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阿胶历史图文解说

阿胶历史图文解说

举报
开通vip

阿胶历史图文解说阿胶起源与历史(图文解说) 东阿盛产阿胶,上达皇家贵戚,中至名流贵族,下达商贾市民之家,阿胶千百年经久不衰,是历代名医大家的必用之物,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大宝”,被历代骚人墨客妙称“仙药、灵丹、妙药、圣药”在我国的外交史上,东阿的道地阿胶与瓷器,丝绸、茶叶,一直被定为礼交上品,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国礼”,并随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 - 8 - 那么,阿胶是谁发明的? 阿胶为什么会出自东阿? 阿胶有什么样的历史? 我们还是跟着走进百年堂探寻历史...

阿胶历史图文解说
阿胶起源与历史(图文解说) 东阿盛产阿胶,上达皇家贵戚,中至名流贵族,下达商贾市民之家,阿胶千百年经久不衰,是历代名医大家的必用之物,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大宝”,被历代骚人墨客妙称“仙药、灵丹、妙药、圣药”在我国的外交史上,东阿的道地阿胶与瓷器,丝绸、茶叶,一直被定为礼交上品,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国礼”,并随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 - 8 - 那么,阿胶是谁发明的? 阿胶为什么会出自东阿? 阿胶有什么样的历史? 我们还是跟着走进百年堂探寻历史,揭开阿胶神秘面纱吧…… “胶”的发现和使用 胶是一个种类很多,用途极广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相纸、建筑粘合剂、营养奶粉、 以及食品果冻等日常生活的一种必不可缺的东西。 阿胶,是一种药用皮胶,生产应用由来已久。人们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呢?探讨阿胶的应用起源,就不得不从“胶”的应用起源说起了。 我国制胶历史悠久。据研究,约在距今1万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原始社会人们食物匮乏,人们经常需要吃兽皮,生吃不易咬食,就煮熬食之,在熬煮兽皮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两种现象: 其一,是人们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会浓缩成一种黏稠物,这种糊状物冷却后会粘住搅拌用的棍子或“锅 铲、勺子”,并且坚牢难破,于是人们就发现了“胶”这种物质,然后用以制造弓弩等。 据先秦文献《孙子兵法》等记载:胶首先是制造弓弩的重要军事物资,很早就被人们重视。据考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 其二是人们在偶然食用胶之后,发现它不但美味,可以果腹,还能让身体变得更强壮,甚至治疗一些疾病,于是胶又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药物。 药胶的起源,限于历史条件,没有准确的记录。但它就像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那样,被人们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我国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弓人篇》是最早明文记载“胶”的古代文献,其云:“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当时胶分6种,这里讲的是胶的种类及其颜色。有学者认为,犀牛在中原大地 的活跃只是商周时期以及更远时代的事情,春秋之后早已绝迹。根据文中提到的“犀胶” 推断, 新石器时代彩陶罐 我们的祖先对胶的最初认识恐怕要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 “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紾而博廉。” 深瑕,即有纹理;紾,即成团块状;博廉,即有棱角。这里讲得是胶的鉴别,即以红色,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有棱角者,为好胶。 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 这里讲的是胶的熬制,要熬出好胶,必须注意锅中水与锅下火要适当。 据研究,《考工记》成书于春秋初齐桓公执政时期。可见早在春秋初期,人们对胶的品种、鉴别、熬制等方面就已经总结出了相当成熟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考工记》 没有记载到驴胶,这是因为,当 时驴还没有传入中国。 【注解:《周礼》传为西周 时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 771年)的周公旦所著,被后人誉 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周公, 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阿胶药用起源 胶的药用,始见于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据考, 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最古老的医方。此书的成书年代虽未完全确定,但从 字体看,帛书的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就内容考察,医方是早于《黄帝内经》成书时期,亦 即所反映的内容当是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的医学成就。说明阿胶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 2500年以上的历史。 【白处】 白处方:……煮胶,即置其(甂)于(微)火上,令 药已成而发之。发之涂,冥(幂)以布,盖以,县(悬) 之阴燥所。十岁以前药乃干。 【大带】 大带者:燔,与久膏而傅之。一,以清煮胶,以涂之。 (癃)病:……一、癃,以水一斗煮葵种一斗,浚取其汁, 以其汁煮胶一梃半,为汁一参,而(以下残缺)。 以上记载说明,当时已用胶来治疗淋病及缠腰丹之类的病 症。 在胶的药用历史上,人们先是以胶入药,进而才发现了阿胶优于其他诸胶,因此后世医 家遂专用阿胶。那么,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入药的呢? 一般认为,大约在西汉时期,阿胶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药物,并根据原料不同,分为阿胶 和白胶(鹿胶)。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录“阿胶”一条,并对其做专门的解释,是为阿胶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早的记载。 温馨推荐 您可前往百度文库小程序 享受更优阅读体验 不去了 立即体验 《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较详细地论述了功效。并将性味、功效归纳为“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轻身”。 这段记载为历代医家所遵奉。说明此时阿胶已是临床常用之 品,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 【注:《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 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 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撰 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观点,或谓成 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 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意思是说再灵验的物品其作用也并非无限。这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阿胶一名的最早记述,说明那个时候的阿胶已名闻天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医圣张仲景临床验证阿胶实际疗效,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应用阿胶即达12种之多。据统计,《金匮要略》用阿胶配伍入药的处方占3.2%,足以证明阿胶临床之广泛应用。 如《伤寒论》治疗阴虚阳亢,心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即用阿胶9克,配以黄连5 克,黄芩、芍药各9克,鸡子黄2枚。此方取阿胶滋 阴之功,实为后世用治阴虚之证的范例。同书的炙甘 草汤,方用炙甘草12克,台参、阿胶(烊化服)、麻 仁、桂枝、麦冬各9克,生地黄20克,生姜6克, 大枣10枚,酒水各半同煎,分服。治气虚血少以致 心动悸,脉结代,舌光少苔者。全方益心气、养心血、 振心阳、复心脉,是用阿胶滋阴补血的先驱。 又如《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用川芎、甘草各6克,阿 胶、艾叶、当归、芍药各9克,干地黄12克,水煎去滓,入 阿胶溶化温服。治妇女冲任虚损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 中疼痛者。诸证病情虽有不同,但都以出血为主要症状。该方 取用阿胶,既有止血之功,又有补血之用。更与暖宫止血的艾 叶配合,成为调经、安胎及治疗崩漏、胎漏的要药,亦为后世养血止血、调经安胎的祖方。此外还有如黄土汤、温经汤、猪苓汤、薯蓣丸、鳖甲煎丸等, 皆配用本品,但多不出滋阴养血、止血、补虚扶正之功。这些方子临床应用千百年,至今仍被医家所重视。 张仲景以阿胶配伍成“胶艾四物汤”、“川芎当归胶艾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大黄甘遂汤”、“黄连阿胶汤”、“黄土汤”、“炙甘草汤”、“猪苓汤”等,用以治疗内科、妇科等多种疾病。这是用阿胶滋阴补血的先驱。 【注: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 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 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 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 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 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 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 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 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金匮要略》,也称《金匮要略方论》。均为张仲景的代表作。《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张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魏晋时期的药物学集成《名医别录》,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 阿胶的描述:“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 不能久立,养肝气。”并述其别名、原料、产地为:“一名傅致胶。生 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名医别录》,简称《别录》,3卷。辑者陶弘景(一作佚名)。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约成书于汉末。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药物的药性功用主治等内容有所补充之外,又补记365种新药物,分别记述其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七情忌宜、产地等。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原书早佚。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其佚文主要见《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 北魏郦道元(北朝北魏(386-534)时范阳郡涿县人)《水经注》记载: 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缓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 岁尝煮胶,以贡天府 ....,《本草》所谓阿胶也。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 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 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 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 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 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 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 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 学”。郦道元撰注《水经》四十卷,《本 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 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 时论薄之。与《三国志注》裴松之写, 《世说新语注》刘孝标写,《文选注》李善写。并称“四大名注”】 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道:“胶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陶弘景还在《名医别录》曰:“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也”。并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功效为“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并述其别名、原料、产地曰:阿胶,“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这即是说梁朝以前的“阿胶”一般都是用牛皮、猪皮、旧杂皮、烂皮、动物碎骨等熬制而成的阿胶,使用驴皮熬胶的很少。 【陶弘景456年~536年,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陶弘景 (456年~536年),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字通 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作品有《本草经集注》、《名 医别录》《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中国南朝齐、梁时期 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北魏时期贾思勰(xié),《齐民要术》之“煮胶法”则详载了阿胶的制作工艺全过程。“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余月则不成。(热则不凝,无饼。寒则冻瘃,合胶不粘。)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其胶势力虽复相似,但驴马皮薄毛多胶少,倍费樵薪。)……”。煮胶第九十,煮胶法中:“用盆凝胶后合盆于席上”,有“盆覆胶”之意,但文中没有此名。 【《齐民要术》(成书530 年左右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 代)作者贾思勰(读音:xié), 益都(今属山东)人。《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太宗时,朝廷派遣大将尉迟恭光临东阿县,封存阿井,宣布自此之后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熬胶进贡”。 【《元和郡县志》的来由《元 和郡县志》是现存最早的地理专著, 是唐宪宗时两度出任宰相的李吉甫 所著,于元和八年(813)表上朝廷。原 名《元和郡县图志》,盖叙四十七镇, 每镇皆有图冠于篇首。363年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张子颜任京西牧,镇襄阳,在秘书少监程大昌的建议和支持下,始将该书刻板刊行。】 唐代的《唐甄权所著药性论》云,阿胶“主坚筋骨,益气止痢”。 【《药性论》,唐甄权所著,原书佚,兹从诸书辑得佚文 403条,分为4卷,按《唐本草》药物目次编排。各药列述 正名,性味,君、臣、佐、使,禁忌,功效主治,炮炙制剂 及附方。由于本书以讨论药物性能为主,故对君、臣、佐、 使及禁忌等论述最详。计有君药76味,臣药72味,使药108 味。有些药还注明单用,或配伍宜忌。对服药时饮食宜忌也有记载,其中以忌羊血最多,疑原书作者是北方人。少数药记有归经。】 约652年,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撰于永徽三年)中记载单用阿胶15克水煮温服,治胞转淋閟。又载用阿胶15克,配以鹿茸3克,乌贼骨、当归各9克,蒲黄5克,研细末,空腹用酒送服3克,日服3次,治女性漏下不止。 《千金翼方》说:“阿胶味甘,微温,无毒, 主心腹内崩劳极。”驴皮胶始于《千金?食治》。当 时牛皮、驴皮和马皮等皆用于加工阿胶,但驴皮 胶已被医家所单独认识。《千金翼方》中还记载用 炒阿胶9克,配以蒲黄6克,生地黄12克,水煎, 分2次服,治吐血不止。《千金·食治》又谓“治大 风”。此时,既取其作补益药饵的食治,又常取其 止血以治疗出血诸症。 【唐代药王孙思邈,约581-682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制定人,《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约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 该书第一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再后则以临床各科辨证施治为主,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共计233门,方论5300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1949年后有影印本。】 《食疗本草》(唐·孟诜612—713所撰),记载道:“牛皮作之谓“黄明胶”,驴皮作之则称之为“阿胶”。这说明阿胶的原材料发生了重大变化,驴皮取而代之,医家认为牛皮胶,猪皮胶等其他动物胶熬成的胶都统称成“黄明胶”,“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者,消和酒服。” 【唐朝食疗专家孟诜裼、(621—713),唐汝州人,少好医 药及炼丹术,尝师事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著有《食疗 本草》、《必效方》、《补养方》各三卷】 唐代八世纪陈藏器(约687—757)《本草拾遗》云:“诸胶俱能 疗风止泻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表明“驴皮胶”与“黄明胶”有异【《本草拾遗》(公元741年,唐开元29年),是陈藏器所编著。陈藏器(约687—757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陈氏认为《本经》问世以后,虽有陶弘景、苏敬等注解、修订、补充,但还有被遗漏而未载于本草的药品。“故别为序录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日《本草拾遗》,共十卷。”本书原著早已散佚,但从《证类本草》中看,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就有447种之多。《本草纲目》引用诸家本草的药物,也以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为多,有368种。该书编著进一步充实了本草的内容,对医药学的贡献极大。李时珍对其极为推崇,评价它:“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唐代昝殷撰《经效产宝》又名《产宝》(成书于847-852年间),是中国最著名的妇产科专书《经效产宝》中用黄连、石榴皮、当归各9克,炙阿胶、艾叶各6克,水煎,分2次服,忌 生冷肥腻.治疗妊娠腹痛,下痢不止。 间。作者昝殷集唐代以前诸家关于胎产的论述,兼收 民间验方,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著成此书。昝殷,唐代 四川成都人。《产宝》3卷,分52篇,371方。上卷 论述养胎、保胎、安胎、食忌、恶阻、胎动不安、漏 胞下血、身肿腹胀以及难产诸疾,特别对横产、倒产作重点介绍。中下卷论述产科各种疾病的治疗与方剂共25篇。书中保留了唐以前产科方面的经验方药,为后世妇产科之法则,对中国产科发展有一定贡献。书中所载处方和短论,简单明了,实用性强。如对胎动不安(即流产先兆),指出原因有二:一是孕妇有病,因而胎 动流产;二是胎儿先天发育不良,引起流产。对胞衣不出的分析、对于难产的治法等,至今 仍具指导意义。】 唐朝已针对阿胶制作质量的优劣,将其分为三类。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由李绩、苏敬等编著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唐新修本草》阿胶条下记载: 阿胶,味甘,平,微温,无毒。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 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 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 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 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 出东阿。恶大黄,得火良。出东阿, 故名阿胶。今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 老少,胶则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 书画用;厚而清者,名盆覆胶,作药 用之,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燥,入 汤微炙尔;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 药也。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 也。 【《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唐显庆2-4年)是苏敬等所编著。世称《唐本草》。《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它比前代药学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新增药物114种,对古书未载的内容加以补充,内容有误者,重加修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正式颁布天下之后就作为临床用药的法律和学术依据,流传了400余年,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该书有本草20卷,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黎勒等。《唐本草》代表了中古时期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一 个里程碑。】 对后世将其视为调补馈赠之品,起了一定作用。当然,魏晋至唐代, 阿胶的运用均不外止血、安胎、治淋之功。兹后又有新的发展。 宋元间,由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医药编纂机构—— 校正医书局,大量方书的出现,对阿胶的认识更加深入,应用范围亦较前广泛。 《日华子诸家本草》谓阿胶“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可见此时除继用阿胶治疗多种出血症之外,对于大便秘结、肠风下痢、阴虚燥咳等亦常配伍使用。 【《日华子诸家本草》,简称《日华子本草》或《日华本草》。 著作年代不详。日华子是我国五代一部著名的本草书。原书为吴 越日华子集。共20卷。据宋·掌禹锡考,收载的药物600多味。 原书已散佚。其佚文散见于有关书中。这个辑本,主要以《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等书中的佚文为依据,兼参有关文献辑录而成,共得药物600余条,按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分类。对各条有关主治功用,结合辑释者的丰富临床经验,作了详细的注释,以供临床应用参考。原书药名下注明性味,其次则分记功用、畏恶相反等,其间或夹有形态、品质优劣、炮炙、产地等论述。其中不少品种被宋代《开宝本草》和《嘉祜本草》收录为正品。另外有很多药所记功效,如王瓜堕胎、乌药治猫犬百病,以及金属慢性中毒,如水银条提到镀金烧粉人多患风等记述, 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是研究中药和五代药学史的重要文献。本书的作者,据宋代的掌禹锡说本书是:“国初开宝中四明人撰,不着姓氏,但云日华子大明序集诸家本草近世所用药,各以寒、温、性、味。华、实、虫、兽为类,其言功用甚悉,凡甘卷。”明代李时珍认为《千家姓》有大姓,“日华子盖姓大名明也”,故本书又称为《大明本草》。本书早已散佚,但其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见到。】 《局方》中即有阿胶枳壳丸,用阿胶、枳壳治产后虚羸,大便秘结。 【《局方》指宋太医局所定之药方,后亦泛称一般通用的方剂。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为政篇七》:“是知夫子即遇涸寒烈热之疾,终不以附子、大黄尝试而著为局方。”】 杨士瀛著《仁斋直指方》中载有胶蜜汤治老人虚弱者大便秘结之症。《圣济总录》中则载有治疗久咳不止的阿胶饮,治疗便血的阿胶芍药汤,治鼻子出血不止的阿胶汤等。《小儿药症直指诀》中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补肺阿胶散,具有养阴补肺、宁嗽之血之功。杨士瀛云:“小儿惊风后,瞳仁不正者,以阿胶焙人参煎胶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由此可见, 阿胶不仅用于止血较汉唐范围广,又可用其治疗咳喘、便秘,以至目疾诸症。 (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习医, 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及历代 医学名著研究颇深,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 病方面有一定成就,所撰《伤寒类书活人总括》7 卷,乃总括张仲景《伤寒论》及朱肱《类证活人书》, 并参附自己的学术见解而成,每条都冠以歌诀,便于后学记诵,其《仁斋直指方论》26卷,融会前人效方及自家经验,据证释方,对内科杂病证治作了综合论述,示读者以规矩准绳。后世将以上三书合刊,名为《杨仁斋著作三种》。除此之外,杨氏还撰有《医学真经》、《察脉总括》等,今佚。】 沈括(公元1031~1095年)中说:阿井水“性趋下,清而重”、“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北宋科学家、 改革家。《梦溪笔谈》据《宋史·艺文志》载,其著 述有22种155卷,但据《梦溪笔谈》和宋代诸家 书目,此外尚有18种。现在尚存的只有《梦溪笔 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 兴集》残存本19卷和《苏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 括医方,其他均已失传。】 宋代梅尧臣《刘成伯遗建州》诗云:“玉斧裁云片,形如阿井胶。” 至十一世纪,王衮《博济方》(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提出“真阿胶”的说法,开始很严肃的告诫医家和消费者,要用“真阿胶”,而牛皮制作的胶开始被指斥为“假阿胶”并在[卷四胎产]记录了“阿胶散”的用法 【《博济方》,原名《王氏博济 方》。宋·王兖撰。刊于1047年。三 卷。作者原收辑医方7000首,此书 系从中选录500余方编撰而成。明代 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 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五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每门之前或有短论,概括该门病证特点和治则。所选各方,多有临床参考价值。但书中也杂有某些具有 迷信内容的药方。现存清刻本、《四 库全书》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宋政和6年寇宗爽(公元1116 年)编著的《本草衍义》称:“驴皮 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用乌 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 义,如乌蛇、乌鸡、乌雅之类皆然。” 事实上,毛色与驴的品种有关,黑 驴形体较大。 【《本草衍义》(公元1116年,宋政和6年),是寇宗爽编著。本书共20卷。前3卷为序例(药物总论)。后17卷为药物各论,分记药物472种,分类均依《嘉佑本草》。该书乃作者据医药实践所得,针对《嘉佑本草》、《嘉佑本草图经》之疏误进行了订正与发挥。本书把证类本草所载药物的功用、效验,作了补充,品种作了鉴别。他还强调了要按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决定药量。这在临床上很有意义。所以李时珍评之曰:“参考事实,核其情理,援引辨证,发明良多。东垣、丹溪诸公亦多尊信之。”】 唐慎微所著《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约在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成书),称:“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明确指出阿胶用阿井水煎乌驴皮。 【唐慎微所著北宋四川成都名医,约在北宋 元丰五年(1082)成书,共三十二卷,取名《经史 证娄备急本草》;稿成,未予刻印。大观二年 (1108),略加整理后雕版刊印,改名为《大观经 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政和六年(1116),重新 刊印,定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金元时期王好古(公元1200~1264年)《汤 液本草》:“气微温,味甘平。无毒。甘,平。味 薄,气升阳也。入手太阴经、足少阴经、厥阴经。” 《象》云∶主心腹痛内崩。补虚安胎,坚筋骨,和血脉,益气止痢。炮用。 《心》云∶补肺金气不足。除不足,甘温补血。出东阿,得火良。 《本草》云∶“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痛,不能久立。养肝气,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仲景猪苓汤,用阿胶,滑以利水道。《活人书》四物汤加减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胶。”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汤液本草》,药学著作。三卷。元·王好古撰。刊于1289年。卷上为药性总论部分,选辑李杲《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的部分内容并作了若干补充。卷中、下 分论药物,分草、木、果、菜、米谷、玉石、禽、兽、虫等九部,共收238 种药物。】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 (1226--?)在《秋夜梧桐雨之锦上花》写到:“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道明了阿胶美容养颜的特殊功效。 【白朴(122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元代朱丹溪(公元1231~1351)道:(阿胶)久嗽久痢,虚劳失血者宜用。若邪胜初发者,用之强闭其邪而生他证 【朱震亨亦称为朱丹溪,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 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家居于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明代,我国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商品经 济的发展,中医药学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阿胶的认识和应用也更加深入广泛。 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将阿胶称为圣药,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阐述了阿胶的效用范围。并称: 阿胶大要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按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已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杨士瀛云:“凡治喘嗽,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焙人参煎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又痢疾多因伤署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 《本草纲目》阿胶项下还从释名、集注、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方面对阿胶的原料选择、服用方法、炮制、用途、真伪鉴别等做了全面的总结。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 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 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 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 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 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 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李时珍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李时珍另著有《濒湖脉学》。】其论述主治,曰:“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本经)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血。(别录)坚筋骨,益气止痢。药性(颂曰)止泄痢,得黄连、蜡尤佳。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影响至今。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公元1625年,明天启5年):“阿胶,主女子下血,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胎不安及丈夫小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等证,皆由精血虚,肝肾不足,法当补肝益血。《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阴也,此药具补阴之味,俾入二经而得所养,故能疗如上诸证也。血虚则肝无以养,益阴补血,故能养肝气。入肺肾,补不足,故又能益气,以肺主气,肾纳气也。今世以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血、血痢、女子血气痛、血枯、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及虚劳咳嗽、肺痈脓血杂出等证者,皆取其入肺、入肾,益阴滋水、补血清之功也。” 【《神农本草经疏》(公元1625年,明天启5年),简称(本草经疏》。是缪希雍编著。缪氏在《梓行体草经疏)题辞》中说:“药性之道,具在本草,虽代有哲匠演其奥义,然去古弥远,寝失其旨”,因此,以《本经》为主,参以《别录》以后诸家本草以作注疏。计30卷,其中有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30余首,“备列七方十剂及古人用药之要”。载药490味,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类。每味药列有“疏”。“主治参互”、“简误”等项。本书是以注疏《本经》为主的著作。其特点,正如缪氏在本书自序中说:“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详,简误以防其失”,是有其独到之处的,直到清代才被医家重视。】 如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刊于1602年)中记载:阿胶丸,用阿胶(判碎炒燥)、炮姜、木香、炒黄连、炒当归、黄芩各30克,赤石脂、龙骨各60克,姜厚朴45克,治冷热不调,痢下脓血不止,腹痛不可忍者。同书女科卷五方又有阿胶丸,方用阿胶、赤石脂各45克,续断、川芎、当归、甘草、丹参各30克,龙骨、鹿茸(酥炙)、乌贼骨、炙鳖甲各60克,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虚羸无力者。 【《证治准绳·类方》又名《六科证治准绳》或《六科准绳》,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全书共44卷,阐述临床各科证治为主。包括《证治准绳·杂病》八卷,《证治准绳·类方》八卷,《证治准绳·伤寒》八卷,《证治准绳·疡医》六卷,《证治准绳·幼科》九卷,《证治准绳·女科》五卷。各详专条。书成后,历代均有刊本,主要有万历初刻本、四库全书本、图书集成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1957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等17种。】明人龚信(公元1368~1644年)《古今医鉴》中则载有胶艾四物汤,用阿胶珠、艾叶(醋 炒)、当归、白芍、熟地黄各10克,炒蒲黄、黄连、黄芩、生地黄、栀子、地榆、白术、川芎、甘草各5克,水煎空腹服,治血崩。从上可知,此时阿胶止血的功用多用于妇科疾患。 【《古今医鉴》综合性医书。十六卷(原作8卷)。明·龚信纂辑,龚廷贤续编,王肯堂订补。撰年不详。 本书首论脉诀、病机、药性、运气四篇,作为临 证的理论基础;以下分门论述内、妇、小儿及耳、鼻、 口、牙、眼等疾病,所搜集文献上自《内经》、《难经》, 下迄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诸家学说。并能 结合己见论述病证。所收方剂颇为广泛,其中还记载 了不少民间经验方和外治、针灸疗法。现存多种明清 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明人李士材[公元1588~1655年]《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 味甘咸,性微温无毒,入肺肝肾三经。主风淫木旺,肢节痿疼,火盛金衰,喘嗽痰血, 补劳伤疗崩带,滋肾安胎,益气止痢。明澈如水,质脆易断者真。山药为使,畏大黄,蛤粉炒成珠用。 按∶阿胶用黑驴皮造成,黑属水,专入肾,能克火,盖以制热则生风之义,故宜入肝。且火得制则金亦无侵,故又宜入肺。东阿井系济水所生,性急下趋,清而且重,用之煎煮,搅浊水则清。故治瘀浊及逆上之痰也。至清代早期,诸医家多宗前人之意,取用本品滋阴润燥,补血止血,安胎之功。 在内科病方面,喻昌(公元1585年--1664年)著《医门法律》的清燥救肺汤,用阿胶配以桑叶、杏仁、麦冬、党参、枇杷叶、胡麻仁、生石膏等,清燥润肺,成为后世治疗燥热伤肺的代表方剂。 【《医学法律》为清初名医喻 昌所著,喻昌,字嘉言,晚号西昌老 人,江西新建人。生于明·万历十三 年(公元1585年),卒于清·康熙三 年(公元1664年),享年80岁。全书 共分六卷,卷一阐述四诊、《内经》 及仲景学说法律,卷二至卷六分中 寒六、中风门、热湿暑三气门、伤 燥门、疟证门、痢疾门、痰饮门、 咳嗽门、关格门、消渴门、虚劳门、 水肿门、黄瘅门及痈肺痿门论述,每门之下先论病因病机及证治,再出法律,最后附方。法是讨论辨证施治的原则和灵活性,律是指出医疗差错的原因和医生所负的罪责。】 再如《张氏医通》的阿胶连梅丸,治阴虚下痢-色,至夜发热者。 清代沈金鳌所撰《杂病源流犀烛》(成书于1773年)的阿胶四物汤,治血虚久咳。 在妇科疾病方面,《妇科玉尺》卷一方胶艾丸,治行经后期。同书卷二方又有阿胶-艾 丸,治妊娠跌扑内挫,胎动不安者。以上诸方都为先贤之法,只是药味组合不同而已。 【清·沈金鳌撰于1774年。《沈氏尊生书》中的一种。作者取玉尺所刻分寸“坚久不磨”可以作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故题名“玉尺”】。 清·刘若金(1585-1665年)《本草述》:“阿胶,其言化痰,即阴气润下能逐炎上火所化者,非概治湿滞之痰也。其言治喘,即治炎上之火,属阴气不守之喘,非概治风寒之外束,湿滞之上壅者也。其言治血痢,如伤署热痢之血,非概治湿盛化热之痢也。其言治四肢酸痛,乃血涸血污之痛,非概治外淫所伤之痛也。即治吐衄,可徐徐奏功于虚损。而暴热为患者,或外感抑郁为患者,或怒气初盛为患者,亦当慎用”。 【刘若金明末官吏、医家(1585-1665年)。字云密,号蠡园逸叟,湖北潜江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尝官至刑部尚书。明亡后隐居不仕。平时留心医药,尤于本草颇感兴趣,撰《本草述》32卷,主要节取《本草纲目》的内容。其书后由节录成《本草述录》及杨时泰复编而成《本草述钩玄》,现均有多种刻本行世。】 有吴谦等主编的《医宗金鉴》(成书乾隆四年至七年公元1739至1742年)中就有“参茸入方,如君临天下,君无儿戏,非病勿服。” 【《医宗金鉴》,全书共48册,分为 90卷,是清政府于乾隆四年至七年(公元 1739至1742年)组织朝廷官员、太医等 70多人编修的大型医学全书,也是当时最 具权威的医学教科书。】 张璐清著《张氏医通》(康熙三十四年 公元1695年)记载了“阿胶连梅九”:用阿 胶、黄连各90克,炮姜30克,炒黄柏、 赤芍、赤苓、乌梅肉(炒枯)各45克等为 丸,治阴虚下痢五色,至夜发热者。 【《张氏医通》十六卷,清·张璐撰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此书前十二卷论病,包括内、外、妇、儿及五官等科,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医论,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如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诸家之说,同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发表议论,但大抵不外折衷成综合诸家观点,无多创见。不过,整体医学思想,比较与薛己、张介宾相近,并阐发“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甚力。自中风至婴儿共分十六门,每门又分子目,体例实取法于王肯堂《证治准绳》,而选辑更为精审。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治疗之证。另三卷为专方,以病证分门集方,并有方解。此外,以《张氏医通》命名而实为《张氏医书七种》者,辑刊于1699年,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原》、《诊宗三味》、《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是刊丛书。】 清·沈金鳌年《杂病源流犀烛》(撰于乾隆三十六1773)记载了“阿胶四物汤”:用阿胶、 当归、白芍、地黄各9克,川芎5克,水煎服,治血虚久咳。 在妇科疾病方面,清·沈金鳌《妇科玉尺》(撰于1774年)卷一方记载:胶艾丸,用阿胶、艾叶、白芍、香附各9克,生地黄12克,枳壳6克,砂仁5克,治经行后期。同书卷二方又有阿胶蕲艾丸,用阿胶、艾叶、当归、白芍、熟地各30克,川芎、甘草各10克,治妊娠跌打内挫,胎动不安者。以上诸方都为先贤之法,只是药味绢合不同而已。 【《杂病源流犀烛》,内科著作。三十卷。清·沈 金鳌撰。刊于1773年。本书为《沈氏尊生书》的重 要组成部分。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 本书在阐释杂病方面是为专著,按脏腑经络、风寒 湿暑燥、内伤外感、面部身形各门统括诸种杂病, 包括脏腑门、奇经入脉门、六淫门、内伤外感门、 面部门、身形门等。每门分若干病症,每病名著源流一篇,并详述病症原委,悉其形症,辨症求因,审因论治,依法立方,按方遣药。理法方药比较契合。每病在介绍方治外,并附导引等治法。沈氏博采前人著述,结合个人见解予以整理编写,论述较为完备,在杂病著作中有相当影响。直到今天,此书仍不失为内科名著而受到极大重视。全书七种于1773~1774年合刻于无锡沈氏师俭堂,以后有多种合刻或单刻印本。现存乾隆、同治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至清中叶,阿胶功用进一步扩大。清·赵学敏为补《本草纲目》之遗而作的《纲目拾遗》中指出阿胶能“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提出了阿胶补肾的作用。 【《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清乾隆30年)是赵学敏编著。本书是在《本草纲目》刊行100余年之后编著的。其目的是拾《本草纲目》之遗。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有716种,绝大部分是民间药,如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等,还有一些外来药品,如金鸡纳(喹啉)、日精油、香草、臭草等。本书除拾《本草纲目》之遗以外,并对《纲目》所载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误处给予订正。本书体例与《纲 目》类似,除未列人部外,另加藤、花两类,并把“金石”部分为两部。本书是继李时珍《本草纲目》后,对药学的再一次总结。】 黄宫绣在《本草求真》(公元1769年, 清乾隆34年)中亦说:“阿胶(专入肝,兼 入肺肾心)。味甘气平,质润,专入肝经养 血。何书又言除风化痰。盖以血因热燥, 则风自生。阿胶得阿井纯阴之济水,又得 纯黑补阴之驴皮。(宗曰,驴皮煎胶。取其 发散皮肤之外也。用乌者取乌色属水,以 制热则生风之义,如乌卵乌鸡之类皆然)。 气味俱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 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藏器曰,诸胶皆主风,止泄补虚,而驴皮主风为最。)又胶润而不燥,胶性既能润肺,复能趋下降浊,使痰不至上逆耳。至于痔漏肠风,衄血血淋下痢(痢因热成)。暨经枯崩带,胎动痈肿,治克有效,亦是因血枯燥,伏热而成,故能得滋而解。此为血分养血润燥,养肺除热要剂,不似首乌功专入肝,补血祛风,乌须黑发,而于肺经润燥定喘则未及。鹿胶性专温督与冲以益其血,而于肺经清热止嗽则未有,龟胶力补至阴,通达于任,退热除蒸,而于阴中之阳未克有补。古人云,阿胶养神,人参益气,正谓此也。以黑光带绿,至夏不软者良。削炒成珠,或面炒,蛤粉炒,(去痰)蒲黄炒。(止血)或酒化水化为用。以山药为使,恶大黄。牛胶功与阿胶相似。(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时珍曰,阿胶难得。真牛皮胶亦可权用,其性味皆,宜于虚热。若鹿角胶则性味热补,非虚热者所宜,不可不详辨也。)治能养血祛风,然总不如阿胶养血治风之为最耳。” 【《本草求真》(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是黄宫 绣编著。黄宫绣(约公元1736~1795年),字锦芳,清代 江西抚州宜黄人,出身于儒医世家,学识渊博,精通医药。 其有感于当时本草书多“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况有“补 不实指,泻不直论,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合,反借巧说以 为虚喝”的现状,乃力纠时弊,集平素之治验,采百家之精粹,著成《本草求真》十卷,付梓于乾隆己丑年(公元1769年)。该书载药520味,分上下两编,上编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功能、主治以及禁忌,记载甚详,下编分列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和药物总义三部分。该书于药物意义“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说,概为删除,俾令真处悉见”,故冠以“求真”之名。】 清·汪昂公元1615~1699年《本草备要》:“甘平。清肺养肝,滋肾益气(肺主气,肾纳气),和血补阴(肝主血,血属阴),除风化痰,润燥定喘,利大、小肠。治虚劳咳嗽,肺痿吐脓,吐血衄血,血淋血痔,肠风下痢(伤暑伏热成痢者,必用之。妊娠血痢尤宜),腰酸骨痛,血痛血枯,经水不调,崩带胎动(或妊娠下血,酒煎服)。痈疽、肿毒及一切风病、泻者忌用(大抵补血与液,为肺、大肠要药)。 寇宗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用乌者,取其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故又治风也。陈自明曰∶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杨士瀛曰∶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按∶阿井乃济水伏流,其性趋下,用搅浊水则清。故治瘀浊及逆上之痰也)。用黑驴皮、阿井水煎成(苏颂曰∶《本经》阿胶亦用牛皮,见二胶可通用。牛皮胶制作不精,故不堪用),以黑光带绿色、夏月不软者真。锉炒成珠, 或面炒、蛤粉炒(去痰)、蒲黄炒(止血),酒化、水化, 童便和用。得火良。山药为使。畏大黄。” 【本草备要》(公元1694年,清康熙33年),是汪昂 编著。本草备要》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备要》会告诉我们吃哪些中药来补益五脏,以获致健康。若能于平常时多吃一些安养五脏的中药,则可以提升免疫力,减少疲劳感冒,增进工作效率,并使情绪平稳,身心柔软。汪氏认为古今本草有数百家之多,内容精详者,莫如《本草纲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但是它“卷帙浩繁,卒难究殚…携取为难,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而《明医指掌》中的药性歌,便于“初学之诵习,要则要矣,而未能备也。” 再如《本草蒙签》、《本草经疏》也都是当时学医者常读之书,但《本草蒙筌》“文拘对偶,辞太繁,而阙略尚多”。《本草经疏》的药物“未暇详地道,明制治,辨真赝,解处偶有傅会,常品时多芟黜。”这些都是美中不足之处。因此,从诸家本草中取适用者400余味,对每味药说明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而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著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并附有药图400余幅,编为4卷。 这些药的使用要点,故订名为《本 草备要》。问世之后,颇受初学者之 欢迎。】 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汉代张 仲景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的启示 下,根据温热病易于伤阴的病理变 化特点,以及阿胶善于添精补肾的 作用,又创制了多种治疗轻重不等 的虚风之方。如其在《温病条辨》 所载的加减复脉汤,一、二、三、 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前4 方均是根据张仲景炙甘草汤加减演化而来,其所治症候的轻重表现虽各不相同,但取用阿胶滋阴养液,壳介类潜镇熄风,其意则一。然吴氏治疗虚风之方,又尤以大、小定风珠为长。小定风珠用鸡子黄1枚(生用),真阿胶6克,生龟板18克,淡菜9克,童便1杯,治温邪久踞下焦,既厥且哕,脉细而劲者。大定风珠,用生白芍、于地黄、麦冬各18克,阿胶9克,生牡蛎、生鳖甲、炙甘草、生龟板各12克,麻仁、五味子各6克,生鸡子黄2枚,治温病真阴内竭,神倦瘦疯,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二方虽同治虚风,但前者侧重壮水熄风,后者重在滋补真阴而熄风。二方所用鸡子黄与阿胶,实从仲景黄连阿胶汤取意发展变化而来。吴氏指出:“以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阿胶沉降,补液而熄内风。”二药虽非镇潜熄风之品,但滋阴补液作 用,可以涵木以熄内风。这是吴氏继本草治风之说具体运用本品的发展。 【《温病条辨》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吴瑭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前后花了六年时间。刊行之后,为医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达五十余次之多,并有王孟英、叶霖等诸家评注本,或编为歌诀之普及本。今之温病学教材,取该书之说亦最多。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饮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其后名医俞根初 亦取此二者,配伍它药 组方。如其在《通俗伤 寒论》中载有阿胶鸡子 黄汤,用陈阿胶 (烊冲)、钩藤、生白 芍、络石藤各9克,决 明15克(杵),生地、 生牡蛎、茯神木各12 克,炙甘草3克,水煎 去渣,放入生鸡子黄2 枚,搅匀,分3次服, 治邪热久留,灼伤真 阴,以致血虚生风,而见筋脉拘急,手足蠕动,头晕目眩,舌绛苔少,脉细数等。此方与吴氏大定风珠均为治疗热伤阴血、虚风内动之剂。然大定风珠偏于滋填,而本方则偏于清降,功效重点不同,用时宜别。 【《通俗伤寒论》,伤寒著作。十二卷。清·俞根初原著。本书融合古今有关论著,结合作者临床经验阐述伤寒证治较详。既能发现仲景本意,又能融汇历代医家精辟之论。每能给读者以启发。现行的通行本,前后曾经几位医家加工,如何秀山的按语,多系经验之谈;其孙何廉臣等复为增订,综合了张仲景以后直至近代各家的伤寒、温热学说。近人曹炳章又补其缺漏,徐荣斋复予重订,改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于1956年由新医书局出版。现存1916年铅印本等。】 清朝吴仪洛《本草从新》(清·公元1644-1911年)载有“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 【清·吴仪洛撰,成书于乾隆二十 二年(公元1757年)。吴仪洛,字遵程, 浙江海盐人。《本草从新》总为6卷, 每卷又分上、中、下3卷,共计18卷。 共收药物670余种,附药210余种(包 括未单列条目者)。该书是在汪昂《本 草备要》的基础上加以重订而成的药物 学著作。同时,对药物的真伪和同一药 名的性味、功用所不同,以及修治等,都一一述及。全书分类仿《本草纲目》,较为简明实用。本书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有一定学习和临参考价值。】 清·周岩《本草思辨录》(成书光绪三十年)“阿胶为补血圣药,不论何经,悉其所任。味浓为阴,阿胶之味最浓,用必以补,不宜补者勿用”。白头翁汤加阿胶,则曰下利虚极。内补当归汤,则曰去血过多加阿胶。仲圣、孙真人皆有明训。然非填补比,不得与熟地山药同论也。阿胶以济水黑驴皮煎炼而成,性易下行,且滑大肠,于下利非宜。何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下利?不知此乃滞下之热痢,正借其滑利之功。故张洁古加减平胃散治热痢,以脓 多而用之。渴者非热烁其液,即下焦阴液不上朝。 阿胶不能清热而性下行,何能止 渴;乃猪苓汤治发热而渴,又治下利而 渴,证不宜阿胶而偏佐以阿胶。不知此 皆因热而渴而利,水畜于中而热与水 得,液既大伤,更与以猪苓辈淡渗燥劫 之物,液不几涸矣乎。佐阿胶所以润液 而救猪苓辈之偏,非治其渴与利也。推 之黄土汤燥湿,鳖甲煎丸破结,温经汤 行瘀,大黄甘遂汤下血逐水,亦断非滋 柔浊腻之阿胶所能为力。 盖其补血润液而下行,不致掣燥 湿、破结、行瘀、下血、逐水之肘,且 能辅其不逮,故有需于阿胶。若执黄土汤诸方,而以燥湿各事责阿胶,则何异扪烛扣之见矣。 【《本草思辨录》四卷。清·周岩撰。刊于1904年。本书主要根据张仲景立方之义,就《伤寒杂病论》所涉128种药物的药性进行了讨论。认为仲景用药皆本《神农本草经》,故《神农本草经》等书是经典,不能轻易改动。却对李时珍、刘若金、邹润安、徐大椿、陈念祖等医药学家所述药性理论提出了某些不同的见解。】 清末曹炳章(1877~1956年,字赤 电,浙江鄞县人)《增订伪药条辨》曰:“阿 胶出山东东阿县,以纯驴皮、阿井水煎 之,故名阿胶。其色光洁,其味甘咸, 其气清香,此真阿胶也。” 《增订伪药条辨》是曹炳章在郑肖 岩《伪药条辨》的基础上增补编写的一 部集大成的鉴药专著。郑肖岩于1901年著成《伪药条辨》一卷,收载药物110种。曹炳章身于商贾家庭,通晓中医中药。1913年在绍兴发起创设“和济药局”,倡导药品改良。先后出任神州医药总会绍兴分会评议,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热心发展中医事业,主编《中国医学大成》,著述亦多。于1927年夏在闽县(今福州市)编写成《增订伪药条辨》,《增订伪药条辨》分为四卷,凝集了两位医学家的智慧与经验,书中共载药110种,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木、石、虫介、兽8部。《增订伪药条辨》于1928年由绍兴“和济药局”刊印,在国内广泛流传,对药品的鉴别、采集、炮制等进行切合实际的论述,为鉴别药物的真伪优劣提供富贵的经验。对于提高医药人员鉴别药物能力,丰富药物知识,有着较大影响。】1935年前世界书局编《中国药学大辞典》在描述性昧、功效、主治时,阿胶“性质:甘、平,无毒。效能:荞血熄热;润肺瓣,为滋养补药,又作皮质损伤及皲裂汤火外敷药。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如疟状……” 新中国成立后,各版药典均有对阿胶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阿胶项下载:阿胶“性昧与归经:甘、平,归劂、肝、肾经。功能与主治: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近代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前代先贤的经验,取本品滋阴润燥,补血止血、安胎之功,将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补肺阿胶汤、胶艾四物汤、清燥救肺汤、阿胶连梅丸、阿胶鸡子黄汤等名方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此外,对阿胶及其复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了阿胶含有丰富的骨胶原,水解可得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等。服用后,有加速人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的作用,从而改善人体全身功能,同时能达到人体内钙的平衡,促进钙的吸收。动物实验表明,阿胶还有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的作用,且能升高血压,可对抗创伤性休克。 由此可见,阿胶历史悠久,药用相当广泛,经久不衰,的确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阿胶1500年上贡史 早期东阿地区阿胶生产的状况颇难详考,更谈不上研究当时的生产规模。但有一点至为明确,那就是早在1500年前,这里就开始向朝廷上贡阿胶。亦即东阿上贡阿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 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缓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 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 ....,《本草》所谓阿胶也。 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东阿上贡阿胶的原始记录。此后历代文献都有东阿上贡阿胶的记载,如:唐·杜佑《通典食货典》载:“济阳郡贡阿胶二百小斤。” 【《通典》书名,唐杜佑撰,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书成于贞元十七年(801)。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传说中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各冠总论,下系子目,凡有一千五百八十四条,正文约一百七十万字,注文约二十万字。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各典于历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议论,参以己见,见其得失,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为中国典制文化专史的首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甚巨。内容略古详今,唐代部分约居全书的四分之一,多属原始数据,其价值不在《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之下。惟记事偶有遗漏,兵典叙兵法而不载兵制,礼典一门竟全书之半,于体例殊未允当。亦已窜 入宪宗朝数事。书约初刊于北宋。】明天顺年间《重修阿井记》碑文中记载:“厥味甘美,临境汲以熬胶,岁贡国事弗歉。”李时珍《本草纲目》曰:“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几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以东县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清?孙星衍《岱南阁记》卷二《重修阿井碑记》载:“今县每岁煎胶入贡,与古不异。”东阿上贡阿胶,一直持续到清代末期。 国宝阿胶出东阿,千年阿胶故事长。战国张傅慈悲心,救灾济世见真胶。千古一帝秦始皇,服食阿胶返青春,长生不老动念头,海外寻仙派徐福。中国医书第一本,西汉神农本草经,明文记录傅制胶,盛赞阿胶为上品。东汉医圣张仲景,阿胶入药开先河,三国才子曹子建,直把阿胶叫仙药。北齐大帝文宣王,阿胶调理得安康,大唐皇帝李世民,大将封井为阿胶。遥想当年杨贵妃,肤若凝脂舞霓裳,虢国夫人蛾眉细,酥胸如兔藏妙方。姐姐娥皇妹女英,暗服阿胶不肯道,大唐阿胶时尚物,阿胶定亲开先河。丝绸路上外交礼,国礼异域示富强,大宋阿胶成时尚,定亲嫁娶表心意。理学大师数朱熹,叮嘱娘亲重养生,元代名医朱丹溪,创立养阴新理论。滋阴降火用阿胶,后世美称朱养阴,元曲大家白朴公,一叹惊人唱阿胶。芝麻蜜饯和阿胶,保了天年有本钱,大明郑和下西洋,馈赠国礼炫富强。一代药圣李时珍,道破天机称圣药,清代名医叶天士,盛赞血肉有情品。杏林大家陈修园,一语定音传千古,阴阳相生聚精华,水火相济出圣药。清朝有个兰贵人,阿胶滋补生帝王,一代名臣曾国藩,阿胶孝母家书藏。丧权辱国李鸿章,御赐阿胶随身带,一代天骄毛泽东,尊师重教敬恩师。一盏阿胶表孝心,千古流芳世人传,全球瞩目马家军,世界冠军扬国威。阿胶滋补强体质,科学训练出成绩,篮球巨人数姚明,影视明星黄婉秋。体育文艺工商界,教授白领老中医,世人都把国宝夸,圣药阿胶美名扬。晋商徽商水陆道,茶马古道大运河,南来北往闯关东,肩挑人扛走西口。马驼船载出国门,圣药装箱传四方,天下阿胶出东阿,阿胶一品百年堂。一方古印悬北斗,万户喜鹊闹吉祥,国药一绝千年香,烁古振今百年堂
本文档为【阿胶历史图文解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735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8-01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