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

举报
开通vip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 培训材料 一 什么是信息技术,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 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 培训材料 一 什么是信息技术,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 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 2.信息传递技术 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由于存储、记录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因而也可将它看作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一种。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 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术 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由上可见,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地位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学科教学的相关领域将做彻底的改革;学科课程将设计为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1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并实现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指导下的多样化教材选用;学科教学将强调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关系: 面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这是因为: 其一,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因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信息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将成为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国际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并竭力培养青少年查询、评估、传输、有效利用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如教材、网络等,加深和拓展青少年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内化和提升其信息素养。 其二,信息技术引发学习的革命。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拓展、创新。 同时信息技术使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领域中的任何改革,包括基础教育课程与教育改革在内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 其三,教育信息化是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是学习化社会,中国教育惟有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才能改进和加强国际合作,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服务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 基本策略是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迅 2 猛发展、因人口增长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国际竞争和各种社会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等方面。传统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信息化。 1、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实际上早在1982年就开始在北京几所大学的附属中学进行试点工作。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发展不够均衡。面对世界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为了尽快缩短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距离,1999年末,教育部宣布我国中小学从2000年9月份开始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公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并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在此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 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2001年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同时要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 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用5-10年的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与网络连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也使全体教师都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并争取在2010年前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条件较差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2、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国家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建设、地区性城域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和校园网络建设。目前,CERNET的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主干带宽基本达到622Mbps,本科以上层次的大学几乎都已直接接入CERNET,在大 3 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已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38所网络教育试点大学的网络教育提供网络支撑。另外,很多地区的教育城域网或直接接入CERNET,或通过电信、广电接入CERNET,进而也有一批中小学直接接入CERNET。 2).中小学校园网环境建设 中小学校园网络要建设的内容很多,除了网络主干建设(包括信息中心建设和布线系统建设)外,还有如表1所示的一些典型项目。在有限经费下,何者先建设,学校应根据经费、现有基础及人员情况详细分析需求和约束条件,选择合适建设项目。 表1 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典型项目、用途及约束条件 序 建设项目 主要用途 约束条件 号 1 学生电子阅览室 学生探索学习 教学资源 2 计算机网络教室 计算机教学 教学安排 视频/课件点播系 3 课堂教学、探索学习 教学资源、网络带宽 统 其他学科的课堂教教学观念、应用技能、教学资4 多功能教室互联 学 源 5 教师电子备课室 教师备课 教学观念、开发技能 6 学校办公网 教学管理 管理机制 7 虚拟图书馆 教师教学科研 教学观念、研究方法 通信费用、网站维护、信息更8 学校网站 信息发布 新 9 基本Internet服务 师生掌握网络技能 应用机会 注:“建设项目”是校园网主要功能的设计基础,“主要用途”是指最直接的应用, 4 而不是唯一的应用,“约束条件”是指在有合适经费投入、并能确保网络畅通的情 况下影响其应用的主要因素 据目前的估计,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近十万所,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近5000万人;拥有计算机300万台,计算机教室近15万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近5700多所。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大多数学校拥有计算机;现代教育设备以电脑幻灯最为广泛;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还不够普遍;多数学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在50万元以上;在校园网络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有设备不配套,缺乏教育资源库,缺乏多媒体点播功能;相当多的学校仍不能大规模上网。 3、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1).学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 从学校的角度看,庞大的资源到底如何建设,从国外资源建设的经验中发现,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资源。一般有三种途径: 第一是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Internet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第二是镜像。通过与Internet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者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 第三是自主建设和二次开发。它必须由全体教育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 2).教育信息资源的分类 按传统的辅助教学类型,教学资源可分为:讲解演示型、操作练习型、个别学习型、仿真模拟型、启智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 按资源应用的目的,教学资源可分为: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图书情报信息库、管理信息库、动态综合信息库。 5 按消费群看,教学资源可以分为:为教育机构服务的软件、教师使用的软件、学生使用的软件、为师生服务的软件。 按产品类型,教学资源还可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等。 3.)教育软件与资源的现状 根据有关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学软件与资源的应用情况呈以下特点: 学校运用软件或课件教学的情况并不是很普遍;学校使用各公司生产的教育软件较少;学校经常使用的教学软件主要是计算机学习类软件、学科辅助教学类软件、课件制作平台类软件;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资源不丰富,目前的信息化仍不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从教育软件厂商的角度看,教育软件具有巨大的潜力,甚至有人认为,我国软件产业的主要出路之一是教育软件产业。 具体地说,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软件市场是最大的。我国有约2亿中小学生,从学生到家长和教师都非常希望有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益智游戏软件、课外学习软件(为拓展学生知识面服务)、模拟探索学习知识软件。目前很多学校和家长反对学生玩电脑游戏。确实,现在市场上的游戏软件中,以纯娱乐和暴力类的见多,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身心健康。如果开发商能够成功开发出符合学生学习需要,且又有较强娱乐性的游戏,是会受到各方面欢迎的。 为教师服务的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为教师提高自身能力服务,另一类是为教师课堂教学服务。从目前的情况看,为教师课堂教学服务的软件市场要大,但从长远看,为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软件发展前景会更大。这二类软件由于需求量大,因此,可以大规模生产,形成产品大力推广。 而面向教育机构的软件一般是以定制的为主,少量可以是产品化的。这类软件由于系统内容复杂,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开发难度大,一般是规模较大的公司做,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它还是比较有利的。 从今后发展的角度看,网络版是发展方向,但是,就我们国家的发展状况看,单机版短时间内还不可能被淘汰,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市场会很大,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网络化发展的速度。 4、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6 1).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有效措施 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结于一个学校来说,建好的校园网却没人用,这无疑是校园网建设的最大失败。无论何人,在网络性能、带宽和资源均有保障的前提下,要有效应用网络,还有三方面的因素:应用网络的兴趣和动机、应用网络的基本技能、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因此,要让管理干部、学科教师和学生都充分使用校园网,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考虑。 2).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阶段 大量的实验表明,即使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也比较熟悉,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地使用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又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5、教育信息产业 1).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信息产业发展 由于受我国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所限,单纯依靠基础教育自身的力量和国家的投入来发展信息化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甚至整个社会来共同参与。未来的方向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发挥大企业、大公司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支持一批有实力与经验的企业参与网上学校、校园网络以及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基础设施是各学校的校园网和一些区域性的教育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目前许多企业都已参与校园网的系统集成和教学资源或教学软件的开发,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一批企业相继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校园网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教育教学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很快会涌现出一批校园网应用服务的提供商,而校园网应用服务或教育信息服务是未来教育信息企业的主 7 流。 2).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从我们现在了解的企业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产品中,属于重复开发的产品太多,例如,几个大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管理平台、多媒体教学平台、视频点播系统等,除了名字不同,其功能、应用对象等基本都是类似的,很难看出各自的特色是什么。从现在几个管理和应用平台看,在技术上是没有太大的问题,关键是应+用,有些功能很多,可是真正常用的功能就只有那么多;从开发商的角度看,是希望用先进的技术来为教育服务,引导教育信息化能够与信息技术同步发展;但是,事实上,从教育应用的需求看,教育信息化并不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而首先需要的是稳定和可靠的技术。试想:当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时,使用了不够稳定的技术,等解决了技术问题,下课时间已经到了,怎么办,所以,那种希望把先进的技术用于教育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并不现实。 因此,开发商在进行教育信息化产品开发时,首先应该对教育和技术二方面加以深入的研究,了解教育的需求和特点,在成熟的技术中找到能够为教育服务的最合适的部分加以整合企业要想为教育实实在在服务,得到教育市场的认可,就应该投入必要的人员与时间和教育界的人员一起共同研究、探讨、实验,找到双方最佳的结合点。目前的教育类信息产品,从技术角度考虑得多,而从教育角度考虑的就少了,问题主要在于企业对教育不了解,他们的产品自然也就难以被教育市场认可了。 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含义、特点和目标,是实施整合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地认识这些基本问题是科学地研究、有效实践整合的前提条件。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界定 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 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 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祝智庭教授: 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 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 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就是无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还是在其他课程中,都要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课程的各个方面的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内涵 9 1)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本身就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是课程,信息技术应当服务于课程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时涉及课程文本与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仅限于学科课程,还要涉及活动课程(课内活动、 兴趣小组和课外辅导等);不能仅限于显性课程,还要涉及隐形课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要素 1)在学习理念上的整合(将“教中学”变成让学生“做中学”) 2)在学习目标上的整合: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深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信息处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批判性 思维能力;?社会交流与写作能力。 3)在课程内容上的整合:在课程内容标准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与各门课程之 间的整合点。 4)在发展历程上的整合 5)在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上的整合 6)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整合(一节写作课):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越性, 但是没有一种媒体能解决一切教育难题。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 1、整合课应具备常规课堂教学的共性。 整合课不是游离于新课程体系之外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形式,它必然具备常规课堂教学的共同特征。 在“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背景下,整合课与常规课堂教学一样,都应该达到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 10 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革,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是整合课的专利,是对任何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因此,不能把整合课与常规课堂教学对立起来,认为只要整合就是好的或整合课就比常规课好的观点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2、整合课又具有其个性特征。 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四者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将成为每一个个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为此,整合课必然具备了四个方面的个性特征。 ?可实现教学内容的网络化呈现方式。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从过去的纯文本的、静态的、线性的呈现方式,转化为集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五种信息的外在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多媒体的、动态更新的、非线性的呈现方式,会更具激发性、针对性、延展性和实效性。 ?可实现网际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共享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内容不在只是课本和有限的文本资料,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重组和取舍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同时网络也可为学生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网际合作学习平台,这样,学生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半径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会更方便、快捷、有效。 ?可实现网络互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网络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创设情景、提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互动研讨,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实现超越时空的多重交流方式。 网络环境改变了课堂上过去唯面对面的限时的单向的交流方式,实现向非连接的可持续的多向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网络之间的交流形式更多样化,可更广泛、更持久、更深入,使合作学习、教学评价更有效。 所谓整合课就是利用网络环境实施的课堂教学。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交互方式会打上网络的印记,同时各 11 种方式的选择更为多样。在教学中,到底应该凸现整合课哪一方面的个性特征,要因学科而异,因教学实效而定。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切入点。通过这个切入点的研究和实践要达成的目标是多方面的。 1. 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才得以进行;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水平越高,对信息环境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随着整合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会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校信息环境的建设应根据整合的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围绕下述三个方面分层次地进行: (1)创设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硬件环境 ?创设满足教师教的需求的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 ?创设满足教师教 、学生学的需求的硬件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 创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硬件环境--校域、城域、国际网络 (2)创设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教学资源软件环境 ?满足优化课程学习需求的课本资源 ?满足扩展性学习需求的校本资源 ?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社本资源 (3)创设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文技术环境 ?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把整合的研究和实践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开发技术、媒体传播技术和教学系统的设计技术,提高实施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智慧和能力。 ?形成完整的教学价值观体系,以整合的教学活动全面地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2. 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改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并为教师与学生、学 12 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制,这为在多方面上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 (1)探求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和普遍规律 (2)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计算机及其网络、专业网站、电子图书馆、网上搜索、网上课程和远程教育等机制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稳定的教学模式群落和有效的方法策略 (4)在已有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发展和创新性研究,形成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基本理论 3. 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通过优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具有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发展和生存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自觉地以不断地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5)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格、超群心理、开放意识、必胜信念、主人公姿态等高尚品格。 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内容的要求、地域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创新性,应注重整合的实际效果,不要把它定式化。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整合的思想、整合的方法研究,不要将整合与某一种机器、某一种软件捆在一起。只有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具有活力,才能够产生实际效果。 1 (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学科特点,并基于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整合。 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能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时,应基于一定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2 (注重整合过程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即整合过程的设计。 在整合过程的设计中,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什么时候使用计算机,什么时候使用网络,更关心的是用计算机干什么,用网络干什么,即关心利用计算机,利用网络如何去收集、分析、处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 3 (综合学习的方法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态,它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根据综合学习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 综合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形态,其学习流程如下所示: 将学生置于问题环境,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决定课题、制定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探究学习、解决问题—评价—课题再构成、再探究—总结、发表、交流、推广、应用。 14 首先,将学生置于实际的环境中,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地决定应解决的课题,并基于所决定的课题,自主地研究制定解决该课题的计划。该计划应包括所研究课题的目标、方法、过程、人员、分工等。 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进行课题解决,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 在探究、评价的基础上,学生对课题及其解决有了一定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应对课题进行再认识、再探究。如此反复,最后对课题及其研究实现完全 的解决。 课题完成后,应进行总结、发表、交流。一方面可对课题及其解决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同时,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表现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课题解决后,应注重成果的推广、应用,使课题及其研究又返回到实践中。在整个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应让学生与实践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4 (重视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指将学生置于问题的实际环境中,通过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这是一种面向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基于案例的学习、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体验学习。 为了实现体验学习,需要寻求一种用于体验学习的实际环境。学校教育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很难建构这种现实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建构一种虚拟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过程的设计,应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也可参考综合学习的学习流程进行设计。 在各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有人十分强调上网,好像上网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上网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往往忽视了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学习、解决问题。有人批评这种现象是在学生与现实中设置了一道网络屏障,并 15 警告说,我们不能以网络将学生与实际隔离开。我们应十分强调学生与实际的现实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习。 5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人们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对事物进行认识、理解。通过分析、处理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表现、信息的传递进行信息的沟通。人们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去有效地认识世界、获取知识。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应十分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设计,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去设计学生应如何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表现信息和传递信息,并以这样的信息过程实现知识的探究、发现。 6 (协同学习 协同学习是在充分利用各种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学习形态。它能充分表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协同学习可实现不同地域的合作,进行大面积的体验学习,日本全国发芽图谱的因特网教育应用实验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参加该项应用实验的学校有 100 多所,颁布在日本国各地。该项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与自然、与他人接触,通过因特网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具体的活动过程是,全国各地的实验学校,在同一天、同一时刻播下规定的种子。随后,各校的学生定期地观察种子的发芽与成长情况,并以 E-mail 或者网页进行交流,定期进行总结、发表,由此实现协同学习,达到综合学习的目标。 利用因特网可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校际间的交流,也可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学生在这种交流中进行学习,实现能力的培养。 七、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16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个别辅导工具,指导个别化学习,它的测评系统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17 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分工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 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八、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 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在教学中实现以下几点转变: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和人才观;转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观;转变传统学校观;转变传统的师生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观;转变传统的多媒体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和教学评价观。 (二)建立新的管理机制 1、加强管理与激励机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职能的逐步转变和教师工作方式的变化,学校必须制定一些积极的配套管理与奖励政策并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 2、建立示范学科。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科目,培养骨干教师,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科目带动其他学科,推动整个学校的课程整合深入发展。 3、全面推进整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入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每一堂课。 4、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内、校际交流。参与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走出学校,观摩其他学校的优秀课,吸收先进 18 经验。 (三)课程整合的深入过程 1、从本学科开始进行课程整合。课程整合应从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开始,在学科内部分地实现课程整合的目的。 2、从易到难地开始进行课程整合。应从课程整合程度较低 的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开始,逐步过渡到整合课程较高的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如多学科的设计和跨学科的设计或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等,最后进入超学科的整合设计。 3、在协作中开始进行课程整合。实施课程整合计划,学校首先要营造一种协作的文化,建立一种协作的机制,教师则首先要学会协作的技巧。 4、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潜能。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加强教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掌握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以及网络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常见问题与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主导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再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加强教师课程整合理论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伴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或更高的要求;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特有的属性,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能力,以适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要求。因此,应迅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课程整合教学理论和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提高。 6、注重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均衡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要进行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启发引导学生在网络化学习中发挥友好互助精神,开展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7、教材内容与教学安排的革新。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革新原有课程内容,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其次,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 19 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要着眼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 8、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教学资源无论从其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的急速增长更形成了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震撼性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学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科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已成为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九、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集知识、技能于一体。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饮食具体应用环境的学科教学来完成,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而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回忆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应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情景创设的教学模式 情景创设模式,即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再现过程,,掌握知识,,理解意义,,形成能力。 情景创设型的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联想、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能力。 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靠单一媒体、以一种方式来刺激学生大脑,就容易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学生易感到疲劳,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如果整节课全凭教师讲解且教学媒体除了粉笔就是黑板,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这是因为,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学生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与过去的年代 20 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都能理解鲁迅笔下的“我”那丰富、快乐、有趣的童年生活的。教师若能在教学中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童年生活的精彩画面,伴随着优美的画面、轻松的旋律、定于感情的朗读,学生的感情深处很容易产生共鸣,也就容易理解“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及教师悉心的引导下,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教学难点和重点也就不攻自破,对学生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模拟演示型的教学模式 模拟演示型的教学模式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演示,,连接新旧知识,,形成概念,,感受新知,,形成技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强大的化远为近、化宏观为微观、化抽象为具体、化瞬间为永恒的演示功能。学生在理解知识过程中必须从形象、具体的实物直观或模拟直观中建立表象,逐渐概括出各个抽象的概念,教师需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渗透思想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丰富其古籍、深化其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探索研究型的教学模式 探索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即运用信息技术操作实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深化理解,,灵活运用,,培养创新能力。 索研究型教学模式依托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地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 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代用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获取的主动者,教师是引导者,学生的种种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信息技术如何与其它学科实现有机整合是国际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21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积极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讨一些教学方式: 1. 探讨式(协作学习式) 其授课程序是: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2. 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 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 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念或知识点。 5. 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 教学游戏 22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较强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7. 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 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9. 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 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机使学生置于构造好的环境中,并提供进行探索、分析、推理等工具,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11.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 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实现“整合”效果的最 ?优化。 1(师生关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参 23 与者、指导者、引领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学生的各种角色定位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2(人机关系。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情感交流,而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人机关系。这里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机”是多媒体教学的软、硬件。处理好人机关系,就是要做到合理地使用机器,机器为人所用,而不是人“役”于机器。计算机不能代替教师。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3(生生关系。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非常重要的策略。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采用“互补”的形式划分协作小组,让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共同探索、发现,共享知识信息,共同商讨、论证、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分工协作等,使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养成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的习惯。 4(真实与虚拟的关系。教具、学具、课件、情境的选用或创设,能用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利用虚拟要做到虚拟为真实服务。信息技术不能替代参观、考察等活动,不能替代学生的生活实践。 5(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媒体的关系。不能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忽视其它媒体的作用,更不要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能用黑板、语言等表达清楚的,就不必使用电脑。 6(常规训练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要以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培养健康情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原则,当其他手段无法达到其效果时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应促进而不是削弱常规训练。 十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设计 24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理论和观念在不断发展中 现在教学设计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也层出不穷,各家争论也比较大。 根据美国的最近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作为教学设计理论最重要的参考书,居前三名的分别是:迪克和加里的《系统化教学设计》(1996年)、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原理》(1992年)以及加涅于1985年写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理论》,这说明在美国传统的教学设计工具书多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我们这次教学设计大赛,还是介绍一些目前比较公认的,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法。 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如何让我们设计出来的课程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比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等,因为在不同的教学观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你是按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业,五大环节的程序来设计教学,人家一听就知道你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而一个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师,他设计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提供问题—建立假说—讨论验证—形成概念,其教学策略是发现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改的要求,我们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问题的分析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策略的决策者、教学资源的组织者。这是保证我们的教学设计与新课改指导思想一致的前提。 2、什么是教学设计 各家说法大同小异,最简洁的是李克东的定义,“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1) 从教学设计的定义可以看出,教学设计首先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设计的目的是要对课堂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协调和控制,使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优化。 25 (2) 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为基础的。因此要首先作好教学分析,分析之后要明确解决教学问题的目标是什么。 (3)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考虑达到目标需要哪些条件,采用那些方法,通过什么样的步骤,帮助我们接近教学目标,这些方法步骤被称为教学策略。 (4)作为完整的设计过程,在实施之后都要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进行修订,使方案趋于完善,这样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我们教师的课后小结就是一个自我评价、修订、完善的过程。) 以上四项就是教学设计所涉及的全部内容,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教学条件,在什么样的教学空间展开教学。我们现在依托的信息技术环境有三种: ?依托校园网的教室多媒体环境 ?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 ?直接利用INTELNET的广泛互联网环境 老师们常用的是前两种,我们也主要是介绍前两种教学环境的设计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 1、知识点、教学目标的配置 ? 教学目标受课程标准的制约 课程标准以前叫教学大纲,被称之为教育宪法,改称课程标准是考虑到教育固有的规律,有意识地弱化了大纲的指令性质。但是课程标准是课程最终达到的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总体性的终极标准,不能充分体现对每一节课的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针对一节课的知识,它要求很具体,根据知识点的性质不同,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也不同。 有影响的教学目标体系有两个,一个是加涅的认知目标体系,另一个是布卢姆的认知目标体系,我们国家广泛使用的是布卢姆的体系。但布卢姆的教学目标深受美国文化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各国在引进时都作了相应的修改,我们国家各 26 省市对教学目标分级处理也不同,比如吴边显在《新教学论》中就将认知水平分成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级,我们在进行知识、目标与教学策略配置时,应当根据北京市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教学目标。 各位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有行为动词,因为只有通过对学生外显行为的观察,才能随时掌握你的教学是否达标了。 另外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目标分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是认知领域的,对于劳技课一类的教育目标还有一个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为模仿、操作、精确、联 接四级。 ?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决定教学目标的因素有三个 ?课程标准 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往往在一个时期是不变的,是较稳定的常量。 ?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阶段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在某一学年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大致保持同步,在一段的时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相对稳定。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清楚所教学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根据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和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对学生的分析就更要摆到突出的地位。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学年段或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属于视觉型的;有的属于听觉型的;有的属于动觉型的。因此在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和组织教学资源时要考虑满足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材的知识内容的性质 教材知识内容日日更新,是最不稳定、最活跃的变量,因此,设定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教材分析。进行教材分析要有两点必须考虑的 所作课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承接关系。一般单元起始课往往要求学生粗知方法,而单元的结尾课往往要求学生会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27 所作课有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哪些要达到理解水平,哪些不但要理解,还要会应用。 教学目标是一个体系,包括三方面,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凡是整合课要把信息技术素养作为目标融到相关的条目中,比如通过对网上资料的浏览提高快速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超文本的阅读方法等描述语句。如果直接上INTELNET在情感目标中还可以写:能自觉规避网上不良信息等内容。三方面要写全,再强调一遍知识点后面要跟行为动词,技能的升华就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当于思想渗透和思想教育。 ?如何交待教学目标 A(交待教材、章节、单元、第几课; B(交待学生已具备了哪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C(交待本课与前后章节各方面知识的关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D(交待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交待各知识点的性质; E(根据课程标准,所教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最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F. 交待资源形态的特点,根据特点交待信息素养目标。 2、如何确定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学习活动程序、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和媒体的组织与呈现的总体考虑。 *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基础是分析教材,根据教材分析制定教学目标。第二步就是根据知识的性质,学生的学习风格配置策略和方法。 我们国家引入布卢姆的教学目标时,专家对有关的教材知识性质作了分类,即事实性的知识、概念性的知识、技能性的知识、原理性的知识、问题性的知识,对不同性质的知识作了教法提示,即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 28 设疑思辨。构成一个直角梯形结构图。这个结构图可以作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参考。 评价 设疑思辨 综合 分析 呈现过程 应用 提供示范 理解 创设情境 知识 展示事实 概念知识 技能知识 原理知识 问题知识 事实知识 其实这个结构图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索引,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结构图,直接去搜索学习资源,比如事实的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去查找典型事例,像赵州桥的样式等;原理性的知识学生可以去查找事物的演变过程,像减数分裂等等。设计时这样处理的教学策略,就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策略,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以课堂群体学习活动为主,环境是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环境或者是网络机房,组织形式上表面看与传统的组织形式没有太大区别,主要分三种:集体学习活动,适合于新知识的学习或群体练习;个别化学习,适合于有针对性的事实查找,简单问题的解决;分组合作学习,适合于复杂问题的意义建构。其中个别化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更适合在网络机房学习。当然多媒体教室里也可以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但如果分组时间过长,在知识处理上会遇到困难。 *学习活动程序就是我们常讲的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在设计活动程序时,要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学习活动的时间分配,很关键的一点是要给 学生的学习活动留出充足的时间。 *在知识材料的组织上,由于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情境和大量的资源,教师要将网上的资源与课本的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系统知识提供给学生或者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内容。这一点是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 29 ?在学生进行“会话”和“协作”时,教师不要忘记自己是“知识意义”的承载者,要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只能是启发式的、引导式的、质疑式的,决不能是灌输式的,传授似的。 (2) 交待教学策略要注意说明选择策略的依据。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学设计的重心所在。在交待教学策略时,要讲清为什么选择这种策略。比如你采用设疑法导课,你就要说明“疑”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集中注意,引起思考;如果你采用复习方法导入,你就要说明这是为了唤起学生头脑中旧知识的苏醒,以使新知识找到生长点。总之要善于用现 代教学理论解释你的教学行为。 (3)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 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来考虑。 ? 从教学内容的性质来考虑。 ? 从学生的认知需要来考虑,教学中当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有距离时,教学就会产生困难,这时教师或者设计一个恰当的类比事物(举例)使两者发生联系,或者利用课件或网络资源,提供替代经验,以弥补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 上面介绍的三个方面以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价值最高,因为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出发考虑教学,符合主体教育和建构主义认识论的教学潮流。 十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个主要形式。各级各类学校针对信息化的课堂中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 随着研究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育专家都探索出许多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教与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课堂整合研究的主要载体。那么整合的质量该如何评定已成为摆在 30 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 (一)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1、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评价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后现代的主要特色。当今的教育已经不同往日大工业时代,培养的是克隆型的人才。现今的社会只有创新,有个性特色的人才,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因此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本体出发进行因材施教。同样的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效果时,要重点评价整个的课堂教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对每一堂实例课的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明确: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学习理论发展告诉我们,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能力,特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的对每个学生都公平,如果我们仅仅单一的讨论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强制的方式是不公平的。因此一个教师的课堂,无论在教学的实施中,还是对学生评价时都不应该只划定一个共同的标准,判断每个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这个标准。课堂上应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课堂的即时反映作出灵活的应变,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评价是为了督促教师谨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自我原有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有所收获。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长处与短处,加以积极的引导。 2、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是评价的基础 目前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不是舞台上的圣人,他只是教学的引导者,用以验证学生的知识,学习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主要的职责是提供给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结合点,学习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另外还强调建构主义的学习的主体不是一些孩子,而是所有的学习者。教师教学的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目标所在。建构主义的 31 学习过程不是单向的,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实践——反思的过程。 因此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的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中时刻想到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助者、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学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特点。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教师要教,而不是仅仅通过说教。教要从说话转变为行动,在活动中学创建一个新的活动课堂。 3、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是评价关注的主要内容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之下,小学阶阶对知识的广度、深度要求都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教师能够有一定的时间精力用于探索人才能力培养的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一系列实验中都非常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评价时,教师对能力培养的关注与否是我们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 在对培养能力评价的关注中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出发: (1)教师对于培养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关注 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够一味的灌输所谓的知识,应该通过课堂的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应该学会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学会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2)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注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学会扩充并整合知识: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3)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的关注 评价教师对于沟通、合作能力培养的程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沟通技能培养的目标:能思路清晰地、有目的地与听众交流,并理解对方的思想;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达到交流的目的;能认识、分析和评 32 价各种交流方式。 合作技能培养的目标: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 (4)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关注 创新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创新的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小学教师的课堂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好土壤,教师要能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支持和论证适合某一环境或听众的推断和结论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加以有效的评价、改造和利用的能力;通过考虑各种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的能力。 4、关注信息技术的作用是特色所在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期望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有效的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的特点,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质与量。 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也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评价开展中的一个主要关注点。信息技术使用的形式,信息技术使用的效能将是我们评价信息技术使用的主要指标。 (二)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图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会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划定一级评价指标,在详细描述评价标准时都会发现有重叠的部分,而且有一些评价标准很难明确将其分类。因此我们在设计指标体系中只能根据我们的指导思想设计尽可能含盖面广的指标体系。 我们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以课堂教学实施的线性流程为评价的线索,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设计指标体系是我们考虑了以下两点: 1、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结合时代的特点。我们对课堂的评价中要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今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评价重点体现人本的特色,从人出发进行评价,最终也要回归到人的要求上。 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评价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同时要紧扣我们 33 开展的试验[1]的具体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二级指标体系由学生、教师和课堂准备、实施和环境五个部分组成。 1、关于人的因素的评价 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堂信息技术整合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学生的信息能力更是决定了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最终效果。即使再好的教师和教学的设计,如果学生的信息能力很差的话,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就几乎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了。因此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考评时首先将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考评的指标。主要从看待信息的观念,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对计算机网络的操作能力几个方面进行评定。除此之外,对教师的评价我们还强调教师教育理论的水平的高低,最新教育观念学习的能力。 2、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点内容,这个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指课堂实施一部分,还包括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反思。不仅仅关注教学信息的传授的情况,看最终的一个量化的教学结果,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对整个教学进程的把握能力,对教学信息的领悟运用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水平,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的引导状况。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和关注,强调评价过程本身的价值。 教学准备阶段的评价主要关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评价。从学科目标、能力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策略、课堂问题几个方面的设计来评价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 教学实施阶段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关注的实战环节,在这一部分,从教师和学生分别的表现中获取评价的信息。教师方面考虑: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实际实施情况,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教师的应变能力。学生方面考虑: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的维持,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交互性积极性。 3、教学环境的评价 34 教学环境是教学的辅助因素,也是衡量一个信息化的课堂的一个比较量化的指标。主要从教学课件,教学资源,教学氛围,和媒体使用的状况几个方面加以评价。 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5) 1、 明确具体,符合本单元的具体要求。 2、 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可操作、可检测。 3、 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5) 1、 教学重点是本单元主要内容的核心。 2、 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准其难点,帮助学生克服。 教学情景的设计:(5) 教学情景的设计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并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资源的提供:(5) 能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及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内容提供恰当的资源。(如:网络、音、视频媒体、相关课件以及书籍[含教材]等)这些资源能够有效的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引领、促进作用:(10) 教师能够有效的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并能够适时银铃突破学习难点,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 课堂教学策略:(30) 1、课堂教学策略灵活、巧妙,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发挥主动性。 2、多样的教学策略还能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增强集体意识。 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10) 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创新能力、协作精神。课堂学习效率高,效果好。 课堂学习评价:(5) 35 能够围绕本课学习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评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对完善和巩固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积极性作用。 教学课件:(10) 1、 体现数字化信息技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的优势。 2、 能够清晰准确地展现教学内容。 3、 能够突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4、 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整合思想体现:(10)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理念,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教学过程之中,能够有意识地渗透信息意识的教育。 教学效果:(5) 1、 目标达成,学习理解,掌握应用。 2、 思维活动,提示问题,生成问题。 3、 创设情景,引学为乐,愿学学会。 十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案例一 草船借箭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课) 一、 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 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 感。 二、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36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习内容。 三、 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四、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7 五、 教学媒体设计: 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习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 六、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 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 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 知己知彼。 (3) 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 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8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七、练习设计 阅读分析: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先向姜维传给他自己的兵书,又交代了军事安排。他吩咐杨仪,我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杨仪、姜维和费一按照诸葛亮的嘱托,暂时扣压丞相病故的消息,有次序地撤退人马。 诸葛亮的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一面大帅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与夏侯霸、夏侯惠向魏营走去。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司马懿十分感叹:“我不能料到诸葛亮的死啊~” 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39 司马懿再次引兵追赶蜀军,但已晚了。他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确实是一代奇才。司马懿无可奈何,只得带领队伍回营了。 此时,蜀营将士放声痛哭,为丞相诸葛亮举哀。 回答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案例二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的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尝试一种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黄山奇松》进行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对黄山奇松之“奇”的感悟是个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要化难为易,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40 对象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阅历还相当浅,“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限制了他们的视野。 2(独生子女的持宠撒娇,情感体验不完美,心理意识并不十分健全。 3(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对信息的需求、与他人合作的需求、展示自我的需求意识较强,但真正的动手能力未必强。 媒体设计: 课前教师制作《黄山奇松》专题学习网站,凭借信息技术突破书本这一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极大丰富教学知识量。 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片、声音、动画、影片,这就是信息时代“超媒体”阅读。在制作《黄山奇松》专题学习网站中,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黄山奇松”、“黄山怪石”、“黄山云海”、“黄山温泉”、“黄山日出”、“黄山雪景”等影片,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还搜集了大量的黄山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另外,在网站中,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有文人墨客赞美黄山的诗篇,有黄山的历史、传说、典故、风俗等人文景观,有对黄山景观的具体说明,有关于黄山景观形成的科学小品,有飘逸精美的游记散文„„这种“超媒体”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便于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 为了便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黄山奇松》专题学习网站设立了“进入课文”、“精读品味”、“美文赏读”、“创造天地”、“黄山在线”、“阅读留言”几个栏目。“进入课文”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创造一个提出问题的情境。“精读品味”将课文内容与相关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进行链接,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问题的场所。“美文赏读”搜集一些飘逸精美的游记散文,给学生营造一个语言熏陶的环境。“创造天地”将课文学习进行迁移,激发学生 41 进行创造。“黄山在线”将“黄山四绝”、“山岳景观”、“丹霞景观”、“日出景观”、“石窟景观”、“水体景观”、“四季景观”等景观以图片、影片、文字等“超媒体”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进一步了解、研究黄山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阅读留言”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再生资源的交流阵地。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主要精神,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能力目标。 (1)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懂课文的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将网络资源与文本相结合,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佳句。 (2)掌握文中生字词。 教法分析: 1(信息技术,既是师之师,又是生之又师。 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学习网站,栏目丰富,设计精美,与文本紧密结合。这个制作过程,使教师对文本进一步地理解深化,甚至可以说是对文本更高层次的诠释;而专题网站的加盟,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广阔学习空间。这一点充分体现了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即: 42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目标明确,学法指导到位。 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法指导:一、以读为主;二、网上学习,整合信息。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就有的放矢;学法指导到位,学生学习就有了依托。 根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教学过程,我设计为以下四部分: 一、造氛围,激发兴趣,全面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一段充满诱惑力的黄山风景短片引学生入情境。利用那一棵棵黄山松千奇百怪的姿态去抓住孩子的视线。好奇心是很容易催发浓厚学习兴趣的。 兴浓之际,请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展开讨论。教师整理、归纳出课文抓住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来介绍黄山松的奇。随着阅读感知,提示学生要归纳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潜移默化,让学生找着构段成篇的一条线索。 二、扣重点,自主探究,感知深入。 教学须有详有略。了解黄山松的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其中三个层次,采用一详两略的教学方法。 迎客松,先请学生自读文本体验,了解它的姿态优美,网页辅助感受。更要了解这种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通过朗读,学生领悟了“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 43 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了解了迎客松在黄山松中独特的地位。 接着,学生再针对迎客松的美,读读想想,也可自主上网浏览学习,或搜索图片,或阅读介绍,或点击影片,以获得对迎客松的全方位了解和体验。这里努力追求的是知识来源的课文与网络双渠道结合,知识形式的文、声、图、像结合,学生感官的手、脑、眼结合。学习过程中催发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自己知识的欲望。 在学生对迎客松有了生动印象的基础上,请学生感情朗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迎客松给我们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学生通过探究,进而知道是描写、转折、比喻、想象等表现方法,准确鲜明地展现了迎客松之奇特点。此刻,学生再读“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整个黄山的象征”时,词的内涵就都能表达在他们的表情、声音、语调之中了。这是最理想的词语学习境界。 三、运用网络,合作研究,整合反馈。 继续以黄山松“奇”为整合点,请学生分组上网,自主搜索陪客松、送客松,合作探究,进行信息选择、复制粘贴、情感体验、组织表达,通过留言板展示,交互阅读,利用生成资源进一步了解黄山松“奇”之美。这是一次较高层次的反馈,催发课堂教学生成机会,利用生成资源为教学再服务。既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又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兴趣,使学生经历了先由从网络吸收到再借网络反馈的内外化交互的全过程。 四、探究创新,综合实践,拓展延伸。 课文结尾,一句“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我们不妨让学生展开遐想的翅膀,想象自己此刻就置身于遍布奇松的黄山风景区,展目四望„„ 44 录像也随之开启„„随着解说词,进而使学生理解到“是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得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不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 新课标又指出,实践也是最好的课堂。因此,还可围绕课文第一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设计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黄山怪石图片展、黄山云海解说赛、黄山温泉广告擂台„„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对“天下第一奇山黄山”的感性认识,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黄山松是奇的,文本的描写是生动但也抽象的。通过信息技术,学生有了一定的依傍,化难为易,客观上促发了学生研究黄山松的欲望,引发了他们研究事物的兴趣,从而通过作者的这篇文章获得了黄山奇松的直观认识,并延伸到课外,提供了获取更多黄山奇景奇闻的可能。 45
本文档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4KB
软件:Word
页数:5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17
浏览量: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