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做学问、做人

读书、做学问、做人

举报
开通vip

读书、做学问、做人读书、做学问、做人 读书、做学问与做人 (2002-02-12初稿,2005-10-16四稿,2007-01-11五稿,2009-02-18六稿) 一、人为什么要读书、做学问 人之所以要读书、做学问,简单地说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对一个民族、国家而言是如此,对个人而言也是如此。因为人类要生存发展,不但要把前人积累的知识学过来、传下去,而且还必须去探索前人未知的领域,创造新的知识,发明新的技术,这就必须读书、做学问。 具体说来,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读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

读书、做学问、做人
读书、做学问、做人 读书、做学问与做人 (2002-02-12初稿,2005-10-16四稿,2007-01-11五稿,2009-02-18六稿) 一、人为什么要读书、做学问 人之所以要读书、做学问,简单地说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对一个民族、国家而言是如此,对个人而言也是如此。因为人类要生存发展,不但要把前人积累的知识学过来、传下去,而且还必须去探索前人未知的领域,创造新的知识,发明新的技术,这就必须读书、做学问。 具体说来,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读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历史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有很多原因和条件,但是,文化教育科学的发展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原因和条件。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证明,发展教育和科技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成员中读书人越多,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明层次就越高,生存、发展和创造能力就越强。其次,读书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读书能使人获取知识、开阔视野、认识社会、了解自然、领悟人生、增加智慧,从而获得生存发展的本领。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读书做学问是满足人的需要尤其是第三到第五种需要的重要条件。满足需要就是实现利益,维护和实现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利益又是人类奋斗发展的最原初、最基本、最恒久的动力。人一生中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读书得到的,另一部分是从实践中得到的。为了生存发展,人的一生中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知识。但是,知识无限,生命有限,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把读书作为终生的习惯和事业。其三,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是人生活消遣的一种方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会干的一种事情,也是人类的一项专利。人类与其它动物相比,一个重要的类标志就是创造了文字、书籍,用来传承知识、积累文化,日久天长,川流不息,使新一代的知识起点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识终点上,不断发展,走向辉煌。书是上下几千年、远近数万里的人写成的,读书可以超越时空界限,与人类文明进行无障碍‎‎对话,只有人才能体验其中的快乐。有的人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读书,有的人则是客观条件允许但不读书,后一种人实际只生活在“自然人生”阶段,还没有上升到“文化人生”的阶段,还称不上完整意义上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如此。 所谓“学问”,简单地说就是知识、学识;复杂一点说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所谓做学问,就是钻研学问、科学研究,即深入研究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狭义地说,它主要是知识分子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的一项重要工作;广义地说,它是所有探索未知领域、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的人的工作。 对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但是两者又有区别,教学主要是阐述传授已知的知识;科研主要是探索未知的知识。比如,教师研究如何科学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做学问,工人改进和发明新技术是做学问,管理人员研究科学的管理方法也是做学问。可见,传授已知的知识其中也有创造性的劳动,但相对少一些、简单一些;做学问不但要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更要探索前人未知的领域,创造新的知识,其中的创造性劳动更多一些,因而困难和风险也就更大一些。世界各国之所以都给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工人以较高的工资待遇,原因就在这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还会逐步提高。 二、怎样读书、做学问 这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合乎逻辑的延伸。怎样读书、做学问,古往今来,国内外许多大学 者、大思想家都从不同的方面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过读书、做学问的方法,要把这些方法比较全面准确地归纳出来很不容易,即使能全面归纳出来,在这个演讲中也不可能都讲到。 因此,我们只能结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学们的实际情况,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进行归类,择要而述。我认为读书、做学问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类:读书方法、记忆方法和思维方法。读书的方法可以分浏览、泛读、精读三类;记忆的方法包括很多内容,比如重复记忆、联想记忆和理解记忆等等;思维方法中也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辩正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形而上学的方法、实证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等等。总之,读书、做学问的科学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掌握这些方法是接受高等教育阶段的头等重要的大事;由于每个同学的个体情况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运用这些方法。 现代著名的史学家、20世纪12位国学大师之一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句是宋朝晏殊《蝶恋花》中句子。第二句是宋朝柳永《凤栖梧》中的句子。第三句是宋朝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昨夜西风凋敝树”写的是周围景物的萧条、冷瑟和愁苦。“独上高楼”写的是不愿与众同流的坚持和孤独。“望尽天涯路”这一句写面对远方,对远大理想的向往和追寻。王国维用第一句来比喻第一境,意在说明,要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首先必须有远大理想和自信心,面对辽阔的天涯路,必须饱尝追求中的寂寞与孤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言情的词句,写有情人对意中人的专一和痴情,为思念伊人而弄得形容憔悴,本来合身的衣服因过度思念而渐渐变宽,但是无怨无悔,执着依旧,盼望着伊人的到来。王国维用此句来比喻第二境,意在说明,要有实现理想的执着坚定精神,虽饱经挫折煎熬,仍此心不改的决心。“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也有写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其意思是在茫茫人海中寻他(她)千百次,总是不见他(她)的踪影,百般焦急中忽然回首一看,原来他(她)正在灯火稀疏幽暗的地方。王国维用此句来比喻第三境,意在说明,经过千辛万苦的追寻,日思夜想的意中情人终于出现在眼前——理想终于实现——的喜悦和欢乐。 这里我结合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说”,谈几点粗浅体会,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立志。这是读书、做学问的动力。就是要树立“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样的远大、正确的志向。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有限的人生中立志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作一份贡献、尽一份责任。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必须有这种意识。其次,要有坚定的信仰和独立的人格尊严。陈寅恪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他所说的“自由的意志”就是坚定的信仰,“独立的精神”就是独立的人格尊严。还说“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死力争。”正如他给王国维撰写的碑文中所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陆健东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再次,从小的方面说,就是要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它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通过诚实劳动和不懈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争取更美好的生活。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学者的生命在于学术,丧失其学术,必然丧失其学者身份,乃至丧失其学者生命。对一个以读书、教书、做学问为职业的人来说,所谓立志,就是把多读书、教好书、做真学问、培养优秀人才作 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即使艰难困苦,也矢志不移;把实现个人利益与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统一起来。 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为知识分子设计的人生道路就是以“修身”为基础和手段,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两千多年来,这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被中国广大知识分子遵奉不疑。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修身”——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道德、意志、体能等修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鸿鹄之志。 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有宏大志向和理想的人,区别在于志向和理想的正确与否。判断个人志向和理想正确与否的标准,应该是看一个人的志向、理想是否与国家、民族、人类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如果志向正确,成就越大,对国家、民族、人类发展的贡献就越大;反之,危害就越大。 这里仅以我国历史上几个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宏大志向、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为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墨子认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比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中)》) 北宋哲学家张载对人生的目的、价值作了这样的宏伟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录卷中》) 清朝的黄宗羲认为,读书人应该“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黄宗羲《原君》)梁启超在《清代史学概论》中对学者的价值取向提出如下见解:“凡学者之态度,皆当为学问而学问。”“而一切新学家者,其所以失败,更有一总根源,曰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虽然我们今天不能片面提倡为学问而学问,但是梁启超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即学者、知识分子应该以研究学问作为目的和价值追求,而不能仅仅把它作为手段——敲门砖。 鲁迅1904年在日本弘文学院毕业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此间,他发现学医虽然能治愈国民的身体疾患,但却不能拯救其麻木的灵魂,因此他毅然弃医从文,开始了他以笔为枪的文学创作生涯,其目的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毛泽东少年时代经历了劳动——读书——劳动——读书的反复过程。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在舅舅、表兄、同族长辈和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说服父亲改变了让他去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的主张,同意他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堂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日本人的一首诗留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沙先贵:《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 可见,他们都是从立志开始成就一番事业的。可能有人会说,前人立志的标准太高,尤其是张载的标准太高,难以企及,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去对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二,要有恒心。这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就是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为了实现理想,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虽历经艰难顿挫,仍矢志不渝。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同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鲁迅说:“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全集》,第三卷,143页。)这些话都是说有恒心才‎‎能志不倒,成大业。 有志是有恒的动力和基础,有恒是有志的体现和条件。古今中外成就大业的人,都至少具备有志、有恒、勤奋三个条件。要做到有恒心,就要能经得起各种诱惑和挫折的干扰,就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工作兢兢业业,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 第三,要勤奋。这是读书、做学问的条件。就是要勤恳勤勉、踏踏实实,不游戏人生,不懈怠、放纵自己。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做人有三条原则:“一曰勤,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他首先强调的是勤奋。所以后人又有“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之说。对知识分子而言,勤奋主要包括勤奋读书、勤奋实践、勤奋思考者几个方面。其中勤奋思考是最关键的环节,贯穿在读书、生活、工作、做学问的全过程。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字面上看,这句话只讲了读书与写文章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没有讲它们之间的中介——思考。但在我看来,仔细分析“破”字,里面就包括思考。“破”字至少有三层涵义:一是把书读破,比喻读书之勤奋;二是破解,即打破沙锅问到底,破解其意,比喻读书后的勤思深思;三是原书的基础上突破,比喻读书后的创新。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思考的重要性。对大学生和教师而言,只勤奋读书,而没有勤奋思考,难以写出“有神之笔”,难以做出真学问。思考的任务主要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材料、使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等。思考不出这些新东西,就做不出真学问,就会陷入“述而不作”的窠臼。 第四,要安贫。这是读书、做学问应必备的心态。就是要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乐于求道。安贫就是安于清贫和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求道就是把追求真理、人格的完善、精神生活的富有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而不是把金钱美色、吃喝玩乐作为主要生活目标。读书、做学问是一件很辛苦、很清贫、很寂寞的工作,需要的是淡泊和宁静。一心向往灯红酒绿、追求纸醉金迷生活的人,不可能安下心来读书、做学问。许多学术大家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作为座右铭,原因也在这里。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对孔子的这个观点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其中有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成分,也有主张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正义的合理成分。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没有肯下死工夫的人。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即如最简便而微小的花纸之搜集,也可以观得风尚习惯,和社会情形的一般。他的意思是,勤奋、安贫、持之以恒,对于做学问至关重要。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要想做学问,就别想做官;要想做官,就不要做学问。他的治学格言是:做学问要坐得住冷板凳,要言之有物,不要空发议论。我上大学时最尊敬的一位老师,曾经是范文澜的学生,他把范老的这些话编成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第一句话就是提倡安贫,第二句话讲的就是求真、乐道。现在,这两句话已经成为国内学界很多人的治学格言。总之,做学问、写文章,必须耐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发现真理,写出能揭示客观规律的、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有自己独立见解、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文章。如果没有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和心态,而又想博得有学 问的雅号和名分,那是不可能的。那些沽名钓誉、玩弄学术之辈,投机取巧、抄袭剽窃之徒,历来为学术界所不耻,也为法律所不容 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追求金钱、物质利益,这是生存的物质前提。马克思说人们只有首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才能创造历史。况且,人都有七情六欲,即使伟大的历史人物如毛泽东、孙中山也不例外(孙自认为他一生有三大爱好:爱读书,爱革命,爱女人)。但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拥有了大众化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后,应该重在人文精神的修养和凝炼,把名利看得淡泊一些,把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创造文化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作为主要追求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物质利益(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实行校内岗位津贴制,其精神实质就是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价值,获得较高的福利待遇),否则,就很难说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按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的观点,知识分子就是社会的良心,就是文化道德水准比较高、独立的人格意识比较浓厚、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比较强、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人。从古到今,真正名垂青史的人大多都是人文精神比较浓厚、文化含量比较高、体现了人间正义的人。相反,如果仅仅是帝王将相、富商大贾,可以轰轰烈烈一世,但难以轰轰烈烈长久。当今的一些高科技巨子,大都在努力实现人文精神和商业精神的统一。他们的道路大都是先安贫,后乐道;先求人文价值(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后求商业价值(赚取金钱、实现富有)。否则,他很难成为商业巨子。 现在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在很多人身上,价值取向体现为物欲横流。安贫乐道的人生价值追求,不能强求每一个人都接受,但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这种价值追求。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民法》所界定的不动产是否真的是一个人的不动产,仔细想想,其实人生只有三大不动产:健康的身心、真才实学和子女。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功名利禄都是动产,即别人随时可以拿走或者一朝可得、一朝可失的东西,包括妻子和丈夫。《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虽然把看破红尘的“空”字推向了极端,但它想说明的是淡泊名利这个道理。真正把这个问题看透了,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第五,要有科学民主精神。这是读书做学问的原则。这种精神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四层:一是尊重事实和科学,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真。二是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是在学术争鸣中要尊重别人的意见、权利和人格,平等地对待批评和反批评。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今天,真正的民主观念应该是“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四是自信但不自傲,就是既相信自己的认识能力,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惟我独尊、夜郎自大、固执偏见。 我们之所以需要科学民主精神,主要要是因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永远没有止境,人类不可能穷尽真理。每个人的精力、时间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在学问上的见解往往难以都尽善尽美。由于知识结构、阅历、立场、方法、占有材料的多少、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就可能不同,这就必然会有争鸣。而且不同的观点、学派之间的争鸣是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途径。因此必须有科学民主的精神。根据这种精神,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与别人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善于请教。毛泽东说过:“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特别是对于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更要认真听取,其中往往包含着纠正自己偏误的科学成分,或许真理就在别人那边。因此,学术争鸣中的批评与反批评同等重要,必须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第六,要博览群书。这是做学问的储备。博览群书的目的在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比较全面 地了解学术界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博览群书不是漫无目的地读书,而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选择地读书。任何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知识结构也是有限的。如果对知识结构作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划分,可以分为两大块:“根据地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游击区知识”——外围的相关知识。这两块知识缺一不可。比如,研究历史必须学习一些经济学、政治学、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更需要学习这些知识,不理解毛泽东的诗词,很难全面地理解毛泽东。正是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对应该读的书,要划分三个层次、运用三种方法:浏览、泛读、精读。 ?浏览就是概要地看看作者、出版社、序、跋、前言、后记、目录或摘要等,对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泛读就是泛泛地、粗略地、跳跃式地阅读一本书或文章,了解其大致的内容,或只阅读其中的一部分,除了了解“浏览”中所说的内容外,还要了解其体例、结构或者你感兴趣的内容等。?精读就是要深入、细致甚至反复地阅读必读的书或文章。精读时必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精读的第一步,就是要深入钻研进去,力求读懂,而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出乎其外”就是要在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以后,从中跳出来,对文本进行宏观的梳理,力求比较准确完整地归纳概括其主要思想观点(结论)、论据或方法、体系和逻辑结构,最好能够把此书(文)与同类其它的书(文)的观点、论据或方法、体系和逻辑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中发现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精读必须写读书笔记,包括资料、知识摘录和读书随感两大类。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读书多了容易出现知识混杂或知识遗忘;况且在不同的时间或不用的年龄阶段,读同一本书的感悟会有所不同,有时对某一个问题偶有感悟,应该随时记下,否则一些思想火花会稍纵即逝,读书的随感也会遗忘。所以,著名史学家吴晗和著名中国文学史专家唐弢等大学者,都强调要做好学问、做大学问,必须在读书过程中作笔记。 入乎其内不容易,出乎其外更难,出乎其外的功夫就是精练的功夫。要把别人文章、著作中的思想观点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做出自己的评价很不容易,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训练的过程,就是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有用的为人、处事、工作甚至恋爱的方法。 第七,要循序渐进。这是读书做学问的路径。就是要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读书、做学问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奢望一口吃个胖子或者像炒股票那样一夜暴富。读书、做学问与建楼房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必须重视质量;不同之处是建设速度不可同日而语。如果给一个人几百万元,要求他一年内建起一栋楼房,他完全可以办到;但是,如果给他同样的钱,要求他一年内成为知名学者、院士,恐怕办不到。所以说读书、做学问必须由点到面、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从“游击战”到“阵地战”“运动战”。刚开始读书、做学问时,一般都没有一个明确固定的方向,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但是,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未来职业设计和兴趣去选择读什么书。做学问到了一定阶段、有了一定积累以后,就必须选择研究方向和切入点,就像登陆战选择滩头阵地一样,从这个点逐渐向纵深方向扇型展开——由点到面、由浅入深。 第八,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做学问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个方法是胡适提出来的,他说“读书当于不疑处有疑;做人当于有疑处不疑。”“于不疑处有疑”主要就是指“大胆假设”,我理解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善于思考、敢于想象;二是要敢于对别人的观点、结论、方法等提出疑问,敢于创新。“小心求证”就是要对自己的想象和疑问进行谨慎的证明,看它们可是否行,是否成立。这是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牛顿力学、爱迪生的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 都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结果,都是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结果。很好地运用这个方法,就必须学习逻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辩证的、归纳的、演绎的、横断的、纵剖的、逆向的、发散的思维方法等。因为科学研究首先要有事实、要有概念,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必须逻辑严密。 以上所说的几点,既是读书做学问的条件,也是读书古做学问的途径和方法。最终目的还是力求做出较大的学问,在本职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具备了这些条件、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才有可能达到王国维所言的第三境界,去体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快乐。 三、好好做人,正确对待人生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好好做人。这是干好其他事情的基础。好好做人的人,不一定必须好好做学问,还可以干其他职业,但是,要好好做学问的人必须首先好好做人。一般来说,一个不好好做人的人,不可能去好好做学问。 所谓好好做人,简单地说就是要做有堂堂正正的人格品行的人,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奋自强、敬业奉献”的人,做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和家庭美德的人,做有爱心、有正义感和责任心、自尊自爱、爱憎分明、公道正派、光明磊落的人。反之,就是决不做那种崇洋媚外、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沽名钓誉、趋炎附势、卖身求荣、两面三刀、以怨报德、投机取巧、苟且偷生甚至总想用别人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带花翎的人。但是,社会和人生非常复杂,堂堂正正做人的人未必就一定有好的结果,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正确对待人生、注意做人方法的问题。 第一,要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人。这三条都是我国公民应遵循的社会道德基本准则。在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还存在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不同的国家其性质不同,爱国守法的内容也会有别,但是任何国家都要求自己的公民爱国守法。因为国泰才能家安、国强才能家富;在世界舞台上,一个国家有国格,其公民才会有人格;国家安定有序,经济社会才能发展。 所谓爱国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在阶级社会里,祖国总是与具体的国家政权相联系,爱国主义也因此具有爱祖国和爱国家两方面的含义。在我国目前阶段,爱国首先是要爱祖国——中华民族的中国,主要表现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主权和独立,促进祖国的文明富强,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其次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前一条是基础,后一条是核心和灵魂,没有前一条,就不可能有后一条;但是如果没有后一条,前一条也要落空,如果一个人反对、颠覆、分裂社会主义的中国,那么他自称爱祖国就是空的甚至是假的。对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赞成、拥护社会主义,但是只要他爱祖国,不颠覆、分裂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就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合作。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既是社会道德基本准则,也是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基础。没有这一条,一个人很难或很少有真正的朋友,就可能成为孤家寡人,而孤家寡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儒家“厚德载物”的格言,说的就是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承载万物。所以他们把“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三种不朽的事业,其中又把“立德”放在首位。现代人们又常说,在事业成功的要素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而情商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看一个人是否明礼诚信、是否善于和不同的人交往合作。 第二,要做有道德、有责任心、上进心和事业心的人。早在70年前,毛泽东就在《纪念白求恩》中号召革命者做一个有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和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天和今后,这仍然是我们做人的方向。所谓有道德,最基本的道德是要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有了这三种道德,才可能有责任心,对可能对社会、国家、工作和家庭负责,才可能在工作中不断进取。我理解,有责任心还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有进取心和事业心,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或境界。之所以说责任心是最基本的层次和道德要求,就是因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家庭、工作、社会和国家不负责任,其上进新、事业心就无从谈起。上进心是在责任心的基础上追求进步,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好、把家庭经营得更好,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单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个层次上往往还有个人功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上升到事业心的层次,个人功利的因素会很少或者没有功利因素,能够把工作当作终生的事业,为事业而奋斗甚至为之献身。彪炳史册、光照后人的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等等都属于有事业心的人。 第三,要做勤奋敬业、自强不息的人。这个问题是从上一个问题派生出来的。我们都懂得“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这个道理。任何好的生活或工作结局都是人们不断努力的结果,所以做人应该尽人事,听天命,或者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这六个字应该是正确对待人生的一条原则。所谓“尽人事”,就是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逢事都要勤奋努力,去争取好的结果,这就叫谋事在人。所谓“听天命”,就是努力后成功与否、结果如何,那要受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是个人主观意志所能左右的,所以还要豁达坦然地面对努力的结果,这就叫“成事在天”。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这种情况:有时你非常勤奋努力甚至付出了很大代价,结果却不如愿,甚至会带来很大痛苦。遇到这种情况时,可取的态度是坦然面对、无怨无悔、总结经验、自强不息。 古印度有一个寓言:一位年迈的大师,身边有一位总是抱怨的弟子。一天,大师吩咐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让总是让不快乐的弟子抓把一盐放进杯里,然后把水喝了。大师问道:“味道如何,”弟子呲牙咧嘴地吐了出来:“苦。”大师又让弟子把剩下的盐放进附近的湖里,再尝尝湖水。弟子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大师:“什么味道,”弟子:“很新鲜。”大师:“你尝到盐味了吗,”弟子:“没有。”这时大师对弟子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却取决于我们把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里。”这个寓言说明了一个道理:生活中的痛苦(包括挫折、烦恼)像盐,痛苦的大小取决于盛盐的容器,而这个容器就是我们的胸怀。 第四,要做有明确人生目标、善于选择道路和善于抓机遇的人。其实,人生好比走马路。这个命题有两层意思: 一是人生的路在于选择。人生之路好比马路,其中有许多路供你选择,你选择的路(包括职业等)是否符合你自己的实际,即是否更有利于你的发‎‎展,主要看你自己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判断,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等的认识、判断,看社会、家庭能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和机会。路选对了,人的一生就可能比较顺利,事业上就可能有更大的成就,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就可能大一些。路选错了,人的一生就可能有比较多的艰难和挫折,事业上就可能成就小一些甚至难以有所成就,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就可能小一些。每一次选择,对一个人来说往往就是一次转折,有时的选择甚至决定你一生的命运。人的一生中,这种转折并不多,所以每一次选择都应该慎重考虑。当然,有时的选择往往是不经意的,非理性的,是在没有任何考虑的情况下做出的,特别在青年时期这种情况比较多,因为青年人满腔热血,敢想敢干,对社会和人生充满了理想和希望,考虑问题时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但是,总的说来,人的一生不能主要靠非理性的热血冲动 的选择去生活,选择人生道路时应该尽可能是理性的,尽可能考虑得周全一些,尽可能把目标和起点定得高一些,这对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二是赶路要有提前量。在人生之路上行进,很像在马路上行进,其中有许多非正常的因素影响你的行程。有时你走得不顺,每过一个路口都是红灯,你的前进速度就必然慢一些;有时你走顺了,每到一个路口都是绿灯,你的前进速度就必然快‎‎一些。人的一生中遇到的红灯多还是绿灯多,除了与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有关外,还与机遇、环境等等因素有关。这里的主观与客观两种因素总是交错在一起,可以称为“命运”。用恩格斯的话说,人的历史命运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比如,有时候你已经看到了前面的路口是绿灯,可以顺利通过这个路口,但这时却突然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挡住了你的去路;或者是突然出现其他几个“程咬金”互相撞车的局面,挡住了你的去路。在关键的时候阻挡你一次,可能影响你一生的命运。可能有人会问,这是不是说“人生由命,富贵在天”呢,不是。应该说人生在于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非正常因素如何,总的说来,都应该尽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提高自己预测未来道路的科学性,明确目标、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勤肯勤勉、抓住机遇,尽可能走得快一些,尽可能在行动和目标之间安排提前量。 第五,要做一个谦虚自信、荣辱不惊的人。人生中都有顺境和逆境,既有柳暗花明的春天,又有风雪交加的寒冬。怎样正确地对待顺境和逆境是人生中的一大问题,总的原则应该是:切忌在顺境时得意忘形、在逆境时万念俱灰。 人们在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愿望和目标,处在顺境的时候,往往容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往往容易踌躇满志、骄傲自大、忘乎所以,也往往容易夸大自己的优势和优点,而忽视自己的弱势和缺点。其实,这时候最需要的是谦虚、冷静、低调。因为在你成功、出众、得意、“木秀于林”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容易暴露缺点、留下把柄的时候,最受关注、议论甚至妒忌的时候。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得意忘形之时,往往就是其灾难萌生之日。远自古希腊的寓言故事——《狼和狮子》,近到一些红极一时的达官显贵的垮台,都警示我们切忌在顺境中得意忘形。《后汉书•黄琼传》说:“尧尧者易缺,皎皎者易污”,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初的1966年曾用此言告诫江青。 人们在付出了极大努力而不能如愿,“命运不济”、身处逆境的时候,往往容易垂头丧气、心灰意冷、怨天尤人、玩世不恭,甚至万念俱灰、一蹶不振。其实,这时候最需要的是自信、冷静、豁达。因为一个人只有不丧失自信心才有未来和希望,才有可能在逆境中奋起。遇到挫折就万念俱灰的人是生活中的弱者,不但不能正确总结经验、笑对人生,甚至会把从前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所以,“笑对人生”主要不是指能够笑对胜利和顺境,关键是能够笑对挫折和逆境;自信、坚强、韧性、毅力等等,主要不是在顺境中显示出来的,而主要是在逆境中显示出来的。看一个人是否生活的强者,主要看他能否在逆境中奋斗不息、勇往直前。孟子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就是富贵、显达、顺境的时候,要为社会、为天下人做好事、谋利益;“穷”就是贫困、挫折、逆境的时候,要能够心志不跨,努力修养、完善自己的意志、品德、知识、身心等等,准备重新“见于世”——到社会舞台上再建功立业。 生活中,有人把逆境比喻为“小鞋”,把身处逆境的人比喻为“脚”,认为“小鞋”固然会影响“脚”的行动和生长,但是,只要不懈努力,“脚”长大了,“小鞋”自然就穿不上了。这个比喻富有人生哲理。 第六,要做勇于奉献、善于吃亏的人。奉献既是一种道德理想,又是做人的一种态度。人生在世时时需要不计个人得失、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奉献,需要在奉献中索取,而奉献就要吃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淡泊名利、包容、谦让和糊涂。在现实社会中,人都追求功名利禄;在目前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要真正淡泊名利更加不易。仔细想想,其实人生只有三大不动产——子女、才能和健康,所谓“不动”,就是别人不能剥夺的,不会一朝可得一朝可失的。这个不动产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是生活意义上的。其它的如权力、金钱、车子、房子、妻子、丈夫等等都是动产,就是别人可以剥夺走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比较容易做大淡泊名利,就应该从《红楼梦》的“好了歌”中吸取其合理的成分,抛弃其消极的内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比较容易做到包容、谦让和糊涂,就比较容易理解“舍得”一词——有舍才能有得、先“舍”而后能“得”。 为人处世非常需要包容、谦让和糊涂,即包容别人的缺点、谦让别人无意中的过失。要包容、谦让就要糊涂。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徒”就是这个意思。否则,如果事事精明,锱铢必较,不能为别人着想,不能谦让、包容别人,那就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和追随者。 说到糊涂,自然会想到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的名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退一步,放一著,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里的“糊涂”至少有两层意思:?有些事情,知道了、明白了,而假装不知道。?有些事情可以知道、可以弄明白,但是不去知道、不去弄明白。比如,对别人的隐私,知道了但是假装不知道,这是有文明素养的糊涂。再比如,对世间那些“市侩小人”,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宁肯自己吃点亏,不与他们斤斤计较,不做无谓的劳神费力之事,这也是有涵养的糊涂。还比如,人世间有许多你个人不能左右的事情,当你确实无力回天时,需要保持沉默,这是无奈的糊涂。 上面说的多是理论上的道理,具体到实践层面,还需要弄明白应该在“何事”、“何时”奉献、吃亏、糊涂。对此,恐怕很难定出统一的具体的标准,只能由每个人根据国家、社会、集体的生存发展的大局,根据具体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自己的理想、事业、性格等等去判断、去选择。一般来说,应改在事关人类、国家、民族、社会和集体根本利益的原则问题上,勇于奉献、善于吃亏。比如,那些有益于或有损于国格、民族尊严、法律法规、集体根本利益和个人人格尊严的问题,都是大局和原则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不能糊涂,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敢于并善于斗争。一个人能做到在该奉献吃亏的事情上奉献吃亏,在该清醒的时候清醒,在该糊涂的时候糊涂,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是一种很高的人生道德境界。 第七,要做施恩莫念、受惠莫忘的人。“施恩莫念、受惠莫忘”是孟子的话,意思是,给了别人帮助、恩惠,不要总是念叨,希望别人报答你;但是,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恩惠,不要忘记,要感谢报答别人。这应该是为人处世的一条原则。如果你帮助了别人,总是念叨并要求别人报答你,说明你的帮助还参杂着私心,你的利他行为还没有脱离利己的核心,还处在互惠利他的阶段。当别人不报答你、不及时报答你、转眼就忘记了你的恩惠甚至恩将仇报时,你会失落、失望甚至非常愤怒、痛苦。这实际上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而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又是很愚笨的行为。反过来,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但转身就忘记,当对施恩的人需要你帮助而你又有能力帮助的时候,你甚至“过河拆桥”、恩将仇报,你必将会被视为忘恩负义的小人,损失的是基本的人格,那就没有人再与你交朋友了,你就很难再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 第八,要做“内刚而外柔”的人。就是要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把“内刚”与“外柔”结合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斗争的一生(与人斗,与困难斗)。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一定要坚定,要敢于斗争,争取胜利。斗争时还要讲究策略,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要“有理、有利、有节”。但是,在你的力量明显处于劣势的时候,在此路确实走不通的时 候,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学会在细节问题上退让、妥协、迂回,这叫善于斗争。豪放与婉约各有所长,内外皆刚与内柔外刚各有其美。一般来说,只讲原则的坚定性而不讲策略的灵活性,往往容易激化矛盾,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和牺牲。只讲策略的灵活性而不讲原则的坚定性,则往往会损害法律法规政策的严肃性和公平公正性,具体到个人往往会丧失骨气和人格尊严,甚至会沦为苟且偷生之辈。总之,就是要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在“刚”和“柔”的问题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儒家所说的“无过亦无不及”的尺度,道家所说的“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就是这个尺度。
本文档为【读书、做学问、做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7-17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