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众文化论文-浅析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作家的“触电”现象

大众文化论文-浅析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作家的“触电”现象

举报
开通vip

大众文化论文-浅析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作家的“触电”现象大众文化论文-浅析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作家的“触电”现象 大众文化论文- 浅析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作家的“触电”现象 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现象已成一片繁荣景象。这种现象却又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在大众文化语境下,作家为了扩大自己的读者群,他们愿意让自己的作品与电影结合,同时,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合理追求商业利益是无可厚非的,制片方及作家可以通过作品与电影的“联姻”来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这也导致了“触电”现象的必然存在。 关键词:大众文化; 当代作家 ;触电 一、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论文-浅析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作家的“触电”现象
大众文化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浅析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作家的“触电”现象 大众文化论文- 浅析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作家的“触电”现象 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现象已成一片繁荣景象。这种现象却又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在大众文化语境下,作家为了扩大自己的读者群,他们愿意让自己的作品与电影结合,同时,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合理追求商业利益是无可厚非的,制片方及作家可以通过作品与电影的“联姻”来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这也导致了“触电”现象的必然存在。 关键词:大众文化; 当代作家 ;触电 一、大众文化——当代作家“触电”的文化语境 “大众文化”是20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期间西方盛行传播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我国的大众文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从一个以生产为主导的传统社会步入了一个以消费为特征的商业社会,于此同时,以娱乐消费为主的大众文化急剧流行。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短短三十余年里,大众文化在我国几乎是一夜之间便铺天盖地,电影电视、流行杂志、通俗文学、网上冲浪等等,五花八门,五颜六色,将人们的世界填得满满的,大众文化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一下便击败其他文化,夺得文化主导话语权,成为了一种强势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大众文化要求市场效应的条件下,我国当代文学界许多作家,比如余华、苏童、刘恒、王朔、莫言、方方、池莉、刘碧华等,他们与影视发生了亲密的关联,他们的作品或被改编成电影,他们或者参与影视剧本的改编和创作,他们的这种频频“触电”现象,是大众文化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倡导“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在价值取向上选择消遣,推崇肤浅,拒绝深刻,不愿意花费自己太多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孜孜不倦地探寻文学作品其中的意义,当文学作品渐渐没有了读者,缺少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那么作者创作的文本也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因读者的“缺席”,整个文学活动也就不能顺利完成。从这个方面来说,作家愿意让自己的作品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诠释,来获取更多的读者重新认识他的作品。另外,在这个商业化气氛非常浓厚的社会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生产的经济利益层面,制片方及作家可以通过作品与电影的“联姻”来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这也导致了“触电”现象的必然存在。 二、作家扩大读者群的要求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的接受心理主要是一个简单化接受心理,把视觉感官的享受被放在极为重要的位,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保持非常休闲娱乐的心理状态。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小说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塑造形象,作家必须通过想象力来调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描绘或再造一个虚拟的艺术世界任读者自由想象。而电影则是通过电影语言来表达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和阐发思想,必须要求通过声画的不同组合,以独特的构图魅力、夺目的色彩以及动听形象的声音效果吸引观众的注意,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律动。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作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区分。从小说和电影的传播方式上看,小说属于“冷媒介”,清晰度低,必须通过阅读者反复地吟咏和解读作品,才能不断地体验作品的深刻含义,电影属于“热媒介”,在声音、画面、文字等多种传播介质的组合下带给人们声情并茂的优质感官享受。由此可见,我们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需要发挥强大的想像力,才能迅速地把语言词汇化为一个个心理表象,并进行积极的分解和重组,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新的形象感,因此人们会放弃仔细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而选择观赏轻松、 休闲的电影。然而当影视想要充分表达细腻的人物心理及思想活动时,文字的功能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必须通过文字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细腻的思想活动,如果只是呈现电影画面,没有画外音或字幕来进行解释,观众很难能感受得到人物激烈的心理活动。如在小说《红粉》及其改编电影中,同是秋仪在小萼和老浦结婚之际送伞给小萼的这个情节,苏童在小说中除了对秋仪、小萼的表情与神态有细致的描写,同时还描写了小萼的很多细腻的心理活动。而在电影里,只是把画面锁定在两人对话过程中,虽然在影视画面中,通过演员的实力表演,可以看到秋仪表情的漠然,但是观众却无法通晓小萼强烈的心理活动世界:“小萼觉得一切如在梦中,她和老浦都快忘了秋仪了,也许这是有意的,也许本来就该这样……。”[1] 这也正是影视画面语言表述的缺陷,而通过文字语言,就能表述得很清楚。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说:“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2]在当今时下,观赏影视成为大众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而影片的公映,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学原著的传播范围,很多观众在欣赏影片过后,会有重新阅读文本的需求心理,因为影片很难清晰明了地向观众表达人物细腻的心理及思想活动,必须通过文字的诠释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细腻的思想活动,所以,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文字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人们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感受故事传递出来的完整信息,他们会重拾作品,在字里行间中深切感受人物的心理及思想活动。比如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由张艺谋搬上银幕后,影片的巨大成功,曾引发了这部小说的再一轮热销高潮。文学作品《菊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桃花灿烂》、《红高粱家族》、《手机》、《一地鸡毛》等被改编成电影公映后也曾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热销书籍。这就为作家扩大了自己读者群,为自己今后的文学创作营造了一个非常愉快的创作气氛。 三、商业本性的要求 影视创作需要巨大的投资,而投资又要求有一定的回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制片厂的经济法则决不会不关注票房。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指出:“电影,没有起码数量的直接观众就不能存在。”[3] 文学作品历来是电影创作者非常看重的题材与灵感的源泉,文学原著是电影的“题库”,为电影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说:“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你仔细看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发展,会发现所有的好电影几乎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4] 从这里不难看出,文学为优秀的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影片增添了可看性,当然,走进电影院观看影片的人数也就逐渐增多,各大剧院的票房数量在影片上映时期与日俱增。据《中国电影年鉴》数据显示,1995年,改编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王朔的《动物凶猛》)、《红粉》(苏童的《红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毕飞宇的《上海往事》),在当年分别创下了425万元、253万元、205万元的高票房(资料来源:《中国电影年鉴1996》),其中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票房排当年票房榜第一。1997年,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改编电影《红高粱》也创下了3 000万元十分可喜的票房记录(资料来源:《中国电影年鉴1998》)。2003年,《手机》的上映,创下5 600万元的高票房居当年票房榜第一位(资料来源:《中国电影年鉴2004》)。当改编影片为制片方获得了这样良好的经济效益,与优秀的文学作品继续联姻,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作家对经济利益“无可厚非”的追求。影视的生产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操作,将作为个体的作家的劳动成果进行再创造或者加工,成为更具有商品性的文化产品。当文学和电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视将文学写作勇敢地推向了市场,使文学步入了市场化的轨道滑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利益关系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交往之中。池莉就曾经谈道:“我的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到目前为止仅仅是金钱的系。他们买拍摄权。我收钱而已,这种关系很是单纯可爱。”[5] 苏童也曾坦言说:“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对作家是好事,否则我们就太穷了。”[6] 作家余华曾经谈到过:“北京的作家现在能够不 是很窘迫地生存下来,主要的手段就是用影视来养自己的文学。为写一集一万左右的电视剧可拿到一万元左右,四五天就可写出一集,写四五集,一年的生活费就过得去了。谁都想活得好一点。”[7] 很显然,影视的产业化及直观与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原来仅靠写作为途径实现自身价值,揭示社会主题的作家有极大的诱惑。刘恒多次参与改编他自己的小说或他人的小说,从稍早的《本命年》、《菊豆》、《秋菊打官司》到后来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多部影视剧,他获得了可观经济的同时,也赢得了影视带给他的盛名。纵观文坛,我们看到现在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影视,主要精力用于编剧或改编活动之中,这种转向置于当今影视走向市场产业化的背景下,就会发现,经济利益的驱动因素成为转向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中国现时的文学作品发表机制下,一部作品被导演看中卖掉版权是一笔远远超出在杂志上发表和图书出版所获稿费的收入。 综上所述,在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与影视的结合是必然存在的,当代作家频频“触电”的现象也不可能就此终结。影视这种“视听结合”的新媒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作品的生动形象快捷方便地传播到千家万户,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作家扩大了读者群。同时,也因为文学和影视的结合,因为商业本性的要求,文学为影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一部优秀的电影也会应运而生,作家和制片方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这也使得作家频频“触电”的现象将是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正确认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尽管文学不能取代电影的形象性,但是,与电子媒介所制作的动感音响、彩色图像、靓丽造型相比,语言媒介仍然富于自己独特的魅力,电影的表现力要以文学为基础,并需要文学语言的配合。优秀的书籍文化与声像文化接轨互补,相映成辉,克服诸多的审美疲劳,同时携手并存于艺术殿堂之中,共同丰富着人们日新月异、变化多端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苏童.妻妾成群[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145.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125. [3]刘树林,李泱.电视文艺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18-21. [4]陈墨.张艺谋电影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31. [5]池莉.信笔游走[J].当代电影,1997,(4). [6]王宏伟.苏童:用现代精神“重述神话”[N].新华日报,.2006-02-07. [7]陈朝华.是否先锋并不重要——羊城访余华[N].南方周末,1994-10-28.
本文档为【大众文化论文-浅析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作家的“触电”现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0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