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

举报
开通vip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武汉市十二五规划 中共武汉市委关于 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3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制定和实施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对于全面实施中部率先崛起战略、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武汉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结合武汉实际,现就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 中共武汉市委关于 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3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制定和实施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对于全面实施中部率先崛起战略、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武汉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结合武汉实际,现就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一五”回顾总结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是全市人民团结—心、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奋力前行的五年,是产业大发展、改革大推进、城市大建设,武汉经济社会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的五年,是为新阶段实现新跨越积蓄力量、奠定基础的五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战略发展机遇, —五”规划确定的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冰雪及洪涝灾害等多种风险和挑战,圆满完成“十 各项目标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武汉发展新篇章。综合经济实力提档进位,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4000、5000亿元三个台阶,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方阵,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产业结构进—步优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协同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积极成效,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力度加大,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显著增强。城市建设高速推进,城市综合功能大幅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步凸显,城市管理创新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十五”期末接近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逐步趋向均等化。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平安武汉”建设卓有成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和谐稳定。 (2)“十一五”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 ———解放思想,不懈探索符合武汉实际的发展道路。从建设“创新武汉”、“和谐武汉”,推进工业强市、全民创业,谋划“千亿元产业、 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到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努力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最重要中心城市,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国际领先、世界—流”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迈上了—条符合国情、切合市情的城市发展道路。 ———发挥优势,努力推动武汉跨越式发展。积极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优势,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筑中部地区人才高地,提升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地位,努力形成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竞争优势,推动武汉重振雄风。 ———改革创新,勇于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大胆运用先行先试权,积极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 步向各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努力破除资金、资源环境、土地、科技成果转化等瓶颈制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行政区划调整等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民生为本,着力建设人民幸福城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农村饮水及安全生产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制定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实施民生工程,努力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执政为民、干事创业的能力,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共谋发展、共促崛起的强大力量,营造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 (3)“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武汉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加速,科技进步加快,为我市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经济结构将发生战略性调整,对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分有利。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武汉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更加凸显。进入“高铁时代”,武汉在国家交通版图中的重要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对外吸引力和辐射力明显提升。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武汉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些都是武汉未来发展的良好条件和优势。但同时应该看到: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资源争夺、汇率争端、贸易摩擦等加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要转型,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两难问题依然存在,国内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经济结构不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的压力比较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还难以满足 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全市上下一定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机,争创新优势,开创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4)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增强中心城市功能,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推动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积极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努力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获取竞争新优势。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良性转型,推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增长的发展格局。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教人 才优势,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创新创业,切实把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全民创新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注重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关注民生、维护民利,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大力弘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的精神,永葆思想解放活力,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潜能,以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形成以战 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蓬勃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中之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基本形成自主创新体系框架,尽快建成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率先突破,基本建成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 ——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初步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空间和产业布局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式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综合功能不断提升。加快提升交通辐射能力,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努力建设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慧城市”。深化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建设“宜居城市”。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主要社会保障项目实现城乡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会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趋于完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平安武汉”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控制目标。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努力建设滨江滨湖特色鲜明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楼主新帖 1. 合肥经济圈或跟“0551”说拜拜 2. 青山工人村社区教外来农民工学说"汉腔" 3. 韩泰轮胎频现鼓包爆胎问题 企业坚决不召回 4. 生态用地比建设用地多一倍 武汉都市发展区生态格局初定 5. 图文:雄楚大街将建高架快速路 畅通光谷与三镇间通道 6. 普洛斯投资10亿在汉打造现代服务产业园 论坛新帖 1. 132期 2. 程序员必看:三十而立面临的五大困惑 3. 缘聚神农架 五月开心花——“登临大九湖 寻梦大九湖”系列 4. 132期蒙个精华 5. 阳逻港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创新高 6. 11057期10码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 法规。 回 复 引 用 举 报 返 回 顶 部 年轻的孤老头 超级版主 来自 湖北襄阳 威望 积分 14965 精华 帖子 18352 2# 发表于 2010-12-11 11:43 |只看该作者 三、积极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任 务,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6) 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建设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体制机制, 努力使武汉成为“两型”理论的发源地、体制创新的示范区、改革模式的输出地。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探索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和模式。加快以青山区、阳逻开发区和武汉化工区等为主体的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搞好东西湖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试点工作,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打造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着力在建筑、交通、照明等领域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引导绿色消费。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创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用地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创新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相关市场机制、价格机制、补偿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深入实 施“碧水蓝天”工程,继续推进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 修复试点工作,加快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汉阳“六湖 连通”、“清水入湖”、“两江四岸”生态江滩等一批重大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建设。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等环境的综合治理,构建合理的城市生态框架,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努力建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7)加快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按照“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聚集一批国际化的高端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国际化的企业家,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努力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领航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加快实施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生物城、光谷金融港、新能源环保产业园、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等园区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培育特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用足用活用好先行先试权,大胆进行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政府采购等方面的试点,积极支持新兴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与国内外高技术园区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资金、项目、人才、知识产权、信息等资源方面的吸附功能和带动效应。 (8)促进重点功能区建设和发展。支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电子电器产业规模,着力打造“武汉?中国车城”。支持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努力建成武汉乃至中部地区最大的食品加工、进出口物流和高科技机电产品加工基地。全面推进武汉化学工业区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化工产业集群。加大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国内著名的旅游品牌。以“亿吨大港、千万标箱”为目标,加快武汉新港建设和发展,建设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临港产业开发和新城区建设为一体的现代港、国际港、枢纽港,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推进王家墩商务区、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四新生态新城、汉口沿江商务区、汉正街商贸旅游区、武昌滨江商务区、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江夏现代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建设,以天河机场、阳逻港为载体大力发展临空 和临港经济,加快培育发展一批特色示范区。加强对 功能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加快形成国家级开发区、中心城区服务业聚集区和远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多极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9)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和园区集聚,加快形成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积极组织实施一批国家及省市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策划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强财税、政府采购等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10)着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发展壮大一批千亿元产业和百亿元企业为重点,全面做大、做优、做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化、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轻工家电、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坚决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支持武石化、东风、武钢、武船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加快推进80万吨/年乙烯工程、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富士康武汉科技园、中芯国际武汉芯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过百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协作,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11)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建设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大力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会展、软件及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中介、社区家政服 务、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市政公用事业等新型生活 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流通新业态。加快推进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东湖欢乐谷、世贸嘉年华、武商摩尔城等一批服务业大项目建设。完善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落户武汉。积极推进江汉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12)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实施“三网融合”和“光城计划”,着力打造智能化、宽带化、无线化、泛在化的城市基础网络。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建立政府与市民网上互动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务效能和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治理和防护体系,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13)积极扩大内需。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积极促进汽车、住房、旅游等消费升级,推动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庭劳动社会化等服务型消费,发展新的消费业态,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消费秩序,建立健全信用体系,鼓励发展信用消费。不断扩大投资规模,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持续增加工业投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政府投资引导,加大对民生、“三农”、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领域的投入。 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式发展 (14)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坚持把远城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推动产业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在沿三环线至外环线区域形成由重点产业集群、示范工业园区和功能组团构成的环城工业带。坚持把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支撑,以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为抓手,促进远城区工业差异化发展、集约式增长,大幅度提高远城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15)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优势特色种养业基地 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现代农 业模式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培植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6)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城镇,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优化城镇和人口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新城组群为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为节点,辐射到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网络状新型城镇体系。按照“新农村、新农民、新社区、新生活”的要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村庄规划,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促进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点向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民生活水准。 (17)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庭院经济和林果经济,提高效益,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发挥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作用,盘活农村土地等资源,创造条件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18)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实施开发式扶贫,加快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广电网络、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创造农民群众幸福、和谐的文明生活。 (19)完善城乡共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从城乡统一规划、统筹建设、财力投入、人才配备等方面保障城乡融合式发展。加大“三农”投入,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汉南区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新途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 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 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培育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清理化解村级债务,建立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深入拓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工作,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年轻的孤老头 超级版主 来自 湖北襄阳 威望 积分 14965 精华 帖子 18352 3# 发表于 2010-12-11 11:46 |只看该作者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20)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真正实现研发投入、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主体来自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创新型企业。构造高级形态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实施好100项原始创新技术的攻关、100项关键技术的突破、100所一流水平的研发机构建设工程。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落实促进创新创业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形成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 保护和管理。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全面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21)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优化普通高中结构布局,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打造全国重要的职业 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强市属高校建设,完善部市共建高校机制,提升武汉高等教育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做好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工作,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和人事制度,促进武汉城市圈教育合作与交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实施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项目。 (22)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精英荟萃、机制灵活的“人才聚集区”。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优先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五大工作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推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才特区建设经验,大力实施“黄鹤英才计划”,高标准建设“武汉未来科技城”和“中华科技产业园”,着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加快实施企业优秀管理人才、青年英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现代都市农业人才、社会事业名人等人才培养计划。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行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切实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 (23)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所有制改革,从战略上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提高国有资本在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集聚度。积极推进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创造宽松平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加快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以及法律未限制的其他领域。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继续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24 )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围绕提高执行力 和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建立市级行政服务平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进一步理顺市区政府的财权事权,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赋予各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完善市区两级财税体制,科学合理分配资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分类改革。 (25)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软环境,增强吸引力。充分利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招商引资载体,以世界500强为重点,抓紧策划和引进一批大企业、大财团和重大产业项目,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积极拓展引资渠道,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实施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船舶、服务外包等外贸出口基地建设,扩大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加强口岸设施建设,支持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武汉出口加工区做大做强,争取设立并加快建设东湖综合保税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我市有实力的企业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工程承包等业务。充分发挥外事侨务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继续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合作。 (26)改善城市国际化条件。积极构建城市国际化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提升教育、医疗、体育等配套服务的国际标准和国际化程度,引进优质资源加快发展。建立政府英文网站和全市统一的中英双语咨询电子服务系统,增加地方广播电视的英语节目,改善外籍人士生活、工作环境,创新城市开放环境。 (27)加强对内开放合作。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的部署,促进武汉城市圈内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参与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资源整合与开发建设,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重点港口建设和临水产业发展。以长江流域、珠三角、环渤海为重点,拓展与兄弟城市的合作交流,举办一批有影响的经贸洽谈活动,共同兴办一批协作项目,吸引一批国内大企业在汉设立区域总部,不断提高对内开放水平。做好对口援建西藏、新疆和对口帮扶其他地区的工作。 八、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 (28)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把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完善规划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产业布局。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相协调”步伐,着力增强各层次、各领域规划的协调性、可实施性,实现法定规划全覆盖。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依据,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原则,强化各类资源配置,优化开发主城区,重点发展新城组群,调整完善城镇布局。中心城区重点沿“两江四岸”开发建设,远城区重点依托快速路、骨架性主干道、轨道交通布局发展,构建“主城+新城组群”、“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主城与新城、中心城区与远城区、重点开发地区与优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形成现代化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 (29)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筑“铁、水、公、空、管”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强化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强城市道路和过江通道建设,畅通一环、建成二环、完善三环、建设四环,着力改善微循环路网,加速形成以城市环线、快速放射线、过江通道为骨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为基础的城市道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突破性发展轨道交通,增设公交专用道和公共停车泊位,加强公交枢纽场站建设,形成多层次、集约型、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努力实现市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加大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给排水、电力、燃气、邮政、园林、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市政设施服务能力。 (30)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构建“市区联动、以区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强化城市管理执法职能,提升依法管理城市水平。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大违法建设控管力度,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面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提升社区物业和环境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城市整洁有序。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改善交通秩序和通行管理,构建智能化、开放式交通管理系统,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 九、加强社会建设,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3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广泛开展全民创业,不断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 策体系和工 作机制,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努力创建创业型城市。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动充分就业。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深入实施就业援助工程,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全面实行劳动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构建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尊严生活。 (3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严格执行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不断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加快实现全民医保。进一步完善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大财政投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加快构建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着力缓解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 (3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制度”。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整合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加快中部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依法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科学实施人口管理,探索建立符合特大城市特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促进人口规模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 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好妇女儿童事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36)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发挥吴天祥、王争艳等道德模范作用,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德行为规范。深入实施文明礼仪教育,大力弘扬城市精神,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提倡修身自律,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舆论引导,突出抓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与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37)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以保障市民基 (38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 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媒体传播、出版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文博会展、体育健身等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动漫网游、数字创意等新兴业态,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性产业。重点培育出版物、演艺娱乐、影视剧、文物艺术品等文化产品与服务市场,积极探索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构建以武汉为物流中心、辐射中部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建设长江传媒产业园、武汉出版文化产业园、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洪山创意大道等文化产业园区,实现要素聚集和集约经营,构筑武汉文化的发展和展示平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支持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等优势文化企业扩张重组上市,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39)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系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施重大文化决策、重大文化项目、重要文化活动咨询、论证、听证制度,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文化产品生产营销机制。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实现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建立完善文化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年轻的孤老头 超级版主 来自 4# 发表于 2010-12-11 11:47 |只看该作者 十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地方立法,增强监督实效,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讨论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 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深入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 湖北襄阳 威望 积分 14965 精华 帖子 18352 务和文史、参事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武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41)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贯彻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建立健全维稳工作体系,切实做到“管理全覆盖、服务全到位、信息全收集、事态全掌控”。加强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 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重点领域“第三方”调解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重点地区治安排查整治工作,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活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做好“双拥”工作,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42)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推进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推行居住证制度,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落实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对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综合管理。将各类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纳入依法有序管理之中。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促进社会管理中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健全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非营利性公益服务机构。 十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43)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增强各项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善于分析和正确判断形势,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培养机制,增强整体功能和合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决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44)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动员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做到党组织争先进、党员干部作表率、人民群众得实惠。继续深化“双基工程”,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形成抓基层打基础的长效 机制,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加快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探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做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委员会工作机制,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探索基层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全市广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意识,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5)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改进群众工作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 作。健全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的工作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未来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本文档为【武汉市十二五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