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

举报
开通vip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分析 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社会适应、自身完善、以及提高群体的内聚力与活动效率。人际交往能否成功往往会对人的个性及其认识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些社会技能(即人际交往能力)只能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学会与掌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到的七大智能中包括交往智能,其他如语言、逻辑、运动、音乐等智能学生都可以从各学科的学习中得到专门的训练与发展,而交往智能往往被忽视。 小学生主要存在以下行为: ...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分析 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社会适应、自身完善、以及提高群体的内聚力与活动效率。人际交往能否成功往往会对人的个性及其认识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些社会技能(即人际交往能力)只能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学会与掌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到的七大智能中包括交往智能,其他如语言、逻辑、运动、音乐等智能学生都可以从各学科的学习中得到专门的训练与发展,而交往智能往往被忽视。 小学生主要存在以下行为: 1、交往不文明,待人不礼貌。骂人,欺负同学;不自觉遵守纪律,影响集体;不尊重父母,任性,好发脾气;写字潦草,学习马虎。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不友好的态度、不求上进的表现引起同学们的反感,损害了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 2、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与同学交谈不多。由于与同学接触频率低,相互情感交流少,同学关系疏远。 3、心里闭锁。遇上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谁也不告诉,采取自我封闭的态度把自己与别人隔绝开来。有害羞心理,遇事退缩,缺乏自信,不善交往。 4、行为障碍。有些学生因先天条件差或后天某些原因形成了行为上、举止上、语言上的障碍,从而影响了交往的正常进行。久而久之,形成交往障碍。 5、认知障碍。学生在交往中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缺乏认识,如:在集体活动中用命令的口吻和同学讲话,作为班干部对其他学生指手划脚或大发脾气等,从而形成交往障碍。 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的主要原因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学生从小生活在舒适优越的环境中,娇生惯养,加上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致使孩子任性,事事以“我”为中心,与人合作能力差。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注重单向灌输,忽略双向的、多角度的民主交流的现象,学生往往被动的参与教育过程,缺乏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独立自主的积极精神。 例如我班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便表现出交往经验与技巧的不足。而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又容易形成学生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分享、助人等不良个性,造成交往障碍。通过近一个学期观察、分析,我发现我班学生以下两种类型者居多: 1、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 这类学生外表看起来开朗活泼,在群体活动中,参与积极性高,但只喜欢居主导地位,事事想占上风,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当他人的意见、态度与其意愿相违背时,往往采取攻击性行为,常常用语言和行动强迫别人接受他的观点、要求。这类学生由于“头上长角,浑身长刺”,使大家敬而远之。攻击性强的儿童往往缺乏解决交往问题的策略,他们不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善于进行交际。 2、自卑懦弱,依赖性强 这类学生在学校表现出性格内向(家庭表现则相反),整天不吭声,不主动与人交往;在学习活动中退缩,不敢表现自己的才能;在集体活动中,不积极参与,处于被动的角色,往往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大家对他说不上喜欢,也没有什么讨厌之感,他是否介入到同伴中来,大家并不在意。这类学生遇到不公平待遇,则忍耐或以哭泣来表示反抗,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困难只会求助于家长、老师。 (二)理论分析 首先从交往教学论看,交往教学理论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沙勒和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 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交往教学论将教学活动看成是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活动。人在交往中学习和生活,师生交往是学校学习和生活方式。交往教学就是交往活动的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教育资料等语言符号中介进行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来往或沟通、情感交流和为达成一致的相互理解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二、研究的目的: 1、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它可以通过探索开发潜能的途径和方法的学习、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2、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顾问,可以信赖的朋友,前进路上的引导者。 3、使学生掌握一些交往的实际技巧。 三、研究的内容: 互动交往中不同层次的交往对象的交往,对交往效果的影响、作用;校园交往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利用。 1、交往个体研究 良好的个体素质是人际关系得以正常发展的基础,具有独立性的儿童往往处事镇定、自信,能给他人以更多的帮助,在同辈群体中也享有更高的威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鼓励、启发,提供适当的帮助,还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加以评价。及时而积极的反馈,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信心,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堂师生交往的研究: 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是从属型交往。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儿童对于大人提出的问题或指示基本上是响应性的。 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学,应是在师生沟通与对话中实现生命的发展。这意味着教学是一种交往,师生在对话中要有心灵的感应,思想的碰撞乃至意识的交锋。课堂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主渠道。在课堂交往实践中,教师要努力为全体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和时间。注意保护学生交往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师生的交往给予认真的对待。这种尊重态度,是交往的基础,是教师对交往重视的言传身教。它实现着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 3、生生交往行为的研究: 主要研究在校园生活交往中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缺乏主动性,但它却是学生学习交往的基础。儿童对小伙伴的交往是对称型交往。他们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因为他们有类似的经历、想着类似的事情,而且他们在一起不受权威的束缚。 4、交往语言的研究: 德国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特别强调人际交往中的“话语”、“言说”、“表达”等在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语言是交往活动的中介,一个成功的交往活动,不仅是说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使对话双方彼此认同。 对交往语言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交往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明白表达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措辞;而表达同样的措辞,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语气、节奏、手势和表情。在交际实践中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 5、交往技能研究 一个儿童不能遵循交往规则,不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自然在人群中不受欢迎,甚至被排斥,从而影响他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应该在礼貌、交谈、助人、仪表等方面通过学科渗透或举行活动给予适当的社交技能指导。 (1)学会关心他人。 (2)学会称赞他人。 (3)学会解决冲突。 6、交往观念的研究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儿童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尤其是目前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对象,孩子很容易形成“众人为我,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式,养成“独尊”的习惯;与正常社会交往所需的平等合作精神相悖,自然地抑制了儿童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发展。在重视学生成长、培养学生技能、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让学生意识到他是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普通一员,让学生体会到家长、老师、同学也需要他的关心和体贴,逐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老师也不能高高在上,把自己看成是严厉的教育者、知识的权威,在情感上要贴近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十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 7、交往机会研究 行为的产生需要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离不开与人交往的经验。学生的社会生活圈子毕竟有限,交际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适当的与人交往的机会,逐步积累与人交往的经验。创造这种机会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实验。 (1)课内建立合作学习的形式。 (2)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资料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行动研究法:通过本课题成员的共同学习、实践、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调查研究法: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兴趣、电教课的学习效果等进行阶段性的访谈和问卷调查。 3、个案研究法:关注1—2名同学的个体发展情况并进行评价。 4、资料研究法: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课题研究最前沿的东西,为研究积累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课题研究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在保证理论学习材料和学习时间的同时,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步骤地采取集中学习、讨论和根据各人实际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使学习内容得以充分保证。两年来,我主要学习了以下材料: 1(《教育心理学习》(邵瑞珍等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83年10月第一版) 2(《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瑞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0年10月第一版) 3(《教育理论材料选编》(常州市教委教研室编,2000年3月) 4(《学生人格发展理论》(艾里克森著) (二)、积极探索,强化研究过程 研究一开始,对照研究计划,平时自觉学习相关理论,把“教”与“研”相结合,以“研”促“教”,以“教”推“研”,精心设计并上好每一节课。对课题组安排的研究课,课前由全体课题组成员就研究课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切磋,共同研究课的教学思路,最后由执教者执教。课后对研究课进行精心评价,采取执教者自评,听课教师互评等评价方式,科学,系统地、全面地对研究课进行评价,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为了使研究的方向明确,体现研究的实际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掌握学生的交往状况,调整完善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普遍提高学生课堂交往素质的基础上,重点确立并帮助1,2名“交往困难生”,并建立好“交往困难生档案”,设立“个案库”,潜心研究交往困难所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多渠道帮助困难生克服交往障碍,做到有实施,有记录,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呵护学生的成长。同时注意优秀个案的收集。相互交流,做好交流记录。除此之外,我还把平时学习、研讨的内容或过程形成书面材料,注意收集和整理,为课题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原始资料。为我今后的课题结题和课题成果的推广奠定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课题研究至今,明确了“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性,提高了教师对科研兴教的认识,课题研究丰富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也找到了自身素质与现代教育所需要的素质的差距,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来。从研究效果来看,课题研究提高了本人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民主意识得到了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它还培养了学生勇敢、自尊、友好、合作、互助、互勉等良好的品质,促进了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以及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通过研究,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1(从测量结果看,学生的人际交往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两年的研究中,我们先后对3个实验班和3个对照班,就学生的交往素质进行了研究前期和后期的测查。为了保证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选用由美国心理学家拉克莱卡、丹斯、韦克、肖和斯通(La Creca,Dandes,Wick,Shaw ,Stone,1988)等人制订的儿童社交焦虑感量表(SASC)。该量表是共有10道题,旨在测量儿童焦虑感中情感、认知和行为三方面的表现,它的用途十分广泛,并具有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信度高等特点。量表包括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对负面评价的恐惧,另一个是社交回避和苦恼。这两个因素彼此间有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为,0.27),且达到显著水平。由专职心理教师实施测评。结果表明学生的交往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实验前学生的交往素质发展状况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社交焦虑感测量比较(实验前测) 对负面评价的恐惧 社交回避和苦恼 总分 实验班(n=165) 7.16?1.97 4.61?1.85 11.77?2.73 对照班(n=154) 6.97?2.57 4.36?1.82 11.33?3.27 Z 0.74 1.21 1.30 表1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比班在各因素及总得分上虽有差异,但无显著,可视为来源于同一总体。 (2)实验后测结果 表2 实验班前后测比较: 对负面评价的恐惧 社交回避和苦恼 总分 前测(n=165) 7.16?1.97 4.61?1.85 11.77?2.73 后测(n=163) 6.64?2.51 4.20?1.80 10.85?3.23 Z 2.04* 1.97* 2.75** 注:* P<0.05;** P<0.01,以下同。 表2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各因素及总得分前后测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差异,表明实验班学生社交焦虑感有了显著,非常显著的下降。 表3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比较 对负面评价的恐惧 社交回避和苦恼 总分 实验班(n=163) 6.64?2.51 4.20?1.80 10.85?3.23 对照班(n=151) 6.89?1.89 4.70?1.60 11.51?2.76 Z 1.00 2.56* 1.97* 表3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社交回避和苦恼和总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显示实验班的社交回避和苦恼程度乃至总体焦虑感明显低于对照班的。 以上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人际交往素质的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实验班学生在对负面评价的恐惧、社交回避和苦恼乃至社交焦虑感总得分都低于对照班学生在相同项目上的得分,并且在社交回避和苦恼乃至社交焦虑感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表明实验班学生的人际交往素质显著优于对照班学生。 2(由于“教师满堂灌,学生靠模仿”的被动学习状态和单向注入形式的改变,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堂的合作讨论和交流,扩大了信息交流的渠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探求知识,获取知识,并能大胆地向老师提问,同学之间发表不同的见解,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3(本课题研究有利于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在课堂交往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本课题的研究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由于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会教、善教,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通过集体交流,合作激智,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流的过程,不但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而且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通过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1(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师逐步确立了“为学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现代教学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转变成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活动,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由过去传统的、单纯的知识传播者、灌输者转变成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和个性能力得到的同步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促进者。 2(教学能力得以提高。在实践中能自觉地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广泛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3(科研能力得以提高。 七、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两年来的研究,我虽然在“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中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探索了一些新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往素质,还要注意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由于部分学生家长的综合素质较差,教育方式的不当,或者家庭情况的复杂、学生个体的差异也造成了一些学生交往上的困难,对于一些交往能力发展较慢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往素质,张扬学生个性的新途径,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常抓不懈的工作。我的课题研究虽然到了结题阶段,但我的探索与研究还在继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与追求,使教科研工作不断走向完善,真正发挥好科研先导的作用。 八、结论 研究表明,在交往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合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素质,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践行“为学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现代教学观念,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本文档为【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12-11
浏览量: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