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学概论小抄2

社会学概论小抄2

举报
开通vip

社会学概论小抄2社会学概论小抄2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如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坛、社庙,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称社日。一块土地的主人。会:集会。社会:1、表示在一定地方,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祝活动。2、指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即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从此可知,社会这个词不能算是外来语。 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

社会学概论小抄2
社会学概论小抄2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如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坛、社庙,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称社日。一块土地的主人。会:集会。社会:1、表示在一定地方,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祝活动。2、指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即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从此可知,社会这个词不能算是外来语。 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即指从纯粹理论角度来研究社会现象,探析社会现象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它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因素、社会过程、社会组成、社会控制等方面。理论社会学是社会学有史以来的传统的研究中心。从孔德的实证哲学开始,诸如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等,其研究的中心都是理论社会学的内容。 4、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社会学在我国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制度有关方针、政策和发展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提供参考依据。 5、经验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指以历史或现实社会中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手段搜集资料,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描述社会事实以推导出社会的因果联系。经验社会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感性资料的具体搜集方法和经验研究的方法论。 6、本能: 所谓本能,就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例如鸡孵蛋、鸟筑巢、蜂酿蜜等。 7、《社会契约论》:法国思想家卢梭(1712—1778)1762年所作。书中企图回答为什么强迫一个人服从另一个人,或一个人凭什么对另一个人行使权力的问题。他的结论是:只有一种为全体人民所自由地接受的契约,能使一个人既受社会约束,又保留其自由意志。他的“社会契约”论超过了英国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孟德斯鸠的实证论。他对“自然教育”及师生之间自由地认可的“契约”所作的探索是全部现代教学法运动的根源。 8、《群学肄言》: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前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译文古雅 而精深,一时风行海内。 9、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社会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有其必然性,需要得不到一定的满足,可能会阻碍个人或集体的生存或发展。?需要的产生并不是完全主观的,有其客观性。它是在社会的历史、文化情景和当前实际情况下发生的。?需要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 10、驱力: 人基于生理的要求而产生的力量,在心理学上叫“驱力”。这种驱力就是要求立即满足的紧迫感。如饥渴现象等。驱力并不等于人的需要。驱力所 指偏重于生理方面的要求,而需要则不仅是生理方面的要求。同时即令在生理方面的要求上,需要也是通过社会文化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来满足的。 11、文化: 有广狭二义。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文化有三个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即物质 (规范 文化、精神文化(认知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 12、行为主义心理学: 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早期有华生,后期有赫尔、托尔曼、斯金纳等。基本理论由华生在1913年提出。主张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以“刺激——反应”公式作为的解释原则,吸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意识是无法直接观察的,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行为主义由于方法论的狭隘,否定人类与动物的质的区别,因之不能正确对待人类意识与行为的辩证关系。 13、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1962年正式成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认为行为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外部行为倾向,是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的和计算机的水平。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他们也反对古典心理分析学,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 14、浩然之气: 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生问道:“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在本章里讲到孟子的“浩然之气”,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思想家流传下来的“浩然之气”的思想,也就是马斯洛讲的高级需要,这种高级需要养育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美德,中华民族性的特色。 15、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这种需要称为优势需要。 16、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有二层涵义第一、 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第二、 社会交往是人们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其意义:1、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2、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3、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7、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表现。 18、角色丛:当一个人处在某一特定的位臵时,他必须要与其他一系列角色发生关联。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角色丛。 19、先赋角色: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20、自致角色: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后天活动与努力的结果。 21、复式角色:是一个人同时承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的情况。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会占有多个地位,承担不同的角色,他就是复式角色。 22、角色 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 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比如:一名职业妇女同时满足作为职员、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期待,当这些期待出现矛盾时,就会形成角色冲突。 23、集体行为:是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众人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无明确目的的和行动计划的行为。 24、时尚:也称流行,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众人对某种新出现的事特或行为方式认同、崇尚和效仿形成的现象。对某种时尚的追逐达到狂热、不理智的程度称时狂。 25、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26、情景定义:也称情境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情景定义就是给自己面对的情景下定义,作解释。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对人们的日常生后中的交往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被社会化了的人,对同样的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它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误解,而误解又如何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交往等等。符号相互作用论侧重于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行为,侧重于对它进行微观层次的机制或心理的分析。这种分析具有一定科学意义,但对影响社会交往的宏观因素则注意不足。 27、人的社会化: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8、内化:是指人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和高级神经活动,转变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29、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30、继续社会化: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在社会学里称作继续社会化,也可以认为是广义的社会化。 31、特殊社会化:指对于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 通常指对残疾人,包括盲、聋、哑、智力落后、肢体残废和病弱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以及超常儿童,有品德缺陷的儿童和患有精神病的儿童和青少年。 32、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3、心理上的断乳(第二次诞生):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34、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可分为软性和硬性的两个方面。所谓软性的,是指人们的信念、习惯、风俗、传统道德、伦理一类的规范。硬性社会规范,主要指法。它包括国家各级各类行政部门制定的法律、法令、条 例、命令、决定等一系列具有强制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主要部分。 35、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一般说来,小至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家庭,大至一个民族或国家,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 36、初级社会群体: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反映着人 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37、社会组织正式结构:完成社会组织的任务所要求的、并由组织章程正式规定的组织个部分之间的稳定的关系形式。 38、社会组织非正式结构:是社会组织中存在的各种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37、六礼:是我国传统社会规定的一套婚姻程序,起自周代,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8、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单位。 39、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40、社会组织:广义的社会组织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家族、秘密社团、兴趣团体、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41、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即指一个社会组织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整个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2、科学管理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管理模式也称泰罗制,其基本内容是对工人进行规则管理,通过设计工作程序而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工作定额和计件工资制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列宁认为泰罗制是资产阶级用来榨取工人血汗的“科学”制度,但其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科学成就。至今为止,泰罗制仍然是工业企业广泛使用的一种管理方式。 43、科层制: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内部分工,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成员受过专门训练,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组织内部有严格细密的规章制度。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44、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1924年开始的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在西方电力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确定照明同工人个人效率之间的精确关系。实验从1924年持续到1927年,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梅奥等人于20年代后期开始介入此项研究,通过几年的对比实验提出了影响工人效率的原理:第一,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除了追求经济收入外,还有多种社会需求。第二,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第三,新型领导能力在于要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45、X理论与Y理论:这是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两种假设。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强制、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 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麦格雷戈认为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 46、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它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有一定的地域界限,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区域文化,人们对该生活共同体有归属感、认同感。 47、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小至一个村落,大至毗邻村落的区域或更大的以农业为主要活动的区域。 48、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49、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市数目增加一般由非农产业发展促成;城市规模扩大一方面因城市人口自身繁衍,另一方面因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所造成。由于后一种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更大,因此,城市化又主要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进入城市的现象。 50、城市化水平: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是该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地,城市化水平在20以下为低水平,20,一40, ,一70,为中等水平,70,以上为高度发展状态。 为一般水平,40 51、郊区化:它是一定数量的城市人口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现象。由于城市中心区各种活动密集、地价昂贵、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先是一部分富人从市中心迁往郊区,后来经济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也向郊区转移,使郊区成为充满生机的聚居场所,这就是郊区化。 52、逆城市化:是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逆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 53、城乡差别:是城乡两类社区的居民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文化教育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是二者在非对立基础上的差异,表现为城市优于乡村。 54、双重城市: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城乡差别和农村破产使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然而农民进城后并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即使谋得职业也只能从事低等的、多数是城市人不愿干的职业。于是,城市居民同进城农民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出现巨大差异,这种现象被称为双重城市。 55、过度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56、人文区位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7、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的劳动分工的需要。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的分化也就越来越复杂。社会分化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生物的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58、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形 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而职业的分工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59、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中观的社会制度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微观的社会制度指具体的办事规则。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 、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的特征:1、普遍性2变异性3、相对稳定性4、阶级性。 60、本原的社会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形成初期就存在的、人类生存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 61、派生的社会制度:是指在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和形成的社会制度。它是人类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等。 62、制度化逃避:是指当某些社会行为规范不相协调以致相互冲突时,人们利用一种社会制度所允许的行为规范来对抗另一种规范以逃避可能遭到的制裁的现象。即当某种行为在用一套行为规范衡量可能会被制裁时,行为者利用另一套行为规范作为挡箭牌,保护自己的行为。由于后一种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制度所认可的,所以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逃避。制度化逃避常常发生于社会发生变动,新旧制度和规则相互交织的情况下。 63、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64、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65、内在控制:是人们的自我控制,是他在社会化的基础上,通过内化了的社会价值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避免发生冲击社会规范的行为过程。它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方式之一。 66、社会秩序:是指社会有机体的各组成部分在结构关系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变动中相互协调和平衡的状态。前者是社会的静态有序,后者是社会的动态有序。 67、正式控制:是社会或组织用比较成型的、以文字形式表达的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行为,以维持正常秩序的社会控制方式。 68、习俗: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经过选择而积累起来、并共同遵守的风俗和习惯。它们是人类生产、生活朴素经验的表现,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69、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众人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70、社会调查研究:它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直接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并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正确认识研究对象的过程。 71、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通过调查研究所要证实的关于调查研究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推测性判断,是调查研究之前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72、抽样调查它是运用一定的抽样方法从研究总体中选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来说明研究总体状况的调查研究方法。抽样有简单随机 抽样、等距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等方式。 73、 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在对研究对象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一有目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的研究方式。 74、操作化操作化是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抽象命题或概念变为具体的、经验的、可直接测量的具体概念和测量仪器的过程。 75、结构功能学派结构功能学派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派别。该理论派别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它化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各部分之间互相协调。社会有自我调节机能,当它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各部分会相互适应,使社会 系统达到新的平衡。本世纪40—50年代该理论在美国有重要影响。 42、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以反对结构功能学派为特点的社会学流派。该理论流派不同意结构功能学派用均衡来解释社会现象,而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变迁。它认为现实社会中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 43、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论,是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相互作用)过程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借助于符号这种工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其效果有赖于对所用工具——符号的理解,因此,互动实际上是角色互动、符号的互动。 44、交换理论交换理论也称社会交换论,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采取了类似经济学的成本、价值、利润原则,人们之间相互交往也是想通过付出成本而追求最大的价值和奖赏。人们对自己付出成本和所得价值的判断影响着他们的继续交往活动。 4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46、社会失调即构成社会的各基本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社会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的状态。社会失调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的失调和社会结构的失调。 47、社会解组是社会上原来通行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失效,社会松散、秩序紊乱的现象。原有的规则失效、新的规则还未建立起来,社会在无规则情况下运行,发生社会问题。 48、贫穷的恶性循环理论是用经济学的资本形成的供给与需求来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低收入——低投入一一低产出——低收入”造成恶性循环。 49、贫穷文化论 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50、社会环境剥夺论这一观点认为,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当某一国家或群体处于劣势而陷入贫穷之后,竞争会使其处于更不利的地位,周围环境对他的剥夺会使它们继续陷入贫穷。 5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5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因 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制度。 53、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54、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社会福利指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由国家和社会向其提供的服务。广义的社会福利指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服务措施。为有困难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减轻痛苦、恢复和改善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55、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56、社区发展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57、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本世纪20-30年代由我国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并参与的复兴和建设农村、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其中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较有影响。 就业保障是新中国以来我国主要在城市中实行的以就业为中心 58、就业保障 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要劳动者获得国家职工的劳动岗位,他也就进入了国家的保障网络;享受各种保障和福利待遇。这套就业保障制度采取高就业、低工资、高补贴、高福利的做法,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职工的生活,也给国家造成巨大压力。 59、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指在一定的社区内,以社区居民的自愿、互助为基础、以社区中有特殊需要的困难人群为重点对象,同时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为他们排忧解难,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服务活动。与商业服务追求经济效益有不同,社区服务强调的是服务。 60、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社会变迁是一种牵涉到社会整体、社会系统的变动。在这种变动中,社会结构逐步重新构组,人们的社会地位、阶级地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变动。其基本形式一是社会进化,一是社会革命。61、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62、角色模式是指社会中某一个人,当他的行为在一个特定的角色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类型或模式时,在这个模式上,其他的人也可以以他的行为为 基础,充任同样角色。这种类型或模式,就叫角色模式。 63、社会流动 有广义、狭义含义。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64、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也称为职业流动。代际流动即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父辈和子辈两代人之间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大量的代际流动现象,反映了社会变迁的加剧和变动的趋势。 65、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66、 社会趋同论 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1961年首先提出,其基本论点是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这两极对立面的运动,每种制度都吸收另一种制度的某一些因素,两种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趋同论的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 67、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西方中心论日益遭到怀疑和批评的背景下产生的。依附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 ”说,“比较利益”说。平等的理论。其理论基础是一反西方古典经济学的“比较成本 依附理论以批判的态度说明居于“中心”地位的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的世界经济关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控制和支配非西方的不发达国家,使它们不得不屈居“边陲”地位,成为依附于“中心”国家并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条件。因此只有脱离这种不平等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依附理论的这种摆脱联系和把不发达完全归之于外因都是不全面而且难于实现的。 76、全球发展理论是由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其认为全球是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思想方法,表明了人类已经开始站在新的全球的角度来认识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来解决那些最复杂并属于最高层次的问题。世界体系论 77、“后工业社会”论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是: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产品生产转变为服务性经济,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未来发展方向是控制技术的发展和靠智能技术决策。 78、罗马俱乐部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机构。它于1968年,由意大利企业家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A(金共同发起组织。该俱乐部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各种全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并应用世界动态模型从事复杂的定量研究,运用各种科学知识综合那些复杂问题。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前途上持悲观态度。 79、就业: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创造财富的过程。 80、家长制: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这是一种与封建家庭制度相似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81、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基于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责任感,它是个人为了维护群体荣誉、保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体自己应该做怎样的考虑。因此,群体意识是其成员为了群体利益的各种观念的总和,它表现为群体成员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的努力。 二、简答题 1、 社会学学科有哪些特征,(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2)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几个论点是什么,(1)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3)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3、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第一 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1)19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许多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2)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许多自然科学学科都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又给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3)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圣西门企图用物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4、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自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革命斗争不断兴起,中国的上中层人物、知识分子中,为了救亡图存也先后出现了洋务派和维新派,其中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首先介绍和讲解群学或社会学,可称为中国 社会学的启蒙思想家。从此可知中国社会学产生于中国的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空前动荡不安,产生于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 5、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大量的、长远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论点、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并没有、也不企图代替关于社会的各方面现象的具体研究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也不等于社会学的对象。有了历史唯一,不等于社会学的问题就解决了。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第二,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有区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科学。第三,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6、社会学可以在哪些方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学习社会学,主要可以在下述几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1)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2)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3)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4)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 7、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2)需要只有通过他人才能满足,需要是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群体形成的基础。(3)需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产生和提高的。这就体现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人的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现。 8、集体行为的成因是什么, 答:(1)集体行为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不受现有社会规范的 控制 ,通常是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 行为 ,亦称大众行为或集合行为。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在现代社会中,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如时尚、赶时髦、骚动等。(2)集体行为 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环境条件:一类是物质条件如群众聚集的公共场所等,另一类是必要的社会条件;2)结构性压力:指 经济萧条 、自然灾害、 失业 等社会因素对社会一部人产生的心理压力,部分社会成员企图摆脱这些压力是产生集合行为的原因;3)诱发因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 个人利益 的表达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助长了普遍的社会情绪;4)宣传鼓动者:宣传鼓动者传播信息和传递压力感的工作可以使旁观者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参加者;5)普遍情绪的产生:经过宣传鼓动作用,参加集合行为的人会产生一种普遍情绪如愤怒、悲伤、失望、兴奋、恐慌等。普遍情绪的产生是集合行为准备阶段的结束和行为即将发生的标志;6)社会控制能力:控制能力包括政府的政治、军事、法律机器,也包括报纸、电台、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如果社会控制能力较强,可以阻止集合行为发生,如果无能为力,集合行为就会产生。 9、社区由哪些要素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区的要素: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的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弄存社区的基本特征:1、农村社区的居住特征;2、产业特征;3、社会关系特征;4、生活特征。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密度高;第二,城市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第三,城市社区成员的异质性高地;第四,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第五,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第六,城市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 10、时尚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1)时尚也称流行,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众人对某种新出现的事特或行为方式认同、崇尚和效仿形成的现象。对某种时尚的追逐达到狂热、不理智的程度称时狂。 (2)其社会功能主要为:1)时尚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2)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3)健康时尚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会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4)商业社会中,时尚会刺激消费,活跃经济;5)当时尚不能代表健康和进步时,其负面效应表现为:污染以至毒化社会空气;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11、人的行为差异一般受几种因素的影响,受三种因素影响(1)遗传因素(2)文化因素(3)社会因素。 12、为什么说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人的行为动力不是直接来自于生理需求和本能,而是来自于需要的活动。人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追求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目的。这些目的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即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13、试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需要层次分别为: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2)需要层次的特点:1)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较低需要得到部分的合理 的满足后,较高级的需要才会成为他们所要追求的需要,高级的需要比低级的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2)可以同时部分地满足几种需要,但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等级的需要发挥主要作用;3)并非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照这个划分等级循序逐级上升,而其顺序可以颠倒或者超越,把需要的满足看成是重要的;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5)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14、家庭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家庭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功能。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一定数量的人口和人口的再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两性结合和血缘联系为其自然条件的婚姻家庭,是人口再生产的社会形式。(2)组织经济生活的功能家庭的经济功能。是同一定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相适应的。家庭是组织生产的经济单位,更为重要的是,家庭是组织消费的经济单位。家庭是社会分配和个人消费之间的中介。(3)文化教育功能。这是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家庭是人的最初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场所, 家庭教育有着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的种种特点。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养成健全人格、培养思想品德、实现文化传承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15、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教科书中用了较多篇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首先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就产生个人的需要并不只体现个人的意志,也是体现了个人需要的社会意义。因为人从来就不只是指自然的人,而是指社会的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所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人之所以谓人的本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又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人的需要的表现都是通过人的头脑,是人的社会性,人的一定程度的理智表现, 16、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传授生活技能;2、教导社会规范;3、指点生活目标;4、提供角色人选。 17、什么是社会组织,它由哪些要素组成, 广义的社会组织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家族、秘密社团、兴趣团体、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它不包括初级社会群体,是比初级社会群体更复杂、更高级的社会组合方式。 组成要素: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2、固定的目标;3、规范性的章程;4、权威的领导体系;5、必要的物质基础。 18、 社会关系失调表现。社会关系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1)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2)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3)社会结构失调。(4)社会解组。 19、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与现状。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是(1)人口数量庞大(2)人口素质低 其中前者更为严重。我国人口数量问题虽有控制,但仍十分严重。 20、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一)控制人口数量(二)提高人口素质(三)大力发展经济 21、社会制度的功能: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 机制;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22、什么是贫穷,它有哪些类型,(1)绝对贫穷与相对贫穷(2)个案贫穷与集体贫穷(3)短期贫穷与长期贫穷 2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2)提高人口素质。(3)大力发展经济。 24、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1)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广开就业渠道。(3)继续控制人口增长。(4)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25、什么是社会问题,试述其主要成因。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传统.产生的原因:1.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2.社会关系的失调. 26、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面临的劳动就业问题的形势怎样,?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臵。表现为隐性失业或显性失业。?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既有待业问题,也有隐性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决了大量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但隐性失业问题仍较严重。?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既有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也有变隐性失业为显性失业可能带来的问题。 27、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可能出现的失业现象,提示:?简述失业的涵义及其消极影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问题是隐性失业,劳动效率低下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劳动就业问题上实行市场机制势在必行,但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应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来保障这一改革的进行。 28、试述我国反贫困实践的措施、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贫穷的概念。?我国的贫穷问题十分严重,从世界水平看,我国一直受贫穷困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我国的反贫穷主 要是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通过社会发展,来达到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商品经济的能力,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同时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调整,变单纯的分散救济为整体经济开发,变“输血”为“造血”等。?经过数年的努力,我国贫困问题逐步缓解,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当然,在反贫穷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反贫穷只注重经济开发,而忽视了社区发发展的真正问卷实际上是将调查研究的问题用一个个小问题表示出来。因此,设计问卷首先要明确总体思路,实际上研究假设就是这一思路的集中表现。然后根据操作化原理将问题具体化。一般地可以先按调查提纲将每一问题具体化,然后再拼凑到一起,进行总体安排、调整和修改,形成问卷初稿。再通过试用或请教专家等办法,评价问卷是否科学和符合要求,再次修改后定稿、印制。 32、调查报告的结构及撰写调查报告要注意哪些问题,调查报告的结构是指它由哪些部分组成。一般结构包括:导言,交待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调查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接下来是正文部分,主要是按照一定思路展示资料,进行分析。最后是结论,指出本调查研究的主要发现。要注意问题:(1)主题突出,层次分明。(2)尊重事实,科学地运用资料(3)概念明确,推理正确。(4)语言生动、精炼。 33、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性表现为它遵循一定的程序。社会调查研究可分为选题、准备、实地调查和分析总结四个阶段。选题时要考虑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准备阶段的工作有提出假设设计调查提纲及调查表,命题和概念的操作化,组织准备工作;实地调查阶段主要有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两项工作;分析总结阶段包括 分析资料、检验假设和撰写调查报告。 34、什么是研究课题的操作化,操作化应注意哪些问题,操作化是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抽象命题或概念变为具体的、经验的、可直接测量的具体概念和测量仪器的过程。要注意找出一些更具体的、可直接测量的概念来操作。可举例说明。 35、简述言访谈法的特点及使用此法收集资料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指出访谈法包括访问和座谈,访问有结构式访问及非结构性访问。然后从访谈是一个调查员同调查对象的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进行社关于此问题教科书介绍较充分,可参照访问部分作出自己的概括。 36会调查研究应如何选题,(1)查阅文献。(2)向知情者和专家进行咨询。(3)初步了解调查地区、调查对象的情况。 37、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社会学是在我国民族灾难深重的情况下,在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思想的潮流中在我国出现和传入我国的。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康有为在广州长兴学舍讲学,课程中设有群学。严复则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译成《群学肄言》发表。本世纪初,先多是外籍教师在我国高等院校讲授社会学课程,后有留学外国学成回国的中国学者讲授此课。“五?四”运动以后,共产党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宣传和讲授社会学。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社会学在全国才形成气候。30年代中期,社会学明确提出中国化的问题,社会学家寻求建立能解释中国社会,有助于国家富强的社会学理论,他们积极向社会作调查,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1952年高等院校的社会学被取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学学科建设才开始恢复。至今,全国已有12所高等院校设有社会学专业,几乎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会科学院都设有社会学研究所、室。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学工作者积极进行社会调查,分析我国改革中的情况及社会问题,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38、二次大战结束后,社会学发展都有哪些特点,它对学科的发展有何意义,(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2)研究课题更多地结合社会生活实际。(3)研究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4)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分支学科的迅速发展。(5)社会学的国际性和本土化的倾向不断加强。 三、论述题 1、试述科层制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 答:(1)科层制的特点: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内部分工,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成员受过专门训练,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组织内部有严格细密的规章制度。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2)科层制的双重功能:现代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的现代社会管理的典型方式。它一方面具有保证大型组织运作的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以及公平性, 满足大规模的责任制和协作的需要, 从而最终提高了组织的行政效率的正 功能;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形式主义、本位主义、文牍主义、忽视个性以及寡头政治等负功能。现代科层制的功能具有两重性。 2、试比较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异同。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产物。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相同点:1)起源相同。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都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社会救助活动;2)目的相同。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以专业性和制度化为保障,从物质 和精神、解决问题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增强弱势群体的社会归属感,增强社会成员的公正感,增强个人的社会功能,从而起到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3)对象相同。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因贫、病、灾、弱等处于各种社会经济风险中,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帮助的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两者的工作领域已经延伸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成员 (2)不同点:1)实施主体不同。社会保障是由国家组织实施的,社会工作的实施主体是社会工作者;2)发展轨迹不同。社会保障是沿着政策制定的轨迹,朝着政策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的,而社会工作则是沿着方法改良的轨迹,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的。 3、社会工作的功能。(1)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3)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4)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4、试述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福利思想的文明古国,追求万民同乐一直是我国社会的共同思想.1.孔子的大同思想:在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孟子也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是古朴的民间社会保障思想.2.墨子的兼爱思想与管子的”九惠之教”.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相交利则乱’他提倡”天下之子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管子从安邦治国的角度提出为政应该施仁.3.佛教中的求助思想,其布施,行善.慈悲之经律对民间直互助和帮助有一定影响. 5、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特点: (1)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 (2)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 (3)行政推动。社会保障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 (4)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这种社会保障既给人民生活以保障,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保障水平低;城市的就业保障带来社会流动困难,使一些人滋生了消极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高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城乡巨大差异使农村居民千方百计进入城镇,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 改革方向:(1)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完备保障项目,多方筹集、合理利用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农村条件,建立起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3)发展社区服务。通过社区服务不但可以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可以弥补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4)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 6、社会变迁的原因。(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的变动。(3)文化、科技的发明、发现、传播。(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7、邹衍的“五德终始”说。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的代表人物,齐国稷下的学者。据司马迁说,他的年代在孟子以后。他曾到过许多诸侯国宣传他的学说,而且受到厚礼款待。他的学说的一些片断,保存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还提到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说他用这种学说来解释社会历史变迁的原因,但他并没有说明这种学说的具体内容。《孟子荀卿列传》中说:“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意思是:他邹衍说自从天地开辟 以来,五行五德轮流替换,治理天下的人各有恰好配合的五行五德,那些表现预兆的感应现象就是如此的。另外在《文选?魏都赋》注中引《七略》的解释说:“言土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照刘向的这种解释,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着“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由土德开始,最后又回到土德,历史上每个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五行中某一种势力占统治的地位。这种学说,看到了历史是变化的,而且有必然的趋势。但是它把历史的变化理解为一种循环的过程,从而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和命定论。以上材料可以作为对理解邹衍“五德终始”说的补充。 8、社会均衡论的内容以及它的局限性社会均衡论是西方社会学思想中颇有影响的观点,在二十世纪40-5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和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其主要观点为:任何社会系统主要有经济生产力的水平、政治权力的分布状态、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平等的模式等特征,如果某一方面特征发生变化是充分的,整个社会系统将相应发生变化,以达到一种新的均衡;反之,如果变化不充分,就会受到来自社会系统其他方面的压力,使社会系统保持原有均衡;帕森斯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社会系统都有其组成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必须相互配合,以便使社会系统能够存在。均衡是社 会体系运行的最终目标。这种思想仅仅看到社会均衡的一面,而社会经常是在各种矛盾中前进的。均衡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的,均衡是经常变化的,不是永恒的。 9、列举我国在20世纪发生社会变迁中发生的五件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一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 第二是1949年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各国。第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处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是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第五是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运动。 10、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谈谈对中国百余年来的社会变迁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经典性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点:(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来解释,可以得出下列几点认识: (1)社会变迁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是俗话所说的“大势所趋”。这不是任何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凭个人意志可以左右的“大势”。(2)我国近代的社会变迁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极其错综复杂的变迁过程。变迁大体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所论证的社会变迁过程的。(3)我国的这场伟大的社会变迁的过程,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进行不了的;这场变迁实际上也是一场连续不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革命。(4)这是一场千古未有的伟大的社会变迁。整个的社会结构、都来了一次重新的组合,社会制度、 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观,角色模式都进行了彻底的更新。 (5)这场社会变迁至今仍未结束,变迁的最后目标仍未充分达到。虽然指日可待,却还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 11、试述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意义。由于划分流动的标准不同;因而流动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按流动参照物划分,有代际流动和代评价:(1)社会趋同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工业化、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由于工业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所以无论什么国家和社会,只要现代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出现相似的特征(工业化、民主化、科层化)。 (2)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在趋同中也包含一些不同。 16、简评“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 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即由西方发达国家和非西方穷不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申了“核心一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评价:(1)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武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因是不全面的。(2)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很难做到。 17、试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同。从形式上看,不论哪一种现代化,都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但从实质上看,二者有着极大的差别:第一,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看,资本主义现代化只强调物质现代化,目标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模式。其特点为高生产、高工资、高消费、高剥削、高物价、高债务和高度精神空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强调建设精神文明。这才是全面的、理想的、真正的现代化。 第二,从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因而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生产者手里。第三,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来看,资本主义现化化是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疯狂掠夺,特别是依靠侵略战争、殖民化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不能靠剥削和掠夺,只能依靠解放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全国人民的勤奋努力来实现。 18、试述我国按人的社会需要决定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答:(1)人的社会需要。人的本质属性中有社会性一面,其实它也是由动物的群体性进化来的,在进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动物的群体性服从着纯自然法则,而人的社会组织则是按社会生产情况自觉地组织起来的。按人类社会的原则形成的社会对人也就提出了自己的客观要求,这些客观要求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社会交往、生产劳动和伦理规范等。人们对这些客观要求的体验、认识和反应就成了人的社会需要。(2)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 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狭义的社会现代化指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一般认为开始于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至20世纪60年代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3)我国按人的社会需要决定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有:?党的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战略部署,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学说的光辉体现;?人们的社会需要是推动个人或社会集体前进的重要的动力,重要的激励因素;?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较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人类的历史就是依靠这股力量勇往直前的。我们应善于运用这个规律,为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服务。 19、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会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0、社会控制的功能是什么, 答:1、维护社会秩序;2、维持正常生活;3、促进社会发展;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21、试述“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在管理策略上的区别。 、人们从事工作不仅仅因为经济上的考虑,因而物质条件及金钱奖励并 答:1 不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唯一的因素;2、人们在企业中工作不仅是寻求收入,而且作为人还需要得到友谊和归属感,因而工作小组中的人际关系是决定工人满意感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3、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以感情联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的社会组织。它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乃至正式组织的效率产生着重要影响。这样,霍桑实验得出了一项重要的结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观点的核心是把人的因素臵于组织之中,把组织成员看作是不但具有经济方面的需要,而且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需要的人。在组织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对组织中的人给予基本的关心,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这种“社会人”的假设开组织管理之新风,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实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则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X理论”和“Y理论”两种理论。“X理论”人假设是: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最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强制、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 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麦格雷戈认为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去的成功。 22、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及特征、功能是什么, 答: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特征:1、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2、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3、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4、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5、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 功能:1、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2、初级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3、初级社会群体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4、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23、社会组织的特征是什么, 答:1、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2、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3、社会组织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4、社会组织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5、社会组织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24、请说明社会舆论的特点,并结合实际论述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社会舆论的特点:1、现实性强;2、集体的产物;3、大众传播。 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由于社会舆论是一种公意,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因此,它对少数人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其、应用社会学 、和 经验社会学 三大类。 7、 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8 9、库利的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并借助他人的反映来认识自己。 10、社会环境就是人所生活着的具体社会,包括社会结构、 文化传统 以及社会关系与活动诸要素。 11、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 邻里 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主要形式。 12、社会组织利益受到社会利益及组织成员 个人利益 的影响。 13、竟争和成为古典人文区学分析社区的两个重要概念。 14、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 15、官僚主义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官制, 。 社会学中称为 科层制 16、社会舆论有,自下而上两种形成方式。 17、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 人与环境关系 失调。 18、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 解决隐性事业 的问题。 19、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 社区工作 。 20、关于社会变迁的几种理论中,我国战国时期的邹衍提出 五德始终 说。 21、__社会需求 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22、根据交往的性质,社会交往有竞争、合作 、冲突_和_顺应_. 23、社会环境就是人所生活着的具体社会,包括社会结构、_文化传统 ,以及社会关系与活动诸要素。 24、家庭的社会功能有_经济功能、生物功能 、 抚育和赡养功能以及休息和娱乐功能四种主要形式。 25、社会组织利益受到社会利益及益 的影响。 26、竞争和 共生 成为古典人文区学分析社区的两个重要概念。 27、 从功能的角度,社会组织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 文化教育 和 军事组织 等。 28、 根据列宁的论证,制度分为本原的社会制度和 派生社会制度 两类 。 29、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依赖关系、顺应关系和 掠夺关系 。 30、在《第三次浪潮》中,美国社会学家提 出人类经过农业革命文明、工业革命文明,现在进背 D. 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入新技术新开发的信息社会或知识、智力社会。 3、“社会”一词源于( A )。 31、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叫做《群学肆言 》。 A. 中国 B.美 C.英国 D. 德国 32、按社会需要的对象,我们通常把需要分为物质4、文化是指( D )。 需要、精神需要和 规范需要 三类。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33、顺应的种类通常包括和解、妥协和 容忍 。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4、人际关系 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 直接交往 5、“心理上的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和 情感性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35、集体行为具有显著特征,如非组织性、突发性、 护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的对立 反常性 。 36、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 邻里 和 儿童游戏群 。 37、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财富、声望和 权力 。 38、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和 人与环境 失调两个方面。 39、社会角色扮演中通常出现的问题有角色冲突、 角色中断 和 角色失败 。 40、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 物质资料再生产 不相适应。 41、构成社会制度有四个要素,即概念系统、规则系统 、 组织系统 和设备系统。 42、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划分成两大块,即 社会创造 的需要和自然的需要。 43、文化的三种类型是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 和 规范文化 。 44、 45 46、库利的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并借助他人的反映来认识自己。 47、初级社会群体是一般包括家庭、 邻里 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主要形式。 48、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 交换 关系。 49、社会组织利益受到社会利益及组织成员 利益的影响。 50纽带。 51、 52、阶级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53、要有效地预防犯罪的发生措施,一是教育,二是建立、健全 法律 体系。 54、社会行为规范既指群体规范,也包括范 。 二、选择题 1、“工作安定”属于那种需要(B )。 A. 生理的需要 B. 安全的需要 C. 归属的需要D. 自尊的需要 2、以下那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C. 顾客的摩肩擦6、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7、中国城乡发展的理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想目标为( D )。 A. 城乡对立 B. 缩小城乡差别C. 农村发展为城市 D. 城乡协调发展 8、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C )。 A迪尔凯 B.帕 C.韦伯 D. 吴文藻 9、整合作用是指( C )。 A. 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 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 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 一个社会的稳定 10、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遵从 D. 反叛 11、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A ) A. 人际关系密切 B. 规模较小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12、以下那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13、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C. 劳动 D. 直立行走 14、需要层次论是谁提出的。( D ) 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15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16、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A. 家长制 B. 古典管理理论 C.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 当代管理理论 17、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 A. 过度城市化 B. 逆城市化C. 郊区化 D. 城乡融合 18、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D)。 A. 肉体上消灭 B. 财产上全部没收 C. 让其自生自灭 D.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19、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C )。 A. 制度化优先B. 制度化冲突C. 制度化逃避 D. 制度化建设 20、社会保险是( B )。 A. 社会救助 B. 社会保障的一项D. 人身、人寿保险 21、“镜中自我”是谁提出的。(B ) A. 米德 B.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22、 “心理上的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的对立 23、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 D.反叛 24、不发段”,此为(C )。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C.创新 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C )。 A. 信息社会论 B. 社会趋同论C. 依附理论 D. 后工业社会论 25、以下那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 )。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26、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A )。 A.人际关系密切B.规模较小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27、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 B )。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28、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B )。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计划生育C.缩小城乡差别 D.扶贫 29、“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那种理论的说法。( A ) A.“文化类型”说 B.“生物有机体”说 、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 C.历史三阶段 D.“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 30 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 D )。 A.个人流动 B.代D.水平流动 31、以下那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檫背 D. 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 )。 A. 冲突 B. 竞争C. 合作 D. 顺应 33、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谁提出的( A )。 A. 芝加哥学派 B. 纽约学派 C. 华盛顿学派 D. 哈佛大学学派 34、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 那种控制( C )。 A. 积极控制 B.外在控制C. 积极控制 D. 3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管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36、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C. 梁启超 D. 陈千秋 37、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38、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 C )。 A. 迪尔凯姆 B. 帕森斯C. 韦伯 D. 吴文藻 39、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C )。 A. 逃避行为 B. 形式主义C. 创新 D. 反叛 40、“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的那种理论的说法。(A ) A. 社会进化论 B. 历史循环论C. 社会均衡论 D. 历史三阶段说
本文档为【社会学概论小抄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5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