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皮肤科诊疗常规

皮肤科诊疗常规

举报
开通vip

皮肤科诊疗常规皮肤科诊疗常规 一、湿疹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一)急性湿疹 1、急性发作 2、常对称分布,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全身。 3、损害多形性,红斑基础上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集簇呈片状,边缘不清,常因搔抓出现糜烂渗液,如伴继发感染可有脓疱脓液及脓痂,相应淋巴结可肿大。 4、自觉剧痒及灼热感。 5、病程2-3周,治疗不当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6、组织病理示表皮内海绵形成和水疱,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展,周围有淋巴细胞,少数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二)亚急性湿疹 1...

皮肤科诊疗常规
皮肤科诊疗常规 一、湿疹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一)急性湿疹 1、急性发作 2、常对称分布,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全身。 3、损害多形性,红斑基础上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集簇呈片状,边缘不清,常因搔抓出现糜烂渗液,如伴继发感染可有脓疱脓液及脓痂,相应淋巴结可肿大。 4、自觉剧痒及灼热感。 5、病程2-3周,治疗不当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6、组织病理示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皮内海绵形成和水疱,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展,周围有淋巴细胞,少数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二)亚急性湿疹 1、急性湿疹经治疗,红肿及渗出减轻,进入亚急性阶段,或由慢性湿疹加重所致。 2、皮疹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及糜烂。 3、自觉瘙痒。 4、经久不愈可发展为慢性湿疹。 (三)慢性湿疹 1、常由急性及亚急性迁延而成,或少数开始即呈慢性。 2、多见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 3、损害为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呈苔癣样变,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及鳞屑,边缘较清。 4、自觉明显瘙痒。 5、病程慢性,延续数月或更久。 6、病理变化为表皮棘层肥厚明显,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可轻度变粗。 鉴别诊断 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手足部湿疹需与手足癣相鉴别,后者常单侧起病,进展缓慢,损害边缘清楚,真菌检查阳性可以确诊。 治疗原则 1.去除可疑病因。 2.避免局部刺激。 3.内服抗组胺药物,对急性泛发或多种疗法无效者,可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4.局部治疗:急性期用溶液冷湿敷,无渗液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急性期缓解后,可外用氧化锌糊剂或皮质激素霜剂;慢性期可用软膏或酊剂;对慢性局限性皮损,可用浅层X线照射、液氮冷冻治疗,或外贴肤疾宁、皮炎平软膏。 二、荨麻疹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1、基本皮损为风团,呈鲜红色和苍白色,大小不等,疏散分布,能相互融合成环形、地图 形或不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形。 2、皮疹速起速退,成批发生,每日反复多次。消退后不留痕迹。 3、部分病例人工划痕试验呈阳性反应。 4、有剧痒、烧灼或刺痛感。 5、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及呼吸困难等。如有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应警惕有无感染。 6、实验室检查: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升高。若伴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及中性白细胞的百分比增多。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丘疹性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外科急腹症相鉴别。 1、丘疹性荨麻疹:为风团性丘疹或小水疱,多发于儿童,好发于腹、腰、背、臀及小腿, 群集分布,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 2、多形性红斑:损害好发于四肢末端,皮疹为多形性,以虹膜样或靶样损害为特征,皮疹较持久。 3、外科急腹症:伴腹痛的荨麻疹需与外科急腹症疾病如阑尾炎等区别,前者腹痛与皮损呈平行关系。后者右下腹疼痛较著,有压痛及反跳痛,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原则: 1.尽可能去除一切可疑病因。 2.可选用一种或多种抗组胺药。 3.喉头水肿者:1:1000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高血压及心脏病者慎用。 4.对上述治疗无效者,可酌情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不用于慢性荨麻疹。 5.局部治疗主要为安抚止痒,如外用1%樟脑炉甘石洗剂。 三、药物性皮炎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1、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4-25日,平均7-8日内发病。 3、发病骤然,除固定性药疹外,大多于1-6日皮损遍及全身。 4、皮疹形态多种多样,有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红斑、麻疹样红斑、多形性红斑型、荨麻疹型、湿疹型、紫癜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及剥脱性皮炎型等。 5、重症药疹可累及各脏器,如心肝肾受损,可发生相关的症状。 6、皮肤试验及激发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7、实验检查:有的出现血白细胞升高及嗜酸粒细胞升高,有的则出现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减少。重症药疹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 鉴别诊断 应与猩红热、麻疹、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相鉴别。 1、猩红热或麻疹:皮疹色较暗,痒轻或无,全身症状重,有传染病应有的其他体征,如麻 疹的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 2、多形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型药疹皮损表现与多形性红斑相似,但有明确的服药史,且发病较急。 3、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Lyell病):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需与Lyell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1.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及结构式近似的药物,对易致敏的药物应慎用。 2.加强排泄,多饮水或静脉输液,必要时可应用利尿剂。 3.应用抗组胺药,维生素C和钙制剂等。对重症病例,可酌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或改用口服,直至停药。 4.预防和控制感染。 5.重症药疹,特别是造血系统损害或有大面积渗出的病例,应尽早输全血或血浆。 6.局部治疗,以保护、止痒、散热、消炎为原则。 四、带状疱疹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1、好发于中老年人。 2、发病前常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肿瘤等,或长期服用皮质 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或有感冒、劳累等。 3、皮疹最好发于肋间神经分布区域,但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4、皮疹特点:典型者为红斑基础上簇集性水疱,水疱绿豆大小,疱壁较厚,疱液清澈,多数簇集水疱常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水疱簇之间皮肤正常。皮疹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不典型者可仅为红斑或丘疹,重者可出现血疱或坏死性损害。 5、自觉症状:有明显的神经痛,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发生,年龄越大疼痛越明显,部分老年患者可留下顽固性神经痛。 6、发生于三叉神经眼支的带状疱疹常水肿显著,并多伴有疱疹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7、发生于耳的带状疱疹常伴有面瘫、耳鸣、耳聋等,称带状疱疹-面瘫综合症。 8、带状疱疹伴发全身水痘样疹者称泛发性带状疱疹。 鉴别诊断 有时要与单纯疱疹相鉴别,后者疼痛不明显,好发于颜面部,为簇集性水疱。结痂期有时要与脓疱疮相鉴别,脓疱疮主要发生于小儿,多见于夏秋季,为蜜黄色脓痂。 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以干燥、消炎为主。局部外搽无环鸟苷软膏或酞丁胺软膏。 2.全身治疗: (1)早期使用抗病毒制剂:病变早期(5天以内)可口服或静脉点滴阿昔洛韦,或静滴阿糖 腺苷; (2)皮质激素:强地松早期短程用法15-30mg/天,连续用药不超过一周; (3)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胸腺肽、干扰素或丙种球蛋白等; (4)对症处理:镇静止痛、神经营养剂; (5)物理疗法:局部照射氦-氖激光、紫外线照射及音频电疗均有止痛之功效; (6)眼部病变及时请眼科诊疗。 五、红斑狼疮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一)盘状红斑狼疮 1、好发部位:主要暴露部位,如面部、鼻梁、面颊,其次为口唇、耳、手背等处。 2、皮疹:初为绿豆至黄豆大红色或暗红色浸润性斑疹,境界清楚,渐向外周扩大,并可融合成不规则斑片。皮疹边缘略隆起,上附粘着性鳞屑,剥去鳞屑,可见扩大的毛囊口及角栓嵌入。皮损中央逐渐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减退,而周围为色素沉着。粘膜部位可出现灰白色小片糜烂或浅溃疡,绕以紫红色晕。 3、实验室检查:ANA、狼疮细胞可阳性,ESR增高。 4、直接免疫荧光于皮损的真皮-表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1、基本皮损分为两型: (1)环形红斑型:半环、环形或多环形浸润性红斑,孤立或散在分布,内侧缘覆细小鳞屑,外绕以红晕。 (2)丘疹鳞屑型:为红斑、丘疹及斑片,上覆较明显鳞屑,广泛分布。 2、皮疹持续数周或数月后消退,不留瘢痕,可复发。 3、伴有光敏、关节痛或雷诺现象。 4、实验室检查:ANA、LE细胞、抗Ro抗体、La抗体亦可阳性,但抗ds-DNA阴性。 5、直接免疫荧光于皮损及非皮损处的真皮-表皮交界处免疫球蛋白沉积。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 1、发热:为疾病活动的重要标志。可有各种热型,以长期不规则低热多见。 2、皮疹:形态多样。面部蝶形红斑是其特征性皮损,此外,还可有盘状红斑、多形红斑样、荨麻疹样和红斑肢痛症、紫癜、水疱、血疱、结节、溃疡、网状青斑、指(趾)甚或足背坏疽、雷诺现象、光敏、脱发等。 3、口腔粘膜可有红斑、出血点、糜烂、水疱和溃疡等。 4、关节疼痛及肌肉疼痛,甚至出现缺血性无菌性骨坏死,最常累及股骨头。 5、多系统受累表现: (1)狼疮性肾炎,表现为肾炎和肾病综合症,后期出现尿毒症,是本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 因。 (2)心血管系统病变:以心包炎、心包积液最多见,还可有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胸膜炎、胸腔积液、间质性肺炎、肺不张,甚至呼吸衰竭。 (4)精神系统症状:如抑郁、躁动、幻觉、妄想、失眠、脑血管意外、偏瘫等。 (5)眼底出血、乳头水肿、视网膜有渗出物。 (6)其他: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肝区不适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以及肝脾肿 大。 6、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三系减少。 (2)ESR增快,血清白蛋白降低,α1和γ球蛋白增高,IgG、IgA、IgM活动期增高。 (3)LE细胞、ANA阳性。 (4)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 (5)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无论皮损区或正常皮肤的曝光与非曝光区均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6)病理:皮肤的病理变化为表皮角化过度,毛囊口、汗孔有角栓,粒层增厚,棘层萎缩,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胶原纤维水肿并有纤维蛋白样变性,血管扩张及轻度红细胞外渗。 并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灶性浸润。 鉴别诊断 SLE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多形性日光疹:暴露部位发疹,春末夏初发作,秋冬消退,与日晒关系明显,无其他系统多器官损害,ANA和狼疮细胞阴性。 2、脂溢性皮炎:除两颊红斑外,在其他皮脂分泌较多部位亦可见有红斑,覆有脂溢性痂皮,无萎缩、角质拴以及全身系统性损害。 3、红斑性天疱疮:面部红斑与SLE皮疹可相同,但其躯干有松弛性大疱,尼氏症阳性,LE 细胞、ANA阴性,无其他系统器官损害。 DLE面部皮疹鉴别 1、酒渣鼻:皮疹边缘不清楚,常伴以丘疹损害,没有萎缩斑及角质栓。 2、慢性多形性日光疹:无粘着性鳞屑及角质栓,亦无萎缩,暴露日光即发病,避免日光可好转。 治疗原则 1.避免日晒及过度疲劳,忌服光感性药物。 2.全身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 (2)抗疟药; (3)氨苯砜; (4)维甲酸; (5)中药制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均有效。 六、皮肌炎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一)皮疹 1、典型损害为以上眼睑为中心的淡紫红色水肿斑。皮损遂渐向前额、颧颊、耳前后及上胸 部扩展。日晒后皮疹加重。 2、Gottron征:指关节伸侧可见扁平紫红色丘疹,覆有细鳞屑,皮损消退后留有萎缩,毛 细血管扩张及色素减退,具特征性损害。 (二)肌肉症状 任何部位肌肉皆可侵犯。但四肢近端肌群最早受累,表现为肌痛、肌无力。随受损肌群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如上肢肌群受损则上举困难,吞咽肌群受损则发生吞咽困难。 (三)并发恶性肿瘤 约25%的患者并发内脏恶性肿瘤,而40岁以上的患者可达52%。 (四)实验室检查 1、肌酸磷酸激酶(CPK)、醛缩酶(ALD)升高,具有诊断价值。此外,AST、ALT、LDH 也升高。 2、24h尿肌酸排泄量大于200mg。 3、肌电图示肌源性疾病相,常见的为失神经性纤维性颤动。 4、抗Mi-2抗体、PM/scl抗体和抗Io-1抗体阳性,ANA、RFP可阳性。 5、组织病理有特征性改变。病变肌肉可见肌肉束肿胀、横纹消失、肌膜细胞核增多,肌纤 维分离、断裂及变性,甚至坏死。 鉴别诊断 1、SLE:颜面部特别是上眼睑紫红色水肿斑及Gottron丘疹较少见,LE细胞、抗ds-DNA、抗 sm抗体、狼疮带试验为阳性,而肌肉活检、血清酶检查均可排除本病。 2、系统性硬皮病:皮损表现为非炎症性水肿硬化,常有明显的雷诺现象,无肌肉受累表现。 3、丹毒:常有发热、畏寒症状,皮损局部皮温高,常有压痛,单侧损害多见。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核分类常升高。 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有家族史,为无肌痛的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激素治疗无效,肌肉 活检无肌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 5、旋毛虫病:有食生的或未煮熟肉食史。主要为发热,全身肌肉(特别是腓肠肌)疼痛, 肌肉活检可以发现旋毛虫,血中嗜酸性细胞增加。 6、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肌无力活动后迅速加重,睡眠或休息后恢复。血清酶不升高。 新斯的明治疗有效。肌肉活检无肌细胞变性。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避免日晒,中年以上患者应反复检查是否合并有恶性肿瘤。 2.类固醇激素治疗:常用泼尼松40-80mg/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至维持量。 3.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常与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使用。 4.中药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有效。 七、过敏性紫癜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一)临床表现 临床上分为单纯型、关节型、胃肠型和肾型。 1、单纯型紫癜 (1)损害仅见皮肤小而分散的瘀点或/和瘀斑,可有融合倾向。 (2)皮损常成批出现,约经2-3周消退,但容易复发。 (3)好发于双下肢,尤其小腿伸侧。亦可见于臀部、前臂及躯干部。常对称分布。 (4)通常无痒感和明显全身症状。 2、关节型紫癜 (1)皮损除同单纯型外,亦可有风团、水疱、血疱,甚至溃疡、坏死等。 (2)呈固定性或游走性关节疼痛及肿胀,与皮损加重成正相关。常以大关节受累为主。 (3)多见于20-30岁年轻男性,常有咽痛及发热等。 (4)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或更长,易复发。 3、胃肠型紫癜 (1)皮损同关节型 (2)腹部症状明显,常见脐周或下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 (3)可伴有关节症状及发热。 (4)一般持续数周,但易复发。 4、肾型紫癜 (1)皮损同关节型紫癜。 (2)肾脏损害与皮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尿内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尿等。局灶性肾炎型最常见,肾功能不受影响。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型较少见,慢性肾小球肾炎型 亦少见,但可反复发作。 (3)小儿发病较成人多见,但成人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小板计数正常或正常值偏低。出、凝血时间正常。血沉可加快。可有轻度的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及嗜酸白细胞可增高。肾型紫癜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 鉴别诊断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损常为机械性刺激发生的瘀点、瘀斑,无红斑,风团及水疱等皮疹。常有鼻出血、牙龈等粘膜和内脏出血倾向,脾脏常肿大,血小板数目减少,出血时间和血块凝缩时间延长。 2、坏血病:皮肤稍经碰伤即出现瘀斑,常有口腔粘膜出血,齿龈肿胀、糜烂等。 3、腹型紫癜需与急腹症鉴别,肾型紫癜需与肾脏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1.尽可能去除病因,避免致敏原,注意饮食和休息。 2.抗组胺剂内服。 3.降低血管通透性药物和止血药,如维生素C、路丁和钙剂、6-氨基已酸、维生素K等。 4.皮质类固醇激素,泼尼松1-2mg/kg/d,用于关节型及胃肠道症状明显者。 5.免疫抑制剂。 6.如发生消化道出血可用止血敏,云南白药。 八、银屑病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1、寻常型银屑病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以青壮年为多,有一定的季节性。 (2)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伸侧为主。 (3)典型皮损为表面有银白色鳞屑的丘疹或斑丘疹。①刮腊现象;②薄膜现象;③点状出血。阳性 (4)皮损发生于头皮部形成束状发,但无断发及脱发,指(趾)甲可形成点状凹陷(即顶针状甲)。 (1)寻常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期: ①进行期:皮损不断出现,旧的皮损不断扩大,同形反应阳性; ②静止期(稳定期):无新皮损出现,旧皮损也不消退、不缩小、病情基本稳定; ③退行期:皮损变薄缩小,鳞屑减少,皮损消退。 组织病理:融合性角化不全,角质层内或角层下可见Munro小脓肿,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肥厚,表皮突规则下延,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纡曲、扩张,一直向上延,直达乳头顶部,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稀疏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 2、脓疱型银屑病 分为泛发性和局限性两型。 (1)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 ①多发于寻常型、关节型或红皮病型的基础上,皮损以四肢屈侧为多; ②起病急,伴明显的全身症状; ③在银屑病基本损害的基础上出现针头大无菌性小脓疱,脓疱可彼此融合成脓糊。 ④皱襞处常出现糜烂、湿润和结痂。病情好转后可出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病程长,多 周期性发作。 (2)掌跖脓疱型: ①皮损主要限于掌跖部以大小鱼际处多见,发生于足部者以跖部和足跟部多见; ②在红斑的基础出现栗粒大小脓疱,脓疱反复发生,不断向周围扩展; ③全身情况良好; ④患者指甲多受累。 (3)关节病型银屑病 (1)多与寻常型或脓疱型银屑病同时发生。 (2)男性多见,大小关节同时受累,且不对称。 (4)表现为受累关节弥漫性红肿、疼痛,重者可出现关节畸型,活动受限,关节腔积液。化验见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加快,X线检查呈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病程慢性。 (5)红皮病型银屑病 (1)多因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不当或长期应用皮质激素骤然停药或减药过快所致。 (2)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覆以大量麸皮样脱屑,其间可见岛屿状正常皮肤。 (3)头皮鳞屑厚,皱襞部有糜烂、渗液,手足部呈手套或袜套样脱屑,指(趾)甲肥厚、混浊、变形或脱落。 (6)多数病人有畏寒发热,关节疼痛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5) 病程长,一般3-4个月后可逐渐恢复,消退后典型的银屑病皮损复出。 有时转氨酶增高,可出现血尿、蛋白尿。 治疗原则 (1)尽可能的去除一切诱发因素。 (2)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急性点滴型应注意有无链球菌感染,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3)寻常型以外用药治疗为主,皮损较局限的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霜剂或软膏。 (4)皮损广泛者可内用药物。 (5)维甲酸一般选用芳香维甲酸。 (6)皮损广泛病情顽固的寻常型、泛发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和红皮病型可选用免疫抑制剂。 (7)皮质类固醇激素:红皮病型、关节病型和泛发性脓疱病型其他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治疗无效后可选用此类药物。 (8)中药郁金银屑片等。 (9)物理疗法、光化学疗法(PUVA)等。 九、天疱疮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一)寻常型天疱疮 1、约60%的患者先有口腔黏膜的水疱、糜烂。 2、好发部位:常见于易受摩擦或受压部位,如背、腋下、臀及外阴等处。 (7)皮损特点:为大小不一的松弛薄壁浆液性水疱,易破,尼氏症阳性,具腥臭。 (8)组织病理:示棘层松解,表皮内裂隙及水疱。 (二)红斑性天疱疮 1、好发部位:多见于皮脂腺分布旺盛的部位,如头皮、面部、上胸和肩胛区等处。 2、皮损特点: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面部损害类似蝶形红斑,富有油腻性鳞屑或痂。尼氏症阳性。 3、组织病理:示水疱或裂隙位于颗粒层并可见角化不良细胞。 (三)增生型天疱疮 1、好发部位:腋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外阴和脐窝等褶皱部位。 2、皮损特点:早期损害与寻常型相似。但口腔损害发生较迟。水疱破溃后,糜烂面上逐渐出现蕈样或乳头状增生,周围红晕、表面结厚痂、带有腥臭、尼氏症阳性。 3、组织病理:与寻常型基本相同,但棘层肥厚、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 (四)落叶型天疱疮 1、初发部位:先局限于头面部和躯干上部,最后约2/3的患者发至全身。粘膜损害少见。 2、皮损特点:在红斑和外观正常的皮肤上松弛更薄的水疱,易破,在糜烂面上覆有黄褐色油腻性叶片状剥脱、痂和鳞屑。发至全身时,酷似剥脱性皮炎。尼氏症阳性。 3、组织病理:同红斑型。 鉴别诊断 应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大疱性多形性红斑鉴别。 1、大疱性类天疱疮:多见于老年人,好发胸腹、腋下和四肢屈侧,为张力性厚壁水疱 治疗原则: 1.支持疗法。 2.避免紫外线照射。 3.早期大剂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剂量根据病情及类型而定,待病情控制,逐渐减量用泼松维持治疗,可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 4.对有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者,及时应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 5.加强皮肤创面及粘膜损害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十、大疱性类天疱疮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1、好发于老年人和小孩。 2、多见于胸腹、腋下、四肢屈侧。 3、皮损特点:在红斑或外观正常皮肤上发生樱桃至核桃大小水疱,疱壁厚而紧张,不易破。尼氏症阴性。部分患者经2-6年后自然缓解。 4、病理变化:见表皮下张力性水疱,疱顶为完整的表皮,疱内有酸性和中性粒细胞,无棘层松解现象。 鉴别诊断 应与寻常型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和大疱性多形红斑鉴别。 1、寻常性天疱疮:在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薄壁水疱,尼氏症阳性,粘膜损害常见而较重,病理示表皮内水疱。 2、疱疹样皮炎参见天疱疮。 3、大疱性多形红斑参见天疱疮。 治疗原则 1.首选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以泼尼松40-60mg/d为宜,病情控制后逐渐减至维持量,常需维持治疗2年左右。 2.可单独或与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 3.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继发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本文档为【皮肤科诊疗常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37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1-20
浏览量: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