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线建设述评

三线建设述评

举报
开通vip

三线建设述评三线建设述评 阎放鸣 三线建设【注:具体来说~三线建设应包括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两者在地理位臵上的区别在于~作为战略后方~前者相对全国而言,后者相对各省、市、自治区而言。通常人们所说的三线建设和本文所论及的是大三线。】是特指集中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我国对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一建设不同于国家对其它任何地区的集中建设。首先~它曾一度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而存在,其次~作为一项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它的提出主要受非经济因素支配,再次~投资之集中、地域之广大、持续时间之长~均...

三线建设述评
三线建设述评 阎放鸣 三线建设【注:具体来说~三线建设应包括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两者在地理位臵上的区别在于~作为战略后方~前者相对全国而言,后者相对各省、市、自治区而言。通常人们所说的三线建设和本文所论及的是大三线。】是特指集中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我国对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一建设不同于国家对其它任何地区的集中建设。首先~它曾一度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而存在,其次~作为一项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它的提出主要受非经济因素支配,再次~投资之集中、地域之广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新中国建设史上所仅有。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三线建设在建国后的经济发展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 一、三线建设的提出 六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在大的经济区划上一直采用沿海与内地的划分概念。1964年出于备战考虑~中共中央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所谓“一线”主要是指东北及沿海各省,“三线”是指西南、西北内陆地区,“二线””则是位于一、三线之间的广大地区。那么三线都包括哪些省份呢,按照1970年制订的“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划分~一般来说~三线是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地区。具体来说~包括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区。【注:关于三线地区的范围~曾经有过几次调整。国家统计局出版的《1949-1979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将下列11个省、自治区划分为三线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湖北、湖南、山西。1983年国务院又确定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的工作范围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豫西、鄂西、湘西地区为重庆市。目前所说的大三线~是指1983年确定的8省1市。本文为便于论述~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方法。】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三线地区相对沿海和东北地区来说~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交通极不便利~现代化工业十分稀少~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相当落后。建国初期~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下~出于巩固新生政权和改变不合理经济布局考虑~我国在集中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同时~曾给予内地建设较多的重视。由于沿海地区原有的经济优势因投资有限而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围绕着投资重点应当放在哪里~当时曾出现了不同意见的分歧。针对这一情况~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论述我国经济建设的十大关系时指出:“最近几年~对于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注重了。这要改变一下”。在毛泽东作出上述讲话之后~我国的建设重点转向了沿海地区。但是~从1964年之后~我国建设重点从沿海地区又重新转向内 1 地~而这次转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经济发展自身提出的要求。 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外部环境发生了不利于我国进行和平经济建设的转变。首先~中苏两党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在这一过程中~1962年10月又发生了中印边境武装冲突~我方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其次~台湾国民党当局趁大陆出现暂时经济困难和中苏关系破裂~于1962年初频繁地向大陆派遣武装特务~并企图建立“游击根据地”~实行颠覆活动。美国从六十年代初期介入越南战争之后~不断进行战争升级~并在1964年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把战火烧到我国南大门。另外~美国在增加对台湾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同时~还不断派遣军用飞机侵入我国内地上空进行侦察和骚扰活动。这些情况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进入六十年代以后~我国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说是处在四面受敌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备战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多次告诫全党要警惕我国面临的两大危险:一个是中央出修正主义~一个是外敌入侵。为消除这两个危险~中共中央一方面加强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另一方面吸取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乌拉尔以东工业基地虽然建迟了~但也发挥了较大作用的教训和经验~在采取国防尖端武器研制、增加部队军事训练、大办民兵师等措施的同时~于1964年8月作出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这一全国战略大后方。 中共中央这一决定~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由调整初期确立的以大力发展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转向以加强国防、加速三线建设为中心。随着这一转变~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迅速从东部沿海转向西南、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二、三线建设过程 中共中央于1964年作出的关于集中建设大三线地区的方针一直延续到1972年。这一期间三线建设曾先后两次出现建设高潮。 第一次建设高潮集中于1965、1966年。在这之前~铁路、矿山、国防等几支庞大的考察选点工作队于1964年下半年先后对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进行了勘察~初步选定了一批厂址和线路~拟定了三线建设的总体布局。同年年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领导人组成的西南、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成立~李井泉、刘澜涛分别任主任。各有关省、自治区也相应成立了指挥机构。从1965年初起~全国各路建设队伍云集三线地区~国家用于三线地区的投资迅速增长10%以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运进内地。 三线建设第一个高潮的特点是重点突出。大部分投资集中于以成昆、湘黔等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国防工业建设上。这反映出在三线建设初始阶段~建设重点主要放在打基础方面。为了保证三线建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生产能力~当时对一、二线经济建设采取了“停、缩、搬、分、帮”等项措施。“停”就是停建一切新开工项目,“缩”就是压缩正在建设的项目,“搬”就是将部分企、事业单位全部搬迁到三线,“分”就是将部分企、事业单位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地将分出部分搬迁到内地,“帮”就是从技术力量、设备等方面对三线企业进行对口帮助建设。 2 在三线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当中~建设速度是相当快的。仅在建设起步第一年的1965年~共完成全部搬迁计划的40%多~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的项目也接近在建项目的40%。 从1969年到1971年三线建设出现了第二次高潮。在这以前的两年中~由于受严重的社会动乱影响~三线建设的投资额大幅度下降~建设速度也有所减慢~许多原定完成的建设项目不得不拖延工期。1969年~国民经济在相对好转的政治形势中取得了较快的恢复~大部分经济指标回升到或超过动乱前1966年的水平。同时~这一年中苏边境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备战的气氛更加浓厚。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强调要立足于大打、早打~尽快建立三线战略大后方~并且再一次大幅度增加了用于三线建设的投资~从而使三线建设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与前一次高潮所不同的是~从1969年到1972年是三线建设全面铺开的阶段。当时提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年,把三线地区建设成一个部门比较齐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战略大后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时在三线地区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投资~各行各业齐头并进~绝大部分生产能力在这一建设高潮中形成~由此使三线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在三线建设全面展开的同时~国民经济在1970年出现了一次新的冒进~基本建设规模急剧扩大~积累率迅速上升~社会总需求膨胀~各项经济比例关系再次出现严重失调。“九一三”事件之后~在周恩来主持下~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三线建设上马过急、规模过大而给国民经济造成的紧张状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以备战为中心的建设思想开始逐渐发生转变。但是~建设中心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当时一直把备战当作政治问题来看待~所以~虽然1972年用于三线建设的投资在绝对额上有所下降~但投资比重过大的局面并未根本扭转。而进入1973年以后~随着经济调整工作的深入和我国对外关系的好转~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从内地转向了沿海~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1973年初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计委关于从西方工业化国家引进价值43亿美元成套设备的方案~这是继“一五”时期从苏联引进156项大型设备之后~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国外成套设备~而引进的原则之一就是大部分设备安装在沿海地区。另外~在计划的安排上~由把支援三线作为一、二线的主要任务改为重要任务~强调了发挥沿海地区经济优势的必要性。在投资方向上~这一年用于三线地区的投资与沿海地区大体持平。而从这以后~用于沿海地区的投资一直大大高于三线地区。在建设内容上~从1973年以后~三线地区以新建项目为主转向以扫尾、配套为主。 这些变化表明~在1973年~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实现了由以备战为主的经济建设向相对正常的经济建设的转轨~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基本上结束~并开始转入了漫长的调整阶段。 三、三线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从1965年到1972年国家对三线地区投入了800多亿元的建设资金~约占8 3 年基建投资总额50%左右。经过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集中建设~三线地区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建成和初步建成一批国民经济骨干企业。其中包括攀枝花钢铁厂、酒泉钢铁厂、成都无缝钢管厂、四川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六盘水、宝顶山和芙蓉山等大型煤矿、贵州铝厂、刘家峡、丹江口等大型水力、火力发电厂~等等。经过以后几年的扫尾、配套~到七十年代末期~共形成固定资产原值达1400亿元~约占全国的1/3~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大后方。从而使我国东部相对发达、西部相对落后的不合理经济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次~三线建设带动了内地资源的开发。三线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较为集中。其中~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1/4~铁矿、铜矿储量占全国的1/3~钒、钛、锰、铅等多种有色金属矿储量均居全国首位。另外~水利资源也相当丰富~可开发量占全国的50%。经过大规模建设之后~建成许多新的工业基地~铁路和公路的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万多公里和30多万公里~交通不便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对于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改变工业集中地区远离原料产地的经济布局~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再次~促进了地方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线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远离城市~分散在边远的山区。这些企业落户后~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并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场所~扩大了商品市场。以这些企业为核心~出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从而繁荣了地区经济。 三线建设由于上马过急、规模过大~加上过分强调隐蔽、分散的原则~以及政治动乱造成的管理混乱~因此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对当时和以后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看~三线建设暴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投资效益差,二是加剧了经济比例失调。 在投资效益方面。从三线自身建设来看~造成效益差的原因~一是由于当地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面对仓促上马的大规模建设~各方面措施难以配套~大量资金、设备闲臵~施工队伍窝工严重~许多企业建成后因运输、动力~甚至职工生活问题难以解决等困难~而长期不能开工或开工不足。二是由于片面强调“靠山、分散、进洞”的建设方针~增加了施工难度~工程造价大大高于其它地区。例如~三线地区钢铁工业平均每亿元投资建成的炼钢能力为3.69万吨~比全国平均4.87万吨少24.2%,电力工业每亿元投资建成10.5万千瓦~比全国平均12万千瓦少12.5%,成昆、襄渝铁路平均每公里造价三四百万元~比一、二线高几倍。另外~为了争时间、抢速度~三线建设许多工程质量很差~给投产带来了困难。据测算~从1966—1978年的12年中~损失、浪费以及不能及时发挥效益的资金高达300多亿元~占这些年国家用于三线建设投资的18%以上。 从全国来看~由于大部分投资转向内地~使一、二线地区的生产因人、财、物不足而难以扩大~给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拿铁路运输来说~ 4 “三五”、“四五”期间,1965—1975,新增加的运输量一半以上集中在东北、华东地区~但国家在这一期间用于这两个地区铁路建设的投资仅占全国的10%左右~这样就使得这两个地区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更为严重。这种现象在其它行业也普遍存在。由此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仅从沿海地区1971年几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情况来看~炼铁为75.7%~合成氨为65.6%~棉纱为87.6%。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还有其它一些方面~但由于三线建设规模过大而给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从整个宏观经济上来看~一方面大量投资集中于效益低的地区~另一方面~效益高的地区又因投资不足而影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这是除了政治动乱以外~造成这一时期宏观经济效益不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经济比例关系方面~由于集中建设三线地区~引起多方面比例关系失调。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方面。 第一~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我国基本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其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线建设。而随着基建规模的扩大~必然增加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这就造成全社会供求比例关系的进一步失调。 第二~加剧了农轻重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三线建设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由于三线投资激增~必然改变全社会农轻重投资构成~不利于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在三线地区内部~这一问题也十分突出。1957年~三线地区11个省、区共调出粮食87亿斤~而到1971年反要调入粮食,1957年三线地区轻工业比重为23%~1971年降到21.2%~增长速度也低于全国的水平。 第三~加剧了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比例失调。三线建设突出了先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在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各项生活设施发展缓慢~加上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于重工业的发展速度~造成“骨头”与“肉”的严重脱节~人民生活中的“几大难”问题十分突出。从全国来看~三线建设的展开~也对生产性建设的膨胀起了刺激作用~其比重甚至超过了1958年的水平。 除此之外~三线建设还对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其中主要是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比例关系,等等~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以上分析了三线建设的主要成就与问题。但仅从这些方面是难以对三线建设作出准确评价的。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对三线建设进行全面的、历史的综合考察。其中包括:三线建设的投资效果,三线建设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备战为中心、三线建设为重点的建设方针对于1969年以后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政治动乱影响的作用,三线建设对西南、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的综合历史作用,等等。而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不投入一定的人力和时间并借助于数学模型的运算是无法完成的。 刊名:党史研究 期次:198704 5
本文档为【三线建设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