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初中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举报
开通vip

初中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初中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第一单元 四书选读 单元引言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总称。从中,你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可以领略先贤待人处事的原则方法。也许它的辞藻算不得华丽,篇幅也称不上煌巨,但自元至清,《四书》均为科举取士的标准书目。也许你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但你可曾真正体会过孔夫子的处事之学,也许你常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你又是否真正了解孟子的哲学神韵,我们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如何以“中庸之道”完善自身之修养,《四书》将带领我们走进儒家的殿堂,穿越千年鸟...

初中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初中传统文化校本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第一单元 四书选读 单元引言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总称。从中,你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可以领略先贤待人处事的原则方法。也许它的辞藻算不得华丽,篇幅也称不上煌巨,但自元至清,《四书》均为科举取士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书目。也许你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但你可曾真正体会过孔夫子的处事之学,也许你常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你又是否真正了解孟子的哲学神韵,我们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如何以“中庸之道”完善自身之修养,《四书》将带领我们走进儒家的殿堂,穿越千年鸟瞰那根植于文化传统的“礼仪仁孝”之道。当我们在字里行间叹服先哲智慧的深邃,品味上古之礼的悠远,我们会发现,圣人与我们并不遥远。 第一课 《大学》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明明德:明~阐明、发扬。明德~人所固有之德。 亲民:亲~和“新”字通用。亲民~革除旧习~助人不断自新。 至:极。 知止:知道所要达到的境地。 定:立下志向。 静:心不妄动。 安:居处安稳。 虑:思虑周详。 得:得到至善的境界。 致:研究、探究。 知:知识。 格:推究、研讨。 物:事物。 一:都~一切。 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有一个部落的领袖叫禹。当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部落联盟的领袖舜就派禹去治理洪水。禹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告别了新婚的妻子,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引水入海。在治水的十三年里,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水患。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起初,禹不肯接受。舜十分感慨地说:“你是一个贤能的人,既能勤劳地治国,又能节俭地持家。你谦逊而不自满,踏实而不浮夸,真是了不起啊~”禹注重自身修养,克勤克俭。舜死后,禹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领袖。 《大学》开篇便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其中,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素质不仅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获得的知识,也包括良好的品性。只有自身修养提高了,才能管理好家庭,进而治国平天下。上自君主,下至贫民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根本,否则,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是不能做好事情的。 第二课 《大学》二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疾:迅速。 舒:缓、节约。 发身:完善自身修养。 府库:政府的仓库。 非其财:不是君王的财富。 孟献子:鲁国大夫~仲孙蔑。 畜马乘:畜~养。乘~四马一车为一乘。畜马乘~指大夫之家。 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的家族~即卿大夫之家。 百乘之家:指有封地和采邑的大夫之家。 长:执掌。 务:专心。 彼:指执掌国家的人。 汉武帝时,朝廷因抗击匈奴,国库空虚。河南有一个叫卜式的富户,上书称愿意将一半的家产捐给国家。汉武帝派使者问卜式:“你想要官做吗,”卜式说:“我从小牧羊,不习惯官场生活,不愿做官。”使者说:“难道你家里有冤屈,要向皇帝申诉吗,”卜式说:“我一生跟人家没有什么争执,怎么会遭受冤屈呢,”使者说:“果真是这样的话,您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有本领的人应当为国献身,有财产的人应当捐助财产,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 卜式既善于经营,又关心国家大局。他没有贪图一时之小利,而是将利与义相结合。因此,汉武帝称赞他为有德行之人,通告天下,用表彰卜式的方法来教育百姓。 仁爱之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敛取财物。因此,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获取财物为目的,而应该以教导人民行仁义之事为目的。同样,我们也应该以忠信诚意为根本,修养自身的品性。 第三课 《中庸》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性:本性。 率:遵循。 须臾:片刻。 戒慎:警惕、谨慎。 不赌:指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莫:无、没有。 见:通“现”~表现。 微:微末、细小之事。 中节:适度、符合礼仪的准则。 达道:通行天下的道理。 致:尽、极。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以及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达德:通行天下的美德。 一:指义理是一样的。 春秋时期,白圭建议改革税制,将税率定为二十取一。孟子指出,这种低税率适合于北方貉(hã)国。因为那里不长五谷,只长糜子;没有城郭、房屋、宗庙和祭祀的礼节;没有诸侯国间的互相往来,及赠送礼物和宴请;没有各种政府机构和官吏,所以,税率定在二十取一就够了。而中原地区,不要社会间的一切伦常,不要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如果违背了体现中庸原则的尧舜之道,把税率降得偏低,也许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但国家没有钱,就什么事也办不好了。反之,过于加重税收,又使君主变为横征暴敛的暴君。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而中庸之道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也。因此,中庸可视为君子应有的品德。这种强调中和的品德,不是简单地折中,也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而是追求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的契合点,是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事中较为完美的平衡点。 第四课 《中庸》二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豫:事先有准备。 立:成功。 废:失败。 跲:窒塞不通。 疚:病、毛病。 反:反问。 身:自身。 诚:诚信、真实而不虚妄。 审问:审~详细。审问~详细地询问。 笃:笃实、诚信。 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们如今都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些书来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说:“现在军营中事务繁多,恐怕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读书了。”孙权说:“我又不让你们去钻研经书,只不过叫你们多读些书,了解历史罢了。孔子曾经说过:‘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还不如去学习。’光武帝担当着指挥战争的重任,仍是手不释卷。曹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能勉励自己继续努力呢,”吕蒙从此开始读书,日以继夜,勤奋专心,精于思索。他所看过的书籍,连许多老儒生都赶不上。后来,鲁肃接替周瑜的职务时,过访吕蒙和他一起商议政事,鲁肃常常被他说得理屈词穷。鲁肃轻轻地拍着吕蒙的背说:“我本来以为你只精通武略罢了,直到今天,才知道你学识渊博啊~”吕蒙说:“读书人三日不见,就应当刮目相看啊~”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因此,要勤学善思,多问明辨,亲身实践,使自身不断完善。 第五课 《论语》选读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即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 说,yuè,:通“悦”~愉快。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责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从之:照着做。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指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孔圉谦虚好学~死后卫国国君赐予他“文 公”的谥,shì,号~后人称其为“孔文子”。 敏:勤勉。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 也》) 知:通“智”。 乐:喜好。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雍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 讷:迟钝。 敏:敏捷。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识,zhì,:记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有:又。 立:自立~自立于社会。 惑:疑惑。 耳顺:对于耳闻的事物自然地领会贯通。 逾矩~逾~越出。矩~规矩~这里指礼仪规范。 三国时期的董遇,生性质朴。虽然语言迟钝,但很喜欢学习。为了维持生活,董遇和他的哥哥经常上山砍柴,背回来卖钱。每次砍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的哥哥取笑他,但他依然不放松学习。董遇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不耻下问,博采众长,成为当时非常著名的学者。董遇常对学生说:“读书读一百遍,书中的意思也就自然显示出来了。”学生抱怨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利用‘三余’。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晚上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是随时可以利用的时间。” 董遇对《老子》和《春秋左氏传》都很有研究。这与他一生谦虚好学,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是分不开的。 第六课 《论语》选读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怀:怀恋、想念。 土:指居住的地方。 刑:法度。 惠:恩惠。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坦荡荡:心胸宽广。 长戚戚:经常忧愁不安。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美:美德。 恶:恶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周:团结。 比:勾结。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贤:贤人、贤者。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其:大概、也许。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 好学也已。”(《学而》) 正:端正。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三:表示多次。 省:省察、反省。 谋:谋事、办事。 传:指老师传授的礼仪、学业。 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子夏:指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 莒父:鲁国城邑。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司马牛:孔子的学生~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亡:通“无”。 商:子夏自称。 吕蒙正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在他初入朝廷时,有官员指着他说:“这小子也配参与商议政事吗,”吕蒙正装着没听见就走了过去。朝中有人深感不平,要去查问那个官员的名字,吕蒙正急忙阻止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当时的人们都十分钦佩他的度量。 吕蒙正作宰相时,有人想将收藏的古镜送给他以求升官,并称镜子能照两百里。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只不过有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上能照见两百里的镜子呢,”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去碰钉子了。 吕蒙正不计私怨,刚正不阿,历任三朝宰相,为世人所敬佩。 第七课 《孟子》选读一 告子曰:“性犹杞(qǐ)柳也,义犹桮(bēi)棬(quān)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qiāng)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杞柳:一种柳树~枝条长数尺~可以编织器物。 桮棬:桮~通“杯”。棬~是杯盘未经雕饰的胚胎。 戕贼:伤害、毁坏。 告子曰:“性犹湍(tuān)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水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湍:水势急速的样子。 决:打开缺口~引导水流。 信:诚。 搏:击打。 颡:额头。 激:阻遏水势~使水势倒流。 东汉时,有个人叫陈实。有一年灾荒,人民生活困苦。有个小偷夜间潜入陈实的卧室,躲在房梁上。陈实在暗中看到,但却没有声张,而是整了整自己的衣服,召唤他的儿孙进来,严肃地训导说:“人不能不知道自勉。那些不好的人未必本来就坏,因为沾染了坏习惯,才达到这种地步。梁上的君子就是这样。”小偷大吃一惊,自己跳下来,叩头请罪。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模样,不像是坏人,应该很好地克服自己的恶习,重新做个好人。你干了这种事情,也许是被穷苦的生活所逼迫的吧。”并送给他两匹绢。从此,全县再也没有盗窃的事情发生。 告子认为,人性不分善恶。人的本性好比杞柳,它本身不能决定自己成为什么器具,它之所以成为杯盘,完全是由外力加工而成的。同时,人性也可比作水流。流水没有方向,哪边有缺口,就向哪边流。水的流向,完全由外力决定。因此,人的本性并没有为善的因素。人之所以为善,是因为受到良好地熏陶和教养所致。反之,就会为恶。 而孟子则是“性善论”的坚持者。孟子认为,人如果顺其自然,就一定会向善。而人的不善,则是受到外力强有力的干扰,以致扭曲了本来的面貌。比如流水,水表面上不能决定自己的流向,但水是有向下流的本性的。如果水受到外力的打击,也会向上流,但这并不是水的本性。因此,为恶也并不是人的本性。 第八课 《孟子》选读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tì)恻(câ)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乍:忽然。 怵惕恻隐:怵惕~惊惧。恻隐~怜悯、同情。 内交:结交。 要:求。 端:发端、初生。 四体:四肢。 自贼:自暴自弃。贼~残害、毁害。 然:通“燃”。 达:流出。 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杀害他的哥哥后篡夺王位。这件事引起了国内人民的极大不满。州吁即位后,对内欺压人民,对外穷兵黩(dú)武,引起了国内人民的痛恨。鲁隐公见此情形后询问他的大夫众仲。众仲说:“州吁这个人,仗着他的武力,兴兵作乱,给人民带来灾难,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残暴不仁,滥用酷刑,杀害忠良,失去了亲信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国内的民众都反叛他,他所信任的人也远离他,他想成就事业已经不可能了。”果然,不到一年,州吁就被卫国人杀死了。这就是“众叛亲离”的典故。 孟子所说的“性善”,实际就是心善。如果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合起来说,则只有一种“心”,即儒家所说的“仁心”。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优秀品质,而“仁”是人的本心,是最重要的品德。不为“仁”是不明智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心怀“仁爱”之心,便具有君子的品德。就为政者而言,如能行“不忍”之政,则足以保四海。否则,连赡养父母都不可能。 古文选读 单元导读 古文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的精华。其韵律优美,词采斐然、意境深邃、琅琅上口。或对仗工整,讲求平仄,或自然流畅,达意明快。历史的尘埃,能掩藏旧事的痕迹,却无法阻断人们流淌的情感。文字,是人们思想的载体。前人的逸事见闻,喜怒哀乐,所做所为,所思所想,都以文字的形式流传至今。尽管我 们无法直接与先人吟歌赋诗,无法亲身聆听他们对生命的体验,但我们可以在先人留下的篇章中把玩、体味。沿着文字这些跳动的音符,打着我们的节拍,共同演绎绚丽的乐章。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在前人的指点下,探求如何留住易逝的时光;也将沿着他们的足迹,探访名川,纵情山水,更希望能和他们在心灵的交汇后成为知音。 第一课:家训两则 家训又称家范、家规等,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训,是长辈对后人的告诫和劝勉,其中包括敬祖孝亲、修身养性、读书学习、处事交友、治家理财、保健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有的家训面面俱到,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则是有针对性地就个别问题反复叮咛。通过给孩子写信,即以“诫子书”的形式进行教诫,是家训最通常的方式之一。 刘向《戒子歆书》 告歆(xīn)无忽,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lǘ)。”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齐顷公之始,藉(jí)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亏跂蹇(qíjiǎn)之容,故被鞍之祸,遁服而亡。所谓“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兵败师破,人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所谓“吊者在门,贺者在闾”。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选自《全汉文》卷三十六) 歆:儿子刘歆,无忽:不要忽视。 若:你。异德:不一般的功德,指突出的、显赫的功勋。 董生:西汉哲学家董仲舒。 吊:哀悼、安慰不幸。 闾:里巷的门。 敬事:做事谨慎小心~恭敬从事。 齐顷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霸者:指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轻侮诸侯:春秋时期~晋使者郤克和鲁、卫、曹三国使者一起到齐国访问~ 克等人立这四人都有不同的生理残疾~在齐国期间受到齐顷公的轻蔑和侮辱~郤誓报仇。不久~郤克掌握了晋国的大权~与鲁、卫、曹结成同盟进攻齐国。在鞍,山东济南西,交战~齐国军队溃败~齐顷公因与大臣逢丑父互换衣服~才得以伪装逃走。 跂蹇:跛足~也指跛行的人~这里指郤克。 黄门侍郎:官名~汉朝侍从皇帝、传达皇帝的命令。 古代边塞地区有位老人,一次他家的马跑丢了,乡亲们来安慰他,他却说:“没关系,没准这是福气呢。”不久,那匹马带着一匹骏马回来了。乡亲们来祝贺他,老人又说:“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就是好事。”他的独生子非常高兴,骑着这匹马狂奔,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又来慰问他,老人说:“没什么,或许是福气呢。”不久,敌人大举入侵,青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十有八九都牺牲了。他儿子因为腿瘸免于参战,保全了性命。“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好事和坏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教诫子孙在得志时不骄傲,在失意时不气馁,是传统家训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这一内容在这封戒子书中,格言与事例并举,表述得最为集中,反复来回,说明得最为透彻。它先引述董仲舒的名言,说明了福祸相依、相互转化的道理。接着举列齐顷公因傲慢招祸的事例,要求儿子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新得的职位。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 淡泊:恬淡寡欲。 广才:发展、增长才能。 淫慢:放纵~怠惰 险躁:偏颇~急躁。 枯落:指意志消沉。 接世: 文如其人~诸葛亮的《诫子书》,字字珠玑,句句精彩,言简意赅,意味深长。“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志当存高远”洋溢于篇中,成为流传不衰的千古名言。后人往往引述它赠送友人和教诫子孙。 第二课 进学解 唐•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1,,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2,。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3,。拔去凶邪,登崇畯良,4,。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5,。爬罗剔抉,刮垢磨光,6,。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7,;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8,:“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9,,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 钩其玄,10,。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11,。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12,。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3,。寻坠绪之茫茫,14,,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15,,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16,,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17,,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18,;《春秋》谨严,《左氏》浮夸,19,;《易》奇而法,20,,《诗》正而葩,21,;下逮《庄》《骚》,太史所录,22,;子云相如,同工异曲,23,。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24,。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25,。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26,。暂为御史,遂窜南夷,27,。三年博士,冗不见治,28,。命与仇谋,取败几时,29,。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30,。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31,,欂栌侏儒,椳闑扂楔,32,,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33,,牛溲马勃,败鼓之皮,34,,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35,,纡馀为妍,卓荦为杰,36,,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37,,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38,,辙环天下,卒老于行,39,。荀卿守正,大论是弘,40,,逃谗于楚,废死兰陵,41,。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42,,绝类离伦,优入圣域,43,,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44,,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45,;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46,,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47,。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48,。投闲置散,乃分之宜,49,。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50,,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51,。 ,1,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 ,2,“业精”二句,意思是说,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而它的荒废在于嬉戏。 ,3,治具:治理的工具,指法令。毕:全部。张:指建立、确立。 ,4,登崇:提拔。畯:通“俊”。 ,5,率:都。庸:用。 ,6,爬罗剔抉:指搜罗选拔人才。爬罗:爬梳网罗。剔抉:挑选抉择。刮垢磨光: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指对人才的培养教育。 ,7,有司:主管的官员。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8,既:完成,终结。列:行列,指诸生站立的行列。 ,9,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10,记事者:指记载历史事实的史书一类的著作。纂言者,指言论集、理论著作。钩其玄:探索书中的微言大义。 ,11,膏油:油脂,指灯烛。晷:日影。恒:经常。兀兀:专心不旁顾、勤恳用力的样子。穷:终,尽。 ,12,异端:儒家称儒家以外的学说为邪说、学派为异端。佛:佛教。老:老子,道家的创始人,这里借指道家。 ,13,苴:鞋底中垫的草,这里作动词用,是填补的意思。罅:裂缝。张皇:张大,申明。幽眇:隐约,微小。 ,14,坠:失传,中断。绪:前人留下的事业,这里指儒家的道统。 ,15,障:阻拦。百川:泛指一切江河。东之:使水向东流。这里比喻引导百家学说,使它们归入正轨。 ,16,沉浸:潜心。醲郁:本来指香味浓厚,这里指书中精美的成分。含、咀:都有咀嚼体味的意思。英、华:本来都指花,这里指书中的精华。 ,姚姒:指《尚书》中的《虞书》和《夏书》。姚:虞舜的姓;姒:夏禹的,17 姓。 ,18,周诰殷盘:指《尚书》。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殷盘:指《尚书》中的《盘庚》三篇。佶屈聱牙:古奥艰涩,读起来不顺口。佶屈:曲折。聱牙:口齿不顺利。 ,19,《春秋》:相传为孔子编写的记载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字句非常简洁。《左氏》:指《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是解释《春秋》的著作,但许多内容超出了“经”的范围。 ,20,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易》虽多变化,但有一定的法则。 ,21,这句话的意思是,《诗经》思想内容纯正,文采美丽。 ,《庄》:指《庄子》。《骚》:指《离骚》。太史所录:指西汉太史令司马迁所,22 撰写的《史记》。 ,23,子云:汉代扬雄字子云,这里指他的著作。相如:即汉朝文学家司马相如。同工异曲:本来指乐工演奏的曲调不同,但效果一样;这里上述著作风格不同,但成就一样。 ,24,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章的内容博大精深,文辞奔放畅达。闳:博大。肆:放纵。 ,25,长通于方:年长后通晓道理。方:指学术,道理。左右具宜:适应事务,诸事顺利。 ,26,“跋前”二句,意思是说,遭遇坎坷,动不动就得罪。 ,27,“暂为”二句,指韩愈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赋役,被贬为阳山令。阳山在今广东,故称南夷。 ,28,“三年”二句,指韩愈多次担任博士,但因是闲散的官职,没有什么建树。 ,29,“命与仇”二句,意思是说,几时:不时,不一定什么时候,也即随时。 ,30,头童:头秃。齿豁:牙齿脱缺。竟死:到死。何裨:有何益处。 ,31,杗:大梁。桷:椽子。 ,31,欂栌:柱子上的方木,即斗拱。侏儒:指侏儒柱,梁上一种短小的支柱。椳:门户的枢轴。闑:门阃,两扇门之间的竖闭。扂:门闩之类。楔:门两旁长木柱。 ,33,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兰:又名龙兰,灵芝的一种。以上四种都是名贵药材。 ,34,牛溲:牛尿,一说为车前草。马勃:马屁菌。败鼓之皮:破乱的鼓皮。以上三种都是贱价药材。 ,35,“登明”二句,意思是指公平地选拔录用人才,巧和拙的都录用。 ,36,纡馀:委婉从容的样子。妍:美。卓荦:突出,超群出众。 ,37,这句话的意思是,根据每个人的才能来安排工作。 ,38,“孟轲”二句,意思是说孟子喜好辩论,捍卫了孔子的学说。 ,39,“辙环”二句,意思是说孟子周游列国,但也没有人用他,在奔波中死去。 ,40,荀卿:即荀子。守正:指信守孔子的学说。大论是弘:学说得到弘扬。 ,41,“逃谗”二句,指荀子曾在齐国任祭酒,被人谗毁,逃到楚国。楚国春申君任他做兰陵(今山东枣庄)令。春申君死后,他也被废,死在兰陵, ,42,“吐辞”二句,意思是说言论成为经典性的著作,行为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 ,43,绝、离:都是超越的意思。伦、类:都是同类、同辈的意思。优:足够。圣域:圣人的境地。 ,44,繇:同“由”。统:道统。要:恰当,恰合。中:关键之处,要害之处。 ,45,靡:浪费,消耗。廪粟:指俸米。 ,46,乘马:出门骑马。从徒:随从跟随。 ,47,“踵常途”二句,意思是说拘谨地按照常规走路,袭取古人的说法而没有创见。促促:拘谨局促的样子。陈编:古旧的书籍。 ,48,“动而”二句,意思是说有所作为而受诽谤,名声也因此背毁。 ,49,“投闲”二句,意思是说被放置在闲散的职位上,也是应该的。 ,50,财贿:财物,这里指俸禄。班资:等级、资格。亡:同“无”。庳:同“卑”。 ,51,“是所谓”以下的意思是,那就是质问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橛走柱子,指责医师为什么不用猪苓代替菖蒲作延年益寿的药。杙:小木桩。楹:柱子。訾:毁谤非议。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可以长寿。豨苓:又名猪苓,利尿药。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进学,意思是勉励学生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是解说,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文章假托先生劝学、学生质问、先生再予以解答,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识的渊博、捍卫儒学的努力与文学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文中大量诸如“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词语以及“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格言,富于独创,贴切凝练,充分体现了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现在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课 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1]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2]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3]也,吾材之敏倍人也;摒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4]哉, 蜀之鄙[5]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6],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7]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8],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9]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10]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11]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12]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不逮人:不及别人。 [2]旦旦:天天。 [3]倍人:超过别人。 [4]常:固定不变。 [5]鄙:边境。 [6]南海:指佛教名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7]钵:和尚盛食物用的一种器具。 [8]下:(沿着长江)往下游走。 [9]越:到了。 [10]去:距离。 [11]顾:反而、难道。 [12]恃:依靠。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医书《本草》里存在许多错误。为了修订、完善《本草》,他广泛搜求采集,亲身调查研究。当时有人传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食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周身麻痹。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家乡来到北方。历经艰险,终于发现了茎高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昼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他更是亲自尝试。同时,李时珍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能解百毒的记载。在利用曼陀罗花进行多次试验后证实,单独食用大豆是不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经过三十年不懈的努力,李时珍阅读了八百多种书籍,修改了三次书稿,最终完成《本草纲目》一书。 李时珍的为学之路,离不开他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数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研究。明神宗时期,《本草纲目》在全国刻印发行,士大夫家家都有这部书。李时珍也成为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第四课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1]。星分翼轸[2],地接衡庐[3]。襟三江而带五湖[4],控蛮荆而引瓯越[5]。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6];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7]。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8]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j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9],襜(chān)帷暂驻。十旬休假[10],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11],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 逢胜饯(jiàn)。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12]。潦(liǎo)水[13]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án)骖(cān)騑(fēi)于上路[14],访风景于崇阿[15];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16]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ãng)[17],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18]。闾(lǘ)阎[19]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20]。云销[21]雨霁(jì),彩彻区[22]明。落霞与孤鹜(wù)[23]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24]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pǔ)。 遥襟甫(fǔ)畅,逸兴遄(chuán)[25]飞。爽籁(lài)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â)[26]。睢(suī)园[27]绿竹,气凌彭泽[28]之樽(zūn);邺(yâ)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29]具,二难[30]并。穷睇(dì)眄(miǎn)[31]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32]深,天柱高而北辰[33]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34]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chuǎn)。冯唐[35]易老,李广[36]难封。屈贾谊[[37]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38]于海曲,岂乏明月,所赖君子见机[39],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40]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41],扶摇可接;东隅[42]已逝,桑榆[43] 狂,岂效穷途之哭, 非晚。孟尝[44]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45]猖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46];有怀投笔,慕宗悫(quâ)[47]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48]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49],接孟氏之芳邻[50]。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51];今兹捧袂(mâi)[52],喜托龙门。杨意[53]不逢,抚凌云[54]而自惜;钟期[55]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56]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1]这句是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豫章是汉朝设置的郡,治所在南昌,所以说“故郡”。唐初把豫章郡改为“洪州”,所以说“新府”。 [2]这句话的意思是,洪州属于翼、轸二星所对着的区域。 [3]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 [4]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5]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瓯越,就是东瓯,今浙江永嘉一带。 [6]墟:域,所在之处。 [7]徐孺:名稚,字孺子,东汉时名士,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置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 [8]台隍:城台和城池,这里指南昌城。 [9]懿范:美好的风范。 [10] 十旬休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11]宰:县令。 [12]三秋:秋季,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13]潦水:蓄积的雨水。 [14]这句话的意思是,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俨,通“严”,整治。 骖騑,驾车的马。上,高。 [15]崇阿:高大的丘陵。 [16]凫:野鸭。 [17]这句话的意思是,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披,打开。闼, 小门。甍,屋脊。 [18]骇瞩:对所见的景物感到惊异。 [19]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 [20]舳:船尾。 [21]销:通“消”。 [22]区:指天空。 [23]鹜:野鸭。 [24]彭蠡:古代大泽,即现在的鄱阳湖。 [25]遄:迅速。 [26]遏:阻止。 [27]睢园:西汉梁孝王在睢水旁修建的竹园,他常和一些文人在此饮酒赋诗。 [28]彭泽:指陶渊明,他做过彭泽县令,喜好饮酒。 [29]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0]二难:指贤主、嘉宾。难,难得。 [31]睇眄:看。 [32]南溟:南方的大海。 [33]北辰:北极星。 [34]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宫的宫门。 [35]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 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难再做官了。 [36]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37]贾谊:汉武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 任他为长沙王太傅。 [38]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 避。 [39]机:通“几”,预兆。 [40]穷:困厄,处境艰难。 [41]赊:远。 [42]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43]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44]孟尝:东汉人,为官清正贤能,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 [45]阮籍:晋朝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46]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47]宗悫:南朝宋人,少年时很有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48]簪笏: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 板。这里用簪笏代指官职。 [49]谢家之宝树:指谢玄。 [50]孟氏之芳邻:这里借孟子的母亲为寻找好邻居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来指赴宴的嘉宾。 [51]鲤对:孔鲤是孔子的儿子,鲤对指接受父亲的教诲。 [52]袂:衣袖。 [53]杨意:蜀人杨得意,任掌管天子猎犬的官,西汉词赋家司马相如是由他推荐给汉武帝的。 [54]凌云:这里指司马相如的赋。 [55]钟期:即钟子期。 [56]梓泽:金谷园的别称,为西晋石崇所建,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上元二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重阳节阎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已事先让女婿准备好一篇序文,想在席间当场即兴作书。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都推辞不写。而王勃竟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很不高兴,站起身来转入后帐,并让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篇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第五课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1]慧褒[2]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3]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4],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5]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 里,有穴窈(yǎo)然[6],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7]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8]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9]也。既其出,则或咎(jiù)[10]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11]随之而不得极[12]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13]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14]、非常之观[15],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16]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17],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19],又以悲[20]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21],何可胜[22]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23]萧君圭君玉[24],长乐[25]王回深父(fǔ)[26],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27]七月某日,临川王某[28]记。 [1]浮图:梵(fàn)语(古代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2]慧褒:唐代高僧。 [3]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4]仆道:倒在路旁。 [5]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留念。 [6]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7]拥:持、拿。 [8]加少:更少。 [9]明:照明,这里用作动词。 [10]咎;责怪。 [11]其:这里指自己。 [12]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 [13]夷:平坦。 [14]瑰怪:珍贵奇特。 [15]观:景象。 [16]相:帮助。 [17]这句话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意思是说,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 [19] 仆碑;倒下来的石碑。 [20]悲:感叹。 [21]这句话的意思是,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说明白的。 [22]胜,尽。 [23]庐陵:现在江西吉安。 [24]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 [25]长乐:现在福建长乐。 [26]王回深父:王回,字深父,北宋理学家。父,通“甫”,下文“平父”、“纯父”的“父”同。 [27]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28]王某:指王安石。 项羽年少的时候,他的叔叔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可项羽学了不久便厌倦了。项梁又请人教他练习武艺,项羽学了不久又放弃了。项梁非常生气,项羽却说:“学文不过是记住姓名,练习武艺也只能单打独斗,而我要学习抵挡万人的方法。”于是项梁教他学习兵法。项羽开始很感兴趣,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厌烦了。项羽年少时志向非常远大,第一次见到秦始皇时便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壮语。但他却没有坚强的毅力,不能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最终自刎于乌江。可以说,项羽的失败,和他容易满足,不能持之以恒是分不开。 王安石的褒禅山之行虽然未能穷尽奇异、瑰丽的景色,却由此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在生活中,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远大的理想,还要有充沛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四年后,王安石力排众议,在朝中掀起了大刀阔斧的变法运动。 第六课 前赤壁赋 苏轼 壬(rãn)戌[1]之秋,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3]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4]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5]。浩浩乎如冯(píng)[6]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7]兮兰桨,击空明兮溯(sù)流光[8]。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yǐ)[9]歌而和(hâ)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10]。舞幽壑(hâ)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11]。 苏子愀(qiǎo)然[12],正襟危坐[13]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14]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15],东望武昌[16],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17],下江陵[18],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19]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20]临江,横槊(shuî)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21]以相属。寄蜉(fú)蝣(yïu)[22]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23],托遗响[24]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25],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26]。”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zhuï)。肴核[27]既尽,杯盘狼籍[28]。相与枕藉(jiâ)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 [2]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3]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4]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5]茫然,旷远的样子。 [6]冯:通“凭”,乘。 [7]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浆。 [8]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9]倚:循、依。 [10]缕:细丝。 [11]嫠妇:寡妇。 [12]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13]危坐:端坐。 [14]这句话的意思是,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15]夏口:地名,在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黄鹄山上。 [16]武昌:今在湖北鄂城,而不是指现在的武昌。 [17]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18]江陵,当时荆州的首府。 [19]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20]酾酒:斟酒。 [21]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 [22]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在水边,只能活几小时,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23]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24]遗响:余音,指箫声。 [25]这句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26]适:享有。 [27]肴核:菜肴和果品。 [28]狼籍:凌乱。也写作“狼藉”。 三国时,孙权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与曹操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孙权和刘备的军队只有五万人,而曹军有二十多万人,占有很大优势。曹军为了减 战舰首尾相接。而孙刘联军利用曹操傲慢轻敌的弱点,以火功之计轻水中颠簸, 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苏轼一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宦海沉浮,两遭流放。而《前赤壁赋》则正是写于苏轼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时期——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苏轼借此赋既展现了吊古伤今的情感,也表达了矢志不移的情怀。赋中语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等,至今常被引用。 四部文献 单元引言 我国古代究竟产生过多少种图书,现在还保存有多少,至今是个未知数。现存的古籍,有人说有8万种,有人说有10万种,说法不一。这么多的古书,人们是根据什么原则编制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根据什么线索查找有关资料的呢,根据的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开始于魏晋时期,到唐朝学者编撰《隋书?经籍志》时,才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成为人们遵循的最基本的图书分类法。本单元我们将以四部分类法为指南,了解每一部文献的基本情况。 第一课 经部 “经”本来是指常行的义理、法则和原则,表示永远不变的真理。我国古代往往将可以作为典范的图书称经,如《道德经》、《黄帝内经》、佛经乃至《山海经》、《茶经》等。但在四部分类法之中,经部收录的文献,都是儒家经典。 在我国古代,属于儒家的著作有很多,而且可以说,大多数文献,都有或浓或淡的儒学色彩。但能被称为经典的,只有13部著作,也就是“十三经”。 即《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 【《四库全书》中的经部书影】 经部的文献,大略占全部古籍的15%左右。这也就是说,如果我国的古籍有10万种的话,那么经部就有15000种左右。“十三经”只有13种书,字数总计不过65万字,怎么会演变到如此之多呢。 原来,古人特别看重儒家经典。这些经典代表了统治阶级的观念形态,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体。历代学生学习它们,学者研究它们,对它们进行注释演绎的著作很多。比如,关于《论语》的注释,有人统计就有3000多种之多,而且,这种解释《论语》的著作还在不断增加。 【《皇清经解》书影、《皇清续经解》书影】 四部分类法在每一“部”之下,又进一步分“类”。根据经书的性质,经部一般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群经总义、四书、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等类。以每个具体经典为解释对象的书,就归入这一类中。如解释《诗经》的书,就归入诗类;解释《论语》的书,就归入四书类。如果不是以一部而是以多部经典为注释、论说对象,这类著作就要归入群经总义类。其中礼类,有的还细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等类别。古人认为学习经典,要有基本的有关文字字形、字音、字义的知识,相对于研究经典本身的“经学”而言,这些知识就是“小学”,相关的著作,就归入小学类。 【说一说:古代一部关于《孟子》注释的著作~应该归入哪一类呢,】 由于古人特别重视儒家经典,所有综合性的目录,都设置有经部,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放在最前面。 史部 第二课 “史”的本来意思是记事,它也是古代史官的官名。收录到史部之中的,都是古人概念中的历史书籍。 史部之下,一般根据史书的体裁,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类。 与我们现代史书的概念比较起来,史部著作的范围很广,类型很多。关于地理(其中大量是各地的地方志)的书、关于政治的职官政书类的书、关于目录的书、乃至关于季节、河渠、边防、山川、古迹、金石之类的书,都归入史部。 在史部中,最重要的是正史,所以一般都编排在最前面。正史是纪传体史书,是用纪、传、表、志等体裁写成的史书。一般所说的《二十四史》,就是从《史记》到《明史》24部能代表正统观点并且经过官方认可的“正史”。而收入正史类的,除了这24部史书之外,还包括大量对这24部史书研究、考证、校注、增补之类的著作。 【《二十五史补编》、《二十五史三编》书影】 以时间为中心,按照年、月、日的顺序,依次记述史事的史书,属于编年体。这种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编年体史书,比如《资治通鉴》,就归入编年类。先将重要的事件分门别类,形成独立的篇章,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这种体裁叫“纪事本末体”。用纪事本末体写成的史书,就归入纪事本末类。 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是我国古代最常用的三种史书编写体裁,这三 类史书,往往依次排在史部的最前面。 【《通鉴纪事本末》书影】 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是汉朝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这部目录虽然分了六大类,名为六略,可是却没有史类或史略。这是因为汉朝的时候,史书还比较少,《史记》等有限的几部史书,被作者编进了六艺略春秋类中。 汉朝以后,史书逐渐增多,并有后来居上之势。魏晋时期,开始用四部“总括群书”。但所分的四部,名为甲乙丙丁,不过是表明先后次第,特定的部类没有名称,史书在丙部。东晋时期的目录,变换了子书和史书的位置,并且将甲乙丙丁,分别名为经史子集,这样确立了有具体名称的四部分类法并按经、史、子、集为序的体例。 【想一想:史书从目录上的一类~升格到一部~说明了什么,】 第三课 子部 “子”在古代有很多意义。子部中的子,最初是指思想家的著作和记录思想家的著作。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一般不亲自写书,他们的门人后学、子孙宾客把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汇编起来,为了表示尊重,就用“某子”做书名,如《墨子》、《庄子》等。 在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杂、农家和小说家。后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子书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四部文献中,子部书的内容和性质最为庞杂,涉及到现代学科中的哲学、军事、医学、天文、数学、农学、工商乃至百科全书等内容。 清朝《四库全书总目》,在前人编目的基础上,调整改进,根据特定的原则,将子部的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类。 【《四库全书总目》书影】 子部的图书,由于和其他类有关联,比如儒家类,分类比较困难。在这一部中,图书数量较多的有兵家、农家和医家,这三类现在都有专门的目录。术数是用阴阳五行的理论讨论吉凶的书,现在看来属于迷信,包括占卜、看相、算命、风水等内容。艺术类则收录有关书画、琴谱、篆刻以及歌舞等方面的图书。谱录和杂家类收录的图书,就更加庞杂。没有地方好放的杂书,往往都放在这两类。小说类除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小说之外,还收录神怪、杂录、笔记之类的著作。佛教和道教的著作,也收入子部,但一般放在最末。 【想一想:四部分类法将佛教和道教的著作~放在子部的篇末~是出于怎样的认识,】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它的标准并不统一,也很难划定,与其说它具有科学性,不如说是一代又一代学人约定俗成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一些书,如果不是专业人员,还真不知道往哪分,有些书在专业人员之间,还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要学好目录学,多阅读目录,了解前人的具体做法,一向 被看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第四课 集部 “集“的意思,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群鸟在木”,引申为集合、汇集、聚集的意思。集部收录的是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等著作,都带有集合的性质。 【查一查:查找资料~看看“集”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理解“群鸟在木”的意义。】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在四部之中,是类目最少的一部。但就文献的数量而言,集部在四部文献一般占35%,是数量最多的一部。 楚辞类收录不到20篇的“楚辞”之作以及各种注释著作,数量极少。一些篇幅不大的目录书,往往不设这一类。 【《楚辞补注》书影】 别集是个人作品综合集。别集编辑和刊行的情况很复杂,根据时代先后,有前集、后集之分;根据内容多少,有全集、选集的之别;根据作品质量的好坏,有正集、外集的不同;根据作品体裁,有文集、诗集、诗文合集的差异。别集有作者自己编辑、门人后学编辑、后人和亲朋编辑几种情况。 别集是四部文献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别,在四部文献中,它一般占有高达25%的比例。不仅是各类之中数量最多的,而且比经、史两部的所有文献还要多,与整个子部的文献,数量上也相差无几。 别集在目录中的编排,一般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先依照朝代,在朝代之下,再按每个作者的生卒年排列。但在古代社会,帝王受到绝对尊崇,他们的别集,往往放在各个朝代的最前面。 【想一想:别集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对于检索来说~有什么好处,】 【别集书影任选】 各家作品的综合集,称为总集。总集的类型很多,有诗总集、文总集、一代诗总集、一代文总集、一个地方的诗总集、一个地方的文总集、一个家族的诗文总集等等,在总集类之下,也按这样的不同,做进一步的划分。 【说一说:《全唐诗》和《全唐文》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总集,】 【《全唐诗》、《全唐文》书影】 诗文评收录的是论文评诗的著作,词曲类则收录词别集、词总集、杂剧、传奇、散曲、弹词、鼓词和诗文评等著作。 第四单元 文献典籍 古代书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籍虽然由于 自然的损伤和人为的破坏,遗失了很多,但保存下来的依然十分可观,人们往往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本单元,我们将从数10万种古籍中,选择有限的几种加以介绍,使同学们感受到古籍的浩繁和类型的多样。 第一课 《十三经》 相信你一定记得,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开幕式表演中,2008名乐手击缶而歌,高声吟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情景。这句话便出自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学而篇》。儒家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十三经”则可谓儒家的基本著作。 《十三经》是指13部儒家经典。分别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清《石刻十三经》碑】 【找一找:尽管许多著作成书年代非常久远,十三经的篇目直至宋代才最终确定,请查找资料简述其形成过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收作品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历经五百年。保存至今的作品有三百零五篇,故有“诗三百”之称。 如果给你一本“经书”~你也许会认为其语义晦涩而将其束之高阁。其实不然。比如《诗经》~便是原自生活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部分各地的民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里贵族祭神祭祖的乐歌。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用来吟唱的。 【读一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试一试:大家一定听过歌曲《在水一方》,你知道吗,它的歌词就是根据《诗经》中《蒹葭》一篇改编的。请你欣赏这首歌曲后,再来读一读《蒹葭》一诗,并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编旋律吟唱该诗。】 十三经中有这样一部书,自汉代起,便成为人们学习的必读书。到了南宋,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将其列为《四书》中的一部。它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这部书就是《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书。共二十篇,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祖上曾是宋国贵族~后因避祸逃到鲁国。孔子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也非常贫寒。但孔子自幼聪明好学~到成年时已小有名气。他做过仓库保管员和牲畜管理员~都非常尽职。最后做到鲁国的大司寇。但他立志教书育人~传播文化。孔子自三十岁招收学生~一生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 【说一说:《论语》中的许多论述已成为人们行事的至理。你能说出哪些出自《论语》的名句,】 【孔子像】 十三经里有一部比较特殊的典籍。它不是一般供阅读的经书,而是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字典,这就是《尔雅》。 《尔雅》共十九篇~是研究古代文献和古汉语词汇的重要典籍。早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00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有如此完备的字典。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部著作,十三经还包括以占筮为目的的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记录夏商周文献资料的《尚书》,介绍政治制度的《周礼》,记录礼仪制度和具体仪式的《仪礼》,阐述礼仪作用和意义的《礼记》,为《春秋》作解说的《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介绍孝道的《孝经》和记录孟轲及其学生言行的《孟子》。 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如此的丰厚。正是以“十三经”为代表的一大批经典著作的流传,才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历史,解读文化。 第二课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24部历史书籍的总称,其中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 、《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整个《二十四史》共有3229卷,记录了从黄帝到明朝末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基本的历史资料。 【《二十四史》书影】 《二十四史》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早出现的是“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般认为,这四部史书的质量,是24部史书中最高的。后来又相继出现过“十七史”、“二十二史”等说法。到清朝乾隆年间,最终形成了“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书影】 在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诏令将这24部史书一并刊行。在此“钦定”之后,“正史”的名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二十四史》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读一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所以与稗官野记异也。----《四库全书总目》】 这套史书的增加~并没有在清朝以后停止。对于明朝初年仓促写成的《明史》~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者柯劭忞予以重修~以30年之力~写成了《新元史》。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将它列入正史~这样就有了“二十五史”。民国时期完成的《清史稿》~没有被当时的政府所承认~但它是按照《二十四史》的体例编写的~很多人认为应该把它列入正史~称《二十六史》。 除《史记》是通史之外,其他23部史书都是断代史。隋朝以后的史书,都是由政府组织编写的。这24部史书,都是用纪传体编写的。由于作者的写作态度不同,这24部史书的价值也不一样。 《魏书》的编写者魏收~借修史酬恩报怨:谁对他有恩~他就在史书上说这 些人的好话,谁和他有仇~他就说这些人父亲、祖父的坏话。他公开说:“什么人敢和我魏收作对,我奖拔你~你就可以上天,我贬低你~你就会入地。”所以~《魏书》成书之后~人们称之为“秽史”~也就是污秽肮脏、不公正的史书。 【试一试:查找资料~在此基础上~试着把《二十四史》按作者、时代、书名、卷数编成一张表。】 第三课 《资治通鉴》 有这么一部书,有人称它是天地间必不可无的书,也是学者必不可不读的书,还有人把它看作是通向一切学问的总枢纽。据说毛泽东主席在自己的一生中,曾将这部书通读了17遍。这部书就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像】 【说一说:是的,《资治通鉴》的作者,正是那位小小年纪、就懂得砸缸救小伙伴的司马光。说说看,对于司马光,你还知道他的一些什么,】 《资治通鉴》有294卷,是一部用编年体写成的通史,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它的内容以政治和军事为主,集中表现历代治乱成败、盛衰安危的发展轨迹,作为现实的借鉴。 【小知识:编年体是一种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的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历史。】 有一天~给皇帝讲说经史的司马光~看到官府的藏书中~满屋子的史书。他想~一个读书人即使穷其一生的精力~也不可能把这些书都看一遍,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来说~就更没有时间看了。转而他又想~如果专门选择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百姓生计的史实~编写一本简明扼要的通史~使人读了之后~能对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有所了解~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说干就干~没过多久~司马光就向宋英宗进呈了8卷的《通志》。宋英宗读后~非常满意~令他继续编写下去~让他自行选择人员~并设臵专门的机构~拨给经费和图书~赐给笔墨纸砚~乃至从皇帝的日常花销中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于编写人员购买茶点、水果。宋神宗即位之后~一如既往地支持司马光的编写工作。由于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他给这部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奖励。 【找一找:最高统治者皇帝这么支持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可毛泽东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查找资料,理解毛泽东主席这么说的理由。】 《资治通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3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刘颁、刘恕、范祖禹也参加了编写工作。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协助父亲收集资料,校对文字,也功不可没。 刘颁、刘恕、范祖禹都是硕学通儒~三人分别擅长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他们按照司马光的要求~分别先收集资料~力求完备~并按时间顺序加以编排,接着对史料进行考订~在此基础上写出“长编”即初稿。最后~司马光在三人初稿的基础上~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则完全出自司马光。 为了编好这部书,司马光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十多年间,他殚精竭虑,全力以赴,日以继夜,心无旁骛。 【读一读: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进书表》】 为了防止自己睡觉过多~耽误编书~司马光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人也就醒了~他得以起来继续工作。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全书的稿子堆起来有两屋之多~上面都是蝇头小字~字字端整~没有一字潦草。书成之时~司马光已经66岁了~长期的劳思费神~以至于他身材消瘦~视力减退~牙齿脱落~神经衰弱~刚刚做的事情~不一会就忘了。 学识、闪光的才情,再加上精勤的努力,最终孕育出了一部我国史学 丰博的 名著中的精品。《资治通鉴》内容详实,体例精善,考证翔实,叙事生动,议论深刻,文字优美质朴,格调古雅浑厚。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只有《史记》堪与比伦。 【读一读:其书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清《四库全书总目》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书影两种:《四部丛刊》影印宋本,中华书局点校本】 第四课 类书与《永乐大典》 我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离不开百科全书。百科全书为我们展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其实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编撰百科全书了。人们搜集、选择、摘录原始材料,然后按一定方法编排,以便于寻找和征引。到了宋代,欧阳修等编撰《新唐书?艺文志》时将这一种书取名为“类书”。可以说,类书就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 【小知识:尽管“类书”这一名称直到宋代才出现,但这一书籍编写体制可上溯至三国时期。三国曹魏时,魏文帝曹丕敕撰编修《皇览》,成为我国类书之祖。】 我们常说“开卷有益”。讲的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故事。宋太宗看《太平御览》~规定自己每天都要阅读三卷~即使因为国事耽搁了~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身边的人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被宋太宗如此赏识的《太平御览》就是一部类书。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共一千卷。正是通过孜孜不倦的阅读~宋太宗学识非常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得心应手。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是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大学士解缙等组织2000多名儒臣文士编辑的《永乐大典》。该书共22973卷,约三亿七千万字。辑录的图书达七八千种,经史子集百家之言,天文地理阴阳之术,收罗之丰富前所未有。 【说一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流传了500多年的著名楹联,就出自解缙笔下。刘宝瑞有一段著名的单口相声《解学士》,说的就是他的故事。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解学士。】 【解缙像】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很喜欢看刘向的《说苑》和阴时夫的《韵府群玉》~但解缙认为这两部书在内容和编纂方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便表示愿意召集天下有才之士修纂一部新的类书。朱元璋虽然很赏识解缙的才能~但直至病故也未能将此事开展。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命解缙等负责编纂一部大型类书。解缙召集147人~匆匆编纂~第二年就编成了《文献大成》。明成祖看后认为内容过于简单~不符合他的原意。永乐三年~决定再一次重新修纂~并向全国各地采购大批书籍。为了购得散落民间的奇书~明成祖说:“买书不可以计较价值~不管多大价钱~统统买下~这样大概可以买到奇书了。”在皇帝的关心与支持下~解缙等人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工作~历经四年~终使全书告成。明成祖阅后非常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并定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成书后,因卷帙过多,始终未能刊印。抄录正副两本分别收藏于南京与北京。后南京原本毁于火灾,北京所存也相继散缺。特别是经历1860年英法联军的抢劫和1900年八国联军的焚毁,几乎丧失殆尽。 【读一读:《大典》图书渊,渔猎资来学。岁久渐沦芜,往往山岩伏。颇闻伦敦城,稿尚盈两屋。愿君勤搜访,寄我采遗目。——黄公度出使英法时王颂蔚临别赠诗】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焚毁翰林院。存放《永乐大典》的敬一亭被毁~该书绝大部分为兵火所焚~其余也散落在瓦砾中~甚至被用来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和铺路~甚至做成马槽。一些稍懂此书价值的侵略者又趁机抢掠~盗运回国。据统计~中外现存《永乐大典》不及原书的百分之四。 【想一想:有人说,《永乐大典》的命运,折射出国家兴衰对于文化的重大影响。请结合历史背景谈一谈你的看法。】 《永乐大典》在历史上起到过“补人间之缺本,正后世之伪书”的重要作用。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便专门设立“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从中辑佚古籍。即便是今天,其残存本仍对补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永乐大典》不仅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地位。 【《永乐大典》书影,中华书局影印本】 第五课 丛书与《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然而,一部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要经历人为的或自然的损坏,散佚严重。为了更好的保存文化和典籍,人们将各种单独流行的著作汇集起来,编成一部大书,再加上一个总的书名,这就是丛书。 【小知识:我国古代典籍中,有1/3为丛书。丛书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收罗丰富。许多单行本的古籍,正因为收入丛书,才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 【说一说: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类书的一些知识。你能说出丛书与类书的区别吗,】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共收录著作三千五百多种,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内容涵盖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该书的编纂在整理和保存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书影及书函】 【想一想:《四库全书》共有九亿九千多万字,如果把全书的二百三十万张书页摊开,逐页相接,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多。请你参考课本的字数算一算,《四库全书》相当于多少本教材呢,】 为了丰富宫廷藏书~同时也为了对历代书籍作一次全面的审查、评论和总结~乾隆皇帝颁布了一道征书诏令~访求天下遗书。但十个月过去了~效果并不明显。 各地方官敷衍搪塞~令乾隆皇帝大为恼火。这年冬天~安徽学政朱筠对此事提出了建议~不仅要采集地方的书籍~还要充分利用皇家所藏的书籍~并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录古书。乾隆皇帝不仅采纳了朱筠的建议~还决定编纂一部超越《永乐大典》的书~定名为《四库全书》。 【读一读:余搜四库之书,非徒博右文之名,盖如张子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胥于是乎系。——清乾隆《文渊阁记》】 《四库全书》这样大规模的文字考订和汇编书籍的工作,没有众多学识渊博的文人名士,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清王朝专门设立四库全书馆,召集全国各地最有名望的学者,代表人物有纪昀、陆锡熊、戴震等,可谓人才济济,盛极一时。 【纪昀像】 长年在四库馆修书是很辛苦的~而且如此大规模的考订和汇编书籍的工作~不仅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更需要编纂者互相的交流与合作。身为总纂官的纪昀被人称为“一代文宗”~他在馆十三年~与修书活动相始终。全书的体例、分类~各部类中书籍排序等都由他确定。 编纂《四库全书》的人员~由于师承不同~观点也就有很大区别~分成了不同的学派。学派间时常因意见对立而交锋。纪昀凭借自己的组织才能和学识威望~调节各派的学术纷争。他提出建议~让大家互相尊重~可以在学术上展开争论~但不能涉及个人。在他的努力下~大家取长补短~尽心尽力。在十余年间~不仅完成了编纂的任务~还抄写了七部~存于不同的地方。 读一读: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 未见书。——清纪昀《自题校勘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中收录的著作非常丰富,如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漱玉词》,更有唐代的《通典》,宋代的《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元代的《文献通考》等卷帙浩繁的巨著。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日本、意大利、德意志等九个国家学者的十几种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 【找一找:随着《四库全书》的编纂,诞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著作,其中就包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是一部介绍《四库全书》目录分类和各书提要的大型目录书。请同学们利用该书找一找,《四库全书》中还收录了哪些你熟悉的著作。】 丛书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保存古代典籍和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就其内容和篇幅来说,当时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只有集体的智慧和编纂人员夙兴夜寐的勤奋工作,才造就了这一旷世巨著,使大量珍贵的古籍和文献得以保存并流传。 【文渊阁内景】 第五单元 精致汉字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已经有了五千年的历史。遒(qiú)劲华丽的金文、古朴典雅的篆文、方劲古拙的隶书、工整秀美的楷书、灵动纤秀的行书,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然而,每一种字体的形成,无不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是出现于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的甲骨文。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铸刻在铜器上的金文。秦始皇统一天下时,诏令全国通行的字体为小篆。汉朝以后,文字日趋简易,隶书成为当时盛行的文字。魏晋以后,字体演变为楷书,楷书因为书写容易、形体方正等优点,通行后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课 六书 汉字的构造,古人有“六书”的说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其中,前四种是造字的方法,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 【读一读】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保氏》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使用结绳的办法来记录发生的事件~大事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一个小结~相连的事便打一个连环结~这种记事方法被称作“结绳记事”。 仓颉(jié)是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结绳记事的办法为黄帝记载史实~但是~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的绳结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来记载历史。仓颉日思夜想~四处观察~他根据万事万物的形状绘画出了各种不同的符号~并且规定了每个符号代表的意义。为了叫起来方便~他把这些符号称为“字”。 虽然,“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但是通过描摹事物形态来表达词义,确是古人造字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象形”。 如: 日 月 水 山 “日”字的形状就像一轮明日。“月”字就像半弯的月亮。“水”字的中间好像水脉,两旁还有潺(chán)潺的流水。“山”字似乎还可以看到它巍峨的山峰。 指事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指事字,全部用指事性的符号来表示,如,一、二、三、四。这类指事字来自原始的刻划符号;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某一部位加上点画性符号,来表明新的意义。 如: 上 下 刃 旦 “上”和“下”,是用“一”表示位置的界线,分别用短横表示上和下的意思。“刃”是在刀上加一点,来表示刀锋。“旦”字就像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太阳。 会意是组合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这种造字的方法叫做“会意”。 如: 从 安 囚 休 “从”,表示一个人紧跟着另一个人。“安”,女在“宀”下,表示没有危险。“囚”是人被困在“囗”中。“休”,表示人依傍着大树正在休息。 形声,是将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起来造字的方法,其中形符表示意义,声符表示读音。汉字绝大部分都是形声字,所以,它的构成方法也最复杂,主要有以下六种: 左形右声:描、城、帽、纺; 左声右形:锦、刊、功、郊; 上形下声:芳、岗、景、箱; 上声下形:想、袈、型、堡; 外形内声:圆、阁、衷、病; 外声内形:闻、衡、闷、辩。 转注,归于同一部类的字,它们的字义可以相互解释,这种用字的方法就被称作“转注”。转注的字一般为同义词,如,“考”和“老”都属于“老”部,它们的读音非常相似,意义也大致相同,“考”为“老”的转注字。 假借,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这种用字的方法被称为“假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只是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如~“难”原本是鸟名~借为“艰难”的难,“长”本意是长发~借为长久的长。 【读一读】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汉,许慎《说文解字》 六书是古人通过对汉字进行分析而总结出来的造字规律,并不是先有六书才有汉字。然而,有了六书这一规律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是以它作为依据的。 【说一说】找出一段文字,看看这些字,分别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类。 第二课 甲骨文 光绪25年的秋天~当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yì )荣患了疟(nüè)疾~他派人到药店买药。王懿荣无意发现有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骨头上怎么会有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了他的好奇。对古代文字很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 细端详起来~他觉得这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很像古代的文字~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他派人赶到药店~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而刻在上面的符号就是甲骨文。 图-1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贵族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小事都要卜问~例如~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会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时,从事占卜的人在甲骨的背面钻出一些小坑,然后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然后,根据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事情的吉凶。 除占卜的刻辞外,甲骨文中还有少数的记事刻辞,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内容。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形体错综变化,但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 【读一读】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郭沫若《殷契萃编》 试一试】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的图片资料,试着写一些甲骨文,然后让你【 的同学猜一猜它们都是什么字。 第三课 金文 在商代,除甲骨文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文字形式——金文。古代的人把铜称为金,所以人们把刻在古代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起源于商代晚期,盛行于周代,一直延续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图-2 金文 由于钟与鼎是铜器中最重要的礼器,刻在钟鼎上的字数也最多,所以金文又被称作“钟鼎文”。 除了钟鼎这两种礼器外,其他如食器、酒器、水器、洗器、乐器、兵器、量器、车马器等,也都刻有文字。 铜器上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以及王侯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 【读一读】钟鼎礼乐之器~昭德纪功~以示子孙。——,汉,蔡邕(yōng)《铭论》 商代青铜器上金文的字数较少,一般只记载作器者名、族氏和祭祀对象等,如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腹内壁仅有 “司母戊”三个字。 图-3 司母戊鼎 到了西周时期,金文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一方面字形逐渐整齐, 二是所刻文字数逐渐增多,如西周早期康王时大盂鼎内壁的文字数多达291个字,并且还开创了横竖均整齐排列的先例。 铜器的铸造大多要先使用泥制模型,金文一般都是预先雕刻在模型上再铸出来的,只有少数是在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泥土质地松软,雕刻起来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加接近原始文字。 金文的书法艺术与青铜器的造型艺术是一个整体,正是金文线条章法的书法艺术与青铜器瑰丽的造型装饰艺术相辉映,青铜器才成为美的化身,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说一说】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关于甲骨文和金文的资料,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第四课 篆文 “篆”本是大篆和小篆的合称。大篆也被称作“籀(zhòu)文”,是周代晚期使用的文字,因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而得名。 因为习惯上把大篆称为“籀文”,所以,后人常用“篆文”专指小篆。 图-4 大篆 图-5 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所以小篆也称为“秦篆”。 秦统一前~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希望可以用一种文字来取代通行于各国的异体字~他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便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 并把它称作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字体后~非常满意~于是就把它定的文字~ 为标准字体~通令在全国使用。 小篆的形体制定以后,为了推广到全国,李斯、赵高、胡毋(wú)敬等人还用这种字体编写了识字启蒙的课本,如《仓颉篇》、《爰(yuán)历篇》、《博学篇》等。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在轮廓、笔划和结构上,都逐渐开始定型。相比于大篆,小篆象形意味削弱,形体笔画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的困难。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zhù)篆”之称。在字形上它呈长方形,结构上多为左右对称,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读一读】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其铭题钟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斯虽草创~遂造其极矣。——,唐,张怀瑾《书断》 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小篆 奇古,在后代的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都采用篆书字体。又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为书画艺术家所青睐(lài)。 第五课 繁体字与简化字 繁体字和简化字是相对的一对概念,没有简化字,也就没有繁体字。 繁体字是指笔画较多,在汉字简化后,已有简化字替代的字,如“後”(后)、“書”(书)、“竈”(灶)、“聲”(声)。 简化字是指人们对原来结构复杂,笔画较多的字进行简化后,产生的结构简单、笔画较少的字。 简化字不一定就是结构简单的汉字~有些汉字~从产生之初至今就是那样简单~并没有相应的繁体字~它们就不能称为简化字~如“一、二、十、人、上、下、旦、手”等。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也不一定就是繁体字~如“鹪、鹩、蹿、馕、鏊、疆、鬻、冀”等汉字结构十分复杂~但它们没有经过简化~所以也不能称为繁体字。 关于繁体字和简化字,还要注意二者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有些简化字合并了别的繁体字的意义,代表了几个字,这个时候,如果需要使用繁体字,就要注意不要简单对应,而要查阅字典辞书,不要弄错。 “面”用于表示面颊、面容的意义~“麵”用于表示面条、面粉的意思。汉字简化后~“麵”字被废除~它的意义被合并到“面”字中去了~如果将古曲“十面埋伏”写成“十麵埋伏”~按字面意义解释就成了十碗面条的埋伏~就会令人啼笑皆非。 类似这样的错误,还有很多,如,将“皇后”错写为“皇後”,“出發”错写为“出髮”,“头髮”错写为“头發”等等。 随着简化字的出现与发展,繁体字和简化字的争论也是日益激烈。从便于区别字义看,汉字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别特征;从有利用人们日常学习使用看,汉字需要简化,笔画结构简单一些更容易记诵。 从复杂到简单,这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可以说,简化汉字,是汉字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写一写】利用工具书,写出下面这些字的简化字。 說 燈 國 孫 辭 雙 獨 類 貼 圖 變 聞 第六单元 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祭祀(sì)天地、人鬼的礼仪;有接待、宴请宾朋的礼仪;有吊唁(yàn)、追思逝者的礼仪,还有召集军队、检阅车马、整修疆界、道路、沟渠的礼仪,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等内容,古人都用礼仪对它们进行了规范。 面对这么多的礼仪,古人不但不会感到麻烦,而且,知晓和实践这些礼仪对古人来说,不仅体现了他们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甚至还能够表明他们身份和地位的高低。 在众多礼仪中,古人十分重视冠礼、婚礼、丧礼和祭礼四种礼仪,这四种礼仪也被称为“四礼”。 第一课 冠礼 冠,是帽子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戴帽子。冠礼,也就是与戴帽子相关的一种礼仪活动。 古代男子长到15至20岁时,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可以独立承担社会责任。这时,家长便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仪式,这种仪式被称为——冠礼。 举行这一仪式,是要告诉接受冠礼的人:举行冠礼之后,他们将正式成为跨入社会的成年人,今后要独立自主地生活,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成人。 【读一读】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礼记〃冠义》 冠礼最重要的仪节就是为接受冠礼的人加戴帽子,而且要加戴三次。三次加戴的帽子分别为粗布帽子、鹿皮帽子和细布帽子,三种帽子用料逐渐贵重,是期待接受冠礼的人的德行能与日俱增。 在万历皇帝8岁那一年的冬天~他的父亲隆庆皇帝就为他提早举行了冠礼。他被引导进入殿前特设的帷(wãi)帐里~按照礼仪的规定~更换衣冠服饰~前后三次都以不同的冠帽和装束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可见,虽然在行冠礼的年龄上,可以根据情况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是三次加冠的仪式是冠礼最核心的内容,基本保持不变。这也是这一礼仪得名的由来。 冠礼的最后一项仪节,是为接受冠礼的人取“字”。 姓、名、字、号,是早期汉民族完整的姓名结构,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中,“字”便是在举行冠礼时,由最尊贵的宾客为他取的。 【说一说】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历史人物的“字”。 取字之后,只有长辈对晚辈或者尊者对卑者才可以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则要以字相称,以表示尊敬,否则就是失礼。 举行冠礼之后,接受冠礼的人还要以成人的礼节拜见长辈。 古代女子也要举行成人礼,这种礼仪被称为笄(jī)礼。笄是一种簪(zān)子,可以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女子在15岁时举行笄礼,将头发梳成发髻(jì),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仪式举行之后,也要取“字”。 【想一想】阅读下面的材料,想一想为什么古人把冠礼看作礼仪的开始,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 第二课 婚礼 相信你对现代婚礼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轰鸣的鞭炮、漂亮的礼服、迎亲的车队、丰盛的宴席。这些仪式与我国古代婚礼的仪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易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夜间里走~突然见到路中央有一只猪~旁边还有一辆车~上面载着许多鬼~于是拉弓准备射箭。但仔细一看~车上的并不是鬼而是人~以为是盗贼~再仔细一看~发现也不是盗贼~而是迎亲的人。 可见,古代婚礼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是在白天举行的。古代的婚礼都是在黄昏至夜间举行的,所以婚礼在古代也被写作“昏礼”。 古代婚礼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仪节。 首先,男方要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这种仪式在古代被称为“纳采”; 【读一读】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伐柯》 等到女方同意后,男方再托媒人询问女子的名字、在家的排行以及出生的日期,这就是“问名”。 男方拿着女子的名字及出生日期进行占卜,如果得到吉兆,就派人到女家通报,称为“纳吉”。纳吉之后,男方开始给女方下聘礼,也就是“纳币”,相当于现在的订婚仪式。 在举行订婚仪式之后,男方为了表示对女方的尊重,派人到女方家请求指定结婚的具体日期,这一仪节被称为“请期”;到了约定的婚期,新郎于黄昏时亲自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也就是“亲迎”。 【读一读】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作好春。不须满面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唐,徐安期《催妆诗》 新娘到达男方家后,开始成婚的礼节,首先侍者为新郎、新娘洗手,然后新郎与新娘要同吃一碗饭,同饮一杯酒,意味着结婚之后他们要夫妇一心、彼此亲爱。 新婚第二天,新娘还要以新妇的身份拜见公婆。 【说一说】根据本课内容,试着说一说现代婚礼与古代婚礼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第三课 丧礼 汉朝时~有一个名叫董永的孝子~他家里非常贫困~父亲去世时~他甚至拿不出钱来办丧事~所以只好卖身给地主家做工~换取丧葬费用。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半路上~一个美貌的女子拦住董永~要他娶她为妻~还要跟随他一起做工还债。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300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相传这个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被董永的孝心感动~所以才下凡帮助他。 董永只有通过卖身才能换取丧葬的费用,这是因为古代丧礼的仪式十分繁琐,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来置办丧事,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丧礼都包括哪些仪节吗, 不同于冠礼,丧礼的仪式并不是在一天之内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 死后第一天的仪式主要有:用酒和食物祭拜死者、派人通告亲友来吊唁死者。为死者沐浴,将米和贝放入死者口中,这表达了子女不忍心让亲人空口离开人世的心情,最后还要为死者立牌位。 死后第二天,要为死者加衣,一共要加满十九套衣服。 死后第三天,将停放于卧室的尸体装入棺木,安放棺木的地点由卧室转移到正厅,表示死者开始一步一步地离开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最后,还要通过占卜来选择墓地和下葬的日期。 到了下葬的日期,天刚刚亮时,送葬的队伍就前往墓地,将棺柩落葬土中。 如果是父母去世,儿子还要为父母守孝三年,三年里不能饮酒、不能吃肉,也不能参加一切喜庆的活动。如果是在朝廷为官的官员,还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我国大文豪苏东坡~因为双亲的故去~曾两次辞去官职在家守孝。苏东坡刚中进士~他的宦途正要开始~但因母亲去世~他只能回家为母亲守孝~三年之后~他才入京赴任。苏东坡的父亲苏辙病故后~他又辞去官职~把父亲的灵柩(jiù)运回四川眉州故里~为父守孝三年。 【读一读】期之丧~三不食食~疏食水饮~不食菜果。三月既葬~食肉饮酒。期~终丧不食肉~不饮酒。——《礼记〃丧大记》 在死者去世后的一周年日、二周年日和三周年日还要举行祭祀的仪式,以此来表达晚辈对逝去长辈绵绵不绝的思念。 【看一看】日本导演伊丹十三拍摄过一部名叫《葬礼》(又名《江湖白事》)的电影,片中突出对比了日本新式和老式的葬礼。找来电影看一看,看完影片,对比一下日本的老式葬礼与中国古代葬礼有哪些相同之处。 第四课 祭礼 古代祭祀的对象非常多,有对日月星辰、山林川泽的祭祀,有对先王、先祖以及先师孔子的祭祀。在普通百姓人家,他们祭祀的对象往往只是逝去的父母、祖父母以及先祖,通过祭祀来表达他们对先人的追思之情,并祈求先人保佑家族昌盛和睦。 古代有这样一则传说:剡(shàn)县有个叫陈务的人~他的妻子很喜欢饮茶~每次饮茶时~她都先在家外的那座坟前浇点茶~祭奠一下。两个儿子常对母亲埋怨说:“古坟知道什么,母亲你这是白费心思。”两个人甚至想把古坟给挖掉~母亲苦苦相劝~两个儿子才停手。一天夜里~陈务妻梦见一人~对她说:“你两个儿子想毁掉我的坟~蒙你保护才得以保存。我一定会报答你的。”天亮以后~陈 务妻在院子里发现有十万钱。两个儿子知道这是古坟在报恩了~所以很是惭愧。 在古人看来,祭祀不仅可以表达对先人追思的情怀,而且通过祭祀还可以得到先人的庇佑。 那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祭祀先人的吗, 在古代,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个祠(cí)堂,用来供奉先人的牌位,而所有祭祀的仪式也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在祭祀之前的一个月,男主人就要进入祠堂,禀告先人祭祀的时间。在祭祀的前三天,全家都要沐浴更衣,并且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荤(hūn)。 在祭祀的前一天,要准备好祭祀所用的祭器和食物。 祭祀最主要的仪式是对先人的三次献酒,仪式是跪在先人牌位前,把酒杯斟满酒,然后把酒倾倒在沙土上。 三次献酒分别由不同的人敬献,第一次是由男主人敬献,第二次是由女主人敬献,最后一次是由家庭中的长兄弟或亲属敬献。第一次献酒时还要读一段祈祷的文辞,祈求先人保佑家族昌盛和顺,而第二次和第三次献酒则不用读文辞。 献酒之后,要关上祠堂的门,准备让先人进食。 人既然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用食物来祭祀先人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人是由身体和灵魂共同组成的~尽管死者的灵魂已经离开身体~但灵魂是不死的~先人的灵魂依然要吃饭~所以~每到祭祀的时候~他们都会准备特别丰盛的食物来给先人的灵魂享用。 【读一读】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礼记〃祭统》 【说一说】古人认为,“日处于东,月生于西,”所以要“祭日于东,祭月于西”。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一查古人是如何祭祀日月的,并且讲给你的父母听一听。 第七单元 民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员。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创造出很多神话、诗歌、历史传说等文学作品,涌现出不少光照千秋英雄人物。在连绵几千年历史中,壮、满、蒙、回、藏等55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为中华文化的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一课 少数民族史诗 史诗是古老的说唱文学,属于民间叙事诗的一种,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都拥有自己壮丽的民族史诗。其中,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慷慨悲壮,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古朴壮观,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悠远浪漫,它们既是自己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学长河中的奇葩。 【说一说】你能说出藏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哪些省份吗, 《格萨尔》是中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是藏族民间文艺中的精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有120多部,200多万诗行。卷帙浩繁、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场面壮阔。 【《格萨尔》书影】 《格萨尔》以神话、传说、故事、民间诗歌、谚语等民间文学为基础,用丰富的想象和绝妙的笔触,描写了几十个邦国、部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火热的战争场面,集中地反映了古代藏族人民在分裂割据,战乱不已的混乱局面下,迫切要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传说在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夭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他是一位集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时~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等部落敌人~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王妃一同返回天界。 史诗以人物为中心联结全诗,以事件为中心组织各部,连环扣式的结构安排等技巧,充分表现民藏族人民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在史诗的创作过程中,那些以说唱《格萨尔》为生的藏族民间艺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化费了毕生的心血。由于说唱艺人的云游四方,到处说唱,《格萨尔》流传遍及青海、西藏、四川、甘肃、云南、内蒙等地,使整个藏区的人们都以自己的家乡为格萨尔治理下的岭国,并以自己是英雄的后代而自豪。 蒙古族人民的史诗传统源远流长,其中,最能代表蒙古族史诗发展水平的最优秀作品,当数英雄史诗《江格尔》。 《江格尔》大约产生于13世纪左右,主要流传在西部蒙古族地区,特别是新疆蒙古族几乎家喻户晓。史诗讲述了以江格尔为代表的英雄群体,为建立和保护风光秀丽、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乐园“宝木巴”东讨西征的故事。 【读一读】 宝木巴的人民青春常在~ 没有衰老~没有死亡~ 象二十五岁的青年那样~ 生龙活虎~永远健壮。 这里没有鳏寡孤独~ 人丁兴旺, 这里没有严寒酷暑~ 四季如春~ 百花烂漫~ 百草芬芳。 独具特色的是,除了少数几章外,《江格尔》的各部长诗在情节上互不连贯,各自像一部独立的长诗,并作为一个个组成部分,平行地共存在整个英雄史诗当中。这部史诗在总体结构上是分散的、情节上独立的数十部长诗的并列复合体,一些学者把它称作“并列复合型英雄史诗”。 史诗以铁马金戈、雄浑磅礴的战争场面为背景,除了描写将士的骁勇、谋士的策略、使者的雄辩外,还穿插有婚嫁、节庆、礼俗、神话以及动人的故事。因此,《江格尔》又是集古代蒙古族政治、经济、理念、文化、艺术与习俗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江格尔》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迄今国内外已经搜集到的共有60余部,10万行左右。因为蒙古族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江格尔》又有蒙文手抄本流传于民间,叫“立江格尔”。 【试一试:《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在我国新疆、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和阿富汗部分地区。课后查找有关它的资料~了解内容和特点~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 少数民族节日 55个少数民族,节日之多,数不胜数而又各具特色。主要有庆祝新年的节日、有关生产活动的节日、纪念民族人物的节日、习俗节日以及宗教节日等。它们是一个民族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 【火把节图】 火把节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是我国彝、白、拉祜、纳西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广泛流传在云南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多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前后几天举行,一般为期一天到三天。 关于火把节来历的传说很多~不同的民族说法也不同。彝族的传说是~天上有个大凶神~奉天王之命~常到人间来勒索粮款。彝族英雄阿提拉巴和凶神苦斗了九天九夜~杀死了凶神~为民除害。天王大怒~就放下“天虫”来吃人间的庄稼。人们便燃起了火把~把“天虫”烧了三天三夜~保护了庄稼。 彝族火把节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酒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当夜幕降临时,由家中的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火把,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游走在房前屋后和田边地角,以示驱除邪恶和灾难。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是火把节的高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 赛马、摔跤、唱歌、选美、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送火是火把节的尾声。参加 第三天晚上,人人手持火把,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 火把节里,最具特色的是“泼火”。在彝族地区,人们用左手拿着一个燃烧的火把,而在口袋里或包里装满易燃的香灰粉,当把火把靠近对方时,就抓出一把香灰粉,突然朝火把上撒去,立即在对方的身前身后腾起一团耀眼的火焰。等对方发现后,泼火的人已经欢笑地逃开。 傣族的泰历新年,是泼水节,一般在阳历的4月中旬,相当于泰历的6月,为期三四天。第一天相当于除夕,最后一天为元旦,也就是泰历新年的第一天。中间相隔一个或两个“空日”。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路边早就备好了大量的清水,水中撒着花瓣,有的甚至还滴入香水。不论年长年少、亲戚宾朋,也不分那个民族,大家都可以彼此泼水。人们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人们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祈求消灾去病,祈愿风调雨顺。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照片】 泼水有文泼和武泼之分。文泼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语~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能跑开。武泼就没有确定的规矩了~用瓢、用盆、用桶都可以~相互追逐~迎头劈面地泼~背后偷袭地泼~泼人者是为了向对方祝福、致意,被泼者认为被人看得起~有面 子。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第三天举行。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议一议】你还知道那些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与同学议一议年轻人参加这些节日的意义。 第三课 少数民族名人 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人物,他们或者承担民族危亡的重任,或者是民族走向强盛的奠基人。他们的勇敢、顽强、坚贞不屈既是少数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松赞干布是囊日松赞和蔡邦氏珠玛脱嘎之子,于公元617(藏历火牛年)诞生在墨竹工卡的强巴敏居宫殿。据说他天生高大洁白,相貌端庄,智勇双全。 【颂赞干布像】 吐蕃是藏族人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吐蕃人称自己的君王为“赞普”~在藏语中~“赞普”的意思是“伟丈夫”或“强雄的丈夫”。 从十三岁继承王位开始,松赞干布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势。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位年青的赞普平叛扩疆、迁都拉萨,展开了他统一吐蕃的雄心画卷。而他也确实成功了,不但统一吐蕃全境,正式建立吐蕃王国。他在位期间,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了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被称为“吐蕃基础三十六制” ;还命吞弥桑布扎在梵文的基础上创制了延用至今的藏族文字。经过一番努力,吐蕃国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已经成为东方仅次于唐王朝的强大军事政权。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图】 松赞干布还十分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 努尔哈赤是大金(后金)开国君主,清朝奠基人,即清太祖。满族,姓爱新觉罗。 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清朝皇帝都认为自己姓爱新觉罗~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三个仙女在池中沐浴~一只神鹊衔来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爱不释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进腹中~从而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男孩相貌奇异~而且刚出生就能说话~仙女告之~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 努尔哈赤10岁丧母,由于继母待他不好,努尔哈赤不得不离开家,靠在莽莽林海里打猎、挖人参、采松子、拾蘑菇来挣钱过活。十五六岁时,寄居外祖父、建州首领王杲家。曾到抚顺、清河(今本溪北清河城)等地经商,广交朋友,学会蒙、汉语言文字。喜看《三国演义》及《水浒传》,从中学习韬略兵法,渐知辽 东山川形胜与道里险夷。十八九岁时,隶明总兵李成梁部,“多智习兵”,武艺超群,屡立战功,颇受器重。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打着为祖、父报仇的旗号,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经多次征战,很快成为女真诸部中最强大的力量。他推行远交近攻之术,一方面拉拢蒙古,团结朝鲜,与明廷仍然保持臣属关系,以取得明廷的信任;另一方面对邻近的女真各部,采取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武力统一办法。这些措施推动和加速了女真各部统一的进程。历经30多年的时间,东伐西讨,南征北战,统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全部,以及“野人”女真的大部,从而结束了自元明以来女真社会长期分裂和动乱不安的局面。 【读一读】 王皋石 努尔哈赤幼时曾随义父王皋为人养马~因遭迫害~连夜脱逃。义父不愿拖累~ 遂触石而亡。至今巨石尚存~称王皋石。 莫道山石寻常~ 曾染淋漓悲壮。 挽缰回身不忍去~ 难禁凄苦夺眶。 当年一脚无奈~ 却留千载辉煌。 谁料贫弱少年郎~ 马踏帝都龙床。 ---努尔哈赤 万历二十七年,他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以蒙古文字母与女真语音创制满文,称为老满文,作为本民族文字开始应用推广。四十三年,又在原有女真狩猎的“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八旗制度,成为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接着又置理政听讼大臣、扎尔固齐,与八旗旗主共同佐理政务。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与明朝分庭抗礼。 【努尔哈赤像】 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发布指斥明军“害我祖、父”、“逞兵越界”等“七大恨”檄文,向明朝宣战。统兵攻陷明抚顺、清河等地,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从此改变了辽东的形势。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统率大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被宁远守将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击败,损失惨重。这是努尔哈赤对明战争以来第一次遭受挫败,他满怀忿恨返回沈阳,身患毒疽而死,终年68岁。 尽管努尔哈赤终未完成一统天下的鸿志,但他开创了后金汗国,结束了女真分裂的数百年局面,撞响了大明朝陨落的丧钟,为大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找一找】除了以上介绍的少数民族名人外~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找其他少数民族名人~了解他们的事迹。
本文档为【初中传统文化校本教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5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9KB
软件:Word
页数:7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6-13
浏览量: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