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论文】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一种尝试性解释经济学理论论文_经济学论文_8650

【精品论文】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一种尝试性解释经济学理论论文_经济学论文_8650

举报
开通vip

【精品论文】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一种尝试性解释经济学理论论文_经济学论文_8650【精品论文】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一种尝试性解释经济学理论论文_经济学论文_8650 论文范文 题目: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一种尝试性解释经济学理论论文_经济学论文 编辑:小小 【摘 要】: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对小农经济自身经济结构的认识~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和观点出发~对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现象做出了一个全新的尝试性的解释。认为明清时期中国之所以没有走上近代化~完全是由于社会制度安排的拉动效应和...

【精品论文】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一种尝试性解释经济学理论论文_经济学论文_8650
【精品论文】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一种尝试性解释经济学理论论文_经济学论文_8650 论文 范文 销售月计划范文二年级看图写话和范文歌颂党的朗诵稿语文万能作文党代会闭幕式讲话 题目: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一种尝试性解释经济学理论论文_经济学论文 编辑:小小 【摘 要】: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对小农经济自身经济结构的认识~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经济学的视角和观点出发~对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现象做出了一个全新的尝试性的解释。认为明清时期中国之所以没有走上近代化~完全是由于社会制度安排的拉动效应和滞后效应之间的互动没有形成对本文作者提出的小农经济“效率陷阱”的稳定结构起到瓦解的作用所致。 【关键词】: 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史、新制度经济学 The Change of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Structure and the Buds of Capitalism —— A Tentative Explanation of the Buds of Capitalism Developing Slowly in Ming and Tsing Dynas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and gave a tentative explanation of the buds of capitalism development in Ming and Tsing dynasty from the views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s an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hadn’t developed in China, because the “pulling-effect” and “pushing-effect” of the arrangement of institutional couldn’t destroy the steady structure of the “efficiency trap of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which was suggested by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Keyword: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buds of capitalism, economic history,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中国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许多方 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社会制度变迁而言,中国也是最早的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 社会演进和变迁的国家。但是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中国却落后 了,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现象。这个被称作“韦伯问题”的研究同“李约瑟之迷” 一样,倍受中外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的青睐。 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观察和解 释历史现象~在西方经济史研究中已经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中国的经济 史学研究中~大部分的中国史学家和经 济史学家仍然把目光集中在对历史现象 的描述和考证上。这种反差无疑增大了 中国与世界经济史研究的距离。正因如 此~笔者想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出发~来观察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我国明清时期的社 会经济结构~并对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缓慢的现象给出一种尝试性解 释~希望此举有助于对小农经济的进一 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我国经济史研究 的发展。 一、理论回顾 我国史学和经济史学界关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解释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认为中国社会的自身特点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傅衣凌~1978,。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与西方土地制度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欧的封建社会中~土地属于国王所有~人们使用的土地是通过国王分封获得的~受封人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因而土地不能买卖或转让。然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土地可以任意转让或出卖。由于中国社会中的“以末致财~用本守业”的文化传统~使得具有货币财富的地主和工商业者竟相购买土地~而不投资于工商业~那么自然就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成长。这种观点看到了封建社会自身的特点对我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产生的影响~然而这种认识是一种唯资本论的观点~认为我国明清时期只要具有了足够的资本积累~资本 主义萌芽就会得到发展。可是从近期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社会只依靠资本存量来发展是不可能的。此外其认为土地转让买卖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然而事实确是土地的买卖增加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和活跃。因此这种解释虽有正确的因素~但是这种解释有些差强人意。第二~认为沉重的封建剥削使自然经济的生产状况不能得到长期的改变~从而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这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民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但是自然经济长期受到封建剥削~农民在困苦的生活情景下~农民自然没有能力发展生产~不可能突破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所以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同时~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种解释也存在一个问题~这就是封建剥削的沉重 虽然使农民的生活变困苦~却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傅筑夫,傅筑夫~1981,认为:“由于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剥削残酷~农民不能依靠租来的或者自有的少量土地来维持生活~而必须经营一些可能经营的家庭副业~用以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多余的一点产品出卖~来补贴生活。”于素文,于素文~1982,也认为:“苛重的剥削使农民必须以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业的补充”。所以封建剥削的加重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的阶段~这实际上对自然经济的解体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因此~此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第三~认为传统的“重农抑商”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约束的作用。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封建秩序~基本上都奉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通过沉重的税收和层层关卡的盘剥~往往严格限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而明清时期这种局面 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从而使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能顺利的发展。这种观点虽然是正确的~但是此种仅从外生变量的角度来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而没有从封建社会自身的经济结构的角度对中国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给出合理的解释。第四~认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发展缓慢是由于明清政府推行“闭关自守”政策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明清政府为了防止外国殖民主义与海盗的骚扰和巩固封建秩 闭关自守”的政策。序~从而实行了“ 然而“事实上明清两朝都不能禁止对外贸易的实际进行”,范文澜~1964,。因此~这种观点同样也没有从明清时期自身的经济结构出发~来解释和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现象。第五种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孙健~1999,。这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发展出来的~ 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得到解放。由于中国的封建经济结构的基础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体~而且这个统一体结合的非常的紧密~因而使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生产要素难以从这种小农经济中游离出去~进而使得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慢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不能迅速的成长。笔者是赞同这种观点的~因为其是从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出发~来解释和分析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的。但是这种观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虽然从封建社会的内部经济结构出发~却没有把社会制度等外部因素纳入到分析中~没有把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统一起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是美中不足非常遗憾的。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出,各种解释都是或从内生变量的角度或从外生变量的角度来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制度演进做出解释的。从中可以看到这些解释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笔者认为,对社会演进和变迁过程的研究,应该先从研究对象的内生变量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分析工具得出一个均衡,然后再把外生变量引入模型中,研究这些外生因素对均衡的影响。只有这样把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统一起来,才能对社会的变迁和演进做出公正客观的经济解释。下面笔者就在接受第五种观点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视 角,按照上述研究方法,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这一问题给出一个尝试性的解释。 一、小农经济的认识 小农经济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或生产方式自从封建社会领主制经济瓦解产生以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至少存在了2600年。这种生产方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基础,它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小农经济本身结构的理解正确与否是我们能否准确把握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问题的关键。 1、小农经济的内涵 小农经济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二重性经济(李根蟠,1988)。其本质内涵,一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即把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结合在个体家庭之中;二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这种小私有制包括对土地、农具、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不同程度的所有权。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相对狭小,以满足自身消费为生产的基本目的。这导致了小农经济自身既脆弱又顽强,易分化易再生等特点。笔者认为理解小农经济结构的关键在于理解两点:其一是小农经济内部是一种“耕”与“织”结合的经济结构,即衣、食这两种人生必需品的生产劳动的结合(孙健,1999)。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下,相对于人口来说,土地都是稀缺的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土地是不能维持整个家庭生计的,所以不得不采取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实行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多种经营,使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在一起。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男耕女织”生产方式的结合不是简单的个体现象,有学者研究表明这种农业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凡是在自然经济占优势的地方都是存在的。而这种生产方式也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现象普遍存在且土地地主所有制下最有效的生产方式(吴承明,1981)。其二,就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民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农民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不断的调整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学者(高德步,2000)研究表明,在中国明清时期,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农业,这不仅是因为小农贫困不可能通过购买取得农业以外的生产资料,更是由于家庭手工业已经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2、小农经济效率陷阱模型 根据以上的对小农经济的初步认识,本文拟从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进一步考察小农经济中的主体的选择行为。我们不妨应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构造一个经济模型: 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各自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有关。当农业产品的价格不变而家庭手工业产品的价格上升时,那么农户将会用家庭手工业劳动去代替农业劳动,使自己的收入增加,并获得收益最大化。当家庭手工业的劳动产品的价格不变而农业产品的价格上升时,那么农户为使自己的总收益保持最大将会用农业劳动去代替家庭手工业劳动,在农业生产中增加更多的投入。总之,农户对从事的劳动的选择取决于市场中农业产品价格和家庭手工业劳动产品价格的相对变化。那么在此不禁要问,市场中的两种劳动产品的价格水平又是如何决定的呢, 众所周知市场上产品的价格是供求双方互动的结果。市场中价格水平不仅取决于买者的需求意愿和支付能力,也同样取决于卖者的供给意愿和生产成本。为分析方便起见,假设市场中存在两个农户,且从事两种生产,一种是农业生产,另一种是家庭手工业生产,并且两个农户在两种生产活动中的劳动生产率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两农户之间即不存在绝对优势,也不存在比较优势。 前文所说的那样,相对价格的变动是农户从事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动因,但是就这个等式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这两个农户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初始生产状态,则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动是稳定的,这就是说,农户不会主动采取用一种非农业的生产活动去代替另一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措施。 可见这种均衡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一结果使农户陷入了稳定的均衡之中。笔者把上述结论称之为小农经济的“效率陷阱”,即尽管农户实现了生产上的经济效率,但是社会分 工无法实现,农业劳动与家庭手工业劳动无法自由替代和转移,从而制约了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自由流动,整个系统的经济福利水平也不会提高。这种小农经济的效率陷阱的存在,正是我国小农经济为何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一、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解释 影响相对价格比例关系变化的因素很多,比如要素禀赋的变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知识存量的增加、制度安排的实施等。但是就明清社会环境而言,在以上因素中只有制度安排的影响最为重要。这是因为首先在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土地和人口的变动经笔者根据梁仲方先生(梁仲方,1980)提供的统计资料发现成同比速率变化,由此可以断定要素禀赋的变化在明清时期对这种相对价格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此外,德姆塞茨(德姆塞茨,1998)还认为,一旦经济发展并持续时,初始禀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就会减弱[6]。这种观点进一步加强了笔者前面的推论。再来考察知识和技术水平,在明清时期虽然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的出版,但是总的看来明清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成就但是没有太大的进步,表现出了停滞发展的状态,究其原因林毅夫(林毅夫,1994)在其《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7]。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明清时期技术水平和知识的作用也不是改变这种相对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 道格拉斯?诺斯(North,1981)认为,国家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国家也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发展缓慢,在要素禀赋比例、知识存量、技术创新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安排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与变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又是通过制度安排的两种效应来实现的。 1、拉动效应与滞后效应 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8]。一种是向前推的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向后拉的滞后效应。这两种效应虽然都对相对价格产生影响~但是所产生的后果却不尽相同。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稳定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实 际上就是拉动效应和滞后效应这两种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制度的拉动效应的力量大于制度的滞后效应的影响时~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就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户的生产行为~产生用非农业劳动代替农业劳动的内在动力。而当制度的滞后效应的力量大于制度的拉动效应的力量时~原本应该由要素禀赋、技术进步、生产规模和劳动力强度变化导致的家庭手工业劳动代替农业劳动的状况~反而被相对稳定在原来的水平上~如图所示。 由此我们便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一个国家的政府采取很多的政策措施~却对某些即定的改革目标不起多大作用~其主要的原因也许就在于此。下面笔者就结合我国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在上述的理论框架下~就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给出一种新的解释。 2、两种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有所发展。明中叶以 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某些地区和行业已经开始出现。在明人的笔记小说《松窗梦语》中就有过一些家庭手工业发展成资本主义作坊的论述,杨超~1981,。明中叶以后~苏州地区手工业雇工的情形已经非常普遍~出现了“机工”、“机户”。到了清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明朝后期又有了发展。表现为采用雇工生产的地区不断的扩大~行业不断的增多~手工工厂的数目也在不断的增加~雇工的人数也在迅速的增多,刘永成~1981,。但是这种新的经济关系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仍然是很微弱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微不足道~其仅仅是孕育在封建社会母体中的萌芽而已。 正如在本文前面所认为的那样~我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缓慢发展~是由于当时明清社会制度安排对我国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效率陷阱”的动摇作用不强造成的。也就是说~明清 时期社会制度安排的拉动效应小于制度的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与滞后效应互动结果使整个小农经济“效率陷阱”稳定在原来的效率水平上。这样就造成家庭手工业发展受到遏制~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难以从中游离的状况。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中的几个重要的社会制度安排对上述情况做出具体的说明。 ,1,、土地制度的作用 在明清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租佃关系中永佃制土地租佃关系占有一定的地位。永佃制也就是永佃权。永佃权即田面权,是土地的租用和耕作的权利,此权利属于佃户,田面权是同田底权相对立而存在的。田底权是指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地主所有。永佃权的产生,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对佃农的经济生活是有一定好处的。在实行永佃权的情况下,具有田面权的佃农不但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并且有将田面权出卖典当的权利。地主对土地有田底权。地主有权收租,可以把土地出卖、典当或抵押。永佃权的确立,对小农经济带来一定的好处,佃农有了永佃权,相对说生活有了保障。永佃权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农经济效率陷阱起到滞后效应的影响,对家庭手工业从小农经济中游离起到了滞后的作用。 (2)、地租制度的作用 我国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地租已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藏的清嘉庆(1796—1820)年间的刑部 档案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教师师德档案表人事档案装订标准员工三级安全教育档案 抄件中就反映出在我国浙江、陕西、江西等十个省已经普遍的实行了货币地租,并且订有租约,租额在每亩一千文上下(李文治,1981)。地租制度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实际上有利于各种商品市场的形成,从而使得价格机制能够有效的作用于小农经济“效率陷阱”中,改变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相对价格比例关系。所以这种地租制度的演进变化对小农经济结构的变化是起到拉动效应的。 (3)、赋役制度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赋役制度往往是同户籍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谈论赋役制度时不免要先谈谈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一直是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重要因素,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征税标准是按户为单位,所以政府对人口控制的相当的严密。在明初明朝统治者就利用里甲制度对人口进行控制,同时还对全国人口进行详细的调查,制定编写了“黄册”和“鱼鳞册”。这些制度的安排大大的加强了政府对人口的控制,这样就影响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从而阻碍了小农经济自身结构的瓦解。所以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实际上起到了一种滞后效应的作用。然而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却对小农经济结构的瓦解起到了拉动效应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内部一系列制度安排所至。在明清时期赋税的征收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以前的征收实物为主,改变为征收货币,这种用丝、绢、钱钞等折价交纳的行为叫做“折色”。此 外,明清时期采取了银代役的“银差”制度,还有在征谁方式上也有所变化,出现了“一条鞭法”、“地丁银”、“摊丁入亩”等赋税改革,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相对松弛,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流动,有利于它们从自然经济中游离出来。 (4)、财产继承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财产分割和继承制度对相对价格变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家产分割法和继承制度实施的是“多子均分”[9]的制度。这种多子均分制度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在变法中就有“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李文治,1957)。到了汉代这种多子继承制度成为了传统[10]。《唐律》中也有“同居应分不均平者,计所侵坐脏论,减三等”。到了明清时期,家产的分割更加的频繁。而且形成了不论大地产发展到了什么程度,都不能阻碍地产分割的趋势。这种多子均分制造成了土地的零星分散状况严重,但是更重要的是由于多子均分制,使一户中每个成年男劳力有了土地财产的保障,进而减少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封建社会的财产分割的“多子继承”制实际上对小农经济结构起到了滞后效应的作用。 (5)、金融货币制度的作用 金融货币制度的缺陷对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科大卫,2002)。众所周知,近代的手工业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作为保障,而资金融通渠道的不畅通往往会导致工场手工业难以得到连续有效的投资,进而扩大再生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资本主义之所以可以在欧洲发展起来,实际上得益于欧洲自身的一系列的金融制度的建立。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欧洲银行制度、结算制度、证券交易市场就接连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有效的解决了资金融通的问题,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形成。因此,有些世界经济史学家把近代金融制度的建立也视为一种革命,认为同“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一起成为促进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革命。但是在中国明清时期,中国虽然也发展起来了一定数量的票号和钱庄,但是这些票号和钱庄主要是以家庭形式出现的,缺少国家的支持形不成一定规模,这样就阻碍了我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制度的发展落后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制度的滞后效应。 (6)、重农抑商传统的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都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封建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和封 重农抑商”的政建秩序,以及为了保证国家官僚机构和军队对粮食的需要,往往都奉行了“策。战国商鞅时就开始强调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的发展。秦始皇时曾把商人同罪犯同等看待。汉代曾有命令商人不许穿丝织衣服,不能骑马,并且“重税租以困辱之”。直到清代,清朝的统治者还说“……观之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彭泽益,1957)。于是政府常常采取措施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这些措施如限制工商业的生产规模、对商业活动抽取重税、在各地设置关卡限制商品流通等。由于明清实行“征商”[11]政策,往往严格限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使经商的成本过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的巩固了小农经济,所以重农抑商的政策的实行也发挥了制度安排的滞后效应的作用。 (7)、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中国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是闭关政策,这种闭关政策是与中国的小农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这种闭关政策并不是完全闭关,而是在有限的几处对外开放。明清对外贸易加以限制的主要表现在清代,而清代实行这种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在押还各地“滋扰生事”,所以要对外商加以种种限制。其限制的主要手段是减少通关口岸和增加关税。根据《中西纪事》中的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设立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四榷关与外商通关贸易。然而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从这一年开始,清政府规定只准在广东一口岸通商,不得再到厦门、宁波等地。在关税方面,清代关税分为船钞、货税两种。乾隆时期,清朝政府即以加重浙江等地海关关税以抵制外船北上。除了上述减少通关口岸和增加关税外,清朝政府还先后颁布了禁止五谷、金银、丝出洋的种种禁令。这些限制与十七、十八世纪西欧的重商主义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欧的重商主义政策加速了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扩大了市场的容量,促进了价格机制在经济中调节作用,有效地使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生产要素得到流通。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然而中国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限制了 市场的扩大和形成,也就是说闭关政策的实行使整个明清时期的经济系统运行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这样也就更加的稳固了小农经济。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实际上引起了制度安排的滞后效应。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基本解释。这就是由于明清时期社会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相互作用,使作为封建社会主要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有效的动摇,小农经济仍然在小农经济“效率陷阱”中发展。这也就是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真正原因。 结 束 语 本文是在接受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结构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这一观点后,从小农经济结构出发,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这种结构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一个静态的均衡分析,然后再把制度等外生变量引入对小农经济结构变化的分析中,从而使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统一在本文的分析框架里。在分析制度的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时,笔者认为制度之间的作用有时会出现一种制度安排的实施把另一种制度安排对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作用给弱化或者加强的状况。因此,笔者提出了制度安排的拉动效应和制度安排的滞后效应。通过上述方法,经过笔者对明清时期的历史史实分析最终认为,中国之所以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正是由于各种制度安排对整个自然经济系统特别是小农经济的影响所导致的。具体而言,就是制度的拉动效应的作用小于制度的滞后效应,或者说是由于制度的拉动与滞后效应的互动的合力还没有达到足以对小农经济结构形成冲击的如罗斯托所说的“起飞速度”。以上观点仅是笔者的一种尝试性解释,希望此举能为我国经济史研究做出微薄的贡献。 转贴于 注 释: 、关于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争议,曾被作为中国历史学“五朵金花”之一。一般的关于我国何时形成的主要看法有六种:第一种是“西周封建论”,认为我国自西周就以进入了不得封建社会。第二种是“春秋封建论”,认为我国从春秋初年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领主制,春秋后进一步向封建地主制转化。第三种是“战国封建论”,认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界限在春秋战国之交,战国以后进入了封建社会。第四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建论”,认为夏、商、周是奴隶社会上升时期,春秋时期为衰落,秦统一时是封建制确立的标志。第五种是“东汉封建论”,认为从夏到西汉是奴隶制发展阶段,直到东汉以后才实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统一的过渡。第六种是“魏晋封建论”,认为西周、春秋时期作为从原始公社解体向发达的奴隶社会过度的前期阶段,把我国秦汉作为奴隶社会的发展。而汉魏之季,才由奴隶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但是无论上述取那一种观点,中国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之一。 、关于中国的小农经济形成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春秋以前尚盛行集体耕作的耦耕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使个体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由此出现(杨希珍, 1982;林甘泉,1985)。也有学者(钟镇,1882;彭年,1982)认为小农经济并非封建社会所专有,它存在于从原始社会末期到资本主义时期的不同阶段中。也有学者(李根蟠,1983)根据我国近年来考古发现,分析了个体家庭的分散劳动和独立经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周代的耦耕是农村公社中拥有独立经济的个体户之间的协作,春秋战国铁器的推广只是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独立性。不过,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确实形成于战国时期,封建地主制下小农经济的诸特点也是在战国以后才形成的,所以笔者认为小农经济到今天至少存在了2600年。 、这里的农业生产函数是农业投入劳动和土地的函数,其中表示农业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表示为农业生产的土地数量。 [4]、这里的家庭手工业生产函数是家庭手工业投入劳动和资本的函数,其中表示家庭手工业生产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表示家庭手工业生产的资本的数量。 [5]、由于剩余劳动力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变迁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和小农经济中土地的使用量较少且数量稳定的特点(参见梁仲方,1980:《中国历代人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此外家庭手工业生产中所需要的资本大部分是靠农业剩余积累得到的,而这些剩余是由于劳动决定的,也就是说资本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劳动的函数。所以在此笔者仅分析劳动对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 [6]、哈罗德?德姆塞茨教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这主要取决于两种相互联系的原因:首先,人类行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智慧传递、科学创造和物质投入来增加禀赋,禀赋的增多和改变使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少依赖初始禀赋和原始需要,从而提高了经济中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其次,经济发展的持续减少将物质禀赋从产地搬运出来的真实成本,减弱禀赋的来源地对禀赋的使用地区和使用者的控制。(参见H?德姆塞茨,1998:“经济发展中的主次因素”,载于《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7]、林毅夫教授对我国明清时期技术变迁发展缓慢的看法可以被称为“创新英雄”说,即技术创新是少数“英雄”的活动,而“英雄”的数量以及创新的数量取决于人口和技术创新的难 )林毅夫的观点可以概括起来为,中国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够领先世以程度。(姚洋,2003 界,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比较简单,可以依靠经验的积累完成,中国人口众多所以技术创新的概率就高,因此容易产生技术创新。但是,现代技术不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的,人口众多并不能保证更多的创新。此外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把大量的人才吸收进官僚的阵营中,因而社会缺乏能够实现技术创新的人才。(参见林毅夫,1994:《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8]、笔者这里接受的是制度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制度是影响技术变迁、市场规模、社会分工的重要因素。(参见H?德姆塞茨,1998:“经济发展中的主次因素” 载于《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V?W?拉坦,1994:“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因此笔者得出制度对相对价格变化起到一定的影响,但是要说明的是这种影响不是一种直接的作用而是一种间接作用的结果。 [9]、明清时期这种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与前代已经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由以往的“重农抑商”政策向“重农征商”演变。 [10]、“多子均分制”有学者也称为“诸子稀产制”。 [11]、之所以多子继承制度能够成为传统,笔者认为,由于汉代多以户为征收赋税的对象,而不是以田地。这样农户就有可能为少交纳赋税而形成两户成为一户而政府只按一户征收。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所以政府有意实行多子继承制,来增加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North, Douglass C,1981: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W.W. Norton & Company, Inc., New York. 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1994:《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姆塞茨,H,1998:“经济发展中的主次因素”,《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范文谰,1964:《中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傅衣凌,1978:“ 论明清社会的发展与迟滞”,《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 傅筑夫,1981:《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高德步,2000:《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煎伯赞,1979:《中国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科大卫,2002:“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经济史研究》,第1期。 李根蟠,1983:“耦耕纵横谈”,《农史研究》,第1期。 李根蟠,1988:“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封建地主制”,《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 李文治,1957:《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上海:三联出版社。 梁仲方,1980:《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甘泉,1985:“论秦汉封建国家的农业政策”,《中国学者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林毅夫,1994:《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永成,1981:“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彭 年,1982:“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吗,——兼论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彭泽益,1957:《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上海:三联出版社。 孙 健,1999:《中国经济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吴承明,1981:“论男耕女织”,《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杨 超,1981:“明清纺织业中资本主义手工工业的两种发生过程”,《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杨希珍,1982:“中国小农经济产生和形成”,《山东大学文科集刊》,第1期。 姚 洋,2003:“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迷再探讨”,《经济研究》,第1期。 于素文,1982:“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滞”,《辽宁大学学报》,第3期。 钟 镇,1982:“中国小农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条件”,《西南财经大学学报》,第2期。 转贴于
本文档为【【精品论文】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一种尝试性解释经济学理论论文_经济学论文_865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88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0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