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分析及政策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分析及政策评述

举报
开通vip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分析及政策评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分析及政策评述 2011-11-7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 CPI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宏观指标,是各国政府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率的最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考察CPI的变动,不仅可以衡量一国物价水平变动状况,同时也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分析及政策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分析及政策评述 2011-11-7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 CPI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宏观指标,是各国政府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率的最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考察CPI的变动,不仅可以衡量一国物价水平变动状况,同时也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并根据CPI的变化来制定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一国经济福利或一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是由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水平决定的,而并非中间产品的价格水平。在货币收入给定不变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消费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在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如果企业能消化吸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最终消费品的供给和价格不受很大影响,政府则不必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只有在CPI较快上升(如超过3%~5%)时,才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或财政政策进行调控,避免经济过热对百姓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对CPI的跟踪和调控,对我国国民经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CPI的结构 世界各国CPI的统计,都是基于对本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一定样本量的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抽样调查。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民族消费习惯等不同,CPI中的消费品和服务的类别以及权重也不尽相同。CPI的数值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各个类别中每一个规格品种的价格变化,另一方面取决于CPI的构成,即各个类别在CPI中所占的权重。 我国地域辽阔,考虑到各地居民消费的传统习惯和消费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等因素。因此,要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来代表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也就是从众多的不同产地、规格、等级、牌号、花色的商品中抽选一部分作为规格品。具体的代表规格品由各地确定后报国家统计局审定。考虑到大城市、小城市和县之间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异,在600种调查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最低要求基础上,对大城市的要求要多一些。规格品的选择和每个基本分类所占的权重,随着居民消费支出的结构变动而相应调整,五年调整一次,每年进行适当微调。 一、代表规格品的确定 CPI要根据市场上的实际商品价格来计算。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数量繁多,在编制价格指数时不可能也没必要把全部商品都纳入指数计算,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价格变动趋势和幅度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该基本分类的代表规格品,借以反映该基本分类内全部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 (一)规格品确定的原则 通常我国在选择代表规格品时遵从以下原则: 1.消费数量较大,供应相对稳定,价格易于采集 2.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有较强的代表性 3.选中的工业消费品必须是合格产品 此外,对于升级换代比较快的工业产品,在实际操作中,为保证选取的规格品有代表性,代表规格品一年一定。如果该规格品在年中失去代表性或完全从市场上消失,就必须要进行更换。 (二)我国CPI的构成与分类 我国目前采用的CPI商品分类目录和编制方法始于2000年。CPI的统计包括8个大类,251个基本分类。每个基本分类又有两个到十多个不同数量的规格品,共计700多个规格品种的商品和服务项目。这八个大类分别为: 第一类:食品,包括粮食、淀粉、干豆类和豆制品、油脂、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菜、调味品、糖、茶和饮料等。 第二大类:烟酒及其用品; 第三大类:衣着; 第四大类: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服务; 第五大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第六大类:交通和通讯; 第七大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和服务; 第八大类:居住。 二、我国CPI中的权数 CPI中的权数,是指每一类别商品或服务项目的消费支出在居民全部商品和服务项目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中国CPI权数,主要是根据全国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各类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消费支出详细比重确定的。 从近年惯例来看,统计部门对在CPI数据统计过程中的各类产品价格所占权重的调整一般是“每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 从2011年1月起,我国CPI开始计算以2010年为对比期的价格指数序列。这是自2001年计算定基价格指数以来,第二次进行例行基期更换,首轮基期为2000年,第二轮基期为2005年。调整前后,权数的对比如表1所示: 表1:CPI篮子各分项指标权重调整变化对比(单位:%) 指标名称 2006年 2011年 调整结果 食品 33.60 31.39 -2.21 烟酒及用品 14.40 13.89 -0.51 衣着 9.00 8.51 -0.49 家庭设备用品及其维修服务 6.20 5.84 -0.36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9.40 9.04 -0.36 交通和通讯 9.30 9.25 -0.05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4.50 4.25 -0.25 居住 13.60 17.82 4.22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CPI权重调整是对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发生趋势性变化的回应,只能改变篮子各项的加权统计方法,却不改变八大类各自的价格走势及绝对水平,更能体现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从而使物价数据更能反映通胀的中枢位势,而降低短期内食品和蔬菜价格的过度波动对CPI同比数据的冲击,从而使得CPI数据较之前更为平稳。 我国CPI走势与波动成因 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中国实行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许多商品凭票供应,因此价格相对稳定。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从1985年开始正式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CPI的走势分析 (一)我国CPI的总体走势 1978年之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价格受国家严格管制。改革开放之后,价格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调整价格”和“放开价格”。我国放开了除粮、棉、油等11种重要农产品之外的全部农产品价格。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利用周期划分法中的“谷一谷”划分法,将改革开发以来的物价波动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期间CPI的具体波动情况如图1所示。 从1982年到1990年,我国经历了第一次物价波动,此次波动是“价格闯关”所引起的政策性波动。1982起我国CPI持续向上,在1985年达到小高点,之后两年有所回落,但1988年迅速达到峰值18.8%。 从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历了第二次价格波动,从1991开始我国CPI进入第二次阶段性波动, 1991起CPI持续增长,经过3年的时间,1994年达到波峰,而后经历5年时间缓慢降至谷底,并转为负值。其中,1994年CPI高达24.1%,为阶段最高值。 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经历了第三次价格波动,由上一次物价波动周期的谷底199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减百分比为-1.3%开始回升, 2000年和2001年均保持了较低的物价水平,2002年又回落的-1.0%,之后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到2004年到达峰顶3.3%,于2005年回落到1.8%。此次物价波动历时较短,波动幅度很小,物价相对很稳定。 从2006年至今,我国进入第四次价格波动,从2005年10月开始,CPI指数持续上升,经过2年的时间,2008年到达波峰,而后经历9个月缓缓下降到谷底,进入2010年后持续上涨,2011年上半年长势迅猛。其中,2008年CPI达到5.86%,为本周期的小高点,2009年CPI降至-0.69%为本周期的阶段性最低值,总体来看,此次价格波动趋于平缓。 图1:1982-2010年我国CPI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由上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总体下降趋势明显,波峰值不断降低;前两次价格波动的幅度远大于后两次,波幅渐趋平缓;价格波动持续的时间长度不同(以CPI= 3%为界限),价格水平持续高涨时间由6-7年缩短为1-2年,可见经济的稳定性和国家对CPI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均在不断提升。 (二)我国CPI四次大波动的过程与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四次较大的变动,分别发生在1988年、1994年、2008年和2011年。 1.1988年“双松”政策助推CPI 1985年国内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全年CPI为9.3%,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调控,1986年CPI回落至6.5%。但是由于强硬的紧缩手段,使原本商品经济短缺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国民经济面临困境。 1986年3月,在我国紧缩时间较短、总供给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和、价格总水平尚未到较合理的水平时,政府重新开始实施“双松”政策,即松动银根,扩大财政支出。此时经济社会的供求矛盾加剧和价格水平过快上涨的局面再一次上演。前一次宏观调控还未成功,新的一轮物价上涨又快速扩张,投资膨胀推动 了收入上升和货币膨胀。不断上涨的物价使居民和企业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导致整个社会出现抢购风潮。1987年消费价格指数增至7.3%,1988年迅猛增至18.8%。 2.1994年投资过热致使CPI高企 1991年起,我国市场总体状况有了根本性变化,市场供小于求的短期经济逐渐消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物价水平在1991年处于较低状态,CPI为3.4%。 为了刺激经济回升,1991年我国货币当局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扩张政策,放松了控制投资规模。1992年,受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精神的鼓舞,各地区发展经济热情再次高涨,经济增长率由1990年的5%迅速增长到 1992年的12.8%。由于在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缺乏对投资的约束体制,致使投资过猛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1992—1994年年均增长42.1%。在房地产市场上,全国各地的楼盘不断升温,推动了投资品价格大幅度上涨,1993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24%。同时,居民货币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致使消费需求迅速膨胀。加上投资过热使得基建规模扩大,资金增长幅度赶不上投资增长幅度,于是1992年货币当局扩大了货币投放量,当年的投放量超过了前三年的总和。而随后的几年,投资规模很难压下来,于是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拉动下,引发物价水平持续上涨。1994年,CPI增至24.1%,成为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3.2008年食品价格上升推高CPI 2007年初,由于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食用油和蛋等的价格也大幅提升。而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一,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存在复苏要求,同时,世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也直接带动了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扬;二,农业生产比较收益逐渐下滑,通过粮价上涨实现补偿;三,由于传染病和瘟疫的传播,农民大量减少养殖数量,猪肉和鸡蛋供不应求,推高价格,加之猪的成长周期长,从而使其价格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2007年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一些地区出现了短期暴涨现象。此次主要由食品类价格上涨所引发的物价水平上升,致使2008年CPI攀升至5.86%。 4.2011年内外因共同推升CPI 自2010年5月CPI突破3%后,我国物价持续上涨,进入2011年涨幅加大,7月份CPI达到6.5%,之后略有回落,但仍在高位。如图2所示。 图2:2010年-2011年9月我国CPI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此次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内生因素,又有外生因素;既存在输入型通胀,又存在成本推动型通胀。主要成因如下: (1)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国内需求旺盛,促使价格上升,形成通胀压力。我国经济增长与物价总水平之间存在很强的对应关系,我国经济近五年来8.8,左右的年均增长率积累了巨大的通胀压力,成为通货膨胀的内生因素。 (2)货币超发,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率为25,,超过此前年均增长率近7个百分点。2010年1月,M1增长率达38.96,的历史高位,11月,M1和M2增长率处在22.1,、19.5,的较高水平。过多的货币供应形成了经济中潜在的通胀压力。 (3)输入型通胀,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进口价格继续攀升,从而推高国内通货膨胀。一方面,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的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动了针对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的投机行为;另一方面,作为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市场最重要的交易货币,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美元疲软也进一步推高价格。而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通过进口原材料、能源与中间产品的渠道,相继推高我国的PPI 与CPI。 (4)成本型通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大了产品价格的压力。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大,年轻劳动力增速放缓,劳动力资源逐渐稀缺。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减慢,也使劳动力的供应面临挑战。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迅速提高。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我国CPI调控政策评述 CPI作为我国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当CPI高于3%时,就有发生通货膨胀的风险。对于CPI的调节,主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行政手段和临时 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对CPI的几次大幅上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各项政策在调整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滞后和不完善之处。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在出现通货膨胀时,通常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控制物价,降低通货膨胀风险。 (一)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 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包括: 1.国家预算 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2.税收 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3.财政投资 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4.财政补贴 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5.财政信用 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用等形式。 6.财政立法和执法 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7.财政监察 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我国应对CPI高企的财政手段 在财政政策中,税收政策、支出政策以及公债管理政策等通常是财政政策实现反通货膨胀目标的主要载体。 但在我国通过压缩支出来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容易实现的:一是在消费性支出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情况下,不可能用支出政策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二是在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已经很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继续削减投资,否则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重要产业部门的投资会更加萎缩,也会危害中长期产业的稳步发展;三是政府必须提供充裕的社会保障,包括失业保障、养老保障、救济保障等,这也是一项巨大的开支项目。此外,就公债管理政策而言,基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尚待完善,公债发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尚不健全,公债种类比较单一,目前发行的国库券期限较长等,公债管理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风险中的作用也有限。 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我国应对CPI高企所采取的主要财政手段有: 1.完善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建设 在对总量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农业、就业、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要保证财政投入及时到位。 2.深化税费改革,提高税收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加大税制改革的力度,对现有税制结构进行调整,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力整顿各种名目的收费问题,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政府的收费行为,如清理高速公路乱收费现象,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按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决定税收、规费及非预算收费的组合方式,依不同资金的性质、特点使他们分流归位,提高政府资金分配和运作的规范性。 3.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使之与扩大投资需求密切配合 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但从我国国情来看,增加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目标,即使国家采取种种政策促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从收入增加转向消费增加需要一个过程,农民消费也需要一定的资金积累,而且消费观念也有待转变。因而扩大农村消费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在农村消费尚不活跃时,充分发挥城市消费主力军的作用,保证现阶段消费增长不出现断层,为最终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获得一个缓冲期。 短期内要以扩大城镇消费需求为重点,在保证城镇需求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以财政补贴形式(如家电下乡等),有针对性的推动农村消费市场,最终达到扩大整个消费需求的目的。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的目标——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有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我国经常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1.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中央银行贷款 中央银行贷款,即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调控的传统政策工具。一般而言,中央银行贷款增加,是“银根”将有所放松的信号之一;反之,是“银根”将可能紧缩的信号之一。 4.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 (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二)我国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手段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围绕物价、经济增长、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来制定的,面对CPI高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缜密的统筹和权衡。近年来,我国应对通胀,采取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 1. 加强流动性管理 人民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冻结超额流动性。同时,根据外汇占款投放、公开市场到期以及市场形势等变化,合理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对冲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当水平。 2.统筹运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 发挥利率杠杆在调节总需求、管理通胀预期中的作用,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减缓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3.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人民银行今年推出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建立起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自我约束机制。下一步,按照中央关于构建金融宏观审慎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框架的要求,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配合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合力。 4. 注重结构调整 货币调控首先是一个总量概念,在此基础上还要强调结构性因素。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过程中,除了体现总量调控要求外,需特别强调资金的结构调整。从融资渠道上,更加重视直接融资的作用,鼓励企业采取股权、债券等融资方式筹措资金。从期限上,长短期资金要形成合理的结构,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得到更多的保障。从投向上,督促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 货币政策从紧后,有助于控制资金的流动性,为过热的经济降温。但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即具有时滞性,在控制CPI上涨方面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比较复杂。同时,从紧的货币政策,会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赢利空间,不断提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也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产生比较大影响。 三、其他政策 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我国政府应对CPI上涨幅度过大,还进行了制度性的调整。例如:拓宽市场准入制度,为民间投资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研究推进 从法律角度完善民间融资合法的合法性界定,适度调整银行股本金准入的标准,提高民间资金注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比重;充分发挥主体金融的作用,特别是加快金融机构布局县域和乡镇的步伐;优化民间金融的生态环境,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为民间融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担保服务和人力资源等服务。同时,通过法律手段使民间融资走上契约化和规范化轨道,尽快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对民间融资的动态监测。 此外针对CPI中上涨过快的大类商品,实行临时限价措施和平抑、保障措施,对房地产实施限购政策等。这些临时措施对短期内抑制CPI涨幅,起到了积极作用。 未来CPI走势与政策应对 一、我国CPI未来温和上涨,趋势平缓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的总体走势分析,未来1-2年CPI上涨趋势将减弱,主要原因有三:一,食品价格进入未来趋势向下;二,租金价格已缺乏继续快速上升的动力;三,在货币政策难以更紧的判断下,通胀预期将会削弱。 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发展具有惯性,而我国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占比较高,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价格变动的滞后性也较长,因此物价上涨短期内难以解决。同时,推动物价上升的新增因素仍然存在——各类商品价格的惯性上涨、人工服务等价格的上涨,以及欧美货币政策走向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因此,我们预计未来1-2年内,我国CPI仍将维持在4%以上。 二、多种手段相结合,内外调控共执行 根据分析和预测,针对未来可能的价格形势,调控重点应以保持CPI总水平的稳定为目标,防止价格大涨大落。同时,强化制度性规范和建设。 (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从长期看,我国高投资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切实降低投资率并提高国内消费率是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1.促消费 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是解决经济运行中诸多问题的关键。应从宏观收入分配环节开始,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减轻低收入者税负,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应向城乡居民倾斜,进一步增加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义务教育、养老金,保障性住房、农村公路和城乡消费基础设施的支出,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完善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根据物价水平变动,调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村流通体系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多渠道促进消费增长,使国民经济运行更加协调,让物价水平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2.调投资 政府通过调整产业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切实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并严格控制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能源价格 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为我国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时机,适时推进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步伐,促进合理电价形成机制。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电煤、成品油等由价格引发的供需矛盾,做好电力、煤炭、成品油等供给保障工作。 (三)调整外贸政策,平衡国际收支 将对外贸易政策转为中性,以逐步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减少外汇占款过多导致的货币超发。 1.调出口 不断降低并逐步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并在出口基地建设、出口企业贴息贷款、减免税收政策方面,不断缩小支持范围,初步降低扶持力度;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适当放宽加工贸易内销政策,减少加工贸易顺差。 2.促进口 适当降低部分产品进口关税,清理非关税壁垒,扩大对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等的进口,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等重点支持领域进口税率,并增加对企业进口高端设备的贴息投入,促进进口便利化。 3.推外投 进一步鼓励我国企业和居民个人通过新建、并购和参股等多种方式进行对外投资,以设立研发中心、投资高技术项目以及收购境外资产等方式,开展国际资源合作或高新技术合作,有效支持国内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4.稳定汇率 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减少贸易顺差,但升值幅度过大或过快,容易对出口产生冲击,继而引发经济波动,也容易产生明显升值预期导致海外热钱大量流入,因此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供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制定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动用行政力量加强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和整顿,对蓄意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和惩治。配合采用金融货币手段干预市场。 总之,我们在对CPI进行调控时,应综合考察多种经济指标和因素,对CPI的变动趋势和价格波动状况进行跟踪和预测,相机抉择,多种调控手段灵活应用,保证我国经济稳健发展。 附: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洋:《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及政策措施》,《新财经?上半月》2011年09期 2. 漆云兰:《中国CPI走势预测及政策建议》,《财经界》2009年第7期 3. 蒋霭莹 :《浅析CPI持续上涨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理财?金融版》2011年15期 4. 姬换英:《浅谈CPI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新财经?上半月》2011年07期 5. 李红旭:《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及当前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分析》,《新财经?上半月》2011年09期 6. 夏斌:《货币紧缩需财政政策援手》,《徽商》2011年08期 7. 盛宏清:《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前瞻》,《财经网》2011年09月30日
本文档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分析及政策评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0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