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经济

中国当代经济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当代经济中国当代经济 文本预览: 当代中国经济 第一章、中国改革制度 第一讲 一、增量资源分配的影响因素 1、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国民收入支出结构:购买消费品还是购买投资品, 理论上存在着一个最优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和支出结构,使得增量资源在政府部门这么多,在非政府部门这么多,从而保证了国民收入是最优的,也就是最大的。这就是增量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我们与俄罗斯改革的区别 1、我们是对增量资源进行调整。而俄罗斯是对存量资源直接进行私有化调整。 2、存量资源的配置上,理论上也是像增量资源那样进行配置。 ...

中国当代经济
中国当代经济 文本预览: 当代中国经济 第一章、中国改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第一讲 一、增量资源分配的影响因素 1、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国民收入支出结构:购买消费品还是购买投资品, 理论上存在着一个最优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和支出结构,使得增量资源在政府部门这么多,在非政府部门这么多,从而保证了国民收入是最优的,也就是最大的。这就是增量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我们与俄罗斯改革的区别 1、我们是对增量资源进行调整。而俄罗斯是对存量资源直接进行私有化调整。 2、存量资源的配置上,理论上也是像增量资源那样进行配置。 3、在现有所有所有制形式下面,都有其适用范围,在其适用范围中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弱点。所有制的问题,就是涉及到谁控制这些增量资源,谁是资源的主人。 4、国有非国有具有绝对优越性,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只有在适用范围内,才有其比较优势。 5、国家所有制的好处:外在的经济效应,可以应对市场失灵。京九线都是经过欠发达区域,带有扶贫效应。有货流不足和客流不足的缺陷,但有两个好处新的纵观南北的产业带的行程, 第二讲 一、国有制的好处:外在的经济效应(以京九铁路为例) 1、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受益的部门不会交给产生外部效应的部门 2、发展或增长极:增长极效应 二、国有制的局限性:经济激励约束制度有问题 1、激励约束制度有问题导致活力不足 2、效果体现在:它产生的效益和他的收入脱节。 三、是否实行国有制 1、产生的外部效应带来的受益与激励约束不足带来的可能损失相比较,来决定是否实行国有制 2、没有外部效应时,国有制扩展需要谨慎。 3、强外部效应时,应采用国有制 四、国家控制的增量、存量的资源范围的大小,或国有经济控制的领域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1、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有直接关系。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面临任务和约束条件是不同的 2、与非国有资本实力或进入障碍有关:国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国家进入非国有不容易进入的 五、以资本主义二战后发展为例 1、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都经历了国有资本的扩张和收缩的阶段,前三十年总体上扩展阶段,后三十年(上世界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收缩。撒切尔夫人终止了国有化,世界上掀起了非国有化的浪潮。 2、很多人认为:八十年代后,私有化的兴起源于国有化的错误,这其实是错误的。1976年之前国有规模扩张导致了黄金时期。 3、资本主义前三十年国有化原因: 私人资本进入障碍。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上私人资本不愿进入 第三次科技革命,私人企业无法进入,比如载人航天飞行。 解决失业问题,政府使部分企业放弃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改为就业最大化目标,为达到此目的,政府改变企业性质。 4、后三十年进行私有化的原因 基础设施建立完成了,但私人部门经营有效率。 非国有资本进入的障碍减少了:私人经济甚至富可敌国,经济全球化解决了人才不足,进入障碍与领域减少了。 过度强调就业最大化的目标。 5、调节的实质,是寻找存量资源在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分配的均衡点。 6、中国工业化任务需要国有和非国有资本的共同推动。 7、中国的非国有资本在货币资本数量上可能非常大,但是产业很低端 8、退出论:私人资本可以保证最优的供给,竞争性领域退出,非竞争性领域加强 缺点:过于强调西方经济学理论,过于意识形态。 9、有选择的退出: 六、两个约束来确定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在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比例 效率约束, 机会成本约束。 来确定增量和存量资源分配的比例。 七、均衡分配均衡点 1、有一个能够保证其达到最优配置的体制,如果偏离均衡点,则借助政策手段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比如朱镕基政府中, 部门不能利用的资源:借助国家债务,使其变成国家控制,进入私人部门不愿进入的领域,比如机场,高速公路等等。 第二章、创新制度激励,使得蛋糕做大 八、制度创新(第四讲):使两条线向上移动 1、制度决定激励结构和激励的有效性 2、变革一共有以下几部分:(与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变,不涉及基本制度的改变) 改变分配结构,向个人进行倾斜:国有经济创造的财富会给私有经济和政府,因此私人经济发展会很快。 私有经济成为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合法私人财产制度 (中国私有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不是中国私有化的结果,而是分配结构的变化) (国并不是将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对立起来。) 与时俱进:私人老板能不能入党,不能以有产或者无产为标准。而是以能不能承认党章,政治立场为标准。 3、基本制度的创新和基本制度实现形式的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 九、基本制度实现形式的创新(第五讲) 1、传统公有制理论的问题:范围和形式的问题。 公有制有无优越性的问题中:优越性的范围: 优越性还是十亿人的优越性, 有效的共同占有。共同占有的范围是多少 优越性得以发挥的形式: 2、范围和实现的形式与什么有关: 社会化程度有关(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采用集体公有制) 占有的主体能不能适应占有范围的变化,不能超过社会分工的限制。(社会分工:旧分工使得人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体力劳动者无法从事脑力劳动) 科学技术形式不同导致有效占有的范围也不同,比如铁路范围要大,修鞋匠要小 中国公有制的改革需要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比如现在的基金所有制:社会所有 3、公有制在实践中的矛盾:一方面生产社会化要求公有占有范围的扩大,而旧分工对占有 主体的限制。有效共同占有的范围和边界要由发展的程度,劳动者受旧分工的限制情况来确定 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七讲) (1)占有形式的不同,有效占有范围内进行直接占有,其他范围内间接占有或叫授权占有:多层次授权: (2)最高权限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国务院及其行政系统管理企业,因此国务院拥有行政权和所有权,因此政企无法分开),解决方式,成立国资委来管理国有企业 (3)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源于旧的制度安排和观念意识形态的东西 中国先进行思想解放:一方面是自上而下,两一方面是自下而上,重新对原有的制度安排进行再认识。 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农村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创新。(A、中国农村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承包责任制,承包期短,农民掠夺性开发土地,延长承包期,不强制性推行承包责任制,个别地方发现有更好的形式,可以因地制宜进行探索。) B、同时也允许自上而下的改革,除了基本制度之外的方面,给地方自发改革的机会和条件。 重大的、目标性的、战略性由中央来掌控,来避免改革的失控和摩擦。 C、自下而上的自发性制度的变新和改革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存在着制度短缺的问题。因此存在制度的短缺。因为自己进行改革的成本很大,然后很容易被模仿。自上而下的改革则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D、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避免由集权到分权过程中改革失控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反应社会理性。(由于个人理性的结果可能导致社会的非理性) 中国既有体制性改革也有制度性改革 4)中国的改革创新是在非均衡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力图寻找一种适应于这种非均衡的改革( 方式 A、地区发展的非均衡 B、经济体制的非均衡:传统体制的影响力、支配力和控制力是不一样的。城市受传统的体制影响更大,因此中国改革要想从城市率先突破是不现实的。农村先改革,然后城市采用重点突破整体配合进行改革。 (5)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A、问题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创造效率创造经济发展,还要创造社会的稳定。 B、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并不一定要求政治的多元化(分权,多党制)与此相配合。我们本来以为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仅仅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然而事实上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在这些变革领域中产生累积了新的矛盾。(比如劳资关系矛盾、贫富差距问题)这些矛盾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 C、中国进行两个分权的同时,没有进行政治性分权的改革(第十讲) 两个分权:经济性分权:经济性决策权的重新划分 行政性分权:给各地方政府以行政权力 没有经济政治性分权:应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横向:政党之间行政分权;纵向:政党与选民之间政治权力的划分,政党的权利来自于选民的授权 因为经济性和政治性分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强调了地方的权利,但是避免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进行相抵抗的方向,避免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讨价还价,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和宗教问题严重的问题。中国宗教自主,不允许外国控制。 D、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会创造政治改革的条件,会创造自主、竞争、独立、开放的意识,为民主化政治创造条件,先摆脱经济依附和精神依附。 经济改革形成多个利益主体、利益集团相互制约的条件。进一步形成政治竞争的条件。 E、我们虽然不进行经济政治性分权,但可以不断地改进。比如人大权利可以不断强大。 F、多政党的前提: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在发展中国家很难执行。多政党会存在多数人暴力,多数人民族欺负少数民族 (6)西方人提出的,中国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第十一讲) A、越是不发达的地方,非正式制度(习俗)对人们的约束越强。 B、我们重视其正式制度的改革、创新,我们对非正式制度的改革创新还不够。正式制度的变革很快,并且具有可移植性。 C、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不协调地方: 市场经济中的平等自由人权的观念与等级制度的冲突。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商业道德的缺乏:利与义、利与德 个体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失败时反社会,反政府倾向 对平等的传统的理解与正常收入差距的扩大的混淆 对资本的传统理解和人们积累资本愿望 中国的人际关系和人情关系(乡村中人际关系:熟人关系(不讲原则)和陌生人关系(原则当头)),因此人们通过一切可能办法,将陌生人关系转变成熟人关系,将助长不正之风。领导者的熟人关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规则面前的不公平。市场交易中的熟人关系 中国对人情关系的改革:属地审判原则到异地审判原则; 第三章:将蛋糕分好。 十、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第十二讲) 1、现在有哪些分配问题 A、可以从统计材料中看出的问题: 两个比重偏低: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偏低,个人和家庭收入占国民收入偏低,并向下走。 城乡差距扩大:不包涵保障性隐形收入,已经达到1:3.3 东中西部差距扩大: 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也呈现扩大趋势: 部门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高达1:8~1:10 2、传统体制下的收入分配: A、不是平均主义,工人、农民、干部之间并不是平均主义分配原则 B、带有浓厚的身份制和等级制色彩:按职业特点进行了划分,比如种植业和养殖业叫农民 非农业产业体力劳动者叫工人,除当兵和其他两类之外叫干部(大学毕业生)。 这种分工的基础上很多东西与这种身份相联系: 比如农民实现工分制:不享受商品粮,没有福利型分房,没有实质性社会保障,只是通过土地来保障,享受国家的公共产品较少。这种分配使简单的劳动分工变成了特殊身份 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低价购买商品粮,国家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电房租等非常低,公费医疗,子女就业国家统一安排; 干部实行级别制:大学毕业23级,副排级待遇;干部向行政级别上靠拢 C、不同的身份与制度安排相联系(第十三讲) 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上没有差别,但从分配制度上有身份的差别。身份制包涵着等级制在里面 D、传统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行政系统组织起来的系统,按照等级原则组织起来的。显著性的级别,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得不同行政系统上有了行政性等级差别,比如处级单位,科级单位,股级,四分之一科级,行政级别对应地位和权利,以及获得的报酬和收入。 E、地区也有等级差别: 北京:享受特供 上海:八类地区,工资高 3、我们对传统分配体制的问题认识不足,导致的问题 A、民工:城市工人比农民工获得工资高出一倍,还不包括社会福利。 并不是市场因素,而是身份制在作怪。农民工不享受市民待遇, B、打破我们的身份制和等级制要比平均主义要困难得多 C、产业性的歧视:学农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没有多少在研究农业第一线 4、收入分配的标准和方式(第十四讲) A、中国的脑体倒挂问题:其实有问题。不能划定体力劳动者一定是低收入。根植于等级制度,导致收入分配标准的扭曲。 B、收入分配或产品分配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 生产条件是指:包涵生产的客观条件(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生产主观条件(劳动力资源) 生产条件的分配:、 生产条件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谁拥有这个生产条件就可以以生产条件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分配)(劳动力的生产条件的归属问题,奴隶不拥有劳动力这一生产条件,工人拥有了人生自由,才有了劳动力的支配权)、 C、生产条件借助于什么样的方式在不同生产领域进行分配。(市场方式: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方式与生产条件不能够脱离。收入分配方式根据生产条件的多少来判断) 与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均衡关系有联系,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要求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均衡分配) 前提是资本能够在市场上充分流动为前提:以前种植业和养殖业必须固定,不能流动。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劳动力的条件。 D、我们的生产条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视 (1)、客观生产条件的分配: 公有制:国企高管不应该高薪。生产条件带来的收益有生产条件的所有者进行分享; 非公有制(私有制):依靠所有权进行分配; 劳动者的劳动力条件: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或是非个人所有(公有制+劳动力个人所有=按劳分配:因为旧分工的条件下:劳动者劳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劳动的差别还原为收入的差别,进而变为人们收入水平高低的差别。积极意义上是一种劳动的鼓励,消极意义上是一种饥饿纪律); 十一、收入分配过程(第十五讲) 1、收入分配的分类 A. 非市场机制下:分为初次分配过程和再分配过程 B. 市场经济条件下:分为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和收入分配的调节过程。(微观的收入分配 过程与宏观的收入分配过程发生分立) C. 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借助于市场机制来进行收入分配。都建立在市场的等价交换的基础 上的。不叫做初次分配过程,而叫做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D. 由于存在一些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不能通过市场来进行,市场也存在失灵会导致收入分 配的扭曲,因此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行收入分配的调解过程。 2、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 A、借助于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B、西方经济学的理解:每个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将其所拥有的要素给企业,企业根据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支付要素价格。 (即按照生产条件来分配)(原则是等价交换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C、事实上企业不仅仅使要素的组合,企业总体劳动获得收入的过程。 (1)、非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劳动性收入:支付劳动力的价格,剩下的归物质资料的所有者所有。 (2)、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劳动性收入:支付劳动力的价格, (3)、但是由于在公有制企业中没有客观要素所有者和主要要素所有者要素的分立。如何进行分配,没有了物质资料的所有者,由代理者代替。我们的劳动者仅仅是劳动者,仅仅获得劳动力价值,代理者一旦独立化,劳动者获得劳动收入的价值化,使得按劳分配难以实现,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例下降。 (4)、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剩余劳动价值仍然归劳动者所有(现实中给了高管的工资等); 这种共同的占有必须以给劳动者带来财产性收入为条件。 3、采用宏观调节的原因(第十六讲) (1)、从市场存在失灵角度来看: 主要体现在它的外部性。(比如化工厂的污染) (2)、产业化(市场化):很多行业在中国无法进行市场化。比如中国教育医疗等无法进行产业化。 社会需要建立保障基金。解决常规性风险,非常规性风险,为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群体。建立收入和生活保障的来源。 (2)从效率的角度来看: 社会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 社会收益=内部收益+外部收益 因此社会成本与企业内部成本不一致,偏离了效率角度,因此偏离了最优配置。 因此使用宏观的调节,使得偏离最优配置达到最小值。 4、政府通过什么方式调节着分配过程。 收入过程: 支出过程: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支付;转移性支付; 公共产品: 政府投资的选择: 社会保障 5、政府取得收入的过程和支出过程按照什么样的标准 A、着眼于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 B、不仅仅遵循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 C、将通过上述原因引起的收入的差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D、同事要把效率和公平统一起来。 (1)什么叫公平,它和效率有什么关系, 微观仅仅讲求效率,宏观仅仅讲求公平。这是不对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认为是公平的。 6、我们出现分配问题的原因 我们从传统分配问题到现阶段分配过程的转变而导致的 A、我们改革中还未做到,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清楚的 B、变革过程中两项并存带来的问题。 十二、收入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已经我们政策的选择(第十七讲) 1、 公平: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用基尼系数来衡量 A、 基尼系数:收入所占比重,人口所占比重, B、 奥肯:《公平与效率的交集》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 但是他的公平带有平均主义的意味。绝对的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2、 公平的理解多种多样 (1)包涵:前提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机会的公平。 (2)社会可接受的公平的客观标准:公平是历史的范畴: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 (3)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公平作为历史的产物,包涵历史的规定性。 A、资产阶级公平:消灭阶级特权;权力的平等;机会均等(延伸到社会、政治等其他领域);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B、资产阶级公平的问题:无产阶级不接受 C、无产阶级公平:消灭阶级差别(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别),向占有上的平等方向走(一个阶级不能凭借资料所有权占有另外一个阶级的劳动) D:无产阶级:提出公有制,代表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E:公有制条件下的收入分配: 共产主义: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不能按需分配(因为旧分工的存在),以统一尺度(劳动)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4)公平带给我们的启示: A、公平不代表没有差别,不能以差别的大小来区分是否公平。(依然存在劳动差别带来收入差别),应该以引起收入差距的原因为标准。由劳动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是公平,有劳动以外的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是不公平的;现实中存在着劳动差别引起的还存在占有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 B、A的前提必须是劳动性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才能够成立; 如果有储蓄,储蓄带来的收入是公平性收入(利息不是按劳分配的报酬,也不是不劳而获);储蓄被看作劳动的积累,劳动积累的差别带来的收入的差别,看作是公平的。 3、 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和宏观收入调节过程都给我们带来了收入差距过大 (1)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带来收入差距的原因: A、 客观生产条件与主观条件的市场化分离: 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市场进行配置,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方式采取市场来配 置。 公有资本在资本市场进行配置带来的收入,有谁来控制和占有, 由不同层次的代理者来控制的。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收入会被代理者控制和 支配。 劳动者,劳动力商品化 B、 经济性分离:市场化过程中使其失去了参与分配的条件(比如失地农民,农民 的土地由集体所有制被征用改为了国家所有制,国家卖地给了个人使用权,但 是国家并没有给农民足够的补偿。农民在这份土地上获得收入的资本)(改革中 的下岗分流)。 这两种分离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分配失衡想结合,引起了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过度的非均衡。 带来的影响 A、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非均衡 B、 不同部门之间分配的非均衡 需要达到的目标: A、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B、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需要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为前提。但是存在自然的人为的和制度性的障碍。 C、城乡收入差别的原因:生产条件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和城乡之间流动性差异。 土地的有限性(不能任意增加土地);土地资本(投资的对象是土地,土地边际收益递减); 人均土地增加条件:科技进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 土地投资收益低,没有向农村投资 人力资本差异扩大 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是不公平的。显然与公平相违背,甚至于效率相违背。因为效率需要不同资源在社会上自由分配。 D、很多地方不是等价交换: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换的价格取决于:交换双方权利的既定以及这种权利的制度安排;社会成员背后社会力量的强弱有关系 第二十一讲: 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中也有公平的问题,并不是公平只存在于收入的调节过程中。 二、收入调节过程中也有一些因素存在收入调节的逆向调节 1、政府取得收入和支出的过程存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A、取得收入过程按照统一的原则,即税制要统一。 (1)、然而现实中税制的不统一: 表现在内外所得税的不统一;城乡税制不统一(农民没有起征点问题) (2)、国民待遇的差异:公共产品,社会保障的差异。 四保四不保,一联系。保城镇不保农村,保就业不保失业,保固定不保流动,保障的水平与所在单位相联系。 (3)、预算执行过程中,权力过于集中,不够透明,公共资源公共支出被滥用,流向不该流向的部门。 (4)、收入分配秩序不够规范。 五色致富:红色致富(权力),黑色致富(黑社会),白色致富(贩毒),蓝色致富(海洋走私),灰色致富(灰色性收入) 2、微观领域收入分配调节的政策 1)、收入分配的调节与生条件的调节相结合起来, ( 因为微观领域收入分配由生产条件所决定。 避免经济性分离,避免乱征乱用,给失去土地农民合理补偿,给其合理性出入。 (2)、国民待遇原则: (3)、反垄断:自然经济的垄断不是反垄断的对象,制度性安排的垄断是反垄断的对象,不仅影响了公平也影响了效率。因为生产条件自由分配,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等量资本获得等量报酬,这也是效率的要求。 (4)、打破身份制和等级制 (5)、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增加对其人力资本的投资 (6)、规范政府的调节过程,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税收过程中要考虑效率与公平问题。纳税过重,高收入者不再增加收入;转移过多,导致低收入者对再收入的依赖,导致低收入者不努力了。 (7)、避免权利对再分配的控制和再分配的流失 (第四章)国民储蓄投资(实业投资,而不是金融投资)与金融 第二十三讲 一、三者的关系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储蓄者不再是投资者(实业投资)。金融过程将储蓄者和投资者相联系起来。三者之间又相互作用。 2、三者的关系影响宏观经济的状态 二、国民经济的储蓄结构与投资结构和金融结构的关系 1、储蓄结构:指储蓄的主体结构(国内归结为三个主体:家庭个人;企业;政府的储蓄) (1)、国民净储蓄:三个主体结构储蓄构成国民净储蓄 (2)、国民总储蓄:国民净储蓄+折旧 2、国民储蓄形式结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存款;国债;股票等)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储蓄形式结构的需求与供给相一致。 3、储蓄的主体结构与形式结构的关系: 三个主体对储蓄形式结构的选择也是有差异的。意味着金融地位的重大差异,比如在政府为主导的储蓄形式中,政府选择多样化不多,金融需求低,家庭为主体时,金融地位就重要的多。 4、投资结构: A、投资的主体结构: 政府投资 B、投资的部门结构: C、投资主体和投资部门之间的关系:投资主体会影响投资部门,比如政府投资于外部性较强的部门。而个人只考察内在收益较强的部门,而政府可以将内在收益和外在收益结合起来进行投资部门的选择。 5、国民收入结构的改变:传统体制下政府储蓄为主,变为大部分控制在非政府部门手中。 A、传统体制下:政府通过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一部分用于社会消费基金(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一部分用于社会积累基金(用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投资),因此国民收入的储蓄过程和投资过程是一个过程。是同时决定的。 B、 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不一定相等,原因: 财政可以先支后收,强制性公贷; 人们会将货币存在家中,但是物质不会闲置,银行创造多了将货币膨胀,少了货币收缩。 人们的消费计划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因为金融支持可能得不到。 C、国民收入的储蓄结构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因为储蓄结构由三部分构成,但是三部分的储蓄倾向是不同的。 D、国民收入的分配可以影响储蓄率和投资率 (1)初次分配: 在不同要素之间的分配,在劳动要素进行分配和非劳动要素之间划分比率高低。因为劳动要素分配(工资),非劳动要素(利润)。 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因为不同部门的储蓄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2)再分配: 政府转移收入的过程中,部门之间收入的转移 E、储蓄的多样化影响投资的改变 投资主体的改变:之前是政府投资,因为抑制非公有制经济,政府掌握着可投资的资源,政府作为可投资的唯一主体。现在投资的主体多元化了。 因此现在金融决定了储蓄流到了哪些投资者手中。刚刚进行金融改革时,无法打破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障碍,使得投资短平快,使得投资重构化,重复建设情况很多。 三、国民储蓄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家庭储蓄的行为对国民储蓄的决定的关系 1、储蓄=收入-消费,之前都是考虑收入对储蓄的影响,而消费应当也对储蓄有很重要的影响。 A 、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消费并非完全个人和家庭的行为。因为劳动力的再生产,要符 合社会生产的需要。 B、平均消费范围:一方面由社会所决定,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规律性。 百万阶段(房子) 两个阶段过渡时期,储蓄会增加,储蓄行为具有阶段性,收入增加不会立刻引起消费行为的增加。,十万阶段(2003年SARS流行:买汽车),万元消费阶段(电脑,移动 通讯),千元阶段(家电:电视,电冰箱),因为消费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主导消费品的变动上。不同时期的主导消费品不一样。主导消费品:百元产品(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美国要求别的国家买它的国债,美国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这样来缓解其储蓄率降低的风险。 然而中国储蓄率也在下降。 2、中国经历了储蓄缺口向储蓄过剩的转变 A、储蓄缺口:强制储蓄 B、强制储蓄:利用非市场手段造成国民储蓄的行为。 (1)、最初利用相对价格,非货币手段, 工农业剪刀差:农业品低于价值水平,城市进行票证,降低消费。(非市场手段,部门之间的转移)市场化改革中废止了这种手段。 (2)、向绝对价格,货币手段与非货币手段并用的发展。 强制性公债:强制性购买,并且政府可以少还,也可以不还。 可以通过非通货膨胀的手段来解决强制储蓄问题,M=PW/V 非通货膨胀不变即P不变,假设流通速度V不变,因此货币化程度W提高,可以解决M提高问题。 (3)、改变V的方式: a、发行流通纪念币:可以提高货币化程度,纪念币不参与流通。 b、市场化过程中,原来不通过货币的媒介进行交换,现在转变为货币媒介进行交换,这样国家就可以通过货币控制这一资源,因此中国货币化程度不断增高。 c、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边际产品原来为0,转移到新的领域,使其边际产品不为0。 城市剩余劳动力:上山下乡,使其边际产品不为0 了。(被称为储蓄的现实化) (4)、货币税或者通货膨胀税 向货币持有者征税。税基:持有的货币量。税率:通货膨胀率 税基和税率有关系: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导致持有货币量减少。意味着税基下降。 因此存在最大货币税(最优货币税)。 同一货币税:有两种选择,一个是低通货膨胀率,另一个是高通货膨胀率。 (5)、中国货币税的问题 中国货币税,通货膨胀率增加,货币税增加。但是中国正常的税收却较少。总得税收可能不变,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因为国民税收:以名义货币收入征收的,即可变价格征收的。通货膨胀增加,使得实际的正常征税减少。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持续下降了,一直持续到1994年,政府实际可支配的份额越来越少,因此中国进行了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 (6)、1994年政府税收改革后,政府控制收入过快增长了。使得居民(劳动)收入下降太快,因此应当减税。让其稍微大于1,不要大的太多。再伴随强制性储蓄,中国内需启动会越来越难,储蓄率越来越高。 (7)、中国现在的强制性储蓄还是存在,中国储蓄率过剩。 a、强制性储蓄形式改变了,通过价格、税收等方面的配合来实现的。使消费者推迟消费。 家电等:消费税,重置税。 汽车交易税:实际上是一种强制储蓄。 高房价:政府拍卖土地,推迟消费到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让你等。 b、部分社会成员没有社会保障,必须储蓄来实现个人保障。 (8)、中国储蓄过剩带来的问题 社会保障不足。所以储蓄率不会降下来。 解决办法:不是要老百姓降低储蓄率。而是逐步减少强制性储蓄,健全社会保障。 经济学寓言:美国老太太借别人的买房,中国老太太储蓄买房。没道理。因为有愚太太才有智太太,都是贷款买房,会贷不到款。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就可以降低保障。 强制储蓄积累的资源:可以运用到改善民生,建立保障,增加人们消费支出,解除人们后顾之忧。 第三十一讲 3、储蓄到融资到投资的三个过程 I,直接金融资产,中介,间接金融资产,S I,直接金融资产,S I,Self-finance,S A、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理论界有分歧 (1) 储蓄决定论:储蓄是投资之源,储蓄决定投资的行为和规模(发展经济学的刘 易斯、 (2) 投资决定论:投资带动国民收入增加,同时带动价格的上升,因此投资带动收 入,进而带动储蓄的增加。(凯恩斯理论) a、 传统宏观经济学不研究金融问题:因为假定储蓄可以自然而然的流入到相同 收益率的部门中去。 b、 但是凯恩斯政策有个前提:通货膨胀率与S/K是无关的。其实通货膨胀率与 S/K之间是相关系的,比如中国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曾经出现抢购,S/K会 降低。 第三十三讲和第三十四讲 3) 金融决定论 ( a、 中国的投资应当用于储蓄消费下一阶段应用的方向上。 b、 中国这一阶段为何有如此多的不良资产,说明金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金融没有转移到储蓄规定的发展方向上去。 c、 金融和其他领域一样,没有远见,短视,到处投机,短平快。因此国家角度, 应当培养有远见、预见性的金融人才。 d、 储蓄没有自然而然的导向相同投资收益率的方向中去,储蓄发展的规定的发 展方向上去。 这正是宏观金融的假设,然而这正是我们国家最大的难题。金融将储蓄投向 未来主导消费品的假设上。 e、 如何才能有远见:企业家需要远见,国家制定者需要远见 B、 金融用三种方式将储蓄和投资联系起来,因此金融要对投资和储蓄两者的需要都要满 足。 (1)、我们金融改革的目标:建立简介金融为主的金融体系,不完全正确;因为间接金融资产的收益性和流动性不能同时兼顾。这样就会造成对储蓄行为的限制。 (2)、间接金融:银行的好处: a、银行可以产生金融规模经济,还可以进行期限的转变。(短期存款可以变成长期贷款) b、不需要等待储蓄的转移,没有存款银行也可以贷款。货币的扩张,生产的创造不取 决与个人的行为。因为我们将钱放在家中,但钱所代表的资源被银行控制。 (3)、银行的缺陷: a、会造成投资的短平化,因为银行的贷款一般期限比较短。 b、直接金融的资产可以克服这种缺陷。 (4)、直接金融的好处 a、直接金融的存在限制了银行作为万能控制者。 b、直接金融可以给企业长期投资。 c、可以兼顾流动性和收益性。 (5)、我国直接金融的缺陷 a、我国上市公司带有明显的圈钱色彩。 b、股市变形了 (6)、中国融资的问题 a、中国农村提供的存款占1/2,但是得到的贷款只占1/10 b、中小企业融资难 尤纳斯:解决了这个问题,创立了穷人银行。 挑战了金融领域额的教条:富人的信用要高于穷人。 (7)、中国农村面临问题的原因 a、农村不是企业,不能搞企业型发展;要异制性解决它,与农村情况相适应的金融组织去服务。 b、不需要城市化金融企业,城市化金融方式强加给企业。 c、放宽农村的金融管制。 (8)、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多样化金融支持。 C、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弊端(银行业不允许经营证券、保险;保险不允许经营银行, 证券) (1)、导致市场的分割,市场资金流动的限制。 (2)、中国为何进行分业经营 a、 中国综合监管能力不足 b、 中国银行业独大,证券业基础薄弱,银行业会阻碍证券业发展。 第三十七讲 四、利率协调投资于储蓄的关系 1、利息率: A、解释的四大流派:实际利率;流动性偏好利率;借贷资金利率;借贷资本利率 B、还有均衡利率 IS-LM均衡。 (很多人在中国不惜修改数据来解释这种模型) C、实际利率: S=S(r)储蓄与Y有关 I=I(r)边际效率 S=I货币 D、流动性偏好利率:凯恩斯对IS曲线进行批判 S=S(r)储蓄与Y有关 I=I(r)边际效率 S=I货币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利息和利息率都是货币现象,不能用实际变量来解释。因此不能用I和S等实际变量来解释。 因 此只能用货币现象来解释,只能通过货币供求来解释。 E、 只强调了实际因素或者只强调了货币因素,因此货币因素和实际因素都决定着实际利率 这 种理论强调:存量+流量,实际利率强调存量利率,而凯恩斯只强调流量利率。应当把两者结合 起来。 S+&G;I+&GD;逻辑上的混乱,不成功。因为S是实际变量,&G是货币变量。同样的I与&GD也不能加,货币虽然可以代表价值,但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不能喝实际变量直接相加。 F、 IS-LM综合利率。 一个国民收入的情况下对应着唯一的利率。 2、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第三十八讲 3、利息率的产生。 A 、我们将消费信贷抽象掉,不考虑它。 B、当S和I没有分离的时候,即储蓄的主体就是投资的主体。在储蓄和投资的过程中,没有借贷关系。 因此用储蓄和投资去解释利息率没有关系,用储蓄和投资区解释利息率没有依据。因为储蓄和投资是同一主体。 C、因此利息率的产生以储蓄和投资分离为前提。但是分离不一定产生利息率,如果借助于股票形式完成的投资过程也没有利息率的问题。 D、然而通过金融中介(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来完成的借贷关系,此时才有利息率) 通过发行债券,以债券形式发行的借债,是有利息率的。 E、因此货币资本和货币资金影响着利息率的大小。又因为现实生活中,货币以纸币的形式出现,纸币自身没有价值了。因此就会产生货币自身价值的变动,因此利息率就有实际和名义之分。因此货币会影响名义利息率,如果存在货币幻觉就会影响实际利息率。 F、货币幻觉:收入和物价同时增加时,人们觉得收入增加了。正是因为货币幻觉的存在,货币才会影响实际利率。 G、因此I中应当除去发行股票和自行储蓄投资那块,剩下那块影响货币需求。 S中也应当去除直接自行用于投资的储蓄和购买股票的那块,剩下的影响货币的攻击。 因此货币供求平衡时一个偶然现象。 第三十九讲 4、 我们利率影响因素 A、 平均利润率是利率的限制性因素。 B、 受货币供求的影响 中国借贷资本规模很大,中国储蓄结构中主要来源于家庭部门,而家庭的主要结构是借贷资本结构。因此中国的借贷资本的规模非常大。中国老百姓喜欢这种资本形式,因为货币在中国的风险性比较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保险。 C、 因此中国利息率受这两个方面影响,中国利息率不会太高。 中国储蓄大规模倾向于借贷资本,因此供给很大,压低利率。企业发行股票等上市融资方式比较困难,需求拉动利率上升。但是由于平均利润率的限制,因此不会太高,呈现周期性波动的情况。 D、 因此在一个国家,不存在均衡利息率的问题。因此IS-LM曲线不能够成立。 E、 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中得到了解释。利息率不仅是借贷资本的价格,还直接影响着收入 分配的关系。 5、 利率的政策问题和利率的改革问题 A、 实施低利息率政策(凯恩斯开端) (1)、一方面认为:投资决定储蓄,利率政策应当放在刺激投资的,应当有利于投资。投资决定储蓄的三个方面:因此投资的增加有利于促进资本积累的增加,促进经济发展的形成。 利率不能够确定在适度的水平上。往往有趋高的趋势。应当用法律,习惯,道义制裁的办法来把利息率控制在适合的水平上。 从凯恩斯开端,人们对战后发展实行的低利率政策,深信不疑。 (2)、产生的问题: a、低利率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抑制社会储蓄,从而使社会的资金来源降低到最佳水平之下。 b、储蓄具有利率弹性。低利率政策鼓励了自我融资。从而减少了流入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使得金融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被削弱了。 c、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生产者选择对生产要素的组合,要考察要素的相对价格的高低,当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相对高了,以资本取代劳动。使得成本最小化。从而导致资本密集度的人为的提高,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加剧失业的压力。 d、低利率导致信贷的配给。低利率发出了错误的信号,发出了资本过剩的信号。资本供大于求的信号,对投资者和储蓄者将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投资者不利于节约资本,储蓄者不利于增加储蓄,不利于资本的积累。 (3)、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解除利息率的压制,使其恢复到均衡水平之上。利率自由化和高利率政策。 第四十讲 B、 利率的自由化改革和高利率政策相一致 (1)、这样就可以鼓励储蓄。可以促进就业,使得劳动替代资本。 这样就可以把不合格的借 贷者从市场中挤兑出去;可以发出一种正确的信号,资本短缺信号,可以鼓励人们增加储蓄。 2)、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自由化利率中成功者很少 ( a、韩国和台湾是成功者。储蓄率增加,经济起飞。 b、但是失败者非常多。出现了:利率选择的逆向选择效应。很多人不去借款了,敢于冒险的人才去做,只有冒险投资高风险的地方才能还本付息。但是很多银行收不回高风险领域的贷款。出现了银行的破产。 (3)、反思的东西 由于借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因此银行收益率受利率单调的改变会改变。 然而银行的收益最大的利息率低于市场平衡时的利息率。只有在银行收益率最大化时的利率才能使得投资的最大化。 原因: a、 利率增高,使得借款者平均质量的下降。因此银行保证最大收益的无法实现。 b、 高利率鼓励企业用于高风险活动,导致了道德风险的问题。 c、 企业拖欠的可能性提高,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 d、 高利息率不一定能吸收更多的储蓄(收入效应),可能既会导致收入效应也会导致替代 效应。因为他可以少存入一些钱就可以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 (4)、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的问题 资本储蓄量太少; 缺乏投资项目,缺乏企业家能力,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此时利息率高的时候抑制了其投资能力。高利率没有人贷款,使得已有的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对发展中国家的限制不仅在储蓄能力方面还在投资能力方面。 (5)、中国实际情况 中国储蓄率不断升高,但是投资回报率不高,不应当抑制储蓄来降低储蓄率,应当提高投资能力。 C、 中国应当走的道路: 中国不应当走两个极端,低利率和高利率是两个极端,中国不应当走两个极端情况。 1)、利率在括号内浮动。横线表示社会资本回报率。 (2)、调整利息率应当考虑通货膨胀率因素,但是不是完全相对应的调整。通货膨胀率3%,名义利率不一定调高3%.利率提高因为还受国际流动资本热钱的流入等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若人民币升值,涉外企业可能就会遇到困难。 (3)、利率调整要慎重,利率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金融结构改变也会造成货币供求市场的改变。比如关闭股票市场会给货币供求造成重要影响。只能通过借贷的银行融资了。 第四十二讲 五、储蓄、投资、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 1、提出的背景 A、投资率与储蓄率的差别越来越大,储蓄率越来越高,投资率越来越低。储蓄大于投资,且差额呈现扩大趋势。 B、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数量在不停地上升。 (两缺口模型:投资缺口和外汇缺口。投资缺口:投资大于储蓄,缺口用外资流入来弥补;外汇缺口:需要更多的进口外国产品,需要引进外资。) 但是中国两个缺口都没有出现。 中国的储蓄大于投资。 但是中国的外汇没有缺口,而且是反向的。中国的出口一直大于进口,是贸易的顺差,中国还出现了双顺差。 2、分析的解释方法 先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再将人民币汇率引进来。 3、上述不正常现象说明了什么, A、储蓄分为没有引致成本的国民储蓄和产生引致成本的国民储蓄 1)、引致成本:会导致国民收入的损失。 ( (2)、引致成本的形成:国民的过度储蓄。强制储蓄的产生。 (3)、国家的国民储蓄曲线: 国民储蓄的引致成本曲线: 理论上最优的国民储蓄点:引入单位投资带来的国民收入(即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率的体现) 此时交点是最优的国民储蓄点。 在这个点前面是储蓄的不足,即存在储蓄的缺口,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来解决。 在这个最优点后面的时候就是储蓄过剩。 B、中国经历了储蓄不足和储蓄过剩的转变 (1)、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甚至改革开放之后一段时间,都是储蓄不足,但在改革开放的作用下以及各种形式的强制储蓄的作用下,中国出现了储蓄过剩的情况。 (2)、中国是否还引进外资 引进外资引致的成本:引进这部分资本而流出的国民收入。 在上面一段,引进外资是合算的。 引进外资与内资不是同质的.引进外资的同时会引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所以外资的质量要高一些。技术和管理会产生外溢效应,影响国内企业发展。外资的引入还可以使过国内补充性因素得到有效配置。国内由于技术等因素,很多要素(资源、劳动力、设施等)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外资的流入可以使其配置更加合理。 (3)、引入外资的缺陷: a、外资在中国具有优惠政策。 b、外资的引进可能强制性,替代性效应,使得国内品牌挤出市场,可能使得国内储蓄更加过剩。 c、可能使得政府不再动员储蓄,甚至动员储蓄用于消费。但是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外资需要还本付息,只能靠增加的国民储蓄部分来还本付息,并且只能把增加的国民储蓄转化成美元等国际货币。这就要求必须要通过出口来转化。若换不了就可能陷入国际债务危机。拉美国家的80年代的国际债务危机就是这个情况。(外国资本家的直接投资拉美国家存在恐惧,怕其控制经济甚至政治,拉美国家多通过借款形式来发展经济,对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是发现出口没有提升,没法还本付息了。债务累计到一定程度拉美国家无法获得新的债务,外资不再借入并且会流走,拉美国家陷入经济衰退) d、这告诉我们这种外资对国内资本的替代,看似经济合理,但是会影响到经济的长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如果长期依赖外资,不对外投资,会造成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 第四十三讲(复习四十一讲和四十二讲) 第四十四讲(复习四十一讲和四十二讲) 第四十五讲、第四十六讲、第四十七讲 4、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 A、中国的过剩的储蓄要不要进行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看似不存在经济合理性,看似中国储蓄成本是曲线下 面部分,然而国际收益曲线(横线)低,所以成本大于收益。不能对外投资。 B、然而我们的收益是上面那条曲线,引进外资带来的收入会弥补储蓄投资成本那块。这样分析和引进外资是可以相互弥补的。即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不赔不赚。 C、但是我们这里假定国际投资收益率是一条横线,是相同的。这就要求要素自由流动为前提,但是国际上要素并不是自由流动的。所以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上收益率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国可以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比如美国可以向中国投资麦当劳,中国可以向美国投资狗不理。 D、中国对外投资具有战略意义 (1)、比如中国石油运输85%经过马六甲海峡。 泰国基地海峡(泰国亲美,不可行), 巴基斯坦建立石油运输线。 通过缅甸,云南昆明打通印度洋联系。、 要不要对此类项目进行投资。 (2)、全球战略性资源的安全的利益。要有维护全球利益的力量和手段 我们的储蓄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还没有建立起国际有效投资的概念,使得其看起来相对的过剩。 (3)、最优的组合: 对外投资 利用外资 可以使得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化。 5、总结: 我们的S>I 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存在过度储蓄,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率太低了。还有就是竞争性外资投入过多。 我们可以将投资曲线上移 A、 投资曲线上移的办法: 国内资本的战略性重组:提高投资组合的有效性。比如汽车:我国汽车生产量很大,但是汽车业过度分散,无法形成拳头产品。 企业制度上的创新。使得企业效率提高。抗外国企业侵入能力提高。 B、 减少竞争性外资流入,增加互补性外资流入。而不是生产什么都给其最惠国待遇,比如 牙刷牙膏不给最惠国待遇。 C、 引入的外资质量高一些。 D、 取消外资最惠国待遇。内外资的平等竞争。以避免人为的外资对内资的替代。 E、 不主张简单的降低储蓄率。 F、 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对外投资在合理的范围内. G、 资金融通更加通畅,减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障碍.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得资金供给和资金需 求更加顺畅. 6、 如果投资收益曲线提高了.还需不需要对外投资 这种情况下,还需不需要对外投资,答案是需要。 外资的绝对需求规模。外资的相对需求规模,因为相对需求规模比绝对需求规模多出来的那段,存在外资替代内资的经济和理性。因为此时外资的成本比国内资本要低。此块资本可以用于对外投资。 即这小块可以用于对外投资。是相对外资需求规模比 绝对外资需求规模多的那一块。 7、 资本项目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控制、是实现上述实现的前提。 有些学者认为资本项目应当自优化,货币利率自由化。不是这样的。 因为如果可以自由兑换,不能保证其在最优的组合上面。 资本管制:是有必要的,可以防止投资热钱、国际融资的冲击。 A、 托宾税:国际热钱进行短期交易,纳税。 B、 托宾税无法实施,所以有针对性的控制一些资本性。来控制热钱游资对中国经济的 冲击。不能所有的都管制,要有针对性研究。 C、 在开放经济学研究中,项目管制应当是最后一个壁垒。 8、 现在很难进行数据的实证验证 因为我们的数据很难处理,我们的数据很难获得。 我们更多从质的方面来研究,没法从量上来建立模型。 第四十八讲 六、开放条件下的贸易与工业化战略 1、提出背景 A、我国的贸易和工业化战略与两个词联系起来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1)、比较优势战略:中国应当走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不仅贸易而且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也应当走比较优势战略之路。我们进出口的决定也应当按照比较优势战略来选择。开放条件下还要推而广之,而且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各个产业部门都要考虑到比较优势。 北大的林毅夫教授:详细论述了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战略。资源或者要素的禀赋结构的差别: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相对份额。这种资源禀赋差距是有根本性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发展结构都是禀赋要素的结构。因此一个国家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应当根据资源的并禀赋结构来决定。一个落后国家要跟上发达国家, 目标应当 将资源要素的禀赋结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在开放战略下应当遵循禀赋要素的比较优势来发展,才能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资本积累速度才会提高,经济发展才会加快。因此论证出一个国家的正确发展战略应当是比较优势战略。中国解放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严重违背了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战略,因此导致了相当多的问题:经济结构扭曲、微观效率低下、扭曲的产业结构导致了经济封闭性,既不能用国际贸易发挥比较优势、也不能用国际贸易弥补比较劣势。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遵循了比较优势战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比较优势:劳动力丰富且低廉) (2)、一些人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固然对我们的选择有所帮助,但是单纯的比较优势可能会使中国经济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最后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正确的选择应当是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 (1)、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一个国家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时,选择成本差异相对小的,可以使得世界各国都获得利益。 (2)、多要素贸易理论: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别,是生产成本要素价格的差异。要素价格的高低:与生产要素的多少有关系。因此多生产本国要素较多,要素便宜的产品,少生产要素少且要素价格高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换取生产要素少和要素价格高的产品。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 第四十九讲 3、比较优势理论的问题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只考虑比较优势会产生很多问题。结合中国经济来阐述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问题。 A、 中国要不要发展造船业: (1)、有人提出:我国造船业非常落后,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涉及到了比较优势战略问题。 (2)、为什么我国仍然要发展造船业,并且要加大力度发展造船业。 因为造船业是否要发展,不能仅仅根据这么个比较优势来确定,因为造船业还会对很多战略性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3)、与造船业相关的部门:舰艇、舰艇、航空母舰。没有造船业的技术积累,不可能造出这( 些东西。 (4)、中国大飞机立项:中国成功制造出过大飞机样机。改革开放之后放弃了。但是现在大飞机买不到。怕技术外溢。 B、 是否采用比较优势 非战略性领域只研究比较优势战略即可。若涉及到战略性问题考虑,不能只因为没有比较优势而放弃,将这些战略问题都放进去,将比较优势进行扩展,然后再考虑比较优势战略。 C、 比较优势容易产生一种误导 (1)、如果只考虑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换取技术密集型技术。 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这里。因为实践证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条件中呈现恶化趋势。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获得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少。(工业制成品国民收入需求弹性大,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小,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一个解释) (2)、国际间的贸易不仅仅是成本和价格上面的竞争。还存在非价格竞争,比如售后服务、价格品牌、规模经济等。这些对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这并不是一 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因此不一定低价格就能将高价格挤出市场。 比如瑞士的中低档手表收到日本的强烈冲击。 中国生产的手表,出口到中东市场。每块手表大致十几美元。瑞士和日本生产的手表五百美元。因为市场顾客可以细分,不同价位的产品都有其相对稳定的客户群。我们手表的客户群是孩子。 (3)、因此建立在这里的比较优势,不一定得到国际市场的承认 (4)、在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下,比较优势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能生产的东西都是发达国家主动放弃的产品。比如铅笔,发达国家认为低附加值,浪费木材资源。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这是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但是中美之间的差距会不断扩大。 (5)、因此参与国际分工,我们既不能放弃比较优势,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比较优势理论。不能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 (6)、发达经济学家:看似合理的理论,背后的理论也让你接受。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也让人接受。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结局也会对我有利。一种看似没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东西,其实是存在的,只是更加隐蔽而已。 D、我们应当怎么做 (1)、中国的进出口结构当然要考虑到比较优势,并且把它当成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在还没完成工业化的领域中哪些领域先推进工业化也要考虑比较优势 (2)、不能仅仅局限于比较优势。 (比如周恩来总理对于造船的决策:既要造又要买,买是为了强化造的能力。) 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创造竞争性的优势。 第五十讲、五十一讲、五十二讲 4、竞争性优势 A、一个国家的竞争性优势与什么有关 (1)、与产业结构有关 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可能有竞争优势可言。 将简单劳动密集向复杂劳动密集型转变,生产产品质量超过别人。 说明不在于劳动密集,而在于什么密集。 (2)、将简单劳动密集转变成复杂劳动密集转变 a、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但是提到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仅是教育的投资。因为开放条件下有所转变,因为教育出来的人才在开放条件下不一定为人民服务,可能为外国人服务了。我们的教育投入产出的高素质人才、精英,却为外国人服务了。外国人得到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b、发展中国家开放条件下人力资本的投资分为两个部分:教育的投资,教育出来的人才如何利用也要投资。 c、如何将这些人留下来:要使他们感觉在经济上合算才行。建立人才利用的基金,将每行业中最优秀的人才留下来。工资的差额有基金来支持。但是现在大部分的人才会流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俄罗斯争夺,俄罗斯忙着修铁路,把德国的资源,破铜烂铁拉回来;美国人将德国人的科学家拉走,尤其是物理学领域与德国人有着很紧密的关系。 d、全民族都重视智力的投资。要舍得进行人力资本和智力的投资。 e、 人才方面的全球自由流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不利的。 (3)、有些国家没有竞争优势,但其在一些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得其在一些领域发挥其优势。比如印度的软件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60%以上的软件业市场被印度控制着。 因为科技的产业化程度比之前更加迅速,从而可以很快确定它的竞争地位。一个国家能否将其主要科技力量集中于某些领域,确立竞争优势。一旦取得突破,立即将其进行产业化,确 立起竞争的优势。我国在哪些领域里面有比较好的基础,有比较强的科技力量,哪些领域易于进行突破。比如中国的高铁。在易于突破的领域里我们集中力量突破它,一旦突破立即将其产业化,从而确立起竞争优势。 不仅仅应当静态的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而且应当动态的通过客观努力来确立起竞争优势。 B、差别性政策对待外资 我们现在对所有的外资都对其实行最惠国待遇,是不对的。我们应当该限制的限制,该禁止的禁止,该鼓励的鼓励。比如文化产业领域里面外来文化会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产生影响。针对生产能力比较弱,没有竞争力的部门,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从而使用差异性政策来强化我们的 竞争力。我国国内有的,具有竞争力的,就不需要给外资以太多的优惠政策。 利用外资有意识的提升我们的一些产业。来提升我们的产业竞争力。 C、我们不否定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的应用要考虑到我们的实际和国情,要考虑到比较优势可能给我们产生的问题。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建立和发展,在国际竞争条件下能否生存,这就涉及到贸易自由化还是贸易适度保护问题。因为如果没有适度的保护,将面临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将面临生存的问题。 D、适度的贸易保护 发展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由于存在着替代成本,但是保护应当适度,保护的程度应当根据其产业的需要保护的程度来进行贸易保护。 (1)、保护的程度和手段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保护程度要高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其竞争力较强,整体的保护程度要弱一些。 第五十三讲 (2)、保护手段方式不同 a、发展中国家主要关注于关税,发达国家主要关注于非关税手段,比如绿色壁垒(以环境保护和保护国民健康为名),制订了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将很多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制定只有他们国家才能达到的标准,其他国家根本达不到的标准。 b、经济爱国主义的贸易保护:倡导以使用国货为荣。(比如日本大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1998年才开放。它做了两件事:优质优价的观念,日本国内大米质量优质;大和民族的优异性和吃自己的大米有关系。) (但是这种无形的保护被人冲破的话,有形的保护不太起作用。比如中国人喜欢外国名牌) (中国也应当树立起使用国货为荣) 5、总结 开放条件下的贸易和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局限于比较优势,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创造我们自己的竞争优势,要我们的贸易和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在考虑比较优势的同时,考虑到怎样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 第五十四讲 七、汇率问题 1、国际收支平衡表(参考国际金融) A、经常性项目(一般都是顺差,且呈现扩大趋势,货物贸易顺差较大且增长非常迅速,劳务贸易我们却是逆差) B、资本性项目(一般是顺差)、资本项目来看(顺差多,逆差少,顺差总体呈现扩大项目,但是波动很大)。外国直接投资部分增加很少,实际利用外资不多,可能很大一部分来自热钱。 C、中国储备资产的变动上:双顺差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和黄金储蓄增加。外汇储蓄非常大, 最大达到了2.5万亿 D、双顺差,被称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特别是对美贸易的不平衡,涉及到汇率问题。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了,认为我们通过人民币低估来换取贸易顺差的地位。最早由日本和欧美国家提出来。日本学者对日中贸易进行了实证性考察,日资在华工资成本的变动来说明中国人民币存在操纵现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进行了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民币比美元是1.8:1. E、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当人民币升值:很多学者认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市场化。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F、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维稳: 第五十五讲、第五十六讲、第五十七讲、第五十八讲 2、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原因 双顺差,以及双顺差的扩大有着直接的关系。现行体制条件下表现为国际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 3、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的关系 A、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伴随着人民币的投放而买来的。结汇和售汇的差额就是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或者减少。 B、我国长期处于S> I ,一个国家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是必然的。出口导向必然带来经常性项目顺差。 (1)S>I原因,前面分析的工资收入占比例减少,非工资性收入比例增加,而非工资性收入的储蓄倾向大一些。收入水平低,居民储蓄也高,因为我们社会保障不完善,居民需要自己储蓄来进行自我保障。 C、相对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相对于劳动生产力是高还是低。相对于贸易伙伴而比是高还是低。 (1)、流行的汇率理论中,不考虑相对劳动力价值。但是这样是存在明显缺陷的。 (2)、相对于劳动力而言,商品和资本更加容易些。生产的商品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但是生产这种产品的要素却不能自由流动。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时,会产生什么成果。 (3)、导致其生产成本差异的要素往往是不能自由流动的要素。 (4)、相对劳动力价值,将导致其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若发展中国积极发展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相对劳动价值将增大,所以决定着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将扩大。 (5)、此时影响到经常性项目的顺差。 (6)、同时也影响到资本项目的顺差。因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很快,意味着相对着相对于美国的工资和生产率,中国相对劳动力价值下降更加快,在中国生产更加划算。 (7)、因此这就会造成热钱流入,就会引起货币升值的压力,货币升值的预期,会进一步引发钱的更多的流入。从而使得货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热 (8)、实例分析,中国工资增长率9.08%,美国工资增长率为3.15%;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8.95%,美国增长率为1.64%,因此中国相对劳动力价值比美国要低。因此中国的比较优势再增加。 因此这种现象不可避免的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是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根本上的经济根源。还有就是美国人掌控货币金融体系的国家为实施其金融积累而有意为之。 D、掌控货币金融体系的国家有意而为之 (1)、布林顿森林体系:美元同黄金挂钩。美国逆差来输出美元。顺差国家得到美元就相当于得到了黄金。后来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无法兑换黄金,美元买不到资源,买不到黄 金,没不到高科技。后来可以卖的是金融衍生工具,并承诺多高的收益率。不慎的国家往往走入了其金融陷阱。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中国得到了货币和货币索取权还有所有权证书、所有权凭证。 (2)、一个新的金融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完成。然而中国正是在这时候完成了国际经济的顺差。然而中国的顺差得到了资源却在美国人手里,中国的顺差积累的却是美元和美元所有权证书。因此美国是一个逆差国家,逆差越大越好,中国买的美元越多越好。 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只有房地产出问题了,其他的没有多大的损失,是不是美国利用这个东西,有意识的一种新的政策的转变,摆脱债务的负担。 美国通过在货币金融组织的话语权来实施国际货币的积累。 (3)、因此人民币处于一个对外要求升值,对内要求贬值的情况。 为什么人民币升值了,国内通胀这么厉害,因为中国购买美元的同时,投放了人民币。积累的美元本来应当购买外国的资源和外国的产品。但是中国买来的却是美国的金融虚拟资本(货币的所有权)。与次虚拟资本相适应的实体资本却不在中国,而在美国呢。因此中国购买的美元而对应投放的人民币在中国,但是这部分美元对应的实体经济却在美国,因此中国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因此导致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却在贬值。 4、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原因 A、相对劳动力价值低,导致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国家外汇储备积累。进而导致了一种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了热钱的流入,热钱流入导致了升值的压力。这种升值的压力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不能本末倒置。 B、这种人民币问题与国内收入分配的失衡可以看做同一原因。 因此人民币升值并不是国际贸易的结果,人民币升值只是这种结果的一个表现。 在国内劳动力收入比例下降(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在国际上相对劳动力价值也是下降的。这就导致了热钱流入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5、人民币稳定的好处 A、汇率稳定 B、紧缩压力 C、会降低国际投资 D、降低利率 E、降低增长 F、增加失业压力 G、增加赤字 H、不利于稳定 6、中国人民币如何走出压力, A、人民币应当稳定 B、同时应当看到货币就有内生的升值压力。但是不能因果倒置。我们应当化解或者减轻人民币内生的升值压力。使我们应当做的。从而使得外国对人民币施加的压力失去依托。 方法就是劳动力相对价值提高。 (1)、改变中国相对劳动力价值过低,并呈现下降的趋势。 我们所说的提高,是有前提和条件的,根据劳动生产力的工资与失衡的贸易伙伴具有相同的增长幅度。并且这种提高是劳动生产力允许的范围内。即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这样一个提高的措施,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中国人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涨价。国内生产厂家竞相竞争,降价。 为何不让劳动者多得到点好处,为何一味的让价给外国。让国内劳动者分享劳动的成果。 (2)、不要廉价的销售自己的产品,还背负倾销的指责,从而改变我们的产品结构和价格结构。同时这种改变会影响到国际收支和国际货币的流动。 (3)、我们中国不能只能靠着低成本优势来维系外国资本在中国。 我们通过通过劳动者的勤奋,劳动者素养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留住外资,来增强我们国际竞争力。而不一定通过保持我们国家的低工资。低工资只会使我们国家的劳动力陷入贫穷。 (4)、这样就可以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改变,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投机性热钱流入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 (5)、在提高相对劳动力价值的过程中,要避免由此推进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C、人民币直接升值VS相对劳动力价值的提升。 (1)、出发点不好,劳动者仍然低收入。没有触及本质。 (2)、相对劳动力价值的提升改变影响更加大一些。而人民币升值只能影响涉外企业。因此相对劳动力价值的提升对劳动者的成本更大,可以影响更多的劳动者。可以正面的看待这种大的影响力。 (3)、调整汇率会直接影响,立竿见影。调整相对劳动力价值会缓慢的改变。 (4)、不排除将人民币升值和相对劳动力价值升值结合起来。小幅度的升值和劳动力价值增加提升起来。 D、基于对外部原因(美国长期转变的影响,美国控制国际金融),我们应对的措施。 改变虚拟经济的积累,不能过度的积累。 (1)、美国不一定保证中国在美国资产的安全,美国只会做对自己有利的方面。 (2)、把我们持有的美元、外汇的所有权证书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资源。 (3)、因为当今货币金融体系的主导权、定价权不在我们手中。我们要防范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尽量换回我们所需要的实际资产。 (4)、持有的美元是有机会成本的。机会成本:对比持有实际资源所获得的收益。从长期来看,这种机会成本非常高。 管理好虚拟经济的资产。另一方面将虚拟经济资产转化为实际的资源。 第五十九讲 7、一个国家融入全球化战略应当保证一些经济安全 八、不同国家的货币不同带来的影响。 1、货币的分类:可自由兑换货币和不可自由兑换货币。比如美元欧元日元是可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不能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 A、当我们储备增加时,我们用人民币去购买外币时,同时投放了人民币。 (1)、投放的人民币并没有相应的商品流入国内市场。我们购买的美国国债,美国人将商品和劳务拿去用了。 (2)、因此国内同样的商品对应着更多的人民币。由于没有相应商品的流入,因此中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3)、但是通货膨胀压力不一定立即引起通货膨胀。这是因为获得人民币的人不一定马上购 买商品,或者购买商品较低,因为我国储蓄倾向较大。如果立刻用于投资了,则投资品价格就要上涨。 B、因此对应非自由兑换国家,兑换出来的人民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第五章、金融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背景 1、金融危机冲击着中国经济,尤其是经济的出口。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中国发展的金融化 2、国际发展有几个趋势 A、全球化: B、自由化:管制解除了,比如利率管制,分业经营管制。 C、金融的自由化:3P自由化。价格、产品和参与自由化。 D、金融化: (1)、金融化的理解:意味着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过度的积累。金融增长速度快于其他领域增长速度。 (2)、我国原来是非货币化的。所以我们在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有非货币化向货币化转变,所以我们的金融化发展更加迅速。 二、金融化 1、金融化的两个方面重要发展 A、伴随着货币资本快速增长,以及借贷货币资本的快速积累。 B、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的快速发展。 2、金融化发展以及虚拟资本的发展的认识 A、认为其有利:认为它的发展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基于一个假设:储蓄者购买投资者发行的各种证券,相应的把投资者相应的资源用于生产能力的建设。因此对应着实体经济的积累。 B、认为金融意义上的积累,包括借贷资本积累和虚拟资本积累,与实体资本直接没有多大的关联,具有很强的相对独立性。借贷资本积累和虚拟资本积累有时是实体资本的结果和反应,有时 是实体经济衰退表现。并且极易导致实体经济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危机的产生。 (1)、托宾:认为金融投机,短期持有金融工具,造成投机行为等问题,资源被越来越用于远离生产、服务的领域。 (2)、资本本性是逐利的,资本的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流动性最强,其次是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流动性最差。并且生产中还有劳资关系的限制。生产中的这两个限制,会对资本逐利带来影响。作为资本家会逃避这两种限制,会追逐一种新的资本形式,这就是金融资本。 (3)、金融资本的资本家不受生产资本家那种限制。 3、金融化发展的推动力 A、资本想利用全球化,推动全球化向着有利于金融资本的发展,将金融产品推向世界,尤其是主导全球化的国家将金融资本推向世界。全球化发展又成为推动金融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B、以及其后的私有化有推动了金融化发展的力量。 4、金融化对世界的影响 A、快速金融化的国家依靠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来促进消费的增长。 (商品的价格快速增长。比如中国房价,买房子的人大多数都需要依靠借贷资本来消费) 可以为部分人消费大宗商品以消费支持。美国为穷人提供贷款支持,次贷危机。 (1)、在金融资本的支持下,消费可以超越制度、分配能力规定的范围, (2)、并且生产也可以超越制度、资源规定的范围,可以超越生产可能性边界。因为全球化情况下,可以利用金融资源的输出,可以获得实体资源的流入,从而扩大了生产可能性边界。 B、对发展中国家的限制:比如美国的美元充当世界货币,中国以商品来兑换美元,美国只使用美元纸币,获得了资源。这样就超越了生产可能性边界。我们实际上为美元提供商品信贷,我们积累的美元的货币积累,然后再以货币购买债券、所有权的积累。我们国家只是积累了债券所有权的证书,所以我们积累的是美国的虚拟资本。这样美元又流回了美国。 这样就造成了两个极端的积累:一端债券、所有权、货币索取权的积累;一端是实体资源的积累。 这样美国人都用来消费了,储蓄率为0,靠什么资源来支撑经济的发展,靠中国的资源。 然而中国积累的美元和债券会很大的风险,因为美国规定债券和美元的定价权。 C、实体资本代表着实际的价值。但是虚拟资本不知道代表多少价值,因为虚拟资本价值决定于未来收益的预期,因此这种价值的决定具有投机性。虚拟资本会收缩,遇到危机的时候会收缩金融资产。因此我们持有国外的金融资产要慎重。 D、因此发达国家的金融扩张,极易导致发展中国家的风险与损失。 三、金融化发展与实践的结论 1、应避免过度的金融化: 因为虚拟资本和借贷资本的积累并不一定代表实体资本的积累。 过度金融化不仅不能发展经济,还会带来投机和危机的隐患。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复杂金融工具的不断衍生,从而使得持有金融资产的国家带来了隐患。从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依靠这个赚钱很难。 2、鼓励资源向生产性部门流动,避免金融资产的过度积累。 3、加强对国际储备和国际投资的管理 第六章、二元结构条件下的农业发展问题 一、农村中面临很多问题 二、中国二元结构中特殊问题,社会问题上的二元结构。很多社会制度的安排上,城乡之间有很多制度上的差别。 1、只是劳动力进入城市,然而他却无法在城市组建家庭。
本文档为【中国当代经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6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