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深衣与胡服

深衣与胡服

举报
开通vip

深衣与胡服深衣与胡服 张黎阳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62) 摘要: 深衣,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中原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装式样;胡服,是与中 原人宽衣大袖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它最初落户中原是得益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 改革。本文就深衣、胡服产生的时间、背景、形制等方面作一些介绍,并从春秋战国的生活、 文化、军事、习俗、地理等因素对二者进行一些比较说明。 关键词:深衣 胡服 胡服骑射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不仅体现了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也体现了精 神生活的发展与变迁。人类社会经过蒙...

深衣与胡服
深衣与胡服 张黎阳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62) 摘要: 深衣,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中原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装式样;胡服,是与中 原人宽衣大袖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它最初落户中原是得益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 改革。本文就深衣、胡服产生的时间、背景、形制等方面作一些介绍,并从春秋战国的生活、 文化、军事、习俗、地理等因素对二者进行一些比较说明。 关键词:深衣 胡服 胡服骑射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不仅体现了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也体现了精 神生活的发展与变迁。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 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 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的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出 了一个新的精神文明因子。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犹如金装在佛, 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 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的心态、宗教观念,都已 沉淀于服饰之中,从而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的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他们在思想、 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很深。各学派坚持自家理论,竞相争鸣,产 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 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学派,其论著有大量篇幅涉及到 服装美学思想。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道家提出“被 (披)揭怀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豪华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荀况强调 “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 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百家争鸣的结果,导致这个时期的服饰 形制异彩纷呈,各异其制:如《淮南子.览冥训》所记“晚近之世,七国异族, [1]《淮南子》卷六,白子全书本,扫叶山房1919年刊行。诸侯制法,各殊习俗。”正因为在这样一个战乱多, 1 朝廷更易快,学术思想相对活跃,哲学论争气氛较为宽松的时期,才会既盛行将 身体裹的很严的遵循礼教的深衣,又会流行起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所谓胡服, 而这些无疑是中国文化多样化的一面镜子。 在西周末期以前,服饰不分尊卑,无论男女,都被制成上下两截:穿在上身的 称衣,穿在下体的称裳,我们现在称服装为“衣裳”,即来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 服饰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上衣下裳习俗的新的服 饰形式——深衣。这种服装将上衣和下裳连为一体,《五经 正义》中记述:“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1 它缝制容易,穿着方便,既利于活动,又能严密地包裹住身 体,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布料,所以很快就广泛地流传开来, 正如《礼记。深衣》所说:“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 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关于深衣的具体形制,其说不一,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文 [2] 郑玄《三礼字记载和出土实物加以概述。首先,“深衣连衣裳”。图1 目录》语。别的衣服皆衣与裳不相连,而深衣的衣与裳是连为一体 的。深衣之裳以下及踝骨为限,即达到脚背之上,不能短于此也不能长于此。其 [3]《礼记?玉藻》语。次,“深衣之祛,缝齐倍要”。祛是袖头,齐是裳的下畔,“要”读为“腰”, [4]《礼记?深衣》语。是裳的上畔。最后是“续衽钩边”。这是深衣的最特别之处。别的衣服之裳分前后而不相连属,如丧服的裳分为前三幅后四伏,各不相连。深衣则不开衩, 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形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此即深衣的曲裾。裁的时候 上下分裁,上身竖幅,下身斜幅,然后在腰间缝合。 细想一下,深衣采用曲裾缠绕的方式,主要是为了保证下体不外露,这是否还 是当时礼仪思想的要求呢?当时中原各国的衣着中,对裤子均不大重视,大都是 在腰股间另缠一块布帛,叫做裈(kun),而裤子则多为两条腿而已。如果要使这样的裤、裈不外露出来,那么外衣的下襟就不能开衣衩,要想既不开衣衩又能很方 便地弯腰抬腿,显然下摆小了是不行的,这种曲裾交掩的服式恰好能满足这些要 求。 战国时期,南北各国的文化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深衣的具体式样也是如此。北 方的衣着显得衣袖窄长,上身紧贴身体,下面的衣裾宽大,在上衣部分很明显露 出胡人服饰的一些影响,可见其吸收了“胡服”的特点。而在楚墓出土的木俑彩、 帛画以及具体衣服中,可以看到起码有三种以上的不同深衣。1946年在湖南省长 2 沙陈家大山的一座楚墓中曾经出土一件珍贵的帛画,上面绘有一条龙和一只凤在 争斗,一个身着深衣的女子在下面祷告。2这件深衣的式样很特别,衣袖 2 子 肥大而下垂,在衣袖口处突然收紧,衣裾长可拂地。有人根据这种衣袖的外形像 牛脖颈下皮肉——“垂胡”的形状,称它为“垂胡形衣袖”。这种衣袖可以兼作口 袋使用,香袋、手巾、零钱等都可以放在里面。尤其是在江陵马山楚墓中出土了 垂胡形衣袖的锦袍实物,说明它是当时贵族妇女穿用的常服。另一种服饰的肩部、3腋下比较宽松,衣袖从肩往下逐渐变窄,形成细后窄小的袖口,衣裾拂及地面, 使足部不外露。在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战国铜壶,刻有宴乐射猎采桑纹,上面 提篮采桑和操厨送酒的妇女都穿着与此式样相近的长衣。3还有一种深衣 式样显得很简陋,它衣袖宽松,像一只圆筒,衣服上下宽窄相近,衣裾较短,露 出了双脚,前襟下面还露出了下垂的右衣襟。它显得平板粗劣,很少有美感。但 是现在可以见到的汉代人物形象上,却最常看到这种衣式。无论是木俑、陶俑、 还是画像石、帛画等,都有大部分人物穿这种深衣。这种形式简陋,裁剪方便, 适宜劳作的服装可能就是汉代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日常衣着。 汉代是深衣的流行时代,此时深衣的款式可分 为两种:一种做成曲裾,一种做成直裾。曲裾之服 多见于西汉早期,基本上承袭着战国时期的形制, 但其剪裁已不同于战国深衣。曲裾式下裳部分面积 加大,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两只袖筒比周时明显加宽,且袖口大多镶边。衣领 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 里衣。4穿上身,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 走动时则裙裳部分膨大如伞,丝毫不束缚脚步。这4 [5]西汉蜀郡成都人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撰。该书仿《尔雅》体例,种斜领连襟、合成锐角的曲裾衣,即是扬雄《方言》 3 汇集古今各地同义词语。所说“绕衿裙”,是战国深衣的变例,成为当时妇女的一种时装,流行很广。直裾之服又叫“襜褕”,它与曲裾之服的相同之处都是衣裳相连,被体深邃, 惟衣裾的开法不同。另外在使用上,汉代深衣也作了新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如规定了深衣的 适用范围和着色。依照天时节气的变化,汉代规定深衣春天用青色,夏天用朱色, 季夏用黄色,秋天用白色,而冬天则用黑色。因此,汉代深衣又被称为“五(时) 色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息、政权更迭、民族交流等原因,深衣已不大 适应社会需要,男女服装逐渐以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和襦裙套装为主流。但深衣 对中国古代服饰发展模式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后出现的各种袍服、禅衣,元代 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撒等都采用了这种上下连衣裳的形式,时至今日, 无论是日本的和服、韩国的服饰,还是当代多姿多彩的连衣裙、旗袍以及藏族的藏 袍,新疆的“布拉吉”等,无一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可以说深衣的出 现对华夏服装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其丰富多彩的式样、精致纷呈的工艺、 鲜明的色彩、巧夺天工的刺绣、细密精美的编织、吉祥如意的纹样、灵巧生动的 饰物等都表现出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成熟和精彩,其意义之深实在不可估量。 在春秋时期,中原大地上已经基本形成了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农民占了 社会人口的绝大部分。他们居住比较固定,迁徙较少,虽然劳动量较大,但不需 要长途驰骋或到处奔走,从而形成了中原各诸侯国大至相同的服装式样,即宽松 舒适的袍服与裙裳。当时中原人已经拥有比较严密、宽敞的房屋,兴建了有一定 规模的城市与交通道路。日常居室中,人们在地上铺设了席子与茵褥,跽跪而坐, 出行时或乘车、船,或者步行。这些生活习惯与他们穿的袍服裙裳十分协调。从 贵族士人来说,高冠大袖、飘逸潇洒的袍服正有助于培养稳重端庄的谦谦君子之 风,是推行礼教思想的得力工具。 深衣作为当时各国的常服自然是有其观赏性与实用性,但是大家知道,在春秋 以前,我国的战争形式一直以车战为主,《春秋左氏传》中记录的大量战争实例告 诉我们,当时中原各国交战时,为了遵守礼仪,往往是先把阵摆好,再由双方对 话,用彬彬有礼的外交辞令应酬一番,最后再放马过来,军将战士通常手执刀弋, 乘着战车出入军阵。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春秋战国之交的时候,诸侯间的兼 并战争日益激烈,铁的普遍使用与兵器技术的进化,特别是远射程强弩的产生, 甲胄护具的使用与兵法的形成等军事新要素改变了战争的方式。战车逐渐显得笨 重不堪,而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则灵活无比,他们一人一骑,手执弓箭,神出鬼 4 没,杀伤力极大。在这种新的战争形势下,中原传统的衣着对于骑马射箭来说很 [6] p16。不适宜——两袖翩翩不利于射箭,围裳裹衣不利于跨骑。这就强烈要求改革衣 着,战争成了起决定作用的服装设计师。“胡服骑射”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就是这 样的事例。 赵武灵王的这场改革并不仅仅是对华夏传统服装的冲击,它还涉及到政治、思 想的尖锐斗争,其艰难程度令今人难以想象。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大特点, 服饰与政治思想的联系过于紧密。鲁迅说过:中国人吃头发的亏实在太多了,而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吃衣服的亏要更早、更多。 回过头来再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运动。当时,赵国位于现在的山西、河 北二省的中部地区,与北方的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相邻。这些游牧民族以骑射 为业,四出抢掠,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精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 编制的队伍,加之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动辄就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 百万,而胡人灵活迅速的骑兵虽少,但短衣、骑射相得益彰,以一当十,勇猛强 悍,所以赵国常常受到他们的袭击。此外,赵国还时时受到强大的齐国、魏国、 秦国的进犯,多次失败割让土地。因此,赵武灵王不得不苦苦设法富国强兵,通 过与游牧民族的频繁战争使他认识到只有改革服装,使百姓练习骑马射箭,才能 组成强大的军队,增强国力,从而战胜四方敌人,而且还可以向北方的胡人地域 开拓疆土。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军事改革“以骑 射为目的,而以胡服为其手段。”(《饮冰室专 集?赵武灵王传》)其实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 的政策是有很大的思想顾虑的,用他自己的话 说“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这里的“遗 俗”即是指“周公孔子留衣冠礼仪之俗”。而其本 质内涵,便是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事实上 赵国贵族和中原人士对于危及中原礼仪文化的 这一行动确实极力反对。赵武灵王的亲叔叔公子5 成就出面指责赵武灵王,他说:“??????中原的 文化受到四方蛮夷的仰慕,而你却要抛弃这一切去效法远方异族的衣着,不但改 变了古人的礼制和规定,背离了人心,也惹恼了学者和中原各国。您还是好好想 想吧!”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普遍的反对情绪,其改革艰难可想而知。幸而赵 武灵王改革决心已定,他坚持“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经过不 懈努力,终于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取得了成功。胡服的引进,使中国汉 族服饰文化增添了新气象,奠定了中华民族服饰由交流而互进的良好基础。 5 这次改革后的赵国服装(即胡服)是什么样式呢?主要的变化是废除下裳,改 为有裆的长裤,废除履舄,改穿长统的的皮靴,上衣相应地改变为紧身左衽的短 袍5。传统的中原服装里,由于外面的衣、裳宽大且长,人们身上往往不穿裤子,即使穿,也是一种没有裤裆的套腿裤子,只有两条裤筒,古人叫它作“胫 衣”,以一两(即一双)作为单位计量。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湖北将陵汉墓等 考古发掘出土的随葬品清册竹简上,都发现过“袴(裤)一两”的字样。但是在 跨上马背时,没有裤裆显然是不行的。此外,当时汉族人所穿的鞋子往往以丝帛 为面,麻缕为底,鞋履的式样多为短帮。这种鞋子用于家居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不大,但用于行 军或者长途跋涉则很不适宜。而且当时的骑马民族还没有发明马镫子,骑马奔驰 时必须用双腿夹紧马身,这样一来,浅口的履舄很容易脱落,而长统的皮靴就便 利多了。最初称这种履为络醍,后来才称之为靴。《事物纪原》记有“靴,《释名》 曰:本胡服,赵武灵王所作。《实录》曰:胡履也。赵武灵王好胡服,常短(革幼), [7]《事物纪原》卷三,丛以黄皮为之,后渐以长(革幼),军戎通服之”,说的就是这一史实。 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14页。式样的改变要求质料也与之相适应,中原传统服装惯用的丝 绸、葛布、麻布等面料逐渐被毛毡制品、皮革等所代替。 和这种服装相配套,西域的冠帽、腰带也被一并采用。当时西北少数民族所戴 的冠帽多缀有貂尾,以御严寒,冠体的造型则如簸箕。赵国接受了这种冠式,并 稍作改制,将原来用于御寒的貂尾改为冠上的饰物,插在冠体两侧,并加金珰、 金蝉等饰物。数年后,赵武灵王传为给儿子惠文王,人们便将此冠称为“赵惠文 冠”。6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铜镜上,即镂刻有戴这种冠式的武士形象。另外,胡服的腰带也被赵国所采用。当时汉族人民穿着传统的上衣下裳或深 衣时,通常系丝织之带,这种腰带不仅在系结时不太方便,而且由于丝织品本身 的光滑性,使得它极易脱落。 与此相比,胡服的腰带就考 虑的比较周到。这种腰带以皮 革制成,皮带上扎有小孔,带 头装一金属环扣,并缀有扣 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环扣, 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不 仅使用方便,而且不易散6 7 开,今天有些皮带式样就是 由此改制的。当时西域人称这种带具为“师比”。7赵国在采用胡服时,也 对胡服的腰带加以改进,除了装有金属搭扣以外,有时还附有金属牌饰。牌饰上 6 镂刻着各种图纹,不仅用于装饰,还有实用功能。在部分牌饰的下端,常连着一 个铰具,铰具上还衔接着一个金属铸成的小环。这种小环专为系佩什物预备,因 为北方少数民族大多过的是游牧生活,居无常所,平时所用的一应器物,都要随 身佩带,不是系拴在马上,就是悬挂在身边。他们通常将一些大型器物,如锅、 帐、毯子等拴在马上,而将小型器物,如刀、剑、针筒、手巾及磨刀石等悬挂于 革带,佩在腰间。这种饰有圆环及挂钩的带具实物在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也有不少 发现。 “胡服骑射”的推行,不仅使赵国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改变了战国七雄之间的力量对比,一度出现秦、齐、赵三强鼎立的形势,而且对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 展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胡服不仅只适用于作战的需要,因为它比中原传统 的衣冠更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当时楚、齐两国已有人效法外,胡服延至秦汉已经呈现出一种军服的态势,秦 始皇陵出土兵马俑的部分服饰便证明了这一点。担任前锋冲杀和跟在战车后面的 步兵均短袍束带,并不见铠甲的束缚,而且还打着绑腿;再看骑兵的服装则完全 是胡服,虽有铠甲但齐腰短袍,护腿、皮靴一应俱全。这种装束显然继承了赵武 灵王将长袍宽衣改为紧身窄服的传统。到了汉代胡服已经成为官定武服;北朝以 降,文武官员皆着胡服,后来一般百姓,甚至妇女、儿童也逐渐穿上了胡服。胡 服的优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而骑射对于此后中国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 的影响。赵武灵王提倡穿胡服,学骑射,组建能够独立作战的骑兵部队,以抵抗 游牧部族的骑兵,这在中原地区是个创举。在赵国的影响下,以后各国陆续建立 了骑兵部队,赵武灵王推行的习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 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且骑射的 发展还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 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深衣,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人们的主要服装式样,虽然款式精美,剪裁合理,上至贵族下至平民无一不穿,但它却无法阻挡少数民族服装入住中原的步伐;胡 服,虽然是西北少数民族的服装,但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的日益增多和社会的进 步,它最终走出了荒漠和草原,融入了中原这片辽阔的天地。二者在很长时间里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冲撞、相互消长,这与当时的地理、文化、习俗等方 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时期,中原地带的商业还很少,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 7 可以说农民占了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广大的农民过着梯恬淡的男耕女织式的生 活。人们的住房严密宽敞,城市繁华,道路通畅,出门则或乘车或步行。人们迁 徙相对较少,因为此时战争不多,即使各国交战,也要做到礼仪周备,言辞适宜, 摆齐阵势后再交锋,以死守礼仪出名的宋襄公竟然会不向未摆好阵势的敌人进攻, 可见当时人们对战争中的礼仪是多么重视。中原广大的南方地区气候湿热,这就 要求着装宽松舒适,而紧身保暖的衣服则不太适合。从这些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 地理环境、战争方式来看,宽大的袍服裙裳的确比较适合人们的活动。从思想方 面来看,当时在思想界占主要地位的儒家提倡“文质彬彬”,而飘逸潇洒、宽松舒 适的深衣正有助于培养稳重端庄的谦谦君子之风,是推行礼教的得力工具。另外, 深衣缝制容易,既利于活动,又能严密地将身体包裹,还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 此成了当时华夏高度文明的突出代表,似乎会被君子之国永远沿用下去。 然而,历史是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的,西北少数民族的服装——胡服, 打乱了中原的服装界,从而使中原服装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胡服的产生源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广大的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曾有 “春风不度玉门关”之说。胡服从生存目的出发自然而然地形成上衣和下裤两部 [8]李当岐:《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6,第64页分结构的典型样式,窄袖紧身,四肢分别包裹, 能够有效地抵御严寒,防止人体水分蒸发;西北农牧混杂特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孕育胡服实用便捷性的前提,良好的纺织业使衣用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得以保障,兽皮加工的鞣 制技艺也相当出色;广阔的黄土高原的农耕环境和严酷的草地游牧生活,铸就了 西北民族质朴豪爽、粗犷悍厉的民族气质。由此可见,胡服的产生也是地理、生 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地位犹如美国西部牧人的“牛 仔裤”一样闻名于世。 胡服植根于西北而最终得以传入中原,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在于它机 能上的合理,即它的适用性,我认为,作为物质文化的形象代表,服饰最重要的 作用之一即为适用。而胡服除有满足适应气候、维护人体安全的防护性和对骑射 劳作等活动的适应性外,还具有完善的社会机能。它结构合理,作战骑马灵活方 便,以及它的静态内敛含蓄,动态自由不羁的审美机能,简洁实用中使西北民族 敦厚质朴的气质得以自然流露。其次是它在材质上精进。从以兽皮为衣发展到皮 革、毛、麻和棉为材料,使得它的使用对象日趋广泛,除西北固有的民族外还传 入了中原。再次还有社会状况的影响。一般来说,社会的昌盛与动荡对服装会产 生显著的影响,与此同化的服装心理是胡服发展的助推力。春秋战国的民族交往, 为游牧民族质朴坚强的品格带来了新的文化生机,其内在的魅力为胡服的传播创 造了契机。 8 胡服的入住中原虽然在一段时期内与中原主体服装——深衣相互冲撞、相互消 长,但我们不能就因此而把胡服看作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对立物,而应该确认 它是丰富多彩的中原服饰宝库中的组成部分。也许胡服初传入时,中原人视“胡” 犹如晚清时期看待“洋”一样,开始时抵制,继而接受,接着是吸收与利用。胡 服与中原服饰的融合正体现了这样一个漫长而短暂的过程。胡服秉着其深刻的文 化内涵与同样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深衣的宽博和深邃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和谐,这 看似服饰的交流与互动,实则孕育着民族文化的互助与融合。 : 如今的社会已是一个处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社会,尤其是经济的惯性冲力,导 致精神文化的全球性扩张,不同民族的封闭观念被开放意识所代替。随着人类交 往的深化,文化的固步自封已不可能;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在引发文化 的民族性与文化的世界性矛盾的同时,其本身蕴含了全球文化共享的趋势。在所 谓的全球化进程中,跨文化传播是加速全球化进程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它可以扩 大文化选择和开拓人们的视野,同时也侵入了地方和本土的以及传统和少数民族 的文化空间。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杂交”和“混血”特征,是对当前全 球文化现状的一种形象化比喻,是借用生物学和人类学的人种混杂现象来解释外 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撞击而成的一种“混杂性”和“混合性”的新文化。它是 文化互动生成的结果,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显现。我们从胡服的传入可以看出, 各种不同服饰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人类服饰文化发展的动力。在当前境况下, 倡导多元服饰文化的“共存互补”是与时俱进的最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一方面,民族服饰文 化要保持自身主体性、民族性的“不同”;另一方面,又要同其他“异质文化”和 谐共处,并行不悖,在整合中创新。 [参考文献]: [1]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 [2] 赵超.霓裳羽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 赵超、熊存瑞.衣冠灿烂——中国古代服饰巡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4] 戴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5] 祁嘉华.中国古代服饰美学[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6] 高春明.中国服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7] 沈从文、王予予.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8] 赵超.云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 社,2004年9月第1版。 [9]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0] 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9 [11] 搂慧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12] 戴钦祥、陆钦等.中国古代服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1月第1版。 10 这篇论文从结构的安排到具体的字句的雕琢,都凝聚了我的导师商国君教授大 量的心血,这种呕心沥血的负责精神,时时刻刻在感动着我。在此,我向商老师 表示我真挚的谢意。 刚开始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交给导师的完全是一篇关于服饰类的说明文,没 有论点,没有结构,更不知道怎么才能把服饰与文化相联系起来。商老师帮我检 索了一些有关服饰与文化等方面的书与资料,读完了这些资料,真正下手写的时 候却把握不准论文的结构,不得已又一次找到百忙中的商老师。当时商老师已经 上了三节课,利用课间的五分钟,他把我的论文的大概结构简明扼要的说了一下, 虽然只是提纲式的简述,但却使我茅塞顿开。回去后只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我就 写了八千字,交给商老师以后他又具体的给我提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数 次修改,终于完成我的学士学位论文。商老师最近身体一直不太好,但他一直抱 病为我们修改论文,真的很辛苦。在这里,真心的祝愿商老师早日康复。 最后还要真心的感谢历史文化学院的所有老师,没有你们四年来的辛勤培育, 我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也不可能写出这篇论文,谢谢老师们,祝你们身体健康, 永远开心。 此致 敬礼 学生:张黎阳 2006.4 11
本文档为【深衣与胡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3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