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津秦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津秦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举报
开通vip

津秦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津秦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 沉降监测方案 1 总则 1.0.1 为统一津秦客专高速铁路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1.0.2 本细则适用于津秦客专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要求。 1.0.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

津秦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津秦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 沉降监测方案 1 总则 1.0.1 为统一津秦客专高速铁路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1.0.2 本细则适用于津秦客专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要求。 1.0.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线下工程实际变形特征。 1.0.4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准确预测结构物工后沉降。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1.0.5 沉降变形观测是确定无砟轨道铺设关键时间节点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1.0.6 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必须与评估紧密结合,加强动态协调,以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 1.0.7 工作依据如下: (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1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GB12897—2006); (4)《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5)《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6)《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7) 有关沉降观测系统的设计文件、图纸; (8) 招标文件及建设单位其它有关技术要求。 1.0.8 术语、概念 (1) 基准点:设计院所提交的二等水准控制点,一般每2KM布设一个。 (2) 工作基点:当基准点观测条件不满足要求或不方便时,可埋设加密点为工作基点。 (3) 监测点:施工构筑物的沉降变形观测点,根据设计图纸布设。 (4) 工后沉降量:当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 2 工程概况 2.0.1 线路概况 津秦客运专线四标段起迄里程DK163+918至DK233+150, 线路全长69.266km,跨越二、三、四三个施工坐标系,断链6处,均为长链,长链总长度为29.347101m,线路跨越秦皇岛市和唐山市管辖内的四个县,其中滦县30.402km,迁安市3.394km,卢龙县25.91km,抚宁县9.56km。 2.0.2 主要工程数量 特大桥及大中桥梁33座,总长28.2875km,占正线长度的40.8%;隧道14座11.077km,占正线长度的16.04%,路基长度30.1835km,占正线长度的43.6%,站场1处(滦河车站)。 2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2.0.3 本标段主要测量特点 本标段线路长,桥、隧分布相对分散,工程数量大,工期紧,测量任务重,精度要求高。全线共有5处大跨度连续梁,其中2座特大桥需跨越既有迁菱铁路和京哈铁路。沙河特大桥全长4.3Km,跨迁菱铁路特大桥,葫芦山隧道全长3.8 Km,是全线测量的重点。 3 组织管理与工作内容 3.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1.1中铁二十一局津秦客专指挥部成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领导小组,参建各分部成立沉降观测工作小组; 指挥部领导小组 四一二三梁 分分分分场 部部部部分 沉沉沉沉部 降降降降沉 观观观观降 测测测测观 工工工工测 作作作作工 小小小小作 组组组组小 组 3.1.2 人员要求 1 指挥部领导小组:由指挥部总工钱耀峰任组长,工程部部长王先斌、精测队长付国亮任副组长; 2 一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一分部总工申国顺任组长、测量队长 3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何向东任副组长,各工区区长及测量技术人员组成; 3 二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二分部总工徐镭任组长、测量队长周关强任副组长,各工区区长及测量技术人员组成; 4 三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三分部总工赵德刚任组长、测量队长刘奇峰任副组长,各隧道队队长及测量技术人员组成; 5 四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四分部总工李军昌任组长、测量队长武惠州任副组长,各工区区长及测量技术人员组成; 6 梁场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梁场分部总工陈飞任组长、测量队长刘文学任副组长,铺架队队长及测量技术人员组成; 3.2 单位职责 3.2.1 津秦客专高速铁路第四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分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 3.2.2 各方职责如下: 1 指挥部 (1)指挥部负责全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2)组织专家对观测数据进行预评估。 2 各分部 (1)各分部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指挥部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4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 (3)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4)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观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6)参与和配合指挥部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预评估工作。 3.3 工作内容 3.3.1 各分部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员、设备情况; (2)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 (3)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 (4)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 (5)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3.3.2 各分部建立变形观测网 (1)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3.0.1所示。 (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 (3)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工作基点序号按分部编排,如 5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工作基点1001 工作基点1002 工作基点2001 工作基点2002 工作基点3001 结构物中心里程工作基点编号工作基点1001 工作基点桥墩台观测点工作基点3002过渡段观测点基准点编号 基准点涵洞观测点 基准网观测线路隧道观测点路基观测点 工作基点3003 图3.0.1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一分部1001、1002、„„1n;二分部2001、2002、„„2n;三分部3001、 3002、„„3n;四分部4001、4002、„„4n。 6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3.3.3 埋设观测设备: (1)按施工图纸及《细则》要求埋设观测设备; (2)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 3.3.4实施观测 (1)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 (2)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进行重测; (3)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指挥部领导小组; (4)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和涵洞积水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指挥部领导小组审批; (5)按要求定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 (6)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细则》规定的文件格式和时间要求提供观测文件; 3.3.5 成果报告 分部按评估单元完成该单元的沉降变形观测后进行预评估,提交《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 工程概况:工程范围、工程类型、工程地质情况等; 2 监测网布设及测量情况: (1)观测实施方案、技术设计、评估细则; 7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2)基准网、监测点分布图(册); (3)基准点、监测点标石、标志竣工图、点之记、考证表; (4)仪器检验与校正; (5)观测手薄(原始记录); (6)平差计算、成果表 (7)各观测断面沉降过程线 (8)建设单位、设计、监理、评估有关往来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变更等文件 (9)特殊情况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如是否根据隧道开挖后的地质变化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修正了沉降观测断面的布置等。对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观测的数据是否出现异常点,说明如何加强技术管理,及时分析发生异常的原因,如何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 4 沉降变形测量 4.0.1 津秦客专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路基、涵洞等结构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涵洞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4.0.2 津秦客专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0.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并建立工作基点。 4.0.4 根据津秦铁路首级控制网的分布情况,沉降变形监测网加密点至少应与本工程首级高程网二个二等水准基点联测(CP?),且使用时应做 8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稳定性检测,一般情况下,加密点稳定性检测至少半年检测一次,存在区域沉降问题的区段,每季度进行1次或根据需要加密。 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1.1 监测网精度等级要求 沉降观测网包括加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按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仪器:DSZ05 DS05 DS1等同等级仪器,作业过程中,水准仪、水准尺按《国家一、二等水准规范》(GB/T 12897-2006)要求,进行外业检测,并每年送国家法定专业计量鉴定1次; (2)各项限差见表4.1.1-1 表4.1.1-1 m 任一测站上前等视线高度 仪器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后 级 ,下丝读数, 视距差累积 DSZ05 DS05 ?60 二 ?1.0 ?3.0 ?0.3 DS1 ?50 (3)精度指标见表4.1.1-2 表4.1.1-2 mm 每千米水准测段较差、相邻基准点每站高差 检测已测 等级 测量偶然 附合或环线高差中误差 中误差 高差较差 中误差 闭合差 二 1.0 1.0 0.3 4?L 6?L 4.1.2 沉降监测点的主要精度要求 (1)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仪器:DSZ05 DS05 标尺:线条式铟瓦标尺 (2)各项限差及精度指标见表4.1.2-1、-2 9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表4.1.2-1 m 任一测站上前等视线高度 仪器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后 级 ,下丝读数, 视距差累积 一 DSZ05 DS05 ?30 ?0.5 ?1.5 ?0.5 注:视线高度为视线距地面的高度 表4.1.2-2 mm 每千米水准测相邻点高差 测段较差、附合等级 高程中误差 量偶然中误差 中误差 或环线闭合差 一 0.45 1.0 0(3 0(3?n (3)外业计算取位按表4.1.2-3规定执行。 表4.1.2-3 往,返,测往,返,测测段距离中各测站距离测段高差 监测点 距离总和高差 数/km 高差/ mm 中数/ mm 高程/ mm /km 总和/ mm 0.01 0.1 0.01 0.01 0.1 0.1 4.2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4.2.1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利用设计提供的沿线二等水准基点;特殊情况下建立独立网时,网应不少于3个点;使用独立监测网时,必须确定与交接工程部位其它高程系统之间的换算关系。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2.1的规定。 10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1450 2150 3 5 750 2004300 400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图4.2.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2) 工作基点。要求埋设在稳定区域,条件合适时,直接以二等水 400250准网基准点为工作基点。观测条件不满足要求或不方便时,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当布点难以满足稳定要求时,间距可适当放宽,可在300,500米之间。 (3)监测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4.2.2 观测系统的布置要求 (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 11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6个月进行1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 (3)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2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局指挥部上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4.3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4.3.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4.3.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4.3.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2)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 12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观测路线见图4.3.3: (4)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二等水准基点二等水准基点基准点基准点基准点 工作基点工作基点 监测点 1 2构 筑 物 3 图4.3.3观测路线示意图 4.3.4 特殊情况下处理方法: 针对低矮桥墩、净空小的涵洞,由于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但需要注明,避免数据处理错误。 4.3.5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4.3.6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 13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4.3.7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等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4.4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4.4.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4.4.2 应使用DS05级及以上的电子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 4.4.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 4.4.4 观测时,按以下顺序进行: (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4.4.5 每一测段必须为偶数测站结束。 14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4.4.6 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并进行仪器预热。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要求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仪器需装遮光罩。 4.4.7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4.4.8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 4.4.9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4.4.10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4.4.11按照《细则》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 4.4.12 观测元件保护要求 (1) 各分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观测元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要与施工作业队伍及班组明确责任。 (2) 观测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 15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3)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观测元件不受损坏。 (4)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观测元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观测元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5.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5.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1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 2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3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 根据本标段的特点,堆载预压路堤地段采用?、?型监测断面,一般每间隔3个?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型监测断面;路堑堆载预压地 16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段,采用?型监测断面,路堑非预压地段,采用?型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如图5.1.2: 17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图5.1.2 沉降监测点断面图 5.1.3监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1)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2)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型监测断面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两侧各4.7m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2个沉降监测桩,其余3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埋设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左、右线中心两侧 18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各3.3m处或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埋设2个沉降监测桩;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3)?型监测断面一般包括剖面沉降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3m处或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剖面沉降管位于基底。 (4)?型监测断面一般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3m处或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底板至于基床底层顶面。 (5)?型监测断面只有3个沉降观测桩,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3m处或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 5.1.4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二等平差)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5.1.4所示: 路基面观测桩 沉降板 工作基点 观测方向 图5.1.4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19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5.2.1 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图如图5.2.1 图5.2.1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图(mm) 5.2.2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φ4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75 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0(长)×500(宽)mm,厚16mm。如图5.2.2所示: 20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测杆顶帽 φ20钢管测杆 接头 PVC塑料套管 钢底板 16500 图5.2.2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mm) (1) 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2) 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3)按二等水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内外加设保护盖。 (4)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5.2.3 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高强度的外径d1为70mm、内径d2为60 mm、壁厚5 mm的PVC塑料横剖管,其抗弯刚度?2 mm/4 m、抗压强度?0.3MPa,以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其中一导槽应铅锤,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卡在剖面沉 21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如图5.2.3-1所示 d170mm 60mmd25mm 5mm2mm 图5.2.3-1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 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95(长)*0.5(宽)*0.5(高)mC20素混凝土保护墩如图5.2.3-2甲型正面图,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长)×0.5 m(宽)×1.6m(高),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如图5.2.3-2乙型正面图。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 22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如图5.2.3-2保护盒平面图。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一周,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采用横剖仪和电子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按二等水准精度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将横剖仪放入横剖管内测量各测点,每0.5m测量一点。待一端测量完毕后,再从另一端测量一遍,数据记录表格以剖面仪处理软件表格一致。(注意:测量前预先用预通器预通一遍,以免在测量时损坏横剖仪) 图5.2.3-2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mm) 5.3观测技术要求 5.3.1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期。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3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5.3.2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路基施工不能影响到观测设备。 5.3.3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应及时通知指挥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5.3.4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8mm/30m; 5.3.5 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5.3.5的规定。 表5.3.5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 测 阶 段 观 测 频 次 一般 1次,天 填筑或堆载 沉降量突变 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3天 第1个月 1次/周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2、3个月 1次,2周 3个月以后 1次,月 第1个月 1次,2周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2,3个月 1次,月 3个月以后 1次,3月 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连续3次;以后1次/2周。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 24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6.1.1津秦客专本标段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6.1.2 承台观测标: 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6.1.3墩身观测标: (1)观测点数量每墩1,2处,当墩台高度小于14m时,设置1个观测标,位于墩身中线左侧1m小里程距地面0.5m处,当墩台高度大于14m时,设置2个观测标,位于墩身两侧中心距地面0.5m处; (2) 桥墩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0.5m位置。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6.1.3。 6.1.4 桥台观测标: 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桥台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6.1.4。 25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墩台侧面墩台侧面 大里程方大里程方小里程方小里程方 墩台观测标墩台观测标-2 地面线地面线500500 承台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承台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 基础基础 承台观测标-1承台观测标-1墩台观测标-1500500500500 墩台观测标大里程方大里程方小里程方1000小里程方 承台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2 墩台观测标-2500500500500基础平面基础平面 当墩台高小于14米时埋标示意图当墩台高大于14米时埋标示意图 图6.1.3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mm) 桥台观测标-3 500 桥台观测标-4桥台观测标-3 桥台观测标-1桥台观测标-2桥台观测标-1垫石垫石垫石顶 帽顶 帽 承 台承 台 桥台观测标-4桥台观测标-3 垫 石垫 石桥台观测标-1桥台观测标-2顶 帽 图6.1.4 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mm) 26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6.1.5 梁体观测标: (1)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梁体徐变观测标,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2) 观测点布置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还应在支点和跨中截面之间每隔15,20m等间隔加密设置,详见附图。 连续梁连续端连续梁简支端 半简支梁 梁体徐变观测标梁体徐变观测标梁体徐变观测标500 梁支跨座线路中线中中心心梁体徐变观测标梁体徐变观测标梁体徐变观测标线线42904290 500 图6.1.5梁体徐变观测标布置示意图(mm) 27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3) 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6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 6.1.6涵洞观测标: 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8个。沉降观测标-1、4、5、8在出入口涵身最外涵节边界线内侧500mm,顶板底以下500mm处;沉降观测标-2、6设置在左线线路中心涵洞顶板底以下500mm的涵身;沉降观测标-3、7设置在右线线路中心涵洞顶板底以下500mm的涵身。如图6.1.6所示。 涵轴断面 500涵身观测标1(5)涵身观测标2(6)涵身观测标3(7)500500 涵身观测标4(8) 右线中心线右线中心线 大里程 涵身观测标2涵身观测标3左线中心线涵身观测标1左线中心线涵身观测标4 涵身观测标8涵身观测标5涵身观测标6涵身观测标7 500 图6.1.6 涵洞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mm) 28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6.1.7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7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所有观测线路在形成闭合环以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并以固定端其中一点为固定点,其他点相对于该点的沉降。 1 3 5 2 6 4 梁体徐变观测标 观测方向 图6.1.7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6.1.8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一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二等精度平差),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一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8所示: 墩身观测标 工作基点 观测方向 图6.1.8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29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6.2.1 承台观测标 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如图6.2.1所示 图6.2.1 承台观测标设置示意图 6.2.2墩身观测标: 采用φ28mm不锈钢接头。见图6.2.2所示: 10035 5238 28 图6.2.2 墩身观测标设置示意图(mm) 6.3观测技术要求 6.3.1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 30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6.3.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6.3.3 观测精度要求: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6.3.4 观测频次要求: (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表6.3.4-1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6.3.4-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设置观测点,进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 / 行首次观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承台回填时,临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周 时观测点取消 架梁前 全程 1次/周 预制梁架设 全程 前后各1次 预制梁桥 附属设施施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全程 工 周 制梁前 全程 前后各1次 上部结构施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桥位施工全程 工中 周 桥梁 附属设施施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全程 工 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后各1次 岩石地基的桥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6个月 1次/周 梁,一般不宜少轨道铺设前 于2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周 0,3个月 1次/月 24工后沉降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个4,12个月 1次/3个月 长期观测 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31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2) 梁体徐变观测据表6.3.4-2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6.3.4-2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观测周期 预应力终张拉 张拉前、后各1次 张拉完成后第1天 张拉完成后第3天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5天 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1次/天 第0,3个月,1次/月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第4,12个月, 1次/3个月 第13,24个月, 1次/6个月 (3) 涵洞沉降观测据表6.3.4-3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表6.3.4-3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测试点移至涵洞主体施工完成 全程 周 边墙两侧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洞顶填土施工 全程 周 至少进行2次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后各1次 通过前后的 观测 涵洞完工,无砟轨道铺?6个月 1次/周 设前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0,3个月 1次/月 244,12个月 1次/3个月 工后沉降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个长期观测 13,24个月 1次/6个月 月 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32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6.3.5 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 7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7.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7.1.1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为开挖初支观测项目,以信息化指导施工,观测断面设置见表7.1.1。 隧道开挖现场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及量测精度表 表7.1.1 序测量量测项目 测量仪器和工具 测点布置 备 注 号 精度 岩性、结构面产状及支 1 洞内、外观察 护裂缝观察或描述,数每一开挖循环 码相机、地质罗盘等 每10米一个断面,2 拱顶下沉 水准仪、钢尺等 1mm 每断面1个测点 每10米一个断面,浅埋隧道必测(HO3 地表下沉 水准仪、铟瓦尺等 1mm 每断面5m一个测点 ?2B) 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二次衬砌前净每10米一个断面,4 (收敛仪、隧道激光断0.1mm 水平收敛 空变化 每断面2,3个测点 面仪、全站仪) 二次衬砌后净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每10米一个断面,5 空变化(水平收(收敛仪、隧道激光断0.1mm 水平收敛 每断面2,3个测点 敛) 面仪、全站仪) 沉降缝两侧底板沉降缝两侧底板沉降缝两侧底水准仪、铟瓦尺等(三6 (或仰拱填充层1mm (或仰拱填充层板不均匀沉降 等水准测量) 面) 面)沉降 洞口段与路基洞口底板(或仰拱洞口底板(或仰拱水准仪、铟瓦尺等(三7 过渡段不均匀填充层面)与洞口1mm 填充层面)与洞口等水准测量) 沉降观测 过渡段 过渡段的沉降 注:本表为开挖期间沉降监测,二衬后沉降监测如下所述 7.1.2 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33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7.1.3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1.4 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7.1.5 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7.1.6 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1.7 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1.8 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7.1.9 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7.1.10 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7.1.11 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7.1.11所示: 34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隧道观测标 工作基点 观测方向 图7.1.1隧道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7.1.1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见图7.1.12设置。 隧 道 中 线 隧道观测标1隧道观测标2 内轨顶面 图7.1.12隧道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7.1.13隧道开挖期间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见图7.1.13设置 35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图1:隧道洞内监测点布置图 预埋 吊钩 水准仪 钢尺 图7.1.13 隧道拱顶下沉量测示意图 7.2观测技术要求 7.2.1 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7.2.2 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 7.2.3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7.2.3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每阶段的 36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表7.2.3隧道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备 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砟轨道铺设前 3个月 1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 程 1次/天 0,1个月 1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3个月 1,3个月 1次/2周 7.2.4隧道开挖期间观测频次见表7.2.4所示 表7.2.4开挖期间沉降监测频次表 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监控量测频 位移速度(mm/d) 监控量测频率 离(m) 率 (0,1)B 2次/d ?5 2次/d (1,2)B 1次/d 1,5 1次/d (2,5)B 1次/2,3d 0.5,1 1次/2,3d >5B 1次7d 0.2,0.5 1次,d <0.2 1次7d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8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8.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8.1.1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8.1.2 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桥头5m、15 m、35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见图8.1.2-1。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见图8.1.2-2?型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8.1.3 路堤和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8.1.4横向结构物顶面埋设一根剖面沉降管,具体要求详见设计文件。 37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图8.1.2-1 38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图8.1.2-2 8.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点与剖面沉降管埋设参考路堤设置。 8.3观测技术要求 沉降精度与频次等技术要求同路基要求。 39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9 沉降监测点点号编排 9.0.1 点号编排原则及要求 为了统一和规范全线沉降观测数据,简洁并便于数据入库,数据汇总表统一按附表1-4(表格附后)填写,主要要求如下: (1)用Excel电子表格填写数据和报送数据,文件夹名为:标段号+局指(项目部)编号+日期(月、日),如JQ-4标中铁二十一局7月1日数据名为“JQ-4210701;单位(局指)编号可取中文名简称;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观测时间“列”的内容如2009年1月1日填写成“2009-01-01”,必须为“日期”格式,不能填成“文本”或“常规”等其它格式; ?程序在读取表格信息时,是按单元格地址分别提取的,所以表头部分每项内容必须独立填写在样表各自规定的单元格内,不能将一行内的内容填写在同一单元格内; ?每个工作簿(文件)中可以多张Excel工作表(如sheet1、sheet2„)、但每张Excel表中只能有1个数据表格;每张表格只能有一个表头,电子文件内数据不分页(即电子文件表格序号无“-1,-2„„”),后续数据按日期在表后追加; ?报送数据时,原则要求以划分好的评估单元为单位,一个单元一个文件,文件名为“单元号(审核后统一发布)”+“日期(日期占4位,如5月1日填写为0501)”,如;单元区段太长、点太多,可根据评估顺序或里程,将一个单元分成几个文件,文件则命名为“单元号”+“日期”+“-1、-2„”; 40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2)原则上一个监测断面一张数据表,电子表格只需1个表头,纸制文件满一页后打印,每张表需1个表头; (3)数据单位为mm,取小数点后1位,即精确到0.1mm; (4)同一标段内,应保证测点点号的唯一性。 9.0.2 点号编排规定 (1)路基类 点名编排考虑由断面设计序号、类别、在断面中的部位等因素组成,标准断面点号为:“前缀”+“断面设计序号”+部位+序号: 本类型前缀为“LJ”; 断面设计序号4位,不足4位在数字前用“0”补齐; 部位:左侧为“Z”、右侧为“Y”,基床顶面为“D”,基底为“J”, 序号从左至右(由天津至秦皇岛方向左手为左、右手为右)按由小到大顺序编排 如某断面的序号为“1#”的断面测点编号如下: 点号从左至右,共4个沉降点,由小到大编排为:左路肩LJ0001Z1、中间基床顶面沉降板(沉降桩)LJ0001D2、中间基底沉降板LJ0001J3、右路肩LJ0001Y4; 某断面中与以上标准断面点数不一致时,监测点的序号一般要求与标准断面对应编排,缺少的监测点的序号可以为空; 如1#断面,仅在左右路肩和基床顶面布置3点,点号分别为:左路肩LJ0001Z1、基床顶面LJ0001D2、右路肩LJ0001Y4;也可以从左至右按顺序编排为L1J0001Z1、LJ0001D2、LJ0001Y3; 41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剖面沉降管测点在本断面其它测点序号编排完毕后,按从左侧至右侧顺序接着编排序号,将表示“部位”意义(如左、“Z”;右、“Y”)的字母均改为“P”(剖面),如以上断面其它测点已编为LJ0001Z1、LJ0001D2、LJ0001Y3后,该断面若有剖面沉降管,其测点编号为LJ0001P4、LJ0001P5„; (2)桥涵类 ?桥墩(台)类型编号为“前缀”+“桥名”+墩(台)在本桥中的编号+测点序号 前缀:“QD” 桥名:取桥名前2-3个汉字中每个汉字拼音的首位字母,并大写 墩(台)编号:3位,不足3位在前用“0”补齐,如“001” 测点序号:按设计图中的序号。 如津秦大桥1号墩,第一个测点编号为“QDJQ0011”、第二个测点编号为“QDJQ0012” ?涵洞类型点号编号为“前缀”+“六位涵洞里程”+测点序号 前缀:“QH” 六位涵洞里程:涵洞所在的总里程,取至整数位,不足六位时在前面用“0”补齐;如某涵洞里程为DK24+012.88,则该部分编号为“024012”; 测点序号:设计图中编号(见铁三院设计图津秦桥通-23),为1,8(每个涵洞8个点)。 (3)隧道类 隧道类型点号编号为“前缀”+“隧洞名”+测点序号 42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前缀:“SD” 隧洞名:取桥涵名前3个汉字中每个汉字拼音的首位字母,并大写; 测点序号:按设计图中的序号。 (4)箱梁、连续梁、简支梁 ?该类型编号为“前缀”+“桥名”+本跨在本桥中的跨号+测点序号 前缀:“QL” 桥名:取桥名前2-3个汉字中每个汉字拼音的首位字母,并大写 跨号:3位,不足3位在前用“0”补齐,如“001” 测点序号:按设计图中的序号,一般为1,6。 10数据管理与评估条件 10.1 数据管理 10.1.1 观测数据处理文件:各分部按要求将沉降观测数据上报指挥 部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1次。 (1)电子水准仪原始观测数据: (2)控制点文件 (3)观测手簿文件 (4)高差文件 (5)平差文件 (6)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 (7)平差计算文件 (8)平差成果文件 (9)观测过程中异常情况说明文档 43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10.1.2 成果输出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1次;提供纸质文件,每3个月提交1次,作为最终《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的组成部分。要求每次数据均从观测原点开始至提交时间。 (1)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2)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3)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4)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5)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6)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7)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9)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10)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11)测点荷载—时间—沉降曲线与荷载—时间—沉降速率图。 10.2 评估条件 主要参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相关评估标准,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得出评估结论。主要条件如下: 10.2.1 路基、桥涵、隧道、过渡段 ?各结构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mm; ?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 44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同样,隧道基础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观测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也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10.2.2砼梁体徐变 ?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 ?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d后,L?50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mm,L,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L/7000或14mm。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按下式估算无砟轨道的最早铺设时间t: [Φ(?)-Φ(t)].Δ弹性?Δ允许 式中: Φ(?)—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 Φ(t)—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铺设无砟轨道时混凝土徐变系数; Δ弹性—实测梁体终张拉后的弹性变形; Δ允许—L?50m时为10mm;L>50m时为L/5000或20mm。 11 沉降观测的组织管理 11.0.1 人员及设备配置 根据高速铁路沉降监测频率的要求,路基沉降监测一般1次/天,发 45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生突变2,3次/天,填土间隔时间较长时1次/3天;桥梁、涵洞、隧道施工期间1次/周。本标段特、大、中桥梁33座,总长28.2875km,隧道14座11.077km,路基长度30.1835km,站场1处(滦河车站)。根据实际测量经验,每组二等水准测量往返观测每天可测设4KM,路基横向剖面监测组每天7KM。各分部人员及设备配置如表11.0.1所示: 表11.0.1 沉降监测人员及设备配置表 观 分部 工程 监测 组测 仪器 构筑物名称 使用仪器型号 名称 数量 组别 数 人数量 数 电子水准仪沉降监测组 3组 9人 3台套 路基 DINI03 13.4KM (含涵洞) 一分部 剖面监测组 2组 6人 滑动式横剖仪 2台套 桥梁 8.2KM 电子水准仪沉降监测组 1组 3人 1台套 (含隧道) (260墩台) DINI03 电子水准仪沉降监测组 2组 6人 2台套 路基 DINI03 9.2KM (含涵洞) 二分部 剖面监测组 1组 3人 滑动式横剖仪 1台套 桥梁 13KM 电子水准仪沉降监测组 2组 6人 2台套 (含隧道) (394墩台) DINI03 电子水准仪三分部 隧道 7KM 沉降监测组 1组 3人 1台套 DINI03 电子水准仪沉降监测组 2组 6人 2台套 路基 DINI03 7.5KM (含涵洞) 四分部 剖面监测组 1组 3人 滑动式横剖仪 1台套 桥梁 7.6KM 电子水准仪沉降监测组 1组 3人 1台套 (含隧道) (238墩台) DINI03 梁场 电子水准仪梁体 沉降监测组 1组 3人 1台套 分部 DINI03 11.0.2 人员及设备管理 各分部是沉降观测的实施主体,必须成立沉降监测小组(见3.1章节),组长负责本分部沉降监测的监督检查,沉降监测领导责任人,副组长负责指导和外协,沉降监测直接责任人,为组长负责,下设沉降监测分组和路基剖面监测分组,各分组设分组长,负责沉降监测的实施,为分部 46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监测小组副组长负责,各分部监测分组组长为:一分部沉降监测分组组长马云李、路基剖面监测分组组长雒江涛;二分部沉降监测分组组长林敏、路基剖面监测分组组长田培学;三分部沉降监测分组组长周小平;四分部沉降监测分组组长武惠州、路基剖面监测分组组长李秀山;梁场分部沉降监测分组组长刘文学。分组组长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沉降监测仪器是沉降监测的主要设备,各分部应妥善保管和使用,各分组组长是仪器设备保管责任人,负责该保管仪器的维护保养和填写仪器履历书,各分部副组长负责仪器台帐的登记和使用中日常校验,并按时对仪器周检、月检和年检。 11.0.3 资料的收集和保管 沉降监测数据是反映构筑物沉降变形的唯一依据,是以后评估的主要资料,应妥善保管和归档,应建立电子文档(必要时备份)和纸质文件。各监测分组组长负责该组沉降监测数据的整理和上报,每周将监测数据将电子文档上报至本分部监测小组副组长处,副组长负责本分部沉降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并归档,并每月将电子文档(纸质文件三个月)上报至指挥部沉降监测领导小组副组长处,指挥部领导小组对上报资料进行检查与分析,合格后整理归档形成评估资料。 12 奖惩措施 为表彰先进,促进沉降监测工作,保证优质、高效,特明确以下措施: (1)关于沉降观测成果质量(精度、频次、真实性)事故,采取责 47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任追究制度。指挥部将根据结构的属性进行集中检查,每月的1号,5号进行路基沉降监测检查、每月的11号,15号进行桥梁涵洞沉降监测检查经、每月的21号,25号进行隧道沉降监测检查,其余时间不定期混合巡检,检查不合格三次以上拒不改正或改正效果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通报批评,或一定的经济处罚; (2)对于篡改、伪造数据的人员,一经发现,给与当事人500,1000元的罚款。 (3)对于观测成果质量良好,进度满足要求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除采取通报表扬的方式外,通过评比,进行一定的经济奖励。 48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附表1 津秦客运专线 至 沉降观测累计量表 断面里标段号: 单元序号: 程: 过渡段路基形式: 路桥或路涵 形式: 累计沉降量(mm) 备 注 观测时间 点号1 点号2 点号3 „点号n 2009-1-1 主要对工况加 以简要说明: 如:堆载开始、 堆载完成、卸载 开始等 制表: 校核: 监理: 局指审核(公章): 监理审核(公章): 说明:1.本表格为路基涵洞类汇总表,填写按数据格式说明 2.电子文件一个表头,纸制文件每页一个表头 49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附表2 津秦客运专线 至 沉降观测累计量表 标段号: 断面里程: 单元序号: 基础形式: 挖井 累计沉降量(mm) 备 注 观测时间 点号1 点号2 点号3 „点号n 2009-1-1 0.0 0.0 0.0 0.0 主要对工况加以 简要说明:如:浇„„ 注高度、架梁前、 架梁后、架梁机通 过前后、墩身浇注 完成等 制表: 校核: 监理: 局指审核(公 监理审核(公章): 章): 说明:1.本表格为桥类汇总表,填写按数据格式说明 2.电子文件一个表头,纸制文件每页一个表头 50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附表3 津秦客运专线 至 沉降观测累计量表 标段号: 断面里程: 单元序号: 隧道名称: 累计沉降量(mm) 备 注 观测时间 点号1 点号2 点号3 „点号n 2009-1-1 0.0 0.0 0.0 0.0 主要是对测点部位 作简要综合说明。 „„ 制表: 校核: 监理: 局指审核(公章): 监理站审核(公章): 说明:1.本表格为隧道类汇总表,填写按数据格式说明 2.电子文件一个表头,纸制文件每页一个表头 51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附表4 津秦客运专线 至 沉降观测累计量表 标段号: 断面里程: 单元序号: 梁孔编号: 累计沉降量(mm) 备 注 观测时间 参考点 点号2 点号3 „点号n 2009-1-1 0.0 0.0 0.0 0.0 主要是对测点部 位、每片梁参考基„„ 0.0 x.x x.x „x.x 准点作简要综合 说明。 制表: 校核: 监理: 局指审核(公章): 监理站审核(公章): 说明:1.本表格为徐变类汇总表,填写按数据格式说明 2.电子文件一个表头,纸制文件每页一个表头 52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附表5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评估 单元评估审批表 标段号: 里程范围: 评估单元编号: 监 主要是对观测的仪器、方法、格式进行审核~对原始资料、成果的可靠性、理 单 真实性、准确性及施工单位初评报告等进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并在本栏目内填写监理单位位 意见~并署名加盖公章。 意 见 监理工程师: 总监,公章,: 年 月 日 评 估 单 位 根据施工监理单位审核合格的数据~进行复审和现场抽样调查~在确认数结 据可靠的情况下~数据入库~分析预估~出具评估报告~该报告作为评估单元论 审批表的附件~加盖公章后送后续单位审核。 评估工程师,公章,: 年 月 日 设 计 根据以上各方意见~从设计的角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或需其它建议等。 单 位 意 见 专业设计负责人,公章,: 年 月 日 建 设 结合多方意见~进行终审决定。 单 位 意 建设单位,公章,: 见 年 月 日 53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附表6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沉降评估单元申请 标段号: 里程范围: 评估单元编号: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1.单元工程概况: 2.申请原因(条件、理由,: 3.沉降数据采集情况: 4.资料分析简介: 5.局指初评结果: 附:沉降观测汇总表 承包单位(章): 项目经理: 日 期: - 54 -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附表7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视准点 视距读数 标尺读数 读数高高后视 后距1 后距2 后尺读数1 后尺读数2 测备差差程站 注 前视 前距1 前距2 前尺读数1 前尺读数2 (mm) (m) (m) 视距差(m) 累积差(m) 高差(m) 高差(m) 测段起点 测 累计视距差 测段终点 m 段 计累计前距 km 累计高差 m 算 累计后距 km 测段距离 km 测量负责人: 复核: 监理: 年 月 日 - 55 -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56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57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58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59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60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61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四标段沉降监测方案 62
本文档为【津秦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3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