开始了人生的旅程,她的童年是幸运的,且又相当幸运的是,她将这些幸事记录下来,给今天的我们看到了并感悟着。 每个人都不知道童年生活将会怎样的影响自己的一生,长大后,会发现我们的一切,都与我们的童年经历有关。当我们渐渐老去,那些记忆里挥之不去的鲜活与灵动,永远都来自于儿时的画面。当我们带着留恋开始追忆那些活色生香的生活时,也是在书写自己心中的那部《古韵》。
本文档为【《古韵》——民国才女凌叔华的童年往事 2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