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藏经

中藏经

举报
开通vip

中藏经中藏经 汉?谯郡华佗元化撰 中藏经 重校华氏中藏经序 《华氏中藏经》见郑樵《通志?艺文略》,为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同。云:汉?谯郡华佗 元化撰。《宋史?艺文志》华氏作黄,盖误。今世传本有八卷,吴勉学刊在《古今医统》中。 余以乾隆丁未年入翰林,在都见赵文敏手写本。卷上,自第十篇"性急则脉急"已下起,至第二十九篇为一卷;卷下,自万应圆药方至末为一卷;失其中卷。审是真迹。后归张太史锦芳,其弟录 稿赠余。又以嘉庆戊辰年乞假南归,在吴门见周氏所藏元人写本,亦称赵书,具有上、中、下三 卷,而缺"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

中藏经
中藏经 汉?谯郡华佗元化撰 中藏经 重校华氏中藏经序 《华氏中藏经》见郑樵《通志?艺文略》,为一卷,陈振孙《书录解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同。云:汉?谯郡华佗 元化撰。《宋史?艺文志》华氏作黄,盖误。今世传本有八卷,吴勉学刊在《古今医统》中。 余以乾隆丁未年入翰林,在都见赵文敏手写本。卷上,自第十篇"性急则脉急"已下起,至第二十九篇为一卷;卷下,自万应圆药方至末为一卷;失其中卷。审是真迹。后归张太史锦芳,其弟录 稿赠余。又以嘉庆戊辰年乞假南归,在吴门见周氏所藏元人写本,亦称赵书,具有上、中、下三 卷,而缺"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及"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两篇。合前后二本,校勘明本,每篇脱落舛误,凡有数百字。其方药名件、次序、分量,俱经后人改易,或有删去其方者。 今以赵写两本为定。 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考《隋书?经籍志》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 部脉经》一卷,疑即是中卷"论诊杂病必死候"已下二篇,故不在赵写本中,未敢定之。邓处中之 名不见书传,陈振孙亦云:"自言为华先生外孙,称此书因梦得于石函,莫可考也。"序末称"甲寅秋九月序",古人亦无以干支纪岁不著岁字者,疑其序伪作。至一卷、三卷、八卷分合之异, 则后人所改。赵写本旁注有高宗、孝宗庙讳,又称有库本、陆本异同,是依宋本手录。元代不避 宋讳,而不更其字,可见古人审慎阙疑之意。 此书四库书既未录存,又两见赵写善本,急宜刊刻,以公同好。卷下万应圆等,皆以丸散治疾, 而无汤药。古人配合药物分量,案五脏五味,配以五行生成之数。今俗医任意增减,不识君、臣、 佐、使,是以古人有"不服药为中医"之叹。要知外科丸散,率用古方分量,故其效过于内科。此 即古方不可增减之明证。余所得宋本医学书甚多,皆足证明人改乱古书之谬,惜无深通医理者与 共证之。 嘉庆十三年太岁戊辰十月四日孙星衍撰序于安德使署之平津馆 华氏中藏经序 应灵洞主探微真人少室山邓处中撰 华先生讳佗,字元化,性好恬淡,喜味方书。多游名山幽洞,往往有所遇。一日,因酒息于公宜 山古洞前,忽闻人论疗病之法,先生讶其异,潜逼洞窃听。须臾,有人云:"华生在迩,术可付焉。"复有一人曰:"道生性贪,不悯生灵,安可付也?"先生不觉愈骇,跃入洞,见二老人,衣木 皮,顶草冠。先生躬趋左右而拜曰:"适闻贤者论方术,遂乃忘归。况济人之道,素所好为。所 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验,徒自不足耳。愿贤者少察愚诚,乞与开悟,终身不负恩。"首坐先生云:"术亦不惜,恐异日与子为累。若无高下,无贫富,无贵贱,不务财贿,不惮劳苦,矜老恤 幼为急,然后可脱子祸。"先生再拜谢曰:"贤圣之语,一一不敢忘,俱能从之。"二老笑指东洞 云:"石床上有一书函,子自取之,速出吾居,勿示俗流,宜秘密之。"先生时得书,回首已不见老人。先生慑怯离洞,忽然不见,云奔雨泻,石洞摧塌。既览其方,论多奇怪。从兹施试,效无 不存神。先生未六旬,果为魏所戮,老人之言预有斯验。余乃先生外孙也,因吊先生寝室,梦先 生引余坐,语:"《中藏经》真活人法也!子可取之,勿传非人。"余觉,惊怖不定,遂讨先生旧物,获石函一具,开之,得书一帙,乃《中藏经》也。予性拙于用,复授次子思,因以志其实。 甲寅秋九月序 卷上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H.1.1.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痞。是以 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此天地之常也。人有 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此人之常也。 H.1.2.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而热发,痞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 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纬盈亏,星辰差忒, 日月交蚀,慧孛飞走,乃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则天地之蒸痞也;土起石立,则天地之痈疽 也;暴风疾雨,则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则天地之枯焦也。鉴者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 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人之危厄死生,禀于天地。 H.1.3.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而舒缓;阴生于 寒,寒则拳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 H.1.4.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见天 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此, 如其神耳!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H.2.1.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 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 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 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由天地痞而人气厥。 H.2.2.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 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之亦智也。《金匮》曰:秋首养阳,春首养 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 此之谓也。 H.2.3.呜呼!凡愚岂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 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死生告陈。 H.2.4.殊不知脉有五死,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 阳候多语,阴症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阴阳运动,得时而 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死生致理,阴阳中明。 H.2.5.阴气下而不上曰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绝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 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有 攀陵。 H.2.6.上通三寸,曰阳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阴之鬼程。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 匀停。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 趣,无所不灵。 生成论第三 H.3.1.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 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则生成之道,循环无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 休息。故《金匮》、《至真要论》云: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 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源。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 始终。从之则吉,逆之则凶。 H.3.2.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含于人。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 终无始,神仙不死矣。 阳厥论第四 H.4.1.骤风暴热,云物飞颺。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雨。水竭土壤,时岁大旱。 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阳厥也。 H.4.2.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 心烦,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 狂言妄语,不辨亲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与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 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之阳厥也。 H.4.3.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阴厥论第五 H.5.1.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飖,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霖霪,泉生田野。 山摧地裂,土坏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阴厥也。 H.5.2.暴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 语言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活,吞吐酸渌,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 H.5.3.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 过三日勿治。 阴阳痞格论第六 H.6.1.阳气上而不下曰痞,阴气下而不上亦曰痞。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痞 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 H.6.2.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疸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 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疸为黄疸也,厥为寒厥也,由阴阳痞格不通而生焉。 H.6.3..阳燔则治以水,阴厥则助以火,乃阴阳相济之道耳。 寒热论第七 H.7.1.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 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阴盛也,皮热 而热者阳盛也。发热于下,则阴中之阳邪也;发热于上,则阳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则阳中之 阴邪也;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也。寒而颊赤多言者,阳中之阴邪也。热而面青多言者,阴中 之阳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阴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 H.7.2.阴中之阴中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中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脉候, 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 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 也。 H.7.3.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阴阳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从天地阴阳者也。从者生,逆者死。 寒之又寒者死,热之又热者生。《金匮大要论》云:夜发寒者从,夜发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 发寒者逆。从逆之兆,亦在乎审明。 虚实大要论第八 H.8.1.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上实,下虚下实,状各不同,宜深消息。 H.8.2.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寒,语声破散, 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也。 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也。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 H.8.3.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舌肿胀,咽喉闭塞, 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热,疮疽并起,悲喜时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 舒畅,血不流通,此脏之实也。诊其脉,举按俱盛者,实也。又,长、浮、数、疾、洪、紧、弦、 大,俱曰实也。看在何经,而断其脏也。 H.8.4.头疼目赤,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血气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肿痛,轻按之痛,重按之快, 食饮如故,曰腑实也。诊其脉,浮而实大者是也。 H.8.5.皮肤搔痒,肌肉胀,食饮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脉,轻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 此乃腑虚也。看在何经,而正其时也。 H.8.6.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食饮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诊其脉,左右寸口沉 结实大者,上实也。 H.8.7.颊赤心忪,举动颤栗,语声嘶嗄,唇焦口干,喘乏无力,面少颜色,颐颔肿满;诊其左右 寸脉弱而微者,上虚也。 H.8.8.大小便难,饮食如故,腰脚沉重,脐腹疼痛,诊其左右手脉,尺中脉伏而涩者,下实也。 H.8.9.大小便难,饮食进退,腰脚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艰难,气上奔冲,梦寐危险。诊其左右 尺中脉滑而涩者,下虚也。病人脉微、涩、短、小,俱属下虚也。 上下不宁论第九 H.9.1.脾病者,上下不宁。何谓也?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 也,属阳。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为阴不足也。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 宁则为阳不足也。阳不足,则发寒。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 脾如疟也。 H.9.2.谓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 脾居其中,病则如斯耳。他脏上下,皆法于此也。 脉要论第十 H.10.1.脉者,乃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 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 顺此者从也。 H.10.2.又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诸紧为痛,诸浮为风,诸滑为虚,诸伏为聚,诸长为实,诸短 为虚。 H.10.3.又短、涩、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阴得阴者从,阳得阳 者顺,违之者逆。 H.10.4.阴阳消息,以经而处之。假令数在左手,得之浮者,热入小肠;得之沉者,热入于心。 余皆仿此。 五色脉论第十一 H.11.1.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 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五绝者死。 H.11.2.夫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 H.11.3.然五色虽见,而五脉不见,即非病者矣。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H.12.1.病风人,脉紧、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生。 H.12.2.病气人,一身悉肿,四肢不收,喘无时,厥逆不温,脉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 H.12.3.病劳人,脱肛,骨肉相失,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梦寐交侵,呼吸不相从,昼凉夜热 者死;吐脓血者亦死;其脉不数,有根蒂者,及颊不赤者生。 H.12.4.病肠澼者,下脓血,病人脉急,皮热,食不入,腹胀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脉沉细而 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脉沉浮有力而不绝者生。 H.12.5.病热人,四肢厥,脉弱,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温,脉大,语 狂,无睡者生。 H.12.6.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脉数,喘息,目直者死;脉有力而不喘者生。 H.12.7.阳病人,精神颠倒,寐而不醒,言语失次,脉候浮沉有力者生;无力及食不入胃,下利 不定者死。 H.12.8.久病人,脉大身瘦,食不充肠,言如不病,坐卧困顿者死;若饮食进退,脉小而有力, 言语轻嘶,额无黑气,大便结涩者生。 H.12.9.大凡阳病阴证,阴病阳证,身瘦脉大,肥人脉衰,上下交变,阴阳颠倒,冷热相乘,皆 属不吉。从者生,逆者死。治疗之法,宜深消息。 生死要论第十三 H.13.0.凡不病而五行绝者死,不病而性变者死,不病而暴语妄者死,不病而暴不语者死,不病 而暴喘促者死,不病而暴强厥者死,不病而暴目盲者死,不病而暴耳聋者死,不病而暴痿缓者死, 不病而暴肿满者死,不病而暴大小便结者死,不病而暴无脉者死,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此皆 内气先尽故也。逆者即死,顺者二年,无有生者也。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H.14.1.病有灾怪,何谓也?病者应寒而反热,应热而反寒,应吐而不吐,应泻而不泻,应汗而不 汗,应语而不语,应寐而不寐,应水而不水,皆属灾怪也。此乃五脏之气不相随从而致之矣。 H.14.2.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谓主客运气俱不得时也。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H.15.1.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阳之发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蓄在中。行之极也,有 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者,有寤而不寐者, 有寐而不寤者,有能食而不便利者,有不能食而便自利者,有能言而声清者,有不能言而声昧者, 状各不同,皆生六腑也。 H.15.2.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之;喜其冰者,以冰助 之。病者之乐,慎勿违背,亦不可强抑之也。如此从顺,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矣。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H.16.1.病起于五脏者,皆阴之属也。其发也,或偏枯,或痿躄,或外寒而内热,或外热而内寒, 或心腹膨胀,或手足拳挛,或口眼不正,或皮肤不仁,或行步艰难,或身体强硬,或吐泻不息, 或疼痛不宁,或暴无语,或久无音,绵绵默默,状若死人。如斯之候,备出于阴。 H.16.2.阴之盛也,阳必不足;阳之盛也,阴必不盈。故前论云: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不足 则济之以水母者是也。 H.16.3.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温者温之,喜其热者热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汤者汤之。温热 汤火,亦在其宜,慎勿强之。如是,则万全其万。水火之法,真阴阳也。治救之道,当详明矣。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H.17.1.风中有五者,谓肝、心、脾、肺、肾也。五脏之中,其言生死,状各不同。 H.17.2.心风之状:汗自出而好偃,仰卧不可转侧,言语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于心俞灸之; 若唇面或青或黄,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动不休者,心绝也,不可救,过五六日即死耳。 H.17.3.肝风之状:青色围目连额上,但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而目直视,唇面俱青者死。肝 风宜于肝俞灸之。 H.17.4.脾风之状: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持。若手足未青而面黄者可治,不 然即死。脾风宜于脾俞灸之。 H.17.5.肾风之状:但踞坐,而腰脚重痛也。视其胁下,未生黄点者可治,不然即死矣。肾风宜 灸肾俞穴也。 H.17.6.肺风之状: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语者 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风宜于肺俞灸之。 H.17.7.凡诊其脉,滑而散者风也。缓而大,浮而紧,软而弱,皆属风也。 H.17.8.中风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也。 H.17.9.又中风之病,口噤筋急,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 H.17.10.又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也;肝肾俱中风,则手足不遂也。 H.17.11.风之厥,皆由于四时不从之气,故为病焉。有瘾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历节者, 有癫厥者,有疼痛者,有聋瞽者,有疮癞者,有胀满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 痒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风也。其脉浮虚者,自虚而得之;实大者,自实而得之;弦紧者,汗出 而得之;喘乏者,饮酒而得之;癫厥者,自劳而得之;手足不遂者,言语蹇涩者,房中而得之; 瘾疹者,自痹湿而得之;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聋瞽疮癞者,自五味饮食冒犯禁忌而得 之。千端万状,莫离于五脏六腑而生矣。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积聚癥瘕杂虫论第十八 H.18.1.积聚癥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 H.18.2.久之不除也,或积或聚,或癥或瘕,或变为虫,其状各异。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 有为病缓者,有为病速者,有疼者,有痒者,有生头足者,有如抔块者,势类不同。盖因内外相 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抟,交合而成也。积者系于脏也,聚者系于腑也,癥者系于气也,瘕者系 于血也,虫者乃血气食物相感而化也。 H.18.3.故积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虫有九,其名各不同也。积有心、肝、脾、肺、 肾之五名也;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癥有劳、气、冷、热、虚、实、 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之八名也;虫有伏、 蛇、白、肉、肺、胃、赤、弱、蛲之九名也。为病之说,出于诸论;治疗之法,皆具于后。 劳伤论第十九 H.19.1.劳者,劳于神气也;伤者,伤于形容也。饥饱无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 则伤肾,起居过常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又,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败于内。 昼感之则病荣,夜感之则病卫。荣卫经行,内外交运,而各从其昼夜也。 H.19.2.劳于一,一起为二,二传于三,三通于四,四干于五,五复犯一。一至于五,邪乃深藏, 真气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气弱,饮食减,行步艰难。及其如此,虽司命亦不能生也。 H.19.3.故调神气论曰:调神气,慎酒色,节起居,省思虑,薄滋味者,长生之大端也。 H.19.4.诊其脉,甚数、甚急、甚细、甚弱、甚微、甚涩、甚滑、甚短、甚长、甚浮、甚沉、甚 紧、甚弦、甚洪、甚实,皆生于劳伤。 传尸论第二十 H.20.0.传尸者,非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其 疾也。其候:或咳嗽不已,或胸膈妨闷,或肢体疼痛,或肌肤消瘦,或饮食不入,或吐利不定, 或吐脓血,或嗜水浆,或好歌咏,或爱悲愁,或癫风发歇,或便溺艰难。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风 雨而来,或问病吊丧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或因气聚,或因血行,或露卧于田野,或偶会于园 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治疗之方,备于篇末。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H.21.0.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于形证脉气,若非诊察,无 由识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 其于脉证,具如篇末。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H.22.1.肝者,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王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而软,虚 而宽,故其脉弦。软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弦长曰平,反此曰病。脉虚而弦,是谓太过,病在 外。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实而微,是谓不及,病在内。不及则令人胸痛,引两胁胀满。 H.22.2.大凡肝实则引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其气逆,则头痛、耳聋、 颊赤。 H.22.3.其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主胁肋满,小便难,头痛,目眩。其脉急甚,恶言;微急, 气在胸胁下;缓甚,呕逆;微缓,水痹;大急,内痈吐血;微大,筋痹;小甚,多饮;微大,消 瘅;滑甚,颓疝;微滑,遗溺;涩甚,流饮;微涩,疭挛挛也。 H.22.4.又,肝之积气在胁,久不去,发为咳逆,或为痎疟也。 H.22.5.虚则梦花草茸茸,实则梦山林茂盛。 H.22.6.肝之病,旦喜,晚甚,夜静。 H.22.7.肝病则头痛、胁痛,目眩、肢满、囊缩、小便不通,十日死。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 其脉当弦长而急,反短而涩,乃金克木也,十死不治。 H.22.8.又,肝中寒,则两臂痛不能举,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 涩者是也。 H.22.9.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 其脉左关阴实者是也。 H.22.10.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而气急, 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H.23.1.胆者,中正之腑也,号曰将军,决断出焉,言能喜怒刚柔也。与肝为表里,足少阳是其 经也。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实则伤热,热则惊悸,精神不守,卧起不宁。 H.23.2.又,玄水发,则其根在于胆,先从头面起,肿至足也。 H.23.3.又,肝咳久不已,则传邪入于胆,呕清苦汁也。 H.23.4.又,胆病则喜太息,口苦,呕清汁,心中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然数唾。 H.23.5.又,胆胀则舌下痛,口苦,太息也。 H.23.6.邪气客于胆,则梦斗讼。 H.23.7.其脉诊在左手关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 H.23.8.胆实热,则精神不守。 H.23.9.又胆热,则多睡。胆冷,则无眠。 H.23.10.又,左关上脉,阳微者,胆虚也;阳数者,胆实也;阳虚者,胆绝也。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H.24.1.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为表里,神之所舍。又主于血,属于火,王于 夏,手少阴是其经也。凡夏脉钩,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来盛去亦盛,此为太过,病在 外;来衰去盛,此为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身热而骨痛,口疮,舌焦,引水;不及则令人烦 躁,上为咳唾,下为气泄。其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脉来累累连属,其中微曲,曰 病。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 H.24.2.又,思虑过多则怵惕,怵惕伤心,心伤则神失,神失则恐惧。 H.24.3.又,真心痛,手足寒,过节五寸,则旦得夕死,夕得旦死。 H.24.4.又,心有水气则痹,气滞身肿,不得卧,烦而躁,其阴肿也。 H.24.5.又,心中风,则翕翕发热,不能行立,心中饥而不能食,食则吐呕。 H.24.6.夏,心王。左手寸口脉洪、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则病。若沉而滑者,水来克火,十 死不治;弦而长者,木来归子,其病自愈。缓而大者,土来入火,为微邪相干,无所害。 H.24.7.又,心病则胸中痛,四肢满胀,肩背臂膊皆痛。虚则多惊悸,惕惕然无眠,胸腹及腰背 引痛,喜悲,时眩仆。心积气久不去,则苦忧烦,心中痛。 H.24.8.实则喜笑不息,梦火发。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邪气客于心,则梦山丘烟火。心胀, 则心烦短气,夜卧不宁。 H.24.9.心腹痛,懊,肿,气往来上下行,痛有时休作,心腹中热,喜水,涎出,是蛔蚑心也。 H.24.10.心病则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H.24.11.又,左手寸口脉大甚,则手内热赤,肿太甚,则胸中满而烦,澹澹,面赤,目黄也。 H.24.12.又,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关膈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 H.24.13.心虚则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乱。 H.24.14.心脉沉小而紧,浮,主气喘。若心下气坚实不下,喜咽干,手热、烦满、多忘、太息, 此得之思忧虑太过也。 H.24.15.其脉急甚,则发狂笑;微缓,则吐血;大甚,则喉闭;微大,则心痛引背,善泪出;小 甚,则哕;微小,则笑,消瘅;滑甚,则为渴,微滑,则心疝引脐,腹鸣;涩甚,则喑不能言; 微涩,则血溢,手足厥,耳鸣,癫疾。 H.24.16.又,心脉搏坚而长,主舌强不能语;软而散,当慑怯不食也。又急甚则心疝,脐下有病 形,烦闷少气,大热上煎。 H.24.17.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今反黑者, 水克火,十死不治。 H.24.18.又,心之积,沉之而空空然,时上下往来无常处。 H.24.19.病胸满、悸,腰腹中热,颊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则呕血,夏瘥冬甚。宜急疗之, 止于旬日也。 H.24.20.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面黄目赤者亦死。赤如衃血亦死。又,忧恚思虑太过,心气 内索,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扁鹊曰:心绝则一日死。色见凶多,而人虽健敏,名为行 尸,一岁之中,祸必至矣。 H.24.21.又,其人语声前宽而后急,后声不接前声,其声浊恶,其口不正,冒昧喜笑,此风入心 也。 H.24.22.又心伤则心坏,为水所乘,身体手足不遂,骨节解,舒缓不自由,下利无休息,此疾急 宜治之,不过十日而亡也。又,笑不待呻而复忧,此水乘火也。阴系于阳,阴起阳伏,伏则生热, 热则生狂,冒昧妄乱,言语错误,不可采问,心已损矣。扁鹊曰:其人唇口赤,即可治,青黑即 死。 H.24.23.又,心疟则先烦而后渴,翕翕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 H.24.24.心气实,则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 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心气实,胸腹中苦痛,言语战栗,恶 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衄血,诊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H.25.1.小肠者,受盛之腑也,与心为表里,手太阳是其经也。 H.25.2.心与小肠绝者,六日死。绝则发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 H.25.3.又,心咳久不已,则传小肠,小肠咳,则气咳俱出也。 H.25.4.小肠实则伤热,热则口生疮。虚则生寒,寒则泄浓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肠也。又, 小肠寒则下肿重,有热久不出,则渐生痔疾。 H.25.5.有积,则当暮发热,明旦而止也。 H.25.6.病气,发则令人腰下重,食则窘迫而便难,是其候也。小肠胀,则小腹胀,引腹而痛也。 H.25.7.厥邪入小肠,则梦聚井邑中,或咽痛颔肿,不可回首,肩如杖,脚如折也。 H.25.8.又,黄帝曰:心者主也,神之舍也,其脏周密而不伤。伤,神去,神去则身亡矣。故人 心多不病,病即死,不可治也。惟小肠受病多矣。 H.25.9.又,左手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六日死。 H.25.10.病脐痹,小腹中有疝瘕也。 H.25.11.左手寸口脉实大者,小肠实也。有热邪,则小便赤涩。又,实热则口生疮,身热去来, 心中烦满,体重。 H.25.12.又,小肠主于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 H.25.13.虚则左寸口脉浮而微软弱,不禁按,病为惊狂无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语者是也。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H.26.1.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王于四季,正王 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扁鹊曰:脾病则面色萎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 四肢缓;虚则精不胜,元气乏,失溺不能自持。其脉来似水之流,曰太过,病在外;其脉来如鸟 之距,曰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语言蹇涩;不及,令人中满不食,乏力,手足 缓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肿胀,溏泻不时,梦中饮食。脾脉来而和柔,去似鸡距践地,曰平。 脉来实而满,稍数,如鸡举足,曰病。又,如乌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曰死。 H.26.2.中风,则翕翕发热,状若醉人,腹中烦满,皮肉,短气者,是也。王时,其脉阿阿 然缓,曰平;反弦急者,肝来克脾,真鬼相遇,大凶之兆;反微涩而短者,肺来乘脾,不治而自 愈;反沉而滑者,肾来从脾,亦为不妨;反浮而洪,心来生脾,不为疾耳。 H.26.3.脾病,面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手足爪甲青,四肢逆,吐食,百节疼痛不 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此十死不治也。 H.26.4.又,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心腹胀满,身体重,肢节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脉微 缓而长者,可治。 H.26.5.脾气虚则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注,利下也。 H.26.6.又,积聚久不愈,则四肢不收,黄疸,饮食不为肌肤,气满胀而喘不定也。 H.26.7.又,脾实则时梦筑垣墙、盖屋,脾盛则梦歌乐,虚则梦饮食不足。厥邪客于脾,则梦大 泽丘陵,风雨坏屋。 H.26.8.脾胀则善哕,四肢急,体重,不食,善噫。 H.26.9.脾病则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 H.26.10.脉急甚则瘛疭,微急则胸膈中不利,食入而还出。脉缓甚则痿厥,微缓则风痿,四肢不 收。大甚则击仆,微大则痹,疝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则寒热作,微小则消瘅。滑甚则 疝,微滑则虫毒,肠鸣,中热。涩甚则肠,微涩则内溃,下脓血。 H.26.11.脾脉之至也,大而虚则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四肢汗出当 风也。 H.26.12.脾绝,则十日死。又脐出者,亦死。唇焦枯,无纹理而青黑者,脾先绝也。脾病,面黄 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则半岁死;色如枳实者,一月死。吉凶休否,皆见其色出于部分也。 又,口噤唇黑,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收持,大小便利无休歇,食饮不入,七日死。又,唇虽痿黄, 语声啭啭者可治。脾病疟气久不去,腹中痛鸣,徐徐热汗出,其人本意宽缓,今忽反常而嗔怒, 正言而鼻笑,不能答人者,此不过一月,祸必至矣。又,脾中寒热,则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 又脾病,则舌强语涩,转筋卵缩,牵阴股,引髀痛,身重,不思食,鼓胀,变则水泄不能卧者, 死不治也。 H.26.13.脾正热,则面黄目赤,季胁痛满也。寒则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 甚则颤栗如疟也。 H.26.14.临病之时,要在明证详脉,然后投汤圆,求其痊损耳。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H.27.1.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足阳明是其经也。 H.27.2.胃气绝则五日死。 H.27.3.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寒则腹中 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病甚则 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胃中热则唇黑, 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癫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 不化,中消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 H.27.4.病人鼻下平,则胃中病,渴者不可治。 H.27.5.胃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赤者,当病折腰。 H.27.6.其脉软而散者,病食痹。 H.27.7.右关上脉浮而大者,虚也;浮而短涩者,实也;浮而微滑者,亦实也;浮而迟者,寒也; 浮而数者实也。虚实寒热生死之法,察而端谨,则成神妙也。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H.28.1.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号为上将军,乃五脏之华盖也。外养皮毛,内荣肠胃,与大 肠为表里,手太阴是其经也。 H.28.2.肺气通于鼻,和则能知香臭矣。有寒则善咳,实则鼻流清涕。凡虚实寒热,则皆使人喘 嗽。实则梦刀兵恐惧,肩息,胸中满;虚则寒生,咳息,利下,少气力,多悲感。王于秋。 H.28.3.其脉浮而毛,曰平。又,浮而短涩者,肺脉也。其脉来毛而中央坚,两头虚,曰太过, 病在外;其脉来毛而微,曰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气逆,胸满,背痛;不及,则令人喘呼 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H.28.4.又,肺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平;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来如物之浮,如 风吹鸟背上毛者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又如以毛羽中人皮肤,其色赤,其毛折者死。又,微毛 曰平,毛多曰病。毛而弦者曰春病,弦甚曰即病。又,肺病吐衄血,皮热、脉数、颊赤者,死也。 又,久咳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涩今反浮大,色当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也。肺病 喘咳,身但寒无热,脉迟微者,可治。秋王于肺,其脉当浮涩而短,曰平。而反洪大而长,是火 刑金,亦不可治。又,得软而滑者,肾来乘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缓者,是脾来生肺,不治而 瘥。反弦而长者,是肺被肝从,为微邪,虽病不妨。 H.28.5.虚则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气,胸背痛。有积,则胁下胀满。 H.28.6.中风,则口燥而喘,身运而重,汗出而冒闷。其脉按之虚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H.28.7.中热,则唾血。其脉细、紧、浮、数、芤、滑,皆失血病。此由躁扰、嗔怒、劳伤得之, 气壅结所为也。 H.28.8.肺胀,则其人喘咳而目如脱,其脉浮大者是也。 H.28.9.又,肺痿则吐涎沫而咽干。欲饮者,为愈;不饮,则未瘥。 H.28.10.又,咳而遗溺者,上虚不能制下也。其脉沉浊者,病在内;浮清者,病在外。 H.28.11.肺死,则鼻孔开而黑枯,喘而目直视也。又,肺绝则十二日死,其状足满、泻痢不觉出 也,面白目青,此谓乱经。此虽天命,亦不可治。 H.28.12.又,饮酒当风,中于肺,则咳嗽喘闷。见血者,不可治;无血者,可治;面黄目白者, 可治。 H.28.13.肺病颊赤者死。又,言音喘急、短气、好唾,此为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 兆也。 H.28.14.又,阳气上而不降,燔于肺,肺自结邪,胀满,喘急,狂言,瞑目,非常所说而口鼻张, 大小便头俱胀,饮水无度,此因热伤于肺,肺化为血,不可治,则半岁死。 H.28.15.又,肺疟使人心寒,寒甚则发热,寒热往来,休作不定,多惊,咳喘,如有所见者是也。 其脉浮而紧,又滑而数,又迟涩而小,皆为肺疟之脉也。 H.28.16.又,其人素声清而雄者,暴不响亮,而拖气用力,言语难出,视不转睛,虽未为病,其 人不久。 H.28.17.又,肺病,实则上气喘急,咳嗽,身热,脉大也。虚则力乏、喘促、右胁胀、语言气短 者是也。 H.28.18.又,乍寒乍热,鼻塞,颐赤,面白,皆肺病之候也。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H.29.1.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送之司,号监仓之官。肺病久不已,则传入大肠。手阳明是其 经也。 H.29.2.寒则泄,热则结,绝则泄利无度,利绝而死也,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又, 实热则胀满而大便不通,虚寒则滑泄不定。大肠乍虚乍实,乍来乍去。寒则溏泄,热则垢重,有 积物则寒栗而发热,有如疟状也。积冷不去则当脐而痛,不能久立,痛已则泄白物是也。虚则喜 满,喘咳而喉咽中如核妨矣。 卷中 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H.30.1.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男以闭精,女以包血,与膀胱为表里,足少阴 太阳是其经也。 H.30.2.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王于冬。 H.30.3.其脉沉濡曰平,反此者病。其脉弹石,名曰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为不及,病在 内。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及,则令人心悬如饥,中清,脊中痛,少肠腹满, 小便滑,变赤黄色也。又,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平。又,来如引葛,按之益坚, 曰病;来如转索,辟辟如弹石,曰死。又,肾脉但石,无胃气亦死。 H.30.4.肾有水,则腹大,脐肿,腰重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头汗出,是为逆寒。大便难, 其面反瘦也。 H.30.5.肾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痛,小腹结痛,气上冲心,脉当沉细而 滑,今反浮大而缓,其色当黑,今其反者,是土来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也。 H.30.6.又,肾病面色黑,其气虚弱,翕翕少气,两耳若聋,精自出,饮食少,小便清,膝下冷, 其脉沉滑而迟,为可治。 H.30.7.又,冬脉沉濡而滑曰平,反浮涩而短,肺来乘肾,虽病易治。反弦细而长者,肝来乘肾, 不治自愈。反浮大而洪,心来乘肾,不为害。 H.30.8.肾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 乐也。阴邪入肾则骨痛,腰上引项脊背疼,此皆举重用力及遇房汗出,当风浴水,或久立则伤肾 也。 H.30.9.又,其脉急甚则肾痿瘕疾,微急则沉厥,奔豚,足不收。缓甚则折脊,微缓则洞泄,食 不化,入咽还出。大甚则阴痿,微大则石水起脐下至小腹。其肿埵埵然而上至胃脘者,死不治。 小甚则洞泄,微小则消瘅。滑甚则癃,微滑则骨痿,坐弗能起,目视见花。涩甚则大壅塞,微 涩则不月,痔疾。 . H.30.10.又,其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脓气在阴中及腹内,名曰肾痹。得之因浴冷水而卧。 H.30.11.脉来沉而大坚,浮而紧。苦手足骨肿,厥,阴痿不起,腰背疼,小腹肿,心下水气,时 胀满而洞泄。此皆浴水中,身未干而合房得之也。 H.30.12.虚则梦舟溺人,得其时,梦伏水中,若有所畏。盛实则梦腰脊离解不相属。厥邪客于肾, 则梦临深投水中。 H.30.13.肾胀,则腹痛满引背,怏怏然,腰痹痛。 H.30.14.肾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H.30.15.肾生病,则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心烦而痛,黄疸,肠澼,痿厥,腰脊背急痛, 嗜卧,足下热而痛,胻酸。病久不已,则腿筋痛,小便闭,而两胁胀,支满,目盲者死。 H.30.16.肾之积,苦腰脊相引而疼,饥见饱减,此肾中寒结在脐下也。诸积大法,其脉来细软而 附骨者是也。 H.30.17.又,面黑目白,肾已内伤,八日死。又阴缩,小便不出,出而不快者,亦死。又其色青 黄,连耳左右,其人年三十许,百日死。若偏在一边,一月死。 H.30.18.实则烦闷,脐下重;热则口舌干焦,而小便涩黄;寒则阴中与腰脊俱疼,面黑耳干,哕 而不食,或呕血者,是也。又,喉中鸣,坐而喘咳,唾血出,亦为肾虚寒,气欲绝也。寒热虚实 既明,详细调救,即十可十全之道也。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H.31.1.膀胱者,津液之腑,与肾为表里,号曰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阳是其经也。总通于五 腑,所以五腑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也。 H.31.2.伤热,则小便不利。热入膀胱,则其气急,而苦小便黄涩也。膀胱寒,则小便数而清也。 H.31.3.又,石水发,则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其腹胀大者是也。 H.31.4.又,膀胱咳久不已,则传入三焦,肠满而不欲饮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热则食 不入胃;寒则精神不守,泄利不止,语声不出也;实则上绝于心,气不行也;虚则引起气之于肺 也。其三焦之气和,则五脏六腑皆和,逆则皆逆。膀胱中有厥阴气,则梦行不快;满胀,则小便 不下,脐下重闷,或肩痛也。绝则三日死,死时鸡鸣也。其三焦之论,备云于后。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H.32.0.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 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 于此者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名霍乱,下则曰走哺。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 无形者也,亦号曰孤独之腑。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络之系也; 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实。呼吸有病,则苦腹胀气满,小腹坚, 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溢则作水,留则为胀。足太阳是其经也。又,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而身无 汗,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之类,腹胀,时时胁肋痛也。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 嗌干,津不纳也。实则食已还出,膨膨然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而头面肿也。中焦实热, 则上下不通,腹胀而喘咳,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而不通也。寒则下痢不止,食饮不消而中 满也。虚则腹鸣鼓胀也。下焦实热,则小便不通,而大便难,苦重痛也。虚寒则大小便泄下而不 止。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宜修养矣。 论痹第三十三 H.33.1.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入腑,则病浅易治;入脏,则病深难治。而有 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而又有筋、骨、血、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 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入于肾,则名骨痹;入于心,则名血痹;入于脾,则名肉痹;入于肺, 则名气痹。感病则同,其治乃异。 H.33.2.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痒,或淋或 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言语蹇涩,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缩, 或口眼偏斜,或手足欹侧,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语,或能言语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滞, 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大腑闭塞,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 喘满而不寐,或昏冒而不醒。种种诸证,皆出于痹也。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 其于脉候形证、治疗之法,亦各不同焉。 论气痹第三十四 H.34.1.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而邪气愈 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 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真经既损, 难以医治。邪气不胜,易为痊愈。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涩者是也。 H.34.2.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此最为良法也。 论血痹第三十五 H.35.0.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抟,遂成其咎。 故使人血不能荣于外,气不能养于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 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于下;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于上,中先枯。则不能通疏。百证千 状,皆失血也。其脉,左手寸口脉结而不流利,或如断绝者是也。 论肉痹第三十六 H.36.1.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 肤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腠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故久不治则为肉痹也。肉痹之状,其 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往来涩者是也。 H.36.2.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依经补泻,以求其愈尔。 论筋痹第三十七 H.37.0.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 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故曰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圆。 治得其宜,即疾瘳已,不然则害人矣。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有力者是也。 论骨痹第三十八 H.38.0.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 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则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 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 为不遂;旁攻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 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治疗之法,列于后章。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H.39.0.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语言蹇涩,治之奈何?在上则吐之,在 中则泻之,在下则补之,在外则发之,在内则温之,按之,熨之也。吐,谓吐出其涎也;泻,谓 通其塞也;补,谓益其不足也;发,谓发其汗也;温,谓驱其湿也;按,谓散其气也;熨,谓助 其阳也。治之各合其宜,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脉浮则发之,脉滑则吐之,脉伏而涩则泻之,脉 紧则温之,脉迟则熨之,脉闭则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可一揆而治者也。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H.40.0.五丁者,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醋酱、色欲过度之所为也。 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丁。其名有五:一曰白丁;二曰赤丁;三曰黄丁;四曰 黑丁;五曰青丁。白丁者,起于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头白。或顽麻,或痛痒,使人憎寒、 头重,状若伤寒,不欲食,胸膈满闷,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过五日,祸必至矣,宜 急治之。赤丁在舌下,根头俱赤。发,痛,舌本硬,不能言,多惊,烦闷,恍惚,多渴,引水不 休,小便不通,发狂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过七日,祸必至也,不可治矣。大人小儿皆能患也。 黄丁者,起于唇齿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发,则令人多食而还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 胀而烦。多睡不寐者死,未者可治。黑丁者,起于耳前,状如瘢痕,其色黑,长减不定。使人牙 关急,腰脊脚膝不仁,不然即痛。亦不出三岁,祸必至矣,不可治也,此由肾气渐绝故也,宜慎 欲事。青丁者,起于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无所见,多恐,悸惕,睡 不安宁。久不已,则令人目盲或脱精。有此则不出一年,祸必至矣。白丁者,其根在肺;赤丁者, 其根在心;黄丁者,其根在脾;黑丁者,其根在肾;青丁者,其根在肝。五丁之候,最为巨疾, 不可不察也。治疗之法,一一如左。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H.41.1.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其行也 有处,其主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也;发于皮毛者,肺之毒也;发于肌肉者,脾之毒 也;发于骨髓者,肾之毒也;发于下者,阴中之毒也;发于上者,阳中之毒也;发于外者,六腑 之毒也;发于内者,五脏之毒也。故内曰坏,外曰溃,上曰从,下曰逆。发于上者得之速,发于 下者得之缓,感于六腑则易治,感于五脏则难瘳也。 H.41.2.又,近骨者多冷,近虚者多热。近骨者,久不愈则化血成蛊;近虚者,久不愈则传气成 漏。成蛊则多痒而少痛,或先痒后痛;成漏则多痛而少痒,或不痛,或不痒。内虚外实者,多痒 而少痛;外虚内实者,多痛而少痒。血不止者,则多死;脓疾溃者,则多生。或吐逆无度,饮食 不时,皆痈疽之使然也。种候万一,端要凭详。治疗之法,列在后篇。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H.42.1.人之病脚气与气脚之为异,何也?谓人之喜怒忧思、寒热邪毒之气,自内而注入于脚,则名气脚也;风寒暑湿邪毒之气,从外而入于脚膝,渐传于内,则名脚气也。然内外皆以邪夺正, 故使人病形颇相类例。其于治疗,亦有上下先后也。故分别其目。若一揆而不察其由,则无理致 其瘳也。夫喜怒忧思、寒热邪毒之气,流于肢节,或注于脚膝,其状类诸风、历节、偏枯、痈肿 之证,但入于脚膝,则谓之气脚也。若从外而入于足,从足而入脏者,乃谓之脚气也。气脚者, 先治内而次治外;脚气者,先治外而次治内。实者利之,虚者益之。 H.42.2.又,人之病脚气多者何也?谓人之心肺二经起于手,脾肾肝三经起于足。手则清邪中之,足则浊邪中之。人身之苦者手足耳,而足则最重艰苦,故风寒暑湿之气多中于足,以此脚气之病 多也。 H.42.3.然而得之病者,从渐而生疾,但始萌而不悟,悟亦不晓。医家不为脚气,将为别疾。治 疗不明,因循至大。身居危地,本从微起,浸成巨候,流入脏腑,伤于四肢、头项、腹背也。而 疾未甚,终不能知觉也。特因他而作,或如伤寒,或如中暑,或腹背疼痛,或肢节不仁,或语言 错乱,或精神昏昧,或时喘乏,或暴盲聋,或饮食不入,或脏腑不通,或挛急不遂,或舒缓不收, 或口眼牵搐,或手足颤掉。种种多状,莫有达者。故使愚俗束手受病,死无告陈。仁者见之,岂 不伤哉!今述始末,略示后学,请深消息。 H.42.4.至如醉入房中,饱眠露下,当风取凉,对月贪欢,沐浴未干而熟睡,房室才罢而冲轩, 久立于低湿,久伫于水涯,冒雨而行,渎寒而寝,劳伤汗出,食饮悲生,犯诸禁忌,因成疾矣。 H.42.5.其于不正之气,中于上则害于头目,害于中则蛊于心腹,形于下则灾于腰脚,及于旁则 妨于肢节。千状万证,皆属于气脚。但起于脚膝,乃谓脚气也。 H.42.6.形候脉证,亦在详明。其脉浮而弦者,起于风;濡而弱者,起于湿;洪而数者,起于热; 迟而涩者,起于寒;滑而微者,起于虚;牢而坚者,起于实。在于上则由于上,在于下则由于下, 在于中则生于中。结而因气,散而因忧,紧则因怒,细则因悲。 H.42.7.风者,汗之而愈;湿者,温之而愈;热者,解之而愈;寒者,熨之而愈。虚者补之,实 者泻之;气者流之,忧者宽之;怒者悦之,悲者和之。能通此者,乃谓之良医。 H.42.8.又,脚气之病,传于心肾则十死不治。入心则恍惚忘谬,呕吐,食不入,眠不安宁,口 眼不定,左手寸口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者是也。入肾则腰脚俱肿,小便不通,呻吟不绝,目额 皆见黑色,气时上冲胸腹而喘,其左手尺中脉绝者是也。切宜详审矣。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H.43.1.人中百病,难疗者莫过于水也。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海, 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又三焦壅塞,荣卫闭格,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有肿 于头目者,有肿于腰脚者,有肿于四肢者,有肿于双目者。有因嗽而发者,有因劳而生者,有因 凝滞而起者,有因虚乏而成者,有因五脏而出者,有因六腑而来者。类目多种,而状各不同。所 以难治者,由此百状,人难晓达,纵晓其端,则又苦人以娇恣不循理法,触冒禁忌,弗能备矣。 故人中水疾死者多矣。水有十名,具于篇末: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 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 H.43.2.青水者,其根起于肝,其状先从面肿,而渐行一身也。赤水者,其根起于心,其状先从 胸肿起也。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肿也。白水者,其根起于肺,其状先从脚肿而上气 喘嗽也。黑水者,其根起于肾,其状先从足趺肿。玄水者,其根起于胆,其状先从头面起,肿而 至足者是也。风水者,其根起于胃,其状先从四肢起,腹满大而通身肿也。石水者,其根在膀胱, 其状起脐下而腹独大是也。里水者,其根在小肠,其状先从小腹胀而不肿,渐渐而肿也。气水者, 其根在大肠,其状乍来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此良由上下不通,关窍不利,气血痞格,阴阳不 调而致之也。 H.43.3.其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也。 H.43.4.又,消渴之疾久不愈,令人患水气。其水临时发散,归于五脏六腑,则生为病也。消渴 者,因冒风冲热,饥饱失节,饮酒过量,嗜欲伤频,或饵金石,久而积成,使之然也。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H.44.1.诸淋与小便不利者,皆由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荣卫耗失,冒热饮酒,过醉 入房,竭散精神,劳伤气血,或因女色兴而败精不出,或因迷宠不已而真髓多输,或惊惶不次, 或思虑未宁,或饥饱过时,或奔驰才定,或隐忍大小便,或发泄久兴,或寒入膀胱,或暑中胞囊。 伤兹不慎,致起斯疾。状候变异,名亦不同,则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之八种耳。 H.44.2.冷淋者,小便数,色白如泔也。 H.44.3.热淋者,小便涩而色赤如血也。 H.44.4.气淋者,脐腹满闷,小便不通利而痛也。 H.44.5.劳淋者,小便淋沥不绝,如水之滴漏而不断绝也。 H.44.6.膏淋者,小便中出物如脂膏也。 H.44.7.砂淋者,脐腹中隐痛,小便难,其痛不可忍,须臾从小便中下如砂石之类,有大者如皂 子,或赤或白,色泽不定。此由肾气弱而贪于女色,房而不泄,泄而不止,虚伤真气,邪热渐强, 结聚而成砂。又如以火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之类。谓肾者水也,咸归于肾,水消于下,虚 热日甚,煎结而成。此非一时而作也。盖远久乃发,成即五岁,败即三年,壮人五载,祸必至矣, 宜乎急攻。八淋之中,唯此最危。 H.44.8.其脉盛大而实者可治,虚小而涩者不可治。 H.44.9.虚者谓肾与膀胱俱虚,而精滑梦泄,小便不禁者也。 H.44.10.实则谓经络闭涩,水道不利,而茎痛腿酸者也。 H.44.11.又,诸淋之病,与淋相从者活,反者死凶。治疗之际,亦在详酌耳。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H.45.1.石之与金,有服饵得失者,盖以其宜与不宜也。或草或木,或金或石,或单方得力,或 群队获功,或金石毒发而致毙,或草木势助而能全。其验不一者何也?基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基本虚者,得补益之情,必长其年。虚而过泻,实乃更增,千死其千,万殁其万,则 决然也。 H.45.2.又,有年少之辈,富贵之人,恃其药力,恣其酒欲,夸弄其术,暗使精神内捐,药力扶 持,忽然疾作,何能救疗?如是之者,岂知灾从内发,但恐药饵无微功,实可叹哉。 H.45.3.其于久服方药,在审其宜。人药相合,效岂妄邪?假如脏不足则补其脏,腑有余则泻其 腑;外实则理外,内虚则养内;上塞则引上,下塞则通下,中涩则解中;左病则治左,右病则治 右。上、下、左、右、内、外、虚、实,各称其法,安有横夭者也?故药无不效,病无不愈者, 切务于谨察矣。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H.46.1.金石草木,单服皆可以不死者,有验无验,在乎有志无志也。虽能久服,而有其药热壅 塞而不散,或上或下,或痞或涩,各有其候,请速详明。用其此法,免败其志,皆于寿矣。谨候 论并方,具在后篇。 H.46.2.辨上痞候并方 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 类者是也。宜用后方: 桑白皮(阔一寸,长一尺)槟榔(一枚)木通(一尺,去皮)大黄(三分,湿纸煨)黄芩(一分)泽泻(二两) 上锉为粗末,水五升,熬取三升,取清汁,分二服。食后,临卧服。 H.46.3.辨中痞候并方 中痞者,肠满,四肢倦,行立艰难,食已呕吐,冒昧,减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后方: 大黄(一两,湿纸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槟榔(一枚)木香(一分) 上为末,生蜜为圆,如桐子大。每服三十圆,生姜汤下。食后、日午,日进二服。未减,加之。 效,即勿再服。附方: 桂(五钱,不见火)槟榔(一个)黑牵牛(四两,生,为末二两) 上为末,蜜酒调二钱,以利为度。 H.46.4.辨下痞候并方 下痞者,小便不利,脐下满硬,语言蹇滞,腰背疼痛,脚重不能行立者是也。宜用后方: 瞿麦头子(一两)官桂(一分)甘遂(三分)车前子(一两,炒) 上件为末,以猪肾一个,去筋膜,薄批开,入药末二钱,匀糁,湿纸裹,慢火煨熟。空心细嚼, 温酒送下,以大利为度。小便未利,脐腹未软,更服附方: 葱白一寸,去心,入硇砂末一钱,安葱心中,两头以线子系之。湿纸包煨熟,用冷醇酒送下。空 心服,以效为度。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H.47.1.夫病者,有宜汤者,有宜圆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 有宜针者,有宜补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导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澡洗者,有宜悦愉者,有宜 和缓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种种之法,岂能一也?若非良善精博,难为取愈。其庸下识浅, 乱投汤圆,下汗补吐,动使交错,轻者令重,重者令死,举世皆然。 H.47.2.且汤可以荡涤脏腑,开通经络,调品阴阳,祛分邪恶,润泽枯朽,悦养皮肤,益充气力, 扶助困竭,莫离于汤也。圆可以逐风冷,破坚癥,消积聚,进饮食,舒荣卫,开关窍,缓缓然参 合,无出于圆也。散者能祛风寒暑湿之气,摅寒湿秽毒之邪,发扬四肢之壅滞,除剪五脏之结伏, 开肠和胃,行脉通经,莫过于散也。下则疏豁闭塞,补则益助虚乏,灸则起阴通阳,针则行荣引 卫,导引则可以逐客邪于关节,按摩则可以驱浮淫于肌肉。蒸熨辟冷,暖洗生阳,悦愉爽神,和 缓安气。 H.47.3.若实而不下,则使人心腹胀满,烦乱,鼓肿。若虚而不补,则使人气血消散,精神耗亡, 肌肉脱失,志意昏迷。可汗而不汗,则使人毛孔关塞,闷绝而终。合吐而不吐,则使人结胸上喘, 水食不入而死。当灸而不灸,则使人冷气重凝,阴毒内聚,厥气上冲,分 逐不散,以致消减。当针而不针,则使人荣卫不行,经络不利,邪渐胜真,冒昧而昏。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 关节,固结难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人淫随肌肉,久留不消。宜蒸熨而不蒸熨,则使人冷气 潜伏,渐成痹厥。宜澡洗而不澡洗,则使人阳气上行,阴邪相害。 H.47.4.不当下而下,则使人开肠荡胃,洞泄不禁。不当汗而汗,则使人肌肉消绝,津液枯耗。 不当吐而吐,则使人心神烦乱,脏腑奔冲。不当灸而灸,则使人重伤经络,内蓄炎毒,反害中和, 至于不可救。不当针而针,则使人气血散失,关机细缩。不当导引而导引,则使人真气劳败,邪 气妄行。不当按摩而按摩,则使人肌肉胀,筋骨舒张。不当蒸熨而蒸熨,则使人阳气遍行,阴气内聚。不当淋渫而淋渫,则使人湿侵皮肤,热生肌体。不当悦愉而悦愉,则使人神失气消,精 神不快。不当和缓而和缓,则使人气停意折,健忘伤志。 H.47.5.大凡治疗,要合其宜。脉状病候,少陈于后。凡脉不紧数,则勿发其汗。脉不疾数,不 可以下。心胸不闭,尺脉微弱,不可以吐。关节不急,荣卫不壅,不可以针。阴气不盛,阳气不 衰,勿灸。内无客邪,勿导引。外无淫气,勿按摩。皮肤不痹,勿蒸熨。肌内不寒,勿暖洗。神 不凝迷,勿悦愉。气不急奔,勿和缓。顺此者生,逆此者死耳。脉病之法,备说在前。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H.48.1.夫人生气健壮者,外色光华,内脉平调。五脏六腑之气消耗,则脉无所依,色无所泽, 如是者百无一生。虽能饮食行立,而端然不悟,不知死之逼矣,实为痛也!其大法列之于后。 H.48.2.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满,其脉濡而微者死。 H.48.3.病吐衄,泻血,其脉浮大牢数者死。 H.48.4.病妄言,身热,手足冷,其脉细微者死。 H.48.5.病大泄不止,其脉紧大而滑者死。 H.48.6.病头目痛,其脉涩短者死。 H.48.7.病腹中痛,其脉浮大而长者死。 H.48.8.病腹痛而喘,其脉滑而利,数而紧者死。 H.48.9.病四逆者,其脉浮大而短者死。 H.48.10.病耳无闻,其脉浮大而涩者死。 H.48.11.病脑痛,其脉缓而大者死。 H.48.12.左痛右痛,上痛下痛者死。 H.48.13.下痛而脉病者死。 H.48.14.病厥逆,呼之不应,脉绝者死。 H.48.15.病人脉宜大,反小者死。 H.48.16.肥人脉细欲绝者死。 H.48.17.瘦人脉躁者死。 H.48.18.人脉本滑利,而反涩者死。 H.48.19.人脉本长,而反短者死。 H.48.20.人尺脉上应寸口太迟者死。 H.48.21.温病,三四日未汗,脉太疾者死。 H.48.22.温病,脉细微而往来不快,胸中闭者死。 H.48.23.温病,发热甚,脉反细小者死。 H.48.24.病甚,脉往来不调者死。、' H.48.25.温病,腹中痛、下痢者死。 H.48.26.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H.48.27.病疟,腰脊强急、瘛疭者死。 H.48.28.病心腹胀满、痛不止,脉坚大洪者死。 H.48.29.痢血不止,身热,脉数者死。 H.48.30.病腹满,四逆,脉长者死。 H.48.31.热病七八日,汗当出反不出,脉绝者死。 H.48.32.热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焦黑,脉反细弱者死 H.48.33.热病,未汗出,而脉大盛者死。 H.48.34.热病,汗出而脉未尽,往来转大者死。 H.48.35.病咳嗽,脉数身瘦者死。 H.48.36.暴咳嗽,脉散者死。 H.48.37.病咳,形肥,脉急甚者死。 H.48.38.病嗽而呕,便滑不禁,脉弦欲绝者死。 H.48.39.病诸嗽喘,脉沉而浮者死。 H.48.40.病上气,脉数者死。 H.48.41.病肌热、形瘦、脱肛、热不去,脉甚紧急者死。 H.48.42.病肠澼,转筋,脉极数者死。 H.48.43.病中风,痿疾不仁,脉紧急者死。 H.48.44.病上喘气急,四匝脉涩者死 H.48.45.病寒热、瘛疭,脉大者死。 H.48.46.病金疮血不止,脉大者死。 H.48.47.病坠损内伤,脉小弱者死。 H.48.48.病伤寒,身热甚,脉反小者死。 H.48.49.病厥逆,汗出,脉虚而缓者死。 H.48.50.病洞泄,不下食,脉急者死。 H.48.51.病肠澼,下白脓者死。 H.48.52.病肠澼,下脓血,脉悬绝者死。 H.48.53病肠澼,下脓血,身有寒,脉绝者死。 H.48.54病咳嗽,脉沉坚者死。 H.48.55病肠中有积聚,脉虚弱者死。 H.48.56病水气,脉微而小者死。 H.48.57.病水胀如鼓,脉虚小涩者死。 H.48.58.病泄注,脉浮大而滑者死。 H.48.59.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 H.48.60.病冷气上攻,脉逆而涩者死。 H.48.61.卒死,脉坚而细微者死。 H.48.62.热病三五日,头痛、身热、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H.48.63.久病,脉实者死。又虚缓、虚微、虚滑、弦急者死。 H.48.64.卒病,脉弦而数者死。 H.48.65.凡此凶脉,十死十,百死百,不可治也。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H.49.1.凡人五脏六腑,荣卫关窍,宜平生气血顺度,循环无终,是为不病之本。若有缺绝,则 祸必来矣。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 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死之证兆,具之于后。 H.49.2.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渐入于口者死。 H.49.3.赤色见于耳目额者,五日死。 H.49.4.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 H.49.5.黑或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则如黑者死。 H.49.6.张口如鱼,出气不反者死。 H.49.7.循摸衣缝者死。 H.49.8.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死;热病即不死。 H.49.9.尸臭不可近者死。 H.49.10.面目直视者死。 H.49.11.肩息者,一日死。 H.49.12.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H.49.13.面无光,牙齿黑者死。 H.49.14.面青目黑者死。 H.49.15.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H.49.16.面赤眼黄,即时死。 H.49.17.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H.49.18.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H.49.19.眉系倾者,七日死。 H.49.20.齿忽黑色者,三十日死。 H.49.21.发直者,十五日死。 H.49.22.遗尿不觉者,五六日死。 H.49.23.唇口乍干黑者死。 H.49.24.爪甲青黑色死。 H.49.25.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 H.49.26.舌卷卵缩者死。 H.49.27.面黑直视者死。 H.49.28.面青目白者死。 H.49.29.面黄目白者死。 H.49.30.面目俱白者死。 H.49.31.面目青黑者死。 H.49.32.面青、唇黑者死。 H.49.33.发如麻,喜怒不调者死。 H.49.34.发、眉如冲起者死。 H.49.35.面色黑,胁满不能反侧者死。 H.49.36.面色苍黑,卒肿者死。 H.49.37.掌肿无纹,脐肿出,囊茎俱肿者死。 H.49.38.手足爪甲肉黑色者死。 H.49.39.汗出不流者死。 H.49.40.唇反人中满者死。 H.49.41.阴阳俱绝,目眶陷者死。 H.49.42.五脏内外绝,神气不守,其声嘶者死。 H.49.43.阳绝阴结,精神恍惚,撮空裂衣者死。 H.49.44.阴阳俱闭,失音者死。 H.49.45.荣卫耗散,面目浮肿者死。 H.49.46.心绝于肾,肩息,回眄,目直者,一日死。 H.49.47.肺绝则气去不反,口如鱼口者,三日死。 H.49.48.骨绝,腰脊痛,肾中重,不可反侧,足膝后平者,五日死。 H.49.49.肾绝,大便赤涩,下血,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又曰,足肿者九日死。 H.49.50.脾绝,口冷,足肿,胀泄不觉者,十二日死。 H.49.51.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者,八九日死。 H.49.52.肝绝,汗出如水,恐惧不安,伏卧,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即时死。 H.49.53胃绝,齿落,面黄者,七日死。又曰,十日死。 H.49.54凡此,察听之,更须详酌者矣。 卷下 疗诸病药方六十八道 H.50.1.万应圆 甘遂(三两)芫花(三两)大戟(三两)大黄(三两)三棱(三两)巴豆(二两,和皮)干漆(二 两,炒)蓬术(二两)当归(五两)桑皮(二两)硼砂(三两)泽泻(八两)山栀仁(二两)槟 榔(一两)木通(一两)雷丸(一两)诃子(一两)黑牵牛(五两)五灵脂(五两)皂角(七定, 去皮弦) 上件二十味,剉碎,洗净。入米醋二斗,浸三日。入银器或石器内慢火熬,令醋尽。焙干焦,再 炒为黄色,存性。入后药: 木香(一两)丁香(一两)肉桂(一两,去皮)肉豆蔻(一两)白术(一两)黄芪(一两)没药 (一两)附子(一两,炮,去皮脐)茯苓(一两)赤芍药(一两)川芎(二两)牡丹皮(二两) 白牵牛(二两)干姜(二两)陈皮(二两)芸薹(二两,炒)地黄(三两)鳖甲(三两,醋炙) 青皮(三两)南星(二两,浆水煮软,切,焙) 上二十味,通前共四十味,同杵,罗为末,醋煮,面糊为圆,如绿豆大。用度谨具如左。合时须 在一净室中,先严洁斋心,涤虑焚香,精诚恳诸方圣者以助药力,尤效速也。 结胸伤寒,用油浆水下七圆,当逐下恶物。如人行二十里未动再服。 多年积结、殗食、癥块,临卧水下三圆至五圆。每夜服之,病即止。如记得因伤物作积,即随所 伤物下七圆(小儿、妊妇、老人勿服)。 水气,通身肿黄者,茯苓汤下五圆,日二服,水消为度。如要消酒、进食,生姜汤下一圆。 食后腹中一切痛,醋汤下七圆。 膈气噎病,丁香汤下三圆(夜一服)。 因伤成劳,鳖甲汤下七圆(日三服,渐安,减服)。 小肠痃癖气,茴香汤下三圆。 大小便不通,蜜汤下五圆(未通,加至七圆)。 九种心痛,茱萸汤下五圆(立止)。 尸注走痛,木瓜汤下三圆。 脚气,石楠汤下五圆(每日食前服)。 卒死气未绝,小便化七圆,灌之立活。 产后血不行,当归酒下三圆。 血晕、血迷、血蛊、血痢、血胀、血刺、血块、血积、血癥、血瘕,并用当归酒下二圆(逐日服)。 难产、横倒,榆白皮汤下二圆。 胎衣不下,烧秤锤通红,以酒淬之,带热下二圆。惟孕妇患不可服,产急难,方可服之。 脾泻血痢,干姜汤下一圆。 赤白痢,甘草干姜汤下一圆。 赤痢,甘草汤下一圆。 白痢,干姜汤下一圆。 胃冷吐逆,并反胃吐食,丁香汤下二圆。 卒心腹痛不可忍者,热醋盐汤下三圆。 如常,服一圆。临卧,茶清下。 五烂疾,牛乳下一圆(每日二服。) 如发疟时,童子小便、酒下十圆。化开灌之,吐利即愈,其效如神。 H.50.2.疗万病六神丹 雄黄(一两,研)矾石(一两,烧)巴豆(一两,去皮)附子(一两,炮)黎芦(三两)朱砂(二 两,一两别研,一两为衣) 上为末,炼蜜为圆如小豆大,一等作黍米大。男子百疾,以饮服二圆。小儿量度与小者服。得利 即瘥。 H.50.3.安息香圆 治传尸,肺痿,骨蒸,鬼疰,卒心腹疼,霍乱吐泻,时气,瘴疟,五利,血闭,痃癖,丁肿,惊 邪诸疾。 安息香木香麝香犀角沉香丁香檀香香附子诃子朱砂白术荜拨(已上各一两)乳香龙脑苏合香(已 上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成剂,杵一千下,圆如桐子大。新汲水化下四圆。老幼皆一圆。以绛囊子盛一圆, 弹子大,悬衣,辟邪毒魍魉甚妙。合时,忌鸡、犬、妇人见之。 H.50.4.明目丹 治传尸劳。 雄黄(半两)兔粪(二两)轻粉(一两)木香(半两)天灵盖(一两,炙)鳖甲(一个,大者去 裙襕,醋炙焦黄) 上为末,醇酒一大升,大黄一两,熬膏,入前药末,为圆如弹子大,朱砂为衣。如是传尸劳,肌 瘦面黄,呕吐血,咳嗽不定者是也。先烧安息香,令烟起,吸之不嗽者,非传尸也,不可用此药。 若吸烟入口,咳嗽不能禁止者,乃传尸也,宜用此药。五更初,勿令人知,以童子小便与醇酒共 一盏,化一圆服之。如人行二十里,上吐出虫,其状若灯芯而细,长及寸,或如烂李,又如虾蟆, 状各不同。如未效,次日再服,以应为度。仍须初得,血气未尽、精神未乱者可用之。 H.50.5.地黄煎 解劳,生肌肉,进食,活血养气。 生地黄汁(五升)生杏仁汁(一升)薄荷汁(一升)生藕汁(一升)鹅梨汁(一升)法酒(二升) 白蜜(四两)生姜汁(一升) 已上,同于银、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却入后药: 柴胡(四两,去芦,焙)木香(四两)人参(二两)白茯苓(二两)山药(二两)柏子仁(二两) 远志(二两,去心)白术(二两)桔梗(二两)枳实(二两,麸炒)秦艽(三两,去芦)麝香(二 钱,另研)熟地黄(四两) 上末,入前药膏中和,再入臼中,杵二、三千下,圆如桐子大。每服食药,用甘草汤下二十圆。 食后,日三服。安,即住服。 H.50.6.起蒸中央汤 黄连(五两)上咀,以醇酒二斗,同熬成膏。每夜以好酒化下弹子大一圆,汗出为度。仍服补 药麝脐圆。 H.50.7.补药麝脐圆 麝脐(一枚,烧灰)地黄(洗)地骨皮山药柴胡(各一两)白术(二两)活鳖(一个,重二斤者 佳) 上将鳖入醇酒一方,煮令烂熟,研细;入汁,再熬膏;入末,圆如桐子大。酒服二十圆,日二、夜 一。蒸,谓骨蒸也。气血相抟,久而瘦弱,遂成劳伤、肉消、毛落、妄血、喘咳者是也。宜以前 法治之。 H.50.8.太上延年万胜追魂散 人参(去芦)柴胡(去苗)杏仁(去皮尖)天灵盖(炙,各一两)蜀椒(一分)桃柳心(一小握) 上为末。童子小便一升,末一两,垍瓶中煎,令熟。空心,日午各进一服。经五日效。 H.50.9.醉仙丹 主偏枯不遂,皮肤不仁。 麻黄(一升,去节,水煮,去沫,焙干,作末)南星(七个,大者)大附子(三个,黑者)地龙 (七条,去土) 上除麻黄外,先末之。次将麻黄末,用醇酒一方熬成膏,入末,圆如弹子大。每服食后、临睡, 酒化一圆,汗出为度。偏枯不遂,皮肤不仁者,皆由五脏气虚,风寒暑湿之邪蓄积于中,久而不 散,乃成疾焉。以前法主之。 H.50.10.灵乌丹 治一切冷疾、疼痛、麻痹、风气。 川乌(一斤,河水浸七日,换水浸。去皮尖,切片,干之)牛膝(二两,酒浸,焙)何首乌(四 两,制如川乌法) 上为末,炼蜜圆如桐子大,朱砂为衣。空心,酒下七圆,渐加至十圆。病已即止。 H.50.11.扁鹊玉壶丹 驻颜补暖,祛万痛。 硫黄(一斤,以桑灰淋浓汁五斗,煮硫黄令伏,以火煅之,研如粉。掘一地坑子,深二寸许,投 水在里,候水清,取调硫黄末,稀稠得所,磁器中煎干。用鏊一个,上傅以砂,砂上铺纸,鏊下 以火煅热,即取硫黄滴其上,自然色如玉矣)。 上以新炊饮为圆,如麻子大。空心、食前,酒下十圆。 H.50.12.葛玄真人百补构精圆 熟地黄(四两)山药(二两)五味子(六两)苁蓉(三两,酒浸一宿)牛膝(二两,酒浸)山茱 萸(一两)泽泻(一两)茯苓(一两,去皮)远志(一两,去心)巴戟天(一两,去心)赤石脂 (一两)石膏(一两)柏子仁(一两,炒)杜仲(三两,去皮,锉碎,慢火炒,令丝断) 上为末,炼蜜圆如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二十圆。男子妇人皆可服。 H.50.13.涩精金锁丹 韭子(一升,酒浸三宿,滤出焙干,杵为末) 上用酒糊为圆,如桐子大,朱砂为衣。空心,酒下二十圆。 H.50.14.疗百疾延寿酒 黄精(四斤)天门冬(三斤)松叶(六斤)苍术(四斤)枸杞子(五升) 上以水三硕,煮一日,取汁,如酿法成。空心,任意饮之。 H.50.15.交藤圆 驻颜长算,祛百疾。 交藤根(一斤,紫色者。河水浸七日。竹刀刮去皮,晒干)茯苓(五两)牛膝(二两) 上为末,炼蜜,搜成剂,杵一万下,圆如桐子大,纸袋盛之。酒下三十圆,空心服。久服延寿。 忌猪羊肉。 H.50.16.天仙圆 补男子、妇人虚乏。 天仙子五灵脂(各五两) 上炒,令焦黑色,杵末,以酒糊为圆如绿豆大。食前,酒服十五圆。 H.50.17.左慈真人千金地黄煎 生地黄(一秤,取汁,于石器中熬成膏,入熟干地黄末,看硬软剂,杵千下) 上圆如桐子大,每服二十圆,空心服,久服断欲,神仙不死。 H.50.18.取积聚方 轻粉粉霜朱砂(各半两)巴豆霜(二钱半) 上同研匀,炼蜜作剂,旋圆如麻子大。生姜汤下三圆。量虚实加减。 H.50.19.治癥瘕方 大黄(湿纸裹,煨)三棱(湿纸裹,煨热,锉)硼砂(研)干漆(炒,令烟尽)巴豆(去皮,出 油) 已上各一两,为末,醋一方,熬成膏,入后药: 木香丁香枳实(麩炒,去穰)桂心(各一两) 上为末,入前项膏子,和成剂,杵千下,为圆如绿豆大。饮服三五圆,食后服。 H.50.20.通气阿魏圆 治诸气不通,胸背痛,结塞闷乱者,悉主之。 阿魏(二两)沉香(一两)桂心(半两)牵牛末(二两) 上先用醇酒一升,熬阿魏成膏,入药末为圆樱桃大,朱砂为衣。酒化一圆。 H.50.21.治尸厥卒痛方 尸厥者,谓忽如醉状,肢厥而不省人事也。卒痛者,谓心腹之间,或左右胁下,痛不可忍,俗谓 鬼箭者是。 雄黄(二两,研)朱砂(二两,研) 上二味,再同研匀,用大蒜一头,湿纸裹,煨,去纸,杵为圆,樱桃大。每服一圆,热酒化下。 H.50.22.鬼哭丹 主腹中诸痛,气血凝滞,饮食未消,阴阳痞隔,寒热相乘,抟而为痛,宜以此方主之。 川乌(十四个,生)朱砂(一两)乳香(一分) 上为末,以醋一盏,五灵脂末一两,煮糊和圆如桐子大,朱砂为衣。酒下七圆,男子温酒下,女 人醋汤下。 H.50.23.治心痛不可忍者 木香蓬术(各一两)干漆(一分,炒) 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醋汤调下,入口立止。 H.50.24.取长虫兼治心痛方 大枣(廿一个,去核)绿矾(一两,作二十一块子,填枣中,面裹烧红,去面)雷丸(七个)轻 粉(一钱)木香(一钱)丁香(一钱)水银(半两。入铅半两,溶成砂子) 上为末。取牛肉二两,车脂一两,与肉同锉,令烂。米醋一升煮肉,令成膏,入药同熬,硬软所 得,入臼中,杵三二千下。圆如酸枣大。圆时先以绯线一条,圆在药中,留二尺许作系。如有长 虫者,五更初,油浆水吞下一圆,存线头勿令吞尽。候少倾,心中痛,线动,即急拽线,令药出, 则和虫出。若心气痛不可忍者,热醋汤化下一圆,立止。 H.50.25.治虫毒方 水银蜜陀僧黄丹轻粉大黄丁香诃子雄雀粪(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面半两,共水和成油饼食之。又法,作棋子,入浆水,煮热食之。 H.50.26.破棺丹 治阴厥,面目俱青,心下硬,四肢冷,脉细欲绝者。 硫黄(一两。无灰酒煮三日三夜。如耗,旋添暖酒。日足取出,研为末,丹砂一两,研匀细) 上以酒煮糊为圆,如鸡头大。有此病者,先于净室中,勿令人知,度病人长短,掘一地坑子,深 一尺以来,用苜蓿火烧,令坑子极热,以醋五升沃,令气出,内铺衣被盖坑,以酒化下一圆,与 病人服之。后令病人卧坑内,盖覆,少时汗出,即扶病者,令出无风处,盖覆。令病人四肢温, 心下软,即渐去衣被,令通风。然后看虚实调补。 H.50.27.再生圆 起厥死犹暖者。 巴豆(一两,去皮,研)朱砂(一两,细研)麝香(半两,研)川乌尖(十四个,为末)大黄(一 两,炒,取末) 上件,再同研匀,炼蜜和圆如桐子大。每服三圆,水化下,折齿灌之,立活。亦疗关膈结胸,极 效。 H.50.28.救生圆 治卒死。 大黄(四两)轻粉(半两)朱砂(一两)雄黄(一分)巴豆(七个,去皮,细研,取霜) 上为末,以鲲胆汁和圆,如鸡头大。童子小便化开一圆,斡开口灌之。纳大葱一寸许入鼻中,如 人行五七里,当吐出涎,即活。 H.50.29.治脾厥吐泻霍乱 黑附子(炮去皮脐,八破)干姜(炮)甘草(炙)肉豆(各一两) 上为末。水半升,末四钱,枣七个,姜一分,同煎,去半,温服,连进三服。 H.50.30.三生散 起卒死,兼治阴盛四逆,吐泻不止。 草乌(七个)厚朴(一尺)甘草(三寸,并生用) 上为末。水一中盏,末一钱,枣七个,煎七分服。重者灌之。 H.50.31.起卒死 憨葱根(二两)瓜蒂(一分)丁香(十四粒) 上为末,吹一字入鼻中,男左女右,须臾自活。身冷强厥者,勿活。 H.50.32.浴肠汤 治阳厥发狂,将成疸。 大黄(四两,湿纸裹,煨)大青叶栀子仁甘草(各一两,炙) 上为末。水五升,末四两,煎减二升,纳朴硝五合,再熬去一升,取汁二升,分四服。量虚实与 之,大泻为度。如喜水,即以水浇之;畏水者,勿与吃,大忌。 H.50.33.破黄七神丹 朴硝(二斤)朱砂(五两)大黄(七两)甘遂(二两)山栀(二两)轻粉(一两)豉(半斤,以 绢袋盛之) 上七味,以水二斗,熬令水尽,除去甘遂、豉、栀子、大黄,只取朴硝、朱砂、轻粉为末。以水 浸豉汁,研匀后,入末三味,同和。煮糯米糊为园,如弹子大。新水化一圆。吐泻为度。 H.50.34.三黄圆 治三消,吐血,诸黄症。 黄连(三两)黄芩(二两)大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圆,如桐子大。食后,温水下十五圆,量虚实加减服。 H.50.35.通中延命玄冥煮朱砂法 治尿血,开壅塞,解毒;治一切热病、风气、脚毒、蛊毒。 朱砂(五两)朴硝(半秤,水煮七遍。每遍用水三升,水尽为度。取霜。再入水二升)苏木(二 两)大黄(五两)郁金(三两)山栀(二两)人参(二两)桑皮(二两)甘草(五两) 上件同熬,水尽为度。只用朱砂,去余药,杵末,炼蜜圆桐子大。每服二十圆,饮下。可疏诸毒, 尤妙。 H.50.36.治暴热毒、心肺烦而呕血方 大黄(二两,为末,以地黄汁拌匀,湿即焙干) 上为末。每服二钱,地黄汁调下,以利为度。甘草汤亦得。 H.50.37.治吐血方 蛤粉(四两)朱砂(一两) 上为末,新汲水调下五钱。未已,再服;止,即已。 H.50.38.治中暍死,心下犹暖,起死方 上令病者仰面卧,取温水,不住手浇淋脐中。次以童子小便,合生地黄汁灌之,自活。禁与冷水, 只与温熟水饮之。 H.50.39.玉霜膏 治一切热毒喉闭。 朴硝(一斤)牙硝(半斤)硼砂(四两)矾石(三两) 上为末,火溶成汁。筑一地坑子,令实,倾入,盆覆一夕,取,杵为末。入龙脑二两,研匀。新 汲水半盏,合生蜜调一钱。小儿量与服。 H.50.40.百生方 救百物入咽喉、鲠欲死者。 茯苓(去皮)贯众甘草 上件,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一分,立效。 H.50.41.治喉闭、闷气欲死者 上取干漆,烧令烟出,竹筒子吸烟,吞之,立效。 H.50.42.治漏胎胎损方 川芎艾叶(各一两,炒)阿胶(炒)白茯苓(??) 上末之,糯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七服。仍食糯米粥养之。 H.50.43.治妇人血崩方 枳壳(一钱,面炒)地黄(二钱,烧醋淬十四次) 上为末,醋汤调下一钱匕,连三服,效。 H.50.44.治妇人血闭方 干漆(二两,烧)生地黄汁(五升) 上熬成膏,酒化枣大许,空心服。 H.50.45.三不鸣散 治小便不通及五淋。 取水边、灯下、道边蝼蛄各一个(三处取三个,令相咬,取活者一个,如后法,麝香酒,食空下) 上纳于瓶中,封之,令相噬。取活者焙干,余皆为末。每服一钱匕,温酒调服,立通。 H.50.46.甘草汤 解方药毒 甘草(一十二两) 上件锉碎,水二斗,煎至一斗,取清,温冷得所服。仍尽量服。 H.50.47.治溺死方 取石灰三石,露首培之,令厚一尺五寸。候气出后,以苦葫芦穰作末。如无,用瓜蒂。 上用热茶调一钱,吐为度。省事后,以糜粥自调之。 H.50.48.治缢死方 先令人抱起解绳,不得用刀断。扶于通风处,高首卧。取憨葱根末,吹入两鼻中,更令亲人吹气 入口。后喷出涎,即以矾石末,取丁香煎汤,调一钱匕灌之。 H.50.49.槐子散 治久下血,亦治尿血。 槐角中黑子一升,合槐花二升,同炒焦。 上件为末,每服二钱,用水调下。空心、食前,各一服。病已,止。 H.50.50.治肠风下血 荆芥穗地黄(各二两)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食后,日三、夜一。 H.50.51.治暴喘欲死方 大黄(一两)牵牛(二两,炒) 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蜜水调下,立愈。治上热痰喘极效。若虚人、肺虚冷者不可用。 H.50.52.大圣通神乳香膏 贴诸毒、疮肿、发背、痈疽。 乳香(一两)没药(一两)血竭(一两)黄蜡(一两)黄丹(二两)木鳖(二两,去壳)乌鱼骨 (二两)海桐皮(二两)不灰木(四两)历青(四两)五灵脂(二两)麝香(二钱)腻粉(五十 个子) 上并为末,用好油四两,熬令热,下药末熬,不住手搅之,令黑色,滴水成珠,即止。 H.50.53.水澄膏 治病同前。 井泉石白及(各一两)龙骨黄柏郁金(各半两)黄蜀葵花(一分) 上六味,并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一盏调药,打,令匀,伺清澄,去浮水,摊在纸花上贴之。 肿毒发背皆治。 H.50.54.更甦膏 治一切不测恶疮欲垂。 南星(一个)半夏(七个)巴豆(五个,去壳)麝香(半钱) 上为细末,取腊月猪脂就膏。令如不痛疮,先以针刺破,候忍痛处,使以儿乳汁同调,贴之。 H.50.55.千金膏 贴一切恶疮,瘫疖。 定粉南粉腻粉黄丹(各一分) 上为末,入麝香一钱,研匀,油调得所,成膏,贴。 H.50.56.定命圆 治远年、日近一切恶候漏疮(此药为末,溶开蜡,就汤内为条,如布针大,入内,云母膏贴之)。 雄黄乳香(各一分)巴豆(二十一粒,去皮不去油) 上研如粉,入白面三钱,水和圆如小豆,或小麦粒大,两头尖。量病浅深,纳疮中,上用乳香膏 贴之,效。服云母膏尤佳。 H.50.57.麝香圆 治一切气漏疮, 麝香(一分)乳香(一分)巴豆(十四粒,去皮) 上为末,入枣肉,和成剂,圆作铤子。看疮远近任药,以乳香膏贴之,以效为度。 H.50.58.香鼠散 治漏疮。 香鼠皮(四十九个,河中花背者是)龙骨(半两)蝙蝠(二个,用心肝)黄丹(一分)麝香(一 钱)乳香(一钱)没心草(一两,烧灰) 上入垍合中,泥固济。炭三斤,煅。火终,放冷,为末。用葱浆水洗净,以药贴之,立效。 H.50.59.定痛生肌肉方 胭脂(一分)血竭(一两)乳香(一分)寒水石(三两,烧) 上为末。先以温浆水洗过,拭干,傅疮,甚妙。 H.50.60.又定痛生肌肉方 南星(一个)乳香(二钱)定粉(半两)龙骨(半两)不灰木(一两,烧过) 上为末。先以温浆水洗疮口,以软帛拭干,傅之。 H.50.61.治白丁增寒、喘急、昏冒方 葶苈大黄(各一两)桑白皮茯苓(各二两)槟榔(七个)郁李仁汉防己(各三分) 上件为末。每服三钱,蜜水调下。以疏下恶物为度。 H.50.62.又取白丁方 铅霜(一分)胆矾粉霜(各一钱)蜈蚣(一条) 上件为末。先刺令血出,纳药米心大,以醋面饼封口,立愈。 H.50.63.治赤丁方 黄连大黄(各一两) 上件为末,以生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圆,温水下。以利为度。 H.50.64.又取赤丁方 杏仁(七个,生用) 上件嚼烂,漱之,令津满口,吐出,绵滤汁,入轻粉少许,调匀,以鸡羽扫之。 H.50.65.治黄丁方 巴豆(七个,去心膜)青州枣(七个,去核,安巴豆在枣内,以面裹,煨通赤) 上件为末。以硼砂、醋作面糊为圆如绿豆大。每服五圆至十圆,米饮下。以利为度。 H.50.66.又取黄丁方 黄檗(一两)郁金(半两) 上件为细末,以鸡子清调,鸡羽扫上。 H.50.67.治黑丁方 菟丝子菖蒲 上二味,等分为末,酒浸,取汁扫丁上。更服肾气圆补之。 H.50.68.治青丁方 谷精草蝉壳(各一两)苍术(五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调服,食前。仍以针刺丁出,用桑柴灰汁洗之,立效。
本文档为【中藏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3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1KB
软件:Word
页数:67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20
浏览量: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