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材料——天津与广东篇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材料——天津与广东篇

举报
开通vip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材料——天津与广东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材料——天津与广东篇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材料汇编 东部篇 (五)天津 (六)广东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五)天津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总结 一、生态工业园建设工作进展回顾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建区20多年来,天津开发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手机、基站、电子元件、酶制剂、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材料——天津与广东篇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材料——天津与广东篇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材料汇编 东部篇 (五)天津 (六)广东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五)天津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总结 一、生态工业园建设工作进展回顾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建区20多年来,天津开发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手机、基站、电子元件、酶制剂、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中连续十四年位居第一。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天津开发区不断提升建设理念,加强生态工业园建设。在不断学习、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泰达自身的生态工业发展特色,可以概括地描述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为目标,以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效率优先、结构优化、环境优良的原则,强化政府引导,确立市场主导,鼓励全民参与,努力探索一条资源利用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生态工业发展之路。 (一)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做的原则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格局 1. 制定规划,引导生态工业发展 2007年制定《天津开发区“十一五”节能降耗规划》,2009年委托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和耶鲁大学联合编制《天津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同时,为了抓住节能工作的重点,建立节能工作的长效机制,配合东区能源规划的编制,开展了《开发区东区2009-2020年节能规划》及《开发区东区2009-2010年节能工作实施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编制工作。上述规划的编制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的目标、路径,分阶段提出了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保证了循环经济发展有章可循。 2. 实施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实现园区内部资源共享 天津开发区一直致力于资源能源集约化供给的运行模式,通过源头减量、过程再用、末端资源化等措施促进基础设施生态化。 在区域水电气热的生产和供应方面,以区域水电气热生产和供应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泰达控股公司开始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工作,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和工作推动组,健全机制。泰达控股系统自来水、燃气、电力、热电、滨能、新水源、 市政、绿化、公交公司作为重点单位,均成立节能降耗工作组,开展了能耗状况普查,找出能耗点,形成能耗普查分析报告。在自我能耗普查基础上,聘请专业机构对控股系统企业进行能源审计,形成系统的节能降耗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同时,泰达控股公司与各专业公司签订“节能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书”,考核节能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在此 节能重点项目:包括非电空调、锅炉脱硫、小区基础上,泰达控股全力推动多项 地源热泵工程、滨海地区公交车油改气、绿化浇灌节水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扩大再生水利用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水循环系统建设方面,把区域集中污水再利用工程作为区域必备基础设施进行建设。2004年建成新水源一厂,2006年底完成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日,再生水主干网络已经覆盖全区,建成全国首个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人工湿地和人工湖。新开发的西区建设人工湿地工程,对处理达标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用于景观和绿化,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水资源处理—再生—利用模式。 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将产业共性废物资源化项目作为园区实现污染“零排放”必备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2008年,年处理能力3万吨的泰鼎环保公司投产,不仅使开发区的电子废物实现了零排放和资源化,还服务周边地区,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同时,开发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津南区投资建成日处理1200吨的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年上网电量能力1.2亿千瓦时。另外,日处理垃圾1000吨的贯庄垃圾处理厂项目正在进行,目前土建已经完成,进口设备招标正在进行,预计2011年底建成。届时,天津市一半以上生活垃圾将实现资源化。 此外,开发区致力于交通设施的生态化改造,尽可能利用电力、燃气等清洁能源,一个绿色的公共交通体系正在形成。2004年,当时中国线路最长、以电力为能源的津滨轻轨正式开通;同期,泰达公交公司的40多辆燃气公交车上路,2007年,有着“小轻轨”之称的导轨电车开通,大大减轻了汽车交通污染。 3. 加强信息建设,构筑生态工业信息平台 首先,天津开发区凭借较强的电子政务系统,积极在天津开发区政务网首页开设生态工业园专题网页,介绍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理念和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进展。其次,2009年4月22日开通了“绿色再生资源网”,即固废资源信息网,为开发区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流动奠定了基础,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了 信息平台。 此外,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区内企业开展节能工作,在开展信息服务,实现节能服务市场化的节能促进工作指导方针的前提下,积极建设以政府信息服务内容为主,以开发区节能网为载体的区域节能服务信息平台,通过该网页为区内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办事指南、节能信息、技术交流等服务内容,受到了区内企业的广泛欢迎。 2010年,开发建设了“泰达低碳经济信息网”,网站包括低碳泰达、关于我们、合作项目、市场机会、产品技术、咨询服务、低碳金融、资讯中心、政策法规等9大主要栏目,将成为低碳技术产品供需对接的商务信息交流平台。 4. 多方联动,引导社会各界共同营造生态文化氛围 搭建环保公益平台,建立环保社会机制。2009年,对开发区环境保护协会进行改革,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通过竞选产生了新一届会长,目前已发展会员近百家。以环保协会为组织和交流平台,开展了各类环保公益宣传活动。例如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举办了 “减少污染,行动起来”、“服务泰达,贡献社会”、“珍惜自然环境、共营绿色家园”等大型环保主题活动。活动期间举行了环保征文大赛、环保创意大赛、环保儿童绘画大赛、环保倡议签字仪式、环保服装展示、废旧包装材料制成的作品展示、资源再生利用展览等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滨海会展中心已经连续两年举办全国循环经济与资源再生利用产品展览会。 2010年,开展面向社会的以“低碳生活-由我做起”为主题的家庭碳减排活动,推行低碳生活方式,使“低碳减排”的环保理念深入每一个居民的内心,促进泰达环境文化的形成。每年举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论坛,2010年评选出“环境社会责任贡献企业”24家,28并组织其主动公开本企业环境信息;组织企业参与建设企业环境教室,目前企业环境教室已覆盖区内9个主要行业门类;自2010年8月开始,每月第二个周六举办“泰达跳蚤市场”活动,为区内居民搭建循环使用物品、实践低碳生活理念的平台;开展家庭有害垃圾回收“绿箱子”活动,回收家庭废旧灯管、电池、废旧家电、过期药品等,并交与有资质的处理单位。 2009年,我区制定了企业环境诚信体系评价标准,开展企业环境诚信体系评价工作。按照《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环境诚信评价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定级后向社会公布,根据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指标得分情况,企业环境行为从很好到很差五级,为方便公众了解和辨识,依次以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进行标示,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得分结果将与 企业的银行信用等级挂钩,列入企业的社会诚信评价体系。目前参与评价的企业达到63家。 在绿色学校创建中,开发区第一小学、第一中学、国际学校等3所学校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滨海学校、泰达第一幼儿园等全部建成天津市绿色学校,这些学校坚持让环保走入课堂,将环境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5. 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提升生态工业园建设工作水平 天津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世界先进的环保、生态、低碳等领域的理念、技术、产品、管理与服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实施欧盟“亚洲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基金项目” 2009年5月,天津开发区成功申请了欧盟“亚洲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基金项目”(英文名称为:Switch Asia)——滨海新区产业共生及环境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该项目为期4年,总预算185万欧元,欧盟援助资金148万欧元,旨在推进区域工业企业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构建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副产品交换网路,推进生态工业产业链的构建。此项目作为中国第一个引进产业共生理念的中欧合作项目,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该项目2010年3月正式启动。截至目前,通过组织召开培训研讨、信息调研、现场访问,已经有248家企业加入,诊断出了38个副产品交换机会,实际促成了4宗对接合作。 (2)创建中日(国际)合作低碳经济示范区 2009年初,我区明确提出创建中日(国际)合作低碳经济示范区发展战略,设立建设低碳经济国际合作平台发展目标,以引进和培育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打造低碳技术与服务汇集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发展。天津开发区围绕以上目标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委托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开展了《关于创建中日/国际合作低碳经济示范区》研究项目。 第二,2010年3月,“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成立,该中心在“泰达低碳经济国际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搭建区域低碳经济服务平台,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全方位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截止2010年底,泰达低碳中心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节能环保业界的约 150家机构和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 系,并通过发放月刊杂志、组织召开低碳技术对接活动与天津市内70余家基础设施企业和1000多家工业企业建立交流渠道,初步构建了低碳发展资讯服务、低碳环保业界供需对接服务、低碳经济国际合作等服务职能,有效推动了区内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低碳化改造,提升了我区对新能源、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 第三,天津开发区与日本茨城地区的合作被纳入中日两国第三轮环保合作框架,成为2009年重点推进的两国六个合作项目之一。在此合作框架下,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委托日本利泰姆株式会社在天津开发区开展了“中日合作TEDA区域环境资源循环系统调查研究项目”。该项目在对滨海新区2009年度工业废物排放量前10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前30家企业进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促进区域废物资源循环研究报告》,提出了改进废物资源管理的有效建议。 第四,重点推介“创建中日(国际)低碳经济合作平台”,与日本经产省、日本环境省等主管部门充分交流,并与中国驻日大使馆、日中经济协会共同组织召开推介会议,获得日本产业界热烈响应,一致认为该合作平台符合中日两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需求,是连接中日两国节能环保技术交流的桥梁。 (二)点、线、面相结合,开展生态工业链网建设 天津开发区以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促进产业生态化。 1、实施企业生态化细胞工程,促进“点”上优化 在企业层面,开发区重点、核心企业广泛开展了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审计、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等活动,在减少自身产品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同时,还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效益。2010年,推动区内百家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通过跟踪审核、定期座谈以及专家咨询等不同方式,提升审计水平,整合改造需求,力争挖掘出可行的节能减排的潜力。另外,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例如:从2008年开始,奥的斯公司在天津建成了首个绿色工厂,在追加投资不超过7%的条件下,综合能耗降低25%;诺维信公司加强能源管理,对生产各个环节都采取措施节约能源,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矢崎天津工厂开展了用能审计,预计每年可实现节能收益约150万元。丰田公司实施了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生产和绿化,一期每年减排COD 75.84吨/年,节省绿化用水费用172万元/年。二期预计每年减排 COD约274吨/年,节省自来水费用约510万元/年。08年、09年和2010年,我区共实施了近百个工业节能项目和新能源利用项目,共节约标煤近3万吨。 2、实施产业共生,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促进“线”上优化 在“线”上,推行产业共生理念,围绕主导行业发展静脉产业,优化园区物流关系,促进产业链优化;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引进了电子废物、废铅酸蓄电池、汽车拆解和废钢的资源综合利用等补链项目,促进园区资源闭合流动和利用效率提高。如东邦铅资源再生公司将蓄电池生产中的铅废料和汽车配件所更换的废铅酸蓄电池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年生产再生合金铅1.2万吨,使汽车产业链得到优化。 以摩托罗拉、三星、丰田、诺维信等大企业为核心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主动公开环境和社会责任信息等手段,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活动,促进产业链和产品链优化。 3、实施“集团化、基地化、链条化”为策略,促进“面”上优化 在“面”上,引进和培育产业关联度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高的核心企业,带动园区整体产业结构生态化。从源头杜绝技术落后、耗能高、污染重的项目入区,以“集团化、基地化、链条化”为策略,力争引进行业龙头以带动企业聚集,形成新的产业基地,如奥的斯电梯公司的引进,使天津开发区成为奥的斯在亚太地区的电梯和零部件制造中心,产品研发转换中心以及产业链建设中心。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和促进政策提高现有产业集聚水平,并以当前的主导产业、核心企业和主要产品为基础,在区内最大限度地完备配套能力,由简单的加工制造向两头研发、设计和销售延伸,延伸产业链。此外,根据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将新能源、环境产业化项目作为发展重点,目前,维斯塔斯、东气风电、京瓷太阳能等新能源巨头企业已落户天津开发区,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三)强化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取得实效 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推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节能降耗,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 1、完成水污染物减排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并大力推进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完成东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西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升级改造和扩建、现代产业区污水处理厂改造。此外,我区参建的西青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微电子工业区污水已纳入处理。逸仙科学工业园污水泵站改建工程已完成,逸仙科 学工业园所属企业的全部污水汇入武清开发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十一五”期间COD排放控制在4000吨以内的目标得以实现。万元生产总值COD排放量为0.18公斤,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2、完成大气污染物减排任务 为有效防治大气污染,编制了《天津开发区实施蓝天工程、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工作方案》,将各项工作分解到有关部门并定期会商,形成有关部门联动的执法机制,同时按照方案要求开展了扬尘治理、汽车尾气污染防治、煤烟污染治理及工业污染防治等专项检查工作。 与区内二氧化硫排放重点企业签订了二氧化硫削减目标责任书,明确企业责任。督促在有关企业实施烟气高效脱硫改造工程。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燃煤锅炉脱硫设施补贴暂行管理办法》,对热源厂二氧化硫设施运行给予一定补贴,促进减排工作开展。截至目前,区内热源厂脱硫改造工程均建设完成并运行良好,完成“十一五”期间超额完成SO排放量削减目标。万元生产总值SO排放量为220.17公斤,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3、探索新的节能管理模式,完成节能指标任务 开发区年综合能耗1000吨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约有210多家,其用能约占开发区总能耗的80%以上,因此强化对这些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将会有效地提高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区域节能指标任务的完成。首先,开展了对区内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及部分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走访,在了解企业的用能情况、节能管理工作开展状况的前提下,开展了与区内重点用能单位协议节能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工作。通过与相关企业充分沟通,共有十八家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协议总节能量约30000吨标准煤。另外,根据《开发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能效统计和监管,推进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落实。同时,积极推动区内节能示范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的微电子LED路灯项目及滨海能源锅炉节能项目目前均已竣工;开发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已在天津市立项,并获得国家财政扶持。在对重点项目的研究方面,重点开展了路灯节能调研、开发区能效对标体系建立及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工作。 经过采取各种节能措施,天津开发区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开发区万元GDP能耗160.43公斤标准煤,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 4、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制,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 2008年9月,,日,综合性节能减排交易平台——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天津开发区正式成立,初期主要致力于开发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交易产品,以及能源效率交易产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利用市场化手段和金融创新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的国际化交易平台。通过将经过核查的减排量在交易所竞拍,可使企业公平利用环境资源,用较少的治理成本达到较大的减排效果。这也使得污染减排不再是“只有投入,没有收入”的行为。通过该交易所,天津开发区将探索中国特色实现节能减排的市场体制机制,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撑项目的落实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项目总体规划面积为13万平方米,由预处理区域、湿地和人工湖组成。该工程依托开发区 大型污水处理厂,将城市污水引入预处理装置,通过泵房、曝光沉砂、气浮池处理后,再注西区人工湿地入人工湿地集水渠,接着汇入人工湖中,通过人工湖实施进一步的生物净化,之后“回灌” 工程 进入西区整体水循环系统中。预处理部分规模为5万m3/d;人工湿地4.5万m3/d,最大冲 击负荷5万m3/d。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使区域水 体环境得以改善。 一期工程处理生活污水,设计处理能力2000吨/天,最终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 水水质》(GB/T18920-2002)要求回用于公司内部的绿化,在冬季和汛期达到《天津市污水一汽丰田汽车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08)要求排放。 污水处理和综二期工程处理生产污水,设计处理能力4000吨/天,通过生化、超率反渗透等工艺,最终洁合利用项目 净水回用于生产。目前土建工程已经招标完毕预计2011年底全部完工。一期每年减排COD 75.84吨/年,节省绿化用水费用172万元/年。 二期每年减排COD约273.8吨/年,节省自来水费用512万元/年。 “金太阳二期”天津开发区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1.01MWp年。工程建筑类型为在混凝土结 构的开发区天大科技园和外包产业园厂房、办公屋顶加装太阳能电池组件,形成规则的太阳天津开发区光能电池阵列,与原建筑屋面屋面结合,充分体现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理念,符合国家低碳伏电站项目 政策,属于与屋顶结合的安装型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77.26万度 ,年节省标准 煤270.41 吨,年减排二氧化碳703吨,年减排粉尘3.38 吨,年减排灰渣71.39 吨,年减 排二氧化硫3.24 吨,年减排氮氧化物5.4吨。 东区第一污水日处理能力10万吨。原来设计标准为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2009年开始对污水处理处理厂升级改厂进行升级改造,2010年10月建设完成。排放标准为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B标准。 造项目 现代产业区污 实施现代产业区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于2010年3月正式运行。项目设计处理水量0.2万水处理厂改造 吨/日,出水执行一级B排放标准。 项目 西区污水处理 2007年建成西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25万吨。由于入区企业增多,2010年10月完成厂建设和扩建 扩建工程,日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出水执行一级B排放标准。 项目 脱硫设施改造2008-2010年国华能源、5号热源厂一期、西区热源厂、2号热源厂脱硫设施改造。达到天津 项目 市烟气排放标准,并完成了上级部门下达的二氧化硫减排任务。 利用自动控制、无线通讯、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及网络工程等计算机应用技术, 实现环境监控运行管理从采集、传输、处理、计算、分析、输出、共享等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环境监控预警 理。内容包括设计、建立开发区环保数据库;建设各类数据传输系统;完成信息中心与各监 系统 控点的网络连接;搭建环境监控预警系统及应用平台;输出工作所需的文字报告和数据报告。 该系统以信息化推动开发区环境监控管理的现代化,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一期:利用碳黑生产的尾气作为原料,通过两台60 t/h尾气锅炉的尾气锅炉生产蒸汽,蒸 汽供本厂及开发区现代产业区使用。 卡博特 二期:建设一台75 t/h尾气锅炉, 一台15000KW机组,利用碳黑生产的尾气生产蒸汽并进尾气锅炉能源行发电,电力供本厂使用。该项目2007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已经投入运行。 中心项目 一期:实现了废热综合利用,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13.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2万吨,减 排二氧化硫2400吨。 二期:共可回收利用114000Nm3/h炭黑尾气,每小时发电16.5兆瓦,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 煤4.9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520吨。 2010年正式成立,初步构建了区域低碳经济信息服务、低碳技术产品商业对接服务、企业交 流与展示、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与拓展、专题培训和产业孵化服务等六大职能,逐步开始发挥 区域促进低碳发展服务平台的作用。 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节能环保业界约 150家机构和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促成了区域泰达低碳经济 智能水网、智能电网、光伏发电等国际合作项目。 促进中心 创办《泰达低碳》月刊杂志和专刊杂志,同时,开办“泰达低碳经济信息网”。以一刊一网 为媒介,与天津市内70余家基础设施企业和1000多家工业企业建立了联络,初步构建了低 碳发展资讯平台。 组织了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等专题对接交流会10余场次,促成了锅炉节能技改、 楼宇节能改造等低碳项目对接,有效推动了区内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低碳化改造,提升了园 区对低碳市场的吸引力。 2010年3月正式启动。该项目为期4年,总预算185万欧元,欧盟援助资金148万欧元。主 要内容:一是建立滨海新区工业共生网络,发展千家企业会员,促成百个工业共生项目;二欧盟产业共生是围绕重点大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力建设,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体 项目 系培训和推广,并进行快速审核;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找到天津开发区和滨海新区在环境 政策特别是在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方面的需求,借助欧盟经验,为滨海新区、天津市甚 至国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促进区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地源热泵 泰达时尚休闲公园、泰达物流、文洲机械等单位实施地源热泵项目,面积约5万平方米。 项目 失崎汽车、加孚房地产、津亚电子、电装电子、三星高新等15家单位实施非电空调项目,非电空调 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固体废物资源 全区61家固废产生重点企业开展废物管理情况调查,并组织飞思卡尔、摩托罗拉等7家企化和循环利用 业开展废物分类收集示范项目。开发建设“绿色再生资源网”。 系统建设项目 日处理垃圾1000吨,预计上网发电量一亿度。建设时间2010-2012年。目前完成前期土建,贯庄垃圾焚烧 正在进行设备招标。处理生活垃圾约30万吨,全年发电量约70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煤约 发电厂 3万吨。 (五)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保障措施的完善 1. 加强对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组织领导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循环经济促进委员会和清洁生产推进办公室,负责各项生态工业园建设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研究当前形势和全区状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各种政策方案,使政府各部门不断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力图将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另外,组建“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该中心在“国际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搭建区域生态工业和低碳经济服务平台,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全方位地促进生态工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实现区域生态工业和低碳经济信息系统建设、低碳环保产品和技术的展示与推广、低碳标准与政策研究、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管理咨询与培训、碳交易环境与机制培育等八大功能。 2. 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第一,2007年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暂行 规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实施方案》,分四批发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重点鼓励项目名录》,设立了每年预算为1亿元的“泰达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确定水资源优化及节约、能源优化及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烟气脱硫、清洁生产改造、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工业废物生态管理标识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鼓励内容,支持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每年更新鼓励项目名录,加强节能补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得政策结构更为清晰、补贴范围更加广泛、补贴标准更为科学、合理。同时通过组织召开政策宣讲会、发布专刊等方式对政策进行宣传。自2008年以来,确定鼓励项目280余个,补贴金额超过一亿元。 第二,出台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区域节能管理政策,做好区域节能工作。我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颁布《天津开发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暂行办法》。在该政策编制过程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天津市节能条例》中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宗旨,结合开发区外资企业较为集中的特点,在做好与扶持政策相互配合和衔接的基础上,制定了区域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办法。该办法确立了开发区节能指标的分解、监测和考核工作的实施对象、实施方法、实施内容和责任部门,并明确了节能指标考核后的奖惩办法,将节能鼓励和违约处罚有机的结合起来,对节能多的企业鼓励多,对没有完成节能指标的企业有相应的处罚,为开发区推进下一阶段节能工作提供了更有效的政策保障。 第三,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燃煤锅炉脱硫设施补贴暂行管理办法》,对热源厂脱硫设施运营给予一定补贴,确保补贴与脱硫设施投运率挂钩、与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挂钩,促进减排工作开展。 第四,注重政府率先垂范,于2009年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电子废弃物规范化处置工作暂行规定》,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将绿色办公进行到底活动,通过政府支持,建立以物业管理机构为服务平台的专业化、规模化办公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长效机制,引导开发区各组织机构规范办公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有效提升各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塑造良好的绿色形象。 3. 加强监管监控能力建设 完成环境监控预警系统建设,监控范围已覆盖区域工业污水、地表水、污水处理厂出水、锅炉烟气、环境空气、污染源噪声等项目,初步形成对区域全方位在线实时环境监控。 完成数字化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完善监测站实验室数据处理和管理系统软件 以及应急监测地理信息系统。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应急事故进行了应急监测设备操作演练,提高应急监测工作能力。 二、园区取得的成效 (一)园区实现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协调发展的多赢格局,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 通过多年的生态工业园建设,天津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在国家商务部组织的对全国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评比中,已连续14年位居榜首,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2010年,天津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5.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188.03亿元,可比增长25.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57.84亿元,可比增长22.1,。实现工业增加值115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实现工业总产值5101.28亿元,同比增长21.4%。全区完成财政收入361.50亿元,比上年增长29.1%。截止2010年,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中我区连续十四年位居第一。 2、资源、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2010年,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60.43公斤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42.04公斤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485.56千万时,比上年下降8.1%,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450.41千瓦时,比上年下降7.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新鲜水耗4.9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9%,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4.05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4%。 3、环境质量良好稳定 2010年,天津开发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297天,二级达标率为83.7%。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9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7.0分贝,达到国家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水环境保持稳定,2010年,开发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市控重点水污染源在线监控率达100%、烟气在线监测率达100%。 区域绿化工作稳步推进。2010年,天津开发区新增绿地面积110.35万平方米。截至2010年底,全区绿化面积1468.63万平方米,其中公园面积143.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18.4%,绿化覆盖率24.7,。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四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完 善 1、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产业布局更趋优化 支柱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2010年,八大支柱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7.4%,其中电子通讯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25.2%;汽车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0.3%;装备制造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3.1%;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7%。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2010年,天津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309.83亿元,同比增长18.5%,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5.3%。生物医药、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对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断提高。 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天津开发区第三产业各行业普遍实现快速增长,对全区经济拉动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6.50亿元,可比增长65.0%,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10.41亿元,可比增长22.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24亿元,可比增长1.5%,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1.37亿元,可比增长24.6%。 2、产业关联度稳步提高,生态工业雏形显现 目前,天津开发区围绕着支柱产业,通过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展工业生态化活动,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关联度,形成了以企业类型多样化、产品链接关系紧密、资源闭合流动、资源能源得到高效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工业雏形。 第一,电子通讯产业链。以摩托罗拉等移动通讯跨国公司为核心,联合开发区二十余家相关企业,包括新型电子元器件、视像设备、汽车电子和微电子等生产企业,并与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公司开展合作,形成了企业间以产品、副产品交换为特征的互利共生关系。 第二,机械制造产业链。围绕汽车制造业,包括日本、韩国企业在内的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落户开发区,加之废钢、废铝、废铅相关资源再生利用企业的进驻,共同形成了汽车行业中“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流动。 第三,生物医药产业链。主要是将医药生产中的固体废物,如生物发酵残渣和污水处理活性污泥,加工改造成为优质有机肥,应用于开发区及其周边的绿地和农田,此外还将生产中的废水经处理后用于开发区的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这些对废物和废水的转化和利用延长了产业链。 第四,食品饮料产业链。围绕核心企业的主导产品形成上下游产品的生产及 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如顶新集团围绕核心企业“康师傅”的方便面生产形成了与上下游企业的群簇发展模式,并将废面、其他食品废物、废水等进行综合处理和循环利用。 第五,能源基础设施产业链。形成了以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和能源供应为核心独具特色的共生产业链。通过这些产品和废物代谢关系,物质在开发区各组成企业间稳定循环,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以及区域整合的跨产业生态共生关系。 (三)核心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开发区企业效益稳步增长,重点、核心企业带动作用突出。2010年,天津开发区有11家企业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区工业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73家,产值合计占全区的86.0%;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254家,产值合计占全区的97.3%。一汽丰田、三星集团、摩托罗拉、渤海钻探、渤海装备、奥的斯、诺和诺德、顶新系列等重点企业对全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发区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和改造、推行区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将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工作落到实处,提高了资源、能源利用率,降低了污染物排放程度,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绩效。截止2010年底,全区已有164家企业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2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7家天津市环境友好企业,3家天津市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四)公众环境意识显著提升,形成了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通过面向企业、社会和政府系统的各类环保宣传和主题活动,普及了环保、低碳、循环经济等知识,提升了生态意识,推动了家庭和社会践行低碳生活,企业主动公开环境信息,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学校主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创建绿色学校。关注环境、重视环保、追求和谐的生态文化已蔚然成风。 三、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经验总结 (一)将生态工业定位于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创新发展模式的核心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把推行生态工业提到了战略高度,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技术经济条件、资源环境基础和外部发展环境,不盲目搭建产业链条,而是将生态工业定位于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通过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等综合途径,达到利用环境资源来优化经济增长,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的。 (二)服务型政府的合理定位与有效引导,是发展生态工业的关键 生态工业园建设若要取得成效,政府、市场、公众的力量缺一不可。天津开发区政府在生态工业发展过程中正确定位,不断导入新的观念,持续政府创新,其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有限的、理性的管理作用于区域法律体系、产业体系、科技体系等各方面。秉承市场经济原则,让价格表达生态学的真理,用市场手段来实现生态目标。在确保经济系统中各要素的“通畅”、“流动”、“活力”的同时,识别区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行业特征、企业性质等等,分别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将生态工业的总体目标通过具体活动与区内利益个体的自身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促使其自觉自愿地参与区域的生态工业建设之中,有效地推进了生态工业园建设与区域发展的融合。 (三)产业生态化是发展区域生态工业的主要内容,在推动过程中应同时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 产业生态化调整不仅仅是生产过程、效率或产品的“绿化”,以及通过发展静脉产业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还要包括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业布局以及技术进步等措施,淘汰资源能源高消耗产业,引进和培育产业关联度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高的企业,此外更要包括社会文化和产业生态化调整在不同层面上的相互促进,从而在更高的产业发展阶段上,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使区域产业向生态化稳定演化。 (四)遵循市场规律,是保障生态工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天津开发区通过资源产品定价、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技术共生与交易体系建设等市场化手段,降低运行成本,使生态工业中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关系,实现生态工业稳定发展。例如,表彰能按照“3R”原则进行工业废物管理的企业,对其授予“开发区工业固废生态标识”,有效引导了废物转移与利用向“标识”企业集中,实现了市场规模效应。 (五)多方参与,多元化治理,形成生态工业发展的联合驱动力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目标,需要动员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众等各方面的力量,充分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市场化运作。开发区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第三方组织为辅助、公共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治理格局,形成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有鉴于此,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化的第三方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以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公众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 资源利用率需进一步提高 园区层面,区域水循环设施有一定基础,但运行不佳,区域水循环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制度,要利用各种政府鼓励、干预手段,拓宽新水源的供应和使用,继续提高新水源使用比例;能源完全靠外部输入,需求量不断增大,能源结构有待优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需进一步提高;区域整体的物质流动情况(包括原材料和固体废物)不清,各层面信息沟通不够,难以规模化实施原材料和废物等资源的源头减量、过程再利用和末端再循环。 (二) 企业节能减排主动性有待提高,节能减排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企业层面,特别是前瞻性地开展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动性有待提高、承担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外,开发区虽然成立了排放权交易所,但由于涉及主要污染物的可交易量认定,排放初始权有偿分配和排放的跟踪监督管理等问题都尚未明确,国家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因此,排放权的交易机制真正建立起来还有待时日。也就是说,通过经济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三) 废弃资源回收体系需完善 由于资源产品的价格体系和税收体系不尽合理,再生资源生产的盈利空间较小,废物回收体系也不完善,此类企业经营存在来料困难、经营困难的窘境。靠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总非长久之计,应通过整体制度设计使此类企业有利可图。 五、下一阶段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进一步提高视野,更多引入国际化的环境管理理念、环境管理思路,全力打造“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提高水资源、固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继续加强能力建设,精细化开展环境监管工作,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对重点耗能行业、耗能产品或工序能耗进行控制,推广普及余热回收利用等能源梯级利用技术以及工艺节能技术。新、改、扩建高耗能行业企业,产品(工序)能耗要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推广天然气、低硫煤等清洁能源,积极开展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太阳能示范应用项目,提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2、大力推进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促进和推动从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转变,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构建低碳技术交流平台,促进主导行业 低碳发展,发展低碳工业,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建设低碳消费体系。努力打造全国低碳经济中心、全国低碳经济技术的研发与转换中心、对外交流和服务的中心、低碳金融中心以及低碳经济服务中心。 3、全力推广低碳建筑,开展建筑节能改造及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建设,利用各种节能、无污染、环保原材料建设低能耗、低水耗、环境友好的节能建筑,提高园区绿色建筑比例,实现新建住宅100%达三步节能标准、新建公共建筑100%达二级节能标准。积极推动生态社区建设,通过改造现有居住区,使开发区的生活区部分达到生态社区标准。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绿色交通,积极推广电动、混合动力等清洁能源机动车,逐年推行电动、混合动力公交车更新替换。推进企业绿色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实现区内车辆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 5、进一步推广欧盟产业共生项目成果,以重点行业、企业为核心,进一步丰富电子通讯、汽车、医药化工和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生态工业产业链,探索资源能源高效利用途径,提高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6、健全清洁生产政策体系,全力推动企业内部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建立企业内部水资源、能源、物质原料高效利用体系,每年推动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及技术改造,同步建立动态监督机制。进一步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培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开展百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与能源审计活动。 7、在工业危险废物联单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新模式,创新性地导入并逐步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联单跟踪报告制度、生态标识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化原则”,对工业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与监控,提高废物资源化水平,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优化发展。 8、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重点促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材料、服务以及水处理等领域的发展。 9、配合天津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编制《天津开发区低碳试点示范区实施方案》,在天津市率先建成低碳示范区。 10、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绿色、低碳、生态等概念的宣传力度,继续以环保协会为平台,持续开展废旧物品交换、家庭碳减排、生态社区创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等活动,加强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全社会形成认同并参与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的生态文明风尚。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苑科技园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 建工作总结 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回顾 (一)高标准开展生态工业园创建工作 高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管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使高新区的环境质量保持在良好稳定状态。2001年高新区管委会导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2002年通过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认证,2006年1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 在此基础上,高新区积极响应国家及天津市的号召,于2006年4月启动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申报工作,委托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着手编制《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苑科技园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并于2008年5月6日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织的专家论证,同年8月,天津高新区华苑科技园被正式批准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天津高新区以“科技领航、低碳环保、生态宜居”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的主题,率先开展低碳经济的研究工作,与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高新区碳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途径研究,通过调查、搜集高新区能源消耗数据等材料,论述能源消耗特征、计算高新区现状碳排放量、分析碳减排潜力、进行低碳发展途径研究,并制定了实施路线图;同时,高新区依托麦肯锡编制了天津高新区软件与服务外包招商规划;十一五末管委会高标准的编制了各部门的规划及产业规划,包括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的专项规划。 天津高新区秉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升生态化建设理念,总体目标为:到2015年,将高新区建设成为高端人才和产业集聚、创新能力较强、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扎实推进生态工业园重点工程项目 (1)开展节能照明示范工程 在梅苑路安装“风光互补”路灯58盏,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进行发电,减少对电能的消耗。全区所有的路灯安装了节能器,共计17台,夜景灯光全部采用LED光源,经测算,与传统光源相比,节能率达到40%以上。在天津市环保节能 照明推广工程中起到示范作用。 (2)实施垃圾再生系统工程 华苑科技园生活垃圾原由南开及西青区环卫局收集,高新区2008年底启动了环卫设备中心工程的建设,区内企业生活垃圾逐步转由海泰市政绿化公司负责上门收集、转运。海泰市政绿化公司投资近300万元,配备了垃圾压缩车、垃圾压缩箱及拉臂车,将企业垃圾收集后直接运送到垃圾处理厂处理。 由高新区管委会投资,天津海泰市政绿化有限公司负责运维,启动了1万吨/年园林垃圾DM生物处理项目。产品市场定位于华苑科技园的园林绿化垃圾。 该项目采用目前最新的DM激活剂技术,根据土壤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和植物营养生理学等原理,以现代“有机农业”为基础,“利用有机固体废弃物制造生物发酵活性有机肥的综合处理装置”两项发明专利,将绿化垃圾所含的植物有机质和复合微生物菌共同培养形成具有固氮、解磷和解钾功效的有机肥。经过了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该项目处于实施过程中。 (3)运营物资回收系统 天津海泰市政绿化有限公司是海泰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承担了区内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高新区以天津海泰市政绿化有限公司为抓手,本着“变废为宝”的宗旨,建立了体制健全、制度完善、责任明确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实现了废旧物资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和循环利用。 (4)推进水资源再生利用工程 从2009年至2011年,高新区管委会先后投资500万元,分期实施完善了中水管网的使用功能,完成了绿化浇灌点82处、环卫加水点4处、河道补水点8处,实施了企业中水接入点工程(总长度2336米)和中水管道连接工程(总长度750米)。通过中水接入工程,华苑科技园环外区域实现企业中水到户,公共设施中水到点,形成了企业积极使用中水,公共设施能够大面积利用中水的局面。截止到目前已经有72家企业及孵化器已接入中水。 (5)搭建信息平台 高新区投资412万元建设高新区环境管理与预警系统,区内的工业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实现对企业排污的实时监控,并将企业的环评、验收、排污申报、监测等信息系统化,动态更新,实现环保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该项目已进入政府采购阶段,预计10月份将投入试运营。 (三)制定各类鼓励政策 高新区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全国一流高新区的重要举措。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新区根据“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先后出台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加快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鼓励办法》、《支持产业技术创新鼓励办法》、《企业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资助办法》、《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鼓励办法》等一系列引导性鼓励政策。深入开展“保渡上”、“解促上”、“调增上”活动,三年来累计发放扶植中小型企业发展资金达2.2亿元;通过ISO14000认证的购地建厂企业19家,给予补贴39万元。累计受理节能减排企业20余个项目的申报,对通过评审的15个节能减排项目累计发放鼓励资金679.94万元。 (四)构建高新区生态工业链网 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引入补链企业,支持产业上下游配套,启动“三大三新”发展战略,明确将光伏发电、绿色电池、风电制造以及新光源、新电网(智能电网)、新动力(电动汽车)作为招商引资重点方向,形成以光伏发电、绿色电池、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一批重点企业入区发展,新能源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 现已形成产业链有:中环半导体、环欧半导体、领先科技公司三家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硅材料-半导体器件-新能源产业链;力神电池与巴莫科技的绿色电池材料供应与协同研发产业链;西门子、赛象科技、约翰克兰、天仪集团、锐新昌合金公司、施耐德万高等企业行程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另外,以“生态智城”为理念,形成了软件学院、曙光计算机、中科蓝鲸、南开创元、大宇宙、TIS、NTT等拥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构成的软件开发、测试、数据服务及动漫游戏产业集群,构成了教育教学、技术支撑、信息应用的软件产业链。 二、生态工业园建设取得的成效 天津高新区以建设生态工业园为契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和实践,在改善区域软硬环境的同时,也提升了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自建设生态工业园以来,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概括如下: (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高新区开发开放以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30%增长 速度。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0亿元,是2007年(规划基准年)的2.3倍,连续三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2.6%;工业增加值132.86亿元,是2007年的2.1倍,连续三年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8%。高新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7亿美元,内联引资134亿元,外贸出口47亿美元。 (二)绿色产业聚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天津高新区从建区初期,就遵循“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理念,坚持“高新、高质、高端”的产业发展导向,整合国内外各类高端创新要素,通过绿色招商、主导产业招商,使高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已初步形成新能源、软件及动漫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创新绿色产业集群,具备了建设高水平自主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基础和条件。 高新区新能源产业以绿色电池为起点,不断丰富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对新领域的培育,逐步形成了以风力发电、绿色电池和太阳能光伏为主导,LED、燃料电池为补充的产业结构,2009年,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占全市60%,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已经在多个领域具备了雄厚的产业基础,群体优势日益显现。 高新区软件及动漫产业已形成集聚效应,聚集了全市近70%的软件企业和60%的系统集成企业 2010年新增21家文化创意企业,产业类别涵盖广播影视、数字内容与动漫、电子出版、文化创意等,聚集了恒天烁总部、宇信易诚、滨河创新和安博教育集团总部等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已有新浪、汉柏、圣土神画、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全国首家儿童动画视频网站酷米网络、天津海泰数字内容版权交易服务中心等30余家公司纷纷落户。软件园积极创建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环渤海地区标志性的动漫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平台。 高新区近年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成为高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从2007年至2010年,高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从41亿元提高到147亿,年均增长率超过50%,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达到52%。李宁体育、国美电器、梦金园等一批全国知名上市公司总部落户高新区,华苑科技园多栋楼宇年创税收超过亿元,仅以2010为例,实现税收过亿的楼宇便有海泰信息广场(2.6亿元)、绿色产业基地(2.1亿元)、海泰火炬创业园(6.5亿元)、海泰民营科技园(1.7亿元)等,实现向空间要效益立体化发展态势。 (三)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高新区坚持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构筑以研发、孵化、服务三大功能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区域自助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高新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11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95家,企业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500件,排名居全市之首,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全国首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每年市级以上科技立项数超过240项,根据新《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286家,技术市场年交易额5.5亿元,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3000家,市级以上科技奖励累计达到200余项,这些指标均排名全市第一。2009年,在国家科技部下发的国家级高新区评价结果中,天津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55个高新区中排名第三。经国家科技部批复,天津高新区正式成为全国首批4家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之一。 同时,高新区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赛象科技公司的“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装备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首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曙光“星云”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高新区成功下线;天地伟业、亚安科技公司研发生产的数字安防产品均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工程。 (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果突显 通过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构建土地管理信息平台,集约发展的效率逐年提高。在总面积不到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2010年华苑科技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亿元,工业总产值305亿。单位土地实现GDP 24.2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工业用地实现产值43.8亿元/平方公里,土地产出效益不断提高。 天津高新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级孵化”的理念,孵化体系独树一帜,现有国家级孵化器6家,累计孵化毕业企业761家,23家企业落户高新区,在高新区购地建厂逐渐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通过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区内出现了一批亿元楼宇,使高新区土地发挥更大价值。 (五)低碳经济显著增长 在生态工业园创建的三年时间里,高新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维持在一个稳定逐年趋好的状态。2008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072吨标准煤/万元;2009年下降了5%,变为0.076吨标准煤/万元;2010年增加了4%,达到0.067吨标准煤/万元。 通过高新区的不懈努力,2010年华苑科技园实现每平方公里GDP产值24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0.067吨标煤、新鲜水耗3.5吨、COD排放量0.55千克、SO2排放量0.001千克、固废产生量0.004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6.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低碳经济特征明显,在国内同类高新区、开发区中名列前茅,成为北方地区的低碳先导示范区。通过能源利用低碳化、产业发展低碳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低碳化公共设施建设和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区容区貌显著提升 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强化环境管理,高新区大气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或由于二级的天数逐年增加,2010年华苑科技园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07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4.1%;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高新区始终保持清风、净水、绿地、蓝天的优质生态环境,成为有志者的创业天堂,生态宜居的科技新城。 三、生态工业园建设经验总结 (一)政府大力推动,层层组织落实是保障 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生态立区的方针,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高新区于2006年初成立了由管委会主任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相关责任部门为成员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天津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中心工作。 高新区主要领导定期组织召开工作推动会,并多次到现场调研、督促、检查。各创建成员单位充分认识到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始终把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作为工作重点,并努力提高创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将生态工业园创建工作内容、进度、指标列入高新区管委会年度目标指标中,列为管委会各级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指标。领导重视、上下齐心、合理推进,为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科学有序的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是关键 创建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投入大,时间长的工程,如何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并使创建达到预期目标,在创建过程中如何达到指标要求,如何体现高新区自身特色,真正体现生态工业“示范”区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 为了搞好创建工作的策划,管委会邀请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编制了创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报告、技术报告及回顾性评价,走访已通过验收的苏州工业园、金桥出口加工区和扬州开发区,学习各区创建过程中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制订了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创建的工作思路。 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广泛收集企业先进经验、先进做法的资料,目前共收集环保产品、环保服务、节能减排项目、环保技术、环保经验50余项。开展两轮深入高新区各部门的调研工作,梳理出高新区的特点和示范作用,有序的推进高新区生态工业园的创建工作。 (三)政企互动,协调配合是核心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设计政府、企业、社区等方方面面,在高新区创建过程中管委会是创建工作的领导核心,同时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 为鼓励企业实施低碳制造,节能减排,高新区管委会出台了鼓励和奖励政策,树立典型,宣传政府政策,激发了更多企业参与到生态工业园建设中来。建立了生态信息平台和环境监控预警系统,形成了区内企业信息共享、相互交流的机制。每年结合6.5世界环境日主题,高新区组织驻区企业开展包括主题摄影展、环保集邮作品展、儿童绘画展、等各类环保宣传活动,使政府引领与企业的生态建设形成互动。 (四)完善奖励机制,推动企业生态行动是基础 高新区始终坚持产业升级、走高科技、产业高端路线,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化发展,对企业持续大力推进环保与低碳化改造,为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良、提高能效,管委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并建立了多项激励机制。在高新区开展生态创建的三年来,政策的引导对推动企业开展生态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实施人才战略是根本 天津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建设工作受到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企业积极配合、联合科研院所、调动公众参与,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创建与发展各项工作,均旗帜鲜明地突出高新研发特色。生态工业园建设工作表现为高新区管理部门重视、企业积极配合、联合科研院所、调动公众参与,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各方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高新区的产业链构建坚持高端化高新化方向,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在这方面,华苑科技园是高新区发展生态工业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体系,是提升高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华苑科技园过三级孵化体系建设的创新与实践,构建了从孵化器到产业化基地的“接力式”成果孵化体系,成功孵化出一大批科技项目、科技企业、科技企业家和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了科技引导、支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机制,创造了高新区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孵化器已成为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发展环境尚需完善 规划实施期间高新区经济水平保持大幅度增长,但华苑科技园作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小型工业园区,难以形成大规模产业集群,显著的上下游生态产业链较少,企业间关系以服务信息型产业链为主。区内产业发展环境尚需完善,投融资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针对企业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二)固体废物分类回收与循环利用问题 华苑科技园内大部分企业对垃圾分类不细致,给垃圾分类回收的实际操作带来困难;物资回收体系近期刚刚建成,运行过程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许多企业和办公服务业的固体废物回收利用过程未得到充分监管,导致区内可再生资源浪费。 (三)信息管理系统尚有欠缺 以物质代谢为主的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其基础是广泛的信息公开与交流。而目前园区信息平台中生态工业相关信息尚不完善,重点废物交换、补链项目、清洁生产等信息收集、发布体系尚未发挥应有作用,生态工业建设信息交流环节尚有欠缺。 五、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面对难得的历史新机遇,高新区作为滨海新区的领航区,将以发挥自身在自主创新、生态宜居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己任,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力争早日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实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新区的目标。 (一)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政策,打造“低碳高新区” 高新区一直以提供低碳社会所需的技术和服务为战略使命,通过绿色招商、产业链招商,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提升产业生态化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静脉产业,努力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产业基地。坚持集约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加快各类充电桩、充电站建设。杜绝污染类项目入驻,加强对企业排污的审核,排除“三废”污染。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全力打造“低碳高新区”。 (二)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打造“自主创新领航区” 以提升高新区主导产业集群创新竞争力为目标,以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抓手,大力吸引、聚集创新要素,继续推进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的服务功能,加快高新区各主导产业的创新步伐,推动企业进入以创新优势为依托的高端发展轨道,形成研发领先、创新活跃、龙头带动、链条完整的产业创新体系。 到2015年,高新区要基本建成国际性的科技园区和聚合全球创新要素的平台,成为高端产业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大、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环境优越的创新型园区,成为天津市和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和推进自主创新的主阵地,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源。实现“一个第一,三个领先,五个一批”的战略目标,即知识产权创造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新能源产业、软件与高端IT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三个产业达到全国领先;引进和聚集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技术平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和技术、实施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能力强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将高新区打造成为“自主创新领航区”。 (三)推动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重点建设高银117大厦组团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研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金融、文化创意和商务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优化服务业层级,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推进高银117大厦组团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国际中央商务中心、高级消费零售商业设施及国际级马球会,推进名品店、文化娱乐、酒店会展及服务式公寓建设,吸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入驻,将其建设成为天津西部的高端商务商贸中心。 快速提升研发服务业实力。大力引进新能源、生物医药、航天产业等领域的 研发机构,加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孵化载体、投融资扶持政策等对研发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研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业。利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建立专业化创业投资基金,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知名天使投资、创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入区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鼓励软件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围绕“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院”,引导高端信息技术企业向网络动漫、数字文化等数字多媒体方向发展。 到 2012年,高新区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达到800亿元,到2015年达到2300亿元。 (四)继续深入开展生态宣传推广工作 政府是生态文化和绿色消费的倡导者、引导者和执行者,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全面融入社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宣传推广工作必须长期、深入的开展下去。要进一步发动企业、学校和居民参与到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建设中来,逐步使生态文化主题思想深入人心,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工业园建设。 东部篇 (六)广东 广州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总结 在国家环保部、科技部、商务部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广州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抓住结构调整一个龙头,始终坚持“四区合一”“大部制”两大机制优势,通过积极推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三大循环体系建设,突出规划、政策、技术和资金四个先导,努力建设河涌水系、水质净化、绿道生态、数字监控、市政配套五张网络,园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整体环境质量日益好转,生态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州开发区探索出一条“用地少、效益高、结构优、创新多、生态好”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成为国内开发速度最快,协调发展最好,竞争能力最强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园区创建情况 (一)抓住一个龙头,筑牢广州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产业基础 随着广州开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日益凸显,调整产业结构,扭转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实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途径,而产业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形态和发展模式。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始终抓住结构调整这个龙头,为实现绿色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1.坚持项目带动,加快结构调整。 始终坚持“以重大项目为带动,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是通过龙头制造项目加速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推进产业链招商,促进支柱产业集聚发展。二是以外资研发中心拓展高端价值链。促进传统制造业从“微笑曲线”底部的加工制造环节,向两端的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拓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引导和支持各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的发展,促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方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以高端创新载体为支撑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着力完善功能配套,形成良好的创新资源共享体系。二是以人才特区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创新要素集聚。三是以创业投资为切入点构建投融资体系。针对创新型企业成长不 同阶段融资需求,构建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的创新投融资体系。四是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培育新兴产业。 始终坚持“以服务业聚集区为依托,拓展开发区服务”,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聚集的优势,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综合研发孵化区、总部经济区等产业园建设,增强了服务业项目的聚集能力。二是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三是加速培育重点服务业集群。吸引一批国内外企业中国总部和区域性总部入驻,成功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文化创意企业,培育服务业集群。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以点带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区经济呈现了“效益高、结构优、创新多、用地少、生态好”的新格局。据最新统计,按从业人员计算,广州开发区人均GDP达到27万元,同比增长7%。“十一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达到26%和42%。 “十一五”期间,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从2005年的0.69吨标准煤削减到2010年的0.546吨标准煤,下降20%;化学需氧量从2005年的10484吨削减到2010年的7495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从11289吨削减到5872吨,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2.坚持严格把关,实行绿色招商 我们率先提出环保审批管理的“七个一律”,凡单位产值能耗高,排污量大,达不到同行业先进水平的项目一律否决。在项目环评环节,我们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凡扩建、改建项目,都必须要求其原有项目实行减排空余出总量后,才能分配给扩建、改建项目,真正实现了源头减排,为企业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项目立项阶段,实行项目“联合预审制度”,区建环局、区经发局、区规划局对拟选址项目联合提前预审,成功实现了新建项目环评审批关口前移。仅2009年,我区就否定了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累计投资额达10个亿。如今,“绿色招商”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途径。 在集约用地方面,我们把追求综合效率最大化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作为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思路,坚持总量控制、从严从紧、节约集约的供地原则,科学调控用地需求,统筹优化用地结构,同时,收回企业的闲置用地重新再利用,使集约用地取得了可喜成果。2010年度,我区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试点单位。2010年每平方米土地投资密度达1200美元,比2006年 翻了一番多。 3.坚持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 我们坚持采用环境执法和环境影响后评价等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行“腾笼换鸟”。从2006年开始,我们先后依法拆除严重污染环境的锦明玻璃厂和大明玻璃厂,关停搬迁无牌照养殖场,责令超标排污的羊城印染厂、普林公司停产,关停恒运电厂(B厂)、广保电厂、明珠电厂小发电机组,关停燃煤小锅炉,清理关停岭头地区14家违法排污电镀企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关停涉铅企业等,不仅大大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更为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企业入驻腾出了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二)创新两大机制,构建广州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创建的独特体制保障 广州开发区是首批国家级开发区,首创全国“四区合一”管理模式。2005年,依托开发区成立了萝岗区,2007年,实行“大部制”改革,进一步形成了广州开发区精简高效的体制优势。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体制优势,凝心聚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促进园区创建进入快车道。 1.创新实行“四区合一”模式。 广州开发区实行全国首创的“四区合一”管理模式,四个经济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保税区主要从事国家贸易、物流园区,批发零售等;在高新区(科学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成了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为主的产业集群;在出口加工区利用政策优势,建成汽车产业集群;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东区)则以经济开发养技术开发,建成了食品饮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四区合一”的模式,既使四个区域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产业之间相互关联,彼此融合。近年来,利用“四区合一”的体制优势,提出了“推进开发区创造,拓展开发区服务,提升开发区制造”的现代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四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布局,拓展和优化主要行业内部及行业间的产业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实行四个区功能互补,优势叠加,进一步加快了现代产业融合互动与发展。 2.创新“大部制”,部门形成合力共建共享。 (1)各部门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园区创建。 我区在全市乃至全国率先建立起大部门管理体制,实行一个部门多块牌子的模式。比如:区建设和环境局内设环保处、建设处、市政处、环卫处、交通处、城管分局等。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能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利用多部门职能 优势,减少沟通环节,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各项事宜的快速有效推进。 比如:在畜禽养殖业的整治方面,因其大多分布隐蔽、地点分散等,单靠环保部门整治效果不甚理想,而且经常死灰复燃。为了实现彻底整治,我们发挥多局合一的优势,环保、城管齐出动,从违章建筑的角度对其进行拆除,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污染问题。在水环境监管方面,发挥市政与环保同属一个局的优势,供水部门从源头控制水耗,节水部门从中间环节宣传节约利用,环保部门从末端控制污水排放并促进循环利用,形成一个从源头控制,中间合理利用,末端减量和资源化的完整的水监管体系。我区201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仅为3.50立方米/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仅为2.16立方米/万元,远低于标准值。 (2)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配合共同创建生态文明。 结合广州市2010年“迎亚运”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在区管委会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区内各职能部门和企业大力配合,社区、学校主动参与,居民积极响应,掀起了一股全民创建的良好氛围,区内民众对园区创建认知率达90%以上。 一是管委会积极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区管委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态宣传活动,印制和发放大量环保宣传手册,利用区开发区网站、开萝E学习短信平台、管委会长廊、交通干道等宣传场所宣传环保理念,倡导生态文化。管委会规定所有机关办公室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度,机关带头开展“一天不开车”,“一天不开空调”的实践活动;区管委会对区内企业发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倡议书;在《创业导报》上开辟专栏宣传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号召全区企业、民众积极参与创建,共创生态文明。 二是企业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区内企业也积极开展多种环保宣传活动,通过宣传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生活,引导企业职工和广大民众自动自觉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2009年6.5世界环境日,广州昭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积极发动全厂干部职工,自编自演了主题为“保护碧水蓝天,你我共同参与”的宣传晚会,晚会现场,设置了节能节水、资源回收的有奖问答、猜谜语、演示固体废物分类、现场利用废塑料瓶进行废物利用等多个宣传活动,大大提高了企业与民众的环保意识。 三是社区、学校积极开展绿色创建。在绿色学校创建方面,本着环境保护“从 娃娃抓起”的原则,着力推进绿色教育、绿色实践,积极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和节约型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普及环境保护课程,开展环保宣传绘画、鼓励废物利用、低碳生活演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再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活动由学生将保护环境的意识带进千家万户,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区一小、区第一幼儿园、开发区中学等都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我们也十分重视绿色社区的创建,在日常生活中,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开展低碳环保的宣传活动,如: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签名、不捕杀野生动物、倡导一水多用,节约粮食、节约用电;多途径宣传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大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对低碳生活的认知率。 (三)构建三大生态循环链条,充分发挥企业在广州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创建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的积极参与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区管委会的积极引导下,区内各企业内部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工作,企业之间积极开展废物回收,产业之间通过延伸绿色补链链条,建立完善的能量梯级利用绿色链条,基本形成了产品之间的内部循环、企业之间的互补循环、产业之间的链接循环三大循环发展模式,构成了一个企业为元素,企业之间为桥梁,产业之间形成链条的完整的生态构图。 1.促进企业内部自我循环,推动源头减量与资源化 企业内部积极主动优化产业设计,改进和发展绿色技术,推进污染物的源头减量与资源化,逐步实现绿色发展。 一是以联众公司为示范,带动全国钢铁行业开展废酸循环利用。联众公司积极探讨废酸资源利用的问题,引进先进的废酸回收技术,建设了全国钢铁行业第一家废酸资源再生厂,每年分别减少废水排放量约6万立方米,氢氟酸6000吨,硝酸11838吨,年节约费用约3500万元,不仅实现了污染物减排,更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得到了国家环保部的认可,环保部将该技术推广到全国钢铁行业,起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 二是采用“政企合作”模式,在南方地区积极探讨区域的中水回用。针对南方地区水资源较北方地方丰富,企业使用中水水价方面毫无优势这一特点,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创新模式,先行试点,采用“政企合作”的模式,政府投资790多万,恒运电厂投资300多万元,将西区水质净化厂的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后的中水作为恒运电厂冷却水进行回用试点,逐步推广中水回用,提高区域的中 水回用率。永和水质净化厂、萝岗水质净化厂等均开始利用中水进行绿化利用。在企业内部的中水回用方面,依利安达公司主动开展“废水回用工程”,中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减少COD排放达168吨,兴森快捷的中水回用率也达到70%以上,在上述企业的带动下,区内联众、美维、可口可乐等多家公司也已开始建设中水回用工程。 三是以安利、杜邦、长兴电子为示范,带动区内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安利公司通过对其现有生产线输送管道进行改进,采取压缩空气作为管道内的运输动力,利用像皮球将物料挤出管道,挤出的物料回用生产。改进后的运输管道实现了化妆品车间废水的产生量和废水COD浓度的大幅减少,同时缩短了管道清洗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环境效益。长兴电子通过采用再生式氧化炉,可将有机废气中甲苯、丙酮、丁酮和异丙醇含量去除99,以上,每年削减甲苯140.946吨、异丙醇279.881吨、丙酮209.385吨、丁酮373.847吨。通过上述企业的示范带动,目前我区已有约4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 2.促进企业间互补循环,推动废物综合利用 在园区创建过程中,除了区内企业自愿在内部开展循环经济外,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也通过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逐级利用、基础设施共享,形成企业之间的资源综合利用。 现在,区内已形成了以迪森公司、万绿达、科城环保、赫尔普为龙头的资源回收体系,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万绿达公司收集区内宝洁、本田、可口可乐等300多家企业的废物,并进行加工利用再回收,该公司生产的废塑料粒又供应给区内的金发科技公司使用,形成了区内企业之间的废物综合利用。金发科技公司是一家主营高性能改性塑料的公司,利用废旧塑料进行加工改性后,供应给毅昌科技公司使用,毅昌科技公司加工后的边角料和废塑料按照不同等次分别回到金发科技和万绿达公司再次回收利用,在废旧塑料回收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循环。 被评为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的迪森公司利用农林废弃物如秸秆、锯末等原材料,经过加工制备各种生物质成型(如颗粒状)燃料(BMF)并进行市场推广。在管理模式上,该公司采用“能源+设备+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不仅大大推广了新能源的使用、更是使企业大大节省了开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3.促进产业间循环链接,构建绿色产业链条 我区产业循环体系包括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完善和静脉产业的构建。主导产业链主要围绕六大支柱产业之间的生态工业链构建展开,静脉产业链构建主要通过在园区主要行业推动清洁生产、完善废物代谢链来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我区目前已形成了以六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逐步构建了以产品链为主,废水及固体废物代谢系统为辅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 例如,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以本田公司为中心的“原料-生产-废物产生-废物回收利用-再生产”的闭环循环,本田公司产生的废物主要由区内万绿达公司和绿由公司回收利用后,再供应给区内联众、珠铁等公司使用,经过再加工利用,再供应给区内的住电、日正、东海敏孚等公司,上述公司生产加工后再供应给本田公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促进了企业的共生和行业间的良性循环。 (四)突出四个先导,全面发挥管委会在广州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创建中的引导作用 为了确保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顺利进行,我们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和推动,实行多措并举,以规划、政策和鼓励技术应用为抓手,积极引导生态园区的创建。 1.突出规划先导,建立完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我区一直十分重视园区环境的保护,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先后编制了《广州开发区西区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科学城环境影响评价》、《广州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广州开发区东区、永和区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中新广州知识城概念性总体规划环评》等,重点评价和总结我区开发建设以来的主要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并提出下一步的改进对策和措施,为我区滚动开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2007年6月,我区委托中国环科院编写了《广州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该《建设规划》对我区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独具南方特色的发展战略思路,并设定了近期、中期、远期的奋斗目标。2008年10月,该《建设规划》顺利通过了国家三部委组织的专家论证,专家认为该《建设规划》符合广州开发区实际,制定的措施可行,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该《建设规划》为广州开发区生态园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突出政策先导,持续加大发展扶持力度 为了促进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区管委会积极主动了解企业要求,制定了配套的鼓励和奖励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到生态工业的 创建中来。 在制定政策方面,我们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广州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方案实施细则》、《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科学技术奖励规定》等。 3.突出技术先导,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我们在园区创建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注重运用最新工艺技术,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成本上下功夫,努力探索低碳经济新途径。一是突出低能耗。在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势起伏,平衡土方,降低能耗,在污水处理流程中实现了重力自流,大大节约了电能。广泛采用节能新技术,采用具有革命性突破的磁悬浮式离心鼓风机,实现节能40%。二是突出低排放。我们在生物岛建设了全国首个全地下式再生水厂,将污水直接处理到优于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后进行回用,实现岛内污水零排放;在永和、东区、西区扩建的污水厂也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出水标准,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负荷。三是突出新技术。永和水质净化厂在国内市政污水处理厂中创新采用“物化-生化-物化”的处理工艺,大大增强了环境风险防范能力,该厂投产后,出水标准达到日本同类型污水处理厂的先进水平。兴森快捷“生产废水处理及回用”项目采用最新的处理技术-TFS全流程过滤系统,建成一套废水处理及回用设施,70%的生产废水全部直接回用至生产线。 4.突出资金先导,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企业参与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部分中、高费方案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我区规定:凡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奖励5000,20000元,至今共奖励企业127家,奖励资金达87.5万元。凡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给予30万元补助。在循环经济方面,2010年我区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已实施的资助项目有20多项,配套项目2项,奖励项目有6项。此外,联众不锈钢、安利日用品和兴森快捷等7家企业循环经济项目成功获得广州市1228万资助。通过利用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可带动社会投资超过3亿元,节约5多万吨标煤,节水50万吨,有效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建设。上述政策体系和资金配套与支持,对积极推动生态园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五)建设五张网络,构建广州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创建的硬件支撑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重要硬件支撑。我区按照系统的理 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五张网,实现设施的全覆盖,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硬环境支撑。 1.建设河涌水系网 为了改善河涌水环境质量,提高河涌防洪、排涝和景观价值,我们投资7.2亿元,完成了南岗河、墩头涌、笔岗涌等5条河涌共20.79公里河道堤岸加固、河涌清淤、景观绿化等水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完成了乌涌、南岗河等约49公里的生态治理,新增绿地面积77.13万平方米,实现了“岸更绿”;完成了笔岗涌、鹤子坦支涌、墩头涌、生物岛堤岸整治等工程,实现了“堤更牢”。完成了河涌清淤98.25万立方米,初步实现了“水更清”。通过河涌整治,现已初步实现了“岸更绿、堤更牢、水更清、城更美”的目标。 2.建设绿道生态网 我区以“贯通百里绿道网、引领低碳新生活”为主题,首期规划建设了总长度超110公里的绿道网,北接白云区,东连黄埔增城,西接天河区,南至海珠官洲岛,实现境内8个片区全覆盖。2010年我区完成绿道园径141公里,完成一级、二级绿道驿站23个;完成绿道标识牌600块,完成绿化面积约35公顷,是全市绿道延伸比例最长、已建驿站和服务点最多,服务企业最多、绿道网络化程度最高、运营管理最人性化的区域,在广州市各区(县级市)绿道网建设进度排名中一直位居前列,并形成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百里绿廊,得到省委书记汪洋、市委书记张广宁等省市领导多次高度评价。 3.建设水质净化网 2006年区管委会提出了“大分散、小集中,水质净化厂为龙头、管网为核心”的建设思路,着手推进西区、东区等8大污水处理工程建设。2010年,全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6.5万吨/日,总污水处理能力超过32万吨/天,现已初步形成了“多厂并联、分散风险,各具特色,绿色和谐”的治水格局。永和水质净化厂在国内创新采用“物化-生化-物化”的处理工艺,大大增强了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出水标准也达到日本同类型污水处理厂的先进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区已实现建成区100%截污、污水厂出水100%稳定达标,全区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并获得广州市治水先进单位“金奖”。 4.建设数字监控网 投资约2800万元,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数字环保”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五个一”工程:一个标准化环保实验室,一张全覆盖环保电子地图,一套 现代化环境综合管理系统,一批在线监测系统,一套环境应急系统,集成了全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质量、污染控制和环境安全五大业务领域,是目前全省区域一流的数字环保信息系统。 5.建设市政配套网 按照“国际化生态新城区”和“广州城市副中心”的新定位,积极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了一批创新载体和高端配套设施,完善了东部交通路网;完成了31.8公里的绿道建设和全区绿道园径141公里,建成了义务植树公园、香雪公园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 二、园区取得的成绩 广州开发区自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来,始终坚持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积极推动开发区从过去单纯的工业园区建设形态转变为经济园区与“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国际化生态新城区统筹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工业链条和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取得了显著的创建实效。 (一)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标准。 经过全区各职能部门、各有关企业和全区群众近5年的不懈努力,在中国环科院的指导下,对照《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广州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工作。目前,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7个基本条件已完全具备,26项标准已全部达到,建设规划中22项重点工程除少部分项目因环评和选址等原因未按规定时间完成外,大部分也已基本落实。在《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中,我区部分指标远远优于标准,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3.50 m3/万元(指标值?9 m3/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2.16 m3/万元(指标值?8t/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0.36kg/万元(指标值?1kg/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0.090kg/万元(指标值?1kg/万元)。 (二)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广州开发区的经济总量、经济效益、经济增速和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各区县中保持第一,在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十一五”期间,广州开发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5年翻了一番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广州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653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618亿元,年 均增长近20%;工业总产值从1608亿元提高到4228亿元,年均增长21.45%;财政总收入从157亿元提高到388.56亿元,年均增长19.91%;税收总收入从146.35亿元提高到316.22亿元,年均增长16.66%。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们一直致力于围绕龙头项目引进上下游低能耗、高附加值项目,通过制定鼓励发展服务业、服务外包等绿色招商政策吸引大型总部经济项目、服务外包等项目落户广州开发区,同时促进一批制造业项目向总部或区域工业总部转型,稳步推进产业梯度转移,逐步构建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和静脉产业链。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是2005年的3倍;二三产业比例由“十五”期末的79.5:20.5调整为74:2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我们主要通过河涌整治、水质净化厂的建设、管网的接驳、农村村(居)截污等方式,不断改善区内水环境质量,目前区内主要河涌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均达到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2010年广州开发区空气污染指数(API)在31,99之间,有效天数348天,优良天数348天,其中属优39天,属良309天,轻微污染0天,优良天数比例为100%,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五)生态工业园的理念得到广泛支持。 在园区创建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众配合”的共建共享模式,特别是利用广州市2010年“迎亚运”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区内掀起了广泛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区内各职能部门、企业和民众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生态工业的理念已开始在各个领域贯彻和落实,特别是区招商部门、中介机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生态理念全面引入谈判招商过程,不仅从源头控制污染,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员的环保意识;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的规划、建设、施工和建设过程中,也全面考虑了绿色设计、绿色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生态工业理念已逐步全方位渗透到我区的开发与建设中,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氛围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六)区域示范和辐射效应明显。 在园区建设中,我们不仅在区内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生态工业园区理念,还自我加压,主动将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全面落实到新区的开 发建设和实践中,按照更先进的理念,更优化的模式,努力把393平方公里的萝岗区都打造成新的绿色经济高地。 广州国际生物岛在2006年被确定为广州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园区建设先行试点采用节能、低碳、环保的理念,以达到循环经济先行区的示范作用。岛内规划建设了电瓶车、自行车交通系统和步行系统;岛内总体绿化率达40%,建成了堤岸景观绿化、道路绿化以及公园绿化三部分;充分利用原岛内鱼塘、水田等用地,按照自然地形围合建成了10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标准产业单元和等建筑物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环岛路全部采用风光互补路灯照明系统;建设了全国唯一全埋式膜处理再生水厂,日处理污水1.3万吨,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 知识城以“和谐、共生、节约、低碳”作为环境愿景,在具体规划中落实复合型多组团的城市格局,建设快速与慢行交通复合系统,建设100%绿色建筑,增大绿色能源比例,发展绿色交通,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特别是在打造水环境管理示范区方面,将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和城市的治水经验,围绕“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建设实现“减灾、节水、减排、亲民”等目标,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展知识城水环境建设,全面整合各项涉水事项,力争将知识城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水环境示范区。 在创建生态工业园区过程中,我区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目前已有肇庆高新区、广州南沙开发区、海口市环保局等多个园区或单位多次到我区调研、交流创建工作,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创建生态工业园的交流平台。我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对珠三角乃至华南的辐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三、生态园区建设经验总结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我区属较早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的园区,在毫无 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我区积极利用体制优势,扬长避短,发挥开发区“敢 为人先”的开拓创新谨慎,认真探索适合南方地区的创建模式和创建方法, 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 (一)始终发挥开发区机制体制新优势,实行科学管理。 发挥“开发区和经济区合署办公”优势,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005年,依托广州开发区(经济区)设立了萝岗区(行政区),两区合署办公。两个管理主体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合作,各自发挥管理上的优势。与其他单独的经济区相比,在生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能充分利用萝岗区的行政职能快速推进各项事宜 的开展,特别是通过环境执法等手段,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积极意义。比如:2006年11月,区政府组织环保、城管、公安、街道等部门联合对锦明、大明玻璃厂进行依法强拆,彻底解决了污染扰民问题。 发挥“四区合一”优势,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广州开发区实行全国首创的“四区合一”的管理模式,四个经济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实行“四区合一”管理模式,对我区调整四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布局,拓展和优化主要行业内部及行业间的产业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实行四个区功能互补,优势叠加,进一步加快了现代产业融合互动与发展。 发挥“大部制”优势,促进园区早日建成。我区在全市乃至全国率先建立起大部门管理体制,实行一个部门多块牌子一套管理人马。比如:区建设和环境局下设环保处、建设处、市政处、环卫处、城管局等;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能利用多部门职能优势,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各项事宜的快速有效推进。 (二)始终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实行产业优化升级。 广州开发区经过多年高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瓶颈已经开始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而生态园区的建设是进行产业优化升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始终坚持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龙头,通过高标准的绿色招商、全方位清理落后产能实行“腾龙换鸟”、将落后产业和劳动力实行“双转移”等多种措施,实行产业优化升级,以最终实现广州开发区的和谐永续发展。 (三) 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民响应”的创建模式,实现园区共建。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园区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创建工作,需要社会、政府、企业、民众的多方配合支持与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创建成功,我们在创建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召开动员大会,颁发目标责任,制定扶持政策,实行绿色招商;企业在政府引导下,积极主动开展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实行节能减排;学校、社区、居民广泛开展绿色活动,环保宣传等;形成一个政府、企业、民众全方位的生态园区创建网络,园区创建氛围深入园区每个角落。 (四)始终坚持生态工业理念,实现生态工业园区辐射带动。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最有效手段,而贯彻落实生态工业的理念才是实现园区建设的精髓,因此我们在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在开发区范围内始终坚持生态工业理念,在中新知识城、生物 岛新区的规划建设,更是以更高标准全方位贯彻落实生态工业理念,力争在393平方公里的萝岗区打造生态园区,并将生态理念辐射到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实现生态工业园区的辐射与带动。 四、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区从2007年开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以来,虽然做了大量的创建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绩,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也得到逐渐好转,但在具体的创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补链项目的引进与政策法规依然冲突。 按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要求,需进一步加大废物综合利用项目的引进力度,但因废物综合利用项目的特殊性,该类项目在环评审批上受到严格限制。在《广州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中,计划的重点项目清单中,大部分已完成,但仍然有几个项目无法完成:在废物代谢类中的联成资源回收项目、联侨炉渣回收处理项目、废催化剂回收与脱硫固化添加剂生产项目,这3个项目都是资源回收性项目,按计划各项目全部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也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但这3个项目在上报省环保厅进行环评审批时,都因为属废物资源回收类的项目,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相关文件的规定,需要定点建设,而开发区范围内无广东省定点基地,省厅未通过环评审批。在对化工产业链补链项目的引进上,也因化工行业在环保、安监、消防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而遭遇到政策法规的冲突与局限。建议:在废物综合利用项目或选址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中水回用在南方地区推广存在一定困难 按照生态工业创建要求,需大力推进中水回用工作,但在南方地区推广中水回用,跟北方地区相比,在价格上毫无优势可言,广泛推广存在一定难度。我区虽然采取了“政府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建设了西区水质净化厂到恒运的中水回用工程,但要在区内大范围推广中水回用,难度还是很大。建议:针对南方地区的特殊情况,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制定符合南方地区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 (三)原《建设规划》相关统计数据与现在统计数据存在差距。由于园区创建时间较长,在最初编制《广州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过程中,是按照污染源普查的统计口径进行统计和编写,但在创建过程中,为了符合验收标准和数据统计的延续性,我们以环境经济统计口径为基础,造成了《建设规划》与验收时,数据存在一定出入。建议:国家部、委明文规定或建议用统一口径的统计数据,避免发生前后统计数据口径不一致造成数据无法延续或衔接。 (四)在实施循环经济、补链等项目建设后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在建设循环经济、补链项目等的过程中,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比如:我区建设的西区水质净化厂到恒运的中水回用工程,政府投资约800万,恒运投资约300多万,若政府不投资,单靠企业投资1200多万,此项工程根本无法实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或对该类重点项目进行资金支持。 施。建议;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十二五”期间,广州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切实提高区域整体环境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建设“转型升级先行区、科学发展示范区、生态工业特色区”,真正打造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国际化生态新城区。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打算主要如下: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两城一岛”为核心载体,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实施新兴产业行动计划,梳理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项目库,“一企一策”落实跟踪服务。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生物、环保新材料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广州新一代通信设备和终端制造产业基地、广州物联网产业基地和广州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加强新材料开发、标准制定、生产制造和产品应用,形成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链。在卫星应用、下一代通信、LED照明、新能源、环保低碳、生物医药、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发展态势良好的创新企业。 推动提升先进制造业。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高端化、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机遇,重点引进发展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制造以及研发、设计、检测等环节的项目。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区建设,带动制造业流程改造,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现有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以引进LG 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为龙头,推动液晶平板显示产业链由模组制造向更高端的面板生产和设计研发延伸,加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平板显示产业集群。 发展壮大服务业。坚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生活配套服务业并重,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网游动漫、检测认证、现代物流、地理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积极培育教育培训、生命健康、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房地产 业、社区服务、商贸和旅游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业。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加快引进总部经济项目,积极申报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加快清理广州保税区历史遗留问题,以广州保税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国际分拨物流,做大做强国际酒类交易中心和国际食品展示中心。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继续狠抓节能降耗,推动低碳化和生态化发展 紧密结合国家今后重点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新战略,依靠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积极推进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能源节约和梯级利用项目等方面重点项目的建设,进一步降低物耗、能耗,推动园区向低碳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进一步改善、优化能源结构。停止和限制审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加强对现有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管理,对其增产扩建加强控制;对规模小、效益低、能耗高的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促使企业规模化生产,通过技术改造,达到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的目的。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广州开发区向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方向发展,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三)因地制宜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广州开发区在早期的开发建设中实行“成熟一片,开发一片”的模式,逐步形成了西区、东区、永和、科学城4个较为独立的片区,因每个片区开发建设的时间各异,造成4个片区企业分布不尽合理,产业空间布局重叠,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根据各片区的环境现状,因地制宜地对现有企业进行调整、改造、搬迁或关闭,以实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如:永和区位于准水源保护区范围,应重点发展无污染、轻污染、节水型工业,下一步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永和片区项目准入,对原有的污染较重的企业有针对性进行搬迁或改造,腾出空间发展污染小、能耗低、效率高的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整体竞争优势。 (四)着力加强持久性有毒物质的防治,确保群众身体健康。 《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重点区域的 重点重金属污染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15%,非重点区域的重点重金属污染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的水平,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广州开发区在未来生态工业园的创建中,也将密切配合国家重金属污染法制规划,全面排查涉铅、镉、汞、铬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企业及周边区域环境隐患,查清重金属污染情况,确定重点防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切实预防重金属污染危害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以及环境风险评估体系,科学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 此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已成“十二五”环保重要领域之一。我们还将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对策,以求从管理层面制订和实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政策。 (五)结合“十二五”重点,全面推进污染物减排。 “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已明确提出了COD、SO2、氨氮和氮氧化物四个约束性减排任务,因此,广州开发区也将及时紧密结合国家和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的新目标,在日常监管和总量减排方面,应从原来的只重点监控COD和SO2,转变为对COD、SO2、氨氮和氮氧化物四个约束性的指标的全面兼顾,确保开发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规划目标的同时,确保实现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目标。 对于氨氮,主要是有针对性对生活污水、养殖业等氨氮含量高的行业废水排放加强监管和加大整治。通过全区的生活污水进行截污、联合城市管理部门、街道重点打击、强制关停养殖厂(包括养猪、养鸡等)等;在氮氧化物方面,重点加大对火电厂的削减,对恒运电厂进行降氮脱硝的监管,从而达到氮氧化物减排的目的。 (六)继续加大污水治理,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十二五”期间,应继续推进河涌综合整治,开展细陂河整治等治理项目,着力打造南岗河等重点景观河涌;将截污作为全区水环境治理的核心和关键,进一步完善雨污分流,提高收集污水的浓度;通过推进“一湖三河”建设(玉湖公园、平岗河、流沙河3个河涌整治工程)、推进九龙水质净化二厂(镇龙水质净化厂)的建设、启动九龙水质净化一厂(九佛水质净化厂)扩建工程等,全力推进知识城水环境的建设;不断加强水环境及设施的管理工作,包括:1)借助先进的监测和控制技术,提高污水处理厂科学化、精细化运行和管理,2)加强排 水设施的管理和养护,确保设施完好、安全,监督新建项目的污水接入公共污水管网,3)加大辖区内面源污染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河道保洁。通过全方面整治,实现“十二五”期间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 (七)加强国内国际合作,积极探索环保新技术。 在环保技术上,加强与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一是加强同国外公司合作,在工业区污水处理智能控制方面进行探索;二是与国内顶级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探索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的难题;三是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方面加强国内国际的沟通;四是探讨碳交易的模式,重点锁定区内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取生物油产业项目、余热发电项目等具备CDM开发潜力的项目,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碳的购买模式、资金合作方面进行探索与沟通。 同时,应加大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力度。(1)加强生态技术的研发,并加大新技术的推广。(2)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强化科研创新和交流,开发资源利用新方式,延长经济产业链条,提高生产效率、节能效率、环保效率。(3)强化“补链”技术研究,实现园区整体联动。 自我们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以来,一直秉承“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扬广州开发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积极探索适合南方地区的创建思路与模式,坚定不移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生态化道路,不仅建立了符合本区发展实际的生态工业模式,而且对南方地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将继续增强发展新优势,拓展新空间,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转型升级先行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生态工业特色区”~ 南海工业园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总结 自建园以来,我园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和大力支持下,积极贯彻落实 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全力以赴筑平台、兴产业,千科学发展观,主动策应 方百计优环境、提功能,园区经济健康发展,土地开发科学有序。坚持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建园以来,我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至今,我园共计引入工业项目121个,招商引资总额近70亿元,土地投资强度超过220万元/亩。引进了包括佛山市富士离合器有限公司、佛山市捷贝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佛山市金田工业有限公司在内共进23家日资汽配企业,引入和配置了包括多能薄膜、广东电缆厂、万兴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等知名民营企业。至今,园区共引进了7家世界500强及其关联企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2010年,园区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29.29%;工业增加值14.794亿元,同比增长24.05%;企业销售收入45.64亿元,同比增长32.65%;创税额约1.64亿元。至2011年8月,园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27亿元,同比增长28.32%;创税额约1.5亿元。 自2006年以来,我园始终将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引进高质量项目、提升园区的生态示范作用作为提升园区品位的重点。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工作的高质、高效运行,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跨越式迈进,进一步优化了园区产业发展;二是着力加强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宣传,在企业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四是不断加强园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园区成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增长极。 五年来,园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总额约248亿元;工业增加值54.56亿元;企业销售收入223亿元;创税额约5.1亿元。共计引入工业项目62个;招商引资总额约为52.2亿元;引进了包括捷贝汽车配件、富士离合器公司、神钢线材、多能薄膜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 二、主要工作回顾 (一)狠抓环境整治。 几年来,园区以建设现代新型工业园为标准,结合丹灶镇的总体整治方案,实现区域内河涌“水清岸绿”的整治目标,围绕“截、治、疏、引”四字方针,以河涌综合整治专项规划为导向,坚持“治水”与“截污”相结合,科学部署,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全面、扎实、有效地开展内河涌综合治理。目前,在园区所在的全镇范围内掀起了内河涌整治的高潮。经整治验收合格的支涌,水流状况明显改善,获得了各级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建园至今,园区实行的雨污分流管网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集中收集处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美化绿化并举,区域改造规划提速,结合丹灶镇的“三旧”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逐步推进等,极大地提高了环境承载能力,为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三)抓项目,以点带面促发展。 面对日益紧张的用地形势,我司深入分析,优化思路,调整策略,成功实现了“选项目、筑平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一是充分利用好存量土地,精选项目。自2004年第一家日资企业佛山市捷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落户南海工业园区,令我园充分感受到日资企业在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以及管理理念等领域的明显优势,从而使我园确立了以日资优质企业为招商引资重点对象之一的基本方向。此后,神钢线材、富士离合器等一大批优质日资企业相继落户我镇,并由此生发出一种自然的“集群效应”。至今,我园共引入日资企业数量达23家,其中属世界500强及其关联项目的有7家,日资企业聚集发展速度和招商引资质量前所未有,随着中日产业合作的不断深化和我镇进一步加快产业载体建设,可以预见日资企业在我镇的集群效应将日发明显。二是优化空间,培育本土企业。在去年理顺了五金区“插花地”和边界问题后,我司迅速完善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本土企业的用地需求进行规划,在南海区土地交易中心以公开招拍挂的形式面向企业进行招商,有效解决了部分本土企业增资扩产的需求。四是盘活资源,提高土地效率。今年以来,我司继续抓紧落实对闲置资源的整理。对有实际性项目的用地,敦促企业建设投产,对企业空置的用地或经营不善闲置的厂房,主动为业主物色优质投资客商,有效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同时,今年通过法律程序,依法收回丹金市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为明年全面推进园区入口规划和建设做好前提保障。 (四)环保学校建设落成。为应对环保产业迅猛发展,环保人才紧缺的问题,在广东省环境保护局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南海新校区落户科教产业区,并于2009年9月建成招生。该学校在为广东环保行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也承担着对广东省环保系统干部的岗位培训工作,在我省的环保行业中形成了独特的影响力和强大的辐射力。新校的落成扩展将为园区乃至我省环保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更有利于园区和周边区域提高环保教育及其实施。 (五)节能减排显成效。园区结合南海区和丹灶镇的总体规划,落实各项产业政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性要求和节能减排的约束性要求,大力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使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深入宣传。继续充分利用镇有线电视,宣传节能减排治污的政策,开展生活质量大讨论活动,开设《生活质量大家谈》电视栏目和《生活智TALK星》网上专栏,传达公众要求开展节能减排的共同心声,引导企业转变思想、配合工作。二是推动清洁生产。园区在自身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和绿色认证在企业间的普及。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作。 (表1)核心区规模以上企业能耗统计表(2008—2010年) 指标名称 单位 2008年 2009年 2010 工人数量 人 4595 4990 4528 工业总产值 万元 390800 518000 672700 注:上表仅统计核心区规模以上企业 (表2)核心区资源综合利用统计表(2008—2010年) 指标名称 单位 2008年 2009年 2010 废金属回收加工 万吨 19.67 21.6 23.2 废塑料回收加工 万吨 2.85 2.37 2.1 (六)强党建、促管理。 一直以来,园区流动党员联合支部深入开展争先创优党组织活动,并连续在2009年、2010年、2011年被丹灶镇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2010年初顺利通过南海区“两新”组织党工委考评,被评为南海区非公党建“星级示范点”,成为南海区12个非公党建工作星级示范点之一。长期以来,联合支部按照上级党委和“两新”组织党工委的要求,加强了支部组织建设,完善党员管理服务,开展了丰 富的文体活动,凝聚广大党员和职工,为构建和谐园区,推动企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镇“两新”党工委的指导下,流动支部在2009年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并围绕园区美化环境、维护治安、提升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广大企业和员工的一致好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党员志愿服务队自筹经费,积极开展了园区职工游园活动,丰富了园区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促进了和谐园区建设。 与此同时,园区物业管理工作也在创新中谋发展,在正常化开展治安防控、环卫保洁、绿化养护、设施维护等常规性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园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治安巡逻和流动人员管理等工作,至今,共办理居住证4000多个,顺利完成上级下达园区流管站办理居住证任务。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园区治安队更注重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交流,针对园区不同时期的治安状况向企业通报情况并提供防范建议。多年来,园区治安队得到园区企业的一致好评,曾分别获企业赠给“尽忠职守、护厂有功”、“破案神速、人民卫士”等荣誉锦旗,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从根本上制约着招商引资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难以满足优质项目的需求,同时对于发展和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 (二)园区的开发资金主要依靠自身土地出让收入,对于园区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园区承受的压力十分巨大; (三)园区生态化改造任务仍很艰巨,生态产业链还不够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相对滞后,总体推进工作力度有待加大; (四)环境监管手段仍比较落后,对经济活动中的资源消耗缺乏统计。虽然我园区企业污染少、能耗低,具备了一定的废水集中处理能力,但废水、粉尘、废固体等监控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 四、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展望未来,需要我们继续以园区生态化建设为中心,以工程建设为重点,以优质服务为亮点,整合资源,加大开发力度,抓好工作落实,发扬有为精神,开拓创新,才能继续胜利高速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经济发展的步伐。 我园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提升园区综合实力为目标,以产业载体建设为重点,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全力推进园区乃至周边区域产业和经济的跨越发展。 (一)继续以汽配、环保产业为重点进行项目引进。 (二)加快创业载体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功能 进一步推进园区生态化建设,完善配套。 (三) (四)精心策划和推进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园区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积极争取土地指标、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支持。
本文档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材料——天津与广东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7KB
软件:Word
页数:6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