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兆洛知凤台文献活动述论

李兆洛知凤台文献活动述论

举报
开通vip

李兆洛知凤台文献活动述论李兆洛知凤台文献活动述论 专题研究一,一*……一一一*3 李兆洛知凤台文献活动述论 剥,振田(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李兆洛是清代中期的着名学者,又是一位文献家.嘉庆十三年至十九年, 李兆洛任安徽凤台知县.为政之暇,李 兆洛积极从事文献活动,纂修《凤台县志》十二卷,编辑《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 十六卷,《小山嗣音》四卷.论文就这些活动作 一 述论,以期对李兆洛文献学及凤台,寿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李兆洛;寿州;《风台县志》;《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小山嗣音》 【Abstrac...

李兆洛知凤台文献活动述论
李兆洛知凤台文献活动述论 专题研究一,一*……一一一*3 李兆洛知凤台文献活动述论 剥,振田(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李兆洛是清代中期的着名学者,又是一位文献家.嘉庆十三年至十九年, 李兆洛任安徽凤台知县.为政之暇,李 兆洛积极从事文献活动,纂修《凤台县志》十二卷,编辑《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 十六卷,《小山嗣音》四卷.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就这些活动作 一 述论,以期对李兆洛文献学及凤台,寿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李兆洛;寿州;《风台县志》;《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小山嗣音》 【Abstract】 bZhaoluoisafamousscholarandspecialistindocumentsandachievesintheMiddleofQingDynasty.Whenhe wasthemagistrateofFengtaicountyfromthe13thyeartothe19thyearofJiaqing,hecompiledthreebooks,namelyFengtaiAnnals, TheCollectedWorksofFangHaiweiandTheContinuationoftheLiteratureofXiaoShan.Thispaperrelatesanddiscusseshis compilinginordertoshowhissuccessincollectingandpreservingthedocumentsofFengtaiandShouzhouandgivesomehelptothe studyonLiZhaoluosdocumenticsandthehistoryandcultureofFengtaiandShouzhou. 【Keywords】LiZhaoluo;Shouzhou;尼 n,TheCollectedWorksofFangHaiwe#TheContinuationoftheLiteratureof xinnShan 李兆洛(1769_-l841),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江苏阳 湖(今武进市)人,嘉庆乙丑(1805)进士,清代中期的着名学 者,阳湖文派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作家.创立"养一学派",被当世推为"通 儒",影响尤大.李兆洛又是一位文献家,藏书逾五万卷,"皆 手加丹铅,校脱羡,正错牾"…;编撰,纂辑着作多部;热衷刊 刻活动,"刊布前人遗书遗集金石翰墨数十种"_21.嘉庆十三 年(1808)至十九年(1814),李兆洛任安徽凤台县知县(兼 理寿州事),政绩卓着.为政之暇,李兆洛积极从事文献活动, 纂修《凤台县志》十二卷,编辑《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十六 卷,《小山嗣音》四卷.本文就这些活动作一述论,以期对李 兆洛文献学及凤台,寿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1纂修《凤台县志》十二卷,收载,保护地方文献 李兆洛是清代着名的方志学家,独纂,合纂方志多部,取 得了很高的成就.《凤台县志》始修于嘉庆十六年(1811), 修成于嘉庆十九年(1814),内容包括舆地,食货,营造,沟 洫,官师,选举,艺文,人物,列女,古迹等,以"精核详明", "才识博达","有裨吏治"而享有盛誉,在方志学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 乾嘉之际的方志学大致分为两个流派:考据派与史志 派.前者重视对地理沿革的考察,主张方志即是地理沿革考 证,反对在修志中"侈言文献";后者则强调对地方文献的及 时收罗,以防文献湮灭无征.李兆洛是考据派的方志学家,但 又不为所拘,非常注重方志对地方文献的采集与收载.他说: "志书为一县文献所寄,犹家之有谱牒也,为子孙而不知先代 谱牒世系,无不羞之.为邑中人士之望,而于一邑文献不能数 述,独非耻乎."[31认为地方文献对于了解地方历史尤为重 要,表现出鲜明的方志学思想. 《凤台县志》即收载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其较着者,如唐 代的有《唐千佛寺残碑》,《唐河东薛公墓铭》,《唐佛顶尊胜 陷罗尼经石幢》等;宋代的有《宋证悟禅师碑》,《宋府判亭 石刻》,《宋夏松筑硖石城磨崖碑记》,《宋天圣二年施钱人 名碑》,《天圣院佛会人名碑》,《宋景韦fi藏经石匣记》等;元 代的有《元惠光净照大师之塔》,《元顺济龙王碑》等;明代 的有黄普纲《报恩寺重修碑记》,罗纲《寿州卫重修城橹 记》,方震孺《增修北城碑记》,黄奇士《循理书院铭》,谢一 鸣《创建循理书院记》,邹元标《循理书院置田记》,张晓《建 北门桥记》,《重修报恩寺替偈》等;清代的有靳天培《重修 北门城楼记》《重修寝宫乐楼记》,郑基《开浚三河记》,席芑 《重修循理书院记》,孙蟠《重修东门东津二桥碑记》,张佩 芳《重修八蜡庙碑记》,《重修报恩寺碑》,《重修白龙王庙 记》,周仪唪《修葺报恩寺大殿碑》,李兆洛《重修县署记》, 《重修学署记》,《修建十议桥碑记》,《黑石潭顺济龙王庙重 修碑记》,《新修东岳庙记》,《三里闸碑记》,《鲁湾村闸碑 75 新世纪图书馆20o7年第3期m一…专题研究 记》等.这些文献时间跨度长,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宗教,民 俗,教育,水利诸多方面,对研究凤台及寿州地区的历史文化 具有重要价值.其他如淮南王印子金,信平君墓砖,元光砖, 元朔砖,晋泰始砖,晋咸宁砖,太康砖,元康砖,陈匡砖,戊午 砖等,也都有较高的价值. 李兆洛为采集凤台地方文献付出了很大努力.如淮南王 印子金,"今见者绝少,予购之数年仅得一枚".再如信平 君(廉颇)墓砖,"予来凤台即求将军之墓,而土人所指无定 处.数年,始约略其地"_4_.陈匡砖则由"旁民舍灶户觚上"得 之,过程也颇为曲折:"予祷雨黑龙潭.龙神庙之右为资寿寺, 寺壁间多砌此砖.问寺僧何由得之,僧云:'寺之前百武,相传 为老龙王庙,圮为土阜.十余年前老僧发此阜得砖,因以砌 壁.'予为砌新壁而易之,凡得百余枚,皆断碎.此其仅完者,乃 得之旁民舍灶户觚上."《唐佛顶尊胜随罗尼经石幢》的发现 甚至带有"宿命"的色彩:"城北门外徼巡卒舍檐下有石柱高 五尺许,六面,其巅市人置灯以照夜行者.泥涂沾没,莫知其有 文字也.余屡过其旁而异之,因命工洗而拓之,文虽剥蚀已甚, 尚约略可识."其用力之勤,用心之专,于此可见一斑. 李兆洛还注意对这些地方文献加以保护.如《元顺济龙 王碑》,因"石理断泐已甚,欹斜榛莽问",故"为正其倾侧, 筑亭覆之".有时甚至"故弄玄虚",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从 而起到保护的作用.如戊午砖,"县多故城址及颓墓,土人时 时掘旧砖卖之.予偶得泰始砖,琢为砚以诧邑人,邑人孙氏遂 出赀购之,竞得数十种"4_.李兆洛对时人不知道对这些地方 文献加以保护极为感慨,如《唐佛顶尊胜随罗尼经石幢》, "余以丽丽秽污颇亵佛典,拟移报恩寺建亭以护之,而其居民 不可,日:'是古人以镇压北门者.'……此暴露更数百年,恐 并此不可复得矣.深憾昔时金石诸家搜访既未之及,此时仅 而见知,而仍不能保其流传也,亦此幢之命也夫".慨叹惋 惜之情溢于言表. 李兆洛注意保护这些地方文献,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 即对乡民进行风化教育.他在为邑人孙氏所作《古砖研记》 中说:"凡物之出于天下,患不知之.知之而不好,好之而不 力,则亦己耳.或稔之以好之,力之之道,犹求之而不至者,盖 未有也.余淮县六年矣,亦欲振历文学,稽求农桑,董劝所及, 勤勤风导,而习俗未返,罕遵斯路,诚不足以孚众,亦可知 也."看来,李兆洛对自己用心良苦却收效甚微还是颇为遗 憾的.藉文献活动以行乡郡风教之事,是李兆洛文献活动的 主要特点. 2编辑《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十六卷,表彰先贤 方孩未(1585--1645),名震孺,桐城人,移家寿州,万历 四十一年进士.历官福建沙县令,湖广道监察御史,广西参 76 议,广西巡抚等.行事光明磊落,以天下为己任,而又遭际坎 坷.其事较着者有:(1)在沙县,革除屠牛以祀的恶俗;(2) 力破朝廷门户之禁,大力荐举人才;(3)逆魏党,上疏熹宗驱 逐魏忠贤并远客氏;(4)犒师关外,巡按辽东;五,坚守寿州, 拒流贼数十万众等.以犒师关外,巡按辽东事最为惊天地,泣 鬼神,"披肝沥胆,叫号九阍"_5_,忠义薄云天.天启五年 (1625),为魏忠贤,徐大化所劾,身系囹圄三年之久,几于丧 命.崇祯十七年(1644),福王立于南京,方孩未拜疏勤王,遭 马士英,阮大铖忌惮,忧愤而卒.《明史》有传. 方孩未工诗文,左光斗曾誉之云:"才子名家赋早工,西 台一人想雄风."l6自谓其诗"其轻浅率真类元白,其情深苦 语类李孟,然不求工而存其本色"].尤长奏议,"其识鉴洞 密,幽隐悉达则陆敬舆之明识也;其处分事理,忠义激发则李 伯纪之直气也;其辞旨危迫,几于痛苦流涕而庙堂沓泄憝耳 无闻则又宗忠简之累"_5_.诗作主要有《几灰草》《偶然剩 稿》两种,于中颇可考见方孩未遭际之坎坷:邱石常《几灰草 序》云:"吾师孩未先生既被拘系……风晨月夕,禅梵之暇, 亦不废吟咏.随得随写,随写随读,朗吟数十遍急觅火焚之. 历年以来,灵秘光怪,为祝融所收去者不知其几也.一二弟子 问从灰烬之余,攫得之千百之一,久而遂成帙."方孩未 《偶然剩稿自序》云:"……被祸以来,时禁甚严,又有文字之 禁,偶尔感赋,当付祖龙.以祝融为赏音之人,亦足悲矣!其焚 而不禁及虽不焚而于时无悖者,聊存亿万之一二,名日《偶然 剩稿》."奏疏主要有《西台奏疏》,《赍恤奏疏》,《按辽奏 疏》等,因为作者所亲历,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其他着作 尚有《在沙腐语》,《闽士录》,《治虫奇书》,《粤中笔记》, 《辽事颠末》,《狱中自叙年谱》,《报恩录》,《祸由录》等. 方孩未的着作在书目中着录甚罕.明焦《国史经籍 志》编撰稍早,其着作未得录入.清傅维鳞撰《明书经籍志》, 明人新作非其着录重点,其着作同样未能录入.黄虞稷《千顷 堂书目》着意搜集明代艺文,着录以明人为主,方孩未的着作 也仅录有《按辽奏疏》,《西台奏疏》,《赍恤奏疏》,《几灰 草》等少数几种.王鸿绪,张廷玉等删定的《明史艺文志》,乾 隆官修《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及宋定国,谢星缠《国史经 籍志补》,也未见着录.清代文网严密,明季大臣之作多所禁 毁,《西台奏疏》,《赍恤奏疏》,《按辽奏疏》,《辽事颠末》 即因"中多悖碍语"被清廷列入禁毁书目,在销毁之列.至 于方孩未全集的整理,编辑,就更付厥如了. 李兆洛到凤台时,方孩未的遗文已经"散佚几尽"|lo],遗 诗则"仅存《几灰草》和《偶然剩稿》二种,不及百篇"_l0].李 兆洛勉力而为,搜访达数年之久,"或旧有刊本而散佚者,亦 有未经刊刻者"E11,编为《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一书,计有 奏疏四卷,《狱中自叙年谱》一卷,《报恩录》一卷,《祸由 专题研究……………2007~g3 录》一卷,《偶然剩稿》一卷,《笔记》六卷,《杂录》一卷, 《附刻》一卷,共一十六卷,"虽有散失,然大略备矣":,并 交给方孩未后裔刊版行世.至于《在沙腐语》《闽士课》《治 虫奇书》等,虽旧有刊本,却已经搜访不到了.《淮南方孩未 先生全集》的编辑,对于保存方孩未的着作,使之不致进,步 散失,功劳无疑是巨大的. 李兆洛"尤好表彰古人文章"_12].通过编辑,刊刻前人遗 书,遗籍表彰往哲先贤,是李兆洛文献活动的重要方面.《淮 南方孩未先生全集》的编辑也是如此.其《编辑孩未方先生 遗书序》云: 先生当权奸内讧,疆宇日蹙,举朝框忧之时,忠义勃发, 以一书生出入戎马问,指陈机宜,曲得要领,奇伟非常之气一 时未有逾之者也.而厂寺盗权,罹于罗织,乃几为杨,左诸君 子之续.呜呼!明之亡也,其小大臣工,精神皆涣散而不相摄, 各图其私以苟旦暮,或更悻人之败以自售其言,于国家利病 固弗恤也.若王化贞之憨圈,熊廷弼之傲假,张鹤鸣之庸下, 举朝知之而莫能倡一议,出一策,以消隐祸于未然.虽以先生 之苦口热肠,调护之,呼吁之,而彼昏不知,无救于败,悲夫! 心者,身之主也;四肢百骸,心之卫也.心惝恍而不灵,饥饱之 不知,寒热之不辨,荣卫否隔,阴阳舛债,甚者贼风诊气直袭 脏府,小亦手足掣曳,拘挛乖反,犹复毒视药石,仇视和缓,及 其一蹶,委之大命,可胜悼哉,可胜悼哉[?1! 可以看出,李兆洛对方孩未充满了崇敬,褒扬与理解,对 其遭际更是极为叹惋与愤慨,对明末君臣的昏黯自私,庸碌 无为,则给以无情的鞭挞.对方孩未的崇敬与褒扬,即是李兆 洛编辑《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的出发点. 3编辑《小山嗣音》四卷,文翁为治 《小山嗣音》是一部诗歌选集,为李兆洛"延礼耆秀,采 览故编",用数年时间编辑而成.专收淮南人诗,共收录凤台 及寿州地区从明洪武时期到清乾隆时期五十余位诗人的诗 作七百余首,以人系诗,可考者附以作者小传,大致可以反映 出这一时期凤台及寿州地区诗歌创作的情况. 《小山嗣音》的最大特点是收录不计多寡.多者如邓旭 九十一首,谢化纯七十七首,方孩未四十五首,赵炯然三十二 首;少者如张梦蟾,夏子明,张广文,田耜,方均一,赵晴轩等 则只有一首.另一特点是所录作者身份,地位不计高低.较着 者如方孩未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广西巡抚,邓旭官至翰林 院检讨,刘硖石官至山东巡抚等;低者如陈赤,萧赤水,张半 舫,方牧亭等,都是秀才.还有一些,连字号都难以考清.李兆 洛认为:"夫人不必名家,词不必极思,为之者或无意于传,见 之者或不甚相爱,而桑梓之旧风,故老之轶事,习俗今昔之 异,人物盛衰之变,每于寻常吟咏仿佛遇之,使人锵锵洋洋, 悠然以思,忽然以悲,此亦乡邦文献所资也."这或许可以 解释《小山嗣音》选录诗作的原则与标准."昔淮南王安,博 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 仁,各竭才智,着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 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1,《小山嗣 音》依"小山"命名,把所录看作淮南王群臣文学活动的继 响,从中也能看出李兆洛对这些诗人诗作的重视. 《小山嗣音》的编辑,很好地保存了凤台及寿州地区诗 人的诗作.淮南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所,"历纪以还,代有奇 制","麟麟炳炳,蔚为大观"].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作品却 "霜燹沦蚀,韬而不彰":15了.李兆洛官凤台时,明代的如汤 用之《侍御遗稿》,张行之《西淝遗稿》,皆已散佚;赵炯然有 《极思集》,《息壤集》,《苟支集》三种,"惟《息壤集》存于 世"10;刘长卿也"遗诗散佚,存者唯《塞上吟》一卷"而已; 清代的如刘硖石《二东纪事诗》,夏敬孚与张半舫的诗作,也 都或"放佚不可得"[10],或存者寥寥.李兆洛对这些诗作的佚 失非常惋惜,如其关于明代张晓遗作的搜求云:"予屡求其遗 书.萧生雪蕉云:'向曾识其后人,云有散乱稿草一巨束.甚 矜,秘不肯出示人.比更索之,则已亡矣.'深为惋惜."Il0]在 短短的时间内亡而不存,散佚之速是很快的.《小山嗣音》所 载诗人大多或虽有诗作而无结集,或虽有结集而终未能传之 久远,他们的诗作也许只在《小山嗣音》中尚有存留,吉光片 羽,弥足珍贵. 在《小山嗣音》中,李兆洛还对一些诗作作出品评,虽寥 寥数语,往往精警超拔,切中肯綮.如评方孩未云:"先生忠义 奋发,出于肺肝,既遭忧患,弥耽禅悦,故其诗沉挚莹澈,虽所 存无多,亦足与杨椒山,倪鸿宝并不朽也."H.]评谢晋侯云: "古诗宗法少陵,风力沉劲;律诗近元白,缘情涉物,清蔚可 观."10]评张半舫云:"工于吐属,风致飘萧,亦足以见其人 也."评陈怀丹云:"专攻律体,品格在香山,剑南之间.其 胸次磊落.流露于楮墨间,犹可想见."_l0]这些评价,对了解 凤台及寿州地区诗人诗作的风貌特色,是很有帮助的. 《小山嗣音》所载诗人诗作多有为一些大型书目所不录 者.蒋元卿先生编撰的《皖人书录》[1一书专收安徽人的着 作.《小山嗣音》所载诗人诗作,如汤用之《侍御遗稿》,张行 之《西淝遗稿》,刘长卿《塞上吟》,孙蟠《浪游凄响》和《南 游小草》等等,皆不为其所录.再如《清史稿艺文志》,《清史 稿艺文志补编》与《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是收录清代艺文的 重要目录,其中,王绍曾先生主编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 为《清史稿艺文志》及《清史稿艺文志补编》拾遗补阙,堪称 是目前国内收录清代艺文最全的清代史志目录.《小山嗣 音》所载如刘硖石《牧樵吟》,《岭南吟》,《二东记事诗》,谢 开宠《慎墨堂诗》,陈泉庵《泉庵诗稿》,刘桂麓《晓月吟 77 新世纪图书馆2007-ff-g3期一一…—m 稿》,萧赤水《闲中吟》等,不为《清史稿艺文志》,《清史稿 艺文志补编》所录,《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也同样没有收录. 这一方面固然说明求全之不易,另一方面也说明研究者对地 方文献的关注还很不够.相较之下,李兆洛"于乡邦文献意甚 拳拳",重视地方文献,非常值得借鉴. 关于编辑《小山嗣音》的目的,周仪唪《小山嗣音序》 云:"李君固海内名哲,江表贤宰……今复访相如之禅草,求 晏子之楹书,布苕玉于名区,绍元音于正始,更与二,三英彦 谱颂谐笙,削竹镌珍,编湘问业,洵可逮石室之津,为良吏之 法矣."[15可见,《小山嗣音》的编辑,也是为了"勤勤风 导","振历文学",文翁为治,其目的是明确的. 注释 1包世臣,李凤台传.见:缪荃孙.续碑传集卷七三,上海:上海 书店.1987. 2魏源:武进李中耆先生传.见:缪荃孙,续碑传集卷七三,上 海:上海书店.1987. 3李兆洛,与凤台绅士商兴修事宜书.养一斋文集(卷八).续 修四库全书本,第1495册. 4李兆洛.风台县志卷七?艺文.续修四库全书本,第710册. 5孙克依.序.见:方孩未.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嘉庆二十二 年方氏"树德堂"刊本. 6左光斗.赠方孩未侍御.见:左忠毅公集(卷三),续修四库全 书本,第1370册. 7方孩未.偶然剩稿自序.见:方孩未.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 嘉庆二十二年方氏"树德堂"刊本. 8邱石常.几灰草序.见:方孩未.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嘉庆 二十二年方氏"树德堂"刊本. 9续修四库全书.第921册,第464,511~513页. 10李兆洛编.小山嗣音.嘉庆二十二年"湘雪轩"刊本, 11李兆洛_编辑孩未方先生遗书序.方孩未,淮南方孩未先生 全集.嘉庆二十二年方氏"树德堂"刊本. 12蒋彤.养一子述,见:缪荃孙.续碑传集卷七三.上海:上海书 店.1987. 13李兆洛,旧言集序,见: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四,续修四库 全书本.第1495册, 14王逸.招隐士序,见: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5周仪啤.小山嗣音序.见:李兆洛,小山嗣音.嘉庆二十二年 "湘雪轩"刊本. 16蒋元卿_腕人书录.合肥:黄山书社,1989, 17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北京:中华书局,2000, 18蒋形.武进李先生年谱(''道光十四年").北京图书馆藏珍 本年谱丛刊(第13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中文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邮编: 210093.收稿日期:2006—11-05.) 编校:邹婉芬 (上接第58页) 4结论 晚清时期,新旧两种思想激烈交锋,为了传播新思想和 文化,指导众学子"应读何书"以及"书以何本为善","述读 书的次弟和方法","以为新学知道之助",张之洞,康有为和 梁启超以自身深厚的国学功底,为学子开列了影响深远的国 学举要书目,使我国国学举要书目的编撰在晚清达到了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水平.张之洞打破了"四库"的蕃蓠,创新了图 书的分类和书目着录体例;康有为和梁启超不仅对图书类例 进行了进一步的革新,还在着作下撰写了精要的评论,给出 了读书的进度和时间,而且还开列了一定数量的西学着作, 即弘扬了封建传统思想和文化,又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 文化和技术.晚清国学举要书目的编撰为中国近代目录学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现代目录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注释 1,2,3,4,5,6,10,11,12,13张之洞撰,范希增补正,书目答 问补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7,51,140,243 78 7,8,9姚名达冲国目录学史.北京:商务印刷馆,1998:143~144, 420 14,16,17,18,19,20康有为,康有为学术着作选——长兴学 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北京:中华书局,1988.34~37, 39.43 15乔好勤.中国目录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332 21李喜所.《饮冰室文萃丛书》序言,见:粱启超,清代学术概 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2,23,24,25梁启超.《学要十五则》序.见:康有为,学术着 作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北京:中华 书局,1988.45~48,57~58 (作者信息:郑永田,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录学与信息资源 管理硕士研究生;乔好勤,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录学与信 息资源管理硕士生导师,邮编:510006.收稿日期: 2006-10-11.) 编校:方玮
本文档为【李兆洛知凤台文献活动述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13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