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齐鲁书社版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齐鲁书社版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举报
开通vip

齐鲁书社版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齐鲁书社版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第一课 《幼学琼林》(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天文”的起始部分,这也是《幼学琼林》这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宇宙的起源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 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

齐鲁书社版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齐鲁书社版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第一课 《幼学琼林》(一) 一、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天文”的起始部分,这也是《幼学琼林》这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宇宙的起源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 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断句、朗读,初步做到正确、通顺。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诗文中神话故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为更好的理解诗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 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第二课《幼学琼林》(二)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 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二、学文明理 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难读难认的字。 曰(yue)衣钵(bo)真传 为当世儒(ru)宗 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 《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一遍。 4、学生个别诵读。(多人) 5、读得好的同学领读一遍。 6、学生试着背诵。 7、学生试着谈一下课文意思。 你知道这些人吗, A:杨震:汉朝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被当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或关西夫子。 B:贺循:晋代人,因学识渊博,被当事人尊称为最有学问的大儒。 8、分组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意思。 9、指名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谈古论今,动之以情。 五、总结(略)、 师生(节选) 第 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把节选内容用课件展示出来。 师领读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一边遍。 二、温馨点击 把节选内容的意思用课件展示出来。 这段话告诉我们,冰是由水生成的,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这是用来比喻学生能够超过老师。 师领读一遍,讲述一遍。 学生自由读一遍。 分小组讨论,懂得了多少内容, 学生分组汇报。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三、活动广角 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吗,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师生间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能够遇到以为自己喜欢的老师 ,是人生中多么幸运的事啊。他已经握着你的手,让你在自己人生的书本上,端端正正的写下了第一行字。 你能把《师生》这一段背诵下来吗, 四、明理引行 请你再去搜集一些名人学习的故事,在班里举行一个故事会。 我给大家讲讲司马迁的故事„„。唐朝的刘晏七岁就金榜题名,他真的很棒啊。 学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五、成长记录 背过了这段,画一颗背诵星。做了一件爱心小事,画一颗爱心星。明白了一句话的意思,画一颗知识星。 第三课《幼学琼林》(三) 一、背景: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求源》, 明代程登吉(允升)所著。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 曾风行于世。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 (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 二、了解全册: 凡四卷, 三十三项内容,依次是: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抑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成语词典,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 这本蒙书, 对宣传知识,普及成语,起过积极的作用。古人这样编写“成语词典”专供学童记诵,自有高明之处,其中奥妙,值得今人深味。 三、本课注释: 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 执:至交,好友。 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 孚:相应,符合。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梳成一个向上的小辫,这里指童年时代。 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 陈重、雷义:汉代人。人们称他们的关系就象胶漆一样坚固。汉人范巨卿在太学与张元伯分手时约定两年后探望张元伯的母亲。两年后张元伯让母亲准备好鸡与黍招待,他母亲说:“分别两年,千里之外,难以认真。”张元伯说:“范巨卿是信人,一定不会违约。”结果范巨卿果然如期而来。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鲍鱼:腌鱼。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一) 第4课 古诗两首 《登 高》 1、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 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 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3、 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书愤》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 第5课 古诗两首 《戏答元珍》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欧阳修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教学方法】 ,、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听一听录音。 ,、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像欧阳修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行路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背诵李白的名句。 2(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感悟诗人在困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在本诗的创作背景中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2(掌握本诗浪漫诗风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李白非常重视朋友间的情谊,写下了很多关于友情的动人诗篇,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称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同学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人在一生中的很多亲密友谊都是在这个时期萌发嫩芽的,相信同学们对于友谊都有很多的情感体验,恐怕也会有一些经验教训,咱们不妨谈谈。 (二)口语表达:话题:同学们根据友谊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 (二)创作背景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整体感知 (1)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运用联想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诗歌。 课件展示白话译文: (2)分章节赏析: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 ?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 。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回答下列问题。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拓展学习——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赏析李白的《月下小酌》,不少于1000字。 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在本册书中,曹操举杯相邀召集天下贤士为他所用(《短歌行》);范仲淹却借酒替戍边的将士表达思乡之情(《渔家傲》);王翰的夜光杯中传达着边关将士的豪迈情怀(《凉州词》);李商隐的欢宴痛饮流露出个人身世的寥落之悲。(《无题》)。让我们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去体味“酒”中溢出的感伤和豪迈之情。 第6课 词两首《虞美人》 1(整体感知《虞美人》 阅读这首词主要鉴赏它跌宕起伏的笔法。词的一开始便自问然后自叹,再写景再回忆再想象,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这首词的另一个鉴赏重点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文题解读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3、 走近作者李煜(937,978) 4、 背景纵览 5、 课文详解 虞 美 人?李煜?完结。?春风。?指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 ?雕栏玉砌,雕饰华美的栏杆和玉一般的石阶,借指南唐故都的宫殿。应犹在,一作“依然在”。?红颜改了,即颜容变得憔悴了。以上两句意谓宫殿犹在,但人事已非。?问你,实是作者自问。 6、写作特色《虞美人》:起伏跌宕的笔法 7、主旨探究 《虞美人》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既有作者为失去曾经拥有的帝王之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有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感伤低沉,但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8、后世许多词话著作论李煜词,以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为最佳,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定风波》 一、 导入新课梦里追寻且仗剑,词里况味各千秋。别离喧嚣,我们且在文字里 寻一方净土。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下,我们在柳永缠绵悱恻,为伊消得人憔悴中,伤感徘徊;在大江东去,故垒西边,我们一睹东坡先生旷达的视野,豪迈的情怀,今天,我们依然随着东坡先生,步入山林小径之中,体味另一番的别样滋味。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 谈到宋词,我们必然会想起苏轼——东坡先生,没人敢否认苏轼的文学天才,他的文学成就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然后,简单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后的第三年。 三、 研读作品(一)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留意以下三点: 一,读准字音,二、理解大意,三、体会感情。 2(点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自由的发表看法。 明确:应用舒缓自然的语气来读它。 3(听朗读,加深印象。 4(齐读课文。 (二)析课文 1(读完课文,以后,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诗与画的关系始终都是那么的密切,我们常说“诗中有画, 服饰:“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此行穿的是草鞋,拄的是拐杖,并没有骑马,也没有带仆人。这比官服来得轻便许多,其实,也隐含了“无官一身轻”之意。 动作:“莫听传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缓缓步行,而且还吟咏长啸,好一副安闲潇洒。“何妨”二字又可以看出苏轼的俏皮,乐观。 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本是客观存在之事,但是,苏轼却能用平静的口气劝导说“莫听”,将自己置身于环境之外的超然。 “谁怕,”自己已经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还会害怕失去什么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一生中遭遇的风风雨雨。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蓑”指的是蓑衣,仅以一件蓑衣抵抗风雨,强调不借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之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之后,假如说开始有风雨之念,那么写到此时,在苏轼心中,已经无所谓风雨之别了,作者面对自然界中的变化,竟然达到了一种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境界。 “料峭春寒吹酒醒”引出对酒的理解。以及含蓄的愁,借酒消愁。 3(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词中,从头至尾都弥漫着烟雨的味道,那么大家是如何理解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4.苏轼的这样人生经历和态度,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教师小结:苏轼,曾经在晚年,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被贬谪三处,每到一处,都给该处今天留下了难得的文化资源。而且,每贬一次,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使他的诗词意境,人生境界有了跟高的 提升。我们在一起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下作者的心境。 四、 拓展延伸 最后,播放苏轼在海南的相关视频,作为这个环节的小结。 五、课堂小结 苏轼仅仅通过途中遇雨的小事,表现了词人在被贬时的旷达平和的人生态度,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坦荡,气度从容,他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在纷扰中寻得了一片宁静。面对人生的沉浮,自有“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的气概。 六、作业读苏轼,我们读得更多的是豪迈,是感动,课下,把您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报告。 第三单元 音乐舞蹈 第7课 乐器 中国古典乐器 古琴--- 大度的高人名士 古琴就象个大度的能包容一切的高人名士。 箜篌--- 飘逸优雅的上古佳人如果说古琴是高人名士,那末箜篌便是袅袅婷婷、飘逸优雅的上古佳人。 古筝--- 传统又时尚的女子 古筝又如传统中带着现代因素的女子,其音色比较清脆典雅却不同于古琴的沉稳、箜篌的飘逸,所以更被现代的女孩子大为接受,学习它可以少些古琴所必须的古典文化底蕴。 葫芦丝--- 简朴无忧的少女 葫芦丝的外形毫无修饰,简单朴素得象十七八岁纯真无忧的邻家少女,给人纯美愉悦的感觉。但它节奏感却特别强,音色亲切动人。它能传达男女间的纯洁的情爱,可以是云南美丽山水的声音,也可以是孔雀美丽的多姿的羽屏,只是它没有大气空阔的意象。《月光下的凤尾竹》是甜甜脆脆的小家碧玉式的低吟,《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婀娜清丽的浣沙女儿式的浅唱。这样浪漫迷人的音律当作清雅场所的背景倒是最好不过了。 琵琶---- 霸气的勇士 琵琶的线条和形态很柔美,娴静地摆在那里犹如一个性感的女人。可它的品性却是刚烈的,一如霸气的勇士。所以它最能演绎《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因为它的密度和强度及嘈嘈切切的声音总不免绷紧人的神经,随时担心着弦会断裂。一般场合心境是不大适宜听这样的曲子的。 洞箫--- 隐者僧人 而洞箫更象隐者僧人,总在月色下在松林中在幽涧边超然忘我.其实今日洞箫之源就是汉代的羌笛,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情感基调正也说明了前代羌笛和今日洞箫所善于表达的情绪。 二胡--- 饱经沧桑的老人 二胡是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或许就说是瞎子阿炳更贴切。\阿炳其实也擅长琵琶、瑟、笙、鼓等多种乐器,他是天才的音乐家。可他却只因为二胡而被推崇,他的经历背景和二胡的品性多么相似~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二胡融合为一体,这个带着悲剧性的乐器根本就是他本人。他只开始调弦,你便感觉到了那种凄惨和悲凉。《汉宫秋月》中宫女孤伶的幽怨、《二泉映月》里命运的劫厄,都是清冷黑暗 的长夜里对人生的控诉。只是《二泉映月》这文雅的曲名偏和曲子本身营造的意境是多么不和谐,仿佛是故意为之的讽刺。 陶埙--- 一个幽灵 第8课乐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四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广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4、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5、鱼樵问答 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 6、夕阳萧鼓 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棉会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7、汉宫秋月 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8、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9、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10、胡笳十八拍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第9课乐舞 中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国舞蹈的历史而言,不论在历史文物,文字史料到戏曲的中国古典舞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中国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 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 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在传统舞蹈 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 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 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国古典舞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 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 第四单元 书法艺术 第10课 碑帖 书法介绍 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秦代书法、 两汉书法、魏晋书法、隋唐书法、宋代书法、元明清书法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 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历代书法家(宋),,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历代书法家(宋),,赵孟頫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 历代书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历代书法家(清),,邓石如 历代书法家(清),,吴昌硕 历代书法家(近代),,李叔同 第11课 书体 书法的历史和发展轨迹 一、书写的重要性 (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法取代传统的书写;(二)、作为传统的书法艺术不会消亡。 二、什么叫书法 古人对书法的理解,汉杨雄认为:“书,心画也。”唐朝张怀鹳说:“书者,法象也。”清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以上定义过于玄虚。 三、汉字为什么会成为艺术 为什么书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首先书法的对象是汉字。汉字是象形文字,汉字的性质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张扬个性的舞台。 其二,汉字有着丰富的书体,纵向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分书和楷书,点画形 式的多变。横向看,不同的地域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了不同的偏旁字体,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的写法。 第三、书写的工具是毛笔、墨和宣纸。 四、书法的起源 甲骨文与金文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 五、书法发展的三个阶段 书法从殷商产生到今天,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发展、成熟和繁荣阶段。 (一)、殷商到西汉是书法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主要有甲骨文、金书和篆书。这个时期的书法有以下特征: 1、结体复杂,字行带有较重的象形意味; 2、线条单一,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基本等粗细; 3、书法艺术主要表现在结体的造型和变化上。 这一期间主要有两个人物是要记住的:一是李斯,他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汉字。第二个人是蔡伦,他发明的造纸术使书写得以在纸上成为可能。 (二)、东汉到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成熟期。 (三)、隋唐以后为繁荣期。 第12课 篆刻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 古玺《易敞邑圣?卢之?》 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秦以前写作“?”或“?”。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 ?钱松 (1818-1860) 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室名未虚室。 浙江杭州人。与富阳胡鼻山人胡震交易最深,同时往返沪杭之间,与上海诸名家游。 篆刻承浙派余序,淳厚浑朴,气势非凡,虽列“西泠八家”殿军,实乃溯汉追秦,推陈出新之巨擘。 赵之琛深叹其能:“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细审其迹,天资之外,盖得力于尝摹汉印二千方,人莫及也。 善古琴,工篆隶,能丹青,精鉴别,擅题跋,动辄数百言,雅妍苍润。 中岁归居杭州,与杨见山、僧六舟等结社南屏。 咸丰十年(1860),光绪三年(1877)同邑高邕辑其遗印成《未虚室印赏》四卷行世。 工金石书画。 篆刻胎息浙派诸家,摒弃一味切刀之旧规,披削兼施,生动自然,超越前贤。 尝自评其艺曰:“国朝篆刻,如黄秋盦之浑厚,蒋山堂之沉着,奚蒙泉之冲淡,陈秋堂之纤秾,陈曼生天真自然,丁钝丁清奇高古,悉臻其妙。予则沿其原委摹汉。”以验其迹,此语不谬。 画工山水、梅竹,笔致老到,设色苍古;行楷写杨凝式、楮遂良,隶书宗《礼器碑》、《石门颂》,功力深厚,为时所重,惜其寿不永,未克大成。 印鉴:钱松印、钱松之印、松、叔盖、西郭外史、云居山人。 ?钱松 ,清代医家。字镜湖。浙江绍兴人。曾任太医院院使。医道甚精,尤擅治痧胀。撰有《痧胀名考》(1826年),主张痧胀治当随经调治,泄毒于表,攻毒于里,以克削为主,不可妄用补益之法。此外,尚绘有《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四幅(1819年)。 第五单元 绘画艺术 第13课 工笔 工笔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朵奇葩,向来以细腻和丰富著称。传统的工笔绘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高超的运笔技巧和渲染技术。 中国画表现手法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写意。 工笔画法出现较早,远在魏晋时期就被画家采用,并成为主要的或唯一的表现技法。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就是用工笔画法创作的。隋唐至五代两宋,工笔画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趋成熟。 工笔作为一种绘画技法,一般是在经矾水加工过的熟宣纸或熟绢上,用工细流畅的墨线勾勒出所画物象的轮廓,也称白描稿,然后用淡墨或色笔染出物象的阴阳向背,在此基础上染一层底色,一般是石绿用赭石作底色,石青用花青作底色,等等。底色染好后可正式上色。因设色重轻、浓淡、厚薄的不同,工笔又分为工笔重彩和工笔淡彩。不管是淡墨晕染,或是染底色,正式上色,都要在每着一笔墨或色后,用含有清水的毛笔晕染一次,以冲开墨或色的痕迹,而且要反复进行,即俗称的三晕九染。因在晕染设色过程中覆盖了部分轮廓线,因此,待最后一次色着完后,要视所绘物象的不同,用墨或色依原轮廓线重勾一遍,这样可使线与色融为一体。待全部完成后,如果仍感到画面色彩厚度或深度不够,可在画背面用淡墨水或色重染一至数次。 工笔画法要求线条工稳、细致、流畅,色彩匀净、明丽、典雅,所画物象造型准确生动逼真。工笔表现范围较宽,多用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中的青绿、金碧及以楼阁建筑为题材的界画。除卷轴画外,工笔画法在古代壁画中也大量使用。 第14课 写意 写意画分小写意和大写意画,大写意突出一个大字,不是指大笔大纸,才量上的大永远只是相对而言的,而是贵在精神境界大,笔墨气魄大。如能在小幅画中写出大气象的山水或花鸟,才显出大写意的特点。 早在两宋时期的梁楷秉性疏野,放荡不拘,以粗阔的笔势、浓淡的水墨、简练豪放的减笔画风,大胆变格,开创了大写意画新风。历代画家中,最能充分发挥写意精神的代表人物是徐渭。由于他历经坎坷人生,加上天资过人,令他具备独特的艺术气质。 近代写意画大师齐白石以高度简练的笔墨为百花写精神,为万物表生命,诗、书、画、印齐全。他兼取文人画的放逸及宋画的细致,造就了单纯而丰富的艺术世界,形成写意画的又一座高峰。 大写意画注重心灵感悟的抒发,不着重物理表象的真实再现。大写意画重精神,这种精神既是画家个人的个性,也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自由和大解放。 所以,大写意画在强调表现画家真情实感的同时,须同时强调游心于万物,整体把握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韵律,不受时空、体面、光色、透视等物理现象的束缚,这就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极高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有我之境,又是无我之境。有我与无我的统一才是大写意画的 境界。而大写意画的本质,正是敢于超越客观物象世界,表现人的精神和宇宙之情,是一种生命的自觉。 早在唐代,山水画家张璪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这个“心源”二字就是画家的内在修养;由“心源”而产生的“心象”就是写意画的造型观。 书画艺术含纳天、地、人之精、气、神,包括着人文、意象和人格的多层意义。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多么高的艺术境界啊! 大写意画以草书入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有我与忘我看似相矛盾,其实是相统一的。 只有有意识地追求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这门解衣磅礴的艺术发扬光大。 第15课壁画 秦汉时期的壁画 中国壁画历史悠久,已知现存时代最早的壁画实物是秦代首都咸阳宫殿遗址发现的壁画残片,但是中国壁画绝非始于秦代,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壁画了,只是没有保存下来,所以我们今天谈中国壁画只能从秦代开始。 秦代的建国时间由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虽然只有15年的时间,却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修筑了长城、驰道、宫殿、秦始皇陵等,这些建筑都是规模宏大,并有壁画和雕塑装饰。 秦宫壁画属于殿堂壁画,中国历代宫殿、厅堂都有装饰壁画,内容多为山川景物、文武功臣、神仙灵怪等。这些壁画多为宫廷画师、名家巨匠所绘,所以艺术水平都比较高。只是这些殿堂壁画几乎都随着古建筑的倒塌而毁灭了。近年发现的秦宫壁画残片不仅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殿堂壁画实物,非常珍贵。 汉墓壁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都具有装饰性,以装饰性统一画面,使天、地、古、今统一,使整个建筑统一,浑然一体。形成建筑统一,壁画统一,建筑与壁画统一的“三统一”。这是中国艺术总的来看,汉代壁画的风格特点是:气韵生动,奔放有力,朴实浑厚,简朴大方。有装饰性,有气势,为中国艺术的民族风格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墓壁画的主要代表作有《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望都汉墓壁画》《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营域子汉墓壁画》《安平汉墓壁画》等,此外还有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第16课版画 起源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中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中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 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刻本是中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 版画欣赏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 、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术特点值得注意: 1 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第六单元 诗词诵读(二) 第17课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 一、激——揭示课题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己亥杂诗》(之五) 教学设计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赏析 5.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 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总结本课 第18课 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放言五首赏析 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 3、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 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 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 (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 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5,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课后自读下面这首诗: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一、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 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由学生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朗读体会,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内涵 四、布置作业 1、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2、自由积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词作2首,读读背背,感受词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完成作业。 2、可在课外讨论交流自己对作业中两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并在自我学习中增强语文能力。思路点拨 第19课 古诗两首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 赏析;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 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秋日偶成 程颢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释] 1)从容:不慌不忙。 (2)觉醒:醒。 (3)静观: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 (5)淫:放纵。 (6)豪雄:英雄。 [译文] 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万物静观皆自得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析赏]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名句]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作者简介 程颢 (hào) 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 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第七单元传统服饰 第20课 汉服 一、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而真正 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当然,讲解历史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华+夏=服饰+礼仪=汉族 二、汉服定义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 板书: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三、汉服的基本特征 1、 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2、 汉服与满服的区别 3、 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 A、 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器物、科技发明等等。 B、 和服与汉服的关系 C、 韩服与汉服的关系 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饰,和汉服尤其相象。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 汉服款式和图片展示 四、 插入图片序号和简介: 板书: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汉服的分支:和服、韩服 第21课 龙袍与官服 龙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大明朝官服的定制 和官像画服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了蒙元帝国,也废止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大臣们参考周、汉、唐、宋的服饰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试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确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 二、乌纱帽: 三、襆头: 四、四方平定巾: 五、飘飘巾: 六、东坡巾: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区分。 明代袍的颜色,也分等级。一至四品官穿绯色(大红),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绿色。官袍圆团花纹直径的大小也区分等级,一品用大独科花,直径五寸;以下品级用品,随品级大小而缩小。 女生官服各部名称 官袍的补子,也依照官阶的大小有一定的图像: 一、公、侯、驸马、伯用麒麟补、白泽补(白泽、麒麟,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 二、文官,一品画仙鹤的补子。二品画锦鸡。三品画孔雀。四品画云雁。五品画白鹇。六品画鹭鸶。七品画鸂鸂。八品画黄鹂。九品画鹌鹑。杂职画练鹊。风宪官画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画狮子。三品、四品画虎豹。五品画熊罴。六品画彪。七品也画彪。八品画犀牛。九品画海马。 一、二品官服补子实物 明代官袍圆团纹,除了龙团纹,还有蟒衣(四个爪的龙)、飞鱼(有翅膀和鱼尾巴的龙)和斗牛(头上有两只弯角的龙),以及麒麟的纹路,穿这一些花纹大红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驸马以上的高官。 明代的官像画服饰,验证了文献记载的史实,并补充文字叙述的抽象和不足,我们从许多官像画的服饰实例中,可以发现几种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规定格式,只是原则上的条件宣告,样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变化的。 由官家妇女装扮的华丽,也可看出先生对太太的疼惜与尊重,女生爱美、艺术要求的天份,就在凤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没有戴凤冠,只插几个头钗,可能是官便装,或早期凤冠还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关系。 第22课 旗袍 一、汉服消失的历史原因 1、 明朝末年的动乱: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在起义中,明朝正规军和农民起义军两败俱伤,而此时,关外的满人乘虚而入,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2、 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 A、 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汉对满人统治臣服的象征 B、 剃发易服政策的内容:“十从十不从” 着重讲解: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 (由“男从女不从”引出清朝中后期汉服女装的异化,即满化。由“生从死不从”引出为何现在汉服被某些人污蔑为“寿衣”。) C、 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过程: 着重讲解:1)重大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2)执行口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D、剃发易服政策的后果: 汉人传承了数千年的衣冠被毁于一旦,辉煌灿烂的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到明末清初几乎被彻底灭绝,以至现在的汉族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民族服饰的大民族。 二、 旗袍 深受殖民文化影响的上海,一些裁缝尝试将传统的满人旗装(形状类似于直筒子) 运用西式的剪裁方法进行剪裁,收腰、开叉,使之突显人体曲线,展现性感和身材,一时成为上海以及全国的流行服饰。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 义。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 第八单元 历代文学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内容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方面。 (一)反映爱情与婚姻的诗篇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 (三)记载周部族历史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四)反映生产情况和礼俗的诗篇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诗经》的另一艺术特色。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是很成功的,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感受以及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作品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第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四言句是《诗经》的基本格式,它们语气自然,句法多样,形式整齐,是相当成熟的诗歌语言。章节的复沓是《诗经》语言形式的又一特点,作者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大量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优美、生活、形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 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 第24课 唐诗 1、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2(在活动实践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 3(通过口语交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 活动准备 1(搜集、背诵唐朝著名诗人的诗词。 2(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3(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选出好作品拿到班级交流。 4(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课时安排:二课时 活动步骤 第一课时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 一、走进唐诗,你吟我诵 1.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杜甫的《登高》。 王勃的《山居秋暝》。 李商隐《乐游原》 2.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自由发言,抒写感悟。) 3.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抓住特色,勾勒个性。) 二、品味唐诗,你赏我析 1.到唐诗中去听鸟叫 2.到唐诗中去赏月 3.到唐诗中去安家 (唐诗的魅力远不只这些,唐诗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满悬疑、充满诱惑与神秘~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所积累的与唐诗有关轶闻趣事。) 三、亲近唐诗,你讲我说 “推敲”的来历。 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宋之问吟诗遇老僧。 黄鹤楼李白止笔。 白居易进长安。 四、学习唐诗,你创我写 主持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诗歌来描绘它的意境吗, 三、结束语 主持人:唐诗中那些优美的诗句,伴随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的成长。唐诗中那些动人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让我们在唐诗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第二课时(积累) 古诗苑漫步的参考资料 一、古诗词里的春夏秋冬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二、古诗词中的花鸟虫鱼 三、古诗词中的山水风光 四、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五、古诗词中的离情别绪 六、古诗词中的名胜古迹 第25课 宋词 一 简介宋词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沙》),已见豪气。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五言”。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二、欣赏 李清照的《一剪梅》 1 简介这首词写作背景 2 配乐朗读 3 学生读 4 教师教读 5 学生欣赏 6 教师欣赏 。 7 归纳婉约词的特点 三、欣赏岳飞的《满江红》 1简介岳飞《满江红》 2 配乐朗读 3 抽学生读 4 教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5 齐读 6 学生欣赏 7 教师欣赏 《满江红》宋词鉴赏 四、怎样欣赏宋词怎样欣赏宋词呢, 1、知人论事,探其本源 2、笺注疏诂,明其大意 3、设身处地,得其意境 4、逐层求索,寻其脉络 5、吟味精研,察其匠心 6、深入善出,发其奥妙 第26课 元曲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 2 二、能力训练点 1 2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2 ,教学法构想, 一、教法 1 2 3 二、学法 1,学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2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散曲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这一条是重点) (2)外乐番曲的传入。(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二、了解散曲独特的诗歌形式——与音乐相生相伴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 四、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 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五、比较阅读《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 问题:两首曲诗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 常见的情景关系图: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六、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分析:(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2)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 第27课 明清小说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 2.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而形成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梅兰芳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古典小说、戏剧。 难点: a.明清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b.《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c.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时期的文化特点。 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与分组协作学习法相结合。 3.师生一起搜寻邮票、报刊上的有关资料或历史信息,并相互交流、介绍。 教学资源 1.录像资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京剧片断的录像资料。 3.校图书室中学生阅读丛书(《如何鉴赏书法、绘画、戏剧》等)。4.多媒体教学设备。5.纪94邮票(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a.精选音像资料片断。 b.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借阅老师推荐书目。 3.师生学唱一段京剧。 4.师生搜寻有关的邮票、明信片、报刊等资料。 第九单元 齐鲁文人 第28课 李清照 教学目的 1、感受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2、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3、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走近作者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课堂交流) 三、阅读诗词的方法: 1、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2、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3、诵读词作,读出真情 四、进入主体(前期作品):——赏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二)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上阕: 1、上片的前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提示:先翻译这句话,然后用一两个形 容词来概括) 首句描绘室外晨雾尚未消散,又见浓云密布;室内兽形炉中喷出的瑞脑香的袅袅烟雾,缭绕四周。反映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内心。( 迷惘、愁苦、凄苦) 2、词人之“愁永昼”,是因何而愁呢, “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本可以和丈夫一同登高望远,共饮菊花美酒,而如今只有自己。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3、在这种愁情之下,词人就自然感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 上片的后一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个字, 凉 4、句中“初”和“透”是否矛盾?为什么, 下阕: 1、下片前一句中,词人是如何排遣她孤寂凄凉的心情呢, 2、于是,词人捻花入室,但觉幽香满袖,久久不散,又触动了才下眉头的离愁别恨,发出这样的悲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片的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从修辞和内容两个方面) 3、能说说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略 (三)诵读词作,读出真情(提示:听录音学生跟读,再指明学生朗读,并点评) 五、比较阅读(后期作品)(提示:指明学生朗读) 《声声慢》 六、拓展阅读(提示:指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李清照堪称“中国第一女词人”,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她的其他作品,体味她的思想。精彩的朗读或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会让听众沉浸其中,深受感染。 七、我眼中的李清照 八、总结 九、作业:背诵诗文 第29课 辛弃疾 教学目标:全面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探索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 简单回顾学过的辛弃疾词作 二、 简单回顾辛弃疾的生平 三、 根据所学词作,将辛词创作大体分为三类: 由学生举例完成 1、 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失意的悲愤。 例如:《破阵子》又如:《贺新郎》 2、 表现农村闲居生活情趣,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习俗。 例如:《西江月?遣兴》 3、 表达其他情感的词作 例如,表达爱情的《青玉案?元夕》辛词的艺术成就 1、延续豪放词风,开辟新的领域 苏辛词的简单比较: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意象的选择 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 ) 又如《宋金词三首》中的前二首《沁园春》、《玉楼春》 1、分析《沁园春》的艺术特色: 第30课 蒲松龄 【自学指导】 1.掌握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体会作者用字准确的精妙。 3.正确理解本文宣扬的思想观点。 一、诗画揽胜: 1. 蒲松龄,清代着名文学家。郭沫若称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着名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六、活动广角: 七、成长阶梯: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31课 孔尚任 一、介绍孔尚任、孔尚任的人、文、品。 孔尚任(清),字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著名戏曲家,代表作《桃花扇》。与洪昇《长生殿》并称“南洪北孔”。 二、介绍代表作 三、学生自读孔尚任《桃花扇》节选《哀江南》 1、阅读任务说明: 概括剧情―――――――故事情节。 归纳人物―――――――主要角色。 分析手法―――――――艺术特色。 整理知识―――――――字、词、修辞、典故等。 编制提纲―――――――阅读提纲。 2、归纳结题: (1)编制阅读笔记――――纲目式笔记。 (2)老师点拨板书――――四篇古代戏曲的扼要板书设计 (学生阅读时,老师板书) (3)老师小结:了解剧情的重要性。 掌握人物的必要性。 熟读台词的必然性。 3、过程安排: 围绕自学阅读导入。 分时段自学阅读剧本。 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4、方法手段: 导入。自读。点拨。 四、课内分组排练剧作课 第十单元 姓氏称谓 第32课姓氏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 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6、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一)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 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四) 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 (五) 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 (六)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 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八)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九) 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11、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展示: (一)、林姓的由来 。 (二)、李姓的由来 (四)、陈姓的由来 (五)、王姓的由来 (六)、黄姓的由来 第33课 名 字 号 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取名也越来越复杂,既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号”, 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视利禄;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宋代以后,取别号之风尤盛。 古人对取“名”、“字”比较重视。有的古人名、字涵义相近或相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岳飞,字鹏举。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句。有的古人名、字互为反义,例如曾点,字皙。(点,黑也;皙,白也。)有的古人还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称为阿瞒,刘禅被称为阿斗,都是乳名。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同样,古人在名、字、号的用法上也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第34课 谦称 尊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 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古人称对方“子”、谦称自己用 “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 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 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有人说古人真是婆婆妈妈,用“你我他”不就什么都包括了。看看大街上处处可听到的“老头儿”“喂”“那个人”“这家伙”,我们现代人还有资格说古人婆婆妈妈吗, 探究课 姓氏寻踪 一、猜一猜姓氏 1、同学们,我先考考大家。(各打一姓氏) (1)两画一大,两画一小 。(2)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3)头在海里游泳,尾在天上发光。(4)走在上边,坐在下边,埋在两边。 (5)枯泉(6)一曲东方红 2、同学们,你看,每个姓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姓氏也非常多。每天我们都叫着别人的姓名,而我们自己的姓名也被别人叫着,可见,姓是非常重要的。 二、回顾《百家姓》 三、小组汇报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对赵姓有所了解。那么,课下的时候让同学们搜集了与自己姓氏有关的资料。我请三个组的代表给大家汇报一下,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我做了一下统计,我们班人数最多的是张姓,其次是赵姓和王姓。 张姓的由来 王姓的来由 苏姓的来由: 四、延伸课外 关于姓氏还有很多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去研究。
本文档为【齐鲁书社版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73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0KB
软件:Word
页数:58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