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万里长城-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之五

专题 万里长城-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之五

举报
开通vip

专题 万里长城-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之五专题 万里长城-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之五 [专题]万里长城,(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之五)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中国后,联结战国时燕、赵、秦之城并延长,始成长城。长城不但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物,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 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

专题 万里长城-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之五
专题 万里长城-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之五 [专题]万里长城,(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之五)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中国后,联结战国时燕、赵、秦之城并延长,始成长城。长城不但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物,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 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长城被毁,急待修复 笔者在搜集长城资料过程中,看到不少长城段已毁于不同时期。尤其是毁于现代的,感到十分痛心。长城是不可重复的历史文物,对长城的抢救、保护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再也不能毁我长城了~否则我们愧对子孙。 虎山长城 虎山位于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象江畔,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它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义洲相望。 虎山长城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位于鸭绿江畔,爱河之滨与朝鲜 隔江相望。修复后的明长城依山就势,蜿蜒北去,与丹东市区近在咫尺,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隔江相望。这里山川秀丽、江河清碧、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临江峭立的虎耳山,于沿江丘陵中异峰突起、险峻挺拔、怪石嶙峋。沿长城拾级而上到达峰顶,可一览两国风光,举目看去,江城丹东的高楼大厦及鸭绿江大桥映入眼中,放眼远眺,烟波浩渺的黄海依稀可见。 抚顺关 抚顺关位于辽宁省抚顺市东10公里的前甸乡关岭村附近,关隘设在浑河河谷要冲之北的制高点上。抚顺关明朝时是女真建州等卫通往辽沈平原的重要通道,亦是明长城辽东镇上的重要关隘之一。 鸦鹘关 鸦鹘关位于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南苇子峪境内。鸦鹘关又 称“三道关”。是明长城辽东镇重要关隘。明成化四年(1468)辽阳副总 兵韩斌为限制建州女真的出入,防止朝鲜使臣窥视辽东虚实所建,关门 设障三道,故又称“三道关”。 鸦鹘关 宁远古城 宁远城是大明王朝在山海关以外的一座军事重镇,位置在今辽宁兴城市)、觉华岛(今觉华岛,又名菊花岛。著名的宁远大捷就是发生在此地。袁崇焕修建宁远城完工不久,后金发动对宁远的进攻。袁崇焕顶住辽东经略高第的巨大压力,守孤城宁远,进行保卫血战。 明长城辽东镇北路重要关隘,位于辽宁省开原市庆云堡镇西4公里的双楼台。双楼台即新安关城东门遗址。关城整个建筑由两个空心敌台 中间夹一个砖券洞构成。在关门的周围尚有突起的墙址,应是关城的城墙。关城修筑年代约在明成化五年(1469)间。 辽宁锦州明长城隧道——九门口长城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代著名将领徐达奉旨修筑九门口长城。长城修筑完成以后又根据九门口长城所处的险要地里位置。开掘出一条从长城内侧校军场不经九门城关而秘密直通关外的山中暗道。这条坐落在长城下面山体中的暗道全长1027米,洞内有29个大小岩洞,分别为存粮库、伙房、水井房、兵器室、练功房、驻军室等。暗道中既可以屯兵又可由内城突发奇兵至攻城之敌后部。暗道中可以驻扎约2000人,洞内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排水系统和通风孔,洞内的水井清澈见底,可供2000余人饮用。 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1990年,辽宁省丹东市的虎山长城被发掘出来后,考古界认为虎山长城才应该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1961年,万里长城—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关公1700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现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成为镇关之宝。 井陉关 井陉关(井陉故关、井陉口),即隶属于平定州(县)的故关(旧关),在平定县城东九十里的平定与井陉县界的万仞丛中,为战国时期所筑赵长城的重要关卡,冀晋通衢中最具战略地位的冲要。 喜峰口 喜峰口位于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路通南北。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历史悠久。约至明永乐后,讹称为喜峰回。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关,称喜峰口关。今通称喜峰口。喜峰口关周围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由南200余米,向北升高至1000余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难。由滦河所形成的谷道使成为南北往来的天然孔道。喜峰口关处,左右高崖对峙,地形险要。由此出关折东趋大凌河流域,北上通西辽河上游及蒙古高原东部,向西南经遵化和冀北重镇蓟州(今蓟县)可至北京。 马水口 明长城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涿鹿县。涿鹿县境内明长城保存最好的一段,就是由道沟村北向东南方向蜿蜒而止于狼烟山脚下,长近8公里。马水口关居此段长城之中。据《大清一统志》载:马水口明永乐八年 (1410)始设守军,景泰二年(1451)建正城,又建圈城于北岭上。嘉靖二十三年(1544)设守备把总,同年,改守备参将。马水口关门建筑已毁。关口两侧,长城层叠而上,随山势蜿蜒起伏,十分壮观。马水口长城墙体多为条石砌筑,今残存各半,保存较好的地方砖砌垛口仍存。马水口附近的长城敌楼门额上有阴刻横书的“马字XX号台”石匾。 倒马关,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 倒马关置关较早,《战国策》称其为鸿上关,汉称常山关。但目前可见到的关于修建倒马关城的记载,都是明朝的。倒马关分上城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下城即今倒马关城。据《倒马关建城碑》碑文记载了1465年修建倒马关的情况。由此可知,倒马关城始建于1452年,后又于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关城建筑设计独特,它依峭壁,傍深涧,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山、水、关城在这里相得益彰,互为险阻。古人谋略之深,设防之严,建筑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倒马关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内三关之一,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杨六郎曾在此镇守,御辽兵于千里之外。如今,旧的城墙已所剩无己,孤零零的城门洞也显露着悲剧的色彩。 老龙头 老龙头坐落于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这里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老龙头由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和澄海楼组成。老龙头之上,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前重修。楼上有清乾隆皇帝所书“澄海楼”匾额。自澄海楼南下3层城台有一独耸的石碑,镌刻着“天开海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刘家口过水关楼 刘家口 在河北省卢龙县城北34公里处,地处秦皇岛市西北隅,是秦皇岛境内长城最后一关,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刘家口两侧山势较缓,一道河水由关口流过。因此,关口建筑成高大的过水关楼。砖砌敌楼长10米,宽9米,高12米,里面能容百人戍守。敌楼下开设高达6.36米的过水洞,即南北向关门,内侧门额有石匾,书“刘家口关”。敌台北墙和南墙各开6个箭窗,东西墙各有一门一窗,门通两侧城墙顶面。今两侧城墙已不存。台顶有宽大的铺房。楼内中间墙上嵌有一碑,记载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情况。刘家口关,是河北境内长城上保存最好的过水关楼。 马兰关 马兰关,又名马兰峪关,因在燕山山脉东段的马兰峪,故名。明筑长城时置关,以防蒙古亡元残余势力及东北部游牧部落。马兰关与前述的喜峰口关一样,都是京都北京东部的重险。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方,燕山南部的遵化盆地西北缘,向为戍守要地。燕山山脉从西迤逦而来,到遵化盆地北面兴隆县城之北,骤然耸起,形成海拔2000余米的东部主峰雾灵山。雾灵山南侧的前山带就连着遵化盆地。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收复插箭岭关 插箭岭关 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涞源县。相传为宋将杨彦朗曾插箭其上而得名。此关为倒马关北之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嘉靖三十三年(1553)俺答兵曾攻取过插箭岭关。今关城毁坏严重,东侧城墙砖被拆走,夯土墙尚存。所辖长城的空心敌楼多保存较好,敌楼的门额上嵌有汉白玉石匾。 金山岭 金山岭长城是长城最具有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的地段之一,位于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市密云县交界处。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大将徐达主持修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蓟镇总兵官戚继光、蓟辽总督谭纶在徐达所建长城的基础上续建、改建。金山岭 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县交界处,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隆庆、万历年砖砌。敌楼是金山岭长城重要组成部分,在20公里长城的范围内修建有100多座各式敌楼。修复后的金山岭长城已成为长城旅游胜景,并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关 青山关位于迁西县北部,距县城40公里,坐落在燕山支脉,大青山腹地,万里长城从此蜿蜒而过,加之古城堡建在山脚平台上,故名青山关。迁西境内长城明代属蓟镇管辖,因地近京师,处长城的战略中心位置,是万里长城建筑最坚固、最雄伟的一镇,是蓟镇总兵府所在地,乾庆二年(公元1568年)经过蓟镇总兵戚继光重修后的青山关,更显雄伟壮观 黄崖关 黄崖关长城包括黄崖关和太平寨两个地区。黄崖关是万里长城在天津蓟县与河北省兴隆县之间的主要关口和通道,是蓟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关城东西两侧崖壁如削,山势陡峭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寡妇楼在黄崖关长城景区太平寨长城最西端,有一座引人注目的方形石楼,名寡妇楼。为明代隆庆年间建造,是蓟县长城52座敌楼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寡妇楼的名称的由来,源于当地百姓中流传的一个悲壮的传说:戚继光指挥修筑长城的时候,曾征调有一支河南籍的士兵。其中有十二名士兵的妻子,见丈夫数年不归,杳无音信,便结伴到边关寻夫。她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蓟州长城跟前,却获知她们的丈夫全都为修筑长城献出了生命。她们悲痛万分,在墓前痛哭。蓟镇总兵戚继光巡视长城路过这里,见此情景,问明了情况,立刻下马来到她们跟前好言劝慰,并发给每人一笔抚恤金,让她们回去好好抚育儿女,赡养老人。这天夜里,她们抑制着悲痛,商量决定继承夫志,为国分忧,献出抚恤金,作为修筑长城的费用,并留下来参加修筑长城。最后,她们修起了这座御 敌的敌楼。为了纪念这12名深名大义的巾帼英雄,人们便把这座敌楼称 作“寡妇楼”。 古北口铁门关 古北口青山水门关 古北口长城是中国 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包括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4个城段。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因此长城的作用突显得尤为重要。北齐天保六年(555)修筑一道自西河起(今陕西榆林河)至山海关共1 500余千米的长城。明洪武十一年(1378)起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2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存遗址。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谭纶开始对自山海关到居庸关(见居庸关及云台)的长城进行大规模改建,古北口长城得到修建。望京楼为该段长城的最高点,海拔986米。 司马台 司马台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120 公里,全长5.4进攻里,敌楼35座,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 城。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修筑者们的智慧创造,长城随着刀锋般的山脊奔驰,时宽时窄,时起时落,城台、敌楼、障墙在很短的一段距离没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整个万里长城之中极为 罕见。苍老城墙上的文字砖群,记载着祖辈的辛苦,至今淌流不尽的温泉和冷泉就是古人血泪聚合而成。司马台长城雄险奇特,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誉道“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慕田峪关 慕田峪长城位于怀柔区境内,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西接居庸关长城,东连古北口,开放的2250米长城段其特点是长城两边均有垛口,特别是正关台三座敌楼并矗,著名的长城景观箭扣、牛角边、鹰飞倒仰等位于慕田峪长城西端,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中国南北朝时的的北齐(公元550年—577年),就在慕田峪筑有长城。明朝初年重建,据文献考证,慕田峪长城是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建“慕田峪关”。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谭伦、戚继光镇守京畿时,又在明初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葺。现在慕田峪所保留修复的长城,是全国明长城遗迹中保存最好的地段之一。 将军关 将军关位于北京平谷区东北约40公里的明长城线上,东靠茅山,东南临黄崖关,西北近墙子路关,是平谷东北的重要隘口。此关建于明永乐年间。关口东部城墙至今犹存,有一敌楼,当地称之为“正北楼”,只残留高约6米的基座。靠楼城墙内侧有一券门,门南有一家院,内有一天然柱状竖石,高约6米,据说石上原刻有“将军石”三字,并署有年号,今字迹已漫漶。将军关东侧山上长城,今多已倒塌,靠近关口处两侧的长城修筑坚固,石砌墙体至今仍保存较好。将军关向西为金山,因山势陡峭,没有修筑墙体,仅在金山山梁的二凹地有不足50米长的石墙,当地称为大坝墙。 水中长城——黄花城 黄花城关建于明景泰四年,东连怀柔,西接延庆,北通内蒙古高原东部,南守昌平明皇陵,是北京北部的战略要冲。明朝对此地防务十分重视,住众兵戍守。 黄花城是北京境内三处长城入水的景点之一,一年四季,风景各异。尤其冬天,大坝上流下的水变成了冰挂,四周的树枝被白色的冰雾所笼罩,与古长城白色的条石基础相对应,更显出长城的俊秀,城堡和门洞保存尚好。 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 紫荆关建筑群 紫荆关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 八达岭长城楼台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达岭长城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明长城的八达岭段是长城建筑最精华段,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 张家口长城——大境门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区北端,建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年历史。它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砌拱门,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有木质铁皮大门两扇。顶部为一平台,长12米,宽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内有0.8米高的女儿墙。门楣有察哈尔都统高维岳——当时的地方军政首脑于1927年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大字,苍劲壮观。相传,清康熙皇帝远征回归京都,夜经此地,曾露宿大境门外,后建卧龙亭和将军亭。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四大关口之一,在历史上曾有重要地位。张家口市区长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修建的,全长450公里。 娘子关 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故得今名。娘子关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保,似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青石筑砌。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 雁门关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2001年6月,雁门关作为明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平型关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灵丘同繁峙的分界线(并把岭北原属繁峙县的东跑池等几个村也划归灵丘县)的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这就是后来的关城。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 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 杀虎口 杀虎口 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北,明称杀胡口。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 历史上说的“走西口”就是指杀虎口。 杀虎口 北楼口 北楼口是翠微山麓的一个最大隘口,东接平型关,西连雁门关,历代为兵家所重视。明朝军事上北楼口堡属井坪路,为大同的边防系统组成部分,屯有重兵,估计3000人左右,应该是半个卫的编制。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日本军队驻扎。关口处有场面堡一座,为北楼口堡。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堡城正德九年(1514)筑,嘉靖二十三年、(1544)万历五年(1577)增修,周四里有奇,所辖边二百五十三里。”北楼口堡,四面各开一门,今四门皆残存。城堡破坏严重,砖包墙仅西北角部分残存。从残存的夯土残墙尚可辨出原堡规模”。 支锅岭口 支锅岭口位于山西省和顺县小董坪村东1.5公里处。明长城真保镇关隘。 概况 支锅岭口 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位于邢台县浆水乡营房台村西南3.5公里处的山岭上,因附近三座相峙的山岭犹如3块巨大的支锅石而得名,是扼守由山西和顺县通往冀南的交通咽喉。 支锅岭口因附近三座山岭相峙,犹如3块巨大的支锅石而得名,是扼守由山西和顺县通往冀南的交通咽喉。北距黄榆关8公里,西与山西省和顺县毗邻。 宁武关 宁武关故址就是今山西省宁武县城,当吕梁山脉北支芦芽山和云中山交会的谷口。谷口宽广,敞向北面的朔县盆地。三面环山,北倚内长城,深居于四面屏蔽的腹地,形势稳固,易守难攻。这里处于大同、朔县联合盆地的南缘,地形高亢。始建于明代中期,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 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 得胜口 得胜口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建于明初,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赐堡参将移驻此堡后增修。 新平堡口 新平堡口 明长城大同镇关隘。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新平堡紧畔长城,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此堡为“嘉靖二十五年(1546)置,隆庆六年(1572)增修。周三里有奇,……嘉、隆中,屡为寇冲。归款后,设市口于此,亦要地也。”堡墙多已被人为所毁,仍可看出残存的夯土城墙与城堡建筑的规模。堡东门尚残存砖券拱。城堡中有一座砖木结构的鼓楼。 镇边堡城门 镇边堡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据《三云筹俎考》载,镇边堡原非官设驻兵这城堡。嘉靖十八年(1539)更筑此城,以守备驻之,并以镇边堡名之。万历十一年(1583)砖包。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明时镇边堡分守长城“二十一里,边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今城堡已毁。长城出镇边堡向西约4公里出阳高而进大同市。这段黄土夯筑的长城墙体较为完整。 镇边堡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又称为“内五堡”之一。所谓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其“内五堡”为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镇河堡五堡,此五堡于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边墙五堡是指大同明长城上修建的堡城。大同镇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说的“边墙五堡”是指“内五堡”,即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五堡,均 在大同城北。如今由镇边堡西经三墩、镇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赐堡这段内五堡长城,为黄土夯筑,墙体十分坚固,保存较好,城墙高五米以上,是大同市境内明长城较为突出地段,又与永固陵、万年堂邻近,是边塞风情旅游的最佳地段。登方山,越长城,攀堡台,一条巨龙飞腾在塞上古城崇山峻岭之间,配以内堡外墩,烽堠相望,边塞风光尽收眼底,蔚为大观。 山西境内的长城毁损严重: 镇宏堡口 位于山西省阳高县。今堡城已毁,由镇宏堡至边堡长城尚存黄土夯筑墙体高2--5米。 平远堡 位于山西省三镇县境内。今堡包砖已被拆,只残夯土城墙。 新平堡口 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堡墙多被毁。堡东门尚残存砖券拱。城堡中有一座砖木结构的鼓楼。 保平堡口 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 桦门堡 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当地又称花面墙,居红土沟村东一里的山顶上.城四周均有残存的包砖,还有砖券城门,宽9米,高约6米。 瓦窑口堡 位于山西省县境内。瓦窑口堡今只存残圮的夯土围墙。 镇宁堡口 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距白羊口长城南500米。今镇宁堡已废毁。 镇口堡 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距水磨口长城周岁500米。今已废毁。 守口堡口 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今城堡已毁。长城由守口堡至镇宏堡,破坏较少。 镇边堡 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今城堡已毁。长城出镇边堡向西约4公里出阳高而进大同市。这段黄土夯筑的长城墙体较为完整。 镇川堡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镇川口长城南2.5公里。破坏严重,砌砖全部被拆毁,夯土城墙西侧、南侧已毁为平地,东侧墙半毁,仅北侧墙多残存。 宏赐堡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今堡城砌砖早已被拆光,残土墙亦破坏严重,城南侧墙基本已平,南门原为砖砌券拱门,今已成豁口状。 镇羌堡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今长城外侧紧傍长城尚存马市围城遗址。 拒墙堡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今已十分残破。仅砖砌券拱南门尚残存。 拒门堡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堡城今已废毁。 破鲁堡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破鲁堡城北墙、西墙今尚残存,南 墙,东墙破坏极为严重。 保安堡口 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境内。西距长城1公里。今城堡包砖早已被拆毁,只有夯土城墙残存。 破虎堡口 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境内。原称破胡堡。黄土夯筑墙尚残存,城南砖砌券拱城门亦存。 残虎堡口 位于山西少左云县境内。今只残存砖砌券拱南城门,及已残损的黄土夯城墙。 马堡口 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境内。今堡城砌石已被拆毁,只残存夯土城墙。 云石堡口 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境内。云石新堡今为一村庄,城堡包砖早被拆毁,仅存夯土墙。 少家堡口 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长城内约1.5公里。今城堡包砖已被拆毁,夯土残墙尚存。 大河堡口 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居山坡之上,四面黄土夯筑残墙尚存,砖石几乎被拆光,已无人居住。今尚存一方庙碑,仅可辨认为“大同平鲁路”,“大水口堡”等字。还有一块石匾,阴刻楷书“汤永固”三个大字。据说原嵌在关门额上。 败虎堡口 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城堡仅存夯土残墙。 迎恩堡口 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城堡仅存夯土残墙。 阻虎堡口 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阻虎堡城包砖早已不存,夯土墙亦无城状,仅零星残存几段。 将军会堡 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堡城全部为石砌,大部分已被拆毁。 助马堡口 助马堡口,明长城大同镇关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据史载,堡为嘉靖二十四年(1545)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城“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内驻参将守御,分守长城二十里三分,边墩二十五座”。助马堡口与镇羌、拒墙、拒门被称为“镇羌四堡”。 宁鲁堡口 宁鲁堡口明称“宁虏堡”,明长城大同镇关堡,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境内。是“外五堡”之一。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城“周二里七分,高三丈董尺”,明时设守备,分守长城“十一里三分,边墩十八座,火路墩十一座”。嘉靖年间,蒙古贵州曾率兵由此入犯。宁鲁堡只向南开有一门。 宁鲁堡口 丫角山 丫角山 明长城大同镇与山西镇的交界处。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东。长城由口子上分为三道,似三角形外延。最西道长城抵野羊洼交于主长城;中路和东路城墙各在白羊岭山东、西两而交于主长城。这些长城全为黄土夯筑。虽残破,但墙体尚连贯,远看十分壮观。 内蒙古清水河境内150公里长城(包括明长城在内)现存烽火台5000余座。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该段长城进行保护,但由于风雨剥蚀、地形变化及人为毁坏,内蒙古清水河明长城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老牛湾堡 老牛湾堡位于偏关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的老牛湾,建于明崇祯九年,过去是一座精美壮观的堡城,曾建有兵营房舍。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如今仅存堡城轮廓。站在老牛湾堡城墙下看,城墙是夯土建筑,外包长条石块,高约七米。老牛湾是黄河进入山西的第一个村庄,由于地形条件的独特性,这里的石灰岩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状。长城在这里沿陡峭突兀的山峦延伸,与黄河并行向南,似两条巨龙携手飞舞。长城沿线上的军事要塞——老牛湾堡就坐落在这里。 白草口长城 白草口长城,又名猴岭长城,为明代建筑,全长5033米,高6至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120米建戌城一座,置烽火台、敌楼,隘处置堡寨、凿壕堑、设暗门,东西延伸与外长城相连,是白草口隘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雁门关“双关四隘口”组成了六大防御体系。白草口长城是万里长城上保存最完整的一段,从白草口至广武城十里余边墙,为长城的精华所在。白草关今尚存一座关楼和—个关便门。石基砖砌的关楼尚好,顶部垛口已坍平。 北楼口 北楼口亦称碑楼口,是万里长城二百关之一,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境内。唐朝时的少数民族(突厥人)与汉人的开放口市或物资交换地。宋辽时的边界哨卡,明朝的军事要地(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隘),民国与清朝的商业名堡。当地语:“先有北路营,后有大同城”。是翠微山麓的一个最大隘口,东接平型关,西连雁门关,历代为兵家所重视。 狼牙口 狼牙口,明长城真保镇关隘。明代所筑,位于山西省灵丘县龙须台村和河北省涞源县狼牙口村交界处,因建在海拔l 700余米的狼牙山口而得名。此关口居两座山峰间的一段平缓山梁上。关两侧建有石砌城墙,今多较好。 固关 固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境内,是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固关长城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固关长城地势险要,历史悠久,古驿道深深。清康熙帝西巡路经此地,赞叹此关的雄伟,赋《过固关》诗一首。险隘要塞的固关被国家文物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先生称之为“小八达岭”。 固关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虽然现存遗迹多为明代建筑,但从始建年算起,它已有2374年的历史,国内少见。 峻极关 峻极关,初建于明正统年间。峻极关南北峭崖,陡不可攀,关门北约50米处是一深涧,石砌城墙由陡崖起止临涧的一座小山顶,现已全坍成堆。峻极关,居高临下,难攻宜守。出关东下,即为河北省邢台市境,东南方向为武安县,武安旧属河南,故此关有“三省要隘”之称。 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 榆林塞 榆林塞 榆林塞就在现今的陕西省榆林。战国时期,北方边塞之地多植榆为围栅。秦统一中国,北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后,在这里栽植很多榆树,榆林塞之名大概由此而来。以地处榆溪(今清水河)之畔,亦称榆溪塞,成为秦北边一戍守地。隋时以此地为中心筑起长城,遂成为隋长城的要塞。明永乐初,为防止蒙古势力侵扰,在此置寨,正统年间建堡,成化七年(1471)再置卫,同时延绥巡抚都御史徐子俊征发民工在隋长城基础上修筑榆林边墙(即长城)千余里,以增强这里的防务。次年,在榆林堡北扩建新城,称北城,旧堡称南城。榆林城已具相当规模。九年,长城九边之一的延绥镇(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治所徒迁至榆林城。从此,榆林成为明代边防重地。后来,榆林城又经扩建。由于战火,榆林古城墙今多已不复存,仅可见遗迹。现在的榆林城是后来建的新城。 高家堡明长城 高家堡境内古长城遗存极为丰富,魏、秦、汉、隋、金、明各代俱有修砌,镇东玉塔村古名魏塔,据该村古庙碑刻所叙,村因傍临魏长城墩台而得名。镇东牛沙墕至土王山一线,秦长城残址绵延4公里有余,土垣石墙及障城墩基犹存。汉长城以秦长城为基础加以增修,同时构建内外障城及烽燧。今镇境长城线内外两侧均有古墩台散布。有的尚有壕堑、寨墙环护,构成独产的防御体系。隋、金两代长城俱以旧址续修。明长城建构雄宏,超迈历朝。所修大边、二边长城分南北两道横贯东西,中堑山湮谷,名曰“夹道”,为军防驰援通途。高家堡边口共辖大边长城21.5公里,墩台44座。延绥镇中路段长城自此开始,分设麻地楼汛、双柏树汛、麻地梁汛、张家水洞汛、东青阳岔汛、西青阳岔汛、七里庙汛、硬地梁汛、双谋梁讯共9个塘汛。 吴旗秦长城 吴旗秦长城位于陕西省吴旗县。始建于战国秦昭王时代(前,,,,前,,,),用于防御北部游牧民族,为黄土夯筑,部分地区遗址高大。战国秦长城始作为一项极具军事战略意义的浩大工程,筑于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82年)。《史记》卷110《匈奴列传》载:“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当时筑长城以防日益强大的匈奴南下侵扰。 吴旗明长城 明长城在吴旗境内长13.25公里,白于山以北为明长城,据《靖边县志》载:“旧治靖边营古夏州兀喇城也。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巡抚陆矩改筑新城,俗呼新城堡。” 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 2001年06月25日,镇北台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秦灭六国后,在榆林地区设置郡县,修筑长城,镇北台长城即为其中一段。明初,延绥德由绥德迁至榆林,并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神木、黄甫川等地设市与蒙人贸易。自互市后,蒙古人经常伺机南下,掠夺财物。为边城的安全,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秦、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同时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修筑了易马城和供蒙人纳贡的款贡城,控制贸易。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筑镇北台,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 统万城 统万城位于鄂尔多斯草原南部的萨拉乌苏河畔的沙漠之中。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5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俗称“白城子”,在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史载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雄据朔漠。赫连勃勃凤翔元年(公元413年)驱役十万各族人民,采用“蒸土筑城”法在朔方水(今红柳河)之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取名“统万城”寓“统一天下,居临万郡”之意。 这座城历时7年建成。城基厚25米,城高23.33米,宽11.16米。又据史料记载:筑城的土都经过蒸熟。筑成后用铁锥刺土法检验其硬度。 威武堡 威武堡为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尚书王复置,撤大兔鹘堡军守之。今该堡内全是积沙,城堡砖石已被拆光,仅夯土墙断续残存,基本轮廓可辨。 柳树涧堡 柳树涧堡是明长城榆林镇重要关堡。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据《定边县志》载:柳树涧堡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抚董威建, 隆庆六年(1572)增高,万历六年(1578)砖砌。周围凡三里七分,楼铺一十八座。”柳树涧堡是明长城榆林镇重要关堡。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 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因地就材建的长城大多是土墙,年代久远基本都风化毁损,仅有个别关隘保存下来,主要是包砖、包石城墙或三合土筑墙。 下马关 下马关是明长城固原镇重要关隘,位于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关城为明万历五年(1577)筑,城开有南北二门,今南门及瓮城的砖砌券拱门洞尚存。下马关附近长城是明固原镇长城中保存最好的地段。此段长城始筑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并砖包。 宁夏长城 中国自秦至明的历代长城在宁夏皆有遗址,故宁夏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明代称长城为“边墙”,在宁夏境内的主要有西长城、北长城、东长城和固原内边墙,长度共有400多公里。其中,固原县城北的秦长城遗迹十分清晰。 2 三关口明长城位于银川市西40余公里的贺兰山南部。此关口是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穿关而过,在关口处可看到残断长城遗址。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原两山夹峙的山坳中,建有关隘。 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高原地带,这段战国秦长城,不论建在山上山下,还是沟边河岸,估计都是就地取土,夯筑而成。夯层坚实,至今 草木难生。 秦长城:秦国在战国长城的基础上,又对固原地区的长城进行了修缮,并且向北、向西利用黄河天堑,沿河建城设障,屯兵驻守。 汉长城:汉初,继续利用秦昭王修筑的长城抵御匈奴。到汉武帝时,国力渐兴,新修筑的长城已远在宁夏境之北,汉代城址遗迹遍布宁夏山川。 隋长城:为减轻突厥与契丹南下侵袭的威胁,隋文帝于开国当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长城。在宁夏境内修筑了一条新长城,“使司农少卿崔仲芳,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西距河,东至绥德,绵延七百里,以遏胡寇”。 宁夏长城 明长城:最初在北方建置有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四镇,以后又增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加上固原_陕西镇_和山西的偏关,均派重兵把守,统称“九边”。明代的宁夏镇“犄角榆林,屏蔽固原”。宁夏镇总兵驻地在甘肃宁夏县(今银川市)管辖的长城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西至兰靖(今甘肃皋兰)与甘肃镇相接,全长940里。明代长城又称为边墙。宁夏境内的明长城分布如下: 明长城边上的兴武营遗址 西长城:这道长城从今甘肃靖远进入宁夏中卫县,逾河东北上贺兰山,长约400多里,属于宁夏中卫与宁夏左屯卫管辖。 北长城:明代在宁夏镇的北边修筑长城,根据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可分为三个部分: 石嘴山北长城 ?旧北长城(今石嘴山市红果子沟口――下庄子段),据《九边考》记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边墙一道,嘉靖十年(1531年),总制王琼于内复筑边墙一道,守官遂弃外边不守,以致内地田地荒芜”。《嘉靖宁夏新志》亦云:“临山堡极北之地尽头,山脚之下,东有边墙,相离平虏城(今平罗)五十余里”; ?北长城(平罗城北10里,贺兰山枣儿沟――黄河西崖段),这道北长城也就是当时的“边防北关门”墙,建于嘉靖十年(1531年); 贺兰山长城衰危破败 贺兰口是明长城宁夏镇关隘,位于宁夏贺兰县境内。因贺兰山险不可逾,所以贺兰口仅关口处建有城墙,并建有若干烽火台,与平川地带守军相呼应。 镇远关在石嘴山郊区石嘴山四中附近。这里现在尚有关城遗址残存,关城在旧北长城里侧,关城的北墙就是利用的长城城墙。镇远关以东为河套平原,村庄、耕地、渠道纵布,长城遗址基本无存。镇远关以西至贺兰山段的城墙则保存较好,黄土夯筑墙体现存基宽3米多,高有4米左右。 靠近贺兰山还有1千多米的石砌城墙,基宽4米余,顶宽2米多,高2,,米不等。 打武口 打武口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区北,打武口是内蒙古河套及阿拉善地区进入宁夏平原的咽喉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今天石嘴山市区,就以打武口称之。打武口建于明初,沿沟谷设关三道,到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以后,关口建筑渐至颓圮。特别是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在旧北长城之内复筑北长城以后,打武口便完全被废弃了,成为新长城的前沿阵地。 银川城长城 银川城,长城线上的重要城镇,明宁夏镇所在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青铜峡灌区中部(西有贺兰山,东靠黄河,北接平罗县,南邻青 铜峡市(地势平坦开阔,有长期的开发垦殖历史。黄河南北贯穿,形成了较大的冲积面,历来为塞上重要地区。 黑山堡烽火台 黑山堡,明长城甘肃镇关堡。位于甘肃省民勤县境内。据《镇番 县志》载:堡为明“天顺三年(1459)建,周围一百四十四丈。万历三十三年(1605)被山水冲淅,改建新堡,周围一百六十丈,场面门一,北向”。过水库库区后,断续有夯土墙址从重兴堡西过,并转西行经牛毛墩、沙井子,至民勤县与永昌县交界处。这段夯土城墙保存状况较好。 张掖城 张掖地处祁连山东北麓,位于河西走廊的中心。县境北部是被称之为“走廓北山”的龙首山,中部为河西走廊平原。张掖之名的意思是“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河西四郡时,明朝时张掖为甘州卫,是长城九镇之最西一镇,甘肃镇的镇治。 锁阳城(阳关) 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锁阳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开阔的绿洲,是酒泉郡与西域联系的纽带。锁阳城具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 乌鞘岭长城 乌鞘岭长城 位于甘肃省天祝县。乌鞘岭为祁连山系有名的大山之一。•汉长城位于明长城东部,始筑于汉元狩三年(前,,,),为夯土板筑,因长期自然风化基本被毁,沿线烽燧墩绝大部分成为馒头状。•明长城则大部分保存较好,筑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墙体均系夯土板筑,基宽约,.,至,米,高约,.5至,米。 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 今天见到的玉门关是现代修缮的砖包老城墙,图右侧留有一块未包,可见老城墙。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关名建市。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 为壮观,保存嘉峪关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西南隅祁连山脉嘉峪山。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我们走完了万里长城,从图片上可以看出长城之威武雄壮,横卧在中华大地上,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同时我们也看到长城已不堪重负、伤痕累累。我们呼吁:不要让长城毁在我们这一代人之手,爱我长城,兴我长城,是我们的责任~
本文档为【专题 万里长城-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之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6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1-18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