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指要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诗是文学体裁中最谨严、最纯粹、最精微的一种,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其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部分,那就是故事。而要真能欣赏文学,一定要超越简单的好奇心。深入领会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和表达技巧,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与以前各套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大大加重了自由体诗的比例。全套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17课23首,占全套教材课文比例的1/10。再加上古典...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指要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诗是文学体裁中最谨严、最纯粹、最精微的一种,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其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部分,那就是故事。而要真能欣赏文学,一定要超越简单的好奇心。深入领会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和表达技巧,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与以前各套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大大加重了自由体诗的比例。全套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17课23首,占全套教材课文比例的1/10。再加上古典诗词的篇目,这套教材对诗歌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诗歌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欣赏诗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趣味的最好途径之一。在青少年阶段学习和背诵大量精彩的诗歌作品,可以为学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审美基础。这一单元集中学习的是自由体诗,与九年级上册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单元一样,这个单元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仍按主题编排,主题叫“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教学时应重视这一点。 总体目标 1、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要特别注意这些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鸟”“土地”“河流”“黎明”,余光中《乡愁》一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的“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诗人对每一个形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教学时要引领学生分析这些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2、要注重诵读和体味,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3、要反复朗读课文,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古典诗词中有名句,中国新诗和外国诗中也有名句。要让学生找出这几首诗中的名句反复品味并积累下来。如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舒婷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休斯的“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等,都要细细揣摩,品出其中的滋味。 教学设计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课文简析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这首诗中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同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 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创意说明 运用辐射教学法,通过对课题“我爱这土地”的阐释放射开来,形成发散行的的思维走势,从而达到一举多得,抓纲显目的目的。 教学预设 一、选择辐射基点 围绕课题“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提问:从题目中,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二、提供辐射材料 介绍作者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背景。 三、指引辐射路子 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你是从那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 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 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 地。 2、“我”指的是什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爱这块土地, 嘶哑的喉咙歌唱——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 融为一体。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四、形成辐射网络 辐射学习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把点点滴滴的知识学习梳理为系统知识,形成网状结构。这样的辐射网络可以是可以是一篇课文、一堂课的知识、能力体现,也可以是对文本的不同的解读的呈现。 示例: 爱的原因—— 爱的态度—— 我爱这土地 爱的过程—— 爱的效果—— 爱的艺术—— 乡愁 课文简析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 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创意说明 运用文本细读教学法。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1)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 爱情 祖国情 (2)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1)“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2)“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文简析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 宣传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知识宣传1冬季预防流感知识宣传手足口病防知识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内容 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 献给祖国母亲的歌。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与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创意说明 采用欣赏评点教学法。对于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现代诗歌单元,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和评判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诗歌鉴赏打下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对《我用残损的手掌》进行点评时,可以分为三步。 教学预设 一、原文点评(整体) 听教师范读,思考: 1、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请将这首诗分成二个部分,并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同时探讨这两部分是如何构成鲜明的对比, 3、如何理解诗人有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 二、两栏点评(局部) 1、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按照教师的示例,完成表格内容。 原文内容 品味点评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索这广大的土地 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 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 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 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 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 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 彻骨„„尽那边,我蘸着 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 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 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 然完整,,温暖,明朗, 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 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 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 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 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 阳,是春,,将驱逐阴暗, 带来苏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 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 样死„„那里,永恒的中 国 2、边交流,边生成。 三、论述点评(整体) 1、有感情朗读诗歌。 2、选取某个角度,写出文章。 提示: 1(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课文简析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在诗中,诗人通过了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创意说明(郭初阳设计) 反思性解读教学法: 浅显明白,而今收录在初中教材中的诗,当年却被认为:“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8月)可见“朦胧诗”,纯是观念差异的产物。 略加思考,就不难找出本诗的关键词:“苦难”与“希望”。然而条分缕析,轻松读懂这样的诗而不觉气闷,是不够的;当继续加以理性之光,照彻作品中隐含的曲折与难堪的时代印痕——追溯历史而将中国苦难史想像性地延长,罗列苦难而又轻易归于虚无,处处以“我”自称而终于泯灭自我。 本课时仅仅在这个方向上作一尝试——抒情作品,是否也可以作反思性的解读, 教学预设 [一] 创作谈,读者与诗人, 探讨:你如何评价这首作品,25年后,52岁的诗人如何评价旧作, [二] 苦难忆,追溯与延长, 探讨: ?景物与修饰语 ?最妙的动词 ?反义词概括 [三] 古史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写和还原, 探讨: ?祖国之苦难形象,始于何时, ?析“数百年”“千百年”“祖祖辈辈”“古莲” 四] 主体论,存在与泯灭, 出示:《一代人》 探讨:不同诗作中的“我”,有何区别, 教学流程 导言: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朦胧诗派出现了,舒婷就是一个代表人物,而《祖国》又是她的主要代表作。这首诗在80年代风靡一时,然而它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整整25年过去了,我们也许可以用一种更加成熟的眼光,来重新打量这首诗。体会它的优点的同时,也不盲从,勇于读出自己,有独到的见解。 1(【女朗读】我们先来听诗歌录音,感受一下;难读的字,及时根据录音注音。 问:感觉怎么样, 猜:52岁的舒婷,现在会怎么评价自己这首作品, 【受不了3张】 (师 —— 一女生模拟) 真没想到,舒婷本人会这么说,她现在对这诗,持否定态度。 2(其实这诗技巧上还是不错的。前面三节内部,形成强烈对比,很有效果。 【听朗读】思考: ?这里包含了中国哪两个时间段的对比, (过去/现在) ?找出前后两个时间段中的反义词(至少三对) (黑暗,雪白 绯红)(破旧,簇新)(蜗行摸索,正在喷薄) 苦难,希望)( 过去与现在,苦难与希望,强烈的印象,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和修饰语来表现的。 3(【配音?一生朗读??节】 ?其余同学,第一二节中,主要的形象 加下划线,修饰语 加着重号。 ??重音~缓慢~范读第一句,一起读完??节 4(【问题】哪一个词语(字)最打动你, 老水车/抽水机 勒 矿灯 /探照灯 纺(形状相似;缓慢,沉重,单调,循环) ?【 的中国,】【农民】【受不了】——你受得了吗, ?【李约瑟】??数百年/千百年/祖祖辈辈 黑暗的时间被无限延长 5(师读第?节,思考:是否也有受不了的地方, ??爱是主动的奉献,不是强行的索取。 6(比较顾城《一代人》,问:“我”是否有不同,(主动,寻找中,思考中) 7(仿写:我是你 , 。 外国诗两首 祖国 课文简析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诗中原野的景色,是最代表俄罗斯的山川之美的景色,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对诗中的草原、森林、河流、乡间小路的灯光,甚至暮色中的两棵白桦树涌起情思。 创意说明 比照诗歌阅读教学法: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包括描述同一主题诗歌的比较,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比较。以此来增加对诗歌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 教学预设 一、师生共读,分析诗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作的感情基调,并校正读音,标识停顿。 2、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以及表现的主题。 3、学生自由读诗,整体感悟诗歌,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要求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寻找诗歌的张力) 设想: (1)我爱祖国,但为什么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为什么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 二、对比学习,体会诗情 1、与不同的译文进行对比。通过修饰语的比较,把握诗歌的感情。 祖 国 我爱祖国~是一种奇异的爱: 连我的理智也无法把它战胜。无论是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那满怀虔信后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的珍贵传说~都唤不起我心中欢快的憧憬。但是我爱,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她那冷漠不语的茫茫草原~她那迎风摇曳的无边森林~她那宛如大海的春潮漫江……我爱驾马车沿乡间小道飞奔~用迟疑不决的目光把夜幕刺穿~见路旁凄凉村落中明灭的灯火~不禁要为宿夜的地方频频嗟叹,我爱那谷茬焚烧后的袅袅轻烟~我爱那草原上过夜的车队成串~我爱那两棵泛着银光的白桦~在苍黄田野间的小丘上呈现。我怀着许多人陌生的欢欣~望见那禾堆如山的打谷场~望见盖着谷草的田家茅屋~望见镶着雕花护板的小窗,我愿在节日露重的夜晚~伴着醉醺醺的农夫的闲谈~把那跺脚又吹哨的欢舞~尽情地饱看到更深夜半。 2、与郭沫若的《炉中媒》进行对比。从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说说两者的异同。 三、朗读表演,展现诗情。 黑人谈河流 课文简析 休斯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诗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凝练,表意深刻。这首《黑人谈河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了黑人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意识、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同时,在当时种族歧视的恶习尚未根除的美国,这首诗还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即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己的种族充满信心。 创意说明 诵读品析教学法:诗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感悟中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从“河流”和“谈河流”两点整体感知诗歌,从读诗的三个过程中了解诗歌的节奏、主旨和写作技巧。 教学预设 一、读熟——走近诗歌 1、请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诗歌,说说自己的阅读初体验。 2、教师介绍作者。 二、读懂——走进诗歌 在这首诗里,“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设问: 1、诗中提到了哪些河流, 2、这些河流组合在一起让你想到了什么, 3、我是谁,我与这些河流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我说~在灌溉了古老的波斯文化的幼发拉底河中~黑人曾在这里沐浴西南亚的安纳托里亚的高原之风。 我说~在刚果河畔~黑人曾在那里构筑茅舍~度过了人类历史的朝夕。 我说~黑人曾经俯视尼罗河~用血汗和泪水为埃及法老堆砌金字塔。 我说~曾经伴着密西西比的歌唱~黑人在那里送走了无数金色的黄昏。 4、“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第四节在句式上与第一节相仿,但是句子 更短,表意更简明。这里的“黝黑的河流”指的是什么, 5、最后一节,“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是第二节的重复,意在强化什么, 三、读透——走出诗歌 1、休斯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创作,受过“新黑人运动”的影响,早期创作带有民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举世闻名的诬害黑人案件“斯考茨勃罗案”提高了他的觉悟。他曾到过苏联和中国,曾以记者身份参加西班牙内战,通过接近工人运动,他的立场逐渐转向革命一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创作一度减弱了斗争精神,但很快又转向现实,写出了歌颂工人运动、反对种族歧视的作品,如诗篇《新的歌》《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长篇小说《辛普尔这样主张》等。从总的倾向来说,休斯一生的文学活动都是同他所处的时代的美国黑人运动紧密相连,同广大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读完这首诗,请谈谈你对黑人运动的看法, 2、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读完全诗,不难看出,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 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也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你能模仿这首诗的格式以“中国人谈„„”写一首诗吗,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脚踏一方土 ,活动简析, 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的。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面,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并借鉴我国历代管理土地的经验,调查本地土地使用情况,发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4(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活动建议, 1、三项活动(看看我们的土地/讲讲土地的故事/谈谈土地的含义)任选一项,根据选择结果,组成活动小组,尽量使三项活动都有选择。活动过程中,要满怀土地的崇拜、热爱之情。 2、 活动准备周期在二周以上,在一单元学习之前提前布置活动:学生查资料、作采访、观察、思考等活动。 3、将活动中搜集或制作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等资料(有关土地的成语、故事、传说,现状资料及图片等)事先自编成小报或者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进行现场交流。 4、邀请土管所的领导或工作人员宣讲土地、讲家乡土地资源。 5、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 ,活动安排,(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比一比 1、写出有关土地的成语或俗语五个 2、阅读下面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表,用文字概述表中内容。 土地利用状况 面积/108hm2 占全国土地面 积% 耕地 1(33 13(9 牧场 2(86 29(8 有林地 1(22 12(7 茶果热作等园地 0(02 0(2 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 0(27 2(8 宜农荒地 0(35 3(7 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 0(67 6(9 合 计 6.72 70 文字概述: 3、阅读下面有关耕地利用的资料,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我国耕地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感慨, 对耕地的利用,部分地区重用轻养,土壤种植养地作物和绿肥作物的面积减少,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土壤肥力下降的黄准海、新疆等地区,因重灌轻排,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因发展双季稻而相应措施未跟上,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此外,耕地开发利用复种指数增长不快,低产田面积大,有待大力改造,提高利用率;另外国家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逐步减少。 演一演 1、就自己小组搜集的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则在讲给班里的同学听。 2、各组推荐一位选手演唱有关土地的歌曲、并朗读歌词。 辩一辩 土地被征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写一写(任选一题) 1、下面一则资料摘自“新浪网”,把你读了以后的感触写下来。 南沙群岛是我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南沙群岛的岛礁除了小部分在中国控制下~其他的都被周边国家瓜分。围绕着岛礁进行的争夺~实质上是资源的争夺。因为如果拥有岛礁~根据《海洋法》的规定~就意味着拥有岛礁地下及岛礁附近一定海域的资源。 相关国家占领中国岛礁以后~纷纷引入外部资金~对油气资源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性开发。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1999年年产石油4043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分别是中国1999年整个近海石油年产量和天然气产量的2.5倍和7倍。 2、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文章或小诗。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 1(联系上册,导入第二单元 例如关于鲁迅的作品,关于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关于“善变人”的丑陋,以激发阅读兴趣。 2(快速阅读,简介小说内容,并写在作业上。 (本单元的小说共约2.1万字,阅读时间40分钟。为了解每位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九下的小说阅读,可以增加书写的活动,减少口答的活动,以增强毕业班学生的书面答题能力。) 3(教师批阅,优秀作业展览。 [第二、三课时] 浏览与精读 1(浏览课文,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个情节和印象最深刻的人物。 2(精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探究孔乙己一系列矛盾的表现及其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参见附录4:参考答案) (2)《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 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3)探究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变”与“不变”的过程及其原因。 (4)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 请结合语境诵读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 样”。 ?“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它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 ?“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5)小说《热爱生命》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为什么主人公连个名字也没有, 学生活动过程: 学生根据能力大小选择2-3题,做好书间笔记,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是代表发言。 [第四课时] 延伸阅读与比较阅读训练 1(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分析两篇小说在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方面的差异。 (参考: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2(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小说《变色龙》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意义。 比较一: 下面是两位同学对课文的情节所作的改写,请你对照原文做一番评论。 〖A同学的改写〗 “哎哟„„哎哟~”奥楚蔑洛夫忽然听到一阵凄惨的叫喊声,循声一望,只见广场上聚集了一群人。 “好像出事了,快去看看~”奥楚蔑洛夫对巡警说。 奥楚蔑洛夫迅速钻进人群里去,询问道:“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 只见赫留金举着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在痛苦地呻吟着。 “他被狗咬了一口,长官~”人群里有人说。 “快~赶快把他送到医院去~”奥楚蔑洛夫向巡警催促道。 “大家快散开,这儿没事啦~”奥楚蔑洛夫挥手示意着。 巡警叫来一辆马车,奥楚蔑洛夫搀扶着赫留金坐到车上,离开了广场。 〖B同学的改写〗 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一阵叫喊声,接着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眼睛往那边一瞪,看见广场上聚集了一群人。 “好像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 奥楚蔑洛夫踱着步子,向人群走去。 “快散开~给长官让路~”巡警向人群命令着。 “好啊~你们这帮刁民,竟然敢聚众闹事~想造反啦~”奥楚蔑洛夫气势汹汹地吼叫着。 “长官,我们没有闹事,我被这条狗咬了一口„„”赫留金举着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小声地说着。 “被狗咬了,活该~谁叫你到处乱跑~还不赶快走~”奥楚蔑洛夫狠狠地喝斥道。 “你们快给我散开~,要不,我就统统抓起来~”奥楚蔑洛夫向众人恐吓着。 “那条狗呢,马上给我弄死~”奥楚蔑洛夫对巡警说。 赫留金举着那个血淋淋的手指头灰溜溜地走了,围观的群众也纷纷散去,广场又恢复了往常死一般的寂静。 [提示:可以从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所设计的情节的曲折性及讽刺 的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初中学生能谈论一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比较二: 3(把《变色龙》中的主人公与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或《范进中举》的胡屠户比较一下,说说他们有哪些相似点。(参见附录5:学生作业 《从三篇小说看“变”的妙用》) 4(联系《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中探险家斯科特归途覆没和《荒岛余生》(笛福)中鲁滨孙荒岛求生的经历,说说小说《热爱生命》的深刻意蕴和在艺术上的特点。 5(拓展阅读练习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来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 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第六、七课时] 学以致用 1(学习《孔乙己》的描写手法,写一个人物片断。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2(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要求:想象要丰富,记叙描写要具体,情节展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3(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模仿《蒲柳人家》,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4(续写《变色龙》。要求: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400字左右。 5(小说《热爱生命》通过对“他”这个硬汉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品出“他”对你的启示。 6(阅读短文,感悟与反思生命的意义。 例文 面对逆境(林景云) 两年前看到一篇动物哲理短文让我记忆深刻。故事是这样的:一只山羊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井很深,山羊竭尽全力也无法脱离困境,它不停地呼救却无济于事。几天过去了,山羊已经精疲力尽,只能闭着双眼等待厄运降临。忽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来,一群人带着铁制工具来到井边,山羊顿时看到一线生的希望,用仅有的一丝微弱叫声以示求救,可是来不及了,井外铲土的声音淹没了一切,土掉在山羊身上时,它只能无助地哀鸣,不一会儿土堆埋没半个身体,山羊忽然不作声了。它用劲抖落背上的灰土,奋力将四蹄抽了出来,接着每落下一把土,山羊都把它结结实实地踩在脚下。枯井里的土越填越高,山羊离井口越来越近,它抖擞精神跳出“死亡陷阱”,从容地走向大自然。 山羊在濒临绝境中。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机智摆脱了死神,的确令人叹服。无论是人或动物。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生欲望在危急时刻就会焕发巨大原始潜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所谓“急中生智”“绝处逢生”,这是逆境中求得生存的本能。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聪明才智与内在潜力。身处逆境可以更懂得成功的艰辛,更经得起失败的磨砺,他们将压力变为动力,在不懈的奋斗中创造人生价值,在辛勤的耕耘中获得丰收的硕果。 学生活动说明: 第六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任选1-2个进行写作。第七课时,在教师批阅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评析。(参见附录6:学生作文选) 六、综合性学习(整合目标,落实分层训练) 以九下的《走进小说天地》为线,在选材上可以顾及九上的两个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金 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第三单元 单元指要 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这些课文的共同特点是:1、对自然界中(包括人类)的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感悟和思考,表达了独特的感觉和体会;2、表达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3、在表达种种感受和理念时,都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用象征、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等手法来表现的,因此描写细致具体,抒情自然含蓄,说理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生动性、暗示性、含蓄性和可读性。 教学中要注意重视过程和方法,尽可能地发掘课文的认识价值、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开阔视野,深化思想,树立他们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四篇散文都是中外散文中的精品,适合朗读,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品味语言,尤其关注文中哲理性较强的句子,理解作者独特的生命感悟,既在“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达到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散文阅读能力的目的,又在“人文素养”方面养成乐于、善于深入广泛思考问题,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的好习惯。 设计重点 1、 教学中的关键词:朗读、品味、体验、探究、思考、延伸。 2、 关注散文深刻的思想性,探究散文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 关注散文很强的艺术性,感受它通过写景状物来抒情写意的特点。深入课文,品味优美的 抒情性语言和蕴涵深刻的哲理性句子,并引导学生了解和初步学会运用象征、借物抒情、 以小见大等常见的散文表现手法。 第9课 谈生命 基本构想: 1、 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初感,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2、 抓住课文中用以作喻的两种景物,感受、品味、赏析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培养学生感 觉、欣赏、联想、想象的能力,并提高审美修养。 、 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各处描写性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3 者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主题思想。 4、 通过把握两种具象,通过揣摩、品味文中哲理性的句子,从个别到一般,体会课文中的思 想和哲理,了解“生命”的一般普遍规律,提升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5、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自然、人生、社会中所发现的生命现象,展开广泛、深入的思考,并 产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们常喜欢把生命比作“四季”,确实,从生机盎然的春天、热情蓬勃的夏天、成熟丰收 的秋天,到落寞萧瑟的冬天,不正像我们每个人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吗, 这一路走来,可谓是看尽人生百态,尝尽世间百味,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参透了“生命”的 真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老人,去倾听她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出示课题《谈 生命》。 二、初读感知: 1、检查初读印象,理清行文思路。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总起)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分说)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大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总结) 2、“生命”的历程与“春水”的行程、“小树”的成长有何相似之处, 3、全文用比喻的手法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有什么好处, 通过具体细致、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含蓄而意味深长地抒写自己的情感意趣——是散文的 主要特点之一。 三、精读品味“春水”部分: 1、 听老师配乐范读,在段中圈点勾画: 春水从发源到走向大海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快乐和痛苦,他是如何对待那些苦与乐 的, 2、交流讨论问题,归纳“春水”所遇到的几种情形以及他的态度表现。 3、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层次,赏析语言: 找到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句、最有深意的语句或者还不能理解的语句,用加旁注的方法, 进行欣赏、分析或质疑,并和同学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四、小组合作,自读“小树”部分,比较两个部分在写作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提炼主题,加深理解: 1、春水和小树的形象还让你想到了自然界或社会上的哪些物、人,他们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生 命中的苦与乐的, 提示:生物界如小草、腊梅、蚂蚁、蜡烛„„;人物如杏林子、海伦 凯勒、陆 幼青、桑兰„„ 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生命”,你同意她的看法吗,联系现实说一说。 六、拓展延伸 七、课外作业: 仿照课文中的一个层次(“春水”或“小树”),以“生命”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或一首小诗,要求联系现实,也选用一个具体形象来表现主题。 资料链接: ?? 生 命金克木 生命是一粒白点儿,在悠悠碧落里,神秘地展成云片了。生命是在湖的烟波里,在飘摇的小艇中。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是伴着芦苇的啜泣的呵欠。生命是在被擎着的纸烟尾上了,依着袅袅升去的青烟。生命是九月里的蟋蟀声,一丝丝一丝丝的随着西风消逝去。 【注释】?选自《20世纪汉语诗选》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金克木(1912—2001),安徽寿县人,学者、诗人。 热爱生命 ?蒙 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卒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力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梢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 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梁宗岱 黄建华译) 【注释】?蒙田(155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代表作为《随笔集》三卷。 ?语出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 第10课 那树 基本构想: 1、 感受“那树”的形象。了解大树的历史、大树的外表、大树的贡献、大树的命运,并由此 引发自己的思考。 、 领悟深沉的情感、深刻的主题。从文字表面读,作者是在表达对大树命运的痛悼哀怜;深2 入研读,更多的是对人类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人类的文明与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矛盾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却是非常含蓄地流淌在文字底层的,需要引导学生透过那些 具体描写性的文字去领会,去思考。 3、 重视语言学习,品味作者含蓄而有节制的、不动声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探究一些哲理性句 子的深刻意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大家在读文学作品时,更喜欢读喜剧作品还是悲剧作品,可以举例来说说吗,(让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错,喜剧带给我们的是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自然会受到大家欢迎,而且,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上演的也是一幕幕的喜剧,这样,生活该有多么美好幸福啊~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悲剧”所带来的震撼、思考和启发却要比喜剧大得多、多得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那树》,写的就是一棵大树的悲剧命运。(出示课题) 二、结合预习中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作者王鼎钧。 三、整体感知: 1、根据初读的体验,说说对大树的印象。 句式:“这是一棵 的大树,因为课文第 段中这样说‘ „„„„ ’。” 提示:可以从大树的历史、外形特点、价值、品格、命运等方面去思考。 2、 你能不能从课文中读出作者对大树的感情,举一、二个句子来印证。 四、自主探究: 1、不管遭遇如何,在树的一生中,有一点一直没变,是什么,这一点有没有让你联想到了一些人或事, 2、作者为什么要一再写到它的“绿”、“照旧绿”、“绿着生,绿着死”呢, 五、再读课文,理解主题: 1、 你认为作者希望借这棵大树的命运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2、在大家自由发表看法的基础上,幻灯片出示三种“解读”,说说你认同哪一种,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人教社《教师用书》 ?王鼎钧的《那树》,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沉郁顿挫,苍凉老辣,这就是王鼎钧,凛然令人想起周鼎汉碑。我猜想他必定清癯枯劲,像深秋原野一棵怒爪攫空的老树,离开大陆固然身不由己,活在孤岛更是生不逢时,七跌八撞,遍体鳞伤,拼命死走,唯恐走死,因为愤懑,所以寡合,于是出走,终于旅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万里外寂寞乡落日楼头孤鸿声里更加想念他的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中国,禁不住寄那树长叹: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才最清楚~” ——《那树》主旨再探 六、“我发现,我质疑”——语言品味: 放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细细品味语言,说说自己新的发现和新的问题。 七、现实体验: 人和自然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对需要和谐发展的统一体,遗憾的是,人们常常会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忘了后者。在你的印象中,有没有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而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现象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资料链接: ?蝼蚁壮歌 金 马 兴许是染上了人类容易“自视过高”的通病,我自幼对蝼蚁之类的小生灵,曾长期瞧它们不起。 记得在1965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当话题转到生物界时,吴晗同志说:“我看蚂蚁的小小王国,就很有趣,能不能写成一本书呢,”我当时听了,心里觉得好笑:区区蝼蚁,何足挂齿~ 后来,倒是一位英国老殖民主义者的言论刺激了我对蚁国的兴趣,因为他竟把发展中国家统统诬蔑为“蝼蚁之国”,于是,我不免产生了一个兴味很足的念头:我倒要看看这个小小的昆虫世界是不是真的像殖民佬贬斥的那般没有出息,探索一下它们到底是在怎样铺排着自己的生活。 此后不久,我陪朋友到香山畅游,漫步来到双清,只见对面石壁上蠕动着一条长长的黑线,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仔细查看,发现原来是一队蚂蚁正背负着种种食物搬家呢。我的朋友正好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看到我认真的神情,凑趣说道:“这是蚂蚁发现巢穴面临威胁,正在紧张地备战呢~”我不禁伫立良久,看着这“猝然临之而不惊”的小生灵,竟比临战的人类显得还要镇静,不由得生了怜爱之情。 随后,我不知不觉地真的关心起这小小的生灵来了。法布尔所揭示的蚂蚁王国的内幕,书刊杂志上有关蚂蚁世界的趣闻、故事,我都读得饶有兴味。连我自己也不解的是:不论碰上从哪方归国的朋友,我都忘不了在谈话之间询问一句:“那儿有关于蚂蚁的趣闻吗,”这个怪问题,常常使得对方不解其中滋味。记得有一次,当我问到一位畅游南美洲后归国的作家,不料他却大为动容,说道:“哦,你也知道这蚁国的壮歌吗,我真乃三生有幸,这次亲眼目睹了一幕永难忘怀的情景。” 接着这位朋友追述了在南美洲一个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可万万没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无以复加地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逐渐地,我自己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 蚂蚁——这小生灵就是这样闯进了我心目中的崇敬者群。我开始进一步追寻着它们的生命轨迹,开始探索它们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 原来,我以为蚂蚁虽然是昆虫世界的大力士,它们十分善于采撷大自然的精英,强化自己的肌体,但是,它们也只能战胜昆虫世界中的相对弱者,而在强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面前,却总是被践踏、被捕食的对象。然而,来自墨西哥热带森林的蚁国新闻,却打破了我这固有的评价。 那里有一种蚂蚁叫做劫蚁,又名“游行蚁”或“食肉游蚁”。它们往往形成十万到十五万之众的大家族。它们昼憩夜袭。奇妙的是:当它们昼憩时,可以相互钩结成一个中空的大圆 球,把尊贵的女王,可爱的幼蚁和众多猎获物围在里面加以保护;当它们夜袭时,则全体出动,铺排开宽达五米的横队,由体大剽悍的大腭兵蚁卫护,浩浩荡荡地威武行进。一路之上,只要是避之不及的大小动物,均属劫蚁大军围攻、消灭之列。不论是兔、鼠、鸡、犬,抑或是熟睡的牛、羊、犬、蟒蛇,都难免于难。据说,著名德国旅行家爱华斯,在墨西哥一家乡村旅店里,就曾经遭受过劫蚁大军的夜袭,虽未丧生,却吓得几乎灵魂出窍。 牛、羊对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威武,巨蟒于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庞然大物矣~但若丧失警觉竟可沦为劫蚁盘中之餐;劫蚁的个体,不可谓不形微区区,不可谓不渺小孱弱兮,然而万众一心,不畏庞然大物,不自菲弱小,而能叱咤森林,云游四方,所向无敌。 真是区区蝼蚁,可讴壮歌矣~ 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 基本构想: 1、 感受地下森林的形象。领略地下森林的概貌甚至细节、形成发展的历史,品读精彩的描写 语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赏析能力。 2、 领悟文本不同层面的主题意义以及作者想要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从“地下森林”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培养不怕困苦、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坚强 乐观、充满希望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板书“森林”)同学们,请发散你们的思维,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森林”。 看来,虽然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丘陵地带,但是大家对“森林”都不陌生啊~(在板书的“森林”前加上“地下”)那么,你听说过“地下森林”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一片神奇的“地下森林”。 二、快速浏览,筛选、整合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这片地下森林。 帮助学生明确文中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所处的位置、面貌、形成发展的历史。请几个 学生说一说,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研读课文: 1、分析课文的结构。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理解作者要表现的中心思想。 ? 赞美“地下森林”的生命力; ? 赞美人类的生命力; *?表现一种时代精神:作者对“文革”结束后我们国家和人民普遍表现出来的欣欣向荣、 蓬勃生命力的赞美。——结合作者经历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 3、 讨论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理解散文综合多种表达方式来抒情写意的特点: 如:所处的位置——说明; 面貌——描写(品读生动形象、具体细致的描写性语言); 形成发展的历史——(想像)追溯式地记叙和描写„„ ——总结:散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四、质疑问难: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现在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章法。 五、“我的收获”:你从“地下森林”身上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第12课 人 生 基本构想: 1、 区别“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四种场景的不同性质和各自所代表的一类人 的生活,既训练学生的概括、比较、辨析、提炼的能力,又帮助他们理解作者虚拟这些场 景的用意。 2、 从作者描写场景的语言中,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张珍惜生命、保持乐观、锐 意进取、辛勤劳作。 3、 要求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续写第五、六、七„„种“场景”,训练 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冰心的《谈生命》,你们是不是还记得她是怎样理解生命的呢,(生命如一江春水的行程、一棵小树的生长过程。) 对,冰心老人用了两个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她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外国作家谈“人生”的文章。这位作家就是和安徒生同国籍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勃兰兑斯,他的文章的题目就叫《人生》(板书课题、作者、国籍)。 二、指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在文中,作者是怎样看待人的一生的, 交流归纳: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远征广阔领域、劳作于工场。 三、研读探究: 1、你觉得哪种比喻最为贴切(或最不合适),为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顺势归结这几个比喻的不同性质: ?攀登高塔——高度(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人) ?挖掘地洞——深度(指向科学家——举例:如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等) ?远征广阔领域——广度(指向政治家、军事家——如拿破仑、秦始皇等) ?劳作于工场——琐碎却有益(指向普通劳动者——如技术工人等) 提示:说理由的过程中应该紧扣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比较有哲理意味,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四、片段仿写:“然而这里还有一个„„,„„” 要求:仿照课文语段,从“学生”或“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用一个比喻(并 稍加阐述),尽可能真实准确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选择几个片段读一读,进行交流。 五、综合本单元四篇散文的学习体验,总结“散文”的特点。 1、学生说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教师适时板书。 最基本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表达方式:一般以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为基础,主要目的却是抒情写意。 主题:集中、深刻,给人留下思考、启迪。 语言:比较优美、生动。 表现手法:象征、隐喻、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 2、回忆在前几册中学过的散文,对散文的特点有进一步深入。 如:《生命 生命》、《春》、《紫藤萝瀑布》、《散步》„„等等) 六、课外作业: 1、 完成仿写的片段; 2、 课外阅读散文名篇。 资料链接: ?生与死 ?达芬奇 啊,你睡了。什么是睡眠,睡眠是死的形象。唔,为什么不让你的工作成为这样:死后 你成为不朽的形象;好像活着的时候,你睡得成了不幸的死人。 每一种灾祸在记忆里留下悲哀,只有最大的灾祸??死亡,不是这样;死亡把记忆和生 命一股脑儿毁灭。 正像劳累的一天带来愉快的睡眠一样,勤劳的生命带来愉快的死亡。 当我想到我正在学会如何去生活的时候,我已经学会如何去死亡了。 年岁飞逝,它偷偷地溜走,而且相继蒙混;再没有比时光易逝的了,但谁播种道德,谁 就收获荣誉。 废铁会生锈;死水会变得不清洁,在冷空气里还会冻结;懒惰甚至会逐渐毁坏头脑的活 动力。 勤劳的生命是长久的。 河川之水,你所触到的前浪的浪尾也就是后浪的浪头;因此,对于时间要珍惜现在。 人们错误地痛惜时间的飞逝,抱怨它去得太快,看不到这一段时期并不短暂;而自然所 赋予我们的好记忆使过去已久的事情如同就在眼前。 我们的判断,不能按照事情的精确的顺序,推断不同时期所过去的事情;因为发生在许多年前的许多事情和现在仿佛是密切关联的,目前的许多事情到我们后辈的遥远年代将视为邈古。对眼睛来说也是如此,远处的东西被太阳光所照的时候仿佛就近在眼前,而眼前的东西却仿佛很远。 唔,时间~你消蚀万物~唔,嫉妒的年岁,你摧毁万物,而且用尖利的一年一年的牙齿 ?吞噬万物,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叫它们死亡~海伦当她照着镜子,看到年月在她脸上留下憔悴的皱纹时,她哭泣了,而且不禁对自己寻思:为什么她竟被两次带走。 唔,时间啊,你耗蚀万物~唔,嫉妒的年岁,万物因你而消逝~ 【注释】?《生与死》: 选自《世界文学随笔精品大展》(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芬荣译。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 ?海伦:指希腊神话中的美人海伦。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得到爱神阿佛洛狄特的帮助,把她诱骗走,引起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 我心中渴望的散文 林 非 生活的节奏变得愈来愈迅速,人类追求的内容变得愈来愈多样,打发日子都已经够忙碌和劳累的了,多少令人心烦的事儿得逐一去应付,干吗还要自找苦吃,给自己火上添油,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孜孜不倦地撰写散文呢, 这是因为复杂和纷繁的人生,像一阵阵时而暴烈时而柔婉的风,不住地叩击或抚慰着自己的胸膛;这是因为变幻不定和飘忽无踪的思绪,像一朵朵时而翻腾时而静谧的云,不住地在自己脑海里滞留或浮荡。只要是一个具有正常知觉能力和感情色彩的人,就无法摆脱它,就无法不去正视它,就抑制不住地想把自己诉说不尽的感受,都好好地倾泻出来。这里有说不完的欢乐,说不完的痛苦,说不完的希望,说不完的困惑,说不完的赞颂,说不完的诅咒,实在是积压得满满当当的,不写出来不行啊。不写出来会叫人堵得慌,不写出来会把人憋坏了,不写出来会让人的精神世界枯萎和凋零下去。 人总是需要宣泄的,尤其是充满了激情的人,受到过现代文明熏陶从而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独立存在价值的人,就更迫切地渴望着能够掏出自己的心,倾诉自己胸怀中多种多样的情绪,表述自己对于人世和宇宙说不尽的印象与体验,说出自己的爱,说出自己的憎,说出自己深情的回忆,说出自己衷心的向往,于是就诞生了满含着真情实感的散文,充分表现出个人品性和独特情致的散文。 散文正是这样蕴藏着浓郁和灼热的感情,跟许多读者朋友进行亲切的对话与交流,因此它表达出来的每一个字眼,都是出自衷肠的,绝对不容许混杂任何刻意编造的谎话和任何虚假造作的矫情,否则就意味着是对于读者有意或无意的欺骗,是对于散文创作的一种亵渎和背叛,这样自然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而只是一种显得颇为精致的赝品了。长期以来的散文创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样的篇什只能散布出一片弥漫着虚假的气氛,从而造 成伦理观念的倾斜与陷落,因此即使它在一段特定的时期之内,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却也终究会在广大读者明白和清醒过来之后,被他们所厌弃和忘怀。 散文创作确实是应该致力于描写客观的真实,抒发主观的真诚,这是它最为必需的两块基石。如果没有这样切实和牢固的基石,在上面营造出来的任何建筑,无论显得多么地华丽或气派,也都可能会迅速崩塌的。当然对于写真实和抒真情来说,肯定会存在着程度上的深刻与肤浅之分,境界上的崇高与卑琐之别,应该不断超越后者,争取达到前者。这就得开阔视野,精骛八极,善于在天际翱翔。然而凌空飞舞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全面和细密地俯视茫茫大地,而为了要对它观察和体验得深切,有时候又必须紧贴在人寰中呼吸。天马行空和深深扎根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也许就可能善于剖析与咀嚼宇宙人生内在的涵义,这样也许就可能促使自己的篇章变得恢宏和巍峨起来,细腻和深沉起来,从而远远地离开肤浅与卑琐,絮叨与庸俗,永远保证散文创作善于敏锐地把握时代精神的优势。 这还得要归结到强化思考的问题了,散文创作中确实应该包含着深刻的思索,思索生命和奋斗的涵义,思索种种宇宙现象的意蕴,思索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只有在倾泻着感情的激流底下,始终冲撞出智慧与理性的浪花,才可能提高散文的品位,使它奔腾着感情的水流,在淌进读者心灵的湖泊中去时,可以明显地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 散文无疑是一种主观性很强,个性异常鲜明的文体,因此在它里面就不可能没有“我”的出现,不过这个“我”自然必须是真诚的,朴实的,谦逊的,善良的,向往美的,具有同情心的,具有理想和感情色彩以及哲理思索本领的,像这样写出的篇章,才有可能触动甚或是震撼许多读者的心弦。如果不是如此,相反的却颐指气使〔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甚或是虚张声势,造谣诋毁的话,就会违背了真实,丧失了真诚,当然也就无法引导读者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情操,无法趋于“善”的前景了。 还有一点是必须写得美。人称散文为“美文”,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如果写得语言芜杂无味,情趣庸俗低劣,谁还会有兴致看下去呢,写得很美的散文,它本身的丰盈光泽和结构方法,就能够提高读者审美的品位。说到这一点,首先似乎得从宏观的视角着眼。这就要做到让自己的心灵,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地伸展开来。时刻都处于自然和洒脱的人生境界,绝不要想到正襟危坐地讲出一套大道理来,耳提面命地去教训别人,而是信笔所至,说出心里非说不可的话儿,真像行云流水一般,丝毫也不会想到要去卖弄与作假一番。前面所说的深沉思索,也完全不是从外面添加进去,却早就烂熟于心,不吐不快,因此不知不觉地渗透在自己的文字中间,跟自己的感情在一起翱翔与升华。像这样的篇章,当然就不可能通过单调、呆板和模式化的抒写来达到,而必定会显得跌宕起伏,汪洋恣肆,从写作技巧的途径来说,就应该广泛运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种种表现方法,力图将现实、往昔、未来、理想、梦幻以及精神和意识的流淌,都抒写得新颖独创而又美仑美奂。 散文美质最为重要的根据,是它文字表达的功力,凭借文字本身丰盈的光彩,充分表现出多种多样灵动的风格来,而感情与思想的激流就蕴藏和渗透于其间。由此种美文所形成的 艺术风格,必然会表现出人们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情韵:或雄伟,或轻柔;或绚丽,或冲淡; 或粗犷,或纤细;或雍容,或飘逸;或明朗,或含蓄;或严肃,或诙谐,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这样就可以或让人们读得心旷神怡,津津有味;或让人们读得痛哭流涕,感动不已;或让人 们读得惊心动魄,恍然大悟。像这样从审美的愉悦或激动中,不知不觉地开启自己的心扉, 让作者的感情与思想,也在读者的心灵中激荡,不知不觉地产生感应和共鸣,使自己的精神 得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散文创作的使命,完成了推动整个民族走向 真善美的神圣责任。 散文确实是在跟广大读者的对话和交流中间,不断地完成自己这种使命的。在这样的过 程中,洋溢着多少艺术的魅力,闪烁着多少思想的光芒啊~这正是我心中所渴望和期待着的 散文,我最愿意阅读这样的散文,最愿意学习着写出这样的篇章来,我将不断地尝试着朝这 个方向跋涉下去。 (1993年9月1日于北京安贞桥) 综合性学习——关注我们的社区 总体构想: 1、 通过活动,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生活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在实际生 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习惯。 2、 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主人翁意识,形成“我是社会人”的概念,树立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 活动设计: 活动一:“看看我们的社区”。 按照学生居住地位置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出一份问卷,调查所在社区的人口、性别年龄 比例、文化结构、职业、环保状况等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汇总后写成一份调查报告,交给社 区负责人对此调查报告写出评价意见。 活动二:“我为社区做贡献”与“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组合。 在以下活动中选做1——2项: 1、 组织小组同学为社区义务劳动或植树种草; 2、 制订一份文明公约,在社区里发出倡议; 3、 在合适的场合针对“社区里的不文明现象”发表一次演说; 4、 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次对社区负责人的采访,并成文投稿; 5、 和社区里的其他同龄人一起组织一场“社区大舞台”的家庭文艺演出。 第四单元 单元指要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剧作,也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变脸》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中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第二场,描写了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命运的碰撞。《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总体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特点。 2、通过分析戏剧冲突和品味戏剧语言来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从而把握剧本所表 达的主题;初步感受话剧、戏曲、话剧小品、影视等剧本不同的艺术风格。 3、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戏剧、影视的录像,加深对剧本的感受和理解,指导学生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4、以本单元的课文为基点,引导学生适当地扩展阅读范围,课外阅读一些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一些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知识。如果学生有兴趣、有余力,可以让他们读一读课文的原作全文或课文作者的其他剧作。 教学设计 《威尼斯商人》 课文简析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剧作,也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课文节选的一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它是《威尼斯商人》一剧的高潮,其自身又包含完整的戏剧冲突过程。这场戏所描写的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所塑造的鲜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内涵;剧中有悬念、突转、对比、 夸张等戏剧技巧的圆熟运用,有仁慈与残忍,友谊和仇恨,复仇和报应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情节发展的波澜起伏、紧张曲折、出人意料,充满着极强的张力;其戏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精练优美、富有诗意。我们可以从这一堪称艺术典范的剧作中,领略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的高度的戏剧才能。 剧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人性的善与恶的冲突,寄托了作者关于仁爱、友谊、爱情、财富等人文主义理想,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和夹杂其中的民族、宗教的矛盾。夏洛克作为一个犹太人而被视为“异教徒”“异邦人”,遭受歧视,他的报复心与此有一定关系,因此就这一点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令人同情的。对初中生来说,要深入认识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容易的,对此不宜过多涉及,而要着重引导学生就这场戏的剧情来认识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创意说明 研读,表演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然后写出《威尼斯商人》的故事梗概。 (2)理清剧本的线索 课文是剧本《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全剧共五幕),是全剧的高潮,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尚蒙延约,必然不辱使命。敬祈钧裁。”主要写夏洛克。这部分以夏洛克出场为界又可分两层。前一层通过公爵与安东尼奥的对话,侧面显示了夏洛克的冷酷、凶残的态度;后一层夏洛克登场,他坚持从还债失期人安东尼奥身上割肉,众人劝说、许愿、甚至谩骂,也不能使他改变,从而突出他的阴险、贪婪本质,这时冲突也愈趋激烈。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鲍西娅。她假扮律师登场,使冲突解决有了转机。她欲擒故纵,引发夏洛克坠人故意谋害公民的法网,夏洛克转为被动,受到惩罚。 二、研读赏析、重点突破 (1)学生分组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及人物关系,找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明确:夏洛克是这场戏的主要人物。他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性。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鲍西娅是莎翁创造的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面对矛盾,她表现出人文主义者的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她利用智慧取得了法庭斗争的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夏洛克的面目,三步棋即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 (2)体会莎剧丰富多彩的语言。 夏洛克在前半场舌战中,有时用反诘方法进行反驳,有时冷嘲热讽,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语言却很鄙俗,充满商人口语,如“耗子”、“张开嘴的猪”、“忍不住要小便”等,而判决后,处处不离一个“钱”字,表现了他拜金主义的本性。鲍西娅的语言是诗与哲理的结合,语言明快简明,既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又符合其律师的身份,果断干练,聪明博学。 (3)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找出戏剧冲突的关键词。如:“威尼斯的法律”、“一磅肉”等,充分理解这些关键词在戏剧冲突中的作用。 设问: (1)夏洛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他是否像公爵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 (2)夏洛克为什么对安东尼奥如此仇恨,以至于不要高额的回报而非要安东尼奥的命不可? (3)你如何看鲍西娅这个人物? 三、身临其境,剧本表演 分好任务和角色, 组织排练 利用班队课时间进行表演。 《变脸》 课文简析 课文节选自川剧《变脸》的第二场,描写了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命运碰撞的一段波折。这场戏在情节安排上注重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并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除、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形成剧情的前后对照、起伏跌宕。在戏剧冲突上注重心理的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现人物性格,气氛紧张,激荡如潮,动人心魄,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 在戏剧语言上既高度个性化,本色当行,切合人物的身份,又高度生活化,质朴清新、明白如话、情味浓郁,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并合乎戏曲的艺术特点,具有川剧的方言特色。剧中人物的对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自然、流畅、贴切、生动;人物的唱词,抒发情感,真切动人。在思想内容上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并引发人们对造成剧中人物命运悲剧根源的深层思考。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戏曲创作中深邃的人文思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 创意说明 品析,探究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后要求学生概述剧情。 2、“水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十分尖锐,但这种冲突主要不是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而主要是人物之间的命运冲突,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冲突。 二、赏读品析 结合戏曲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戏曲语言,了解戏曲中的唱词与说白的一般特点,通过抓住戏曲冲突,品味揣摩戏曲语言,来感受理解人物形象。 设问: 1、在这出戏中,你认为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具体阐释。 剧中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切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不工而工”,没有雕琢的痕迹,自然、流畅、贴切、生动;人物的唱词,抒发情感,真切动人,琅琅上口,声情并茂,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和对戏曲艺术的稔熟。 2、在剧中,帮腔人是一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他们有着什么作用, 三、研读探究 1、剧本无疑具有破除重男轻女世俗思想的意义,但并不局限于此。水上漂和狗娃之间的矛盾, 表现为水上漂重男轻女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但从根本上,反映的是什么, 2、你怎样看待水上漂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 《枣儿》 课文简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就是它的象征性,象征是现代戏剧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本剧所具有的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是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密不可分的。这个话剧小品的思想内容,具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的双重性,以及内涵的多样性。因此,剧本的思想内容可以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样化的理解。 创意说明 质疑,点拨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然后为《枣儿》这个话剧小品设计一段演出海报中的剧情介绍。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二、理清思路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请理出剧本的结构图。 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结构图如下: 童谣开场 枣 枣儿来历 呼 感 儿 老人念儿子 枣儿尿脖子 唤 动 为 男孩与老人邂逅 枣儿尿树 亲 亲 线 藏枣留父亲 人 情 索 枣儿思父亲 吃巧克力 童谣收场 三、质疑点拨 设想: ?怎样认识剧本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出现的还是未出项的) 全剧只有两位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 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 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老人的儿子(枣儿):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剧本是怎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 ,、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例如,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体现出老人朴实自豪与典型的乡土语言。 例如,“(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此句道出了老人的人生沧桑感。“(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男孩默默地接过。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老人的语言表现了长者对小孩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往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例如,“和你的脸一样,皱巴巴的”表现了男孩的天真可爱顽皮。又如,“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写出了孩子对枣儿叔不回家的困惑,表现了男孩的一颗纯真稚嫩的心。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 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剧本中的情节,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小时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枣儿》一剧以情感人。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怎样理解题目“枣儿”? 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 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剧本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双重性:剧本的思想内容,在表层上,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一位老人与一个男孩的纯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但在深层,表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等等。 双向性:剧中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剧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实际上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既表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反映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对往昔的眷念,也有对未来的呼唤。 多样性:剧本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例如这样一些看法: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如此等等,都是剧本思想内容的应有之义。 《音乐之声》 课文简析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体现了电影《音乐之声》作为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以音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将音乐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紧紧相连;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富有戏剧风格的喜剧色彩。剧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创意说明 观赏,体验 教学预设 一、观赏体验(两课时,观看电影《音乐之声》) 要求 1、玛利亚诗歌怎样的人,体会电影中演员是怎样生动地塑造玛丽亚形象的, 2、品味电影中的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描写。 3、欣赏动听的音乐,感受其中的歌词。 4、感受精彩的画面。 二、创编体悟(不看书本的情况下) 要求(任选其一) 1、请用对话的形式写出少女玛利亚的形象, 2、请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展现电影一开始所展现的画面, 、根据电影的观看,写几句印象深刻的歌词,并说说它的作用。 3 三、品读体悟(打开课本的情况下) 要求 1、 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描写。并与自己写的进行比较。 2、 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 果, 3、 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4、 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它的画面感。你觉得画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活动简析, 课本总共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讲述音乐的故事、聆听和解说音乐、创作校歌班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理解,宣泄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聆听音乐,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我们设计这些活动,就是要在音乐和语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感受音乐,并且用语言文字去描述和发现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 ,活动目标, 1(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评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培养学生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 3(通过创作校歌班歌,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的活动中喜爱音乐,同时培养学生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活动建议, 1(活动一是“难忘的旋律,生动的故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回忆,向大家讲述音乐的故事。最好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老师找一首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曲子,放给大家听,然后述说自己与这首乐曲结识的故事,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对某一支曲子印象最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因为作曲家与这首曲子的故事让人难忘,有的是因为听者对这首曲子产生了共鸣,有的则是因为乐曲和听者有一段有趣的结识的故事„„这次活动强调个体感受,不求讲述的故事多么深刻,多么感人肺腑,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即可。 2(活动二是“最爱的音乐,精彩的解说”,主要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曲、一个作曲家、一张光碟或者一个歌手,推荐给大家。当然,要让大家接受自己推荐的内容,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这就必须要对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作品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需要把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传达给大家。可以采取媒体常用的“歌曲推荐”(或者“歌手推荐”“专辑推荐”等)的方式进行。假设每个同学都是电视台音乐栏目的主持人,他要向观众推荐一 支歌曲,首先把这首歌曲放给大家听,然后介绍这支歌曲的演唱者(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以及这首歌曲之所以值得推荐的理由,最后再放一遍歌曲,让大家重新回味一下。 3(活动三是“集体的力量,共同的心曲”,要集合学生的聪明才智,为学校或班级创作校歌班歌。如果本班同学有能力,可以写词谱曲这两项活动都作了,如果谱曲太专业,可以只写歌词。创作一首符合自己学校特色或者班级特色的校歌班歌,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为班级和学校争光的荣誉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但创作出来的校歌班歌要有特色,要体现学校和班级的特点,一定要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校风校训,然后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词藻,确定乐曲的基调。 第五单元 17(公 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墨子的政治主张; 积累文言文词汇、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朗读,把握人物性格,感受作品强烈而紧张的气氛; 体会《墨子》散文论辨性强、逻辑严密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贯穿全程,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研习课文。 先设疑引导,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还记得二年前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吗,这场战场给伊拉克人民又带来什么, ——灾难、妻离子散、经济危机、生活无序„„ (2):你希望这场战争爆发吗,在这场战场爆发前,曾有许多爱好和平的人士和国际组织,力图 阻止,可都失败了,假如时光能倒流,假如能有“墨子”,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不信请看《公 输》 二、走进作者 请大家打开记录本,以小组为单位,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交流一下,并按屏幕显示目标讨论归纳。 (1)墨子属于哪个学派, (2)《墨子》一书是墨子写的吗, (3)墨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兼爱、非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学生对照注解默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在疑难处作上标记。 ,、学生提出疑难,全班交流,老师进行适当点拨指引。 ,、师生一起归纳重点、词、句。 重点词:子、清、然、虽然 义、仁、说、距、圉、诎 难解词:固、再、强、为、以„„为,臣以为王吏之攻宋。 (( 特殊句式:夫子何命焉为/宋何罪之有/胡不已乎/胡不见我于王/此为何若人/ ,、请几位同学分段将全文朗读一遍,要求注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四、浅析文章~把握人物语言及性格。 (1):自读课文,从课文内容角度出发,以“这篇课文叙述了 的故事,表现 了 ”为话题写一句。 (2):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选择最能体现人物,自己认为较容易读出感情的语句,反复 揣摩诵读,读准语气、语调。然后抽取部分学生朗读,老师适当点评。 例: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此时的公输有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五、品析文章~体会论辩艺术, ,、本文刻画的几个人物中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分哪三步, 讨论明确: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摸拟攻宋。使楚王心服口服。 ,、分组讨论,各选一题: a、墨子劝说公输盘时,采用什么策略让公输盘自觉理亏,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增强说理 气势, b、墨子模拟攻宋取得怎样的效果,为什么会取得这样效果,先学生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 然后全班讨论明确。 ,、请大家齐读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再次体悟墨子的劝说艺术。 六、联系实际~培养价值观 作为现代青年,你觉得墨子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呢, 七、课文小结 今天的和平是千千万万人奋斗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台湾还没有回归,反华势力依然存在,恐怖组织也影响着人类的和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墨子那样,为和平而不懈奋斗,那么生活就会安定,世界就会和平。 请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感悟,用下列句式写一句。 如果 ,那么战争就会消失,世界就会和平。 八、拓展练习: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诽(非议)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至攘(偷窃),人豕犬鸡豚者,其不义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 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墨子?非攻》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内容。 2、得出了哪两个结论, 18(《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和节奏;辨析疑难字句,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主学习,归纳文言词汇。 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启迪学生明白“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走近孟子 请同学们细读材料,并猜猜他是谁, 材料一:关于他,有个美丽的故事,他的母亲为了让他顺利成才,千方百计寻觅好环境,竟三次搬迁。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时代,面对统治者是“疱有肥肉, 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的现象。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材料三: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提倡“仁政”的治国之道。 材料四:他的许多精辟言论为人们所传诵,如“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五十步笑百步”“缘术求鱼”等等。 二、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请学生自渎课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老师适当点评:本文语句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读时要注意节奏。 例:哉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学生质疑问难,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学生再有感情地自读、齐读课文。 ,、教师范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学生模仿老师的停顿方法自读课文一遍,跟读录音一遍,然后请几名学生选择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试读。 4、疏通文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较难,可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老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老师点评与归纳:(1)发、举:被任用;(2)苦、劳、饿、空乏、动乱、忍:属使动用法,都可用“使„„痛苦”的结构来翻译;(3)入、出:“在国内,在国外”;(4)“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属状语后置的倒装,翻译时要注意语言顺序。 5、请学生再有节奏地齐读一遍,体会文章的音乐美。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梳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构。 提出论点——用概括性很强的实例证明,再从理论上论证——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 2、请学生在通读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写出其思路,先小组内交流研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讨论后明确:连用六个排比,阐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结论——从正反两面论证,说明经受磨炼的好处——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学生根据板书的提示,尝试着背诵课文。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两篇文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却仍为人们所赞颂,同学们你又最欣赏它们的哪一方面, 主要方面:语言上:句式整齐,近似对仗,运用大量排比,读起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结构上:这两篇文章结构紧凑、严密,浑然一体。 五、拓展练习 ,、孟子以其酣畅淋漓的论述,阐明了“逆境造就人才”这个道理。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学生先思考、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 ,、请学生找出两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例:畔——叛(背叛) 曾——增(增加) 衡——横(梗塞,指不顺) 拂——弼(辅佐) 19、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 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2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方法: 1、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www.chinakongzi.net 关于孟子 www.confuciusts.com 孟子故居 http:º//Chinese.sngs.sch.edu.sg 孟子简介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 《孟子》的成语。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 是这样一个问题。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趣。 1、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 4、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字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三、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舍弃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四、拓展探究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下面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2、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得“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3、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贫者不受 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对此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斐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含生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和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管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1、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节;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挫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而已„„ 2、请讲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选择的故事,并谈谈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六、推荐欣赏 1、2002年“全国大专辨论会”——中山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 2、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倾听心灵的钟声》《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3、电影《生死抉择》中市长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20 《〈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难点: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 讲义 氰化物测定慧律法师六祖坛经3集35控烟知识讲座讲义宋大叔教音乐完整讲义华为财务bp ,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 (二)、关于《庄子》; (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 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 教师参考:(一)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二)、关于《庄子》:1)《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 想象奇幻;第二, 构思巧妙;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3)《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 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 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师参考:1、课文直译:见教师教学用书 224页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 2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研讨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研讨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分析;拓展阅读。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流程,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 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 教师参考:1、课文直译:见教师教学用书 224页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小组内议议)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三、拓展阅读 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 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 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 ?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运:挥动。 斤:斧头?听:任凭。 ?宋元君:宋国国君。 ?质:对手。 ?夫子:指惠子。 指名翻译,教师明确:(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二)拓展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天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结:《庄子》善于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四、语文活动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 课外分组准备,课内进行展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 [基础与积累] 1(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 相梁( ) 鹓鶵( ) 醴泉( ) 鸱( ) 濠梁( ) 鯈鱼( ) 从容( ) 吓( ) 2(文学常识积累 庄子,即 ,战国时 蒙人, 家, 家代表人物。本次两则故事均选自《 》。《庄子》是 的著作集,为 家经典之一。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 人, 家,在 作宰相,是庄子的好友。 3(用你自己的语言将两则故事进行简单的复述。 4(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5(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探究与体验] 1(注意下列句子中一词多义现象并解释 庄子往见之 于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鹓鶵过之 鹓鶵发于南海 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而飞于北海 是鱼之乐也 而 仰而视之曰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非梧桐不止( ) ?非练实不食( ) ?非醴泉不饮( ) ?固不知子矣( )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请循其本( ) ?或谓惠子曰( )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欲代子相(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4(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对什么样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你认为《惠子相梁》一文中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一种怎样的态度,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者, ?学完了两则故事,你怎样看待惠子这个人物, ?学习两则故事,初步领略了《庄子》文章的特点,你能说出一、二点吗, [拓展与欣赏]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 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 ?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运:挥动。 斤:斧头?听:任凭。 ?宋元君:宋国国君。 ?质:对手。 ?夫子:指惠子。 1(解释加点的词语 A(顾谓从者曰( )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C(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 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 B(使匠石斲之 C(尝试为寡人为之 D(臣则尝能斲之 3(翻译下列句子 A(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 B(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综合与创新] 庄子与惠子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读完“匠石运斤”的故事,相信你能对他们的关系有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理解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指挥战争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决定战争胜负 的两大因素。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掌握一些特殊文言词语用法,了解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 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教师作如下补充。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 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三 、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进一步给生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正音,了解文句意思。 ?课文共3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第1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3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得出“可以一战”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所以课文详写战前讨论,论战,,略写战争经过。 四 、研读课文 1、分析课文第1段。 ?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齐师,军队。乃入见,于是,就。衣食所安,所用来养生的东西。小惠未徧,小恩小惠。 必以情,实情。忠之属也,一类、之类。 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一,助词,加强语气。 ?这段文字先交代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战争的性质和形势,接着写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谋划迎战条件,再具体写曹刿与鲁庄公的讨论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a.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伐”即齐国借口讨伐,要达到吞并他人扩张自己的目的。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 b.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c.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3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作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 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 ?课文第1段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战争的性质及双方的形势,重点写了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必须取信于民。 ?集体背诵课文第1段,简要复习第1段内容,导入下文。 课文第1段重点写了曹刿论述战前政治准备,否定了鲁庄公“衣食分人”和“诚实待神”就可以打仗致胜的看法,肯定了鲁庄公“小大之狱必以情”的做法,认为这是取信于民的,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入侵。并表示作战时他愿意协助鲁庄公指挥战斗。课文以此由写战前曹刿论战到战时曹指挥作战。 2、分析课文第2段。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战于长勺,在。齐人三鼓,击鼓。公将驰之,他们,指齐军。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他们,指齐军。 ,2,.这段文字记叙曹刿指挥鲁国军队打败齐国军队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但重点却很突出,人物形象也很鲜明。分析时可以讨论如下问题, ?如何反击齐国军队入侵,课文写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指挥艺术,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指挥才能, 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b.选择了有力于追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c.选择了追击敌军开始的时机,齐军“辙乱旗靡”时。在观察情势的基础上,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3,.第3段记叙了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经过,记叙了长勺之战中鲁军防御、反击、追击的三个阶段,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 3、分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公问其故,指代战胜齐军这件事。一鼓作气,击鼓。再而衰,低落。三而竭,尽。惧有伏焉,兼词“于之”,在那里。故逐之,追击。 ,2,.这段文字写战后曹刿对鲁军能够战胜齐军的总结,写得非常简洁,紧扣“论战”,抓住第2段中的“击鼓”和“逐师”展开,充分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和才智。分析时可以讨论如下问题, ?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打胜战争经验上来。 ?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和如何选择追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的总结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制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地对鲁庄公作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照应,发展自然。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引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3,.第3段记叙了曹刿总结战争取胜的原因,是第1段“论战”的继续,进一步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才智。 ,4,.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4、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而课文内容却是全面叙述一个历史事件,而且叙述得非常简略。课文是怎样以简短的内容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中心的, ,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 课文标题的中心是“论战”,课文内容依照这个中心剪裁,取与“论战”有关的曹刿的行动和言论,而对与“论战”无关的战争原因、物质准备、激烈的战斗场面、胜利后的祝捷活动等都略去不写。课文共3段,详写曹刿对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战后的经验总结,略写战争经过。在略写战争经过时,又只突出“击鼓”和“逐师”这两个环节,一方面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为下文总结战胜经验作了铺垫。这样既让读者了解长勺之战的全貌,又突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让曹刿的战略思想指导战争,以由战争实例来证明曹刿的作战理论。 ,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为突出曹刿的战略思想正确,课文让鲁庄公的鲁莽无知和曹刿的远谋才智进行对比,使曹刿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课文写鲁庄公处处扣住一个“鄙”字,他把战争胜利押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和神灵保佑上。战争开始,就要击鼓进攻;齐军刚退就想盲目追击;战争胜利了却不知胜利的原因。而曹刿却能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知道民心所向对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能正确运用引敌深入,避其锐气,敌疲我打的战略方针;又有重视调查研究,谨慎仔细,不盲目决断的作风。而所有这些,课文都是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简短对话来表现的。这样通过对比,让我们看到一个论战时侃侃而谈,指挥作战时沉着果断的曹刿形象 板书设计: 一、文言词语 二、课文内容 战前准备:取信于民(详写) 战争过程:略写。 战后分析: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详写) 三、人物形象 曹刿:政治上远见卓识,军事上才能卓著 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噪冒进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 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私、修、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几个特殊句式。 3、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课前准备: 1、 自渎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 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方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讲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 例) 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进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结果又是怎样,(板书:课题)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 1、 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 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易读错的字: (2) 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自由读时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及语气。 2、 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 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 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3、 三读: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叶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 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4、 追读:完成背诵 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 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已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 突出了邹忌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国的深谋远虑。 3、 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4、 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的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5、 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归纳小结:邹忌是怎样的人, 齐王是怎样的人, 明确: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 励天下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6、 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五、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 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 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六、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1 2、 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什么原因造成的, 23、 愚公移山 教学目的: 一、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二、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三 、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 四 、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 课前一分钟时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歌曲,营造课堂氛围。听完歌曲之后。) 师: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彩屏显示课题:愚公移山。一个热火朝天的挖山画面为背景) 二 、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 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字,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 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不能 遂荷担者 叩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4、 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但这并不算完全达到了“读”的要求,下一步,通过指导“读好句中停顿”,再读课文的重点语句,并为完成“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进一步做铺垫。 5、读好停顿。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6、 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7、 集体讨论。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 听读课文。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教内容的小结。 三、 整理,积累文言现象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一词多义 4、倒装句与反问句 四、 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公为何要移山,移山有哪些困难,家里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3、愚公的妻子与智叟所说的话意思相近,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4、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5、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8、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五、 自由辩论 激活思维 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三,讨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为什么,” ,说明,此题旨在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深化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教师 作小结性评价。 六、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3段,直至记牢。 、写一篇读后感或发挥想象,改写原文。 2.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 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 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 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 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 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 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 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 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 《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以下词的读音和意思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菜(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答。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答。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 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 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 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 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 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 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 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 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 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 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后。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 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关 睢 蒹 葭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苍苍 为霜 长 水中央 萋萋 未唏 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右 水中矣
本文档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4KB
软件:Word
页数:104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10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