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徵明与《赤壁赋书画卷》考略

文徵明与《赤壁赋书画卷》考略

举报
开通vip

文徵明与《赤壁赋书画卷》考略文徵明与《赤壁赋书画卷》考略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成文于1082年,苏轼其时被贬黄州,在七月中旬先后两次舟游长江赤壁矶,因触景生情,抒赋以表现自己忘怀得失和坦荡胸襟,其情景、襟怀和抱负因此为后世颂扬,在文学艺术史上影响深远,虽经千年,至今仍无人不晓。 据载,生前屡次遭贬的苏轼,死后仍不得正名,尤其在宋徽宗书写党人碑后,其诗文遭受焚毁,《赤壁赋》的境遇自不待言。赵构主政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率先在马和之《赤壁赋》卷后,以草书书写苏轼《后赤壁赋》(今存故宫博物院)。显然,宋高宗此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抄录,而是“深藏着...

文徵明与《赤壁赋书画卷》考略
文徵明与《赤壁赋书画卷》考略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成文于1082年,苏轼其时被贬黄州,在七月中旬先后两次舟游长江赤壁矶,因触景生情,抒赋以表现自己忘怀得失和坦荡胸襟,其情景、襟怀和抱负因此为后世颂扬,在文学艺术史上影响深远,虽经千年,至今仍无人不晓。 据载,生前屡次遭贬的苏轼,死后仍不得正名,尤其在宋徽宗书写党人碑后,其诗文遭受焚毁,《赤壁赋》的境遇自不待言。赵构主政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率先在马和之《赤壁赋》卷后,以草书书写苏轼《后赤壁赋》(今存故宫博物院)。显然,宋高宗此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抄录,而是“深藏着今人不易觉察的政治意味。它以艺术的手段给苏轼等旧党平反”?。之后,孝宗赵步高宗后尘,于瓷青绢本草书《后赤壁赋》(辽宁博物馆藏)。自此以两赋为题的创作才日渐增多。据《铁珊瑚网》载,与苏轼几乎同时代的李公麟曾创作《前后赤壁赋》,惜此画业已失传。所幸的是,其传人乔仲常,用李家白描法绘制的《后赤壁赋图卷》仍流传至今,现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该馆还藏有一件南宋人所画署款李嵩的《赤壁赋》册页(见图1)。其后,以《赤壁赋》为题材的创作有赵孟,和吴镇?等。赵孟,的那件行书册,现存于台北故宫,是至今唯一传世的与赤壁相关的元人书作。至明代,因为朱元璋提倡的复古风影响着朝野文人,仿古抄古的现象成风,两赋自然成为书画家创作的主要载体。以明四家为例,典籍记载沈周、唐寅各一件,仇英则有数件。并且四家之间也偶有合作。相对而言,文徵明作为吴门画派中生寿最长,也最为勤勉多产的画家,对于经典题材,他乐于反复创作,因为与《赤壁赋》有着特殊的因缘,加上人生境遇,《赤壁赋》成为他创作次数最多的题材。本文将要讨论的《赤壁赋书画卷》(以下简称《合卷》)就是其晚年的佳作。 《合卷》书与画分装合卷,画心26×101cm,书法26×285cm,均为纸本,书法格有乌丝栏,凡64行。《赤壁赋》历来为人所熟知,详文在此不录。此画无款印,而书法款识题为:嘉靖戊午三月五日书,徵明时年八十九。钤印四方:徵仲父印(2次),停云,贞山,文徵明印。画右下仅有一方藏印:顾子山秘,印。(见图2)。 文徵明存世的与《赤壁赋》相关的作品 关于文徵明喜好创作《赤壁赋》,《书画录》卷六第167页记载他87岁时的一件趣事:“十月二十二日,雨窗夜望,与子朗(朱朗)赌棋,书后赤壁赋(卷)赏负,惜乎退笔作字,强涩难甚。”此作至今未现,或已散失。明代至今几百年,类似的历经沧桑岁月散失的作品,现已无法统计。但是,通过《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提供的图版、文字,目前挂名于文徵明名下,并与《赤壁赋》题材相关的存世公藏作品,大约还有17件。这些作品显示,最早作品为小楷,书于61岁,现存北京故宫;最晚是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两件,均为89岁所作。因为条件所限,尚无海外准确的数据。对于国内藏品,有的至今未曾出版,或印刷品质太差,信息不清,因此,有关真伪判断,本文暂且不论(见附表1)。 通过整合典籍和现存的作品,发现文徵明与《赤壁赋》相关的作品,书法占多数。书画合作部分,其中一类为文徵明书赋,学生补图,共三件: 1、70岁,文徵明楷书《后赤壁赋》,陆治补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2、72岁,五月九日,文徵明行书赤壁赋,钱谷补赤壁图。现藏首都博物馆。 3、81岁,七月二十五日,客有持伯虎所作赤壁图以示徵明,文徵明因为作楷书赤壁赋。后唐图佚去,文氏之曾孙文从简为之补图(《石渠宝笈续编》18-196)。此作尚不知所踪。 除上所述外,还有一类是文徵明画图,他人跋赋的作品。如《石渠宝笈》初编,就记录着两件这样的作品: 《石渠宝笈》初编卷十六:“《文徵明赤壁图祝允明书赋一卷》,次等地一。前幅素绢本,著色,画未署款,有徵仲一印,后幅素笺本,祝允明草书后赤壁赋,款识云:丙戌仲冬续写此于平观堂枝山子。”按年款,为文徵明57岁所作,为所知文徵明最早与《赤壁赋》相 关的作品,惜原作不知去处。 《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四:“《文徵明赤壁赋图一卷》,次等生二。素绢本,著色,画前赤壁赋,款识云:辛亥秋日,徵明制。引首自隶‘赤壁赋图’四大字,拖尾有董其昌书《后赤壁赋》,又《陶隐居与梁武帝论书启并跋》一。”此作原贮御书房,(1991年秋和1996年秋两度现身于美国佳士得拍卖,后于保利2010秋拍再现)文画真迹,作于1551年,时82岁;董书虽然也真,但其内容为抄写两篇古文,虽然其中有后赋,但另一篇显然与画面无关。根据董书喜好抄写古文的特点,此卷书法原来应属独立作品,而非为《赤壁赋》跋书,因后赋被牟利者移花接木。结合《石渠宝笈》著录史实,可断拼合时间至少在乾隆九年前。 还有一件为翁同,六世收藏,文徵明作《赤壁图》,没有年款,但从书法大约可知是70多岁作品。周天球书赋为嘉靖丙辰重阳日(1556年),其时文徵明已87岁,尚在人世。? 《赤壁赋》是文徵明晚年最重要的作品 文徵明自书自画的《赤壁赋》,除了《合卷》,公藏作品仅有上海博物馆的《后赤壁书画》(以下简称《后卷》),作于戊午年冬日,时89岁。文徵明寿终90岁,查相关典籍,文氏89岁以后的画作约有10件,现存的有年款的画作仅有4件。其中的2件扇面,较为简单,较有规模的作品只有2件,《后赤壁书画》便是其一。但是,有个疑惑,此作显示的是《前赤壁赋》的图景,不知因何取名加“后”字。 《后卷》后段书法共56行,少《合卷》8行。从年款的时间比较,其创作晚《合卷》半年之后。这两件《赤壁赋》,都是采用近岸与赤壁对角呼应的构图模式,大量留白以示江波浩瀚。行舟除船夫,共载三人,主人苏轼居中。两图同为微波荡漾,江上无草。有趣的是,两作图式相同,取势却截然相反。相对而言,我以为《合卷》与《后卷》之不同,具体体现五个方面: 1、 近景。《合卷》此处双松交叉,顾盼有致,其一枯藤缠绕。后有杂树相托,坡岸之外,三两土石露出江面,人舟与松树相掩映,层次分明而丰富;而《后卷》相对简单,除了三松交错,近岸一角,勾点简约一带而过(见图3)。 2、赤壁。《合卷》之赤壁,线皴结合,老辣苍厚。陡坡峭壁相间,崎岖山道蜿蜒两侧。而《后卷》无论布景笔法,均较为简略(见图4)。 3、泉水。相对于《后》卷的简单直线下泻,《合卷》左边流泉或隐或明,蜿蜒曲折,更具层次感;其水口礁石更是错落有致,泉水曲直变化而流势清晰(见图5)。 4、人舟。上博藏《后卷》的人物大小、分布均匀,人、舟偏小,无所依靠的飘游江中。而《合卷》人物比例较大,强化四者聚散,并采用宋代图式,夸大突出苏轼的主体形象。如此变化,彰显古气。翁同,旧藏的人物布局于此相类。而舟的后部,被松树掩隐,更显幽情,与赋文情景相合(见图6)。 5、 造境。此作中景靠右延伸,远山搁置中部,只用一抹简洁的淡焦墨表示,上部虚空,圆月高悬。如此一来,赋文“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意境恍然纸面。而《后卷》的赤壁表现平实,缺少层次,且此处又较为拥塞,其意境营造自然减失很多。 将另外两件《赤壁赋》绘画与《合卷》比较,从绘画技巧、构图布局,《合卷》也是似乎胜过一筹。周天球书赋这件(翁同,家族藏),构图左侧层次丰富,但右边一半空间留白,略显突兀。而董其昌后书那件(保利拍卖),虽属全景图式,但左右两侧似有多余成分,从营造意境言之,大有蛇足之嫌(见图7)。 文徵明生命的最后两年,作品虽屈指可数,而89岁高龄创作的《赤壁赋》,至今仍有三件真迹流传在世,除了上面谈到的《合卷》《后赤壁书画》这两件书画合卷,还有一件纯为书法册,署“嘉靖戊午冬十一月廿日”,藏台北故宫。此作卷装改册,曾为清宫旧藏。共十二页,凡五十九行,乌丝栏格式。文徵明创作态度严谨不怠,晚岁尤其到了耄耋之年,或恐 眼力、精力不逮,喜用乌丝栏纸本,前面的《后赤壁书画》和《合卷》也都是如此。依据著录资料,《赤壁赋》册丢失两行,缺“聊遣一时之兴耳,观者其毋哂焉。徵明,年八十九”十九字。此作离文氏离世大约一百多天。按款识所示,应与上博《后卷》时间相近(图8)。 另有上博所藏《后赤壁赋十二开》,未见大图,无法判断。还有一件书法,至今不知去处,曾见民国珂罗版印刷,也留有拓本,书于戊午二月,“食”上脱“共”字(见图9)。 关于《赤壁赋》中“食”与“凭”的正谬和时间 令人惊讶的是,文徵明在这四件《赤壁赋》中,均写成“凭虚....”,“......共食”。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赤壁赋》刻本均为“冯”,“适”,上面所列举的祝枝山、周天球的版本如此,徐渭、董其昌的版本也如此,即便现行的高中课文版本仍然如此。按古汉语“凭”同“冯”,而“食”与“适”则词义差别太大。89岁的四件作品出现同一个笔误,显然不可能。难道文徵明出笔硬伤, 吴门的文化圈,不唯限于诗词书画的创作,闲时也注重收藏鉴赏,用以积累传统信息。这个雅好自沈周开始,蔓延友生,直至明末式微。沈周之后,文徵明作为画坛领袖,俨然吴门巨眼。而《赤壁赋》的原始底本,即苏轼原作也曾为庋藏。此作在文氏之后,又经项墨林父子等递藏,至清入宫,存储御书房,现存台北故宫,为学界公认的苏轼真迹。后跋有二人,文徵明题于戊午至日;而董其昌则题于万历辛丑。苏作前段缺36字,由文徵明八十九岁补书。这些情况,说明重装是在文家收藏期间进行,“戊午至日”仅是裱后的题写时间,此作或早入文家,因残缺太甚,不敢贸然修补。特别重要的是,苏轼此作原生态的出现“共食”和“凭虚”字样(见图10)。查阅相关文献,清李承渊《古文辞类纂》记:“明人娄子柔曰:佛经有“风为耳之所食,色为目之所食”语,东坡盖用佛典云。” 至此,词义大明,《赤壁赋》前文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也源于此典。 前面提到的赵孟,《赤壁赋》行书册(台北故宫藏),“食”无误,但“凭”为“冯”。到了明中叶,文徵明在得到苏轼原作前,则与赵孟,相反,“食”谬“凭”正(见图11)。而文氏友生如祝枝山和周天球等,二字全变,以至于后来的董其昌、何绍基等明清大家都一直沿用了这个谬误。说明这个谬误是逐字渐变的。 笔者几近完稿的时候,又得到一个文徵明76岁时的小楷《前后赤壁赋》拓本?,仍然书“适”,后跋:偶与友人陈伯慧语及,为书一过,其“吾与子之所共食”,旧多作“适”,余从亲笔改定。按《左传》:食,消也。坡集中有答人问食字之义,云:如食邑之食,尤言享也。而朱文公又言:《史书》食、邑字,于此不同,未知孰是。这段后跋提供了两段重要的信息:一、文徵明所见的同时代或之前的版本,都是“适”字。综合典籍,文徵明也困惑,不知孰是孰非;二、在嘉靖乙巳年,即文徵明76岁的时候,他还没见到苏轼的真迹。 因此,确定文氏改“适”为“食”的年份,便可推断其收藏苏轼原文的相对正确时间。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国内公藏的真迹,显然数据乏陈,前后时序断层,从而缺少说服力。因此,为补充公藏不足,缩短各时段空隙,笔者从近年兴盛的艺术品市场遴选真迹,公私藏品结合,按年份排序如下(见附表2)。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公藏作品从文徵明83岁开始,便已沿用苏轼的正确写本(见图12)。而之前最晚至78岁,皆书“适”“凭”。但私藏的真迹,却比公藏推前两年。分别署款“嘉靖二十九年七月”,和“嘉靖辛亥二月十又八”。均为纸本册页,前者81岁,后者82岁(见图13)。 虽然目前还欠缺79-80岁两年的真迹证据,但现有的资料,说明文徵明入藏苏轼的《赤壁赋》,最晚在1550年,其时文徵明81岁。这或可理解文徵明在晚景时光,喜欢创作《赤壁赋》的动因。当然,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关。文徵明曾经十试不第,嘉靖二年(1523),因巡抚李充嗣举荐,才入京授翰林院待诏,编修国史。此仅为从九品的小官,不合文氏的文名、声望,与他的夙愿相去甚远。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与闲职的无聊,三 次上疏,终于嘉靖五年(1526)十月南归故里,赋诗作画,悠游林泉。这种“有志当世”却又报国无门的无奈,或许让他更能理解苏轼《赤壁赋》的语境和思想,从而引起共鸣。 从某种意义上讲,至少以1550年为界,“凭”“食”二字是否用妥,是辨识文迹真伪或年份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行书赤壁赋》?,还有近期某拍卖出现的一个书画卷,前者款题87岁,后者89岁,均将“食”写成“适”而露出破绽,细看具体技法形态,比对文徵明同期的作品,相差甚远。前者如长蛇挂树,笔法单薄乏力,形态严重偏差,而后者明显用笔生硬刻意,结体拘谨局促,章法也明显松散,完全缺少文氏这个时期雍容博古的风貌,故断伪(见图14)。 晚年文徵明与其他书家,一正一谬,说明文徵明掌握并利用了原始信息,而友生误写,或基于文家紧把信息,藏品秘不示人相关。作为苏轼《赤壁赋》题跋者之一的董其昌,在80岁的自书《赤壁赋》卷仍不改谬误,实在令人费解(图15)。思之再三,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赤壁赋》误版以讹传讹,到了明代已然约定俗成;二、董其昌常有误抄古诗文的坏习惯。如《草书古诗卷》?,从书法风格、形态看,此作书于60-65岁之间。据法国学者李闻慧研究,董其昌草书大约十件左右存世?,诚为难得佳品,但此作开篇处却将“玉华宫”误写成“华清宫”(图16)。 《赤壁赋》章法特点和印鉴使用时段 前面提到,《合卷》画作部分无本款,无印鉴。这样的创作模式,来自文徵明的老师沈周。沈周大量的手卷作品,如果有长跋,多是书画分开。而画作除极少数的署名、盖章,要么无款无章,要么无款有章。文徵明传承沈周的这个特点,在其传世的许多手卷作品,均采用类似的模式,前面提到的《石渠宝笈》初编的《文徵明赤壁图祝允明书赋》,也是“画未 。上博《后赤壁赋书画》的画作部分也属无款无章。 署款”? 《赤壁赋》文徵明所用的四方印鉴:徵仲父印(2次),停云,贞山,文徵明印。 其中前三个印曾用在《西苑诗卷》上。“停云”还用在《张灵桐山图卷题跋》?,这两件均是89岁完成(图17-1)。 “徵仲父印”、“贞山”同时用于83岁的泰和《黄州竹楼卷》和辽博的《赤壁赋》。其中“贞山”又用于83岁的《盘谷序卷》和大约83岁《自作诗页》以及《丹枫茅屋图》?。在这几件作品中,《盘谷序卷》与《自作诗页》又同属一套印鉴(图17-2)。 “徵仲父印”还分别出现在83岁和87的《赤壁赋卷》上 ,(见图17-3)。 文徵明的用印与其他明代的书画家一样,印文一样而形态稍异的印鉴会有多枚,晚年多件同期创作的《赤壁赋》,即具备这个特点。相对而言,“文徵明印”较为少见。通过系列比对,其他三印,虽没有成套同时出现于其他作品,而其中1-2印却会搭配别的印鉴应用。从目前的资料看,单印最早于83岁启用。这种交错配搭,显示文徵明用印缺少规律性,这与他的老师沈周不同,沈有在不同时期会使用不同套印的大致规律。 过云楼与文徵明藏品 《赤壁赋》前后书画两部分,只有一方藏章“顾子山秘,印”,钤在画作的右下角。印的主人为顾文彬(1811,1889),其号子山。顾氏有鉴藏家史,对明清诸家颇有研究。1873 年,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历经九年,营建过云楼,并编著《过云楼书画记》十卷。将自藏书画246件收录后六卷。其中文徵明计有16件。目前有7件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共四家博物馆,如《湘君湘夫人像》(北京故宫藏)、《落木寒泉图》(台北故宫藏)、《松阴高士图轴》(上博藏)都是存世文徵明的重要作品。 《过云楼书画记》编录时,扇面之作皆未录入。前不久,过云楼后人将24件吴门名家扇面交付荣宝2011春拍,这批扇面,甚至不钤任何藏印,可能对于“收藏甲东南”的顾文彬而言,扇面在他的收藏系统无足轻重。虽如此,这批扇面仍刷新了同类艺术品的拍卖纪录(见附表3)。 有个现象值得关注,“顾子山秘,印”未曾用于《过云楼书画记》著录的存世公藏作品,目前仅发现三件文徵明作品钤有此印,除了《合卷》和曾经嘉德2004春拍的《溪堂燕别图卷》,还有一件《花游图卷》,顾子山题跋于同治二年。此时,过云楼还没建造。此印和另三方印均著录在《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目前公藏不见此作,恐是文革期间被没收的私藏作品(见附表4)。 古人藏有佳品往往秘不示人,“秘,”显然有此深意。以此推测,钤有“顾子山秘,印”,当是顾子山最得意的藏品。至于过云楼因何没有著录,还有待更详实的资料求证。 小结 通过综合分析文徵明《赤壁赋书画合卷》和与之相关的作品,大约得出如下结论: 1、文徵明的一生,尤其生命的最后两年,因为特殊的因缘和境遇,创作最多的题材,当属《赤壁赋》,从现存同类题材看,曾是过云楼秘,中的这件《赤壁赋书画合卷》不论艺术性、完整性,确是难得的文氏佳作。 2、在缺失79-80岁这两年的真迹资料前,可以文徵明81岁(即1550年)作为分水岭,将“食”或“适”作为推断文徵明《赤壁赋》真伪的主要依据。 3、文徵明用印没有规律。许多印鉴穿插使用。
本文档为【文徵明与《赤壁赋书画卷》考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2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