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

举报
开通vip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初中语文答题技巧 篇一: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语文知识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 篇一: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语文知识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 1 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答题方法归类: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 2 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 4 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5 ?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文学作品阅读知识:(供参考) 记叙 插 倒 情节曲折,或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1,表 正面 达 描写 侧面 方 细节 式 议论 爱、敬 抒情 恨、思 说明 望、 语言内心独白 6 人物肖像(神情) 想象梦幻 喜 ※ 心理 环境衬托 怒 描 动作 言行折射 哀 写 a(衬托人物心情 盼望;紧张;急切;矛盾 社会环境 环境自然环境(作用)b.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喜庆、热闹 C.渲染气氛紧张、恐怖 悲凉、融洽 用典 引用(语言生动有力) 实虚结合《沁园春?雪》 比喻(生动形象) 讽刺《变色龙》 2.拟人(亲切、有灵性、有人情味) 象征《白杨礼赞》 修排比(节奏鲜明,情感强烈,增强气势,加深情感) 对比《 》 辞反复(强调、突出某种意思或情感)衬托(烘托、反衬)《 》 手夸张(准确传神,生动形象)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 法对比(鲜明地突出、表现) 3.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 》 对偶(韵律美)借景抒情《春》 反问(加强语气、情感强烈)托物言志《陋室铭》 7 设问(引起注意、启发思考)欲扬先抑《阿长与〈山海经〉》 想象联想《》 设置悬念 卒章显志《故乡》 前后照应 画龙点睛 动静结合 简洁凝练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 准确严密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像瑰朴实清淡 艺 丽神奇.(李白、岑参) 4.亲切活泼术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 语生动华丽 风 细腻地描写现实。(杜甫、白居易) 言节奏明快 格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特清新优美 ( 辛弃疾、苏轼) 色凝重沉郁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含蓄委婉 (李清照、李煜、温庭筠、晏殊) 通俗易懂 意味深长 幽默风趣 古香古色 豪放激昂 (?)表现手法(描写、修辞等)例:《春》中“钻”字运 8 用拟人手法,写 出了小草的情态,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小 草顽强的生命力,抒发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 情。 5.关键词的含义?感情色彩: (步骤)和作用 ?联系语境 ? 结合中心 1.语言 6.2.结构、层次、条理、详略、过渡 写3.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 作4.人称 特5.事例、材料 色6.情感 表现手法和基本意思 7. 含义 联系人物形象、中心思想、作者情感及上下文等 理解词句的语境义 关 键 a.总领全文或总结全文 句 b.贯穿全文,是叙事的线索 段结构上的作用 c.承上启下 的 d.为下文写??做铺垫 含 e.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9 义 作a.点明主题,突出中心.(并阐述) 用内容上的作用b.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c.从侧面衬托出?? d.深化中心,引人深思 一、题目的作用: 1.吸引读者关注 一篇好文章的题目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看了你的题目会产生遐想,随之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2.文章主旨的归纳 文章的题目要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这样才能让别人一目了然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文章的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文章中最能体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道理的东西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读者看完题目后,对文章中的这样东西就会特别关注。 题目的含义:不同的文章自然有不同的含义,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中心(主旨) 二、句子的赏析 1:句子主要用了什么修辞 2:修辞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什么生动形象之类的套话) 3:描写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10 4: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这个有的不需要)这句话的作用,比如渲染,做铺垫,买伏笔之类的。 三、句子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引出下文(开启下文),开篇设疑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结尾照题,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四、句子的含义 首先指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其次是指句子蕴含的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是指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从命题范畴来看,句子的含义包括理解句子所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从考题类型来看,大多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这一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什么”等方式出现。 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 11 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2)根据修辞特点理解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3)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4)要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等等。 五、句子的表达效果 无非就是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句子更好生动什么的。下面有两个句子请参考,所以不做太多解释: 1.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2.那雨很小,很细。 (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七、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首先,加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先大概的理解词语所在的句意、段意甚至文章主旨。 其次是定位。一般的说,加点词语常常归属于以下几种类型: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近义词辨析;词语带感情色彩;生动传神的动词??还有一些意味深远的短语或句子。 12 然后是分析。这一环节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或查阅工具书,对已“定位”的加点词语进行类别属性的分析。如修辞类别中,比喻是为了形象化的表现事物的某种特点,反问可增强肯定语气。修饰限制类别中副词出现的最多,表达效果最明显,要辨清它是表程度、时间、状态还是范围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类别中,褒义词有有褒扬、赞誉之意,贬义词有贬低、指斥之意。近义词辨析关键在于找词语间的细微差别,有一丝之差,表达效果往往大相径庭。还有给动词、形 篇二: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完美整理)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 13 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14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 15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16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 17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8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议论文阅读技巧 ?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方法 ?从位置上找:?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 19 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论证(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喻证法 比喻 ?分析论证过程 ?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篇三:初中语文答题方法大全 语文阅读答题(秘籍、秘籍、技巧)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20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1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推动情节发展;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突出、深化主题。 22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分析原句优点; ,、分析改句缺点。 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 明----------------(说明内容),使读-------------------。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词好在哪里, 23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 (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 24 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二)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25 (,)、突出、深化主题。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 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6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附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27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 28 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 ?“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辨叙术方式”,即辨析志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被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 ?“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 ?“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象片、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9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海水的咸度很高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30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不能,删掉“××” 31 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7. 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 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 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32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11. 题型: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答题方式:(一般)从原文中找到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 17. 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33
本文档为【初中语文答题技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