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产习俗.doc

生产习俗.doc

举报
开通vip

生产习俗.doc生产习俗.doc 剪发礼蒙语称“敖尔波礼”。在幼儿三周岁时择日将三年来所蓄“胎毛”从四周剪下(顶发基本保留)而举行的隆重仪式,是人生的第二大礼仪。剪发礼是蒙古族人生三大喜事之第一大喜事,是蒙古民族生存状态与生存逻辑的凝聚点而存在的民间习俗,是海西蒙古族非常讲究的人生礼俗。海西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四周的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格尔木市、大柴旦及茫崖行委等地区,海西蒙古族人口为2.48万人。 海西蒙古族是蒙古民族和硕特部的主体,和硕特部是西蒙古四部之一,由于长期群落独居,因此礼俗风尚独具特色。海西蒙古族在孩...

生产习俗.doc
生产习俗.doc 剪发礼蒙语称“敖尔波礼”。在幼儿三周岁时择日将三年来所蓄“胎毛”从四周剪下(顶发基本保留)而举行的隆重仪式,是人生的第二大礼仪。剪发礼是蒙古族人生三大喜事之第一大喜事,是蒙古民族生存状态与生存逻辑的凝聚点而存在的民间习俗,是海西蒙古族非常讲究的人生礼俗。海西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四周的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格尔木市、大柴旦及茫崖行委等地区,海西蒙古族人口为2.48万人。 海西蒙古族是蒙古民族和硕特部的主体,和硕特部是西蒙古四部之一,由于长期群落独居,因此礼俗风尚独具特色。海西蒙古族在孩子未长到三岁前,孩子的胎毛不准剪发、不准染尘、不准洗梳;剪发礼首先要掐算剪发吉祥日;仪式首先剪发贵人开第一剪,其次是家剪,三是客剪;参加剪发礼的客人要给被剪发孩儿赠送礼品;一是哈达,象征吉祥如意;二是年幼母畜,象征财富,是孩子的第一笔财产,它与孩子一起成长、繁殖;剪发礼赞词是对孩子一生的教育珍言。 海西蒙古族剪发礼体现了具有民族信仰和崇尚观念的价值趋向,并立足于海西蒙古族人生礼俗之首,所以,它具备了民族习俗、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海西蒙古族剪发礼具备了传承歌曲、赞祝词的重要作用,使剪发礼歌曲、赞词得以保存。海西蒙古族剪发礼赞词和歌曲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生活习俗及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呵护和寄托等,蕴涵着教育、哲理、思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剪发孩儿的人生第一课。 礼仪过程 分如下阶段进行。 择日 请喇嘛占卜择定吉日,并通知亲朋好友,其中首要的是幼儿父方的叔伯亲和母方的姑舅亲。 到剪发之日,主人准备宴席,备好马奶酒、白酒、奶食、油饼等。尤其要备好“布克勒熟斯”,即煮得半熟的整羊,并事先摆放在蒙古包内正方的桌上。客人到达按礼节入座后,主人宣布仪式开始,有如下程序。 (1)查戈.德吉勒 查戈?德吉勒 即敬献自食。蒙古族崇尚白色,白色象征纯洁,乳制品是第一的和珍贵的食物。主人双手捧哈达,上置银碗。盛满鲜奶(有的地方盛酸奶),按老少次序向客人敬献“查戈”。当德高望重的长者从主人手中接过“杏戈”时,朗诵例行祝词或即席颂赞,祝福主人家风调雨顺、草原丰美、人丁兴旺、万事如意。然后用右手无名指沾奶汁向上弹三次(沾三次弹三次),意在祭天祭地祭祖先,而后在受剪发幼儿前额用指抹一点奶汁, 自己双手端碗品尝一日,敬还主人手中。后生晚辈接过“查戈”时,一般不再朗诵祝词。 (2)敬献“修木尔” 蒙语称“修木尔?德吉勒”。“修木尔”是一种被视作最珍贵的礼品,其做法是,在一个圆形木制彩盘内放入炒面并压实堆成锥形,四面插四块长方形酥油块或奶皮块,其中一面插一个勺子,顶端置酥油一小块或红枣一粒。敬“修木尔”者一般为男主人,衣冠整齐,脱“吾齐”(皮袍)右袖搭肘部,双手捧“修木尔”,依宾客年岁先老后少依次敬献。敬者左腿弯曲,右脚点地并躬身点头。被敬者先用大拇指在自己额头点一下,伸手在盘中撮一点炒面,或放入口中或洒向空中,然后抬起双手,手心向上,点头表示谢意。敬者左手托盘,右手以大拇指在自己额头上碰一下,同时再躬身一次,过程即完。宾客依次象征性地品尝“修木尔”。作为主人表示恭敬接待,作为客人则表示接受主人感情的心意。 敬问候酒 蒙语称“孟德音艾日哩”。在酒瓶上缚以哈达,瓶口贴酥油一块,敬酒人左手持酒瓶、动作与敬“修木尔”相同。受敬者以右手无名指(有些地方用左手无名指)轻触瓶口酥油,向空中弹指或触唇,随之抬双手点头表示受礼。宾客依次受礼毕。主人以镶银小木碗或小瓷龙碗盛酒敬客人,客人接酒以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抛。如此三次。表示敬天敬佛敬祖先,而后饮之。 (3)剪发 由大家推请一位在场宾客中年长德高者开第一剪。但这长者的生年属相不能与受剪孩子的属相相克,如果属相相克,则另行推请。开剪时,手执绾着的哈达的剪刀,抱过受剪幼儿,并朗诵祝词,大意是祝孩子像雄狮一样勇猛,像骏马一样骄健,像菩提树一样福禄长青,长命百岁,幸福无涯。在祝福声中,老人剪下一绺头发塞在剪刀把上绾着的哈达结中,然后拿出自己所备的礼物和哈达披搭在受剪孩子的脖颈上。接着把孩子递给第二位客人,一一轮流剪发、祝福、赠礼。应注意的是客人的赠礼可以相同,但祝词要有区别。下一位的祝词如果同前者祝词雷同,会被人嗤笑。蒙古人在重要场所或庆典中使用祝词非常讲究,不同仪式有不同祝词,此乃青海蒙古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自己确实说不出好祝词,可以请别人代祝。孩子脖颈上的礼物披搭得多时,主人就只留下哈达,将其余礼物取下挂在蒙古包东北方预先备好的绳索上。客人所赠礼物一般为绸缎、布匹、 茶叶等,而孩子的重要亲属一般送马、牛、羊,数目不拘。所有宾客轮剪完毕,剪发仪式结束。 (4)共享“布克勒熟斯”(整羊) 主人拿起羊头放置盘中(羊额上头置一小块酥油),依年龄长幼让客人品尝。不是品尝羊头肉,而是用右手无名指抹一下羊额头上的酥油,然后轻触自己嘴唇,表示受礼。然后主人留下羊头,把整羊端出去(隆重庆典时锅灶设在蒙古包外);除羊背至尾的部分以外均切割成小块,全部下锅煮熟,再端回到客人面前。首先请人用刀把羊背两边的垂肉削下数十条搭成“十”字放在羊背上,主人把羊背放置盘中端起,由老而少每人敬一块,再放回,客人们才开始随意用羊肉。而后,主人频频敬酒,并猜拳行令,开怀畅饮。在蒙古人生活中,没有歌声即没有快乐,唯有歌声方能表达主客的一片真情,故不论主客男女老幼,相继献上赞歌,一曲歌罢,齐声欢呼,举杯同饮。如果为特定的人唱歌敬酒,一般要饮完此杯,否则会被认为对歌唱者不尊重。 (5)告辞词 经过一番畅饮,有的醉倒,有的倦意,应该散席了。主人端起“修木尔”再次向客人敬献,客人依次品尝。然后,在蒙古包外,主人端起酒杯给已经上马即将离去的客人敬献“上马酒”,致告辞词,祝客人们平安、贤明、聪慧、健康、长寿、幸福、如意,并欢迎再来登门作客。客人们陆续离去,剪发礼全部结束。 蒙古人来到世上,从生到死,不知要参予多少大大小小的宴席。最亮丽的却只有去发宴、婚礼宴和葬礼宴,号称"人生三宴"。它是一个人生命的早、午、晚餐,是人生仪礼中的三道风景线。 剪发礼是蒙古民族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重大礼仪。剪发礼即子女长到一定的年龄,有人说1-4岁,有人说3-5岁,总之要在3、5、7、9奇数年龄进行,此时邀请亲戚朋友参加剪下头发,这种礼仪是庄重的。 礼仪程式包括: 择吉日 蒙古民族重大的礼仪活动都有择吉日的习俗。一般请喇嘛据藏经占卜吉日。剪发礼也要择吉日。蒙古地区阿拉善一带要在1 - 4月间,即夏至之前举行。 敬献鲜奶汁和"薛木尔" 客人来到,主人要双手捧哈达,上置银碗,碗内盛鲜奶汁,先献给年长的老人。年长的人接过鲜奶汁,要口诵祝赞词,以右手中指沾奶汁弹向四方,然后在受剪幼儿的前额上抹上一点,自己再品尝一口,递到主人手里,主人依年龄大小把鲜奶汁递给其他宾客。 "薛木尔"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食品。一圆形木盘,喻为大海,木盘四角各抹一块酥油,表示人类世界的四大部洲,盘中以炒面、奶酪、奶皮堆成须弥山的形状。这种食品请宾客一一品尝。 《大唐西域记》序云: "苏迷卢山(原注唐言妙高山;旧曰须弥,又曰须弥娄,皆讹略也。),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照回,皆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环峙环列。山间海水,具八功德。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洲焉,东毗提河洲,南赡部洲,西瞿陀尼洲,北拘卢洲。" 须弥山为印度后期佛教密宗时轮派之理想圣地。如同《旧约》的伊甸园,摩尔的乌托邦,陶渊明的桃花园一样。据说这里四季如春、风光宜人,人们没有生老病死,永享长生之福。蒙古民族自十六世纪以来普遍信奉的喇嘛教接受了须弥山之说,意求幸福吉祥。 敬献问候酒 "薛木尔"品尝完毕,主人即献问候酒。宾客各自打开自己携带之酒,互相敬献。 此后将盛满酒的大铁锅置于蒙古包中,掌勺人一面用系上哈达的勺盛满一碗碗白酒递给主人,请主人递给客人,-面朗读酒词,即《大段成吉思汗颂》和《小段成吉思汗诵》;大意是"在各位友好相逢的时辰里,我们犹如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灿烂辉煌,为了永世的幸福,把这洁白的醇酒洒向天地四方……" 。 剪 发 据50年代赴内蒙阿拉善地区的调查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记叙:第一剪子须请属性相合、年纪大、子孙多或弟兄多的人,余下的远亲和朋友先剪,近亲次剪,据说近亲先剪会影响小孩的福份。被推为剪头一剪子的长者所拿的剪刀要系着哈达,并口念祝词:"翁木--愿,你幸福平安!,金色的剪刀张开了,,要剪下你那细嫩的乳发,,银色的剪刀张开了,,要将你那乌黑的美发剪下,,愿你如同海河雄健的白狮,,名扬四海威振天下!,祝你像参天的菩提大树,,福禄长青,茂盛繁华!,愿你放牧的畜群,膘肥体壮,漫山满崖,祝你长命百岁,幸福无涯!"老人剪下的头发塞在剪刀上系着的哈达上。 依照蒙古民族在剪发仪式上,被邀请来的客人在给小孩剪发的同时,还要送给小孩礼物。礼物包括小孩的日用品及绸缎衣料,也送马、牛、羊、驼。剪头一剪的人要送给孩子较为贵重的礼物,一般是一只羊。若为母羊。不得出卖,蒙古民族视之为产业的根基,靠它来繁殖。 共享"整羊"和祝酒颂 主人把煮好的整羊放在大铜盘里,请客人一一品尝。肩胛骨肉放在最尊贵的男客面前,而由他把肩胛骨肉分成若干块,分赠给晚辈。胸叉肉放在最尊贵的女客面前,由她分赠诸位客人。这时高唱祝酒颂,热烈的场面达到高峰,在酒酣兴足之际,主人再敬答谢酒并致祝辞:"敬祝客人们像田野的青稞一样,,颗粒饱满,人丁兴旺!,祝愿客人们像早晨的太阳一样,,聪慧贤明,灿烂如光!,敬祝客人们像峻岭的松柏一样,,长命百岁、郁郁苍苍……" 庄重的剪发礼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剪发礼具有较深刻的内涵 第一、剪发礼是承识被剪发者为社会成员的标志。把生下来的头发剪掉,表明被剪者已成长到一个阶段,得到社会的承认。在剪发礼上,赠被剪者以牲畜,说明他具备了具有生产资料的资格,而且开始练习从事牧业的本领。方志《青海》载:"五岁时,有剪发之典礼。自后即随其父兄至近幕放牧羔犊。骑乘牛马,渐脱离其提携时代,而开始练习谋生之能力矣。" 第二、剪发礼含有祝福之意。剪发礼是在邀请众多德高望重的宾客下进行的,远来的宾客都把自己的"福份"带给了被剪者。他们口中念的颂辞也完全是"祝福"、"吉祥"之意。按照蒙古民族习俗,这种祝福会给孩子带来永生永世的幸福,他们借佛教中的"须弥山"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他们希冀孩子成为一个理想境界的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 剪发礼并非是成年礼(通称为冠礼),因为被剪者并未进入成人年龄。这只是幼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礼仪。 近代,有的地区也有实行成年礼的习裕。《土默特旗志》载:"比丁之年,父兄为加官帽,以杆五尺量其身,是谓成丁,乃编入户籍,充当旗差。女十五以上,戴笄,即满洲大簪也"。 男加官帽,女戴大簪,此为满族成年习俗,为部分蒙古地区所接受。这表示社会承识并接纳这个人进入成人行列,本人既在社会上享权利,也同时尽社会义务。 成人礼:世界五花八门的成人礼 日本1948年政府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每年1月15日为成人节,这是日本国民的一大节日,届时全国放假。 日本的成人节源于古代的成人仪礼,而日本古代的成人仪礼是受中国“冠礼”的影响。所谓“冠礼”,指男子成年时举行的一种加冠的礼仪。 秘鲁少男在成人仪式上须通过的唯一"考试"是从约8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因而胆怯者就永远不能成为"大人"。尽管每次仪式上都有一些少男在跳崖时被摔得鼻青眼肿,但这种古老的"跳崖礼"至今仍在秘鲁盛行。 墨西哥海滨地区有个部落的成人仪式更为奇特:少男们须每人携带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游过一条海峡! 加拿大洛基地区的印第安少男在成人仪式上人人都须生吞一条活蜥蜴,望而生畏者即被取消"成年"资格。 位于非洲西部的多哥有40多个部族,世代居住在北部山区的卡布列族是第二大部族。每年7月下旬,卡布列人都要为部族里年满18岁的男女青年举行成人仪式:男的举行摔跤节,女的举行成熟节。 韩国:儒风盛典,汉唐礼制,与日本同样是一个受中华汉唐文化影响的国度. 前苏联.前苏联,在每年的6月底或7月初举行成人节。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加盟共和国兴起的。 扎伊尔的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被带到森林里,关在一间男子不得入内的"圣屋"里,戒斋三天,并由妇女开导让她们对即将开始的成年生活做好准备。 爱斯基摩族的少女,以驯一头鹿独自跨越冰原来向族人宣告:"我已不再是小孩,我要独立闯荡冰原了"。 坦桑尼亚。在坦桑尼亚,同有些非洲国家一样,青年人在步入成人时要举行一种仪式,即割礼 纳米比亚的霍腾托族,女子在成人仪式之前一直是赤身裸体的,为参加仪式才披一张兽皮,坐在家门口确定的位置,待父母宰一只母牛以表示祝愿。 中国的成人礼有数千年历史,但近半个世纪则很少举行。前不久,清华附中举行过一次成人礼,将要步入成年人行列的孩子则会在五四节那天参加成人宣誓,另外也许会得到学校发的笔记本或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作为纪念品,然后继续回教室上课. 蒙古人的礼仪及习俗 礼节礼仪 蒙古人以待客态度非常真诚而闻名于世。只要他们得知宾客临门,男女主人总会恭敬地站在门口热情迎侯佳宾。宾主见面,不管过去是否相识,都要向客人问侯“您好!”、“向您请安了!”等等。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要举家相送,并一再说些“再见!”、“欢迎再来”、“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蒙古人与客人见面时,还有个特别的待客习惯。他们喜欢拿出自己珍爱的鼻烟壶让客人嗅闻。客人若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诚心实意地嗅闻,然后把壶盖儿盖好还给主人。他们与亲人或朋友打招呼问、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方式极为特殊,相互见面,一般不习惯先问对方身体如何,而是习惯先问对方的牲畜是否平安?这是蒙古人的一种传统习礼。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游牧民族整日以牲畜为伴,牲畜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离开牲畜他们就等于没有了经济支柱。故此,亲友相遇一般都不先问对方身体如何,而是先要问牲畜是否平安。 蒙古人对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爱好:他们崇尚蓝色,认为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因此,蒙古国人习惯把自己的国家称为“蓝色的蒙古国”,草原人 民也经常歌唱“蓝色的草原”;他们珍视黄色,认为黄色是黄金与珍宝的颜色,黄色是荣华和富贵的象征;他们偏爱红色,认为红色象征着幸福、胜利和亲热;他们昵爱白色,认为白色寓意着洁净、质朴和公正。蒙古人很注意尊敬年迈的老人,也很讲究男女之间的相互平等。 蒙古人在社交场合与宾客相见时,一般也施握手礼,但献哈达要属蒙古民族最正统的礼节方式了。尤其是在迎接贵宾时,献哈达是民间传统的一种礼仪。不过蒙古人敬献的哈达不同于藏民族的白色哈达,而是由丝绸制成的天蓝色有哈达。他们在献哈达的同时,还要向客人献上一碗鲜奶,以表达他们对佳宾的深深敬意。他们相互见面一般都不施脱帽礼。请让客人只以右手示意,即施请安礼。如果人在马上要先下马,坐在车上要先下车,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请安的时候,男子要单曲右膝,右臂自然下垂;女子施礼则要双膝弯曲。蒙古人亲属间相见时,一般要施亲吻礼,晚辈出远门或归来,长辈列要吻晚辈的前额,以示祝福。 信仰忌讳 蒙古人信奉的主要宗教是喇嘛教,还有少数人信奉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蒙古人厌恶黑颜色。把黑色视为不祥的色彩。 蒙古人忌讳别人用烟袋或手指点他的头部,认为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举止。忌讳生人依坐在他的蒙古包上,觉得这种举止有失礼貌。蒙古人在饮食上不吃虾、蟹、海味及“三鸟”(即鸡、鸭、鹅)的内脏,也忌讳吃鱼,因为有些地区的蒙古人视鱼为神的化身。他们不太爱吃米和青菜;还不爱吃猪肉。 饮食习惯 手扒肉、烤全羊、 蒙古人最爱吃肉和奶类食品,尤以羊内食用最为普遍。“ 石烤肉”等都是他们常用的民族传统佳肴。他们用餐惯用刀。他们吃肉乐于把整块肉下锅煮,待六七成熟时捞出,然后用手持小刀割着吃,而且大多食量惊人。 蒙古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注重 菜肴的鲜嫩。 ?口味 一般口味都偏咸。 ?主食 一般惯以牛羊肉为主食。对羊肉馅包子、饺子等食品也感兴趣。 ?副食 爱吃牛肉、羊肉、鸡、鸭、蛋类、鹿、兔、野羊、雉子等;也以乳制品为主要副食品;近年来他们开始大量吃蔬菜。 蒙古族传统婚礼:是一部完整的、有情节、有故事的套曲,它不仅是一部诗剧,也是一部史话、一部传说。大体有这样几个程序。 伴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碧波荡漾、青翠欲滴,湛蓝的天空中飘荡着白云,成群牛羊在清澈的小溪旁栖集嬉戏。乳白色的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蒙古包旁。 伴着欢快的音乐和马蹄声,男方的迎亲队伍由新郎、伴郎、媒人、主婚人、亲友、祝词家(歌手)等数十人组成,一路上有说有笑地来到女方家。此时,女方的亲人们,给男方亲友献哈达、敬酒、互相问安。接下来,按照蒙古族传统习惯,新郎由主婚人陪着给神佛点香、敬酒、磕头。 敬神仪式结束后,由男方主婚人赞礼,并介绍新郎叩见岳父岳母及其诸位尊长。片刻,女方摆好酒宴,款待新郎、迎亲人员及双方亲友。此是在女方家的头一道宴,即求名问属宴。女方参加的人员除亲属外,还有善于对歌的嫂子。通过求名 问属,女方与男方祝词家展开喜剧式的对歌。嫂子要以攻为守千方百计难倒对方,对方祝词家又穷追不舍,想尽办法战胜嫂子,整个过程形式生动活泼、激烈,对唱诙谐幽默,情趣盎然。求名问属宴过后进行的是献茶歌。经过献茶盘古,女方家开始装扮新郎,盛赞着装。按照女方母亲的吩咐,女方的嫂子手拿银碗,碗内盛满粮米,走到蒙古包中央,用粮米画出吉祥图案,之后给新郎换衣服。新郎在女方妹妹们的推拉下走到嫂子跟前,把脚抬起来,嫂子先抢下一只靴子,让新郎一只脚蹦跳,新郎求饶作揖,而嫂子却一把将新郎推倒,让众姐妹抢另一只靴子。好半天才给新郎换上新靴子,接着在给新郎换新衣服扎腰带时,女方的嫂子和姐妹们从两边使劲勒新郎的腰,使新郎气喘吁吁,连连作揖求饶,直到女方的父亲出面喊:装扮新郎的过程才算结束。晚间举行的沙恩吐宴是女方家设的第二道宴,也是新娘出嫁的宴,离别的宴。席间,新娘、新郎、嫂子和姑娘们围坐在一桌。先唱《沙恩吐宴歌》,之后女方祝词家手端一只大木盘,快步上场,盘内装有红布包裹的羊嘎拉哈和一大块肥羊胸脯肉。羊嘎拉哈被弹向桌中,席上众人哄抢嘎拉哈。本来应该归新郎的那块象征着儿女联姻的沙恩(俗称嘎拉哈),在女方主持人的有意偏袒下,总是被新娘的姐妹夺得,于是,女方的嫂子用刀割下一大块羊肥肉,叫新郎吃,又不许新郎动手,结果新郎被嫂子戏耍得满脸羊油,连连作揖、点烟、求饶。此时,善歌的男方祝词家唱道:小小的嘎拉哈,连着骨头连着筋,只要嘎拉哈在,大腿小腿不能分。小小的嘎拉哈,连着血肉连着心,只要嘎拉哈在,连着男女两家亲。边唱边向对方索要沙恩,一直唱到《报时歌》,女方的姐妹们才无可奈何地把沙恩交给新郎。此时,启程的时辰到了,新娘与父母、姐妹们泪眼相望,依依惜别。闹了一夜的亲人们骑马赶车,护拥着新娘,踏上了送亲的路程。送亲队伍启程了,女儿的父亲站在院中望着远去的女儿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本文档为【生产习俗.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7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