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幼儿文明礼仪儿歌

幼儿文明礼仪儿歌

举报
开通vip

幼儿文明礼仪儿歌幼儿文明礼仪儿歌 (《幼儿园礼仪歌》 上学校,不迟到,见面问早又问好;来和去,靠右边,上下楼梯不奔跑; 课堂上,守纪律,学习动手又动脑;要发言,先举手,用心听讲勤思考; 同学间,要友爱,和睦相处不吵闹;爱清洁,讲卫生,果皮纸屑不乱扔; 爱公物,勤打扫,花草树木保护好;有错事,须诚实,接受教育听劝告; 学和做,要和谐,养成礼仪好习惯;小朋友,讲礼仪,做个文明好宝宝。 《生活礼仪歌》 小朋友,本领大,小抽屉,自己理,小手帕,自己洗; 洗了手,关龙头,自来水,不白流;吃饭了,坐坐好, 饭粒儿,不乱撒,不...

幼儿文明礼仪儿歌
幼儿文明礼仪儿歌 (《幼儿园礼仪歌》 上学校,不迟到,见面问早又问好;来和去,靠右边,上下楼梯不奔跑; 课堂上,守纪律,学习动手又动脑;要发言,先举手,用心听讲勤思考; 同学间,要友爱,和睦相处不吵闹;爱清洁,讲卫生,果皮纸屑不乱扔; 爱公物,勤打扫,花草树木保护好;有错事,须诚实,接受教育听劝告; 学和做,要和谐,养成礼仪好习惯;小朋友,讲礼仪,做个文明好宝宝。 《生活礼仪歌》 小朋友,本领大,小抽屉,自己理,小手帕,自己洗; 洗了手,关龙头,自来水,不白流;吃饭了,坐坐好, 饭粒儿,不乱撒,不要做,漏嘴巴;我爱书,我爱报, 看过了,整理好;小玩具,大家玩,不弄脏,不损坏; 集体事,大家做,好环境,共维护。 《礼貌歌》 好儿童,讲文明,仪表大方修养好。见客人,问声好,起立相迎微微笑。 懂礼仪,有热情,以礼相待把心表。遇外宾,有礼貌,不卑不亢很友好。 《团结歌》 小伙伴,手拉手,大家都是好朋友。团结友爱互帮助,遇到困难不怕苦。 不打架,不骂人,同学之间多谅解。小同学,多关心,真诚友谊心连心。 《端坐歌》 坐像一台钟,小小膝盖头碰头,小手小腿做朋友,眼看前方背挺直,快乐学习有劲头。 《环保歌》 爱清洁,讲卫生,环境保护靠大家。废弃物,不乱扔,处处整洁真是佳。 爱花草,爱动物,公共设施要爱护。环境美,习惯好,环保能手人人夸。 《学习歌》 上课时,用品齐,课前准备要做好。学习前,要预习,大胆质疑很重要。 要发言,先举手,积极思考多动脑。做作业,要认真,按时完成书写好。 《 排队歌》 队伍一条线,立正挺胸向前看,对准伙伴后脑勺。 《走路歌》 走路挺起胸,摆动两只手,挺胸向前走。 《离园歌 》 离园时,互道别;先老师,后同学;见爸妈,要问好 ;亲一亲,更乖巧。 《小刺猬理发》 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 《交通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要记牢》 小朋友,别乱跑,交通规则要记牢,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时等一等。 《孝敬歌》 学擦桌,会扫地,家务劳动要学习。衣和物,放整齐,自己事情自己做。 不挑食,不浪费,珍惜粮食节水电。孝父母,敬长辈,小小年纪好儿女。 《郊游歌》 行车时,要坐好,不伸手来不探脑。游玩时,别乱跑,一致行动很重要。 开心玩,开怀乐,环境保护别忘掉。安全第一记心里,郊游活动乐陶陶。 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的社会性当中最重要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之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应新环境。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诸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同时,教给孩子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才会爱交往、会交往。 那么,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合群能力,促进孩子间的正常交往,使孩子健康成长呢? 孩子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状况。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幼儿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一、多为幼儿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伙伴关系 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同伴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提供同伴之间社会交往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良好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途径。 1、家长为幼儿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但有的家长图清静,省力气,不喜欢孩子带其他伙伴到自己家玩,或是不热情,这种做法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了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为了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学会交往,家长首先要作出表率。教师要与家长沟通,向家长讲明孩子们一起游戏的重要意义,让家长知道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离,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让家长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去玩,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可以让孩子邀请伙伴来做客,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到别人家做客,多给孩子创造结交小伙伴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嫌吵、怕乱、怕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拒绝让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对做客的孩子要热情、温和,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主自由的交往环境。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做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而且,也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 2、教师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师,在园里我们要有意创造幼儿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孩子的交往面得到新的发展。幼儿之间的交往伙伴有一定的选择倾向,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开朗的幼儿常常能找到游戏伙伴,交流过程中,常能想到一些新鲜的意见,而那些智力发展迟缓、不善表达、不善与人沟通的孩子往往游戏伙伴也很单调、贫乏。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调节幼儿交往伙伴的对象,使幼儿在集体中能积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这样不但能使他们与人交往的心理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经验,促进了发展。如:晨间活动时,鼓励孩子们之间谈谈来自幼儿园之外的消息,区角活动时,除了幼儿自身游戏,选择伙伴以外,教师可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人为地干预他们的活动,给孩子创造交往机会,尤其对那些不善言谈的幼儿,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创造机会与人交往。 3、开展各种活动增加交往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如开展每个月的“主题活动”,“亲子活动”等,孩子们既享受到了活动的快乐,又体验 了交往的乐趣。在庆祝“六一”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交往能力,我们精心设计了 “自助餐厅”活动,让大班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一起共餐。节日那天,我们还开展游园活动,让大班的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到各个游戏馆玩,他们一方面要帮助弟弟妹妹,另一方面要清楚地介绍游戏玩法让弟弟妹妹玩,这一活动使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注意矫治反社会行为。孩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造成的。因此,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在工作中我们多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 1、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形式教幼儿礼貌待人。要求孩子和老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 2、注意教给孩子主动交往的方法。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图书、玩具拿出来一起与朋友分享,跟小朋友和老师说一说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抱一抱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 3、要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利用各种方法、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儿歌、情境表演或在幼儿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针对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只有一个玩具,两个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小朋友打你时,应该怎么办,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如“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人一起玩”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4、教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也是教给幼儿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教师加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往往能带动幼儿的热情,激发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活动中,可以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比如然然很想加入阳阳他们组的传球游戏,但不知怎么加入,就呆呆地站在一旁,我告诉然然:“我们一起去和他们玩,咱们可以想出更新鲜的玩法,你有什么好的玩法吗,”然然点点头,“那好,你看看我是怎么跟大家说的”,要注意和小朋友商量,我带着然然参加到游戏中,在我的带动下,然然也想出了新玩法,小朋友们愉快地接纳了我们,开始了新的一轮游戏。 三、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增加交往行为方式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是又一条重要途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交往。 1、娃娃家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兴趣。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如:“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会把娃娃家中的爷爷、奶奶扶下车等。因此,创造性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行为的最佳活动。 2、利用音乐、体育、表演、结构等游戏提高合作交往能力,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如 结构游戏一起玩玩具时,教育幼儿不要争,不要抢,要学会玩和谦让,一个孩子这样做了,其他小朋友也会这样做,时间长了,同伴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在游戏中给孩子提出要求,告诉孩子要善待别人,友好相处,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玩的乐趣。体育、表演游戏中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学会交往技能。音乐游戏中可以通过让幼儿自己结伴分配音乐作品的角色,学习用表情和动作与人交流等,从中体验交往。 四、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促进交往 “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从“利己”的观点出发,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因此,我们帮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利他行为,以促进交往。 1、可以利用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形象的教育。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如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通过故事、儿歌、动画片等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来教育幼儿,同时,要求父母和本班教师做好幼儿表率作用。实践证明,教师间的和谐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从而,交往中易被人接受。 2、通过自我强化发展利他行为。幼儿的行为除了从父母、老师等成人那里学习模仿来的以外,绝大部分是从同伴那里学来的,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作为教师,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方法,能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克服消极的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有时不仅依靠外部强化,还要依赖于自身的强化来支持自己的行为。自我强化是幼儿在活动前自己先设立一些行为和活动的标准,在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与这些标准进行对照,如果是达到标准的,就愉快、自尊、自豪、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我强化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角色游戏也能帮助幼儿发展利他行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可以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各种角色,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脱离自我这一中心,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对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十分有效。 五、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的孩子从小独自惯了,不愿意、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娇惯,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等。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 人是生活性动物,早晚要走出家门,面向大千世界,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能只望子成龙,一味开发智力,而忽视了幼儿的交往,应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 人际交往的能力就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幼儿有了交往兴趣,掌握了一定技能,克服了自我中心,发展了利他行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就更受欢迎,就会被其他幼儿亲近,积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它不是一个动向过程,它需要家长们做个有心人,共同为幼儿创设各种交往的机会,耐心的指导,与幼儿园配合,密切联系,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通过我们多渠道的工作,孩子们一定会很出色,会成为具有较强交往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栋梁。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幼儿阶段,可以是通过一些非语言的行为来 实现,如在乳儿期,可以训练儿童注视人脸,母亲和乳儿进行目光对视训练,听音找位等方式。 等儿童刚刚会说话时,家长不要用社会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什么说话要讲礼貌,见到熟悉的长辈首先要称呼,问好。要给儿童自己尝试交往的机会,有很多的东西不是你教就会的,需要的是儿童自己的实践。只有这样,儿童才会逐渐的掌握社会交往的一些技巧和能力。 有的家长,孩子刚刚会说话,就要求儿童说话要有礼貌,要讲规矩。这样反而一下子打消了儿童说话的积极性,往往有这么一种情况,家长碰到熟人,立即让刚刚会说话的孩子问“叔叔好,阿姨好”。可是有些孩子在平常可能说的特别的流利,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反而硬是“闷着葫芦不开瓢,不言不语。”甚至出现害怕,躲在家长后面,拉着家长要离开等现象。弄的家长很没有面子。 有的家长为了教育孩子交往要有礼貌,就非要让儿童和成人朋友打招呼后再走,结果弄的儿童越发的害怕,更不用说主动的和人交往了。 训练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一定要给儿童准备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给儿童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一些规矩儿童是自己的交往的过程中学会的,而不是家长教会的。 浅谈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是“小皇帝”,是“掌上明珠”,碰不得、骂不得,享有独特的权利。幼儿渐渐滋生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不关心集体的不良倾向。集体,顾名思义,就是有组织的人群整体;一个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就是由“个体”存在向集体生活转化的过程。这時候,他要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如何看待集体关系、集体荣誉。在这时期,培养良好的集体意识,对幼儿今后顺利参加小学生活有直接影响。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教育幼儿热爱集体,愿意为集体做好事,教育他们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有事商量。对大班的幼儿要求其认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行为影响着集体。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尝试做了一些努力,也收到了一些成效。 一、幼儿互助行为的培养 独生子女在家中大多数事情由成人替他们做,而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许多事则由自己动手,同时,幼儿与他人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需要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助互爱关系。可是我们却常常看到椅子倒了没有人扶,为了自己要玩的玩具打人、抢玩具的事屡见不鲜。由此,我们要运用形象的教育手段帮助幼儿尽快确立良好互助思想。 1、帮助幼儿树立正确思想。我结合《纲要》所提出的“社会”目标:培养幼儿“爱父母长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给幼儿看图讲述了《雷锋的故事》、《小鸡和小鸭》、《三只小猪》等富有感染力教学的故事,利用教材儿歌《共伞》、绘画《班级树》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萌发幼儿互相友爱的情感。这样,幼儿会渐渐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你可以为别人排忧解难,别人会因为有你的帮助而高兴,当你遇到困难时,別人也会伸出双手帮助你。 2、及时表扬,积极诱导。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对于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我们应当及时地表扬,哪怕是一件 不起眼的小事也应如此。例如:班上来了插班生,我就鼓励大家多关心帮助新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表扬,我发现班上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有的小朋友还主动地带新朋友上厕所,帮助差生找水彩笔、系鞋带、叠被子。 二、注意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幼儿是集体的成员,应让幼儿渐渐懂得集体的荣誉就是我的光荣。对于大班幼儿更应让其体会到做为一名集体成员,应关心集体荣誉,愿意为集体争荣誉,有“我是集体小成员、我为集体争光荣”的好思想。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没有哪个人能够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因此我们常通过一些集体性的活动进行培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常常有意识地把幼儿分成几组进行教学竞赛以提高幼儿集体意识。如共同排练节目、共同制作玩具、共同布置教室、卫生红旗评比、优秀小组、故事接龙等,评比活动让幼儿体验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为班级、小组争得了荣誉,为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豪,愿意为集体服务,从而热爱集体这个大家庭。在体育课《绕圈接力赛》中,告诉幼儿只有每个人都发挥好才能得到冠军,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对于个别进步大的幼儿指出他对于小组获胜的重要帮助,同时请全班幼儿为他鼓掌,对于在比赛中不守纪律的幼儿则应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利益的损害,并给他确立下次的目标,让他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 《纲要》提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回首这几年,我欣喜地发现,班上的孩子变了,变成了能够互相谦让、互爱互助,对集体有深厚感情的好孩子。我深深地体会到,热爱集体的好思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只有坚持教育的一贯性、一致性,才能使爱集体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发芽、开花、结果。在倡导“教育追随儿童”的今天,要想使幼儿(尤其是独生子女)将来能比较顺利地走进社会,走向成功与幸福,现在就应该重视和加强对他们社会行为的培养,使孩子具备这一重要的素质,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 幼儿自制能力和坚持性的培养(转帖) 幼儿自制力和坚持性的发展对其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在社会交往和认识活动中已明显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和坚持性的品质。如能克服外因素以及个人情绪的影响,遵守集体生活常规、游戏规则、学习要求,为班集体和他人利益,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等等。 什么是自制力, 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即能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言行的能力。 什么是坚持性, 坚持性指不怕挫折、失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是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我控制发展的标志。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特征,对其未来事业的成就有什么影响呢,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对千余名天才儿童进行跟踪研究,三十年后总结发现,成就与智力不完全相关,也就是说智商高的儿童成年后不一定成就就高。在八百名受试男性中,他把其中成就最大的20%与没有什么成就的20%的人做了比较,发现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智力的高低,而在个性意志品质的不同。成就最大的,都是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充满信心,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持性;而成就少的正是缺乏这些品质,做事半途而废,遇到困难就放 弃的人。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就不仅决定于智力发展水平,更取决于个性和意志品质的优劣。常有一句话说:“胜利就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坚持性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培养幼儿自制力和坚持性呢, 一、了解幼儿自制力和坚持性的特点。 幼儿的意志发展水平较低,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情大多受兴趣、好奇心、理解能力的限制,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放弃。 如有的小朋友看别人拍球时,自己也很想拍,但刚拍球的时候,因为掌握不了用力的大小,手眼协调性不够,一拍,球就跑。于是把球丢了,干别的去了。有的小朋友却坚持拍下去,不会就问别人,“为什么球老是跑,”在与小朋友讨论和实践中,很快掌握拍球要领,到中班时已能流畅地直线运球,大班时,已能玩出许多花样;曲线运动,转身拍球,跨腿拍球等等,从玩球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和乐趣。这样的孩子在学习时也有巧劲,如数数,开始时不会进位,想出一个办法,左手表示十位,右手表示个位,数到进十时左手便出现一个手指头,二十伸出2个手指头, 、22……,很快掌握100以内数数。有的小朋友却是等别人说是21,再接22、23……这于是21 样的孩子,由于不善于克服困难,缺乏自觉、果断、自制、坚强的精神,就失去很多学习机会。针对这些情况,家长应采取适宜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控力和坚持性。 二、帮助幼儿建立作息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并坚持天天执行,从而培养其坚持性。如按时进餐,坚持饭前洗手,饭后收拾碗筷,漱口,擦嘴;又如看电视最多不超半小时,到点就不看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等等。 三、培养孩子坐得住。孩子好动,可是坐不住的孩子,往往意志力比较差,这种不良习惯,上学后大大影响听课效果,影响学习。 家长可为2、3岁的幼儿买点穿珠、涂鸦的玩具,让孩子在游戏中培养坚持性。开始坚持2——3 6岁幼儿可以玩拼板、积木,听较长时间分钟;随着游戏的进展,会逐步增加到5分钟,4—— 的故事等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并要求幼儿玩完玩具应收拾好,放回原处。 四、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家长可让幼儿先做些简单的、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事情。如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净,把椅子摆好,这样的活动,既看得见,又摸得着,孩子做完后,给予适时地表扬,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交给一些需要较长时间,且有耐心,需付出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如摘豆角,开始时孩子兴致勃勃,一会就觉得枯燥乏味,这时应适当指导,引导孩子看见自己劳动的成果,看:已经摘好的豆角越来越多,没有摘的越来越少了,最后,肯定摘好的堆成一堆,没摘的豆角空了,多有趣~抓紧摘,看多少时间能摘完,这时幼儿从只摘豆角的活动中,转化成计时劳动,比较多少了,于是劲头更足了。 五、有意识地安排些有一定困难的活动,让孩子去“闯关”,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玩“抢救小动物”的体育游戏中,让孩子接到“119”火警后,立即穿上滚轴鞋子,穿过障碍,攀爬到“树上”,把小动物抢救下来,转移到安全地方。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表现绝然不同,有的小朋友动作迅速,虽有困难,但很勇敢地绕着障碍,爬上高处,救下小动物;有的却畏缩不前,不敢爬上去,等着别人把小动物救下来,他去送到安全地方。发现这种情况,可以先分解动作,练习攀登,鼓励孩子掌握攀登要领,学会攀登,然后再连续动作,让幼儿增强自信~一般在有“情节”的活动中,较容易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总之,在培养坚持性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要有耐心,提出的要求应是合理适当的,经过努力能完成的。要求一经提出,不要轻易更改或打折扣,降低标准,要贯彻始终,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对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十分重要。 【转帖】浅谈培养幼儿的诚实品质 婴幼儿思想意识未定型,可塑性很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需要父母和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精心培养。对幼儿的诚实品质的培养方面,我认为用“诚实与强化,撒谎与矫正”及辅助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浅析如下: 一、诚实与强化。 所谓诚实,就是坦诚、正直,说话实事求是,敢于承认事实。对幼儿来说,诚实的集中表现是敢于承认错误,不欺骗别人。 幼儿诚实的心理原因有两个:一是对错误或过失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使幼儿想将自己的过失说出来,想用承认错误的行动来取得父母或他人的谅解。二是对父母或他人的信赖感与安全感。无论是谁有了过错,都会惶惶不安,担心自己的过失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幼儿则集中表现在怕受到父母或教师的责骂,如果幼儿犯了过失之后,既有强烈的内疚感,同时又不存在对父母或教师的畏惧感,那么诚实的行为就会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幼儿第一次诚实行为相当于一种尝试。这种尝试的成功对诚实行为向个人品质方面的转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诚实与强化的关系:诚实的行为是可贵的,尤其是幼儿有了过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终于说了实话,这就是可贵。因为不说也许谁也不知道,说了反而可能受到责备。因此承认过失需要勇气。对于幼儿身上闪现出来的诚实的火花,父母或教师必须及时予以强化。强化的方法有下面两种: (1)表扬:父母或教师首先要肯定孩子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告诉幼儿这是一种诚实的品质。同时告诉他,父母和教师看到孩子这样诚实,是多么的高兴。希望他(她)今后继续发扬,形成诚实的优良品质。 (2)告诫:在表扬过后,耐心地帮助幼儿分析造成过失的原因,告诉幼儿,他该次过失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或造成什么危害,产生什么恶果。在幼儿产生了负疚感之后,再告诉他(她),父母或教师会原谅他(她)们的过失的,说明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希望他今后做事小心,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改正自已的错误,做个品行好,行为好的好少儿。 但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父母、教师却存在两种不良的方法: (一)孩子承认了错误之后,父母或教师不是好言诱导,而是对孩子的过失大加责难,使孩子惊恐万状,惶惶不安,误认为今后还是不承认错误的好。家长、教师这种做法常常会掐灭幼儿心灵深处十分稚嫩的诚实之苗,使有些幼儿渐渐形成隐瞒事实真相。因而做了错事,家长或教师还蒙在鼓里,浑然不觉。使其恶习逐渐沉淀下来,积重难返造成恶果。 (二)孩子承认了错误之后,父母或教师无动于衷,认为是“小菜一碟”,何足挂齿,不教育不引导。有些父母出于溺爱,尤其现时对独生子女视之为掌上明珠,娇宠过度,对其过失毫不追究。这样,常常使孩子看不到自己过失的后果,觉得承认与否都无所谓。因此使孩子逐渐分不出是非,美丑,善恶,失去行为准则。 撒谎与轿正。孩子撒谎有两个心理原因:一是负疚感太重,对自己所犯过失的严重性看得过高。二是畏惧感太强,担心遭到父母或老师的严厉责难。作为家长和教师,知道孩子撒谎之 后,不要一味责难,而要耐心地同其谈心,解开其思想疙瘩,消除其顾虑,增强孩子对父母或教师的信赖感和安全感,使其紧张心理趋于平缓之后,引导其承认错误。孩子承认错误之后,父母或教师要耐心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认识撒谎是不对的。父母或教师可以心平气和地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撒谎,然后将其原来想法同现实情况加以分析,让孩子认识到原先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有的父母为了孩子承认错误,采用诱哄的方法,等孩子承认错误之后,立即翻面,严厉斥责或棍棒相加。这种方法将会彻底失去孩子的信任,这种父母不诚实的行为,给孩子的反效果,负效应更是不可低估的。 二、树立正面形象。 幼儿稚嫩的心灵一般是纯洁无暇的,正如,新三字经,所言:“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教之道,德为先”。因此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正面典型形象,使幼儿学有方向,学有榜样,陶冶其美好、诚实的性与情。培养幼儿诚实品质的辅导教育的手段很多,如利用讲故事,看图讲述,音乐课等来培养孩子诚实的性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或老师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和诱导,要有经常性和持续性。同时,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等,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诚实性格的形成。 1、看图讲故事:根据幼儿普遍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时,不失时机地给幼儿讲故事和请幼儿表演故事内容,塑造其美好的心灵,培养其诚实的性格。如老师在中班和大班给小朋友讲述,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时,列宁在姑妈家不慎打烂了花瓶,表哥、表姐都有意为他隐瞒真相。但他回到家后,觉得自己不诚实,欺骗了姑妈,心里非常难过,就向母亲讲出了事实真相。并在母亲的指引下,写信给姑妈承认了错误,取得了谅解,做个诚实的孩子。同时,老师又讲,狼来了,的故事,并让小朋友讨论:做个诚实的孩子好不好,撒谎有什么害处,同时,老师还讲述社会主义祖国大量涌现“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及一些英雄模范人物儿时的良好品德,进行系列教育,使幼儿们耳濡目染,渐渐地形成诚实的性情。 2、上好音乐课:根据幼儿爱唱、爱跳的天性,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师用优美和健康的乐曲,动听的歌曲对其诚实性格的陶冶,如教师教,一分钱,时,幼儿立刻就被优美的旋律、柔扬的歌声所陶冶,且很快就会唱。同时使幼儿学有方向,不少幼儿能拾金不昧,学雷锋争做好事,做诚实的孩子。由此可见,寓教育于唱唱跳跳中,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环节,是熏陶幼儿诚实性格的良方善法之一。 3、父母或教师的表率作用: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发肤父母,接触父母最多,自然而然地师从父母。他们把父母的言行举止,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模仿。且不说古人孟母三易其居,训孟子成为一代儒学宗师;笱季和教八子名俱扬;窦燕山导四子成栋梁。就是现代社会中,千千万万个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祖国的花朵健康地成长,跨世纪的社会栋梁也将得以造就。但也不容忽视,在最近城市抽样统计中,有不少孩子对家长不满意,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家长言行不一而引起的。由于部分家长的不诚实,管教子女严厉、粗暴,一不听话,棍棒加身,训斥有加。而自己的行为又是另外一回事,没日没夜地打“升级”,围“方城”,豪饮烂赌等,形成巨大反差,使子女大为反感。家长们的自损形象,使孩子们无所适从。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耳濡目染长辈的言行举止,就无法诚实起来,有的甚至走上邪路。有鉴于此,广大家长务必当好表率,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父母当好子女的良师益友,才“亲有教,儿恭听”,使自己的孩子纯洁诚实地踏上正途。 教师更是培养幼儿成长的“园丁”,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更是幼儿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在幼儿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不但言传,更要身教。只有树立好教风,就能形成好园风,对幼儿的教育就能“润物细无声”。所以培养幼儿诚实,正直的品质,则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心血。作为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如春蚕,似蜡烛,甘当孺子牛,造就幼儿良好的人格道德而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家教中培养幼儿独立性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家长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二、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自我服务是幼儿发自内心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这会的建设者,他不不应光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幼儿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不灵活,影响了他们的认识和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肌肉的发育和完善,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由于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孩子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思、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懒惰。由于成人过分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幼儿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家长,注意创造机会,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成长的故事,以激励孩子从小立志,培养孩子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 兴趣。 四、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幼儿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我们的家教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前 言 幼儿该学些什么,部份家长可能认为识字、写字、算术、计算机、英语、或才艺等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否则孩子输在起跑点上,将来在学校的表现不就会落后他人了吗, 但是,也有许多家长和幼教老师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列为幼儿应该学习的第一要务,并认为从小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有益幼儿的身心健康,更能减少父母亲在日常生活教养上的困扰。 本会幼教组鉴于家长在教养自己亲爱宝贝时,常会遇到一些较困难或不知该如何处理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日后将会陆续加入其它议题,欢迎关心幼儿教育的伙伴大家一起来讨论。 壹、收拾习惯篇 大人的收拾习惯 教导小孩之前,大人先检讨自己是否做到,因为小孩的习惯是在家里耳濡目染中学到的,他就像个复印机,会把家人的言行一项项的复印出来。 1、检视我们的家(环境): 家里平时是经常处于乱七八糟,每样物品都不在他们应该在的位置的状态下,或是整整齐齐的,有人认为家里乱乱的、随意一些才有家的样子,有人认为窗明几净的才舒适,请各位抬头看一看,你看到什么,你满意你现在所看到的情形吗, 2、父母亲的自我检视(行为): 自己的生活习惯中有无收拾的习惯,如看完报纸、杂志顺手就往旁一扔,丢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后就迭好、放好,衣物、鞋袜是否也是走到哪、脱到哪、丢到哪,甚至有时放眼房间内无一块净土、无下脚之地,很多人会说,我也想保持整洁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种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体疲倦)、小孩一下子又会弄乱啦、谁谁的东西喜欢乱丢、乱放(怪别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个名词,而不是动词,因此也不知会拖到何时了。 所以从自我检视的过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从自己做起,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也不易会学到好的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收拾的习惯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环境,有否给孩子物归原处的空间): 家中的书柜空出较低的一格或一层给孩子,再指给他看:「这格是放爸爸的书,这格是放妈妈的书,这格呢~就放你的书,以后你看完书就要放回这个格子。」让他觉得受重视,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使用空间。 利用家中现成较大的纸盒、塑料盒收纳玩具、积木、图书等,就像每个人都有家一样,让他知道每样东西也都有归属的地方。为了使孩子容易记得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可在盒子上做些标记,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贴上照片、剪贴图片或画出玩具的形状)。 1-2岁:可由父母亲花点巧思帮他做。 3-4岁:因自己会画画、会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贴图片或画图。 5岁:因知道、认识的东西更多、更广,可按颜色、形状、大小分门别类装盒,亦可以国字配合图片贴上。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层次的做法,不但帮助孩子养成收拾的习惯,同时知道积木是放在这个盒子里或车子是放在那个盒子内,学习分类的概念,亦可培养他辨认形状、认字、读写、小肌肉技巧(画、写、剪、贴)的运用等能力,一举数得。 2、做子女的榜样(正确的示范): 幼儿是看着学、听着学、做着学。大人要时时表现「举手之劳」和「物归原处」的小动作。 1-2岁: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先做给他看,请他跟着一起做,小孩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如扫地,再逐渐鼓励他自己做。示范时边做边说明,如「小车车累了要回家了,来~我们一起带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内。) 3岁以上:语言及理解能力较好,可再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知道因果关系),例如:如果玩具乱丢,没有收拾好,下次则不易找到,或谁不小心踩到会摔跤,或因为到处都是玩具,就没有地方做其它的活动。 3、多赞美鼓励、少批评:「你的小手好能干,不但会盖房子,还会把积木排好耶~」激发他学习的动机,养成喜欢帮忙、愿意收拾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动作慢,给他机会多学习、练习,熟能生巧,成为自动自发的习惯。 当他不愿意做时,怎么办, 1、 鼓励他,给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干,一定会把玩具收拾的很干净。」 2、 和他一起做:我们一起来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个、我放一个;或来比赛,看谁收的比较快。 3、 暂停他下一个活动(要收拾好了,我们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骑脚踏车,或……)。 4、 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动怒、发脾气。问问、听听他的理由,可能是玩兴正浓,或想明天再玩,问问看他可以怎么做就可以继续玩,又不会使别人不方便,房间杂乱,商量一下,找一个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式。 5、 对从小未曾培养照顾自己或收拾习惯的孩子(或青少年)来说,要再改进并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导幼儿是不一样的。首先找个你们都合适的时间,心平气和的方式表达你对他放学回来随地乱丢书包、衣物的感觉(破坏家中原有的整洁、妈妈要跟在后面收很辛苦),然后再讨论如何一起来改进他的生活习惯: 1) 他可以怎么做,如书包放到书桌上或椅子上、脱下或需换洗的衣物丢到一个篮子内。 2) 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困难,如回来已经好累了,只想躺在沙发上休息不想动;或不知道怎么 收(方法)、收到哪里去,因为以前都有妈妈代劳,他不用操心。 3) 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是什么,如他可以休息一会儿再去做、在他的房间内放一个衣架或洗衣篮,方便他放置脱下的衣物。 4) 为了帮助他确实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进就多鼓励他,并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觉是什么,以及对家中的整洁有什么贡献;未有进步时则再讨论并找出可行之道,或暂时停止他的一些活动或权利。 养成收拾习惯后的优点 1、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让他做些简单的工作(整理自己的东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也是培养他独立的开始。 2、分担家事,有责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应尽力,家事要大家一起来做,如饭前摆放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残渣,擦擦桌椅、扫地、擦地、收迭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个人的抽屉内等。 最后的提醒 以爱、关怀、尊重的态度来培养幼儿收拾的习惯,不但孩子从小就奠定了良好习惯的基础,更能增进亲子关系。 浅议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转) 有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培养其生活的自理能力,培养劳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习惯越易成功。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个独立生活能力极强的五岁男孩,能将自己的生活小空间整理得井井有条,还能主动帮妈妈干活。当记者问其母亲“你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怎么这么强”时,这位母亲说:“不这样培养,将来他怎么能够生存~” 这才是一个对孩子终身负责的好母亲。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家庭、社会都有深远的意义。今天的幼儿将要走父辈们没有走过的路,将会遇到许多父辈们未曾遇到过的困难和风险,需要应付各种挑战,依靠自己去创造未来的生活。如果家长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将来他们就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学前教育是奠基教育,独立能力及劳动习惯培养无疑是一块重要的基石。因此,有远见的家长应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视为面向未来、培养新一代的主要目标。下面笔者想就此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学会自我服务和学会劳动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 1(家长要认识孩子自理能力和劳动的道德价值。 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就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成长都有好处。 2(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如果经常压制孩子的独立愿望,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处世消极、无所作为的人,这样的孩子只会什么事都要等大人替他准备好。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 3(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作为家长,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去做事,不管孩子哭闹,不“心软”、“妥协”,依顺孩子。家长若感情用事,不仅不能给孩子勇气,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经受磨炼、战胜痛苦,相反,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慌、软弱。 要孩子坚持独立、不怕困难,家长应“心硬”些。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自理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他们,他们会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至成功,这就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幼儿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及成功的来之不易。可见,学会自理和劳动可让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增强责任感,促进其独立性的初步形成。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要讲究方法 1(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子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大家围着一个“太阳”转,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俱备,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2(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要求。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有这么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人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这之后再不愿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动手应多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然后再提高要求,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3(采用多种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学习各项生活、劳动技能。 (1)在家庭中,可以让孩子当老师,教爸爸、妈妈洗手、扫地等,巩固所学的技能。 (2)通过讲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帮妈妈做事情”,与孩子一起唱“劳动最光荣”,念诗歌“别说我小”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 (3)运用游戏法,激发孩子兴趣。如运用“我是阿姨来喂饭”、“我帮娃娃穿新衣”等游戏来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4)通过和爸爸妈妈比赛,以竞争形式让孩子知道只有天天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比赛才能获胜。开始时,家长可有意放慢速度,让孩子有成功感,当孩子掌握正确方法后,家长可提高要求。 (5)让孩子当“魔术师”或爸爸妈妈当摄影师。开始时先指导孩子学会有关技能,然后孩子来当“魔术师”让玩具“变”整齐,让饭菜“装进”肚子,让手帕“变”干净等,家长可当摄影师将孩子劳动的情境拍摄下来,以调动孩子学习各项生活、劳动技能的积极性。 (6)家长可带孩子外出参观成人劳动情景,有时也可让他们模仿,形象地学习一些劳动技能技巧。 4(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如2,3岁的孩子,让他用勺自己吃饭,初步学会穿脱衣服、开合拉链,自己拿放玩具等;3,4岁的孩子可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洗手、叠被褥、洗手绢、自己整理图书玩具等;5,6岁的孩子除了自理劳动外,还可让他们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让孩子饭前摆放餐具、饭后帮助收拾饭桌,还可以要求他们扫地、擦桌子、浇花、饲养小动物等等。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地学会去做,并能做好,这是人之常情,但家长也应看到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节奏,有着各自特有的成长速度及规律,重要的是,让孩子依照自己的规律顺其自然慢慢地伸展。父母除了必要的帮助以外,还应仔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宜要求过高过严,孩子自然会有不同于昨天的今天。孩子是一点一点变化,一点一点长大的,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有效施教。 5(做好“记录”,评价孩子在家情况。 家长可设计“小能手在家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家独立生活及劳动的情况。如完全独立完成的项目打“?”;有时独立完成的打“?”;常需成人帮助完成的打“×\;”;自己不能完成的则留空白,对此情况家长不应放弃,应鼓励孩子尽量去做,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完成。家长也可将孩子每天应该做的事情用图画出来,请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况用符号标出来。通过表格的记录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来督促幼儿在家学习独立生活、劳动的技能。 6(一贯一致,持之以恒。 由于有些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孩子在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不干,摆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态。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有时因工作疲劳或赶时间,就对孩子说: “今天就让我来喂你”。“今天不用洗了,明天再说吧。”等等,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孩子为他以后不认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前 言 幼儿该学些什么,部份家长可能认为识字、写字、算术、计算机、英语、或才艺等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否则孩子输在起跑点上,将来在学校的表现不就会落后他人了吗, 但是,也有许多家长和幼教老师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列为幼儿应该学习的第一要务,并认为从小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有益幼儿的身心健康,更能减少父母亲在日常生活教养上的困扰。 一(收拾习惯篇 大人的收拾习惯 教导小孩之前,大人先检讨自己是否做到,因为小孩的习惯是在家里耳濡目染中学到的,他就像个复印机,会把家人的言行一项项的复印出来。 1、检视我们的家(环境): 家里平时是经常处于乱七八糟,每样物品都不在他们应该在的位置的状态下,或是整整齐齐的,有人认为家里乱乱的、随意一些才有家的样子,有人认为窗明几净的才舒适,请各位抬头看一看,你看到什么,你满意你现在所看到的情形吗, 2、父母亲的自我检视(行为): 自己的生活习惯中有无收拾的习惯,如看完报纸、杂志顺手就往旁一扔,丢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后就叠好、放好,衣物、鞋袜是否也是走到哪、脱到哪、丢到哪,甚至有时放眼房间内无一块净土、无下脚之地,很多人会说,我也想保持整洁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种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体疲倦)、小孩一下子又会弄乱啦、谁谁的东西喜欢乱丢、乱放(怪别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个名词,而不是动词,因此也不知会拖到何时了。 所以从自我检视的过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从自己做起,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也不易会学到好的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收拾的习惯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环境,有否给孩子物归原处的空间): 家中的书柜空出较低的一格或一层给孩子,再指给他看:「这格是放爸爸的书,这格是放***书,这格呢~就放你的书,以后你看完书就要放回这个格子。」让他觉得受重视,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使用空间。 利用家中现成较大的纸盒、塑料盒收纳玩具、积木、图书等,就像每个人都有家一样,让他知道每样东西也都有归属的地方。为了使孩子容易记得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可在盒子上做些标记,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贴上照片、剪贴图片或画出玩具的形状)。 1-2岁:可由父母亲花点巧思帮他做。 3-4岁:因自己会画画、会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贴图片或画图。 5岁:因知道、认识的东西更多、更广,可按颜色、形状、大小分门别类装盒,亦可以国字配合图片贴上。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层次的做法,不但帮助孩子养成收拾的习惯,同时知道积木是放在这个盒子里或车子是放在那个盒子内,学习分类的概念,亦可培养他辨认形状、认字、读写、小肌肉技巧(画、写、剪、贴)的运用等能力,一举数得。 2、做子女的榜样(正确的示范): 幼儿是看着学、听着学、做着学。大人要时时表现「举手之劳」和「物归原处」的小动作。 1-2岁: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先做给他看,请他跟着一起做,小孩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如扫地,再逐渐鼓励他自己做。示范时边做边说明,如「小车车累了要回家了,来~我们一起带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内。) 3岁以上:语言及理解能力较好,可再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知道因果关系),例如:如果玩具乱丢,没有收拾好,下次则不易找到,或谁不小心踩到会摔跤,或因为到处都是玩具,就没有地方做其它的活动。 3、多赞美鼓励、少批评:「你的小手好能干,不但会盖房子,还会把积木排好耶~」激发他学习的动机,养成喜欢帮忙、愿意收拾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动作慢,给他机会多学习、练习,熟能生巧,成为自动自发的习惯。 当他不愿意做时,怎么办, 1、鼓励他,给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干,一定会把玩具收拾的很干净。」 2、和他一起做:我们一起来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个、我放一个;或来比赛,看谁收的比较快。 3、暂停他下一个活动(要收拾好了,我们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骑脚踏车,或……)。 4、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动怒、发脾气。问问、听听他的理由,可能是玩兴正浓,或想明天再玩,问问看他可以怎么做就可以继续玩,又不会使别人不方便,房间杂乱,商量一下,找一个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式。 5、对从小未曾培养照顾自己或收拾习惯的孩子(或青少年)来说,要再改进并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导幼儿是不一样的。首先找个你们都合适的时间,心平气和的方式表达你对他放学回来随地乱丢书包、衣物的感觉(破坏家中原有的整洁、妈妈要跟在后面收很辛苦),然后再讨论如何一起来改进他的生活习惯: 1) 他可以怎么做,如书包放到书桌上或椅子上、脱下或需换洗的衣物丢到一个篮子内。 2) 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困难,如回来已经好累了,只想躺在沙发上休息不想动;或不知道怎么收(方法)、收到哪里去,因为以前都有妈妈代劳,他不用操心。 3) 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是什么,如他可以休息一会儿再去做、在他的房间内放一个衣架或洗衣篮,方便他放置脱下的衣物。 4) 为了帮助他确实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进就多鼓励他,并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觉是什么,以及对家中的整洁有什么贡献;未有进步时则再讨论并找出可行之道,或暂时停止他的一些活动或权利。 养成收拾习惯后的优点 1、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除了玩具,让他做些简单的工作(整理自己的东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也是培养他独立的开始。 2、分担家事,有责任感: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应尽力,家事要大家一起来做,如饭前摆放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残渣,擦擦桌椅、扫地、擦地、收叠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个人的抽屉内等。 最后的提醒 :以爱、关怀、尊重的态度来培养幼儿收拾的习惯,不但孩子从小就奠定了良好习惯的基础,更能增进亲子关系。 二、排泄习惯篇 通常从出生开始,婴幼儿就可以在父母亲悉心的照顾下,建立起一些日常生活作息的习惯,如进食、睡眠、排泄、盥洗等。 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排泄习惯, 1、使体内新陈代谢正常,维护身体的健康。 2、学习自我控制、独立自主的能力(不须大人的提醒与协助,有便意或尿意时,会自己到厕所、脱下裤子大小便)。 3、保持个人与环境的整洁、卫生(不会弄脏衣物、污染环境,使用后会冲洗马桶)。 何时开始培养, 家有婴幼儿的父母最想知道的就是:几岁开始培养孩子排泄的习惯较好,早一点儿开始可以 吗, 当然是愈早学会控制身体,就愈不需要他人的协助,但有个先决条件必须注意:身体的成熟。譬如学会走路的相关生理条件就是骨胳、肌肉、神经系统、肢体协调等的发展成熟,否则无法学会。 排泄习惯是一种自主性的生理机能,经由条件反射及中枢神经的成熟而置于意志的控制之下。」一般来说,六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逐渐培养固定的排便时间,一岁多的孩子可定时带他坐小马桶(市面上出售,适合幼儿使用者,或幼儿用马桶盖可放在成人的马桶上,使其不会有要掉进马桶的恐惧),成为习惯后,孩子到时就会解大便了。至于排尿的控制则可能须时较长,一岁多可以开始建立小便的习惯,两、三岁时膀胱控制力发展较好,大致上可以训练成功。 建议:等待幼儿生理发展成熟(括约肌成熟),能够自我控制,且乐于尝试。过早或过急都可能会造成的不良后果(如大人常会因性急而失去耐心,而生气、责打孩子,令孩子心生恐惧或有挫折感、羞愧感,长大后可能会变成比较容易焦虑、压抑的成人)。在此同时,对一岁多的孩子还要开始教导他自己穿脱衣物,学会了脱裤子大小便,才不会因来不及而尿湿裤子或弄脏裤子。 在训练期间,任何进步、停滞、退步、混乱的情形都是正常的,应考虑到孩子还小,排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无法完美配合,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担心或失望。另因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发展步调,形成个别差异,宜以平常心让孩子自然的养成习惯。 只要器官功能正常,文化刺激足够,给予适当的训练,许多三、四岁的孩子要小便都会事先告知或自己去解,但也有些反应较迟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后,还偶而会尿湿裤子。此时父母应先安慰他,「其它的小朋友有时也会尿湿裤子的。」在他的包包内为他多准备两条裤子,随时更换。并告知在有尿意时,就告知老师赶快去厕所,或请老师提醒。若是进步情形不理想,可能需要再做进一步药物与心理的治疗来加以改善。 在培养排泄习惯时有几种情形要注意:婴幼儿有脑伤、神经系统病变、智能不足、生理机能发生障碍、或刚出生不久等,因无法控制排泄机能,尚无法接受大小便排泄的训练,需请教专业医师或特殊教育专家的协助与建议。 如何培养, 1、先从观察孩子的表情开始:知道其何时会排便,如喝完奶后不久,由于肠胃的蠕动,注意他和平常不同的征状,如婴儿脸上有不一样的表情(脸红、用力)出现,较大的幼儿或坐立难安时,或看他抓住裤裆时。 2、养成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如每天早晨喝过奶后,就带他到洗手间,把他放在小马桶(最好能为孩子准备一个合适他体型的便器)上,陪伴他一起用力(嗯嗯)、并和他说说话,使整个过程轻松没有压力。如一时并未解出来,不要坚持到底,让孩子一直坐在马桶上。可以等一会儿再来,使孩子不会觉得坐马桶是件痛苦的事。 3、用语言表达:对还不会说话的婴幼儿,常以一些儿语(如便便、嗯嗯、尿尿、嘘嘘等语)告诉他用以表示尿意或便意时(你要嘘嘘吗,),及实际行动(你在便便啊~)的语汇,让他熟悉。当孩子会说话后,即可以这些简单的表达内急的需要,由大人带到洗手间去或自己去。 4、夏天是较佳的时机:白天不包尿布,每隔一段时间(30-40分钟)就带去嘘嘘,或在喝完流质东西后。因夏天流汗多,尿尿会少一些,父母亲自行观察后,应可知道大约何时该带他去洗手间或提醒他该去了,一段时间之后即可成为习惯。 好处是:孩子不必包着厚厚的尿片,比较舒服凉快、不易得尿布疹,节省买尿布的钱,即使尿在地上也好立即处理(易洗快干)。 5、父母亲的态度:不要过于严厉或在孩子做不好时就给予处罚,或一松一严,或时松时严, 让孩子无所适从。最好多从鼓励的角度来着手,做的正确就多以表情、声音、动作来赞美他,使他有强烈的动机朝着你要他学习的方向去努力(有时孩子自己也会说自己好棒,自己会去尿尿)。给他时间、耐心等待,直到他学会为止。有失误时(如因来不及,尿出来后才指着地上的一滩水告诉父母说「尿尿。」或因贪玩而憋很久,直到憋不住时),立刻帮他更换裤子,同时告诉他下次有尿意或便意时就赶快去洗手间,并请他一起来清理他弄脏的区域和衣物,让他知道他的失误所造成的麻烦,有提醒与负责的作用。不要面露厌恶的表情或责骂他,换个角度来想:「现在是尿出来才说,比还不会说或什么都不说要有进步了,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更进步,尿之前就先通知了。」 有时候,孩子告诉你要尿尿或便便,等你带他去洗手间时,他又可能解不出来了,不要怪他,先找出他会这么说背后所隐含的意义,譬如,他有可能是要得到你的注意(因有其它的事或人占据了父母较多的时间,无暇照顾他,较疏忽他)、博取你的赞同(因有事先的告知,得到赞美)、避免处罚(相对于前面的赞美,如未告知而就地解决,可能就会得到立即的处罚)。所以他可能只有一点点或甚至并无尿意或便意就告知,造成父母的困扰。这是指其心理上可能会有的问题,另外检视一下环境,是否有不愉快的味道或感觉,或是不够清洁,也会造成他的却步(就如许多人宁愿憋着也不愿上公共厕所或学校的厕所,因为太脏、太挤),或是有生理上的问题,应该请教医生。 6、 以游戏方式进行:平时以洋娃娃或孩子喜欢的填充玩具做示范说明大小便的动作与程序,过程中多给予夸奖和表现喜欢保持干净的态度,并鼓励孩子在看完示范后,也教娃娃尿尿或便便。 7、给孩子穿著易于穿脱的衣物:如有松紧带的裤子,较方便他自己去上厕所。 附带应学习的事物(针对已经可以自己上厕所的孩子) 1、冲水:等他离开马桶后,请他按冲水,看到排泄物和水一起冲走,藉此机会告诉他将马桶冲干净,下一个使用的人才有干净的马桶可用。 2、洗手:洗手应成为上完厕所后的立即工作,准备香皂,由大人带领孩子一起洗手,并示范洗手的方式,以保持清洁。 3、穿好衣物再走出去:不要边走边穿(尤其对急于出去玩耍的孩子)。 4、学习上厕所要关门:对较小的孩子来说,因其仍需大人的协助或看顾,上厕所时不关门较方便,但对稍大的孩子来说,上厕所关门则是一种应学习的礼貌。 其它 1、尿床:睡前不再喝水或其它流质的东西、睡前先上厕所、夜里叫他起来上厕所、或查知是否有心理压力(来自家人、朋友、学校等),或请医生检查是否有生理因素造成。 2、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多补充水份,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找出是否有心理因素,或请医生诊查。 三(饮食习惯篇 从「吃饭皇帝大」、「民以食为天」这两句谚语中,可看出中国人把吃饭当作是件很重要的事来看。而对在成长发育中的孩子来说,父母亲更是惟恐其有饮食不正常、吃的太少、偏食等现象,以致于长的瘦小,发育不良(反之,父母亲似乎并不把食欲旺盛、吃的过多的幼儿当作是个问题)。的确,在幼儿的生活中,饮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食物可以 (1)提供成长发育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肪、醣类、矿物质、维生素、水,尤其是出生至三岁以前是一生中身体成长,肌肉发展最快速的时期。 (2)维持体力,增强抵抗力(传染病)。营养不良时,对身体发育、骨胳、牙齿的成长有不良的影响,也易引起情绪以及行为上的不良适应。除了对身体的影响之外,根据国外所做的研究,发现营养充足的孩子较快乐、反应较灵敏、人际关系较好、甚至在认知能力、语言发展都比营养不良者佳。 (3) 满足食欲。 提供幼儿食物的原则 (1) 营养要均衡:应从各类食物(奶类、蛋豆鱼肉类、油脂类、水果类、蔬菜类、五谷根茎类)中获取,根据卫生署(75年)建议,1-3岁的幼儿每天需要1300卡,四岁以后,男孩约需1700卡,女孩约需1550卡,视一天的活动量、健康状况而定。 (2)适合幼儿的需要:因为幼儿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食物选择和成人有别。太甜、太咸、太辣、太油、太硬、太热、太冷、添加化学物的食物都不合适。微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的方式较合适,因此点心的供给是必要的。 (3)食物有变化:一成不变的烹调法,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会腻,因此在顾及营养均衡的条件下,常常变换食物的作法、口味,较能提高幼儿进食的兴趣,促进食欲。 (4)清洁卫生:食物的新鲜与否、处理过程、餐具的清洁、饭前洗手等都应注意,并保持清洁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影响健康。 幼儿饮食上常见的问题 (1)食欲不振:就是吃不下。形成食欲不振的原因很多,如生病、健康情形不佳、情绪不好(紧张、害怕、不安全)、睡眠不足、运动不足、要引起父母亲的注意、饭前零食吃的太多,两餐之间差距太短等都会影响正餐的进食。 辅导方式: 1)如是生理问题应请教医生。 2)定时定量,使肠胃得到适当的运作与休息。 3)吃不下时不给他非吃不可的压力,但过了吃饭时间也不再供应饭食。让他知道「要吃,就在吃饭时间吃,不吃,就是不饿;如果饿了,就等下一餐。」一餐不吃对身体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父母亲不必因饿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因为吃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需要,没有需要时当然不想吃。 4)少吃零食,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 5)注意牙齿的健康。 6)保持进餐时愉快的气氛,及给与幼儿足够的关怀。 7)每天有从事一些户外消耗体力的游戏活动。 8)有规律的睡眠,就寝前不要让幼儿太兴奋。 (2)偏食:就是喜爱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不喜欢某些食品就不买、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评)、不愉快的经验(烹调方式不当、被强迫进食、吃腻了)等。偏食的结果会使幼儿营养吸收不够均衡,影响其生长发育。 辅导方式:幼儿阶段是其发展食物偏好的时期,学习是个重要的因素,扩大幼儿对食物喜好的范围,正是时候。父母亲要改善幼儿偏食情形,一定要先了解原因,才能针对问题加以解决。 1)以身作则,做个良好的示范,见同桌吃饭的人都吃,他也会模仿而愿意去吃。 2)以耐心和温和的态度相对待,不勉强,或强调该种食物多有营养,应该多吃,而导致反效果(拒食、呕吐、哭闹)。 3)要引发其食欲,烹调有变化,或将其喜欢(多一些)和不喜欢的(少一些)食物混在一起,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去,以后再渐渐增加比例。 4)不要让幼儿有交换的条件(如我吃下去,你就给我……),这只能处理眼前的难题,却无法真正解决偏食的问题。 5)培养吃健康营养食物的习惯。 (3)营养不良:目前谈这个名词,浮现脑海的映像大概会是贫穷人家,一些因天灾人祸造成粮食短缺地区的人民,呈现面黄肌瘦,无精打采的模样。其实生长在富裕的环境中也可能会有营养不良的情形,检讨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是否摄取了过多糖分、盐分、 油脂的食品、快餐,而这些食品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以较夸张的手法,赠送小礼物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央求父母亲购买。但吃下这些含糖饮料、糖果、糕饼、快餐等营养价值低的食物,使幼儿小小的肠胃装不下应吃的食物,就造成营养不良的情形。 辅导方式:不吃或少吃这些所谓的「垃圾食物」,以有营养的点心来取代。另外,也不用这些食物当作是奖赏其行为的结果,或不准在两餐之间吃零食。父母亲要坚持原则,不优柔寡断。 (4)吃的慢:「拜托你快点吃」、「只要吃完,我就给你买……」或「再不赶快吃,就要挨打了」。这是家有幼儿,常在吃饭时可听到的请求、利诱、威胁的话语。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饭,他还剩大半碗饭菜,或一口饭含在嘴里迟迟不吞下去,或边吃边玩,造成家人,尤其是***困扰。 辅导方式:先了解是否身体有不舒服的情形,如无,就要限定吃饭的时间和地点(进餐就在餐桌上,不拿个碗到处跑),说到做到,时间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饭菜收起来,中间也不给饼干类食物充饥。有时是因给他的饭菜太多了,一时吃不完。因此给孩子适量的饭菜,吃完再盛,他较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喜欢边吃边说话,或边吃边玩玩具,以致说的太多耽误吃的时间,此时提醒他吃完了再说、再玩。当孩子有进步的表现时要适时给予鼓励(如给好宝宝贴纸),使他能继续保持进步的情形。进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较而不是与他人比较。 (5)自己吃饭:对年幼的幼儿,尤其是一岁多的幼儿,开始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为一切由自己来的行动者。然而进食所需的技巧不佳,常会弄的脸上、身上、桌上、地上一团脏乱,好象吃进去的少,遗落在外的多,或成为寓吃饭于游戏。另外,有些较大的幼儿还要人喂食,也会造成父母亲的困扰。 辅导方式:孩子想要自己进食其实是其想要独立的开始,应给予鼓励,由用手抓食固体食物,用碗喝汤,用汤匙吃饭,再进步到使用筷子。固然这段过程会造成进食时脏乱的情形,及事后收拾的麻烦,甚至还有再喂一次的需要,但是此时正是孩子学习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的好机会。曾有研究指出亚洲的幼儿精细动作较欧美国家的幼儿为佳,就因为我们使用筷子。减少收拾整理的麻烦可在地上铺报纸,夏天时可脱掉上衣、或围件大人的旧T恤或衬衫、鼓励他练习减少掉落饭菜于碗盘外的次数。 有些父母为避免脏乱后的收拾,和孩子吃的缓慢,就剥夺他自己学习、练习的机会,易变成亲子关系的紧张,或孩子的依赖性,或等年龄再大一些还要大人喂,不愿自己吃饭,或以拒食来要胁。 此外,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进食的兴趣与动机。 幼儿食物的检核 (1) 每天是否有新鲜的蔬果, (2) 食物中是否有足够的铁(5毫克)、维他命、纤维, (3) 减少糖和盐的调味。 (4) 食物的色、香、味、温度是否考虑到, (5) 食物的烹调、内容是否常有变化, (6) 有否介绍新食物,介绍时是否和喜欢的食物一起推出, (7) 所供应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儿发展动作技巧的机会, 和饮食相关的注意事项 (1)食量:每位幼儿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质、成长速度、情绪状态、健康情形等因素有关。因此只要他健康、精力充沛、气色好就不用担心吃得少或多。 (2)保持愉快的进食气氛:和家人边吃边聊应是很愉快的感觉,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个同乐的时光。所以吃饭时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不要各吃各的。在餐桌上不要骂人,检讨不愉快的事,不边看电视边吃饭,或把食物当成是赏罚的工具。 (3)进食应是一种美好的经验: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营养价值,因此应鼓励幼儿去尝试,或和幼儿一起吃(一起试试看),但不要以强迫的方式进行,以免适得其反,更加害怕或拒食。此外,当成人不喜欢某些食物时,尤其不要以负面的言辞、表情去批评,这会造成幼儿对这些食物有先入为主的观感,更加不愿意去尝试(他看你都表示厌恶,想必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 (4)是一种学习的机会:餐桌是交谈的好机会,也是语文学习发展的好地方,可鼓励幼儿说说今天学校里的生活、最得意的事、也可讨论和食物相关的话题,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颜色、形状、口感等。 吃饭也可以是幼儿学习独立的机会,如自己吃饭(使用 筷子、调羹)、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吃多少,拿多少)、 自己清理饭屑残渣,离开餐桌会把椅子靠近去、会用礼 貌用语、嘴里有食物时不说话,细嚼慢咽等。 如有可能,还可选择较简单的烹调方式和孩子一起来 或请他从旁协助,如做个汤、沙拉、三明治、煎饼、煎 蛋、烤蛋糕。请不要从他不会或会把厨房弄的乱七八糟 的角度来看而意愿不高,但从尝试新食物或亲子同乐的 角度来看事情,可以一起烹饪,一起收拾善后。 四(睡眠习惯篇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让人经过一天的活动之后,身体有充分休息的机会,得以消除疲劳,纾解紧张、不安的情绪,恢复精神与体力,有益身心的健康,亦储备了第二天活动的能量。 就婴幼儿来说,睡眠的重要性不亚于成人。尤其是婴儿,除了吃,睡就是最重要的活动。俗谚:「能睡的小孩成长比较快」、「一暝大一寸」。除了恢复体力外,睡眠尚可促进婴幼儿神经系统和脑部的发育,进而有助于全身的成长发育。 婴幼儿睡眠的时间 大致说来新生儿除了吃奶的时间外,通常都是在睡觉,一天约需二十个小时左右。这种吃吃睡睡的时间大概要到三个月后,醒的时间才会较长。一岁以上学步儿的睡眠时间则因人而异,约需十至十五小时,上下午也各需小睡一次。五岁前大都仍需午睡。有些孩子不午睡,精神依旧很好,不必勉强一定要午睡;有些不午睡则会变的焦躁,容易闹情绪,吃晚饭时昏昏欲睡。随着年龄增加,睡眠时间、睡眠量和次数会递减,睡眠时间的加长,逐渐是由夜晚的睡眠量取代。 睡眠的相关问题 婴幼儿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睡眠上的问题,做家长的不要太过担心。因造成每个人睡眠的问题都不一样,要解决问题要先找出可能的原因。以下则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供参考。 婴儿期: 虽然较暗的灯光及安静的环境较适合婴儿的睡眠,但也不必太过紧张,使家中其它人的言行都受到限制。其实只要不是太过喧哗,不在婴儿的房间内,该怎么做就还是怎么做,不致有太大的影响。 婴儿的睡眠习惯和成人不同(生理时钟尚不规则)。较小时,他们常常是吃饱了就睡。稍大一点,不会吃饱了就睡,可能还要玩一会儿。在白天时还好,但在晚间就较麻烦了,因为大人累了要休息,婴儿却精神饱满,毫无睡意,想要你陪他玩,使大人又累又烦。如不吵人的话就让他自己玩,累了就会睡。如要人陪着玩,则要看情形是否要陪他玩,或帮他渐渐调整睡眠的时间。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在半夜哭起来,可能是生病、肚子不舒服、饿了、渴了、尿布该换了等,如无上述的情形,你怎么哄都不停止哭泣,或一放下就哭,要人抱,使父母无法休息,就会令人生气想要揍他一顿。这种情绪反应其实很正常,但最好是只有这种感觉而不要有实际的行动。父母亲可能要牺牲一下自己的睡眠轮流来陪陪孩子,或让他哭一下,或换个地方睡,如果都无效,再请教专家。好在这种磨娘精型的情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不至让父母亲太过困扰。 幼儿期: 1、不睡或晚睡:其实看他在打呵欠或揉眼睛,知道他已经困了,该休息了,但他就是抗拒、不愿上床去睡,或有吵闹的情形。此时不要用责骂的态度催其去睡,因为他可能是怕黑(想象房间中有可怕的东西如怪物、鬼:开盏小灯、检查房间,使其安心)、怕孤单(不愿离开外在有趣、多采多姿的环境:只有我去睡,你们都不睡,担心趁我睡觉时,你们会做什么更好玩、有趣的事)、接近或正处在反抗期(一岁半至两岁多)。可以抱抱他或陪着他一起回房间,有个短暂入睡前的准备(这一点下面会介绍的较详细),让他安心入睡。 或到了睡觉时间仍在看电视、玩玩具,经过不断催促、提醒,「这么晚了,赶快去睡觉。」「再不睡,明天早上起不来,又要迟到了~」「都几点了,还看电视(还在玩)~」若孩子还是不动,把这些话当作是耳旁风,大人就会开始生气,责骂孩子,使彼此都不愉快。此时最好共同约定睡眠的时间,并遵守此约定,时间到就要停止现行的活动上床睡觉。 中午的午睡是否睡的较久,以致下午、晚上精神好,当然到了该睡的时间就睡不着了。因此调整或缩短午睡的时间,下午增加一些消耗体力的游戏活动等,或可帮助晚上的入睡。 1、 睡的太少:因个别差异,每个人对睡眠时间的需求不同,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睡的时间少于8-10个小时,会精神不够,体力不济。除了生理因素可请教医生,或排除环境中干扰睡眠的因素(太吵,光线太亮、温度太高或太低、寝具不舒适等)外,只要孩子活动力强、精神好,就无大碍。 2、 睡不安稳:会不断翻身、踢被子、或磨牙的情形。同样先了解是否有身体不适、环境中有否干扰睡眠的因素,心理、情绪上的不稳定,奶嘴或安心被不在身边。了解原因,请医生做检查,解除压力,满足其所需,才能有所改善。通常睡不稳的情形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 3、 做恶梦:幼儿偶有做恶梦的经验,可能的原因包括身体不适、担心害怕心理压力等。遇到这种情形,父母最好抱抱他、安慰他,让他知道梦中的事物不是真实的,父母会保护他,增加他的安全感。平时则要注意不要随意吓他:「再不听话,虎姑婆就会来抓你或大野狼就会来把你吃掉。」引起幼儿的害怕。另外,找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讨论他的梦境,以了解会形成恶梦的原因。 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婴儿期: 1、 要让婴儿睡的安稳,吃饱、换过干净的尿布、不要穿的太多、轻柔舒适的寝具、适宜的室温、不太吵杂的环境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2、 睡前不要太过逗弄婴儿,使他过度兴奋而难以入眠。也不要让他受到惊吓,使其夜里会无缘无故的哭泣。 幼儿期:也就是借着时间养成他们规律的睡眠习惯:定时上床、定时起床,形成其生理时钟。 1、晚上不要做太过兴奋或活动量大的活动,目前因双薪家庭的增多,亲子接触时间较少,为了增进亲子感情,而将晚上的时间都陪着孩子玩,因而使孩子情绪过度兴奋而睡不着,或有睡到半夜会哭叫的情形。若有上述的情形,要拍拍他,温和的安慰他,使他安静下来,再陪他一会儿,等其再度入睡,再离开。 2、睡觉前能有一小段轻松的时间作为睡前的准备,譬如说先去上个厕所、刷牙、换睡衣,放段柔和的音乐、说段床边故事、抱着心爱的玩偶或他的安心被(枕头、毯子)一起上床(不必担心孩子对安心被的过于依赖,一项长期的研究显示,需要有安心被才能安稳入睡的孩子长大后和其它年幼时没有安心被的孩子一样独立、有自信)。父母亲帮孩子盖好被子或围好肚围,亲亲小脸,说声晚安,再加上一句「我爱你」,再关灯或留盏小灯(对怕黑的孩子),使孩子安心入睡。 3、不要让孩子有被逼或催促上床睡觉的感觉。睡觉应是带着愉快、轻松的感觉入眠。所以到了该睡觉的时间,父母亲也以较轻松的态度牵着小手或抱他上床去睡。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都能就寝,或至少兄弟姊妹是同时就寝,或家人配合进行静态的活动。让他有公平、 我不是孤单的感觉,及较安静的入睡环境。 偶而家中有一些事会延迟家人就寝的时间,不必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准时上床睡觉,因为他会有好奇心,会担心他去睡觉后看不到家人在做什么或他想要参予的活动而未参予到,因而借故拖延、吵闹,不肯睡觉。 4、如果他实在睡不着,不要硬逼着他去睡。他可以自己(不要人陪)再看看书或玩一会儿玩具,以不吵到别人为原则,累了自然就会去睡。 5、若已养成晚睡的习惯,父母就要以耐心及坚定的态度,渐渐改变。 五(阅读习惯篇 在我们的生活周遭,无时无刻都与文字、符号做最直接的接触,例如每天会阅读报纸或杂志,走在路上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招牌、宣传广告,进入餐厅会按着菜单点菜、打开信箱会收到邮件或广告单,看公车站牌知道到哪儿去该搭几路车及在哪一站下车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别人在传达什么讯息,我们可以怎么做等。这些只是阅读、识字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也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否则会生活的很辛苦,跟不上社会的脉动。然而,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经过学习、练习才会的。但阅读能力并不需要等到入学之后才开始培养,学前阶段在家中就可以开始进行,使孩子从小就有一个阅读的环境,养成阅读的习惯。 多年前卖乐器的一句广告词告诉我们:「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说:「喜爱阅读好处多~爱书的孩子会更好~」现在就来探讨培养幼儿阅读习惯应注意的相关事项。 阅读的好处 1、结合既有的生活经验:童书中的故事多是以孩子生活经验中熟悉的事情、动植物、或自然界的现象等为主,以简洁、饶富趣味的文字,优美的插图或图片呈现,别具吸引力,让孩子对书有兴趣,愿意和书做朋友。 2、获得知识,增加智能:家有幼儿的父母亲常有的经验,就是孩子常会问一连串「为什么,」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有时真令大人招架不住或不知如何回答才恰当。其实这正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他们对生活环境中的点点滴滴感到好奇,想一探究竟,而拼命发问。带他们进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知道获得知识的途径,并从中获取各种知识与常识,认识在不同时间(历史、现在、未来)空间(城乡、国内外)内人与物体的情景。 3、给予想象的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原动力(如若干年前飞上天空只是幻想,却经由有心人不断的钻研、试验终而能成功的翱翔天际),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书中的内容正好提供了想象与幻想的空间,或许因此让孩子发掘兴趣,做更深入的学习,或有从事创造发明的意愿,使梦想成真。 4、了解文字可以代表事物:如藉由制作字卡贴在家中的用品上(如冰箱),帮助他们将物品与文字做一联结。另外,也可让孩子了解阅读是可以把日常所说的话语写下来,帮助他们理解文字与口语的联结可以创造故事,叙述经验(情绪、游玩、学习新事物等),领悟阅读的价值和乐趣。 5、培养思考、推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故事的内涵常会包括一些两难困境(该不该爬树救小猫;爸爸禁止我爬树)、价值模糊(未告知他人即借用物品,,尚不能分辨人我之别,或认为用一下下就还没关系)或孩子在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在百货公司中走失),作者固然提供了他的想法与价值观来解决问题,孩子亦可经由阅读的过程或大人的引导,将自己融入故事中来思考「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我会怎么做,」 6、阅读治疗:当孩子遭遇情绪上的困扰或适应的问题时,故事书有时可以成为纾解的一种方式。因为故事中的主角可能也有类似的问题,让孩子有同病相怜,「我跟他一样,我并不孤独」的想法,因而产生认同感,看完内容之后也能以类似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7、变化气质:多读书能多吸取知识,增广见闻,学习他人成功、失败的经验,做事的方法, 幽默的态度,待人处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实个人的内涵,使言谈有物,内盈而外华。 何时开始培养阅读的习惯, 因为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不同,发展速度与兴趣不一,因此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告诉父母亲何时开始最适当。但是我们可以先预备一个阅读的环境与气氛,譬如家中有书房及书柜,父母亲在家有阅读书报的习惯(许多不爱读书的孩子是因为父母也从不读书),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有上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经验,或书籍被照顾的情形(不是随便乱扔、乱放,有破损的地方会修复)等,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自然也会学到对书、对阅读的正面态度。 婴幼儿期即可指著书报上精美的图片,对孩子说短短的故事,引发他的兴趣,愿意接近书本,两三岁时会自己翻阅看图画,甚而会根据所看到的图片,加上自己的经验与丰富的想象力编故事。 帮孩子选书的原则 许多的儿童读物具有文学性、教育性、有生动的描述或有可爱插图,却不见得适合自己的孩子。基本上为孩子选择读物时,除了考虑印刷的品质、价格外,还要配合他们的发展: 1-2岁的孩子尚未具备翻书页的精细技巧,比较坐不住,注意力较短,字汇和经验较少,为他们选购书籍时就要注意选择有较厚书页的书本(比较坚固,不易撕破),字少图多,故事内容简单易懂,和幼儿的经验相关者较佳。 为3岁以上或上幼儿园的孩子选书的范围又可再扩大一些(童诗、歌谣、童话等),故事内容可稍长、插图仍是不可或缺的重点,因它的图像有具体说明的作用,而且对此年龄的孩子来说,真正吸引他们的是图片的部份。 5-6岁的孩子以上的儿童,因其认识的字逐渐增加,主题的选择可以更宽广,可包括他们生活经验之外的事件,有较复杂的叙述方式,或较多个人的兴趣、爱好。 总之,了解并尊重自己孩子的发展、兴趣、生活经验,将有助于选择合适您孩子的儿童图书。 提供一个充满阅读经验的情境 然快乐的坚持性培养 “龟兔赛跑”是个众人皆知的小故事,它简单有趣激发想象,宝宝们都知道它的寓意,就是做事要坚持到底。但是“坚持”二字,却成了很多爸妈的心病,因为自己的宝宝与它真是相去甚远。 爸妈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良好的坚持性会促进宝宝未来健康人格的发展,后续激发的综合发展因素也会加深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坚持性,宝宝更容易成长为一个独立性强、有毅力、自信开朗、社会适应性强的人。 来测测宝宝的坚持性水平吧 自制力 给宝宝一块巧克力并告诉他,如果能坚持到明天晚上再吃掉,周末爸妈就会带他去儿童乐园玩。此关能过,说明宝宝具有很好的抵抗诱惑和干扰的能力呢。 注意力 严肃些要求宝宝把散落的玩具收好,这时爸妈在旁边摆动新买来的有声响的电动玩具,看看你家宝宝是否强烈地要来玩呢, 耐受力 和宝宝一起拆下某个简单的玩具,宝宝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可能修复好。然后鼓励宝宝去做,观察他的耐心表现。如能完成,说明宝宝的耐受力不错哦。 目标性 让宝宝画一张画,告诉他想在画中看到他和爸妈在公园里玩的某个细节情景,如果宝宝有所表现,那真好呢,如只画了公园大环境和人物,级别就要降啦。 灵活性 和宝宝讨论一件事情,如果宝宝按老师要求剪纸工,剪刀却坏了,老师说过会才能回来,宝宝是等老师来呢,还是没经过允许直接去储藏室拿,听听他的解释。 这五个方面是坚持性所包含的基本属性,如果宝宝在五个方面都表现得不错,那就可以充分说明其坚持性不错呢~ 不同年龄的宝宝坚持性也不一样 普遍来说,处在3,6岁的宝宝,在注意和记忆方面还是以随意注意为主。注意稳定性差,对事物的兴趣转移快,易受无关因素干扰,从而导致他的坚持性较大孩子差。当然,年龄不同,宝宝的坚持性表现也有差异。 3,4岁 这是宝宝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宝宝开始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和日常规则来做事情,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但也会出现反抗性。行为习惯在这一时期基本养成,个人的兴趣和性格差异都会有所体现。 5,6岁 这时宝宝已经能主动地克服困难,有时会坚持把事情做完。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拒绝某些诱惑和干扰。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抗挫经验与能力,逐渐能接受心理暗示,从而加强坚持性。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培养 对于培养宝宝坚持性来说,虽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但此时的宝宝有很大的柔性发展空间,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也较多,爸爸妈妈们可要抓住哦。 成功妈咪现身说法: 我家丹丹是个特别活泼的5岁女孩儿,只要她在,总是嘻嘻哈哈,蹦来跳去, 可谓是“没个正形”。但当她在家中玩智力小玩具,在那大人都嫌麻烦而不愿尝试的拼拼插插中,她那专注的样子,又变成了一个文静的孩子,一点也找不到她调皮的影子了。 丹丹的这一表现来得并不容易,我一度怀疑她是“多动症”。丹丹2岁多的时候,我开始纠正她的躁动表现,从生活中的点滴去培养她的坚持性,效果还真不错呢。 1、要培养宝宝的坚持性,爸妈也要学会坚持呢。这很不容易,不过想为宝宝做个好榜样,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 2、坚持日常作息习惯,除了特别不适合的天气与考虑宝宝的健康因素,幼儿园还是要坚持每天正常去哦。 3、家中玩具的投放要注意数量的把握呢,不能给宝宝太多玩具, 挖掘旧玩具的新玩法更有意义~这样,宝宝对一个玩具持续性地使用与改造的坚持,可能会给他带来节约、变通的意识。 4、不要随便打扰宝宝正在做的事情,只要他自己注意力允许,就让宝宝多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吧。宝宝的活动有时是需要大人去等待的,可能你觉得没有太多意思,宝宝也不会有所反应,但他那种注意力集中的沉浸本身就是弥足珍贵的。 5、多和宝宝一起玩棋类游戏,它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让宝宝进行耐心思考了。在丹丹的成长历程中,棋类游戏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呢。丹丹妈妈巧寻思,让她喜欢上五子棋,激发她的好胜心,到后来是她经常拽着妈妈或客人跟她玩呢。 6、把握教育时机,有机会就锻炼一下宝宝的坚持性,也别忘记顺便鼓励一下~但要提醒的是,两样都不能过度使用。 7、了解自家宝宝的发展,把握好宝宝的承受度。根据他的情绪反应及时调整活动实施策略。尽量避免超出宝宝的忍耐程度,最终让他反感,这样的事件多了,不利于长期的坚持性培养。但如果情况很好,就可适时加大挑战性,让宝宝的坚持性再进一层。 爸妈可以和宝宝一起做的事 和宝宝一起做件费力的家务,比如剥毛豆,然后煮好,再分享它。 给宝宝在花盆里种一粒会有生命萌芽的种子,促进他在兴趣中坚持长期观察与爱护。 做一次原始的适当距离的远足,或是森林公园,或是步行去另一个目的地。 和宝宝一起看动画片或故事书等,多了解一些意志坚强的人物,作为虚拟榜样。 Healthy baby小提醒 ?慎用物质激励的方法来加强幼儿的坚持性。 ?再次提醒要呵护和发扬宝宝的兴趣与积极情绪。 ?努力让宝宝体验到通过坚持而获得的由衷快乐。 ?让“坚持”成为生活中常常需要的自然状态。 ?不要苛刻要求宝宝有坚持性。 美国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教育部门特别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著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家长的同意)。结 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著门应答。但是,另有半数的孩子,则让父母们担心不已: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以小主人公的姿态,带“送货员”逐个房间参观。 这次节目引起了家长们的普遍关注和担心,政府与民间想出各种办法,竭力保护儿童的安全。我所在的幼儿园,也策划了一次造访警局的“远足日”活动。活动中最吸引孩子们的就是警方精心制作的那本独自在家安全手册了。因为它是一本可以自己涂色的画册,孩子们在涂涂画画的同时,能领悟到很多道理: ?如果独自在家,陌生人来敲门,可以隔著门告诉他,爸爸妈妈正忙著,或在睡觉。不论他有任何理由,也不要开门。 ?接听电话时,不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地址、此刻谁在家里等任何与家里有关的信息。 ?要到哪里玩,一定要让爸爸妈妈知道。 ?不可独自行走,出门总要与朋友相伴。 ?不要独自到加油站、戏院、餐馆或其他公共场所的洗手间。 ?空空的大楼、安静的门道,虽是好玩的地方,但不可独自到那里玩。 ?有任何不对劲的事,别忘了打报警电话。 ?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特别是食物。 ?无论如何,不要坐陌生人的车,哪怕他说是爸爸妈妈的朋友,或是爸爸妈妈让他来接你的。 ?如果陌生人对你说:保证带你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或和你玩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不要相信,千万不要跟他走。 ?如果陌生人把手放在你的肩膀上,最好的办法是大声尖叫:我不认识这个人。或高叫:火警~(专家认为,这样叫会立刻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任何人听到“火警”都会救助。) ?不要公开说出家里近期的外出旅游计划。 ?学会打开和关上家里所有的门窗。 当然,仅仅一次填色游戏还不足以让孩子们牢记这些安全守则,所以从警局回来,我们又把经常在幼儿园玩的“假设游戏”教给家长们,让“安全守则”成为亲子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更能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比如家长充当陌 生人--- 下大雨时,一个陌生人说,他能用他的车载你回家,你该怎么应付, 在游乐场,一个陌生人说,他的宠物狗丢失了,问你“能帮我找一找吗,”你怎么办, 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一个陌生人来敲门:“我的车坏了,想借个电话用用”,你答应吗, 如果一个能叫出你名字的陌生人对你说,你妈妈受伤了,嘱咐他来接你,你跟他走吗, 此外,我们还建议家长在大众媒体播出的节目中寻找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看到孩子被绑架的电视新闻,就可以借此问问孩子:“如果你也碰到同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如果晚报上报道,某个孩子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玩被骗子带走了,也不妨与孩子一起讨论一下,哪些地方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安全的,在这种探讨的过程中,孩子多会比平时更认真地听大人的话。 不过,不管事先怎样灌输,“演习”中还是有不少孩子会作出错误的回答,所以我们会明确告诫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即使经过你的纠正,仍不尽人意时,也不必过分担心,以大人应有的智慧,加上足够的耐心,多几次与孩子一起找出恰当的回答堵塞“漏洞”,孩子最终会在游戏中学会自我保护的。 培养快乐自豪的英才幼儿童 一、培养幼儿超级的智能是可能的 英国学者弥勒(John Stuart Mill)六岁时除了英文之外,还学会了拉丁文与希腊文,并且开始阅读各种世界名著。音乐神童莫扎特三岁时即学会弹钢琴,六岁便开始演奏,美国华裔少年罗杰十二岁即由大学毕业,随后便进入史丹福大学念研究所,诸如此类的杰出表现,许多人都将它归功于先天的禀赋或特殊的遗传,认为他们都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神童。 一般的父母虽然大都非常向往自己拥有一个(或几个)智能高超的下一代,可是始终都不敢对此种梦想存有何种的“奢望”。 近几年来许多专家对于资赋优异的幼儿曾经作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我们只要使用有系统的方法来教养幼儿,尤其重要的事,如果能够好好把握幼儿一生中最重要与最有效的关键时期来刻意加以指导,则这些幼儿将来在智能能力方面便可能大幅获得改善,甚至成为人人称羡的所谓“超级婴儿”(super baby),有些人曾经利用这一类的理论实际加以应用,结果竟然发现不少成功的实例,这些实验成功的经验,虽然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议,然而却也有许多人表示高度的兴趣,认为这是幼儿教育上一个重大的革新。 笔者认为目前虽然仍有一些学者对此加以怀疑和批评,然而由所获得的许多资料和证据显示,一般的父母或教师,如果能够经常注意加以教育,则幼儿,尤其是年幼的幼儿,所受的影响将是至深且钜,他们纵然未能成为一个天才,然而也往往足以影响幼儿将来的成就,甚至改变他的一生。 胡适博士曾经说:“要怎样收获就要怎样栽。”因此我们如果要使我们的下一代更聪明,将来更出人头地,那么身为父母的成人便应当注意“怎样栽”的方法,及早“勤种和耕耘”,将来才能收到丰硕的成果。俗语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味称羡别人的孩子,倒不如自己明了教育幼儿的原理和要领,然后设法教好自己的孩子,说不定自己的孩子不久以后便会进步非凡,成为资优的孩子,将来还能替社会人群做出更多的贡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愿本书所提供的经验,能够带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天下父母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二、培养超级智能在学理上与经验上的依据 距今大约二十几年前,美国有一位专家格林都曼 (Glenn Doman) 在费城设立一所“人类潜能成就研究社”,专门协助大脑受损伤的幼儿从事学习的活动,由于效果卓著,后来灵机一动便将这种利用揭示片来教学的技术应用到一般常态的幼儿,结果发现效果甚为不错,后来他根据这些临床经验写成一本书 ——《如何教你的婴儿阅读》成为1964年最畅销的书籍之一,该书后来竟被翻译成十六种语言的版本,1979年,他又写了另一本书《向你的宝贝教数学》,后来又出版了《如何使你婴儿的智力倍增》 的著作。 他一再向家长表示:“我们每个人天赋的潜力都含有达尔文、莫扎特、米开朗基罗、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能量,因此只要注意发掘,每一个人都能成就惊人的事业。” 都曼曾经设计了一些特殊训练的课程,而且还为热心的家长设置一种特别讲习会,以便自行在家使用特殊设计的卡片向自己的婴儿从事教学。为了显示这种特殊训练方式的成效,都曼曾经在来自美国及世界各地人士的围观下,请一些他们受过训练的婴幼儿当场表演,其中有一位四岁的幼儿,居然能够正确的辨别莎翁“威尼斯商人”戏剧中的许多人物,而且能够以外文(日语)造句,并将这些句子翻译成法文和英文,使在场参观的来宾目瞪口呆、啧啧称奇。另外他在费城所设立的“提高人类潜能训练营”,曾使九十个孩子变成天才,他们的智商也被提高至178,乃至220的惊人记录。其中有一个两岁的意大利男孩,竟然能够记住美国地图上的30个州的州名及其各郡的名称。一个九个月大的女孩能够由许多的答案中正确的选出“78-1-2-3-9=,”诸如此类的问题解答。另外有一个32个月大的孩子能够认识分子结构,并辨别出樟脑油、柠檬精、葡萄糖酸等化学品的气味,更是令人十分惊讶,认为不可思议。 由于这种惊人的成就,引起美国各地以及其它国家许多学者的密切注意。尽管目前仍有不少保守派的学者对此抱着怀疑态度,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却是日益兴盛,现在已经汇成为一股明显的浪潮,因此一位学者曾经表示:“美国今日对于幼儿的研究,正如文艺复兴一般的蓬勃发展。” 然而不少人仍然要问,这是可能的吗? 许多在这方面有相当研究的学者认为这个问题的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能性是很大的。下面是一些主要的根据: (1)美国心理学家 (B. Bloom) 曾经根据长期研究的结果表示: 如果人类的智能到17岁左右便发展至成熟的程度,则一个人在一岁时,其智能便至少发展至20%,在四岁时便发展到50%,在八岁时达到百分80%,在十二岁时便达到百分之92%,十七岁时才达成100%。此外,一个幼儿在四岁以前如果不幸处于贫困恶劣或缺乏教养的环境中,则每年便会降低其智商二点五之多,而且这种伤害以后永远无法加以补救。由此可见,一个人在四岁以前是其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以后的发展影响至为重大,因此千万不能忽视幼年时期的教育。 (2)心理学者汉特 (MC V. Hunt) 曾经强调:“人类智能的发展具有所谓关键的重要时期,如果我们能够对于幼儿施以适当的早年经验和充分的环境刺激,则必然可以促进并提高幼儿智商的程度。”此外,他还大胆的提出一种假设,“如果我们使用„一种合理的早年经验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我们便可能大幅度地提高人类智能的平均水准,甚至可以比目前的平均智商高出30%之多!”由此可见,只要对于幼儿从事有效的教育,便能大大提高一个孩子聪明的程度。 (3)哈佛大学的教授布鲁纳 (J. Bruner) 也认为后天环境的安排最为重要,他曾指出“坐待成熟才能学习”或“成熟为学习的主要条件”这种传统的观念是十分错误的,我们一般人对于幼儿,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往往都低估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坦白的说,如果我们能够改进教材和教学的方式,事实上我们便可以使幼儿提早学习各种比较困难和复杂的课程,他坚信“任何学科均可以某种智能上真实的形式,来有效的教给任何发展阶段中的任何一个幼儿。” (4)俄国心理学家柴可夫斯基认为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在八岁以前可说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的增加,因此是呈倒三角形“?”的状态,然而就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而言,却刚好相反,年龄愈小,其学习和吸收的能力反而愈大,年龄愈大,其学习能力反而愈小,而呈逐年递减的现象,因此是呈正三角形“?”的状态。他表示婴儿时期的大脑具有非常惊人的学习能力,他们对于成人所给予的各种刺激,如果次数充分,便可能被他们全部照单全收,而且成为潜意识,成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且更令人惊异的是这种记忆的活动完全都是在轻松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婴儿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用脑者,成人无法与其相提并论。意大利的学者蒙台梭利也曾经表示有同样的见解,她说:婴儿的大脑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能力,这种机能简直可以媲美上帝的创造力,成人的记忆力实在望尘莫及。格林杜曼也表示:“在记忆学习方面,如果与零至两岁的婴儿相比较,成人简直是低能。”由此可见,婴儿在记忆吸收方面具有不可思议的一种能力。 (5)依据现代人大脑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其它动物大都在接近发育成熟时才出生,而惟独人类是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时便脱离了母体。瑞士一位动物学家曾说:“婴儿出生时,由于脑部的发育尚未成熟,因此眼睛无法立即睁开观看外物,不会爬行,也不会走路,与其它动物一生下来便会站立、走动,甚至会跑,眼睛也看得见,可说迥然有异。由于人类的婴儿在出生时身体各部份,尤其是脑部的发育尚未成熟,而且在出生之后的几年来发育最为迅速,因此我们如果能把握这一阶段的发育关键期,给予适当的训练,则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一些生理学家进一步发现,人类的各种行为能力及心理活动,主要是由于大脑皮 层的控制,而这些脑细胞之间所形成的神经元 (其功能相当于晶体管电路中构成联系的配线),如果这些神经元愈是发达或复杂,则大脑的各种功能,例如记忆、推理、想象或反应的方式便愈为灵敏、巧妙和迅速,而这些神经元的发展,在零岁和两岁之间可说最为迅速,据估计,在这短短的两年之间,其发育进展的程度几乎与两岁至二十岁之间的发展完全相等,由此可见,出生之后至两岁期间,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促进神经元的发展) 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西德有一位学者威士德 (Frederic Vester) 曾经以老鼠作实验,他将刚出生的老鼠分成两组,经过两周后解剖老鼠的头部,发现这两组老鼠的脑细胞中,属于视觉中枢的神经细胞平均有14个接点(相当于神经元的数个),然后将其中一组 (B组) 的小老鼠的眼睛缝合起来,使其看不见外物或接触外物的刺激,而A组不缝眼,两周后又解剖这两组的头部,结果发现A组老鼠脑部接点数已经急速增加至8000,而B组老鼠的接点数却始终未能增加,经过一个月后,他让B组恢复视觉,不过事后不论如何,B组老鼠视神经细胞的接点数也都没有什么增加,而且一直都停留在原先的程度,永远都跟不上A组,成为一群几乎无法学习的白痴老鼠,这一个实验也就再次的证明出生后及时获得有效刺激的迫切性和必需性。 (6) 印度狼童的实例和启示:1920年有一对传教士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方的一个山上捕获了两只怪物,这两只怪物浑身长毛,他们将这些毛发剃掉之后,才知道是“人”,原来她们都是因为出生后发现是女孩而遭到丢弃,没想到后来竟被野狼抚养长大。她们被捉后分别被命名为“伽玛大”和“亚玛大”,前者年龄较大,约七周岁,后者较小,只有两周岁左右,她们由于长期生活在狼的环境中,因此也就养成了与狼相似的各种习性,例如她们无法用两只脚站立,只会四肢爬行,而且跑起来非常迅速,有时连狗都追不上,鼻子也特别敏锐,白天大都喜欢睡觉,晚上则精神奕奕,而且每天晚上都要定时 (在十时、凌晨一点和三点) 嚎叫三次,以便与郊区的狼群相呼应,她们目光非常锐利,能在黑暗中看见各种物品,吃东西或喝水时完全与狗一样,只用舌头舔食,而且年龄较大的伽玛大,喜欢吃生肉,对于腐肉尤感兴趣,有一次在庭院中发现一只死鸡,竟然咬着死鸡跑到森林中生食,回来时嘴边沾满了鸡血和鸡毛。平时看到鸡时常有加以追逐和咬死的习惯和冲动。天气变热时,这些狼童就伸出舌头像狗一般的喘气,她们的肩膀异常宽大,身体很强壮,下肢呈弯曲状,一听到声音就立即竖起耳朵,生气时就像犬一样发出低沉的吠声,如果看到有陌生人接近,则露出尖锐的牙齿,并发出吠声加以警告。由于她们长期生长在野狼的环境中,缺乏人类的教养,因此事后的教育极为困难,尤其是大女孩,回到文明社会后的第二年才学会第一句话“水”,四年之后也才只学会了六句话,直到十七岁那一年因患尿毒症死亡时,前后训练十年也只学会了四十五个单字而已,然而小女孩由于年纪较小,学习能力反而较佳,教育两个月之后便学会了同样的一个单字“水”。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及智能能力,主要还是受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最大,因此一个人所以会成为一个“人”,所以会说什么话、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甚至思想观念,全然都在幼年的发育期间所逐渐塑造和熏陶而成的。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发现,为什么小鸡或小鸭出生后能够永远追随它们的母亲,小鸟为什么能够正确辨认自己的母亲而不会看错,其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动物在出生后这段期间 (大约在一周内) 记忆能力特别强,对于所见所闻的一切均能清晰而完整的加以记忆,而且保持终生难忘,此即所谓铭印的作法 (imprinting) 。由上述的几个实例,我们不难体认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是如何的需要教育和训练。 (7) 德国卡尔维特的实验报告。1818年德国有一位牧师卡尔维特(Karl-Witte) 曾经写了一本书“卡尔维特的教育”,书中详细描述他自己如何将一个资质平庸的儿子作有计划的训 练,终于使他长大后成为一位人人称羡的天才,他由于始终坚信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教育,而不是先天资质或天赋才能,能够影响幼儿成为英才或庸才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天赋的多少,而在于出生后至五、六岁期间的教育。他总结出:一个普通资质的婴儿,若能给予良好的教育,一定也可以成为极优秀的人!他结婚后不久生了一个孩子,可惜活不到四个月就去世,1800年他又生下第二个孩子,并给孩子取了一个与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 --- 卡尔维特,这个孩子由于反应很迟钝,因此,大家都担心他的资质并不优秀,然而这位牧师并不气馁,而且毫不犹豫的从事“语言教学法”的实验。他发现婴儿能够看见东西之后,便把手指放在他的眼前加以晃动,等婴儿的视线跟着手指移动时,就以标准的德语说:“手指、手指。”而且反复说明几次,此外他又继续教他身体上的各种器官以及他身边各种物品的名称,结果在耐心的教导之下,这个大家起先怀疑是白痴的孩子,不久竟然都能了解这些名称的意义。此外,牧师还经常带他到野外观察各种事物的有关知识。而且只要有疑问都让他自由发问,有意见也尽量使其充分表达。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气质和道德的观念,他们夫妇在在家庭中都尽量不说粗鲁、愤怒或争吵的谈话,并且随时表现高尚文雅、端庄有礼的举止,以便给予孩子最佳的榜样。他表示:“我在家中绝不放置任何粗俗、低级的东西……每个房间的家具都经过慎重的考虑和选择,墙上的图画色调极优美。”“如果卡尔不喜欢吃某种食物,我们并不勉强他…… 我们夫妇没有偏食的习惯,所以能给他良好的榜样。”“我们也告诉他,克制欲望是必须的。”“不能对孩子太纵容,尤其是当他做坏事时,一定要教导和纠正。”“只要卡尔的动机是正当的,他的任何质疑我们都不加以禁止,并且在可能的范围,我们都会给他答复。”“卡尔最喜欢欣赏绘画,所以我们就买了许多画册给他看,也讲解给他听,然后要他重复一遍画册的内容。”“我并没有教他写字,等到他想学写字时才教他。”“每天用功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在这期间务必要他集中心力和注意,所以卡尔在用功时都能专心一意,而变得很喜欢这段学习的时间。”为了训练孩子的语文能力和记忆力,牧师常讲故事或念书给他听,讲完后还要求孩子复述一遍,由于这种不断训练的结果,卡尔在五岁时,就学会了三万个单字,而一般的孩子在五岁时平均只学会2007个单字 (根据美国史密斯女士的调查统计) 可见语汇的增加远远超出其它一般的幼儿。为了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牧师常读故事书给他听,但是常常读到一半的时候表示现在爸爸没有空再读,希望他自己去看,由于孩子很想把它看完,因此也就很热心而自动的学习这些文字。此外,牧师又买了许多印有德文与拉丁文的字母以及零至九数目字的卡片,让孩子学习,孩子会读了,就要他读给父母听,如果读对了,就加以夸奖一番,如果读错了,就多读几次给他听,不到几天,他就把这些字母和数字全背下来,接着就教他拼音和单字,到六岁时,他便学会流利的读写德文和拉丁文,牧师又教他法语,而且尽量以有趣的游戏方法来教他,不到一年,他就可以阅读简单的法文书籍,后来又教他意大利文,不到半年,他就看懂意文书籍,七岁开始学英文,也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再学希腊文,一共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到了八岁,卡尔便已经能够阅读许多世界名著。 这位牧师在教孩子语文时,绝不从文法开始,而是尽量让孩子多看各种语文的书,譬如同样是《伊索寓言》的故事书,就让他看德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英文等等不同的版本,而且他的教育也不止限于某一方面,除了文学之外,物理、化学、数学、自然科学也都同样教他学习。卡尔在九岁时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及格,十岁便进入来比锡大学,后来转至哥丁根大学,十二岁时写了一本三角的书,次年出版,在这一年也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时又得到法学博士学位,并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教授,十八岁赴意大利研究法学及但丁文学,成为但丁权威。三十四岁时转至哈雷大学,至八十三岁去世。有些读者可能认为卡尔从小就如此的用功,身体必定不甚健康,童年必定不会很快乐,然而事实并不如此,他十岁那年,德国名诗人与语言学家大海湼(Heinrich Heine,1797-1856) 曾经加以测验,发现 卡尔不仅是个惊人的语言奇才,而且精神愉快,身体也很健康。因此可以说是一个身心发展非常健全的孩子,并没有因为用功过度而有失常的现象。 (8) 由世界一些优秀民族成就原因的探讨,也可以证明“强调幼年的教育,将来才能有辉煌的成就”。在日本有一位犹太人写了一本书,书名是《犹太人的教育》,作者在书中说明了犹太人如何培养天才的秘诀。犹太人目前散布世界的人口总共只有一千六百万人,比台湾总人口还要少,然而他们历年来荣获国际公认最具权威的诺贝尔奖,却占全部得奖人的32%之多,为其它各民族之冠! 目前犹太人移居美国的人口约有6800000人,在比例上仅占全美国总人口的3、2%,然而在美国大学攻读博士的犹太人,目前竟然占全部博士班学生总人数的29%,而美国著名的大学中,犹太籍的教授竟然占了30—50%的比例,这种杰出的表现,着实令人不胜惊讶!为什么犹太人的成就能够如此的杰出呢? 主要的原因很可能与他们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与早期的幼年训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一般犹太人的孩子从三岁起就必须接受文字的教育,而且不管这些文字的内容幼儿是否能够了解,都必须不断反复加以背诵和学习,此外,犹太人的父母不是每天经常跟婴儿说话,就是播放音乐给婴儿欣赏,或由父母轮流唱歌给婴儿听,他们时常在婴儿的摇篮或床边四周挂着许多图画,使婴儿能够经常观看,并且常常更换这些图画,以便刺激他们认知的能力。由于犹太人如此普遍的重视幼儿教育,因此他们的孩子大都能够奠定未来学习的良好基础,难怪长大之后也就人才辈出。 除了犹太民族之外,古代的希腊也出现了不少震古铄今的著名人物,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阿基米德、毕达格拉斯……等等,然而雅典的人口在全盛时期也不过是五十万人而已,而且五分之四都是奴隶,自由民不过仅仅十万人而已,然而为什么他们也会孕育出那么多的旷世奇才呢?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主要还是得力于他们非常重视幼年教育习俗,他们认为小孩最迟在三岁之前一定要教受教育,不仅要学会阅读,而且还要学会写字、说话和音乐,因为这些都是充实内在美的必备条件,与体操运动锻炼体魄的外在美一样的重要。由于过去特别强调幼年时期的认知教育,因此也就培育了不少的人才。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风尚,孩子从小便要背诵许多经典诗文,因此也产生了许多博学的大儒, 苏俄一向都被视为一个农业国家,工业与教育一般都被视为比较落后,然而事实上并不尽然,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目前它的战略武器之性能,与美国相比几乎都有过而无不及,因此他们的科技也大都居于领先的地位。事实上这也是他们重视教育的结果。例如根据最近的统计,他们高中学生修习微积分的共有五百万人,而美国高中生念微积分的只有十万五千人。此外苏俄的教育家古儿布士卡雅曾说:“教育需从出生那一天就开始,最重要的是学前时期的训练。”另一位教育家马卡列因克也表示:“五岁前的教育最重要,人类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九成均在此。”苏联就学年龄虽然是七岁,然而托儿所和幼儿园却非常富有弹性,凡是出生后两个月至七岁的各种年龄之幼童均可以入学,学习的教材程度也很高,而且幼儿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一律使用英语来教学,由此可见其刻意培养下一代的用心良苦。 在美国方面,近来对于学前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转变,例如在1920年,幼儿园只重视幼儿身体的保健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到了1940年便改为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和情绪方面健全的发展,然而到了1960年,却同时重视社会、情绪、知觉、认知与语言方面力求均衡的发展。1965年詹逊总统还订了一个著名的幼儿头脑开发计划 (Head Start Project),以便大力提高少数民族的幼儿阅读和写字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学业程度。此外还动用大量的经费拍摄精心设计的电视教育影片“芝麻街”(Sesame Street) 每天播出半小时,使学龄前的幼儿也能获得非常良好的教育,近来有不少学者更进一步强调,最有效的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 这些学者除了前述的格林都曼之外,哈佛大学的怀特博士也曾经表示:“目前美国有许多教育研究者,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已经承认,教育工作应该是从诞生之后便要开始。” “过去几千年来教育家努力的对象主要都是集中在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身上,可是现在世界上的教育家已经明白,教育必须从出生后开始,因此相信今后的十五年内,全世界的教育将产生极大变化。”由于不断的强调这种幼年的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许多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纷纷将子女送往各地各类的训练机关接受训练,以便大量提高智能、语言、数学、艺术、体能或运动技巧方面的能力,有些父母为了能够自行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本身不惜花费十分昂贵的代价,亲自参加有关培养“超级婴儿”的讲习会。每个家庭都想培养一个最聪明、最能适应社会、也最幸福的幼儿。” (9) 格林都曼的研究和结论:在所有主张开发幼儿智力和潜能的学者当中,最为著名的乃是美国的格林都曼博士,由于二十几年前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脑部有严重障碍,到了三岁还不会走路和说话的女孩来请他指导,后来这位母亲在他的指示下买了一些初级英文字母课本,并教这一女孩阅读,结果竟然出现奇迹,很快就学会阅读,到了六岁时竟然具备了六年级的阅读程度,这一件事给予都曼极大的启示,既然严重脑伤的孩子都能够在短短的两年半中由指导阅读而超越其它常态的幼儿,那么正常的幼儿如果接受同样的指导,相信也可以收到惊人的效果,因此他便组织一个庞大的研究团体,成员包括医生、教育家、脑外科医生、幼儿心理学家、幼儿能力开发专家等等,经过二十几年的深入探讨研究之后,终于获得下列一些惊人的结论: 1、幼儿从两岁开始就有阅读的能力,而且年龄越小,其学习语言能力也就愈强,甚至还不会说话的一岁幼儿也有阅读的能力。 2、幼儿具有强烈的阅读欲望以及学习的欲望,如果父母不加以限制,则到六岁入学前,他们便可能具备极为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总量有时往往要超过以后一生所学的全部。 3、幼儿时期乃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喜欢学习的阶段,然而这种求知欲却往往不幸被父母成人所扼杀。 4、只有幼儿才能具备魔术般的吸收能力。因此由出生到八岁的这段期间乃是最重要的时期,八岁之后便要走下坡,而对学习最具关键的时期是一岁到五岁,这时候纵然一次学习五国语言也不会感到困难。 5、父母应该提供幼儿学习大量知识的机会,可惜一般的成人往往低估幼儿的能力,因此所给予的大都是无法满足幼儿兴趣和能力的不适当材料。 6、八岁以前所学习的知识经验印象最为深刻,可以说是终身难忘。 7、学习的能力是年龄愈高,能力愈低,呈现逐年递减的现象。 8、如果注意指导,一个两岁左右的幼儿,可以达到一般七岁幼儿的阅读能力。 9、阅读书籍能够促进脑神经的发育,而且完全不会有不良的后果。 10、凡是优秀的天才,大都在年幼时便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从小便应该尽量训练其阅读能力,将来才有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 11、限制了幼儿的阅读能力,等于是在限制其智力的发展,相反的,培养其阅读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其智能测验的成绩。 12、要使脑部发展,目前最主要,也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就是提早教文字,因为这是能改变个人,也能改变世界的一种革命性的教育方式。 在几十年前有一位非常轰动的韩国神童,名叫金恩荣 (Kim Ung Yong) ,三岁便能解答高等数学的问题,并开始学习微积分,而且能写能讲中、韩、英、德四国语言,甚至还出版了一本诗集“问天星”。1967年曾应邀在日本东京电视台接受访问。他的表现不仅使提出问 题的大学教授大为惊讶,而且能够即席写出一首英文诗,为万千的观众叹为观止。然而他这种非凡的成就一部分也是由于早年的训练而来的,他的父母都是韩国的大学教授,他出生后八个月,父母就每天教他汉字(中文),起先是一天一字,然后一天两字、三字,到后来六十张汉字卡片两天内就完全记得,三岁时,不论什么书籍都会阅读,而且能够了解,七岁便考进美国大学,到美国读书。除此之外,美国士多娜夫人的孩子十岁也考上大学,英国吉姆斯参森教授的两个孩子,一个十岁,一个十二岁,也同时都考上英国的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西迪士教授的孩子也在十一岁时就进入哈佛大学,这些孩子所以能够成为天才或神童,事实上都不是偶然的,他们都是幼年时代接受特殊训练的结果,因此杜曼博士有机会都建议父母,如果想要节省以后教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尽早教孩子阅读文字,越早越好,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10)目前有不少的实验可以证明,如果对于幼儿能够加以刻意的训练,则其智商可以大幅度的获得提高。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便是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在米路瓦基 (Milwaukee) 的贫民区所作的实验,这一个地区的居民一向以智能不足者居多,他们选择了母亲的智商低于七十五的婴儿四十个,然后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的二十个婴儿作控制组,不作任何的特别的指导,而另一组的二十个婴儿则全部安置在环境优异的特殊托儿中心,这些婴儿从三个月开始分别接受语言及数学课程的训练以及其它各种有利于认知发展的刺激,如此继续到将近小学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智商平均竟然高达一百二十四,最低的也达到一百,而且没有一个是属于低能的,而另外二十个没经特殊训练的控制组幼儿,到达小学的时候,其智商平均仅为八十五,而且百分之六十均被诊断为智能不足幼儿,可见良好的刺激环境是何等的重要。 另外一个有趣的实验乃是日本一位学者伏见猛弥先生,他在东京饭田桥教育中心设立了一所专门发展幼儿智能的训练班,他曾经作过统计,在他班上受过教育的幼儿一共有一百零二人,刚入学时这些幼儿的平均智商是134、1,一年后平均智商是151、1,平均提高了智商达17之多。而其中25人在参加时平均智商是132、6,两年后平均智商是162、9,平均提高智商达30、3之多。他说: “我们调查本班许多幼儿的结果,发现智能发展最快的是两、三岁就来入学的幼儿,其次是四、五岁的幼儿,如果是小学生,他们智商的发展就明显的呈现缓慢的现象。”由这些调查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一个人的智商是可能加以提高或发展的。过去心理学上一致认为智商极为固定不易变化,事实上并不十分正确,因为由上述的一些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六岁以前智商不仅可以变化,而且愈是接近零岁,其变化的可能性也就愈大。因此这种现象似乎已经成为难以否认的事实。 三、一般父母的建议 1、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孩子一生成败的主要关键,因此千万不要忽视。英国政府在1972年发表了教育白皮书,强调四岁或五岁才开始的幼儿教育已经太迟,假如不加强三岁前的教育,就无法保证幼儿前途的发展。 2、父母、保姆和老师应当发挥爱心注意教育年幼的幼儿,而且经常在行为举止谈吐方面给予幼儿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说最标准的发音,最优雅的措词,而且表现最高尚的仪态,最道德的行为,以及最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这样经常以身作则,长期熏陶的结果,幼儿必然可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得到最佳的教养。 3、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应该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跟孩子谈话、说故事给孩子听,与孩子一齐看故事书,指导他尽量认字,或带孩子到郊区与大自然多接触,让他认识环境中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和原理,并鼓励他多发问、多讨论,以充实宝贵的生活经验。 4、教幼儿多认字,拼音、数字或英文字母,要以游戏和比赛的方式来学,注意一定要用称赞和鼓励的方式来指导幼儿学习,绝对不可使用威吓的方式来强迫幼儿学习,否则幼儿一旦对学习感到畏惧或痛苦,则不仅将前功尽弃,而且还可能弄巧成拙,严重的影响其身心正常的发展,因此千万不要过份勉强幼儿学习,每次时间不要太长,而且成人一旦看到幼儿已有不耐烦或无法维持注意力的时候,就应该立即停止练习。 5、向幼儿施教认识汉字或拼音,应该注意重复练习,而且每一种应该复习二十次以上,才能变为潜意识,才能成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的有效基础,因此不要操之过急。必须要有相当的恒心和耐力。父母必须了解,如果能够施以耐心加以教导,则将来一旦经验充足,机缘成熟,他们自然便会“脱胎换骨”,“蜕变”成为智能非凡的英才。 6、父母必须早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因为语言能力乃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和最有利的工具,语言能力的高低与智力测验的成绩关系极为密切,语言能力愈高将来就能够学得更多、更快,而且不管做什么事都比较容易成功,因此父母应该与幼儿多讲话、让他多听、多说、多学各国语言,而且买大量的故事书或卡片给他看,并教他认字以便奠定未来成功的基础,但不必教他写字。因为许多专家都认为应该等到入小学以后,肌肉控制能力较纯熟时才开始学写字比较适当。 7、对于幼儿除了应该注意语言的教学之外,同时还应该让幼儿多欣赏优美的音乐或旋律,尤其是古典的、高尚的名曲或交响乐 (不要误认幼儿只喜欢简单的儿歌,如果一开始便让其欣赏古典名曲,他们也会跟成人一样感到喜爱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多欣赏美妙的图画或美术作品,如此才能使大脑的发展获得平衡,而且还可以达到相互促进的功效。因为根据目前学者的研究,右脑是属于感性的脑(音乐脑),主要是主掌直觉和感性的印象之“输入”,包括音乐、声音、图型、影像等等非语言性的观念及其发展。而左脑是属于论理的脑(言语脑),它的功能主要在发展语言、文字、记号、分析、计算、理解、判断、综合等方面能力。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同时注意左脑与大脑的均衡发展,不仅可以改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和陶冶性情,而且还可以透过这些教材彼此的影响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8、父母或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的教育与成人的教育方式并不相同,目前有些专家发现六岁以前大脑所发出的脑波大都为阿法波(α波),每妙波动数为八到十四菲尔,这种强烈的脑波能够帮助幼儿学习新事物,而且能够直觉的、全盘的加以吸收,因此这时期的记忆能力可以说最为发达。如果这段时期移居国外,可以学得与外国孩子一模一样的发音和语调,学习的效果也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最为理想。(莫扎特所以三岁就会弹钢琴,主要还是出生后就不断的听他大几岁的姐姐经常练习弹奏名曲,因此自小听多了自然就牢牢记住这些曲子,所以「音乐世家」(其它世家也一样)最易培育杰出的英才,其理由也在此。)至于六岁之后,由于大脑所发出的脑波主要乃是贝大波(β波,每秒约为十四到三十菲尔),这种脑波主要在帮助判断和推理,而本身并无学习的能力,因此六岁以后的学习主要都是有意识的学习,而且大都属于推理性的记忆,因此在学习时均须逐项的加以认知,然后再设法加以记忆,因此记忆能力与六岁以前所特有的直觉性记忆相比较,相差甚大,这就是为什么长大后再学外国文或记诗歌,总是觉得事倍功半,效果不彰,其理由便在此。因此小学以后属于说理和推理 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学前阶段的幼儿园。对于幼儿,我们必须注意使用直觉性和感性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明了这些教材所代表的意义之后便直接去记忆,如果要教他们目前还难以体会的诗词之类的教材,则不必过分强调幼儿事先必须完全了解其中的内容或意义,他们只要牢记了这些材料,将来长大经验成熟之后,便自然会加以领悟和贯通的。 9、幼儿教育之父福碌贝尔曾经说:“国民的命运决定于母亲的手中,而不是在于政治家,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启发人类的教师——母亲。”此外,西谚云:“伟人的后面必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些名言都明显的强调一个事实,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功,成为非凡的人物,其最主要的关键还是在于母亲如何加以教养和培育,因此为了自己下一代的前途,并为社会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希望天下每一位父母都能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果真如此,则幼儿幸甚,社会幸甚! 孩子一过3岁,就特别渴望与同伴交往,不愿一个人在家独自玩,这说明幼儿已经从个体活动发展到需要有交往的集体生活了。幼儿园就是幼儿的集体所在,但是对孩子来说,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有些孩子会不习惯新的环境,同样,家长对孩子的入园,也会产生不适应。那么,怎样让幼儿尽快的习惯幼儿园的生活,又如何让家长适应孩子入园这一转变呢, 首先要让幼儿建立“快乐—幼儿园”的联结,要让幼儿一听到幼儿园就会联想到或感觉到快乐。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3岁的小孩,怎样的一个环境会让你觉得快乐呢,——可亲的老师、可爱的小伙伴、新奇的玩具等等,这些都对孩子有吸引力。因此,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可以经常在家说说幼儿园有趣的事,使孩子对幼儿园有好感。 其次,帮助孩子建立“幼儿园脚本”(scripts),就是让孩子在认知上接受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及交往规则。幼儿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形成了有关的关于事件的图示。比如孩子知道在电影院看电影和休息日去快餐店的表现肯定应该是不同的;在外婆家的表现和在自己家中的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也会意识到这里的活动规则与其它地方不同。这种不适感既可以激发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这个环境的不适应感和无助感。所以,对幼儿园“新生”进行入园适应的亲,子,师活动,以帮助孩子在有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接受老师,适应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活动的生活场景,适应幼儿园环境,适应幼儿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则,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才能更好的适应幼儿园以致将来学校的生活。 第三,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他们的友谊概念还很淡薄,交往意识不强,较少感受到交往、维持长期友谊关系的乐趣,他们交往的乐趣更多的在于共同的活动,而非感情的联系,尤其是在今天的独生子女时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进幼儿园的第一个月,是一个突然的转变――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父母送进了一个完全陌生、没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间,孩子们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对任何人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是疑惑为什么妈妈要抛弃他。所以入园前还要作好孩子的交往准备:每天早晚让孩子与社区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关在家里;每天有意识得给孩子独处的时间;经常安排家庭中和家庭外的分离训练(让孩子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即使不是在自己的家中,妈妈也会回到分离的地方去接孩子);对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要为他创造机会多接触陌生人……。另外,在入园前创造在幼儿园孩子与幼儿园老师接触的机会,让孩子在有父母在场,有足够的安全感的前提下,和老师拉拉手(身体的接触会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和小朋友一起玩,使孩子逐渐接近老师、接受老师,建立与老师 的感情联系,同时在父母的鼓励下,积极探索幼儿园环境,感受在幼儿园活动的乐趣,这对 孩子的适应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档为【幼儿文明礼仪儿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4KB
软件:Word
页数:7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5
浏览量: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