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黄土情未了——记2003年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

【doc】黄土情未了——记2003年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

举报
开通vip

【doc】黄土情未了——记2003年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doc】黄土情未了——记2003年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 黄土情未了——记2003年中国最高科技奖 获得者刘东生 ,? 有人说,20世纪初至中叶是中国地质 学界产生泰斗级人物的时代. 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章鸿钊,地 质力学的泰斗李四光,大地构造理论的大 师黄汲清,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巨擘杨钟 健……高山仰止,在向科学顶峰攀登的梯 级路上,从来不乏后来者.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2002年4月12 日,太平洋的那一端,春意正浓,美国南 加州大告厅,—位身材微瘦,身着黑 色礼服的中国科学家步入领奖台,在接受 ...

【doc】黄土情未了——记2003年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
【doc】黄土情未了——记2003年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 黄土情未了——记2003年中国最高科技奖 获得者刘东生 ,? 有人说,20世纪初至中叶是中国地质 学界产生泰斗级人物的时代. 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章鸿钊,地 质力学的泰斗李四光,大地构造理论的大 师黄汲清,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巨擘杨钟 健……高山仰止,在向科学顶峰攀登的梯 级路上,从来不乏后来者.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2002年4月12 日,太平洋的那一端,春意正浓,美国南 加州大告厅,—位身材微瘦,身着黑 色礼服的中国科学家步入领奖台,在接受 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素有"环境科学诺 贝尔奖"之称)"泰勒环境奖"奖牌的一 刹那,整个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 手捧金灿灿的奖牌,看到台下来自世 界各国不同肤色的地质界同行,刘东生感 慨万端:"中国地质学研究成果终于登上 国际舞台的制高点了……" 这一年,刘东生刚好85岁. 2004年2月20日,2003年度国家最高 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 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走上领奖台,他 步履稳健,精神矍铄,一派学者儒雅风 度;思路清晰,谈吐自如,又不失风趣与 幽默. 此时,刘东生的生命之树已经拓展了 87个年轮. 仿佛在一夜之间,人们认识了先前" 默默无闻"的刘东生…… 让我们怀着无比的虔诚与深深的敬 仰,去追溯有"黄土之父"美誉的刘东生 少年的足迹,去拜谒科学家成长的摇篮: 去感受地质学家奋斗的艰辛;去领悟科学 家卓然超群的性格;去寻找科学家追求科 学的真谛…… 5 目 团 孜孜以求掌握百科知识胸有一腔爱国情怀 同样怀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襟抱 在众多掌科中最钟爱地理,与自然 面南联大图书馆新书的第一位信阅者 6 2002年,刘东生院士出席"泰勒(Tyler)环境成就奖"颁奖仪式,成 为中国学者获奖第一人. 1917年1]月22日,刘东生出生在 沈阳(当时称奉天)市皇姑屯车站南侧的 铁路家属大院里.刘东生的父亲刘辑五 是皇姑屯火车站的副站长.当时东北铁 路的总里程位列中国之首,其父亲的渊 博学识与科学管理在中国铁路界小有名 气,曾得到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 路"的设计者和中国铁路的奠基人詹天 佑的赏识.1923年,刘东生刚满6岁, 父亲就把他送到奉天省省立第二完全小 学读书.这所学校位于当时沈阳城里最 )附近,是师资 繁华的四平街(今日中街 最好,设施最完备的省立小学,校长郭 启霖是奉天讲武堂教官郭松龄的叔伯辈 至亲,郭松龄与张学良将军是志同道合 的挚友.郭启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特别拥有一腔爱国主义情怀,在每周一 的全校训l导会上常常作慷慨激昂的讲 演.当时日本觊觎中国东北已久, 1905年《马关条约》签定之后,修建 铁路,开掘矿山,屯垦北大荒,日本加 紧掠夺中国东北.当时的"东北王"张 作霖与日本人明争暗斗.在省立第二完 全小学马路的斜对面,有一所日本人开 办的小学校.刘东生每天下午放学路过 这里,天天都能看到日本兵教学生在操 场上练习刺杀,喊杀声 与列队的脚步声,象重 锤一样敲击在每一个中 国人的心上.从那时候 开始,幼小的刘东生对 "亡国奴"的耻辱有了 切身的感受.少年的刘 东生笃信科学救国,暗 下决心,为将来报效中 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刘东 生言谈话语中流露出对 奉天省第二完全小学深 深的眷恋,当年悬挂在 学校主楼大厅上的那幅 用浅蓝色虎皮纹纸书写 的岳武穆的"文官不爱 财,武官不怕死"的校 训,他终生铭记.他深 情的忆起,当年训练"童子军"的老 师姓戴,常常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 锻练,少年的刘东生学会了游泳,最 爱登山.梦里几回回沈阳,上下学与小 伙伴们集体租乘的黄包车,北市场评书 艺人讲《杨家将》,《岳飞传》,福陵 那1O8级青砖台阶,塔湾后身那清澈见 底绿柳围岸的小河,乳白色的舍利塔顶 摇动的风铃…… 依稀少年同学情.2004年4月,当 记者辗转见到家住辽宁省新民市已是 89岁高龄的刘东生小学同学王汝贵时, 老人家多年不出远门,耳朵有点"背" 儿,但思路依然清楚,他深情地回忆起 七十多年前与刘东生同窗的岁月:"刘 刁网瞄嗣臣叠 恰同学少年,中学毕业照 (1937年) 东生最大的特点是学习好,尤其爱好地 理和自然.还是学校的体育优等生.记 得有一次几位小伙伴结伙去看奉天讲武 堂的堂课时,同去的小伙伴都看累了, 纷纷嚷着要回家,唯独刘东生和一位姓 史的同学,一直看到堂课结束." ,刘东生小学毕业,只身 1928年 回到祖籍天津市,与沈增复,高小文, 邹道敏,唐文键,尚希有等七位小学同 学一起考人天津南开中学.其父亲刘辑 五在经历了"皇姑屯"事件后,离开了 皇姑屯火车站,带领全家逃亡到天津. 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期间,刘东生拓宽 了视野,不仅掌握了大量的知识,爱国 主义情怀更浓了.特别是"九一八"事 变后逃亡到天津的东北籍军人的爱国主 义之情,更是感染了刘东生.《松花江 上》那首流亡歌曲的旋律,久久萦绕在 刘东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期间.刘 东生接触到中国的国粹——京剧,竞 一 时着了迷,谭派,裘派,花脸,小 生,青衣,他都爱听,有时还能唱上几 段.京剧里展示的典籍和传奇,丰富了 刘东生的知识层面,正是《苏武牧 羊》,《四朗探母》中叙述的爱国主义 故事,深深感动了少年刘东生.京剧, 竞成了他终生的一大爱好,越到老年他 对京剧的兴趣越浓,昕京剧段子竟成了 他最好的休闲方式,兴趣浓时,还能有 板有眼地唱上一段儿,. 1937年正是日寇铁蹄践踏中国, 中华民族奋起抗日的战火纷飞的年代. 刘东生休学一年,这一年是他思考的一 年,砥砺的一年,也是他寻找人生定位 与目标的一年.中国 是农业大国,不知何 时刘东生对农业越发 感兴越,而亲见奉天 机器制造,肇新窑业 等民族产业崛起的父 亲信奉产业救国,想 让刘东生学习工业机 械."命运天注 定",1938年刘东生 以优异的成绩考人西 南联大地质系,重新 抬起少年时对地理与 自然的爱好.有谁又能 "黄土之父"的赞誉,刘东生言辞恳切 地一再向记者重申:"我不是"黄土之 父".我国地质学研究黄土比较早, 2O世纪2O年代中国已有近代地质学, 有一位岳梁辅先生,还有我的老师杨钟 健先生,他们就研究北京的黄土了.在 长城附近有一个地方叫马兰峪,在那个 地方他们第一次研究得比较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所以 西南联大毕业前,在云南野外实习(1941年) 想到,这一看似简单的抉择,却在多少 年之后造就了一位牛国地质学界大师级 的人物,为中国地质学界走向世界埋下 了伏笔. 历史就是如此,当2004年2月20日 刘东生手捧中国最高科技奖奖杯时,我 们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 敬意,感谢当年西南联 大地质系的导师和教 授,选择并录取了支l东 生,为日后中国地质学 界走向世界勇攀高峰做 了不可或缺的铺垫. 十年树木,百年树 人.2004年刘东生荣 获中国最高科技奖的时 候,首先想到的是李四 光,杨钟健,候德封等 老一辈地质学家对自己 的耳提面命——没有他 就给这块黄土起了名字叫'马兰黄 土',现在地质学界全世界都用这个名 字——'马兰黄土',它的沉积大概有 10万年,后来的黄土高原的黄土就到了 250万年.如果要确认'黄土之父', 那么,我的导师杨钟健先生才是'黄土 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自己也许不会在地 质科学的大道上走这么远.而在西南联 大学习时,朱自清,闻一多等一代大师 们的道德文章,也使其终生受益.面对 风年正茂,青年刘东生(1946年) 之父'.对我影响较大的还有两位老 师,那就是已过世的原地质所所长侯德 封院士和已是703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 着名地质学家王恒生." 7 8 2004年3月,中科院资深院士,我 国着名水文地质学家陈梦熊兴致勃勃地 忆起当年与刘东生在西南联大同班学习 时的历历往事,他动情地为记者讲了两 段小故事….. 新书的第一位借阅者——西南联大 是由北京(当时称北平)的北大,清华与 天津的南开三所国内着名的大学联合组 成.这个战争中的产物,称得上是抗战 时期大后方的最高学府,也是广大青年 所向往的地方.联大拥有一大批国内一 流的学者与教授,学习气氛十分浓厚. 由于是在"后方"办学,校舍十分简 陋,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教学设备相当 匮乏,图书馆的书籍也不多,每当学校 图书馆来了新书,在借阅卡上的栏目里 第一个名字就是刘东生,往往是刚刚听 说来了一批新书,一路小跑到图书馆, 却被告知:新书已经被刘东生借走,很 多次都是晚了一小会儿或者碰见手捧新 书的刘东生走出图书馆. 天才的素描高手——刘东生的听课 笔记是班上所有同学中最全最规范的, 往往在课后被同学们借来抄去.地质课 离不开剖面,刘东生的素描最有绘画功 底,平面图,剖面图,示意图,"横看 成岭侧成峰",刘东生的笔记不仅是地 质的纪录与写实.乍一看还有一种不经 意的艺术感觉.同学们有时和刘东生开 玩笑,劝他改学美术,说不定日后会成 为着名画家呢! 在接受本者专访时,刘东生深情地 回顾了启蒙老师——父亲和母亲对自己 的养育教诲之恩.讲述了1928年父亲 刘辑五督促鼓励堂姐(大伯的女儿)考取 奉天同泽女子中学的故事.忆起了 1929年自己独自一人返回祖籍天津, 为考取南开中学,用半年时间"恶补" 英文的故事. 刘东生在回顾他的整个学生时代时 曾感慨地说,他今天之所以能取得一些 成就,这与他从小学,中学,大学都在 名校念书不无关系.他追求进步,坚持 正义,热爱科学,富有独立思考能力, 求实创新,勇攀高峰的治学作风和优良 品德也是在那时开始逐步形成的. 破译天书踏遍千沟万壑揭开黄土万年之迷 "新风戌说"卒息了200年来黄土戌因的风戌与水戌之争 环境变丫匕"多稳回理论"突彼了"四.天冰期理论 中国黄土250万年的陆褶古候纪帚.『;定为了解地球的第三 本窄 几乎没有不知道黄土高原的中国 人,但也很少有真正了解黄土高原的中 国人! 在我国历史上,有关黄土高原的记 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的《尚书?禹 贡》"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此 所谓"黄壤",便是对当时雍州地区 (包括今黄土高原大部)黄土的定性描 述.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合理灌溉即成 沃壤,故被推为当时最好的土壤.东汉 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写道:汉成 帝建始元年四月壬寅,"大风从西北 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 地者黄土尘也."此寥寥数语,对黄土 高原的风向,风力,以及黄土吹扬与沉 降过程做了生动的描绘.北宋沈括的 《梦溪笔谈》也谈及黄土:"世间沟壑 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 黄土高原横跨我国青,甘,宁, 蒙,陕,晋,豫七省区的大部分或一 部,面积约为60多万平方公里.除石质 山地外,黄土高原大部分为黄土所覆 盖,厚度多在5O米至1OO米之间,最厚 处达250米.无论是黄土高原的面积还 是厚度,均堪称世界之最. 黄土高原,构筑中华文明的高原, 你是如何崛起的?黄土高原连绵的黄 土,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黄土,你 是远方的来客,还是本地的"土着"? 从1804年以来,对于黄土的成因 存在着两种说法,即"风成说与"水 成说","风成说"认为,黄土是藉风 力从远处沙漠搬运而来.而"水成说" 认为,黄土是由流水搬运而来.刘东生 经过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从 1964年到1966年先后出版了《黄河中 游黄土》,《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 构》,《中国黄土堆积》三本专着,是 黄土研究步步深入的里程碑,成为世界 —确_—疆?一?矗一 着名地质学家许靖华(右二)与刘东生(右三)考察黄土剖面,许靖 认为中国黄土研究是世界黄土研究的"麦加" =研究的经典文献.刘东生提出了有 突破的"新风成说".把风成沉积 丑从黄土高 页部黄土层 垦到整个黄 列,并把 只强调搬 ,-j-程的风成 ,扩展到 嗓一搬运一 只一沉积后 七这一完整 呈.根据黄 域地层特 沉积学特 的空间变 化学组成 _广物学组成 的"新风 兑",很快 刮了国际上 泛接受. 生被国际 认为"中 袁土古环境 之父". 刘东生 多旋回学 说",引导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历史上 的一场革命.今天,人们普遍接受这样 的观点:环境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与自 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自然环境 是怎样变化的呢?刘东生认为黄土高原 的土层中埋藏着答案. 20世纪初,欧洲科学家从阿尔卑斯 山地区冰川沉积物研究中发现有四次冰 期的冷暖交替,提出了四次冰期理论, 也叫"旋回理论".这一理论在20世纪 前半叶一直占主导地位.1957年开始 的轰轰烈烈的反右斗争中,刘东生和王 挺梅,王克鲁,文启忠四人"忙中偷 闲",撰写了《山西,陕西黄土分布 图》提出了气候变化多旋回性,该文很 快被译成德文再版,从而掀起了一场挑 战四次冰期理论的革命.1961年在波 兰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第四纪大会上,刘 东生和张宗祜提交了题为《中国的黄 土》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这篇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提 供了很多非常出色的黄土剖面图,足以 表明中国黄土堆积的多层古土壤.以山 西吕梁午城柳树沟黄土剖面图为例,从 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一直 分析到晚第三纪砾岩,二叠三叠纪砂页 岩.刘东生认为剖面那如同"三明治" 般层层叠叠交替的红,黄土层,红色应 该代表温暖湿润的环境,黄色代表干冷 的时期.因此,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告 诉我们,地球气候冷暖交替远远不止四 次,黄土证实了"多旋回学说".这个 发现其后被国际深海沉积物研究所确 证.至此,"多旋回理论"取代四次冰 川理论,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理论的 重大革命. 刘东生"多旋回理论"诠释了在过 去的15万年,黄土高原主要以草原为 主,间有树林存在,而贺兰山以东的沙 漠,在寒冷时期呈扩张趋势,而在温暖 时期则呈收缩趋势.这一结论,为今天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东部沙地治理提供 了重要理论参考. 黄土"新风成说"和"多旋回理 论",作为刘东生对中国和世界地质科 学的巨大贡献,旱已得到世界的公认与 2001年,刘东生在新疆 9 曩?—誓三斗.r,-瞄 尊重."面壁十年图破壁",从20世 ,刘东生面对黄土半个多 纪50年代起 世纪,把知识与智慧,勤奋与执着, 远见与卓识,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奉献给这片黄土地,让人叹为观止, 让人肃然起敬! 让我们回首50年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地质工 作者老老少少加起来不足300人,同时 由于我国地质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偏 重于古生物的研究,有点儿"悬 空".为了满足建设新中国的迫切需 要,几乎所有的地质工作者都响应国 家的号召,参加到在全国展开的地质 矿产勘查和大型工程的选址中去了. 1954年,已经在导师杨钟健的指导下 取得古脊椎动物研究诸多成就的刘东 生,依然在导师的支持下实现了"转 型".时年37岁的刘东生,第一次参加 了对黄土高原的研究考察,也正是在这 一 年,刘东生第一次认识了几乎占据了 他后半辈子整个生活的两件珍宝:一是 1964年,刘东生带队科学考察希夏邦马峰凯旋与郭沫若合影 查黄河水文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从刘 家峡往上,经吕家峡,最后到了虎阳 峡.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要刘东生到三 1O 1950年,刘东生同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 他始终为之倾心的黄土,一是他的夫人 胡长康. 1954年春天,国家实施对黄河的 梯级开发规划,刘东生参加了水利部调 门峡,三门峡是黄河开发的第一项工 程.虎阳峡是最后一个.刘东生从最后 一 个到了第一个,三门峡水库蓄水后要 淹没很多地方,而水库周围都是黄土, 所以就开始研究黄土.三门峡水库是依 据前苏联科学家提出的黄土受水淹之后 的滑塌状况而设计的.按照苏联专家设 计的黄土滑塌的范围,蓄水以后实际比 设计范围大很多,苏联专家认为滑塌一 小部分后就可以停止.实际上黄土无休 止地往后退,所以三门峡的大坝淤积了 大量泥沙,后来不得已在大坝上打了洞 把泥沙疏导出来. 黄土研究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 落在中国地质学家的肩上.刘东生分明 地感觉到外界涌来的压力,从来不服输 的他,从心底里萌动着一种跃跃欲试的 张力. 这年夏天,一个由古生物学,地质 学等多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综合考察小组 来到了河南省会兴镇.当时只有一条街 的会兴镇,便是如今响当当的三门峡 市.一天傍晚,一向干旱的会兴镇突然 下了一场雨,空气格外清新,考察小组 的很多成员都出去散步,刘东生也跟着 ,刘东生发现不远 他们走了出去.突然 处有一排排水平而整齐的灯光,对于一 个黄土高坡上的小镇来说,应该不可能 是楼房,但这样整齐的建筑又会是什么 呢?这个问题让刘东生整整一夜辗转难 眠.第二天起了一个大早,便顺着昨晚 —圈营『^=_到量? 看见的方向找了过去,原来,昨晚刘东 生看见的一排排灯光是从当地老乡住的 窑洞里发出来的.这里的窑洞跟城市里 的楼房一样,在同一个位置有好几层, 所不同的是,这些窑洞的房顶都是一片 红色的土和下层一片被老乡称之为"料 姜石"的石灰质结核层,科学名称为土 壤的淀积层,老乡们就利用淀积层的坚 固性来做了窑洞的顶,相当于天然的天 ,让刘东生感到奇怪的是, 花板.但是 这样的淀积层水平延伸得很长,而且一 层层和黄土,红色的土相间隔,三层窑 洞都同样是以料姜石做天花板,黄土做 墙,红色的土做地.这样的结构引起了 原本研究古生物的刘东生的极大兴趣. 于是,一回到驻地,刘东生便跑去请教 土壤学家朱显漠,朱显漠告诉他,以前 被杨钟健先生称为"红色的土"这部分 其实也属于古土壤层.河南之行使他深 深地感觉到了研究黄土,不仅是兴趣和 愿望了,而是一种崇高的责任,中国科 学家的责无旁贷的责任. 250万年前,今天的黄土高原,还 是一片美丽的草原,如果当时有人类的 话,如果当时的人类懂得享受的话,这 里肯定是一片很好的栖息地.然而,上 帝仿佛总是喜欢破坏一切美的景致,几 乎是一夜之间,一场接一场类似现在 "沙尘暴"的风沙天气把远至中亚,近 到我国新疆的沙漠上的细尘吹了过来, 最初的时候,草原上的草还能拦住一些 尘土,可是,这样的尘土一年年越积越 厚,再加上持续的-T早,半干旱,到后 来,有时候一场大的风沙甚至能把整头 的野牛,山羊埋住."设想一下,如果 每次这样的天气会带来O.O1毫米厚的尘 土,每年十次便能积O.1毫米,十年1毫 米,一百年1厘米,一千年1O厘米,一 万年1米,到现在,黄土高原上最厚的 地方已经深过250米,换一种说法也就 是说,我们现在所见的黄土高原已经存 在了250万年,从地质上讲,我国的干 旱史也有250万年了 如今中国一代一代研究黄土的科学 家还在读着黄土这本书,希望在解读这 本天书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中国乃至全 球环境,气候演变的历程和规律.刘东 生说,上世纪5O年代中期,中科院有个 重要的研究项目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问 题.刘东生设计了大面积网格状路线调 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这一方案一经提出,不少同志 提出反对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认为人员力量有限,大 面积网格状的路线调查在交通不便,财 力困难的情况下,可能会历时很久也难 以取得好的成果.他们认为沿西北一东 南搞一条剖面调查就足以查明基本情 况,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当时,主管科 研业务的领导是彭会,他虽然不是学地 质的,但经过深入调研,请教了很多专 家后,认为刘东生的方案更能在理论与 实践两方面取得成绩,便做工作说服了 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很快统一了思想. 刘东生回忆说,这是一次向黄土进军的 誓师.就这样,凭藉对科学的热情,依 靠两条腿,各调查小组步行完成了每条 路线.在黄土高原完成了东西与南北行 程上万里的十条地质大剖面,搜集了大 量第一手资料.这一地质调查可以说是 空前的,为我国黄土领域研究跃上世界 圈圈?三?啊豳 12 科学的第一级台阶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为加强西 南地区科技力量,成立了中科院贵阳地 球化学研究所.1966年,刘东生调任 该所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主任.1969 年,还在"牛棚"的刘东生收到一封特 殊的信函,说有一种叫"克山病"的病 与黄土可能有关系,特邀他这位"老黄 土"配合参加调查.于是,黄土以这样 的方式再次走进刘东生的视野. 197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北方 小镇与刘东生一起搞克山病研究的同事 李士荣兴致勃勃从北京回来了!李士荣 向刘东生报告了好消息:不久前,周恩 来总理请一位日本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做 世界环境保护的报告,中国环境污染以 及如克山病这样的地方疾病,已引起周 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 克山病因最早发现于黑龙江省克山 县而得名.刘东生和几位地球化学家, 土壤学家居住的克山县委招待所,是个 简陋的"大统舱",许多实验要借助县 防疫站的小实验室.刘东生结合新技 术,新方法对黄土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 的研究.他发现在黄土高原一些地势较 为平坦的地区基本没有克山病,而在沟 壑纵横的地区,克山病的病例就很多, 因此他得出克山病的成因与水土中的微 量元素有关的结论.后来他们进一步研 究发现,因为水里缺少硒元素,硒元素 的严重缺乏导致了克山病的发生.刘东 生说:"据国外有关文献的记载,也有 因为土壤里面缺少硒这种元素,牲口吃 了当地的草导致肌肉坏死.联系到我国 克山病的发生情况,发现陕西,黑龙江 等地方病高发区的水,土,以及人的头 发,指甲,普遍缺硒." 那个时期生活很清苦,但精神非常 充实,咸菜就馒头吃起来也很香甜.他 翻阅了自己几年来积累的大量文献资料 和随手做成的活页卡片,根据长期的科 研积累和思考,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论文《环境地质 学的出现》,并刻成蜡版油印了上百 份,邮寄给了有关科研部门.这篇油印 的论文在中国环境科学界树起了最早一 面猎猎飘扬的旗帜. 刘东生说自己最高兴的是,黄土的 基础研究可以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科学的依据,说到黄土高原的生态 建设,刘东生认为,根据黄土中孢粉, 植物硅酸体,碳同位素分析发现,过去 15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塬面以草原为主, 森林主要在沟谷与土石山地出现,因此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应以退耕还草为主. 如今克山病早已攻克.大骨节病, 地方性氟中毒,甲状腺肿,克汀病等已 基本控制,诸多地方病的攻克体现了刘 东生等一代科学家的民本思想.科学的 最高褒奖是:科学为了人民大众.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 环境科学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研究 过去数百万年中地球气候变化,试图发 现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一般认为, 古环境变化的信息在深海沉积物中保存 得最好,极地冰层也能够系统反映气候 变化,只是覆盖的年代跨度不如深海沉 积物.而与人类生存空间最为密切的陆 相沉积物,因其连续性差,易受风化等 特性而长期不受重视.以刘东生为首的 中国科学家,独具慧眼,选取中国黄土 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并取得了突破性 成果——利用中国华中地区黄土沉积测 量250万年来的地质气候变化的新方 法.对于这一方法和取得的科学成果国 内外地质学界一致公认:刘东生是中国 黄土序列的古环境研究第一人. "研究过去,是为了找到更加美好 的未来,不能对未来有所作为,就失掉 了科学研究的意义",刘东生引用一位 已故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的话,并对这 位科学家以及他的这一句铭言大加赞 赏,"这位科学家取了个中国名字叫德 日进.他1923~g来中国搞古生物等科 学研究,直到1946年才回国,他不仅 是位出色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也 是位富有才华的哲学家.现在包括火星 探测在内一切科学考察目标都锁定在未 来." 科学也需要灵感,刘东生在接受本 刊记者专访时,讲述了一个灵感进发的 故事:1981年,刘东生作为学者访问 瑞士时,利用超导磁力仪对中国黄土作 了古地磁研究,一条清晰的磁化率曲线 在他眼前耀动.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 是,这条曲线怎么这样似曾相识,怎么 这样熟悉?!在登上返回祖国的班机系 上安全带搭扣的一刹那,刘东生突然顿 悟,这个磁化率曲线与英国科学家夏可 夫森所作的深海沉积层的氧同位素曲线 非常相似.回N:II:京的实验室,刘东生 兴奋地找来深海沉积层,南极地冰芯的 风尘通量曲线与黄土所记载的曲线,发 现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个别细微之处 竟完全一致! 灵感并非空穴来风!它与长期积累 密切关联,积累多了,知识就会产生碰 撞,擦出火花,这火花就是灵感!刘东 生认为:"正如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为 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遗痕,自然 界沧海桑田的环境变化也在地球上刻下 了三本完整的历史大书:一本是完整保 存古环境变化信息的深海沉积,一本系 统反映气候变化的极地冰J1l,而第三本 书则是作为陆相沉积的中国的黄土.这 三本书是我们认识地球上自然,历史, 气候,生物变迁的最佳文献档案.黄土 地是中华民族祖辈世代休养生息的地 方,它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文献库,隐藏 着地球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它像,把 钥匙,能够解开无数未知的谜团." 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设立以 来,以其权威性和高达500万人民币的 奖金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此前,吴 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和金怡濂五 位院士已荣膺这一奖项.这次获奖的刘 东生长期奋斗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从 中国黄土的研究中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一 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使 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稳居于 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 踏遍青山人未老.丈量黄土,历 经沧桑的刘东生,早已着作等身.在国 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3o0余篇,出 版学术专着5部.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 中国科学院一等奖,国家科委自然科学 一 等奖,中国自然科学奖,陈嘉庚奖, 何梁何利奖,竺可桢奖,李四光奖…… 办踟圈置『五臣 人比山高穿越高原极地老当益壮乐于探险 刘东生74岁盱登上南极乔治王岛 793~r盱跨毯j匕极的新巴德岛 青藏高原 85岁盱重新登上世界"第三极"——老骥伏枥,刘东生面对阿尔卑斯山难释科学追求 科学的春天,对于刘东生来说毕竟 来得晚了一点. 2O世纪9O年代,刘东生已是古稀 之年,但是他依然执着地去探求科学的 奥密,像上满了发条的时代大钟,一刻 没有停歇."科学没有国界",作为国 际知名学者他要介绍中国,也要了解世 界.他先后访问了英国,荷兰,德国, 芬兰,前苏联,美国等国家,进行广泛 的考察和学术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与 国际组织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刘东生对 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一丝不苟的扎实 学风,团结友爱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一 批又一批学子投身门下.他深悟出一个 道理:科学研究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 行为",但个人必须融入一个有生命力 的群体之中,才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发 出光和热,他那一代是如此.他的下一 代更应该如此,科学的无穷尽性决定了 科学道路上的前赴后继,因此,他非常 注重在青年学子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后辈 才俊.几十年过去了,刘东生带出的研 究生的骨干,组成蔚为可观的学术梯 队.他领导建立的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化 科学实验室,已经成为国际第四纪环境 科学的研究中心之一.他的工作推动了 地球环境科学的发展,使我国第四纪地 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研究位居国际地球科 学的前沿. 刘东生也和常人一样,有许多爱 好,他喜欢听京剧,有时还能字正腔圆 地唱上一段儿.京剧属于中国,属于博 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他喜欢看体育节目 和球类比赛,尤其喜欢看足球,那是力 量和智慧的搏斗.他喜欢养花,在他家 里的阳台上,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 他办公室的那盆"滴水观音",枝繁叶 茂,绿意盎然…… 科学研究需要智慧,但更需要勇 气;需要涉足充满荆棘的未知领域,去 面对挑战和难题.在刘东生众多的社会 头衔中,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和 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的职务,他格外看 重,因为这两种职务更能体现他的精神 追求.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身体力行 者. 1991年1]月,74岁的刘东生,前 往南极乔治王岛上的中国南极长城站, 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考察.大凡没 有远征过的考察队员,在重大考察行动 之前,想到未来的艰险,心绪总是格外 的不平静.刘东生说,他去南极之前没 有出现这样的心态,主要得益于多年的 青藏高原考察探险.攀高崖,越鸿沟, 睡野外,忍饥饿,对于类似的艰险早已 司空见惯.当他来到天高地阔,冰野无 涯的南极,深深感到宇宙从未有过的浩 大.特别是当他伫立在海边,看到巨大 的浮冰躺在蔚蓝色的海面上,在海流的 作用下,静静地漂移着,让他看到了大 自然的力量.碎冰时聚时散,冰山由于 角度的变换,呈现出多彩多姿的造型, 在他的视野中,南极大自然的美丽是语 言难以形容的美妙与神奇. 1996年8月,刘东生远征北极,当 他踏上斯巴德岛的那一刻,南北极强烈 的反差,使他看到了两地悬殊的差异. 尽管他去南极的时候,选择了南极的暖 季,但眺望纳尔逊冰盖,仍然是千里冰 封.此时的北极湖冰融解了,山岩耐寒 的苔藓在悄悄地生长.而地处北纬78. 13的斯巴德岛,地面上长着茵茵的小 草,艳丽的野花在微风中摇曳.刘东生 13 礴圉?三?_幽 蠲]| 作为古环境研究学者,更关心欧美冰川 学家刚刚完成的在格陵兰冰盖下 3000米钻取冰岩芯.古气候信息储存 是多种方式的,南北极的积冰便是载体 之一. 进行了川藏公路波密段泥石流考察. "希夏邦马"在藏语中是高山气候严酷 之意,其山峰是当时全世界14座海拔 8000米以上高峰中惟一从未被人类涉 足过的处女峰.自1964年以来的近 统科学的概念发展成为中国对地球"第 三极"的科学观——青藏高原地球系统 科学观.刘东生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 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固体岩石圈的演 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 14 1964年,刘东生考察托木尔峰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带来千年的期盼 难道说还有那无言的歌 还是那久久不能改变的眷恋……" 2002年5月,刘东生以85岁的高 龄,第七次登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大 地,同时也是一片年轻的大地,隐藏了 许多有关地球形成演化的信息.它是产 生现代地质科学思想的发源地. 1964年,刘东生参加了我国组织的以 冰川学家施雅风为首的一支阵容空前的 科学考察队,攀登希夏邦马峰,同时还 40年的时间里,刘东生作为一个地学工 作者和高山考察组织者,对青藏高原的 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地区,南迦巴 瓦峰以及天山的托木尔峰等地区进行大 规模科学考察,对高山栎的发现与青藏 高原的隆起,雅鲁藏布江缝合线的发现 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及三趾 马化石的发现与古环境演变作出了重要 贡献.1966年提出的"青藏高原的隆 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成 为以后青藏研究走向国际研究前沿的重 要指导思想.4O年来,刘东生与施雅 风,孙鸿烈,郑度等学者将这一地球系 了"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演变"地球科 学研究一个的崭新领域. 青藏高原,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看重 这块充满奥秘的土地,特别是在环境科 学研究领域,青藏高原居于非常重要的 位置.每每说起青藏高原,刘东生总是 神采飞扬,从冰川,植被,融水,地 质,环境,动物…… 高耸的青藏高原,在刘东生的眼中 之所以这般神圣,这是因为他经过多年 的考察,看到了它的巨大科学蕴藏.他 指出,按照地球板块理论,世界几大洲 分处于几个板块之中,青藏高原这个地 方,恰好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汇 合处,因此成为科学家们了解和认识地 霸醋目 球内部结构非常关键的地区之一.由于 印度板块的楔进,亚欧板块的挤压,促 使青藏高原逐年抬升,成为世界屋脊, 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动物,植物,气 候,人文等都出现了特殊性. 刘东生登南极,赴北极,七上 "第三极"——青藏高原,用知识,智 慧,毅力,勇敢连创三个之最: 中国人登"三极"次数最多者 世界上登"三极"年龄最长者 世界科学家登"三极"第一人 "天书"无垠,行者无疆.也许是 重新提及的许多lEl事勾起刘东生对往昔 的追索和回忆.说到青藏高原科学考 察,刘东生的言谈中明显地增添了浓浓 的感情色彩:"我们中不少人从青年到 l士年再到老年,为青藏高原奋斗了差不 ,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青 多5O年 藏高原,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有的 科考人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 地质科学工作者我为把自己一生和青藏 高原联系在一起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 豪."只有在青藏高原工作过的人,才 有与众不同的粗犷和常人少有的坚毅, 才能面对喜马拉雅山而发出"一览众山 小"的惊叹! 辽宁省是刘东生的家乡,他非常关 注家乡辽宁.1998年8月12El,在朝阳 市副市长陈晓琨的陪同下.81岁高龄的 刘东生院士和当时的国家科技部副部长 徐冠华等共六名院士一起来N41::票市上 园镇考察古生物化石,那时四合屯古生 物化石博物馆刚刚筹建,山下到山上的 公路还没有修好,汽车 只能停在山脚下,上山 要爬一公里的坡路,令 一 行人感到惊奇的是, 在长者中排行老二的刘 东生,挎着摄像机和照 相机,迈着与他的年龄 很不相称的步履,轻松 地走在最前面,待大家 缓过神来,刘东生早已 一 骑绝尘,直达西南 "赵瘸子山"山顶.等 大家到达地质剖面边的2001年,刘东生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1991年,刘东生在南极考察 展示大厅时, 刘东生已经把 孔子乌,鹦鹉 嘴龙等化石标 本从各个角度 拍了半个胶 卷.2004年3 月,已经升任 辽宁省对外贸 易合作厅厅长的陈晓琨提起当 年刘东生登山的印象时连连夸 赞:老当益;l士!又多才多艺, 登凤凰山时,那幅素描画得非 常好,寥寥几笔,山水皆有灵 性.回到朝阳以后,刘东生在 院士座谈会上说,到朝阳来看 一 看古生物化石产地,是我多 年的心愿,今天终于得以实 现.朝阳有五个世界第一:一 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朝阳 北票这样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从侏罗纪到白 垩纪鸟类和爬行类动物集群死 亡的现象.二是这一地区的旋 回地层等方面比较特殊.地层 学现在有一个提法叫事件地层 学,又进一步研究提出旋回地 层学.三是这一带记录的第四 纪哺乳动物与古气候和德国 索伦霍芬等地的发现有很大 不同,非常特殊.四是专家 认为朝阳有冰川遗迹,有的山上有很多 圆形的洞坑,如果真是冰川遗迹,这也 是轰动世界的大事.五是红山文化遗 址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 1000多年.建议在朝阳建立国家地质 公园. 2004年3月,已升任国家科技部部 长的徐冠华提起当年六位院士考察北票 1996年,刘东生踏上北极斯巴德岛,用 双脚丈量这块神奇的大地 15 圈霸?三?啊豳 16 四合屯之行,连连夸赞刘东生是"超级老头".这 个"超级"自然包括笼罩在刘东生身上的"耀眼光 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 亚科学院院士,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 刘东生的"超级",表现在他"把黄土看成自 己的生命".刘东生的同事们不会忘记:在上世纪 5O年代,刘东生等科学家从南到北从东往西穿越黄 土高原,完成了1O条大的1000多公里长的地质剖 面,吃住都在野外,且全是步行;上世纪8O年代, 刘东生坐车去西部进行野外考察,每天早上6点起 床,一直忙到深夜:考察长白山,途中遇雨,学生 们草草画完图就跑到车里,可等了半天不见导师刘 东生,原来他仍在仔细画图,记录……刘东生的 "超级",还表现在"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的 勇气."与刘东生朝夕相处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 球物理所的同行们都清楚,除了对地质工作的兴趣 之外,那份责任,那份执着和那种精神,让你感 动,让你振奋. 2004年4月,朝阳建立地质公园已经被国家批 准.朝阳人不会忘记刘东生的平易近人和谦虚热 情.刘东生有点儿驼背,和大家合影时领导让他坐 在椅子上,刘东生说啥也不肯,非要站起来和大家 合影.2004年2月当刘东生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 消息传到朝阳时,大家特别高兴,甚至有些自豪, 好像是朝阳人得了大奖似的. 面对自然的地质年龄,人类永远是年轻的.作 为一个老而弥坚的科学家,刘东生既年轻又快乐, 既随和又幽默,那种对生活的热爱,那种达观与泰 然,时时在感染着身边的人.请听听他的几位学生 (博士)对刘东生的印象: 襟怀坦荡,乐观向上.姜文英说:"'刘先' 一 生经历了许多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但从来都给 人以乐观的形象".从不发火,不怒自威.刘嘉麟 认为,"'刘先'有一种人格魅力,在他身边,你 会有一种紧迫感,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毅力超 人,戒烟一次成功.谭明说:"戒烟对于拥有多年 烟龄的人来说,心理和生理上都并非易事,可'刘 先'说戒就把烟戒了,让我们这些多次戒烟未果的 人顿生敬意".见缝插针,最会休息.旺罗说: "哪怕离出发还有半个小时,'刘先'也会靠在沙 发上小睡一会儿,说工作马上就精神抖擞,全力以 赴." 刘东生的学生,现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 究所所长的丁仲礼说:"刘东生直接指导和非直接 指导的学生,都习惯地称他为'刘先',而不是刘 先生,这种称呼,不仅仅表达了对导师科学成就的 1974年,刘东生代表中国参加内罗毕联合国环境大会. 1987年,刘东生荣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博士 霸醴一_嗣 推崇与叹服,更是对其人格魅力的 敬重与仰慕.'刘先'的科学成就 之所以能登峰造极,主要有三点: 一 是底子厚实,正是'台上一分 钟,台下十年功';二是有战略科 学家的远见卓识,能够把握住世界 科学的前沿方向;三是有广阔的胸 怀和团队的组织能力,有较强的人 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不仅是科学 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他的研究成果和在国际学术 界所受到的尊重,无论怎么评价都 不为过",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委 员会办公室的徐小明说,"这个奖 项的评选非常严格,有些近乎苛 刻,一层层遴选,一轮轮淘汰,不 仅要有专家综合评议,还要投票表 决,对候选人,不仅看在国内科学 界的贡献,更要看国际的影响与地 位,刘东生的当选,是众望所归, 当之无愧." 刘东生是一个地质勘探队员, 又是一个?
本文档为【【doc】黄土情未了——记2003年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KB
软件:Word
页数:25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2-19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