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桐旧集》与桐城诗学

《桐旧集》与桐城诗学

举报
开通vip

《桐旧集》与桐城诗学《桐旧集》与桐城诗学 《桐旧集》与桐城诗学 许 结南京大学 近人论明清两朝东南学术,桐城文学占显赫地位,尤其在清 康、乾时代,方苞以古文“义法”倡,刘大樾主古文“神气说”,姚鼐论 文兼重“义理、辞章、考据”,编《古文辞类纂》为教本,于是桐城文学 归奉“三祖”,?致有“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的说法,究其实质, 桐城文学即桐城古文。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因插队从南京回祖 籍桐城,时听乡邑遗贤评议历史人物,并非被“经典”化的古文成 就,而是耳食口传的歌咏诗才与联语妙技,或有“精选可登《桐旧 集》”语。《桐旧集》为何...

《桐旧集》与桐城诗学
《桐旧集》与桐城诗学 《桐旧集》与桐城诗学 许 结南京大学 近人论明清两朝东南学术,桐城文学占显赫地位,尤其在清 康、乾时代,方苞以古文“义法”倡,刘大樾主古文“神气说”,姚鼐论 文兼重“义理、辞章、考据”,编《古文辞类纂》为教本,于是桐城文学 归奉“三祖”,?致有“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的说法,究其实质, 桐城文学即桐城古文。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因插队从南京回祖 籍桐城,时听乡邑遗贤评议历史人物,并非被“经典”化的古文成 就,而是耳食口传的歌咏诗才与联语妙技,或有“精选可登《桐旧 集》”语。《桐旧集》为何时隔三十余年,近始获细心披览,由此又 产生两个疑问:一是在方苞倡古文“义法”之前,桐城文风已兴盛于 东南,且方苞生于江苏六合,长于上元,从未居桐城乡里,?他的学 术成就究竟能否代表桐城文学,以及具有多大的普遍意义二是 文学史家论桐城派文学即古文成就,而桐城乡邑文士所重所好独 在吟咏性情的诗歌创作包括近年以弘扬桐城文风为目的而成立 的桐城诗社与枞阳诗社,这里是否也存在葛兆光在他的《中国思 ? 方东树,《刘悌堂诗集序》,见《仪卫轩文集》卷五,同治七年刻本。 ?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引周永年、程晋芳语,见《惜抱轩文集》 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 苏悖元,《方苞年谱》,见《方苞集》附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 圆.中国直盟兰塞堕兰. 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集 想史》中强调的占统治地位的精英思想文化与一般知识信仰的差 异,也就是说桐城古文学是康乾以降特别是经曾国藩推扬后已成 为与统治意志相关的文化表征,而桐城乡邑诸生包括一些致仕归 乡的达官显宦仍保持着民间文士传统的吟咏性情的儒雅风流 在幸存的早于《桐旧集》的另一部桐城诗歌总集潘江编纂的《龙眠 风雅》?卷首,有吴道新、汤日父作于康熙十六年的题《序》记云: “吾乡方明善学渐先生师此意结按:指前述阐扬乡先哲意,撰 《迩训》诸书,桐先哲之芳规懿迹,灿然彪炳。予惜其未附以诗文若诗文之遴 梓,可以萃众甫而播之广远也。文又不若诗之怡 悦性情,尤易征而可勒之金石、被之弦歌也。”这是表彰潘辑《龙眠 风雅》的话,也不失为对桐城诗风之盛的一种解读。本文拟对《桐 旧集》作一介绍,并提出相关的思考。 一、《桐旧集》的编纂、成书及流传 《桐旧集》是今存最全的一部桐城诗歌总集,选录自明初迄清 道光二十年庚子近五百年桐城籍一千二百多名诗人的七千七百 余首诗作,?蔚然大观,以致民国初桐城光云锦在《景印桐旧集识 语》中认为“吾乡文献之存,惟此集是赖”。?《桐旧集》编者徐墩 ~,字六骧,号樗亭,桐城人,生平事迹,见载方东树《仪 卫轩文集》卷十一、《考檗集文录》卷十,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刘声 ?潘江,《龙眠风雅》,见《四库禁毁书丛刊》景印康熙十七年石经斋刻 本。 ?据笔者统计,《桐旧集》收诗人一千二百六十二,诗作七千七百零四, 另附编者徐墩一人九十六首,共计一千二百六十三人七千八百首。 ? 光云锦,《景印桐旧集识语》,见徐墩编《桐旧集》卷末,民国十六年景 印原刻本。 圄.虫国圭垡塞曼.塞謦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木《桐城文学渊源考》,以及《桐城县志》、《续碑传集》、《皇朝经世文 续编》等。《桐城耆旧传?徐阳城传》记云: 徐公讳墩,宁六襄结按:亦作六骧。其先元至正中由婺 源迁桐城,十四世祖讳良佐,当元季以进士至陕西左布政使。 父讳之柱,少孤贫,育于外家,既长,辛勤治生,孝友刚介墩嘉庆十九年甲戌进 士,授主事。以母老,改外补浙江寿 昌县。开种山地,兴书院。调山西阳城。蝗大起,民畏蝗以为 神,因取食蝗示无畏,民乃敢捕蝗扑灭。修葺文庙,依古制笾 豆、琴瑟之属,以乐章协宫商歌焉。居阳城六年,引疾归,民立 祠祀之??历主毫州、徽州书院。自少至老,纂述不辍,人服 其精博。著《诗经广诂》三十卷、《牖景录》六卷、《河防类要》六 卷、《黄山纪胜》四卷、《樗亭文集》四卷。?又选乡先辈诗为 《桐旧集》四十二卷,皆刊行。 同卷“马其昶日”称:“布政指光聪谐、阳城学为通儒,又皆倦倦先 辈述作。《桐旧集》刊未半而阳城卒,先通判公指马树华续成之, 两朝作者诗略备。”?该传对徐氏政声文名及热衷于乡邦文献的整 理,记述甚详,然所言《桐旧集》“刊未半而阳城卒”,又说明是集虽 由徐氏主纂,却成于众人襄助之功。所以考察其编纂与成书,应关 注徐编《桐旧集》时对桐城前辈时贤编辑桐城诗作成果的接受,和 同辈后学共襄而成是书的经历。 在徐氏编纂《桐旧集》前,桐城乡贤已有编辑诗选风气,所选大 略为三类: ?按:方东树《仪卫加文集》卷十一著录徐氏著述有《樗亭诗集》八卷,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同。又,据李灵年等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 育 出版社年版著录有《樗亭诗钞》三卷本原刻本、四卷本清刻本、五 卷本约嘉庆间刻本、八卷本道光刻本。 ?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十,合肥:黄山书社,年。 圜~史量点代寒学塞楚兰..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一类是选材广泛的通行诗选,如方文编《四十家诗》、刘大樾 编《历朝诗约选》、《盛唐诗选》、《唐诗正宗》与姚鼐编《今体诗钞》 等,其与钱谦益的《列朝诗集》、王士祯的《古诗笺》以及施闰章的 “宛雅”诗选、阮元的“广陵”诗选,均被徐氏视为典范或同道。 第二类是家族诗选,如方于觳编《方氏诗辑》、马树华编《马氏 诗钞》等,此与徐编性质不同,所以徐氏外甥苏悖元在《校刊桐旧集 后序》中说:“吾桐城之诗,康熙间木压潘氏曾辑之,今几二百年,诗 家辈出而卷帙浩繁,或有选辑一乡一族之诗,而合邑通选未有续其 事者。吾舅氏徐樗亭先生??于嘉庆之末始拟选辑合邑之诗。”? 第三类是具有总集性质的合邑诗选,而此正为徐编效法取资 最多者。对此,徐氏《桐旧集引》已作说明:“国初以来,搜辑遗逸, 编录韵章,若钱田间、姚羹湖、潘蜀藻、王悔生诸先生诗传、诗选、龙 眠诗、枞阳诗之类皆为总集佳本。”此处列举的钱澄之《诗传》、姚文 燮《诗选》、潘江《龙眠风雅》与王灼《枞阳诗选》,虽如徐氏所言“或 未经锓梓,或已镂板而渐就毁蚀”,?然其目击所存,取资效法,毋 庸置疑。除上述之外,尚存目者有姚觐闾编《桐城诗萃》,戴钧衡、 文汉光编《古桐乡诗选》,吴希庸编《桐山名媛诗钞》等,当与徐编相 类。在此类诗选中,对徐编《桐旧集》影响较大的当推两种: 一是潘江编辑的《龙眠风雅》。潘江,初名大璋,字蜀藻,别号 耐翁,以世居桐城木山之压,又号木压。少孤,母吴氏高节博学,有 《松声阁集》,其秉承母教甚多。康熙十八年以博学鸿儒荐,以母老 辞,后两征遗逸不就,隐居桐乡北郭之河墅,人称“河墅先生”。编 著有《龙眠风雅》、《桐城乡贤集》、《木压诗文集》等。《江南通志》有 传。潘氏《龙眠风雅》之编,初因在钱谦益《列朝诗集》“龙眠诗登载 ? 苏悖元,《校刊桐旧集后序》,见《桐旧集》卷首。 ?徐墩,《桐旧集引》,见《桐旧集》卷首。 圆.~史星直垡寒学塞蔓兰,.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寥寥”,?意欲张扬乡邑诗学。据潘氏《龙眠风雅?凡例》记述:“予 于戊午秋曾与方子子留授有志兹选??庚子、辛丑之间,钱子饮 光、姚子经三慨然共事,乃尽以夙藏,倾筐倒庋,而诅于异议,未观 厥成。予用是不揣戋陋,殚力搜求??曩与方子子留首倡斯举,颜 日《龙眠明诗选》,仅掇前代,不列今朝。钱、姚二子又广综已逝,采 及时流,良以人亡论定,阐幽发潜,无歧古今耳。”可见《龙眠风雅》 的编纂系方授、钱澄之、姚文燮与潘江共有之力,后由潘氏独立搜 求,自清顺治末至康熙十七年完成并刊刻初集六十四卷收 录乡贤三百九十六人诗作,复于康熙三十年刊刻续集二十 七卷收录乡贤一百五十五人诗作,前后历时三十余年而成其事。 续集后附末一卷,系潘江诗作,由萧山毛大可等选定。据《龙眠风 雅》合邑诗选的性质,显对徐编有先导作用。然《龙眠风雅》对《桐 旧集》的直接影响究竟有多大,尚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第一个问 题是前后两编选录范围差异甚大。从时间上看,前者仅选桐城明 人诗作,少量顺、康初年亡故遗老作品,而后者则自明初迄于清 道光庚子,大量增加了如徐氏《桐旧集引》所言“自康熙迄今 又百余年,名辈益众”的诗人诗作。从数量上看,后者收录诗人是 前者两倍以上,且增有传记与评点。而从两书同样收录的桐城明 人诗作来看,彼选此汰,此选彼无,差异也很大。墩侄徐寅、徐裕作 于咸丰元年的《桐旧集跋》中称徐编是“合潘本而并选之”,?尚有 疑问。这也牵涉到第二个问题,就是徐墩编《桐旧集》时是否参见 《龙眠风雅》,或所见是全帙还是残本徐氏在《桐旧集引》中确实 言及潘江《龙眠风雅》为总集佳本,但同时又说“湮落无可收拾”。 他如徐氏同年友马树华作《桐旧集序》谓“潘氏选本,已不复存”;马 其昶《桐城耆旧传》仅谓“《龙眠风雅?古文》一集犹幸有传本”,后 ? 吴道新、汤日父,《龙眠风雅序》,见《龙眠风雅》卷首。 ?徐寅、徐裕,《桐旧集跋》,见《桐旧集》卷首。 囫.史国点塞皇塞盎兰.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光云锦于民国年间撰《景印桐旧集识语》中也认为潘编“久伤残 佚”,可见自清中叶迄民国间,桐城文人均未见《龙眠风雅》全帙。 推究其因,桐城前贤或谓雕板毁蚀或毁于兵祸,我以为其中回避了 一个史实,即康熙五十年因左御史赵申乔奏参的“桐城方戴两家书 案”即“《南山集》案”。?该文字狱主角为戴名世,主罪在《南山 集》中《与余生书》述及方孝标《滇黔纪闻》并用晚明“永历”年号事, 结果该案坐连桐城文士甚众,戴名世处斩,方孝标因已身故,被刨 坟锉骨。值得注意的是,该案两主角之一的方孝标系潘江好友, 《龙眠风雅》卷首冠有方氏《与潘木压书》,戴名世则为潘氏传学门 生,马其昶《桐城耆旧传》谓潘氏“奇其才”,而戴氏“卒传其学”,缪 荃孙《重刊木压文集序》则谓“潜虚则师事潘蜀藻先生”,且潘氏之 “精神一贯,气象万千,遂以开潜虚之俊逸”。?可以推测,潘江编 书之遗民情结和《南山集》案的牵连,应是《龙眠风雅》被四库馆臣 列于“禁毁”的主要原因。也正 是书被禁毁,其在桐城坊间后无 刊本,流传亦十分困难,再加上前述诸多因素,所以《龙眠风雅》在 桐城诗学中的地位也就远不及《桐旧集》影响之大。 二是王灼编辑的《枞阳诗选》。王灼,字明甫,一字悔生,号晴 园,又号滨麓,乾隆五十一年举人,选东流教谕。尝馆于歙,与金 榜、程瑶田及武进张惠言诸人友善,编有《枞阳诗选》二十卷,?著 《悔生诗文钞》。事迹见载方东树《仪卫轩文集》卷十《先友记》、《清 ? 参见全祖望《江浙两大狱记》原栽《鲒琦亭集》外编卷二十二、无名 氏《记桐城方戴两家书案》原栽《古学汇刊》第一集,引栽戴名世《戴名世 集》 附录,北京:中华书局,年。 ? 缪荃孙,《重刊木屋文集序》,见潘江《木压文集》卷首,民国元年梦华 仙馆铅印本。 ?廖大闻等纂修、金鼎寿编纂,《续修桐城县志》卷二十一《艺文志》,道 光十四年刊本。 圃.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史稿?文苑传》、?《清史列传》、《桐城耆旧传》等。据《桐城耆旧 传》载:“灼少居枞阳,海峰奇赏之。从游八年,学锐进。”考王编 《枞阳诗选》虽仅选古枞阳从明末到清嘉庆间作者一百五十余家, 诗二千一百二十余首,且存亡未明,但其在桐邑诗学发展历程中却 具有重要作用。徐嗷编《桐旧集》时尊奉为“总集佳本”,而姚莹《桐 旧集序》?所论更具诗史意义: 窃尝论之,自齐蓉川结按:名之鸾廉防以诗著有明中 叶,钱田间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是以康熙中潘木压有龙 眠诗之选,犹未极其盛也。海峰出而大振,惜抱起而继之,然 后诗道大昌,盖汉魏六朝三唐两宋以及元明诸大家之美,无一 不备矣。海内诸贤谓古文之道在桐城,岂知诗亦有然哉 姚氏阐说从《龙眠风雅》到《桐旧集》的桐城诗史,突出的是后选超 越前选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诗道大昌”的价值。但他所提到的“海峰出而大 振”,确实道出了桐城诗学兴盛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作为海峰弟子 的王灼所编的《枞阳诗选》虽不能涵盖全邑诗歌成就枞阳在当时 属桐城的东南乡,但确是不宜忽略的。 在《桐旧集》的辑录过程中,徐墩作为主编除对桐城先贤文献 有所取资,于同时人则多借鉴同乡光聪谐律原与马树华的有关 乡梓文献的整理成果。光云锦《景印桐旧集识语》即谓:“余从祖律 原公尝集先辈著述为《龙眠丛书》都百余种,与是集指《桐旧集》 同时付剞劂。”至于马树华不仅因编辑《龙眠识略》以存乡邑文献, 而且直接参与了《桐旧集》的整理编纂和刊行。据徐墩《桐旧集? 例言》称:“此编成书篇卷颇繁,搜辑校订赖同年马君公实之力为 ?按:《清史稿?文苑传》载:王灼,字滨麓,乾隆五十一年进士。误。 当以《桐城耆旧传》所记为是。 ?姚莹,《桐旧集序》,见《桐旧集》卷首。 囱.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多。”?在徐墩于道光二十一年去世时,《桐旧集》仅刊刻三分之一, 后续工作均由马树华与徐氏外甥苏悖元完成。对此,徐寅《桐旧集 跋》记述甚详: 是书实吾邑文献攸关,惜仅刊刻三分之一,辛丑春叔 父遽捐馆舍,事遂寝息。己酉秋弟裕归自吴门,每与寅商榷, 思续成其事,弟幌亦邮书问讯。明年夏,谘请方植之、马元伯、 光律原、姚石甫、马公实诸丈,为之筹画,蒙慨然资助,遂续剞 劂。凡讨论雠校。公实丈暨表弟苏厚子之功实多。 马树华~。字公实,一作君实,号筱湄,又号怀亭,桐城 人,嘉庆十二年贡生,官汝宁府汝南通判。咸丰三年避洪、杨之乱 居乡,被太平军所杀。其孙马其昶为桐城后期重要作家。据方宗 诚《马公实传》记载:“君著书甚多,不肯校刊,惧先世遗书散佚,乃 辑《马氏诗钞》七十卷、《太仆奏略》四卷、《翊翊斋遗书》四卷、《怀亭 琐记》四卷、《岭南随笔》三卷。”?正因马氏博学通达,尤热衷于乡 邑文献的整理,所以《桐旧集》功成于手。而苏悖元~, 字厚子,号钦斋为方东树弟子,深于诗学,所以当其客馆授徒于马 树华家时,“相与商订校勘,越岁余,刊始蒇事”,终成此“吾邑文献 所关为不可少之书”,以备“一邑之风,且为综录海内之诗者取 资”。?至于姚莹首倡捐于邑中,方东树、马瑞辰元伯、光聪谐的 助益。于《桐旧集》的刊行功不可没。 如上所述,《桐旧集》经长时间的整理编辑,至徐墩于道光辛丑 春去世,仅刊刻三分之一,后经众人长达十年的努力,始于 咸丰元年秋将全帙四十二卷刊刻完毕,并将徐墩诗作附录 集中。《桐旧集》刻竣后越六十余年,似无再版,兹编流传乡邑间, ? 徐墩,《桐旧集?例言》,见《桐旧集》卷首。 ? 方宗诚,《马公实传》,见《柏堂集》卷九十四,光绪六年刻本。 ? 苏悖元,《校刊桐旧集后序》。 圜.宴冒直垡塞譬塞献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也是或存或亡。而考诸桐城明清两朝文献,经历了两次兵燹,一是 明崇祯乙亥八年到壬午十五年,张献忠所部入桐城,大量明以 前桐邑文献被毁,故戴名世有《孑遗录》之撰。二是清咸丰癸丑三 年洪、杨之乱,兵人桐邑,致乡梓文献遘乱佚散,其中就包括《龙眠 丛书》、《龙眠识略》和《桐旧集》。也就是说《桐旧集》编竣刊刻仅两 年,即遭兵祸毁板,而经七十六年后的民国十六年,光云锦 在景印原刻本时追述是编数十年间的流传情况云: 咸丰辛亥书成??越二年癸丑,吾邑遭洪、杨巨劫,板 片遂毁,书亦散失。内欲觅原本重印,迄不可得。盖存者率残 缺不完,间有全者,又或以独得自矜,不肯公诸于世。一书之 传,其难又如是。去秋于里门闻方榘君结按:方守敦世丈收 得是集,缺末册《列女》、《方外》二卷,适余所藏残本缺卷具在, 竟合成完书,因请付诸景印,以广流传。 据光氏所言,《桐旧集》成书约八十年间,桐邑民间全本未见,或有 残本,亦流布未广,所以今存民国十六年景印原刻本即以方守敦所 藏为底本参校光氏自藏残本的。也正因为“癸丑”之乱毁板,民间 藏书多居为奇货,以致清代桐城学者论乡邑诗学罕论及此。迨至 光云锦景印流布此书时,又诚如他在“识语”中所说“值举世盛倡毁 弃旧学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学尤其是对桐城学术的抑 弃,景印此书又能对当时学术产生多大影响这也许是近二十余 年桐城文学研究复炽,而《桐旧集》尚无足够关注的历史原因。 二、《桐旧集》的编辑思想与选诗内涵 《桐旧集》计四十二卷,前四十卷以邑中姓氏分卷,所选每一姓 诗人则依史明序,后两卷分录“列女”与“方外”含“羽士”与“衲 子”。其编辑体式,则因人系诗,作者名下皆有详略不等的小传, 传记后或多附以作者诗创作本事和相关评价。如卷一“方学渐”, 豳.。中国宣塞.望塞堂望.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小传记云:“字达卿,号本庵,万历间岁贡生,有《连理堂集》。”小传 后即附辑高景逸《性善绎序》、顾泾阳《千里同声卷》、黄黎洲《明儒 学案》、朱竹坨《静志居诗话》、潘蜀藻《龙眠风雅》以及《四库全书附 存目录》、《郡志》中有关方学渐学术与诗歌成绩的评语。所选诗 作,凡已见录较著名的通行诗选如《明诗综选》、《御选明诗录》、《列 朝诗集》、《明诗别裁》,或见载一些诗话著作如朱彝尊《静志居诗 话》、袁枚《随园诗话》、李调元《雨村诗话》者,皆于题下或诗后注 明。诗作后尝附以诗本事介绍或诗艺术评点。诗本事介绍如卷一 录方大镇诗《谒先祖天台会洞》后有按语:“祠在天台清溪之侧,至 今祀享。”诗艺术评点又分两种,一是引录前人评点,如方学渐《东 征》诗后附“朱竹坨日:宛然空同、华泉遗响”;一是选者自评,如方 学渐《龙眠精舍》诗后附“前四语纯任自然,极其天趣”。因选诗数 量有限,《桐旧集》编者亦采用“摘句”之法。如卷十四收录吴逢胜 诗三十七首,而在第二十七首《雪夜》诗后即附有吴氏九首诗的“摘 句”,如《蒙城怀古》仅录“安危争屐齿,功业在棋枰”一联,以示警 策,兼广读者视域,使所录诗人的诗歌创作成就得到较大程度的展 示。 从《桐旧集》对诗人、诗作的选录,并采用诗家小传、诗作本事、 评点以及摘句等格式与方法,来看该集的整体编辑思想与选诗内 涵,有两个方面最突出。 一对桐城乡邑诗歌文献的保存。 《桐旧集》对乡邑诗歌文献的保存,首先在其选录的广泛性。 从时间上来看,该集录诗纵贯明清两朝,从空间上来看,全编前四 十卷广采邑中八十五姓诗人一千二百余人、诗作七千余首。其八 十五姓顺序是: 方、姚、陈、谢、章、邱、盛、袁、余、钱、齐、吴、江、汪、阮、秦、 林、萧、何、赵、丁、戴、胡、张、马、刘、左、叶、倪、周、李、侯、童、 范、邓、高、殷、王、程、朱、杨、光、夏、唐、潘、石、曹、孙、徐、彭、 囡.中国壹代文学文献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白、都、蒋、陶、苏、鲍、郑、祝、曾、严、董、臧、厉、项、柏、杜、许、 金、疏、施、魏、陆、谈、钟、顾、邹、梁、史、任、崔、乔、雷、储、龙、 文。 桐中姓氏,大体均已涵盖。正因选录广泛,这类乡邑选本尝遭轻 抑,如潘江编纂《龙眠风雅》时即受到操严选之论者的批评,对此, 方孝标《与潘木压书》作出恰当的解说:“仆辨之日:凡选宜严,此选 宜宽,盖凡选主规模,此选主表章也。”?表彰通邑乡贤诗学成就, 也是《桐旧集》的编选宗旨。而在具体表彰乡邑诗学文献方面,《桐 旧集》编者突出彰显的是家族特征和历史特征。 考察集中八十五姓,方氏为桐邑第一大姓,故选者冠之于首, 分四卷收录方姓诗人一百三十四人,诗作一千零四十六篇,为全书 之最。他如邑中望族姚姓三卷,九十九人,七百零三首、吴姓三 卷,一百一十人,七百零八首、张姓卷,一百零一人,七百零一 首、马姓二卷,七十人,六百四十七首皆各占二至三卷不等,收 录诗人诗作亦多。而合方、姚、吴、张、马五姓,数量已占全书分 之一强。至于一些中、小姓,或数姓一卷,或一姓仅一人一诗如 臧、柏、杜、雷四姓。据文化学家研究,中国古代至宋以后的文化 权力一方面在于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志,一方面因宗族共同体的建 立而体现于家族象征,而村社结构从宋代的保甲乡约制到明清的 里甲保甲制,更强化了这样的权力话语系统。于是地方区域一邑 一乡文化的兴盛,则往往决定于几个重要的望族大姓的支撑。 《桐旧集》选目所展示的家族特征,正标示了明清时期桐城诗学文 化的权力话语。再从家族特征看《桐旧集》对一邑诗学文化的贡 献,也非常明显。以方氏家族为例,我们阅读《桐旧集》前四卷方姓 众诗人作品,对桐城文学的认识至少有以下几点进益:其一,首选 方法的诗作,以示方氏居桐统绪久远。据《明史?方孝孺传》附载: ? 方孝标,《与潘木压书》,见《龙眠风雅》卷首。 圆.中国古代衰学享献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法字伯通,建文己卯举人,官四川都司断事,靖难殉节死。也正因 方法的殉节事迹与刚正秉性,被视为诗教雅正传统,是选者的用心 所在。其二,书中选录了桐城方姓中一大宗鲁祺方方学渐家族 众多诗作,如学渐后选录有方大镇、方大铉、方孔熠、方文、方以智、 方其义等四代人诗作,对明末桐城方氏的诗学成就做出明晰的展 示。其三,卷中选录了方世举、方贞观、方于觳的诗作,前二人分别 有诗论著述《兰丛诗话》与《方南堂先生辍锻录》,?后者编有《桐城 方氏诗辑》,?如果对读其诗作与诗论含编选思想,可谓相得益 彰。其四,集中选录方苞诗十五首.从诗学角度展示了作为古文大 家的另一方面的文学成绩,这也对文学史家仅注重方氏家族对桐 城古文之贡献的见解有商榷与补益的意义。 《桐旧集》以姓氏分卷,然每姓之顺序又按时排列,以展示其历 史的特征。徐墩在《桐旧集引》中自述:“窃欲效施、阮诸公辑宛雅、 广陵诗事之意,赓续钱、王诸先生之绪,采萃乡邑先辈诗章并言行 之表见于他书者,寸累尺积,汇为若干卷,颜日《桐旧集》,以蕲流示 来兹,永言无敦焉。”可知其既重诗家词章,亦重其言行,具“诗事” 意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桐旧集》的成绩是多方面的。比如将 其一千多位诗人小传合观,可谓“桐城诗集小传”;将记录的众诗人 本事罗列,可谓桐城诗“本事”或“纪事”;将杂见于诗后的评点汇 集,可谓一部“桐城诗话”;而全编所选七千余首诗,展示的就是一 部形象生动的桐城诗歌创作史。就史学文献价值言,《桐旧集》除 了上述诸端,还有三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诗家本事资料的汇录,强化了本编的诗史性质。如卷二 方仲舒逸巢小传附有戴名世所撰方氏诗集序与其子方苞的跋遗 ?按:二方诗话均收录于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年。 ? 方于敷,《桐城方氏诗辑》,道光元年刻本。 囫.史国直岱塞学宴照譬.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诗文,仲舒与诗之本事,了然可睹。如戴氏《方逸巢先生诗序》云: “逸巢先生有二才子,日舟,日苞,皆工为文章,一落笔辄名天下,而 先生工为有韵之言,跌宕淋漓,雄浑悲壮,有古诗人之风。”?方苞 《跋先君子遗诗》云:“先君子自成童,即弃时文之学好言诗。少时 耕牧枞阳黄华,有《江上集》;既而迁于六合,有《棠村集》;康熙甲寅 还金陵旧居,有《爱庐集》。”?这两则记录介绍了方逸巢的诗学成 就,说明其对方苞兄弟苞兄舟的诗学素养的影响。编者录此于 逸巢诗作前,用心于诗事,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小传本事有补益史 册的作用,如《桐旧集》卷三十四潘江小传在列引《江南通志》等史 书后,徐墩有按语云:“先生生平肆力于诗,晚年渐臻放翁胜境, 七言律体佳句尤多。”对照所引录作品,殊为知言。 二是记录了桐城诗人与当时诗坛硕彦交往的史实。如兹选卷 四载方维甸《寄张船山》,卷五载姚文默《同王渔洋张敦复家羹湖游 敬亭山》,卷七载姚恺《登燕子矶和渔洋原韵》、姚鼐《寄李调元》,卷 十载钱澄之《寄吴梅村》,卷三十二载程烈《送邓石如归里》,卷三十 五载孙临《建业寄陈卧子》等,不仅展示桐城诗人的交游史实,而且 具有研究明清诗歌史的史料价值。如果再对照集中附录的王士 祯、沈德潜、李调元、张问陶等诗家对桐人诗作的评点之语,《桐旧 集》的诗史意义也就不限于一乡一邑了。 三是兹编选诗除了大量展示桐邑山川与人文景观外,也有很 多作品体示了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卷二载方以智的《哀哉 行》记述明末甲申之变、卷三载方原博的《海行十日抵中山纪事三 十韵》记述清康熙间诗人随行出使琉球经历、卷五载姚孙枝的《读 史》记述明末东林党事等,皆多出自亲历,史料翔实。试观卷一载 方孔熠《井中铁》诗: ? 戴名世,《方逸巢先生诗序》,见《戴名世集》卷二。 ? 方苞,《跋先君子遗诗》,见《方苞集?集外文》卷四。 圜.守国古代文学寒鼓掌.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连江铁函书似漆,吴门浚井一旦出。沉埋一十三万日,群 鬼嘶叫风雨溢。男儿之血本不死,蛟龙盘护千年纸。裔篥场 中羽变徵,卤淳泪激三江底。泪无端,江且干,防江不难防心 难。丸泥难塞圆通关,天使井水浇人间。至今首阳麓,不生周 草木,此语歌之古今哭。 根据作者题下自注“崇祯末吴门浚井中得郑所南书”语,可知所咏 为宋末郑思肖字亿翁,号所南事迹。据史载,郑思肖宋亡后撰 《心史》七卷,收录伤于宋亡诗文,旧无传本,明崇祯十一年 在苏州承天寺井中发现,盛以铁函,上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 封”,故又称《井中心史》、《铁函心史》。?孑熠系方以智父,明万历 丙辰进士,官至湖广巡抚,其咏井中铁函《心史》,为亲历时事,极具 史料价值。而诗人又感于明亡史实,借宋末孤臣孽子之心自喻其 情,故徐墩附评语“借题抒意,出之以昌谷诗格”。 二明示桐城诗学的风雅传统。 《桐旧集》的编纂思想既在表彰乡贤成就,又有“采一邑之风” 以观风俗、正得失的传统诗教功能。苏悖元在《校刊桐旧集后序》 中开篇即谓:“古者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 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此列国风诗所由载之简策,孔子所由删定 存三百篇者也。后世其制寝废,而郡邑各辑其诗为总集,亦犹古国 风之遗意,其可阙乎。”程廷祚说“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两端”,?读 《桐旧集》选诗,亦多秉承诗教,基于现实,或美或刺,以直显诗家性 情。如卷二十五选录刘大樾《晓望》诗: 春乌檐际鸣,欣然念晴旭。缓步出中林,平皋纵游目。烟 淡迷松关,花深隐茅屋。朝霞散余红,远水摇新绿。地迥情欲 忘,身闲意自足。如何尘世人,心乃贱农牧。 ? 参见顾炎武《亭林诗集》卷五《井中心史歌序》。 ? 程廷祚,《诗论十三》,见《青溪集》卷二,金陵丛书刻本。 圆.、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讴歌太平农牧生活,闲适清雅,颇具田园风韵。又如卷三十五选录 孙元衡《抵台湾》诗: 浪言矢志在澄清,博得天涯汗漫行。山势北盘乌鬼渡,潮 声南吼赤嵌城。眼明象外三千界,肠转人间十二更。我与髯 苏俱不负,斯游奇绝冠平生。 作者于康熙间曾任职台湾,时台湾回归未久,诗人写初抵台情形, 不乏奇崛之景,豪迈之意,末借苏东坡句,尤见旷朗气象。所以王 士祯评日:“兴会笔墨都不减坡.欲不为海外之游,胡可得也。”? 桐城诗歌的风雅传统,还表现在诸多女诗人的创作。考桐邑 彤管之盛,起于明末方氏一门,其以方孟式、方维仪、方维则、吴令 仪、吴令则五姊妹姑嫂会吟讴于“清芬阁”,结“名嫒诗社”于乡里为 代表。?观诸媛诗作,明忠孝节义,多睦族亲情,淡雅和美,为其特 色。《桐旧集》辟“列女”一卷,收名嫒四十二人二百零四首诗作,既 彰桐城妇学忠孝贞烈之风,又推扬其诗作雅正之旨。如选录方维 仪诗二十二首,录两首如次: 辞家万里戍,关路隔风烟。赋重无余饷,边荒不种田。小 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倚赖君王福,何时唱凯旋《出塞》 空林陨叶暮乌啼,云水迢迢隔皖溪。夜发苍梧寒梦远,楚 天明月照西楼。《楚江怀吴妹茂松阁》 或白描间透出沉郁之气,或悲?中抒发诚挚亲情。朱彝尊《静志居 诗话》评方氏诗“一洗铅华,归于质直”、?陈维崧《妇人集》谓其“文 章宏丽”、?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更赞谓“风格甚高,笔力遒 徐墩,《桐旧集》卷二十五引。 ? ?许结,《明末桐城方氏与名媛诗社》,《文学评论丛刊》第四卷第一期 、。 ?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 陈维崧,《妇人集》,见《丛书集成初编》景《海山仙馆丛书》本。 ? 圆.中国古代文学文尊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劲,有大雅之遗,非如寻常妇人之作,但以虫鸟月露为吟赏者”,皆 非虚誉。至于所选其他邑中名媛之诗,亦多清丽可诵。如方云卿 《题画》:“乌桕丹枫醉晓霜,一行征雁点秋光。小桥流水柴门迥,坐 看归帆下夕阳。”又程令媛《杨柳》:“垂柳复垂杨,千行与万行。沿 堤开画本,隔水露红墙。无力含朝雨,多情赠夕阳。年年送离别, 不绾马蹄忙。”写画如景,写景如画,清雅丽则,亦不乏韵味。 三、从《桐旧集》看桐城诗学特征 桐城诗学不仅有着悠久的创作传统,也有著名的批评论著。 考明清两朝桐城诗话,较著名的有三部,即方世举的《兰丛诗话》、 方贞观的《方南堂先生辍锻录》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除此之 外,文献著录的尚有钱彝的《诗概》三十二卷、?许丙椿的《驶园 诗谈》、?石文成的《历朝诗话》六卷与《国朝诗话》一卷。近 年来学界对桐城诗学的关注,也能绾合创作与批评,对一些桐城诗 坛巨擘如刘大樾、姚鼐、方东树等均有专论探讨。而《桐旧集》作为 一部通邑诗歌总集,通过其编纂思想与内容看桐城诗学之特征,则 能提供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新的视角。 《桐旧集》所展示的是一邑诗人之群体兴起的成就。而考察其 因,又有时代与地域两大特征。就时代言,桐城文学兴起于明而转 盛于清。徐激《桐旧集引》叙述桐邑与文风云: 桐城在汉为乡,依山建城肇于唐至德间,然至宋元以前, 著闻记传之人类称为舒州。舒州者,兼今怀宁、舒城之域。惟 ? 方东树,《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 ?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六十四。 ?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九.合肥:黄山书社, 年。 ? 廖大闻等纂修、金鼎寿编纂,《续修桐城县志》卷二十一《艺文志》。 圆.虫舅点堡塞皇塞蔓兰。。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洎明以后,凡皖北舒南之产皆别之为桐,不至纷淆。而五六百 年内,名臣、硕儒、文人、畸士亦相继林出,其往行故迹、流风余 韵传于文字、见于篇什,较之宋元以前,近而可征,广而能备 矣。 对此,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刘评事传第四十》论及桐城文学亦谓: “明时,士大夫皆崇风节、娴吟咏,而文罕成家,至我朝方、姚之徒 出,桐城之文遂极盛矣。”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朱明开 国建都金陵,后虽迁都北京,然金陵仍保留都制,故有两都之称。 桐城属京畿上游邻近重镇,其间道路便易,于是赴京应试、由文入 仕之人甚众。所以桐城文学之兴盛于明代,与京都文化之辐射作 用密切相关。由此推及第二点,即桐城文士与金陵关系最为密切。 在明,桐城以文人仕者如何如宠、吴用先、钱如京、叶灿、方大镇、方 孔熠、马孟祯、张秉文等,居官显赫,且多吟咏,无不与金陵有不解 之缘。至清代桐城著名文士,大多皆有金陵求学游仕经历,最典型 的是方苞自幼长于金陵,姚鼐两度在金陵主讲钟山书院,弟子遍布 东南,使桐城派学术蔚然大兴。方苞自撰《金陵会馆记》亦谓:“自 明以来,虽小郡邑,选举者稍众,必争为之??夫金陵为东南大都 会,数百年以来,乡先生之贵盛者不少矣。”?于是翻读《桐旧集》, 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桐城诗人对金陵自然人文景观描写的作品之 多,非其它任何一地可比。集中卷十三选录吴元安七律《清明感 怀》诗首联即云“春风春雨欲销魂,梦绕龙眠与白门”,比较典型地 反映了桐城文人的金陵情结。他如集中所选录之刘大樾的《登摄 山栖霞寺》、赵襄国的《金陵感述》、张水容的《登燕子矶》、马朴臣的 《秦淮水阁醉题》、吴巨瑗的《秦淮夜泊》等,皆寄情于景,清丽可诵。 而第三点则是前引马其昶所言桐城文人明代多吟咏,至清代方姚 出而尚古文之学,此固无大问题,但是如果理解为桐城古文兴而诗 ? 方苞,《金陵会馆记》,《方苞集》卷十四。 圈.中里古代文学塞蔓掌.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学衰,则大谬不然。近人刘声木撰《桐城文学渊源考》因师承关系 分卷,如卷三“刘大樾”系与卷四“姚鼐”系因刘、姚皆好为诗,传人 多有诗集自不待言,即如卷二“方苞”系,方苞虽不擅作诗,然其师 事私淑诸子,也多有诗集行世,如方杓的《梦香轩诗钞》、王兆符的 《王隆川诗集》、刘齐的《慎独斋诗》、徐流芳的《沙村书屋诗稿》、官 献瑶的《石溪诗集》、陈浩的《生香书屋诗集》等等。而再看《桐旧 集》诗人小传,无论明清,有诗集著录者十之七八,由此可知,桐城 在明清时代不仅是东南文化重镇,更是诗歌创作大邑。 从地域特征看桐城学风与诗风,最突出的是诗礼传家与平实 雅正,这也是读《桐旧集》所获最直接的审美体验。与王渔洋以诗 学相知的桐城文人陈焯,于康熙丁巳十六年撰《龙眠风雅 序》”,?文中有段论桐城山川人文的话颇具概括性: 龙眠之为山深秀而迥复,嬗蜒百里为奥区,于天柱诸峰无 所附丽,士生其间,禀山川苍迥沉郁之气,人尚实学,不竞浮 名。尚实学则含英咀华,先求根柢,风雅乐府,户习家传,虽闺 阁童孺之言,必无粗俚寒俭之态;不竞浮名,则适性缘情,各摅 才致,外诱莫夺,世趋莫移,故有明三百年来诗体三变,龙眠之 名卿硕士与四方分坛立蝉者,未尝不声光相接,而坚守朴学, 一以正始为归者,固自如也。 所言“风雅乐府,户习家传”,也正是《桐旧集》赖以编纂的乡邑诗学 氛围与文化基础。桐城家族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比如明代著名 的方氏三诗人方文、方贞观、方世举、清代著名的张氏父子宰相 张英、张廷玉、马氏父子诗人马瑞辰、马三俊,以及前述方氏诸 名媛的诗风,皆家传诗学,旨归雅正。在《桐旧集》中,选录的桐城 著名诗家如何唐、方学渐、方拱乾、方文、方贞观、方世举、方以智、 钱澄之、潘江、刘大樾、姚文燮、姚范、姚鼐、王灼、吴用先、张廷璐、 ? 陈焯,《龙眠风雅序》,见《龙眠风雅》卷首。 圆.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马之瑛等,诗作虽因时代生历之变,不乏困郁重拙风格,然观其整 体面貌,仍当以风雅丽则,适性缘情为主旨。 桐城诗风平实雅正,与学风相关,所谓诗礼传家,其实内涵了 对宋以来理学的传承。如明末方氏家族诗人辈出,却以理学名家。 据廖大闻编《续修桐城县志》,方学渐、方大镇、方孑熠、方以智四代 皆入“理学传”。其事迹如方学渐曾“作《祠规饮胙歌诗》,一准古 礼”,逝后“祀邑理学祠”。方大镇逢明季阉竖群小“排斥理学,毁书 院”,遂“隐白鹿山与门人讲学不辍,作《居敬论》六篇”。至于方氏 名嫒,守节有耻,文雅敦睦,其中方维仪编《宫闺诗史》,即力主“刊 落淫哇,区分风烈”。?所以王端淑编《名嫒诗纬》,将方氏名媛诗 作归之“良士之妻”的“正集”,而与“绥狐桑濮”的“闰集”、“青楼女 子”的“艳集”加以区分,?也体现了桐城的地域学风与诗风。在清 代汉学炽盛之际,方苞、姚鼐、方东树等更是以张程朱理学之帜、复 兴宋学传统为己任,这在当时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但也是与桐 邑乡风一脉相承的。值得一提的是,桐城诸多家族是避元之乱从 朱熹故里徽州婺源今属江西迁至桐城,如“白苓姚氏”、?‘‘黄华 方氏”与《桐旧集》编者徐氏家族等,同样,章学诚也说“浙东学术” “出婺源”,?崇礼尚实,为其共同学风。而诗论家称“晦庵实以理 学兼诗学”,?由此渊承思考桐城理学与诗学,诚为一有待探究的 问题。 由于桐城诗人创作多适性缘情,故取径广阔,不拘一途,可谓 ?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年。 ? 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顺治清音堂刻本。 ? 姚鼐,《姚休那先生墓表》,见《惜抱轩文集?后集》卷六。 ? 章学诚,《浙东学术》,见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 黄生。《诗麈》卷二,见《皖人诗话八种》,合肥:黄山书社,。
本文档为【《桐旧集》与桐城诗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37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5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1-29
浏览量: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