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举报
开通vip

学校体育学第二篇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 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1、国外体育的产生。前提条件: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和文字的出现。出现了过宫廷、祭祀、神庙、文士以及儒学校。 2、二战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提高,一些国家增加了市内讲授的体育课程。健身内容的比例上升。如:英国。 (2)教学形式和方式多样化。许多国家开始男女分班教学,根据体质、基础、身高、体重、年龄分班。如:日本。 (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

学校体育学
第二篇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 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1、国外体育的产生。前提条件: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和文字的出现。出现了过宫廷、祭祀、神庙、文士以及儒学校。 2、二战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提高,一些国家增加了市内讲授的体育课程。健身内容的比例上升。如:英国。 (2)教学形式和方式多样化。许多国家开始男女分班教学,根据体质、基础、身高、体重、年龄分班。如:日本。 (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如:美国、日本、前苏联 (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社会主义国家重视课间操。欧美重视俱乐部。如:美国。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1、学校体育的产生。奴隶社会出现,(1)夏称:校、序、庠。(2)商:大学、庠。内容:宗教、军事、习射、武艺。(3)西周:国学、乡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内容。其中射、御、乐是体育内容。 2、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体育发展。 (1)初创阶段。49—57。借鉴苏联学校体育,继承革命根据地经验,在改造就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建立新学校体育。1954年,《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教育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规定小学到大二,体育课是必修课。1956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成立6所体育院校,38体育系。 (2)曲折发展阶段。58—65。出现违背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规律的做法,搞红四运动:所以学生要达到劳卫制、一二三级运动员、裁判员、普通射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学生体质下降。 (3)严重破坏阶段。以劳动代替体育,以军训代替体育。学校体育处于停顿状态。 (4)改革开放至今。 ①思想有了新发展,科研出现新局面。②加强了课程建设。③加强了体育师资场馆建设。④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1 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区别 (1)概念不同。社区体育:在居民区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目的:提高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和身心发展。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很好的体育教育活动。目的:培养兴趣、态度、习惯、能力,促进身心发展。 (2)对象不同。学校体育是全体学生。社区体育是广大群众。 (3)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学校有一定限制性,社区体育没有什么限制。 (4)管理体制不同。 2、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联系。 (1)他们都是国民体育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2)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 (3)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是导向。社区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的主要形式和关键。 (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1、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 两种倾向:一、认为两种是对立的,不主张学校体育引进竞技体育。二、认为要尽量多的引进,把学校搞成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这都是偏激的。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呢:(1)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的积极作用。竞技体育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对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竞技体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成为学校体育的内容。(2)要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引进和选择竞技体育的内容和手段。促进学校的体育发展改革。 (3)竞技体育具有多层次的特征,因此形成了不同活动层次的竞技运动。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部抵制校门之外。 (4)普及性、群众性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①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②增强学生体质、增加健康。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 ④巩固体育课所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⑤锻炼学生意志和陶冶情操。 (5)因此,现代学校体育不能缺少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只有在学校体育中普及开展,才能充分发挥本身的文化功能,才能通过广大青少年向社会传播,扩大影响。 2、学校体育如何发挥竞技体育的作用。 (1)依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竞技体育运动做“教材化”的处理。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工作可分为:分解—提取—改变—重构。(2)竞技体育教材化遵循的原则。 ①简化性原则。简化战术难道,减低负荷。②普及性原则。适合全体学生参与。③适应性 原则。适合学校场地和师资力量条件。。④教育性原则,强度对学生教育作用。(3)竞技体育教材化比直接按照标准竞技运动进行教学效果好。原因: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增强运动素质。也有利于掌握技术动作。难度降低提高学生积极性,容易形成兴趣。 (4)竞技体育教材化,不仅解决了以往体育教材直接照搬竞技运动项目的弊端,也有利于学校普及群众性竞技运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特征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民性、主体性、基础性特征。 (1)全体性。要求学校体育:①面向全体学生。②目标、内容、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考核标准考虑全体学生实际。③课外活动,尽力满足屈体学生需要。 (2)全民性。要求学校体育:①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包括:体质、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心理素质、文化修养。②发挥多种功能,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3)主体性。要求学校体育:改变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基础性。要求学校体育。打好体质基础、身心健康发展基础、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1)应试:少数学生英才教育,升学为目的。体育中反映:只抓少数尖子运动员,以运动后夺取锦标为目的。忽视全体学生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工作开展和体育素质提高。 (2)应试:一种模式教育学生。体育中反映:一个大纲、教材、标准、规格、一刀切、的模式。忽视压抑学生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的发展。 (3)应试:智育为上,知识中心。体育反映: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技评达标为目的。忽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以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4)应试:片面强调升学率,置多数学生不顾。体育中反映:一部分学生难以达到教材教学要求,完不成动作感到痛苦。 3、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体学生观、教书育人观、以生为本观、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观念。 (2)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念。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①深入调查研究。②确定符合要求的学校体育目标和教学目标。③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4)注意体育能力培养。 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发展 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具有波浪式和阶段性的特点,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 ⑴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 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具有波浪式和阶段性的特点。 ⑵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神经系统 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靠具体的直观形象建立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初中以后,神经抑制过程得到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更协调和完善,分析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能较快建立各种条件反射。高中以后学生的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全,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已达到成人水平,兴奋与抑制过程基本平衡,第二信号系统起主要调节作用。 ②.骨骼肌肉系统 青少年、儿童骨骼发育主要表现为长骨(即股骨和肱骨等)的快速增长,骨的弹性大而硬度较小,容易弯曲,发生畸形。 ③.呼吸系统 青少年、儿童呼吸系统的发育随年龄的增长而日趋完善,功能逐渐增强 ④.心血管系统 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心肌纤维细,心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心脏每搏输出量比成人低。随着年龄增长,心收缩力逐渐增强,心率逐渐减慢。 ⑶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体能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 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⑴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⑵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⑶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⑴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⑵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 ⑴认识发展的特点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差,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其思维形式以感觉运动模式为主,这一时期模仿能力较强 ②.注意 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小学生有意注意水平不高,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 ③.思维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⑵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 ①.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②.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 ⑶个性发展的特点 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其中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气质和性格共同对一个人的能力产生影响。 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 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变化是一生中最复杂的时期,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长期的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⑴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⑵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⑶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⑷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⑸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⑴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⑵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⑶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 ⑴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⑵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学校体育中的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等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要求 ⑴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⑵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⑷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四、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结构 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3--6)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 (1)身心发展特点。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发展不完全。独立性增强,好奇、好动、 好模仿、好强。喜欢被人称赞,胆子大,语言和动作发展较快。竞争性和自主性增强。(2)体育特点。主要内容:基本活动技能包括:走、跑、跳跃、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体操包括:徒手、轻器械、模仿操、韵律操、简单队列队形、各种游戏。 (3)体育重点。①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②注意进行体育养成教育、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 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6-15)包括:小学和初中。 (1)小学阶段。生理特点: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特点: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 (2)初中阶段。生理特点:身体迅速长高、体重猛增和第二性征出现。心理特点:感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增强,观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有意记忆明显发展。 (3)体育主要特点。广度深度增加,增加了理论知识。小学低年级:和学前阶段基本相同,增加了理论知识。小学高年级:经过改造的竞技项目,如小篮球,小足球、田径、武术、技巧、单、双杠。初中阶段:各种运动技能为主,加大基本知识和原理学习。 (4)组织方式。小学低年级:采用游戏、比赛。理论采用讲授。运动技能示范为主。 (5)体育重点:①培养体育兴趣和态度②为后续阶段打下基础。包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基础。 (6)作用:在整个学校体育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①整个学校体育的基础阶段。②学生跨越两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3、中等教育阶段体育。(15--18)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 (1)生理、心理接近成人。 (2)体育特点。①内容:各种各样的竞技、娱乐、休闲项目。基本技术也比赛方法。发展历史、比赛规则等。②形式:必修和选修。③方法:采用自学、同学互帮互学、讨论式方法 (3)体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包括:自我锻炼、学习、运动能力等。 4、高等教育阶段体育。(18—30)包括:本、专、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 (1)身心特点。基本是成人,各种器官技能达到最搞水平。 (2)体育主要特点:内容:各种运动项目为主,体现生活化和实用性,力求与未来终身体育相衔接。形式:体育课类型较多,课外活动自由度高,灵活性强。 (3)体育重点。培养学生体育文化修养。 (二)学校体育的功能 1、教育功能。 (1)对智育的作用:①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为智力开发奠定生物基础。②有利于促进大脑 思维活动物质(脑啡肽)的分泌,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③对培养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④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功能。t (2)对德育的作用:①培养学生道德认识与信念。②使学生的道德信念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内化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③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④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责任感、荣誉感。 (3)对美育的作用:塑造身体美、心灵美、行为美。 2、健身功能。是学校体育最原始、最独特的功能。 (1)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人体机能水平、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 (3)提高对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疾病抵抗能力。 (4)增强学生体质功能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反映。 (5)健身功能拓展为:促进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维结构。 学校体育根本目标:是育人,要符合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其本质特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身心、达到育人目的。 3、娱乐功能。(1)调节感情、丰富生活、缓解学习引起的紧张和疲劳。 (2)通过观赏体育比赛、表扬得到心理上满足和享受。 (3)扩大社会交往、表现自我的舞台。 4、文化功能。是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1)学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学校体育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3)学校体育对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有重要作用。 5、辐射功能。主要包括:竞技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辐射。 6、经济功能。通过改善、提高未来劳动力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7、竞技功能。学校体育是国家培养和输送竞技后备人才的基础。 (三)学校体育的目标 1)总体目标:①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增强体质,增加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②培养从事体育运动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③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良好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效果目标:①增强体质、增进健康。②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知识、和运动技能、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修养。③培养体育兴趣、习惯、能力。为 终生体育奠定基础。④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⑤发展运动能力,提高竞技水平。第二章体育课程 一、体育课程的含义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 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身体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和情感与社会方面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二)体育课程的特性 (1)实践性。体育课程必须通过身体实践活动,提高身体质量。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2)整体性。根据体育规律,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3)社会性。体育教学过程中就出现小集体、小社会现象。 (4)差异性。由于手段学生身体条件、性别等条件影响,所以教学要因人而宜、因地而异。 (5)非阶梯性。许多内容和手段没有明显的阶梯性本身很难分出现后。 (6)复合性。体育课程融合知识、技能、身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体育课程的编制 (一)体育课程的目标 1、体育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标的总要求,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准则。目标内容不只是体育目标的重复,对体育教学目标的概括,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又要负荷体育教育学科特点。 2、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包括; (1)增强体质(基本目标),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能了。目的:提高学生理解、应用体育与运动能力,掌握健身方法,为终身参与提高方法和准备。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习惯。抓住学生兴趣和爱好,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关键。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体育活动具有社会活动中一些显著特点,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促进社会化。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是增进健康的一个良好的手段和过程,它将成为小康社会人们休闲生活的重要部分。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生活态度。体育作为育人的内容和手段,可 以鼓舞和激励学生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形成乐观生活太度。 (二)体育课程的内容 (1)体育知识与技术类。指间接的、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容体系。传统运动项目:球类、体操、田径等。运动与外界关系:开放式、封闭式。运动结果判断标准:评分式、计数式、计时式、测量式。 (2)运动参与类。解剖部位:上肢、下肢、全身运动。基本方式:走、跑、跳、投、攀登等。情感:接触与接受、爱好与兴趣、自愿与自觉等。人数:个人和集体。 (3)体育活动经验类。素质: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防病治病:养生、健身、防病、治病、康复。新陈代谢:有氧、无氧运动。 三、体育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2相互适应取向3创生取向 (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四、体育课程的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二)对教师的评价 (三)对课程建设的评价 五、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 (一)历史经验 (1)体育课程的世界性和民族性。①其设置及其内容,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和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和缩影。因此,其演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趋势。西方近代体育课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民主制度的产物,代表社会发展方向。②世界性要与本国传统和现实相结合。而本国传统和现实以世界性为目标。 (2)体育课程发展演变多因素制约性。①社会经济制约着教育和学校课程,教育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水平,是人类社会活动,包括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原动力和决定因素。②体育课程不能超越特定的政治范畴。 (3)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性。体育课程发展受到社会、国家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育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其产生发展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的。 (4)体育课程的发展社会制约性和历史局限性。体育课程不能超越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他 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还会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影响。所以改革要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条件,从本国实际出发。 (5)体育课程演变过程中的钟摆现象。指统一性的课程和多样性的课程,二者之间不断互为消长、互为更替。体育课程的发展不是对旧的体育课程彻底的否定,而是继承中的否定,是否定中的继承。 (6)体育课程发展的动态性与阶段性。体育课程正式产生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体操课。体育课程的演变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的、阶段的发展过程,既要立足于创新,更要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谨慎地审视体育课程的历史、现在和未来。(7)体育课程的统一性和灵活性。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忽视灵活性,学生最大发展受到影响,忽视统一,体育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统一主要指:课程开设、目标、教学时数、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要求。我国是统一有余,灵活性不足。1956年第一部教学大纲,1992年衣服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二)改革趋势 (1)、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适应性。 (2)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应是多元的,不仅以掌握体育技术手段为目的,还应突出以运动为手段达到育人的目的,发挥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3)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新课标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以前只注重结果。 (4)课程教材多样化。不是说教材种类和数量越多越好,主要强调不同教材的特色、角的的创新、教材的适应性。 (5)课程内容组织的现代化、生活化。 (6)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第三章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概念 体育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1.共同点 ⑴都要遵循认识过程的规律 ⑵都是由师生双边共同活动构成的 ⑶都要符合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2不同点 ⑴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活动 ⑵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负荷 ⑶教学组织的多变性 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 (一)构成要素 三要素说: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 四要素说:体育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手段。 五要素: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体育教学方法、教学物质条件。 (二)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统一活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基本因素。他们共同作用的对象是教材。他们相互联系,依存和作用。 三、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依据体育教学目的提出的预期结果。分为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 1)激励功能。其能否实现要取决于其价值能否被学生认同和难易程度是否适中。学生发展需要经过,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介于中间的称为最近发展区。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应该处于该区内,才能激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 (2)定向功能。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方向,为体育教学过程提供指导。体育教学设计是为实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体育教学目标是“的”,教学设计是“矢”。目标指向正确产生正向效果,否则相反。 (3)评价功能。体育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成为测评教学效果的尺度和标准。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 (1)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定义:超越各个学段学生年龄特征、概括体育教学本质功能的最上位教学目标。①主要功能:与其他学科相比的体育学科的定位目标。②主要工作:研究学科的特性和功能。③搭载文件:国家教学文件,如《九年计划》、体育教学理 论书籍。 (2)学段体育教学目标(水平目标)。主要功能:①大、中、小学之间相比、相衔接的体育策略性目标。②主要工作:各个阶段学生生长发育特点。③搭载文件:国家颁布个学段文件,如《全日制初级大纲》《普通高中标准》、学校体育教学规定等。 (3)学年体育教学目标。外部特征:①主要功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的年度发展性目标。②主要工作:各年龄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的年度教育计划。③搭载文件:学校和教研组的《体育计划》。 (4)学期体育教学目标。①主要功能:反映气候与学期日程安排的,由学年的体育教学目标分割成的教学目标。②主要工作:学期所在季节对教学的影响和学期的教学安排。③搭载文件:学校和教研组的学期教学计划。 (5)单元体育教学目标。①主要功能:依托各个项目学习的、依据各运动项目特性制定出的实际性的教学目标。②主要工作:运动项目的特性及其学理。③搭载文件:教师单元计划。 (6)课时体育教学目标。①主要功能:根据单元计划的逻辑程序分割和排列的目标。②主要工作:教学时空的情景和45分钟的条件。③搭载文件:体育教师的教案。 四、体育教学过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在体育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行程。时间上表现为流程或程序。空间上表现为组成要素与活动结构。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 (1)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使学生在不断的身体练习中去掌握运动技能,从而进行其他方面的养成教育。 (2)是提高运动素质的过程。不仅要掌握运动技能,还有体育运动素质。 (3)是学习知识和形成运动认知的过程。体育涉及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4)是集体学习和集体思考的过程。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5)是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乐趣是体育运动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的途径和手段,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定义: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2、五大规律。 (1)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动作技能形成、提高的过程是:粗略掌握----改进与提高---巩固和 运用自如。三个阶段手段一些因素的影响:动作技能难度、总时间和密度、教学经验和能力、学生前期经验积累、学生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 (2)运动负荷变化规律。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完成的体育习得过程。体育教学过程既要合理利用生理负荷,又要合理控制负荷。负荷的安排要符合技能变化的三个阶段。负荷变化与控制过程:热身和逐渐加强负荷阶段---根据教学需要调整和控制负荷阶段---恢复和逐步降低阶段。 (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规律。身体---动觉智力:运用四肢和屈体反应以及是否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三要素:有效控制身体运动能力、熟练操作物体能力、体脑协调一致能力。其过程:广泛进行感性认知,形成感性基础---理性概括,形成理性认知—将理性认知演绎到各种运动情景的运用阶段。 (4)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要求教师:选择机体性项目作为教学内容;采用分组的小群体教学组织形式;研究集体性学习的评价方法。其过程:组成集体,形成机体因素阶段---集体巩固,在集体中接受教育阶段---集体成熟,自觉进行集体性行为阶段。---集体分解,形成心学习集体的阶段。 (5)体育运动乐趣的规律。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前提。其过程:学生在原有的技能水平上充分运动,从而体验运动乐趣阶段---学生向新的技能水平进行挑战,体验乐趣---在技能习得以后进行战术和技术的创新,从而体验乐趣。 (四)体育教学原则 1、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 (1)定义:教学中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还要合理有效的运动负荷,满足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 (2)依据: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适宜的运动负荷。适宜指:要与目标、内容、身体发展需要相适宜。 (3)基本要求:①服从体育教学目标。②服从学生身体发展状况和需要。③通过科学的教程、教材、和教法安排活动量。教学过程是:学习---练习---发展。④因人而宜安排运动量。 ⑤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运动量能力。 2、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 (1)定义: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同时,体验快乐,从而使其喜爱运动并养成习惯。 (2)依据:游戏的特性和运动中的情感变化规律。 (3)基本要求:①正确理解和对待运动中的乐趣。②从学生的立场去理解教材。③要让每 个学生都能不断提获得成功的体验。④处理好体育乐趣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关系。⑤开发多种有利于学生体验乐趣的教学方法。⑥体验乐趣不忘磨炼、体验成功不忘失败。 3、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1)定义:提高运动技能、成绩、实现有效的体育教学。 (2)依据:掌握技能有利于参与终身体育规律和体育教学条件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3)基本要求:①正确认识运动技能提高在体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②明确运动技能学习的目的,有层次地掌握运动技能。③钻研学理和教法、提高教学质量。④创造提高运动技能的环境和条件。 4、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 (1)定义:通过运动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学习,培养运动认知能力,提高对运动与文化的理解,传承运动文化。 (2)依据:运动实践与运动认知相互促进规律。 (3)基本要求:①重视体育学习中认知因素,完成学懂的目标。会指:运动技能掌握。懂指:对运动原理和运动文化特征的理解。②培养运动表想和再造形象。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③重视发现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5、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 (1)定义:要发挥运动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集体意识和良好的集体行为。 (2)依据:体育运动以集体活动形式为主、体育学习集体形成的特点、体育学习集体组成、发展和分化规律。 (3)基本要求:①分析、研究、挖掘体育活动和体育学习中的集体要素。②善于设立集体学习的场景。前提条件:共同学习的课题、平台。③开发有助于集体学习的教学手段和技术。 ④处理好集体学习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6、因材施教原则 (1)定义: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都能得到充分发展。(2)依据:体育教学受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制约。 (3)基本要求:①深入、细致研究和了解学生。②正确看待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个体差异。 ③通过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因材施教的条件。④采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⑤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7、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 (1)定义:要使学生安全地从事运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依据:剧烈身体活动和器械上身体活动为主的内容的体育教学既是安全的难点,又是安全教育的重点的规律。 (3)基本要求:①教师要考虑到所有可预测的危险因素。②时时刻刻就像安全运动教育。 ③建立运动安全的有关安全制度和配备一些安全设施。④安排负责安全的小干部。 五、体育教学方法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不同层次、教与学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1)根据体育课的目的、任务。不同方法也不同。如:①新授课:语言、示范、演示。②练习课:练习法、比赛法。③前段课:发现法、游戏法。④后段课:小群体教学法、比赛法。 (2)教材内容特点。教材不同方法也不同。如:①器械体操:分解。②游泳、独轮车、滑冰必须使用分解。③跑、跳、投:完整法。④球类:领会教学法。⑤集体项目:小群体。⑥枯燥项目:游戏。⑦锻炼性项目:循环。⑧含科学原理项目:发现教学法。 (3)学生实际情况。如:①中学生:不宜情景教学法。②初学学生:不宜正规比赛教学法。 ③体能差学生:不宜循环训练法。 (4)教师本身条件和特点。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只有和教师自身条件和特点密切结合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5)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使用条件。 (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三)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1)教育方法: A、语言信息为主。定义: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基本要求:①科学组织教学内容。②语言清晰、简练、准确、生动、有感染力。③多用设问和解疑。④适当结合黑板、挂图进行讲授和讨论。 B、直接感知为主。含义: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包括: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视听引导法。 基本要求:①事先做好准备。②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③做好总结,将观察的道德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C、身体练习为主。定义:通过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运动技能、进行身 体锻炼的方法。包括:分解、完整练习法、领会教学法、循环练习法。基本要求:①科学对待身体练习中的运动负荷因素。②选用练习法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符合教材特性。 ③选用练习法要与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④运用练习法时,要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督、检查、评定能力和良好习惯。 D、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定义:教师设立一定的情景和比赛活动,使学生通过更加生动、丰富的运动实践体验陶冶他们情操,提高运动能力,提高运动参与兴趣的教学方法。包括:游戏法、运动竞赛法、情景教学法。 基本要求:①活动前,进行情景诱导和竞争欲望的调动。②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个体差异。③活动后,将学习和比赛有机结合。 E、探究活动为主。特点:学生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发现法、小群体教学法。 基本要求:①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题和过程。②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③努力创设良好环境。 (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主动性教学)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条件和需要制定目标,选择内容,规划学习伴奏,完成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模式 2探究式学习法 是体育老师在教学进程中引导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或体育活动过和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 3发现式教学法 它是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结构化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4合作学习法: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学习的形式。 5领会教学法 是在球类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主线,将指导学生领会球类运动的特性与战术 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便发展学生的认知经验,领会球类运动规律的教学方法 (五)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六、体育教学计划 (一)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与构成 是体育教学设计的成果形式,是根据国家体育指导文件,参照学校体育教科书,结合学校体育实际制定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过程实施方案。包括: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学时等教学计划。 (二)学年教学计划 基本内容:1制定学年体育教学目标2分配学年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3制定年度考核和评价内容 要求:1系统性2全面性3针对性 (三)学期教学计划 又称教学进度 方法与步骤: 1以学年体育教学计划为依据2根据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出现的课次乘以2 3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性质,决定时数4季节因素安排主要单元到较好的教学周 要求: 1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考虑系统性和连贯性 2要主要季节特点 3合理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单元 4要留有一定的机动时间 (四)单元教学计划 也称单项体育教学计划。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对各个单元的设计,是由体育教师设计和制定。 (1)特点:①模式多样性。②学理性。 (2)制定要求:①明确指导思想。②钻研体育教材。③认真设计教学过程。④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3)基本方法和步骤。①根据教材和目标,明确单元性质。 ②根据单元性质调整单元规模。 ③根据单元设计原理,设计单元教学过程,定出教学目标和任务。 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⑤确定考核方法和评价方法 (五)课时计划 (1)定义:课时体育教学计划,又叫教案。 (2)制定内容和步骤: ①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设计来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②排列教学内容。 ③针对教学内容组织教法。注意以下10点问题。A、教法的选用和运用的顺序。B教具的安排。C、分组和分组轮换的方法。D、学生的调动。E、如何有效利用场地和器材。F、学生自主练习的形式。G、交流与反馈。H、集体性活动安排。I、安全措施。J、学生干部。④安排各项内容教学时间和各练习次数。A、先定出各个部分的时间。B、定个各相内容时间。其总和小于或等于总时间。C、定出练习次数并算出时间。⑤设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⑥计划本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用具。⑦课后小节 七、体育教学实施 (一)体育教学常规 1、体育教学常规。 (1)课前常规。①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备课和教案的编写,学生、场地、器材、服装等了解情况。②学生课前准备工作。学生因病、伤、例假等。课前由体育委员上报。③时间的安排。教师、值日同学提前15分钟到现场,其他同学提前10分钟。 (2)课中常规。①学生集合常规。②小节与送还器材常规。 (3)课后常规。①写好课后总结。②布置课后作业。 (4)注意事项。制定:经学校领导批准,作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内容不应经常改变,每学期,开学要进行教学常规教育,对新生更重要。贯彻:在严、细、实上下工夫,经常依据常规要求,检查指导学生学习活动。 (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 1)影响因素:目标、内容、方法、场地等。 (2)要求:①简捷高效。②利于课堂教学。③合理利用口令。 (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 注意事项:(1)布局要合理。(2)合理编排课程表。(3)注意安全。 (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①行政班。②男女分班。③按兴趣爱好分班。 (2)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①随机。②同质。③异质。④合作型。⑤帮教型。⑥友伴型。第四章课余体育 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 (一)课余体育的地位 1、课余体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1)是学校课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3)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2、课余体育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现代体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特别是二战以后,不断壮大、日益科学化和社会化的体育。可分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 (1)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2)是开展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基本形式。青少年儿童是全面健身重点对象。 (3)发现和培养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 (二)课余体育的特点 (1)内容广泛、空间广阔。 (2)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3)学生活动主体性、教师辅导辅助性。 (4)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学生参与自愿性。 (5)参与对象的群众性、课余训练精英性。 (6)体育课堂延伸性、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二、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课余体育的功能 (二)课余体育的价值 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 (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课余体育锻炼:学生在课余时间内,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特点来自两个基点:课余、体育锻炼。 (1)灵活性。不拘一格、灵活生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 (2)开放性。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限制,内容形式接近生活,更有吸引力。 (3)综合性。以活动和需要为中心,为学生提高多种学科知识、多方面智力才能。 (4)兴趣性。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锻炼。 (5)自主性。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是活动主人。 (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 是对学校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基本原则,促使课余体育锻炼顺利进行的保证。(1)自觉性原则。指出自学生内在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 贯彻原则注意:①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宣传教育和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明确,课余体育锻炼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义务。明确目标和最终目的。②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③加强指导,提高技能。是保持主导性和自觉性的重要条件。 (2)经常性原则。要坚持经常、不间断的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习惯,成为生活一部分。贯彻原则注意:①科学安排、加强计划。处理好锻炼和文化学习、其他体育活动的关系。确保每天有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②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认识,明确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坚定信心。③科学锻炼、提高能力。科学安排锻炼时间、负荷、强度、合理休息和营养。 (3)差异性原则。指课余体育锻炼结合不同地区、学校、时期特点安排,做到因时、人、时制宜。 贯彻原则注意: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②因人制宜、适时调控。③统一要求、区别对待。 (4)在体育锻炼中还应坚持:全民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体育原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 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 是学生体育管理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总称,是学校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可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 1.学校体育宏观管理机构主要职能: ①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职能:拟定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总体规划与目标。②体育总局。职能:统一领导、协调、监督全国的体育事业。 ③省级以下各级体育管理机构。职能:管理本地学校体育,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和政策。④各级体育教研部门。职能:研究指导和管理学校体育教学业务。 ⑤师范院校、体育院校、教师进修学校的体育系科。职能:体育师资培养、培训和进修 2、学校体育微观管理机构与职能。 (1)管理机构:一所学校范围内的体育工作管理。 (2)学校体育微观管理机构主要职能:①校长的主要职能: A、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审核批准学校体育工作; B、重视宣传工作,加强体育教研室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 C、协调行政部门和各级组织部门的关系。②教研部(室、组)的主要职责: A、体育工作计划和制度。 B、审批教师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 C、组织学习相关体育教材。 D、组织好两操和课外活动。 E、搞好《体质健康标准》测量工作。 F、搞好体育场地、器材的保管工作。 G、做好体育的宣传工作③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责: A、学习体育文件和教材,提高业务水平。 B、根据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C、组织好两操和班级锻炼和业余运动训练队。 D、做好《健康标准》测试工作。 E、做好体育宣传工作。 F、从事教学、训练、管理等方面科研。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 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 四、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 (一)学校体育管理相关法律 (二)学校体育管理相关行政法规 (三)中央相关文件 第六章体育教师 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一)体育教师的地位 (二)体育教师的作用 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 三、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 (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 (二)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1953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1章) 2.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或扬州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1章) 3.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学校应做到“三育并举”。 4.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而且在于“卫国”。(1章) 5.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1章) 6.主智主义主张将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1章) 7.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1章) 8.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能力较差。(2章) 9.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2章) 10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 11、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内容和全部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2、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 13.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手工艺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3章) 14、在学校体育目标制定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3章) 15.《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体育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16.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也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方面组织形式。 17.体育课程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体育 的知识、技术与技能。(4章) 18.“健康第一”的提出,对单纯生物观的体育教学客观上起到了纠偏的作用。(4章) 19.运动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动作技能形成阶段。动作技能进一步的提高,可以达到动力定型阶段 (也可称之为动作自动化阶段)(4章) 20、体育课程编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社会需求、体育学科因素、学生自身因素。(5章) 21、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包括体育课程规划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和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22、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角色。(5章) 23、体育课程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5章) 2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5章) 25、课程实施实质上由三个阶段组成:起始阶段、实施阶段、维持阶段。(6章) 26、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可分为认知与定向、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熟练阶段三个阶段。 27、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7章) 28.学习策略的本质在于对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7章) 29、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强调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尤其要关注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较为低下的学生,注意保护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8章) 30.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等。(8章) 31.在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采用的个体内差异性评价要简便、易操作;二是在评价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时个体内差异性评价要与绝对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8章) 32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新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8章) 33体育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评价方法结合运用。(8章) 34、. 隐性体育课程资源一般为精神形态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体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体育课程资源。(9章) 35、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通常要辅以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环节优化,才能确保实施的可行 性、有效性(9章) 36、对现有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9章) 37、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9章) 38.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10章) 39.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俱乐部活动、个人锻炼活动小团体活动和。(10章) 40.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是一个以自觉自愿为主,强制规定为辅;宏观调控指导,微观自主开放为特点的操作过程。(10章) 41.课外体育活动的整个实施过程,包括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定、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检查评价三个环节。(10章) 42.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10章) 4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1章) 4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战略。(11章) 4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具有业余性、基础性、广泛性的特点(11章) 46、课余体育训练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和品德与作风等各方面的训练,其中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内容。(11章) 47、身体训练水平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11章 48、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一般有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等。(11章) 49、选拔参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时,最常用的几项测试指标是身体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11章) 50、身体训练是技术、战术训练的基础,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种。 51、课余体育竞赛有课余性、群众性、教育性、多样性等特点。(12章) 52、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可以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12章) 53、课余体育竞赛是充分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比赛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12章) 54、竞赛规程是根据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开展某一项比赛的法制性文件,是指导课余体育竞赛工作的重要依据。(12章) 55.制定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时,应考虑群众性可行性、常规性、简便性的几个方面。 56.循环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12章) 57.体育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13章) 58.体育教师要从职业型的“教书匠”转变为事业型“教育家”。(13章) 59.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13章) 60.体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61.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62.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环节,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也应以体育课展开。(13章) 63、为适应实习学校体育教学常规和该校教师教学特点的要求,在实习生试教之前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上一次“示范课”(14章) 64.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模式有岗前培训,院校培训和校本培训。(14章) 65.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14章) 66.新体育分为“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等四个方面。 67.自然体育思想认为运动是人的本性,主张“体育即生活”,提倡“教育化的体育”,推崇自然活动,反对德、瑞式的人为体操。 68.1978年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国际体育运动宪章》宣布:“体育运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69.1979年5月15~22日由原教育部、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在江苏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扬州会议,重振学校体育的新秩序,引进了先进国家学校体育的新思想,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70.学校体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 71.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学生是学校体育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72.身体形态发育有两次高速增长期:一是由胎儿到出生后的一年内;二是青春期。 73.体能人们通常也称之为体力,反映这种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部分。(2章) 74.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4章)。 75.体育课程的编制包括“体育课程设计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76. 体育教学五要素是: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传播媒介、教学目标。 77.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生理称泛化系统)、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分化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生理上称稳定阶段) 78.后一次课尽量安排在上一堂课后的超量恢复阶段,才能产生练习的效果积累 79.体育教学方法中的直观法包括动作示范、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多媒体技术、助力与阻力、定向与领先。 80.体育教学方法中的预防与纠错法包括强化概念法、转移法、降低难度法、信号提示法、外力帮助法。 81.体育课的基本结构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82.各项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练习、观察与休息、学生互相帮助与保护等五项,各项合理运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则称为专项密度。 83.综合密度的统计整理与分析内容有:合理不合理使用时间的情况;各项活动合理运用时间与课总时间的比例;各项活动合理运用时间之间的比例。 84.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包括:体育教师、班主任、有特长的其他教师、校医、学生、家长、校外体育专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员、教练员、有体育特长的其他人员等。(8章) 85.竞技运动开发利用的基本要求有:第一,遵循体育规律和健身原理;第二、教师可操作,学生可接受;第三、具有健身价值,适合学生身心发展。(8章) 86.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组成环节;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10章) 87.学校课余训练具有业余性、基础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88.制定课时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有训练目标与要求,课的顺序、内容与主要手段,课的组织形式,课的时间与负荷安排。89.学校课余体育竞赛具有课余性;群众性;教育性:多样性等特点。二、判断题 1.德绍五项是指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1章) 2.自然主义体育理论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体育学说。(×) 3.1923年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1章) 4.军国民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1章) 5.体能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变化,男女学生体能的发育速度是相同的。(×)(2章) 6.高中以后,学生的呼吸肌增强,频率减慢,深度加大,而肺活量减小。(×)(2章) 7.学生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2章) 8.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随着年龄增长,心收缩力逐渐增强,心率增快。(×) 9.各项体能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因此各种体能发展的顺序也有先有后。(√)(2章) 10.课余体育训练目标是预期通过对少数具有一定智力因素的学生的训练能得到的结果。(×) 11.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包括早操(早锻炼)、课间操(课间活动)、群众性的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远足、郊游、夏、冬令营等形式的体育活动。(√)(3章) 12.体育实践类课程与运动训练有很大的区别。从事身体练习是两者共同的特征。(√) 13.体育课程的功能是根据社会发展及儿童发展的自身需要,对体育功能合理选择和组合的结果。(√)(4章) 14、体育课程评价就是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5章) 15、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5章) 16、体育教师就是要把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6章) 17、运动技术属于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7章) 18、完整练习法是运用在认知与定向阶段的练习策略。×(7章) 19、体育学习方法是构成体育学习策略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7章) 20、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尤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发展。√(8章) 21.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设置了六个运动技能系列,学生的健康行为不属于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内容。×(8章) 22. 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各方面的评价。√(8章) 23、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9章) 24. 学生家庭的体育器材、设备、体育图书、报刊、网络等也是不可忽视的体育课程资源。√(9章) 25. 由于地域、气候、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各地可供开发与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必然会千差万别。√(9章) 26. 隐性体育课程资源能够构成体育教学的直接内容。×(9章) 27.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包括对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9章) 2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无疑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等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左右学生运动兴趣、锻炼习惯、体育意识的形成,并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 ) 29.课外体育活动不同于体育课的教学,其活动内容由学校统一计划安排。( × ) (10章) 30.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是一个以强制规定为主,自觉自愿为辅;宏观调控指导,微观自主开放为特点的操作过程。( × ) (10章) 31.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 × ) (10章) 3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显著特点是广泛性。( × ) (11章) 34.体育特长班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 × ) (11章) 35.技术训练包括基本技术训练和高难度训练。( √ ) (11章) 36.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的战术训练,重在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 ) (11章) 37.对技术、战术训练水平的评价最好是使运动员处在类似比赛的环境下进行,以保证技战术训练水平的充分展示,为评价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 ) (11章) 38.身体形态指标是选拔参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学生时,最常用的测试指标之一。( √ ) 39、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可以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12章) 40.体育节是将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文化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有机融合的活动。(√41、竞赛规程应在赛前前几周,甚至更早发给各参赛单位,以便充分作好赛前准备,激励学生锻炼身体。(√)(12章) 42.单循环是指所有参加比赛的队之间要轮流相遇一次,败者被淘汰,最后全胜的队为冠军。(×)(12章) 43、轮换法是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规定的轮换顺序依次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最后综合各项目的成绩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方法。(√)(12章) 44.体育教师需要有体育术和运动术,运动术是体育教师“育体”的一种手段。(√) 45.师生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一种由于教学制度而发生的支配和丛属的关系,是以师生情感为基础的朋友。(×)(13章) 46.体育教师的工作不仅面向全体学生,也面向学校。(×)(13章) 47.体育教学和体育科学研究都应以体育课为中心展开。(√)(13章) 48、体育技术学科是运用基础学科和体育应用学科的一般理论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各专项技术,理论的教学和训练问题的学科。(√)(14章) 49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点。(√)(14章) 50、体育教育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管理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5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应以学校领导的工作任务作为确定实习内容的依据。(×) 52、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比骨骼肌快。(×)(2章) 53、默念与自我暗示不属于体育教学方法中的语言法。(×)(6章) 54、在学生人数多,新授内容比较困难,复习内容也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宜采用两组一次等时轮换的组织形式。(×)(补充) 55、在新授教材难度大、复杂,需加强辅助练习或诱导练习时宜采用两组一次不等时轮换的组织形式。(√)(补充) 56、在学生人数较多,器材较多,新内容比较容易或复习内容比较熟悉,以及考核前的复习课宜采用三组两次轮换的组织形式。(×)(补充) 57、增大课的练习密度,有利于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发挥体能,增强体质,实现课的目标。(×)(补充) 60、“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主导性”越强,“学生主体性”也越强。(√)(补充)三、选择题: 1.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 B《奏定学堂章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1章) 2.身体发展主要包括 A.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机体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的发展。(2章) 3.体育与健康课是 A.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过程。(3章) 4.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一定的 B体育目的在体育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是对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的陈述。(3章) 5.体育运动不仅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使主体实现身体认知,而且能促进个体 A非智力因 素因素的发展。(4章) 6.建国以来,我国学习了苏联的凯洛夫教育理论,学科中心论一直占课程论的统治地位,与学科中心论相对应的学校教育提倡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 B课堂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4章) 7.学科中心论和手段论体育观 D 强调教师的方法指导,但忽视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4章) 8.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领域,由于 A 体育价值观的变化,体育课程本位功能的中心也发生了变化。(4章) 9.体育运动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儿童时期体育游戏中角色的变化帮助儿童适应生活,同时肩负着 C体育文化传递和重建的作用。(4章) 10.运动过程中,人体的 D 技能活动能力的变化是逐步进入工作状态的,由逐步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最后逐步下降,这就是体育课结构的根据。(4章) 11、①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最能体现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也是其它领域的载体。 4、复述策略属于②认知策略。(7章) 5、完整练习法运用于③自然化熟悉阶段。(7章) 7、认知与定向阶段学生动作表现是①动作不协调,难以发现错误。(7章) 9、下列不属于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因素是④他人支持。(7章) 10.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除了要注意其评价内容的 C全面性以外,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6章) 11.学生体育课的运动技能评价应根据各个学校所选择的 B 具体内容加以确定。(6章) 12.体育学习评价标准的 D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很好地发挥体育学习评价的激励功能,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6章) 13. 通过全面地评价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而且还能完善和健全学生的 C 人格品质。(6章) 14. 进行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 B 个体差异。 15. 在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中, B 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体育达标测验,如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评定学生运动能力的达标程度。(6章) 16. 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的基本方法为:简化技术结构,减小运动难度,使其既能 A.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生理和心理负担。(8章) 17. 体育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体育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具有 A. 广泛多样的特点。(8章) 18. 学校应该对已有的场地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规划,重新部署适合多种运动项目进行的运动场地,为 A. 体育课程的教学提供有利条件。(8章) 19. 作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 A. 显性体育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体育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相对易于开发与利用。(8章) 20. 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竞争性、挑战性、规则性、不确定性和娱乐性的身体活动,其中, A. 竞争性和娱乐性最为突出。(9章) 21、学校运动场地的改造必须保证学生运动的 C安全性,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22. 在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发挥学生 D 主体的作用,以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23. 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体育课与( D课外体育活动. )。(9章) 24. 下列哪种不属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C.经常性 )。(9章) 25. 全校性活动内容的选择余地较小,一般来说比较适于早操、( B课间操.)等组织。 26. 班级体育锻炼活动以( A教学班.)为单位进行。(10章) 27.班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计划是落实每天几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 B.1小时 )。 28.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是一个以自觉自愿为主,( C强制规定 )为辅的操作过程。(9章) 29.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是一个动态的( A管理 )过程。(9章) 3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其他训练一样,主要目标是( A提高运动成绩 )。(10章) 31.保证运动训练顺利进行和提高效果的重要环节是( B训练计划 )。(10章) 3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身体训练和( B技术训练 )。(11章) 33.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是( A学校运动队 )。(10章) 3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首要问题是( B确定训练项目 )。(10章) 3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的战术训练,重在培养( A战术意识.)。(10章) 36.淘汰法可以分为 B单淘汰、双淘汰. 两种形式(11章) 37.为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在指制定竞赛规程时,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将应执行的规定实事求是的明确制定出,并考虑其 D可行性。(11章) 38 A田径、游泳、跳绳是根据客观标准评定成绩和名次(11章) 39. C.单淘汰是指将所有参赛选手编排成一定的比赛次序,相邻的两名选手进行比赛,败者被淘汰,胜者进入下一轮,直至整个比赛最后一场的胜者为冠军,负者为亚军。 40.师生活动于其中,并能影响其行为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称为(B体育课堂环境) 41.新的师生关系下,体育教师的职业角色转变为(C学生发展的引导者)(12章) 42.提高体育教学训练质量的必要途径是( A体育科研 ) (12章) 43.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通过(C教材)来体现(12章) 44.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要以( D 体育课)为中心展开(12章) 45.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A终身教育导论》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 46.体育教育实习工作的关键在于教育实习的 B准备工作(13章) 47.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以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基本特征,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结合起来的一种培训模式是 C校本培训(13章) 48. C.教育实习中的科研和教研是校内科研、教研的延伸。(13章) 49. B 教育见习是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环节。 (13章) 50.体育课心理负荷的注意高峰一般出现在课的 B15min 处;(6章) 51情绪高峰一般分别出现在课的 A4 ~18min和36 ~40min 。(6章) 52意志高峰一般出现在 D 20 ~30min 。(6章)四、名词解释: 1、奏定学堂章程:也称《葵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由政府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第一个新教育学制,1903年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重新拟定并奏请清廷颁布的。清末明初新教育制度主要以此为据。它对后来的学校教育影响很大,并一致施行至1911年清政府灭亡。《奏定学堂章程》在学校体育方面作了一些具体规定,例如把“体操课”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并在“体操课”的宗旨及内容上作了原则规定。(1章) 2、自然主义体育:一种体育学派。其主要观点:强调体育应以生物学和教育学原则为指导,以人对运动的需求为基础,建立“合自然性”的促进人体发育成长的身体锻炼体系。主张把身体锻炼的概念扩展到日常的运动和劳动。强调体育教育要适应儿童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实际。 3、实用主义体育:一种体育学派。由美国的“新体育”思想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美国教育和体育的科学化运动、发展主义教育运动和社会化教育运动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体育”思想。这种“新体育”思想,后来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相结合,形成了实用主义体育学派。其代表人物是伍德和威廉姆斯。他们认为,体育就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手段和方法上,主张采用更自然、自愿、活跃的运动方式。其主要观点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基本一致,因而被称为美国自然体育学派。它对20世纪以来的世界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有较大的影响。(1章) 4、军国民体育:一种近代体育体系。以培养国民的忠君、爱国、尚武精神为宗旨,以兵士体操为主要内容,是军国民教育的重要手段。 5、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手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章) 6、社会体育: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厂矿、企业、事业、机关的职工,以及城镇居民与农民,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按区域特征分有:城市体育、乡镇体育、农村体育;按年龄分有:婴幼儿体育、儿童少年体育、青年体育、中年体育和老年体育;按职业分有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军人体育;按健康状况分有:正常人体育、残障人体育;按活动场所分有: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等。(2章) 7、终身体育: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是由人体发展规律和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2章) 8.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3章) 9.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9章) 10.课余体育训练: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0章) 11.课余体育竞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 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11章)1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3章) 13.学校体育目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依据,并决定着学校体育实践的方向、内容和方法,制约着学校体育实践的全过程,具有导向、动员和激励的作用。(3章) 14.学校体育本质: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其发展既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也受一定社会的教育、体育所制约;既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目标服务,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目标服务,也为一定社会的教育、体育目标服务。(3章) 15.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的体能,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和美育课程相配合,共同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4章) 16超量恢复:超量恢复也称超量代偿。有关运动时和运动后休息期间能量物质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超量恢复学说,是由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来的。(补充) 17.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发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水平的基本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4章) 18.体育课程理念:是人们对体育课程 的价值认识与追求,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体育课程认识与观念体系。(4章) 19.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的活动。(6章) 20.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包括身体练习和体育基本知识两大类。(6章) 21.直观法: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6章)。 22.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实施前预期学生在品德、体力、情绪、运动技能、认知方面变化所达到的程度。(3章) 23.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的生命活动。(4章) 24.体能:也叫体适能,是人体对环境适应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体能包括两个层次:健康体能和竞技运动体能。(4章) 25.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6章) 26.语言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6章) 27.自主学习法:在教师德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规划学习步骤,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6章) 28.探究式学习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或活动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研究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调查、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体育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法。(6章) 29.发现式教学法: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结构化的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也称问题法。(6章) 30.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形式。(6章) 31.体育课的密度(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6章) 32.课练习密度(学生练习密度):学生用于身体练习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它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它反映学生实际身体活动的时间。(6章) 33.生理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 34.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的事物(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的总称。(8章) 35.同质分组:所谓同质分组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教学。为了缩小组内学生的差异,在同一个小组内按统一目标、内容、进度进行学习的组织形态。(5章) 36.异质分组:所谓异质分组是有意扩大组内的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同一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相帮助的组织形态。(5章) 37.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10章) 38.变换训练法:是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活动的组合)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10章) 39.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 (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10章) 40.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 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11章)五、简答题 1、简述体育课程的新特征(3章) 答:(1)突破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体育兴趣、体育实践能力和终身体育基础。 (2)强调认知经验,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不仅是知识、技能和体质目标的达成,注重学会学习和学习过程性评价。(3)够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结构 (4)改变过分强调运动成绩,过分注重评价的甑别功能倾向,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进步性评价。(5)强调课程的分级管理(如编制校本课程) 2、简述青少年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2章) (1)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 (2)身体形态发育有两次高速增长期:一是由胎儿 到出生后的一年内;二是青春期。 (3)发育的不平衡特点造成“身长体轻”的形体特点,肌肉支撑能力较弱,易出现脊柱异常弯曲,应注意学校体育内容的选择。 3、简述亲少年学生骨骼肌肉发育的主要特点(2章) (1)骨骼发育主要表现为长骨(即股骨和肱骨等)的快速增长,骨的弹性大而硬度较小,容易弯曲,发生畸形。但骨化过程旺盛,骺软骨生长活跃,适当的生理负荷有利于骨的生长。 (2)肌肉的增长主要表现为长度的增加,横断面积 小,肌纤维细长,肌肉力量、耐力差,易疲劳,但恢复快。高中后有所增强。 4、简述青少年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具有哪些特征(2章) (1)各项体能发展的敏感期不一样; (2)身体突增期1~2年后,即出现体能发展的敏感期;(3)男、女生各项体能发展敏感期的速度快慢、出现高峰的早晚、顺序的先后有所不同。 5、学校体育的本质特点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功能主要有哪些?(2章)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血液循环、增厚骨密度、增加肌肉收缩力,促进身高增长) (2)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包括与健康、运动有关的体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3)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抵抗能力(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对环境、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6、简述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2章)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根据青少年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选择多种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坚持科学性、有针对性,全面性合理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根据青少年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负荷量度。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使体态、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心肺能力、肌肉骨骼、呼吸系统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7、根据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些什么?(综合) (1)青少年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发育落后于运动系统的发育,要注意加强心肺功能的锻炼,但是在安排耐力练习时,要教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尽量避免做憋气的练习;(2)脑细胞较脆弱,神经系统稳定性受影响,掌握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尤其是女生,练习时要加强保护。(3)青少年学生的骨化过程旺盛,骺软骨生长活跃,适当的生理负荷有利于骨的生 长。但在安排大负荷、大强度练习时要谨慎,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8.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哪几个因素?(3章) (1)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内容维度上看包括学生的 身心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既包括学生当前的需要,也包括学生的长久的需要;从学习的性质来看,既包括学生天赋的自发需要,也包括学生在后天的体育过程中形成的自觉的需要。 (2)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社会政治、 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根据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需要和家庭、社区、民族、国家的需要以及能提供的条件和保障因素去制定。(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不仅要考虑 体育学科的存在,还要进一步考虑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特点等。9.制定学校体育目标有哪些要求?(3章) (1)正确制定学校体育目标是充分发挥学习体育目标 的指引、导向作用的关键。 (2)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才能对于达到目标的进程 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利于正确选择体育的内容,正确组织实施;才能为评估提供明确具体的 依据。 (3)对目标的表述,应将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与表现 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10.简述体育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几个原则。(4章) (1)可靠有效:体育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目标是为了学生 受益。 (2)互动性:成功合理调整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 们的相互关系。 (3)可行性:体育课程改革应是体育教师能操作和实行 的。 (4)灵活性:成功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应当是可变通的。允许、鼓励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通与创新。 (5)突出重点: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避免面面俱到,应根据特定的体育课程计划,在不同的阶段抓住重点。 11.简述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6章) (1)身体直接参与(身体练习、运动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学生的身体的差异比智力的差异大而明显。) (2)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体力+智力+情感意志=身体思维) (3)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身体疲劳产生。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学生的身体健康。) 12.简述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6章) (1)整体性(学习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能+增进身心健康+培养良好品德=各类目标是彼此相连,有机的统一体)(2)连续性(各年级目标、各单元目标、各课时目标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前面的目标为后面目标奠定基础,后面目标是在前面目标基础上的发展与深化。) (4)层次性(各领域目标都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 13.简述体育教学目标中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5章) (1)明确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即 学生学习产生的变化和结果。 (2)准确使用行为动词来描述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 目标,以区分结果的层次性。 (3)规定学习条件(一般包括环境、信息、情景三 类) (4)说明预期结果(学习结果或学习行为达到的程 度) (5)合理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可达到的、可想 象的、可向往的,让学生清楚他们被期望了解什么?能做什么? 14.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应注意什么?(6章) (1)与体育课程目标(上位目标)有机衔接,相一致。(2)有教育价值 (3) 目标描述要准确,使教师清楚、学生明白。 (4)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跳一跳,够得着) (5) 找到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既符合学生需要和学生条件的实际,又能达到学习结果) (6) 合理的目标分类(以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的设置的五个领域目标为依据) (7) 及时调整(视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变是为了不变”) 15.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的基本要求有哪些?(6章) (1)基础性(应注重选择作为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 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能和体育能力的相关内容) (2)实用性(既要打好基础,又要为大众喜欢的, 社会普及的,具有很好健身娱乐效果的运动项目) (3)兴趣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实 际) (3)科学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受益。) 16.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6章) (1)体育教学目标(单元、课时目标)(2)教材内容的特点(因材施教)(3)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4)教师的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个性特点) 17、在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应注意什么?(6章) (1)整体性(坚持整体观点,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2)启发性(调动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主动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创设情境,引导思维) (3)灵活性(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因时、因地、因材施教,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18、体育教学中语言法的讲解有哪些要求?(6章)(1)讲解目的要明确(内容要有针对性,注意讲解的方式、语速、语气,抓住重点、难点) (2)讲解内容要正确,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符合技术原理,准确无误,讲解的深度与广度要符合学生的基础与已有知识和经验 (3)讲解生动形象,精简扼要(抓住重点,简洁明了)(4)讲解具有启发性(对比、提问,看、听、想、练结合)(5)注意讲解的时机与效果(学生背对或练习时不宜讲解) 19、体育教学的动作示范有哪些要求?(6章) (1)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客观条件选择示范的次数、速度、位置、方向、示范与讲解结合的方式) (2)示范要正确(动作力求准确、熟练、轻快、优美;体现内容的特点,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3)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与方向(根据动作性质、场地器材布局、学生对形、观察部位、安全卫生要求等进行选择)(4)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先讲解后示范,先示范后讲解,讲解、示范,再讲解,示范、讲解、再示范,边讲解边示范) 20、什么叫做完整教学法?一般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常用的方式有哪些?(6章) 完整教学法就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动作的方法; 一般在动作结构比较简单、协调性要求比较低、方向路线变化较小,或动作虽然比较复杂,但动作的各部分联系非常密切,不宜分解,或动作虽然比较复杂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的条件下使用。常用方式有: (1)直接运用(教简单动作时采用) (2)强调重点(教完复杂动作时,提醒学习重点或重要环节时采用) (3)降低难度(减轻重量,降低高度,放慢速度,或徒手完成动作) (4)改变练习的外部条件(由高处向低处做前滚翻,外力帮助) 21、什么叫做分解法?一般在什么条件下使用?(6章) 分解法就是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学的方法。 一般在以下条件下使用: (1)动作比较复杂,协调性要求比较高;(2)方向路线要求变化较多,动作的各段落与部分联系不是十分紧密; (3)学生运动技能储备较少,且运动学习能力弱是采用。 (4)划分动作技术的段落与部分,应考虑各部分与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破坏动作结构。 22、体育教学中采用分解法应注意些什么?(6章)(1)根据动作技术特点合理分解(时间先后、空间部位)时间分段方法:如单独分段法;递进分段法;顺进分段法;逆进分段法 空间部位分:如分解为上肢、下肢、躯干动作(2)划分动作技术的段落与部分,应考虑各部分与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破坏动作的结构。 (3)明确各部分与段落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为组合作好准备。 (4)在建立完整动作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解,及时向完整法过度。 23、在动作技能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形成与掌握运动动作中产生的错误动作一般采用哪些相应的手段措施进行预防和纠错?(6章) (1)强化概念法:强化正确的动作概念,促进正确动作表象的形成;加强讲解、示范,使学生明确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的差异,主动避免和纠错。 (2)转移法:学生因恐惧、焦虑、或旧运动,变换内容,采用诱导性、辅助性练习将从已经形成的运动错误中转移出来。(3)降低难度法:改变练习条件,降低作业难度,分解完成动作,使学生在相对简单容易的条件下完成动作。(4)信号提示法:用听觉信号,口头提示学生发力时间、用力节奏,或用标志线、标志点、标志物标明动作方向、幅度等克服学生在练习中由于用力时间或空间方向不清楚而出现的动作错误。 (5)外力帮助法:运用推、顶、托、拉、送、档、拨等外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的本体感觉,纠正因用力部位、大小、方向、幅度不清楚而出现的动作错误。 24、体育教学游戏法具有哪些特点?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6章)特点: (1)形象或象征性内容;(2)不断变化或突然变化条件; (3)只规定达到目的的基本行为要求,不规定具体的行为方式; (4)模拟紧张关系,形成“冲突”场面,表现合作与竞争;(5)个人选择性与独立性较大,运动负荷以及动作控制受到一定限制。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形式,采用相应 规则要求。 (2)认真做好评判,客观公正评价游戏结果。(3)教育学生遵守规则的同时,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 创造性 25、体育教学竞赛法具有哪些特点?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6章)特点: (1)激烈的对抗性、竞争性; (2)学生需要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能最大限度发挥机体的功能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注意事项: (1)明确目的,竞赛内容的确定,竞赛方式的选择,结果的证实都要服务、服从于教学任务。 (2)合理配对、分组,实力和条件都要均衡 (3)适时运用,通常在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的前提下运用,注意对学生完成动作质量的评价和要求 26、体育实践课新授课的任务是什么?在教学组织中应注意处理好那些关系?(补充) 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活动的概念与表象,初步掌握身体活动动作的要领与方法。在教学组织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A、新旧教材的联系,明确教材内容的作用和基本要 求。 B、正确运用讲解与示范,合理采用辅助、诱导、帮助、保护等教法措施,使学生迅速形成正确的概念与表象,更快领会、掌握新动作。 B、科学合理安排教法和教学步骤,分清主次,突出 重点、难点。 D、帮助学生掌握新动作的基本环节,纠正普遍存在 的错误。 E、安排调节好课的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精讲多练。 27.体育实践课复习课的任务是什么?在教学组织中有哪些要求?(补充) 其任务是在原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地熟练、巩固、提高动作的质量,形成正确、牢固的动力定型。 其组织要求有: A、提出新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B、在统一指导的基础上注意区别对待,提出不同的要 求。 C、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练习的重复次数和强度,合理增大生理负荷。 28.体育实践课的综合课有哪些优点?在教学组织中有哪些要求?(补充) 优点:新旧结合,有利于加强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整体性,促进新动作的形成与掌握;不同新旧教材的搭配,有利于生理负荷和运动强度的增加,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和体质体能的增强。是中小学最常用的一种课型。组织要求有: A、合理安排新旧教材的教学顺序,加强教材内容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 B、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新旧教材内容。 C、对不同年龄、性别、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安排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 29、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应认真处理好哪几个问题?(补充) ①将新的、较复杂的、难度较大的、发展速度和灵敏性的教材放在基本部分的开始阶段,将易引起高度兴奋或消耗体能较大的教材放在后面。 ②根据课的目标、主要教材的性质和学生特点,正确选择辅助练习、诱导练习、转移性练 习、体能练习。专门性的准备练习和辅助练习。③根据课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性质、学生特点和场地器材设备等具体条件,设计安排教学密度、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采取相应有效的组织教法措施,调控练习的次数、强度与休息时间。 ④根据学生人数、场地器材多少和身体练习的需要,选定全班、分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练习。分组轮换注意照顾体弱和女生组。 30、体育课场地器材的布置有哪些要求?(8章) (1)布局使用要合理,可移动器材应尽量向固定器材靠拢。(2)符合锻炼、卫生安全要求,课前认真周密检查,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3)有利于练习轮换时的队伍调动,有利于增加练习密度和适宜的生理负荷。 (4)便于教师对课的调控和辅导学生。 31、在体育教学中选择分组轮换的组织形式时应处理好哪些问题?(6章) 第一,在人数少,场地器材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尽量不采用分组轮换的形式; 第二,分组轮换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习新内容的小组,兼顾复习内容的小组。如果都是复习内容,应重点照顾教材难度较大或带有危险性的内容; 第三,在安排内容顺序和生理负荷时要先照顾体弱组和女生组; 第四,重视体育骨干的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强调纪律,服从指挥,迅速有序地进行轮换。 32、体育实践课应如何合理安排生理负荷?(6章)(1)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年龄、性别、体能、基础水平、体质强弱) (2)根据课型和组织形式的要求。 (3)考虑教材内容的性质、结构、难易程度、练习强度以及气候环境等条件。 (4)依照负荷强度大小,适当地安排间歇时间,使练习与休息交替进行。 33、体育实践课中教师可以使用哪些方法去调控学生的生理负荷?(6章) (1)改变练习某些基本要素(如:速度、速率、幅度等)(2)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安排合理间歇、练习与休息时间合理交替。 (3)改变练习内容的性质(如:将慢跑改为加速跑,或将加速跑改为慢跑 (4)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练习的密度) (5)改变练习的限制条件(如:活动范围、器材重量、附加条件) (6)改变课的组织教法与形式(如:循环法、竞赛法、分组练习) (7)调整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如: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观察与休息) 34、简述编写实践课教案的步骤、方法与要求。(6章)(1)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术技能、教育心理、发展身体与培养体能),要求全面、明确、具体、切实可行。(2)安排课的内容、组织教法与学练法 ①先构思基本部分,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各项内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动作要领以及学习方法。 ②组织教法与学练法构思(采取什么分组教学形式?教师如何活动?学生如何活动?如何运用教法与学法?如何组织学生练习?) ③考虑准备部分与结束部分的安排 (3)合理安排课的各部分时间、练习时间及练习次数(4)预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预计本课的练习密度、平均心率以及脉搏心律曲线) (5)计划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用具。(6)课后小结(课后反思)。 35、简述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9章)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 (3)有利于巩固体育课学习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4)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5)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6、学校课余训练的身体训练在内容的安排上有哪些要求?(10章) (1)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2)要注重全面的身体训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3)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和训练对象,确定身体训练的比重。 37、如何抓好学校课余训练的技术训练?(10章)(1)首先抓好基本技术训练,牢固掌握专项技术的基本功; (2)必须从一开始就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表象,重视技术规格与要求,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3)将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相结合,并贯穿全过程。(4)在统一技术规格的基础上,考虑个人的技术特点。避免技术的消极迁移和相互干扰。 38、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12章) (1)口令清晰、宏亮;(2)示范正确、优美;(3)讲解简明、易懂;(4)保护帮助合理、到位 (5)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得法;(6)队形调动便捷、合理; (7)课堂常规贯彻认真、得当;(8)安全措施得 力、有效 (9)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正确等。 39.为保证学生的安全,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安全保护技能?(12章) 1.对场地器材进行安全布置的技能;5.对各种危险进行准确预测的技能 2.对运动器材进行检查和保养的技能;6.对各种动作进行安全保护的技能 3.对学生的身体和技能状况进行准确判断的技能;7.利用学生群体进行相互安全保护的技能4把握教材难易度与进行教材安全化处理的技能;8.对紧急伤害事故进行正确的初步处置的技能 40.一名合格的理想的体育教师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一、高尚的思想。二、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的知识。1.基础理论知识。2.专业知识与技能。3.教育学心理学知识。4横向学科知识(1)体育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史(3)体育原理与方法(4)体育专业技术与理论(5)体育专业教育技术与理论(体育保健学知识、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方法和体育竞赛学)(6)体育课程与教学知识。三、良好的专项技术技能。四、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五、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1}教育能力、{2}教学能力、{三}运动能力、{四}训练和组织能力、{5}科研和创新能力{6表达能力}(语言、动作和文字,运用图物的表达能力){7}自学能力 {8}适应环境能力 {9}社会活动适应能力 {10}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数码摄影、录像)。六、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教育观念。 41.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体育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 答:1、强化体育教师对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 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5.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水平。 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本文档为【学校体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9-08-16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