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doc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doc

举报
开通vip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doc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doc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 我们都想做好人~并想用好的方式对待某人。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然而~我们这个所谓的“好的方式”常常是有问题的。 并且~我们使用“好的方式”时~藏着一个隐藏的逻辑:我对你这么好~你当给予我回报。 对回报的渴望也不算是问题~但关键是~我们还渴望对方也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 如果对方不仅给了回报~而且还恰恰用的是自己所渴望的方式~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真爱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失望~就会觉得对方对...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doc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doc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 我们都想做好人~并想用好的方式对待某人。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然而~我们这个所谓的“好的方式”常常是有问题的。 并且~我们使用“好的方式”时~藏着一个隐藏的逻辑:我对你这么好~你当给予我回报。 对回报的渴望也不算是问题~但关键是~我们还渴望对方也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 如果对方不仅给了回报~而且还恰恰用的是自己所渴望的方式~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真爱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失望~就会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够好~并生出想远离这个人的念头。 对方也会执著于类似的渴望。 当两个人的渴望想契合时~所谓完美的爱情出现了。然而~即便此时~这也不是相爱~而只是一种命运的偶遇而已~我们看见的~只是自己的世界~我们并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更多的情况下~契合是不可能的~不管一个人多么爱你~他仍然不能如你所愿~自动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报你的“好”。甚至~即便知道了你的渴望~他仍然不能甚至不愿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报你。 因为~一旦这么做~他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存在就不存在了~他就沦为一个工具~一个满足你的梦想的对象。 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 雷子是我的一个好友,前不久,他从外地来到广州出差,我们一起聊天,谈到了他的爱情。 他刚遇到了一个女孩,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让他有些畏惧,他生怕处理不好这个关系,让他重蹈覆辙。以前,他谈过了不知多少次恋爱,但没有一个关系能持久。这看似浪漫,令别的男人艳羡,但他自己知道,这很痛苦,他其实很渴望拥有一个稳定的、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于是,他说他刻意地与那女孩保持一个距离,他告诉自己,少见面,多打电话,这样可以不会发展得太快。 既然如此,和她的电话就变得很重要了。最近有两次,他打电话给她,她都没接,直接给挂了,过了一会儿后再打过来,对他说,她当时一次在开会,一次在和老板谈话,事情很重要,所以她要那样处理。 雷子则说,如果他是她,他会先接她的电话,并走到一边僻静处,简单聊几句后,再告诉她,他有公事,待会儿再和她详谈。 我则说,如果我是她,他这样对我说话,我会感到压力,并且略有不快。 “为什么,”他问道。 “因为,你没有理解我的方式的合理性,而是在诱导我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你。”我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在将你的方式强加于我。” 在人际关系中,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这种诱导无处不在。 如果用普通的语言来说,这种诱导是强加。如果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种诱导便是投射。 如果投射成功了,这个女孩下次果真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那么,这便是认同,即这个女孩认同了他的投射。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每一个人际关系中都充斥着大量的投射与认同。 一般情形下,我们尽管玩投射,也渴望对方认同,但对方并不是非得这么做不可。对方没这么做,我们也不是太失望。 然而,有些人会特别执著,他投射时,抱着强烈的愿望,渴望对方必须以他所期冀的方式回应他,如果对方不这么做,他会严重焦虑,认为对方不爱他。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孤独的游戏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浸在这种游戏中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换一种说法即,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 这样一来,这个关系就失衡了。这样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实他在乎的是他投射到你身上的幻象,他会诱导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会视而不见,他既不关心你的想法,也拒绝真正了解你。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你会觉得特别受压制,因为你只有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对他,他才会满足,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他都不会满意。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中藏着一个“你必须如此,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它的完整的表达是:“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不过,玩这个游戏的人,通常只意识到前半句,即“我对你好,你也该对我好”,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发出的威胁信息。但作为被投射者,你会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威胁,你感觉自己没有选择权,你不能按照你的意愿对他表达你的好,否则他会不满意,而且你还会付出代价。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并不罕见,它有四种常见的类型: 一、权力的投射性认同。玩这个游戏的人~其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二、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其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三、迎合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大坏蛋。 四、情欲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性感,这么有性能力,~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性无能,性冷淡,。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相辅相成,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常见的孤独的游戏。前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强大,你很无能,你必须听我的;后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无能,你很强大,我必须听你的。如果一个执著于权力游戏的人碰上一个执着于依赖游戏的人,两者会相处得相对比较默契。 依赖者的恐惧:独立是“坏的”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顽固的投射性认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密不可分。 我们生命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寻求建立关系,尤其是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第一个势必会建立的亲密关系便是亲子关系,而我们最初也是在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初步形成了“好”与“坏”的概念。 在一个亲子关系中,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某时父母愿意与自己亲近,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时父母明显与自己疏远,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坏”的。 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父母普遍将听话视为孩子的一大优点,那么不难理解,在我们国家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容易执著于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坏孩子。 相应的,孩子容易执著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无助,你必须帮我解决一切问题,否则你就是坏父母。 如果父母特别执著于权力,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会特别执著于依赖。他不仅在他的原生家庭是依赖的,到了学校、社会和爱情中,他也会沉溺于依赖的游戏中。 因为,他潜意识中认为,依赖是好的,会促进关系的亲密,独立是坏的,会导致关系的疏远。 这在他的原生家庭是对的,但到了其他关系中,这大多数时候是错的。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好”与“坏”的观念,到了家外面,都会有些不适应,都需及时调整。 然而,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极其僵化,父母极其在乎权力,而孩 子必须绝对听话。这最终会导致这个孩子形成非常顽固的依赖心理,等走出了家门后,不管现实状况多么需要他独立,他也丝毫不敢表达独立的一面。这不仅是因为他缺乏独立的能力来,也是因为他潜意识深处相信,独立是“坏”的,如果他独立,就会导致关系的疏远,而如果他依赖,就会导致关系的亲近。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头熊~一直关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笼子里~它只有站着。后来~它从笼子里放出来了~可以爬着走~也可以打滚~但它却仍然一直站着。那个真实的笼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一个虚幻的笼子限制着它。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但我们却仍然一直待在一个虚幻的家中,并继续执著在从家中形成的逻辑里。 譬如,一个玩依赖游戏的男人,在家中,依赖可令父母对他更好,所以他会一直觉得依赖时的自己是“好我”,等他依赖时,别人就会亲近他。然而,当女友因厌倦他的依赖而表现出对他的疏远时,他会变得更加依赖。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潜意识上认为,他越依赖,别人会越亲近他。这种潜意识阻碍他如实地看待问题。 及时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我们都执著在自己的逻辑上。并且,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只是一套逻辑。我们会自动认为,越危险的时候,我们就越需要执著在这一套逻辑上,只有这样做才能拯救自己。 就如那只熊,以前,它在笼子里,假若挨打,它会尽可能地缩成一团,这样会让自己的痛苦尽可能地减少。等走出笼子后,再次挨打,它仍然只是会缩成一团,但却没有意识到,它可以打滚、逃跑甚至反击。 这也是珠海虐待保姆案中,当雇主魏娟折磨小保姆蔡敏敏时,蔡敏敏变得更听话的逻辑。在蔡敏敏的家中,听话会令她受到保护,所以她在遭受折磨时变得更加听话,但却完全没有料到,在魏娟这里,你越听话,被折磨得就越厉害。 只有少数人会在遭受打击后,反省自己持有的那一套逻辑,调整它甚至放弃它,而去形成一套更新的、更灵活的、更适合现实状况的生存逻辑。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称,你应当及时地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相对而言,依赖更容易是女性的特点,而执著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女性也远远多于男性。 譬如,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许多女子结婚后变得不敢开车了,于是无论去哪儿都必须由老公开车陪着。 这常是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在作祟,这些女子的潜意识中认为,作为女性,依赖是好的,可以促进与爱人的关系的亲密,独立是坏的,会导致爱人疏远自己。 如果爱人恰恰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她们这样做就会导致皆大欢喜,男人尽管常常批评她无能,但心里很享受太太离开自己就活不下去的感觉。 然而,一旦爱人不是这样的人,她的这种做法便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贝蒂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一所声望很高的大学,并且取得了艺术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她嫁给了一个电子机械师汤姆,他们有两个孩子。 贝蒂娜是镇议员,看起来聪明能干,显然有能力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但除了家里的问题。只要是家事,不管多琐细,如果没有丈夫的建议,她就不能做决定。譬如,家里一个水龙头坏了,她在给水管工人打电话前,一定会先给汤姆打个电话,征求他的意见。 一开始,汤姆只是把这种行为当作小小的骚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厌烦和愤怒,并多次警告贝蒂娜,希望她不要这么做,贝蒂娜则在痛哭流涕后承诺改变,但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中。 你不让我依赖,你就是不爱我 这是两个人的逻辑的错位。作为一个执著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贝蒂娜确信,要与丈夫关系亲密,关键是要说服他相信自己没独立生存的能力,因此她陷入婴儿的状态,诱导并强迫丈夫来扮演照顾她的角色。然而,汤姆自己没有对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他并不享受一个大权在握的照顾者的角色,相反他觉得妻子不可理喻,因为她的能力那么出色,显然能轻松解决很多家事。 于是,当贝蒂娜依赖汤姆时,汤姆开始疏远她。但他越疏远她,她就会越执著于她以为的可以修正关系的“好的方式”,于是变得更依赖。这是无数亲密关系日益冷淡的一个秘密。我们说“相爱”,但其实只是试着将爱人拉进自己的逻辑,我们看不到爱人的真实存在,一如贝蒂娜就看不到丈夫对她的过分依赖的讨厌。 贝蒂娜的过分依赖让丈夫感到厌烦,这还只是这个关系的表面信息。这个关系的一个隐藏信息便是威胁,贝蒂娜每次上演依赖的游戏时,势必会传递“否则”的信息——“我这么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一个婴儿的依赖并不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因为婴儿的依赖是真实需要,他必须依赖我们的照料,否则他真的会死去。但一个成人的依赖,尤其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的依赖很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因为这不是他的现实需要,并且我们能切实地体会到一种压制,我们会感到,我们没有回应他的自由,我们只能以一种被限定死了的方式——照料他——来对待他,否则就会遭到威胁。 我一个朋友,她的家离单位很近,而男友的单位则离她的单位很远。她常上夜班,会在晚上10时后下班。每当上夜班时,她会渴望男友开车去单位接她,把她送回家,然后目送她走进家门。当他这样做时,她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一开始,每次她上夜班时男友都会争取来接她,但后来,他觉得这样实在很不划算,因为她回家很方便,而他来一次很麻烦。于是,他和她商量说,能不能少接你一些,比方说,以前每次都来接,现在减少到一半的时间。 她也觉得自己好像有些过分,不得已勉强答应了,但刚答应的那一瞬间,她脑海里便闪过一丝念头:“他不爱我,是不是该分手了。” 接受独立的“坏我”,走出依赖 这是一个经典的依赖心理机制。看起来,依赖者似乎柔弱无助,但其实依赖的背后藏着威胁的信息:你必须按照我所希望的方式对我,否则我就会考虑离开你。 这么小的事就令自己有了分手的念头,她吓了一跳,当晚便打电话给我。电 话里,她反省说,她的依赖是爸爸培养出来的,爸爸有很强的控制欲望,可以为她和妹妹做一切,但她也分明感到,这种自我牺牲中藏着一个条件:你们必须听我的。 对于爸爸的控制欲望,她现在有了明显的抵触情绪。然而,恋爱时,我们会渴望延续过去的美好,同时修正过去的错误。所以,她既会渴望男友能包容她的独立倾向,同时也能在她渴望的时候满足她的依赖。 不过,明白了这一点后,她懂得这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男友的问题,于是对男友的情绪便消失了大半。 一个执著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几乎势必会有一个权力欲望超强的抚养者。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儿童出现的自主行为是受母亲欢迎的,并且会受到表扬,但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儿童的自主行为却会导致抚养者的打击,起码会导致抚养者疏远儿童。所以,这个儿童早早就发现,要想拥有与抚养者的亲密关系,他最好表现得虚弱一些,他越没主意,越无助,抚养者便会对他越好,和他越亲密。 这也是电影《孔雀》中的心理奥秘。《孔雀》反映的是一家五口的悲剧,老大一直被当作白痴,但后来才证明,他其实是最有生存能力的,他的白痴在很大程度上是伪装出来的。在这个家庭中,独立是坏的,越想独立的孩子越没有好下场,而依赖是好的,越傻的孩子得到的糖就越多,与父母的关系就越亲密。 又如贝蒂娜,她的母亲不停地告诉她要做什么,在她所有的琐事上都会提建议,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母亲的控制不仅没减少,反而日益增加。显然,与母亲的关系让她学会了依赖,并对独立产生了恐惧,最终也将这一点带到了她和汤姆的关系中。甚至,她之所以嫁给汤姆也是母亲的决定。可以料想,这样的妈妈之所以会选择汤姆,一定不是因为汤姆独立,而是因为汤姆好控制。那么,贝蒂娜向这么一个男人寻求依赖,显然是找错了对象。 如果你是一个依赖成性的人,你渴望改变自己。那么,你不仅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更需要去好好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逻辑。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势必会发现,尽管你意识上讨厌自己的依赖,但潜意识深处仍然将依赖当作了“好我”,一旦你渴望与某个人亲近,就会不自觉地扮演 一个依赖者的角色。同时,你的潜意识深处将独立当作了“坏我”,你会恐惧自己的独立倾向,因为你的原生家庭的经历告诉你,一旦你想独立,你得到的是惩罚和疏远。 在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逻辑时,你还会发现,当你玩依赖的游戏时,你在夸大对方的同时,也发出了威胁信息——“你必须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本文档为【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27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