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生动物病害

水生动物病害

举报
开通vip

水生动物病害第十二章水生动物的病原微生物 第一节病原细菌 一、弧菌属:引起鱼的出血性败血症(弧菌病) (一)鳗弧菌:是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最初称鳗细菌 1、形态及染色特性:菌体弯曲,两端钝圆;单在或双在;菌体一端有单鞭毛,无荚膜和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2、生长要求及培养特征 生长要求:兼性厌氧条件;生长温度10-35°C,最适温度为20-25oC;PH为6-10,最适为8;Nacl浓度为0.5-6%,最适为1%。 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隆起、半透明或不透明、灰白色或淡黄褐色、边缘整齐、有光泽的...

水生动物病害
第十二章水生动物的病原微生物 第一节病原细菌 一、弧菌属:引起鱼的出血性败血症(弧菌病) (一)鳗弧菌:是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最初称鳗细菌 1、形态及染色特性:菌体弯曲,两端钝圆;单在或双在;菌体一端有单鞭毛,无荚膜和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2、生长要求及培养特征 生长要求:兼性厌氧条件;生长温度10-35°C,最适温度为20-25oC;PH为6-10,最适为8;Nacl浓度为0.5-6%,最适为1%。 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隆起、半透明或不透明、灰白色或淡黄褐色、边缘整齐、有光泽的菌落。 3、抵抗力:本菌海水中存活2周以上;淡水中存活3-5h 4、致病性:引起大马哈鱼、虹鳟、鳗鲡、虾等多种鱼类的弧菌病。 5、微生物学检查 (1)涂片镜检(2)分离培养(3)血清学检查 6、防治原则: (1)弧菌病疫苗是最早应用于鱼类预防免疫的疫苗 (2)药物预防和治疗:运用四环素、磺胺、硝基呋喃类、萘啶酸等抗生素和化学治疗剂。 (二)奥氏弧菌:引起鲑科鱼类如大马哈鱼、小红点大马哈鱼、虹鳟等的弧菌病。 (三)杀鲑弧菌:为鲑科鱼类冷水性弧菌病的病原。本菌为弯曲杆菌,具极端丛鞭毛(9根以上)。引起贫血和全身各脏器的广泛出血。 (四)溶藻弧菌(五)非凝集性霍乱弧菌 (六)副溶血性弧菌:为海产鱼弧菌病的病原 二、气单胞菌属 (一)杀鲑气单胞菌:鲑科鱼类疖疮病病原 1、形态与染色特征:菌体呈球杆状;无鞭毛、芽孢和荚膜;成双、短链或丛状排列。革兰氏阴性菌。 2、生长要求及培养特征 生长要求:兼性厌氧,需精氨酸和蛋氨酸,适宜温度为22-25oC,PH为6-7,食盐浓度为0-3%。 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上形成圆形、隆起、边缘整齐、半透明、松散的菌落。产生褐色色素。 3、抵抗力:本菌对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萘啶酸、喹啉酮等敏感。 4、病原性:引起鲑科鱼类疖疮病、鲤鱼红斑性皮炎和金鱼的溃疡病 5、防治:福尔马林灭活菌和减毒菌接种。 (二)嗜水气单胞菌 1、形态与染色特征:两端钝圆、直或略弯的短小杆菌,具极生单鞭毛,无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 2、抵抗力:是鱼肠道菌群之一。夏季多,冬季少 3、病原性:引起鳗鲡的赤皮病、鲤鱼和金鱼的竖鳞病、鲢鳙鱼的打印病、青鱼和草鱼的细菌性肠炎、青鱼的疖疮病、香鱼的红口病、甲鱼的“红脖子病”、蛙的红腿病。 三、爱德华氏菌属:单鞭毛,革兰氏阴性菌。引起鱼类爱德华氏菌病。 四、鲁克尔耶氏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引起人和动物败血症或局部感染。 五、杀鱼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不运动的短杆菌。引起鱼的结节病。 六、假单胞菌属 (一)荧光假单胞菌:是鱼类赤皮病的病原菌,也是引起水产品腐败的腐生菌。 1、形态及染色特征:杆状、钝圆,具1-3鞭毛无芽胞。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2、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灰白色或浅绿黄色的菌落。产生水溶性的荧光色素,使培养基呈黄绿色。 3、病原性:主要感染草鱼和青鱼。 4、防治:漂白粉挂篓和放养前用漂白粉浸渍可预防。治疗可选用磺胺嘧啶连续投喂 (二)鳗败血假单胞菌:为日本鳗鲡和香鱼红点病的病原菌。 七、嗜鳃黄杆菌:是鲑科鱼类细菌性鳃病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长杆菌。 八、屈挠杆菌属 (一)柱状屈挠杆菌:是鱼柱状病的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细长杆菌。 (二)海生屈挠杆菌 (三)嗜冷屈挠杆菌 九、鱼害粘球菌 1、形态及染色特征:菌体细长、柔软而易弯。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2、抵抗力:本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呋喃西林、磺胺噻唑以及中草药大黄、黄柏、五倍子敏感 3、致病性:本菌是草鱼、青鱼、鳙鱼、鲤烂鳃病的病原菌。病鱼的外表发黑,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因此有“乌头瘟”之称。 十、鲑肾杆菌:是鲑科鱼类细菌性肾病的病原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短杆菌。 十一、分支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长杆菌。 十二、诺卡氏菌属 十三、链球菌属:为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多种鱼的败血症。 第二节病原真菌 一、水霉属:引起鱼类肤霉病 (一)形态特征:由管状无横隔的菌丝组成,分营养菌丝和灰白色棉絮状的气生菌丝。 (二)繁殖特征:主要形成游动孢子和厚垣孢子进行无性繁殖,环境条件不良时以形成卵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生殖。 (三)病原性:适宜生长水温为13-18oC。引起鲤科、鲑科、鲈、鳗等鱼类的肤霉病。内菌丝侵入鱼体内,外菌丝向外生长,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白毛病”。 (四)防治:孔雀绿、高锰酸为常用的防治药,或全池泼洒食盐与小苏打1:1合剂,池水呈万分之八浓度,加内服抗细菌药效果更好 二、棉霉属:鱼类肤霉病病原。也能寄生在鱼卵上。其他特征同水霉菌。 三、杀鱼丝囊霉:水霉科丝囊霉属的一个新种。引起香鱼等鱼的真菌性肉芽肿病。 (一)形态及繁殖特征:菌体为波浪形分枝的菌丝,繁殖以游动孢子进行无性繁殖。 (二)病原性:除香鱼外,此菌还可感染太阳鱼、鲫鱼、金鱼等引起肉芽肿病。 此霉菌主要侵害鱼的肌肉,引起皮肤肿胀、崩溃,最后露出下部肌肉形成红色肉芽。 四、鳃霉属:是淡水鱼类鳃霉病的病原体。 (一)形态及繁殖特征:本菌为分枝无横隔菌丝组成。呈不规则弯曲。以球形孢子进行繁殖。 1、血鳃霉:寄生于草鱼鳃上。菌丝弯曲少,分枝少,只在鳃小体组织中生长。 2、穿移鳃霉:寄生于青鱼、鳙、鲮、黄颡鱼鳃上。菌丝细而弯曲成网状,分枝特别多。 (二)病原性:菌体附着于鱼鳃上发育,钻入鳃血管内,引起血管堵塞,导致出血和组织坏死,使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大批死亡。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10月。水中有机质突然增多,水质恶化,往往引起此病爆发。 (三)防治:孔雀绿、灰黄霉素对本菌有效。生石灰、漂白粉可预防此病发生。 五、霍氏鱼醉菌:引起虹鳟等鱼类的鱼醉病。 1、形态及繁殖特征:基本形态有厚壁的多核球形体和多核菌丝球形体两种,以内生孢子进行繁殖。 2、致病性:虹鳟、鲱等对本霉菌具易感性。此菌通过胃粘膜侵入到其他组织中,寄生处形成许多灰白色结节。 3、微生物学检查:根据症状,用显微镜检查,发现大量霍氏鱼醉菌寄生时即可确诊。 六、镰刀菌属:寄生于对虾,是对虾镰刀菌病病原体。 1、形态及繁殖特征:菌丝体呈细长树枝状分叉,少弯曲,无横隔。主要以分生孢子进行无性繁殖,环境不良时可形成厚垣孢子。在平板上形成圆形菌落,产生褐色、黄棕色或品红色色素。 2.病原性:主要感染各种对虾、罗氏沼虾和龙虾。寄生于虾鳃组织、体壁和附肢基部等部位。寄生部位有黑色素沉积而成黑色,故称“黑鳃病”。引起鳃丝萎缩,呼吸机能受阻,反应迟钝而死。 3、微生物学检查:首先根据症状作初步诊断,然后取病变组织制成压片,镜检,看到大量镰刀菌菌丝及分生孢子时即可作出诊断。 4、防治原则:用二氯异氰脲酸钠消毒虾池10分钟杀死分生孢子。 七、链壶菌属:是对虾幼体真菌病的主要病原菌 1、形态及繁殖特征:菌丝弯曲分枝,无横隔。繁殖以顶囊内形成游动孢子进行, 2、病原性:链壶菌感染寄主是由游动孢子接触虾卵或各时期的幼体外膜,被感染个体不 能运动,导致死亡。 3、微生物学检查:用显微镜检查被感染幼体,观察病原菌的菌丝形态。游动孢子、排放管及顶囊,可用PYG琼脂分离病原菌确诊。 4、防治:保持水质清新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治疗可采用制霉素。 第三节水生动物病毒 一、疱疹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多层衣壳,呈现20面体对称,具囊膜。 疱疹病毒感染后,其核酸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中去而潜伏下来。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被激活,重新开始增殖,引起明显临床症状。与鱼病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鲑疱疹病毒:是鲑科鱼疱疹病毒传染病的病原,首先从发病的虹鳟亲鱼中发现。 1、形态结构 本病毒具囊膜,大小为150nm,衣壳直径为90nm,由 162个质粒组成。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在氯化铯中浮力密 度为1 .7g/cm2,无凝血性. 2、培养特征 本病毒只能在鲑科鱼类细胞上生长,在RTG-2(虹鳟性腺)及 CHSE-214(大鳞大马哈鱼胚)细胞株上生长最适宜,在宿主细胞核 内形成包涵体,最适宜温度为5-10oC。 3、抵抗力 本病毒对热(20oC以上失活)、酸(PH3以下失活)、 乙醚、氯仿敏感。 4、病原性 虹鳟、大马哈鱼及大鳞大马哈鱼对本病毒易感。感染后 鱼呈现厌食、昏睡、体表发黑、眼睛突出、肝脏、脾脏、 肾脏肿大坏死,产卵后的虹鳟常见此病,死亡率30-50%。 5、微生物学检查 根据症状初步诊断,可采用RTG-2等细胞株培养,出现 合胞体,最后确诊须进行血清中和试验。 6、防治 消毒鱼卵以及把水温提高到15oC,可以防治本病。 (二)鲤疱疹病毒:是鲤痘疮病的病原 1、形态结构 病毒颗粒具囊膜,囊膜上有纤突,近球形。 2、培养特征 本病毒在FHM(黑头软口鲦尾柄)、EPC(鲤鱼上皮瘤)及MCT细胞中增殖生长,也可在鲤科鱼类皮肤的上皮细胞上生长。复制适宜温度为15-20oC,不产生合胞体,被感染细胞显示染色质边缘化,核内形成包涵体。本病毒对酸(PH3)、热(50oC30min)均敏感。 3、病原性 鲤痘疮病是鲤、拟鲤等鲤科鱼类的一种表皮肿瘤病。肿 瘤发生于头部、躯干、尾部等处的皮肤,发病时体表形成石蜡状增生物,形如痘疮,因此而得名。病鱼在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后,体表的增生物会脱落。在秋季至冬初或春季,水温为10-15oC时出现病症。 4、微生物学检查 可采用FH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或用荧光抗体技术快速诊断 二、虹彩病毒科 虹彩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130-300nm,呈20面体对称。核酸为双链DNA,有些病毒有囊膜,在细胞内增殖。本科病毒分5个属,与鱼病有关的为淋巴囊肿病毒属。 淋巴囊肿病毒是淋巴囊肿病的病原,在淡水鱼和海水鱼 中都有发生。 1、形态结构 此病毒为20面体对称。直径为200-250nm ,也有小至130 nm 的,核酸为双链DNA。 2、培养特征 本病毒可在BF-2(铜吻鳞鳃太阳鱼尾柄)、LBF-2细胞上增殖,最适温度23-25oC并产生特征性细胞变异。即被感细胞的核仁、核和整个细胞的大小超过正常细胞的数百倍,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包涵体。 3、抵抗力 本病毒对乙醚、甘油敏感,对冷冻和干燥稳定,-20oC 冷冻10年仍具侵染力。 4、病原性 本病毒可通过水或寄生虫侵入鱼皮肤的结缔组织细胞中,使其增大呈水泡样,因此称为淋巴囊肿细胞。使鱼呈银白色。当病情不严重时,淋巴囊肿细胞破裂,释放病毒后可自愈。在夏季高水温时发病,水温下降时则消失。 5、微生物学检查 可用BF-2细胞作病毒分离或用电镜观察诊断。 三、杆状病毒 杆状病毒科病毒核衣壳呈杆状,病毒具囊膜。对乙醚和热敏感。 (一)对虾杆状病毒 本病毒是最早发现的虾类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呈杆状,在感染的组织细胞核内,形成嗜曙红性多角形包涵体。
本文档为【水生动物病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9-08-14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