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选择题Ⅰ    1.一切哲学都是()     A.智慧之学B.各门科学的总和   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     A.将一切具体科学包括在内的哲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 A.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B.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选择题Ⅰ    1.一切哲学都是()     A.智慧之学B.各门科学的总和   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     A.将一切具体科学包括在内的哲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 A.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B.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都不能超越进步阶级和保守阶级的对立D.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标准 6.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7.能够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 A.朴素唯物论B.庸俗唯物论C.机械唯物论D.辩证唯物论 8."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陷入() A.折衷主义B.唯心主义C.神秘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9.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10.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1.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C.不可知论D.二元论 12.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B.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  C.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D.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二、选择题Ⅱ 13.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物是感觉的复合B.存在就是被感知 C.我思故我在D.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14.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天下只是一个理B.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C.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1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下列关系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有() A.天人关系B.理气关系C.形神关系D.心物关系 16.当今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还有人相信唯心主义,这是由于() A.剥削阶级的偏见 B.客观世界仍然存在着大量未知的领域和不解之谜 C.私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存在 D主观和客观永远存在着矛盾 17.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 A.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B.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D.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 三、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题 18.试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看法。 19.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为什么列宁认为把唯心主义仅仅看成是胡说的观点是"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选择题Ⅰ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贡献是()  A.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B.创立了唯物史观  C.确立了辩证法的科学地位D.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3.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 A.它的革命性B.它的能动性  C.它的科学性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  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6.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科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D.具体科学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7.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使人()  A.掌握全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  C.正确认识自然现象D.妥善处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 二、选择题Ⅱ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  A.它的批判精神B.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C.它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D.它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9.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表现在()  A.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B.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C.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含义在于()  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相结合  C.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  D.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人民所掌握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  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B.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  C.创立了唯物史观  D.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三、分析题 12.试论述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与阶级性。 14.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5.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选择题Ⅰ 1.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是() A.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B.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  C.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D.分析哲学和后现代主义 二、分析题 2.怎样理解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里程碑? 第二章 人的本质及其对世界的把握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一、选择题Ⅰ 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C.人的社会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 2.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只有与他人和社会隔离起来才能显现。这种观点是()  A.抽象的人性论B.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C.夸大主观意识的唯心论D.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3.人的价值是价值关系的特殊形式,这意味着这种价值关系的客体是()  A.一种特殊的物B.人的有用性C.人的实践活动D.人的工具性 4.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  A.重视人的自由B.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来考察人  C.肯定人的价值D.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6.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  A.反映和创造的关系B.为己和为他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工具和目的的关系 7.下列关于人性的观点,属于正确的观点是()  A.人性善B.人性恶C.人性有善有恶D.人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8.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  A.现实的人出发B.个人出发C.抽象的人出发D.人的自由出发 9.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的属性D.意识特性 10.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二、选择题Ⅱ 11.在人的属性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  A.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B.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  C.思维属性可以归结于社会属性D.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 12.在人性问题上,以下观点属于先验论的有()  A.人生而自由B.人性善C.人性恶D.人的本性是天赋的 13.关于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B.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C.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灵魂D.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手段  新增考点: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14.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A.把自己仅仅当做目的而绝不作为手段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D.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三、分析题 15.试分析这一观点:"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6.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公元2003年的春天,当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一次考验和锤炼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抗击非典的斗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形长城迅速筑起:领导干部临危不惧,深入一线;共产党员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白衣战士日夜奋战,视死如归;科技人员携手共进,并肩战斗;祖国大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事实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危难之中见精神。事实给世人一个鲜明的昭示: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危难都压不倒的。  --摘自"人民日报"2003年5月15日"危难之中见精神"  材料2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中国人民不仅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从来不在自然灾害面前退却,而且还在同各种敌人和困难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中造就了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更坚强。越是遇到危难,这种精神越发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疾风知劲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等,就是对危难之中见精神的写照和赞美。  --资料来源同上  材料3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是在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危难中诞生,在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成长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我们党聚集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慨,排除万难,一往无前,谱写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的壮歌,诠释着危难之中见精神的深刻内涵。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资料来源同上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从认识论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2)依据材料2,从价值观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3)依据材料3,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17.怎样理解人的社会性?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的观点。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选择题Ⅰ 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实体性B.直接现实性C.目的性D.能动性 2.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科学实验B.社会关系实践C.生产实践D.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3.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  A.自我意识的出现B.社会对自然的诞生  C.人类的实践活动D.自然对于人的生成 4.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二、选择题Ⅱ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是因为()  A.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B.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实践作为真理标准具有不确定性D.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7.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C.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8.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是()  A.实践决策B.实践目标的制订  C.实践的组织和管理D.实践结果的检验  新增考点: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9.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A.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C.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10.下列关于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限定和超越B.限定中的超越C.双向对象化D.创造与被创造   新增考点: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1.下列属于客体范畴的是()   A.一切客观事物B.妖魔鬼怪C.有待挖掘的马克思思想D.月球   新增考点: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2.下列属于主体范畴的是()   A.瘫痪的伟大物理学家霍金B.身体健全的白痴   C.狼孩D.马克思当年加入的青年黑格尔派   新增考点: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三、分析题 13.论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4.试述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15.试述实践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选择题Ⅰ 1.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  A.人工语言的形成B.世界的物质本原  C.社会性的劳动活动D.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多样性的统一B.意识与物质的统一  C.认识与实践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3.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5.否认意识的主观性,把意识看做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古代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7.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人的实践活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先知先觉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二、选择题Ⅱ 8.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9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B.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C.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D.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10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本质区别在于()  A.有无社会性B.运动形式C.有无创造性D.有无主体性 11.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D.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2.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B.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C.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D.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13.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三、分析题 14.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1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16.论述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的关系。 17.分析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8.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也是物质",而列宁也说过,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二者有什么区别?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选择题Ⅰ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质上是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  A.感觉论B.反映论C.经验论D.实践论 2.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指()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D."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3.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是()  A.认识路线上的对立B.认识理论上的对立  C.认识机制上的对立D.认识方式上的对立 4.批驳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  A.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武器B.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化  C.逻辑工具和方法的进步D.人类实践的发展 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存在和思维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现实和理论的关系D.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6."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来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9.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0.实践是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1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 12.实践标准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实践具有客观性B.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C.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D.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 13.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  A.人脑的发育程度B.人的智力状况  C.周围环境D.人的实践活动 14.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论上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16.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二、选择题Ⅱ 17.认识过程中的"重构"是指()  A.主体实际地把握客体的过程B.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D.主体加工客体信息,形成与客体的相符性反映的过程  新增考点: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B.认识起源于经验  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A.人的主观意识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2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2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22.下列属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的是()  A.孔子主张"生而知之"B.老子主张"不行而知"  C.柏拉图主张知识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D.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23.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或能力  B.反映是接受、选择、传输信息的过程  C.信息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中表现出来  D.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 24.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B.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C.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D.否认了人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 25.下列思想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  A."生而知之"B."先行后知"  C."不虑而知"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6.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是()  A.选择B.重构C.虚构D.猜想  新增考点: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27.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 三、分析题 28.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29.认识来源于实践,先实践,然后才能产生认识,因此,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活动。 30.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1.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请依据江泽民的论述,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认识的发展过程 一、选择题Ⅰ 1.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  A.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B.它能够指导实践和检验认识  C.它能够扬弃抽象的观念D.它是认识过程的结束 2.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3.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4.人的知识可以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部分,直接经验是()   A.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C.正确的认识D.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 二、选择题Ⅱ 5.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B.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7.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三、分析题  8.下列是一组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2)材料2中洛克和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3)材料3中毛泽东是怎样评价了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9.试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及其关系。   真理与价值 一、选择题Ⅰ 1.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A.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B.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C.人的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因为()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5.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怀疑论的观点 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二、选择题Ⅱ 7.价值的主体性体现在()  A.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B.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  新增考点: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8.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现为()  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主题  C.真理和价值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新增考点: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  A.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B.相对真理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C.它们是人的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表现D.同一真理的两种性质 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C.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D.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检验 11.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  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像  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  C.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D.在科学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分析题 1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法。 13."信则灵,不诚则不灵。"(新增考点: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14.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选择题Ⅱ 1."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B.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C.由抽象规定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重规定的综合的过程 2,"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体现了()  A.逻辑和历史的完全一致B.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逻辑反映历史的主流的方向D.逻辑不跟随历史的具体环节 二、分析题 3,"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4.试论述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的关系。 第三章 人与自然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选择题Ⅰ 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2.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  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B.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C.时间和空间D.实践和社会 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相对主义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 5.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  A.否认时空的客观性B.否认时空的无限性  C.否认时空的可变性D.否认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 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 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D.揭示意识起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二、选择题Ⅱ 12.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A.自然界盲目自发的的运动B.动物的本能活动  C.人的感性活动D.人的实践活动 13.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B.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D.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4.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 1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 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  A.指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7.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  A.形式B.主体C.承担者D.基础 18.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A.它是理解运动的前提B.通过静止可以衡量运动  C.它是事物多样性的条件D.它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 19.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B.存在方式C.内在结构D.外在形式 20.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三、分析题 22.试分析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并由此分析静止这一概念。 23."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选择题Ⅰ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和运动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C.普遍和特殊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C.是否承认矛盾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质的飞跃 3.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是()  A.方生方死,方死方生B.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4.规律的特点是()  A.重复性和客观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普遍性和特殊性D.必然性和偶然性 5.假象是()  A.由主观原因造成的对事物的错误反映B.以否定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C.以正面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D.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虚幻的反映 6."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A.机械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D.外因论的观点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8.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9.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10.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二、选择题Ⅱ 11.下列事物和现象属于系统的是()  A.一部汽车B.生命有机体C.城市交通D.人类社会 12.主观辩证法是指()  A.客观辩证法的反映B.辩证的思维  C.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D.唯心主义辩证法 13.增强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有()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 14.系统的主要特征有()  A.整体性B.结构性C.层次性D.封闭性 三、分析题 15.在现实生活中,今天的现实是由过去的可能发展而来,现在的可能也可以发展为明天的现实。 16.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17.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18.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就是要否定和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 19.试述如下论断包含的辩证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20.下面是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问题上的材料: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词语"。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转引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摘自《小逻辑》  请回答: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 21.下面是老子哲学的一些材料:  材料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因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其上不,其下不昧","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不见其首,不见其后"。(第二十一章,第十四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似万物之宗"。(第四十章,第四章)  材料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材料3老子提出了阴阳、有无、大小、前后、强弱、静躁、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难易、长短、智愚、刚柔、胜败、利害、吉凶、贵贱、祸福、荣辱等一系列的矛盾概念。他说:"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四十章,第二章,第五十八章)  材料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  材料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二十二章,第三十六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说明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性质及其辩证法思想。  (2)依据材料2,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3)依据材料3,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4)依据材料4,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5)依据材料5,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22.运用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关系的原理,试述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三者的一致。 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 一、选择题Ⅰ 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发展是否迅速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D.是否引起部分质变 2.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处于不断的质变中D.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4.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 A.事物的本质属性B.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人的直觉 5.事物发展过程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6.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 7.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8.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9.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A.形而上学观点B.诡辩论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选择题Ⅱ 10.质变的基本形式有()  A.局部性部分质变B.阶段性部分质变C.爆发式飞跃D.非爆发式飞跃 11.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的现象的有()  A.麦株-麦粒-麦株B.团结-批评-团结  C.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D.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12.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B.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C.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D.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13.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4.下列方法符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的是()  A."欲擒故纵"B."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C."为了前进而后退"D."有备无患" 三、分析题 15.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是区别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 16.试述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 一、选择题Ⅰ 1."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信条的实质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诡辩论D.相对主义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B.普遍性和特殊性C.贯通性和排斥性D.绝对性和相对性 3.中国古代哲学家柳宗元说:"自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4 "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A.量变质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  C.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6.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7.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二、选择题Ⅱ 8.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9.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包括()  A.矛盾双方调和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D.矛盾双方融和成一个新事物 10.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包括()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11.下列哪些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C."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D."独中又自有对。" 12.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的有()  A."物生有两"B."万物莫不有对"  C."耦之中又有耦"D."过犹不及" 13.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更重视"和合"和统一,其表现是()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C."礼之用,和为贵。"D."动非自外"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D.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1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D.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1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17.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普通和特殊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8.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9.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0.主要矛盾是()  A.矛盾两方面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矛盾方面B.在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  C.对事物发展起主要作用的矛盾D.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工作重心所要解决的矛盾 三、分析题 2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错误观点。请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权高于主权"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2)人权和主权是什么关系?  (3)"人权高于主权"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22.试述"三个代表"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我党在新世纪完成重大历史任务的意义。 第四章 人与社会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一、选择题Ⅰ 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A.社会存在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劳动发展史B.阶级斗争史C.思想发展史D.国家发展史 3.社会结构的内涵是指社会的()  A.阶级结构B.部门结构  C.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D.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4.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是()  A.社会形态B.社会经济结构  C.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D.社会有机体 5.生产方式是()   A.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 二、选择题Ⅱ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B.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C.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D.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7.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意义在于()  A.社会同自然界一 样本 保单样本pdf木马病毒样本下载上虞风机样本下载直线导轨样本下载电脑病毒样本下载 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实现于人的无意识活动  D.人们有可能用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眼光考察社会 三、分析题 8.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9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所以社会规律不是人自己活动的规律。 10."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11.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一原理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12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辅以以德治国的方针。 13.下列是一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材料: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将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选择题Ⅰ 1.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A.血缘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D.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人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C.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5.在知识经济时代()  A.知识生产决定物质生产B.物质生产决定知识生产  C.知识生产取代了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D.知识生产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6.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7.在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劳动资料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生产工具系统B.信息传递系统  C.自动化控制系统D.能源动力系统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是()  A.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B.分配多少  C.社会分工D.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 二、选择题Ⅱ 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  A.现代科技进步是生产力增长的第一位因素  B.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学、技术、生产越来越一体化,并起先导作用  C.现代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变革的重要的推动力量  D.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的作用不断增强,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第一位的人力资源 10.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它加速或延缓人类社会的发展  C.它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D.它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1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D.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分析题 12.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 1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14.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选择题Ⅰ 1.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党B.国家政权C.政治法律制度D.道德伦理 2.政治文明是指()  A.现代社会政治结构的表现形式B.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  C.反映人类调整社会关系实践的政治理论D.与野蛮、无知和愚味相对立的开化状态 二、分析题 3.试分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4."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请回答:  (1)"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哲学依据。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怎样?  (3)作为治国方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有什么重要意义?   社会的观念结构 一、选择题Ⅰ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奴隶史观和英雄史观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C.科学史观和文化史观D.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非决定论 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道德、语言学、政治思想B.政治法律思想、文学、逻辑  C.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D.哲学、艺术、宗教 3.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  A.杰出人物B.人性C.人类之爱D.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是因为统治阶级()  A.在政治上占有统治地位B.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7.主观唯心论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  A.地理环境决定的B.人口状况决定的  C."天数"决定的D.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8.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 9.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B.意识形态就是意识形式  C.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对于善与恶往往有各自的标准与看法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二、选择题Ⅱ  10 在下列事物中,属于"社会存在"的有()  A.物质生产活动B.自然资源C.各种社会关系D.生产力 1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A.自身的历史继承性B.与社会意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C.对经济和政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与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12.文化范畴()  A.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一切B.在狭义上是指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  C.在广义上属于社会意识D.在广义上与文明相对应 13.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社会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4.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在于()  A.批判现实社会B.维护现实社会  C.建构现实社会D.调控现实社会 15.文明的形态有()  A.政治文明B.物质文明C.精神文明D.经济文明   新增考点:文明和文明形态。 16.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B.前者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C.前者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后者不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  D.在阶级社会,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 17.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A.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B.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C.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D.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18.先进文化是()  A.反映社会前进趋势的文化B.促使人们在精神上健康向上、智力上不断发展的文化  C.社会的精神文明D.具有信息传播、教育和塑造功能的文化 19.社会文明()  A.指文化发展程度,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B.标志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  C.指文化中进步、积极、合理成分的总和D.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新增考点:文明和文明形态。 三、分析题 20.唯心史观之所以是唯心的,就是因为它承认社会意识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 21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22.依据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和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说明反对愚昧迷信和伪科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3.分析下列材料: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但是,秦始皇毕竟是封建帝王,还在兼并战争过程中,他就让人图写六国的宫殿建筑式样,兴建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和豪华的骊山陵墓。其他如筑长城、修驰道、征匈奴、伐百越等,虽对巩固全国统一有积极作用,但因旷日持久地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且使广大农民无暇从事生产,社会经济生活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馈,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的局面。与此同时,秦朝统治者还制订了严刑酷法,人民动辄触犯刑律。导致社会矛盾逐渐激化,人民群众反抗斗争不断发生。一些儒生和游士也针对时政,引证《诗》、《书》,以古非今,"惑乱黔首"。于是,秦始皇运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采取了焚书坑儒等严酷措施,希望以此杜绝政权不稳的祸患。然而,仅仅四年以后,就暴发了最终导致秦王朝灭亡的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在起义的过程中,起组织动员作用的多为以"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天降陨石"等形式挟带的简单口号。而不是书于竹帛的政治纲领。由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显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  (1)这一史实说明"焚书坑儒"所针对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更替并不起什么作用,社会心理才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2)这一史实证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这一史实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根据所给材料对以上观点进行分析。 第五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选择题Ⅰ 1.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2.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C.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D.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3.经济基础是指()  A.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地位 4.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  A.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B.相对稳定的因素。  C.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D.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C.资本主义社会普遍采用大机器生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 6.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7.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这就是说()  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  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原理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9.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10.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表明()  A.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符合B.上层建筑直接影响了生产力  C.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D.国家政权成为上层建筑的核心 二、选择题Ⅱ 11.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是指  A.政治上层建筑是经济关系的反映B.政治上层建筑中包括国家机器等实体因素  C.政治上层建筑是派生的、第二性的D.政治上层建筑是通过人的意识形成的 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D.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13.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A.从形成机制上,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B.从作用方式上,它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C.从表现形式上,它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D.从表现形式上,它主要表现为单线决定论  新增考点: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1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对整个社会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能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6.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是否与它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能否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D.是否能帮助它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 18.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D.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的规律 19.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三、分析题 20.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 21.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3.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选择题Ⅰ 1."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B.改革也是一种阶级斗争形式  C.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惟一途径D.改革是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制度创新" 2.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3.科学活动的最本质特征是()  A.对系统、真实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  B.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建立理论体系  C.促使科学为生产服务,在生产中有所发明  D.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发现,不断创新,服从真理 4.对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生产B.社会制度C.文化教育D.社会意识 5.马克思说:"蒸气、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6.社会革命发生的深刻的根源是()  A.社会出现了经济的、政治的总危机B.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极大提高  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D.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精神 7.级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A.社会革命B.阶级斗争C.改革D.生产力发展 二、选择题Ⅱ 8.我国的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因为()  A.改革是自觉调节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B.改革不触及生产关系  C.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D.改革不是变革现有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  新增考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9."全球问题"实质上()  A.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B.深刻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C.不仅是科技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D.是涉及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的复杂问题 10.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三、分析题 11."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2.试论述改革与革命的区别以及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 1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1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全球经济的"纽结效应"会使一个国家发生的变革很快传到其他国家。自由贸易和投资摧毁了国家之间的围墙,并将影响新世纪国际经济舞台。在这个新的全球市场的法则手册中,只有一条法则:适者生存,伴随世界范围贸易增长而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投机。结果。经济的基础将偏离实际生产。而用手指在电脑键盘上一敲,大量投资便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有这些都是在一眨眼间完成的。  --摘自《曼谷日报》3月12日文章《新世纪的趋势和挑战》  材料2信息将在人、组织和国家之间以一种容易的,简单的方式传播。一个地方的人将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与此同时,这种技术的大量运用将从积极方面影响各个国家的文化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国际社会成员,我们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想方设法维护人类在整个新世纪的安全。  资料来源同材料1  材料3  斯总统普京在会见泽廖诺格勒的科技人员代表时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运转,那它就不可能有现在;如果没有富有竞争力的科学技术,那它就不会有未来。"  材料4  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要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这就是我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去追赶世界科技的先进潮流。如果不加快我国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时不我待啊!  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知识经济时代与以往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相比,有何特点,结合材料1-4加以分析。  (2)根据材料1,2,分析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研究提出了什么新课题?  (3)结合材料3,4,简述我国将如何迎接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挑战? 历史的创造者 一、选择题Ⅰ 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所处的历史条件"是()  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的有()  A.一切唯物主义者B.某些唯心主义者  C.某些辩证法思想家D.马克思主义者 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宿命论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6.党的群众观点的首要内容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B.相信群众的观点  C.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D.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7.杰出人物是()  A.重要历史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指挥者  B.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C.历史上重大革命运动的领导者  D.反映时代要求、在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作用和显著贡献的人物 8.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B.发展先进文化  C.发展科学技术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选择题Ⅱ 9.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人人创造历史D.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10.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A.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B.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  C.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D.每一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相同的 11.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  A.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C.与杰出人物自身特点相关D.完全由自身能力决定的 12.历史观中唯意志论的错误在于把人类历史看作是()  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B.历史发展无所谓规律性  C.人的意志可任意改变的D.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三、分析题 13.为什么说"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党的十六大报告)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选择题Ⅰ   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这个“可能性空间”   A.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   B.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   C.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D.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2.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3.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D.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4.区分不同类型的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是   A.生产力的性质B.生产关系的性质C.经济基础的性质D.上层建筑的性质    5.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是指()   A.社会发展过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B.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过程不起作用   C.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主体选择性D.社会发展过程具有其客观规律性    6.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   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二、选择题Ⅱ   7.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根源是()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D.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个人意志和活动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    8.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是()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   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   D.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     9.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   A.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自由选择社会形态   C.依据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选择不同的道路实现社会发展规律   D.依据本国特点选择社会形态的具体模式     10.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C.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D.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分析题   11.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的一致性。   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选择题Ⅰ 1."自由王国"指()  A.大脑随意驰骋的思想状态  B.摆脱各种限制的实践状态  C.随心所欲的语言表达  D.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和自己本身的主人的社会状态 二、选择题Ⅱ 2.人的自由()  A.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B.是指摆脱了任何条件限制和约束的活动状态  C.是对必然的认识D.是指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受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3.马克思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其中"自由人联合体"的阶段是()  A.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历史形态B.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历史形态  C.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历史形态D.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历史形态 4.共产主义的含义() A.共产主义理论或思想体系及它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  B.它是先进思想家所提出的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关于遥远未来的设想  C.它是由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D.它是人们向往已久的大同世界 三、分析题 5.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因此,个人主义是个人发展的动力,也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6.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7.试述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4KB
软件:Word
页数:4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4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