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举报
开通vip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记知识 编制人:陈荣夏 2010年12月12日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如: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运动、应激性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记知识 编制人:陈荣夏 2010年12月12日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如: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运动、应激性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一个池塘的全部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包含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 视野范围越小 视野越暗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 视野范围越大 视野越亮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 2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蓝球藻 念珠藻 颤藻 发菜) 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 型生物。 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相同点 类别 不同点 遗传物质 细胞结构 细胞核 细胞器 真核 细胞膜 有细胞核,细胞 有多种 生物 细胞质 核中有染色体 核糖体 染色体由DNA 植物细胞壁 和蛋白质构成 原核 无细胞核, 唯一的细胞器: 的成分是 DNA 生物 有_拟核, 核糖体 纤维素与果胶 无染色体,但是有DNA 原核生物细胞壁是 肽聚糖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新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微量元素: Zn 、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无机盐 盐脂质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糖类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等量混合) 注意事项:?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或苏丹?染液 注意事项: ?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先A后B) 4注意事项: ?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 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2 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必需氨基酸:只能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 赖、苯、甲、缬、异、亮、色、苏。 ) 二 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 二肽 三肽 多肽 多肽链 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 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 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 蛋白质的功能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 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 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 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 免疫功能( 抗体)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 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R 规律方法 R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 NH-C-COOH 2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 H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 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一 核酸的分类 RNA(核糖核酸) 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见附表) 附表 类别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腺嘌呤(A)鸟嘌呤(G) 腺嘌呤(A)鸟嘌呤(G) 碱基 胞嘧啶(C)胸腺嘧啶(T) 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A 腺嘌呤 G 鸟嘌呤 含氮碱基(A G C T) 磷酸 C 胞嘧啶 T 胸腺嘧啶 脱氧核糖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A 腺嘌呤 G 鸟嘌呤 含氮碱基(A G C U) 磷酸 C 胞嘧啶 U 尿嘧啶 核糖 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0.9%的NaCl,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8%HCl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 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 分布 功能 核糖 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CHO) 五碳糖 5104 脱氧核糖(CHO) 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5105 单糖 葡萄糖 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六碳糖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CHO) 6126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中含量丰富 二糖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CHO) 122211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多糖 (CHO) 肝糖原 6105n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糖原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肌糖原 细胞中的脂质脂质的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 性激素 维生素D 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保温?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缓冲外界压力 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 包括:?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 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 ? 成千上万原子形成 ? 碳链 ? 单体 ? 生物大分子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细胞中的水包括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细胞内良好溶剂 运输养料和废物 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 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 ,冬眠、晒干、温度降低,代谢活动下降 结合水 自由水 代谢活动旺盛 ,发芽、温度升高, 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 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 细胞中的无机盐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无机盐的作用: 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部分无机盐的作用 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缺铁:缺铁性贫血 第五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1)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有的横跨 整个磷脂双分子层;(2)磷脂双分子层与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可以运动,具有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假设:膜由 脂质组成; 2、20世纪初,化学分析得出:膜的主要成分是___脂质 和蛋白质; 3、1925年,荷兰科学家得出:脂质分子是_双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观察下得出:_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的三层结构; 5、1970年,用荧光标记技术证明: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粗面型内质网:膜上附着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 内质网: 类型 滑面型内质网:脂类合成“车间” 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动物细胞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植物细胞 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纤维素、果胶的合成场所)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见课本49页。 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 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 什么, 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18、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20、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是具有半透膜 ?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基本不变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 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 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2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 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 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 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O、N、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222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 2、 酶浓度 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试管编号 说明 对照组 对照实验 变量 1 2 3 4 步骤 一 H2O2 浓度 3% 3% 3% 3% 无关变量 剂量 2ml 2ml 2ml 2ml 二 反应条件 常温 90? 3.5%FeCl 20%肝脏研3 自变量 磨液 剂量 2滴蒸馏水 2滴蒸馏水 2滴 2滴 结果 气泡产生 不明显 少量 较多 大量 因变量 卫生香燃烧 不复燃 不复燃 变亮 复燃 结论 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不一样 3+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低温虽然使酶活性明显下降,但能 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温度下其活性可以恢复。酶适于在0,4?保存。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相当脆弱,水解时容易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也容易合成。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_糖类_;主要的贮能物质_脂肪_直接能源物质_ ATP_;最终能源物质_太阳能_ 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 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HO +6O 6CO +6HO +大量能量 6126222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HO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6126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O 6CO+大量[H] +少量能量 22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 12HO+大量能量 22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HO 2CHOH+2CO+少量能量 6126252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HO 2乳酸+少量能量 6126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条件 需O2 ,需酶 不需O2,需酶 区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产物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别 释放能量 较多(38molATP) 较少(2molATP) 过程 第一阶段是相同的(葡萄糖生成丙酮酸,产生少量能量和[H]) 相同点 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 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 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 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 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 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 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酶 总反应式:CO+HO (CHO)+O,其中(CHO)表示糖类。 2222 2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反应式: 酶 水的光解:HO 1/2O+2[H] 22 酶 ATP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酶 CO的固定:CO+C2C225 3 酶 C的还原:2C+[H]+ATP (CHO)+C+ADP+Pi 3325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O)中稳定的化学能 2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 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浓度 2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2 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 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2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 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 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 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 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2、细胞的核质比 二、 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三、 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 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 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细胞隔开。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 增殖为多细胞 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 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 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 3)细胞内的 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 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固缩,染色加深。 5)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1. 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 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 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 癌细胞的特征: (1)能够无限 。 (2)癌细胞的 发生了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转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致癌因子的种类有三类: 、 、 。 4. 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 状态变为 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 。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郑州一中 1106班 高唱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代自交,F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12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 n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四、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 DNA是 主要的 遗传物 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 A,G T,C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 A,T G,C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 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五、生物的变异 (1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2)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记忆点: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及多倍体育种等。 六、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七、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八、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 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 、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记忆点: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 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必修三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 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 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 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 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0、渗透压: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1、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2、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中和碱性物质 中和酸性物质 HCO NaHCO 233 NaHPO NaHPO 2424 KHPO KHPO 2424 ?、作用原理: ?、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HO + NaHCO ? HCO + NaCHO 363323353 ?? CO + HO 22 ??血液CO ?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 2 (呼出CO) 2 ?、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CO + HCO ? NaHCO 3233 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PH值稳定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不同人的体温不同 ?、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 ?、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 ?、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最高(差幅不超过 1OC) ?、变化原因:新陈代谢 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二、应会知识点 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口腔:36.7—37.7OC(平均:37.2OC) ?、腋窝:36.0—37.4OC(平均:36.8OC) ?、直肠:36.9—37.9OC(平均:37.5O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临床上多测定腋下或口腔温度。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OC; 2、体温恒定的意义: 恒定的体温能够保证酶的活性适合于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3、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内容:PH、温度、渗透压、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 如:血钙、磷含量降低会影响骨自主的钙化,导致儿童患佝偻病、成人患软骨病。 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示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二、应会知识点 1、感受器:指传入神经的末梢。是机体内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 2、传入神经:也叫感觉神经,是将兴奋从感受器传送到神经中枢的神经。 3、神经中枢:是脑或脊髓的灰质部分,具有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4、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是将兴奋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的神经。 5、效应器:是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6、神经系统(或神经元细胞)的任何部位都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在动物和人体内,只有感受器能直接接受刺激,是兴奋的“发源地”。 7、兴奋:简单地说,兴奋就是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 8、在生物体内,神经系统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沿着“树突?胞体?轴突”方向传导; 而在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9、膜离子通道:是指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质,当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时,通道打开, Na+快速内流,K+快速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10、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Na+浓度比膜外低。 11、动作电位:指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后表现出来的膜电位外负内正的变化。 12、突触类型: 轴突——轴突;轴突——树突;轴突——胞体;树突——树突。 13、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14、人的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脑: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 ?、大脑:即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有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 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枢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15、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大脑的皮层,有140亿神经元,组成众多神经中枢,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位。具有感知外部世界、 控制机体的分设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考等高级功能。 16、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 ?、法国学者沃泰默(Wertherimer)发现: ?、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将稀盐酸直接注入够的血液,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切断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将稀盐酸直接注入血液,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根据沃泰默发现假设: 盐酸引起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斯他林和贝利斯实验: ?、剪取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 ?、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沙子磨碎,制成提取液。 ?、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下丘脑 所分泌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抗利尿激素(ADH)等。 ?、垂体: 所分泌激素: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抗利尿激素(ADH)、催乳素(PRL)等。 ?、甲状腺: 所分泌激素: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其合成需要碘。) ?、胸腺: 所分泌激素:几十种胸腺素。 ?、胰岛:分布在胰腺组织中,主要由A、B两种细胞构成。 所分泌激素: ?、胰岛A细胞:主要分泌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主要分泌胰岛素 ?、肾上腺: 所分泌激素: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性腺:包括卵巢(女性)、睾丸(男性) 所分泌激素: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4、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5、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6、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P-28图2-11) 7、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8、靶器官、靶细胞(P—29图2—13) ?、靶器官: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 ?、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细胞。 二、应会知识点 1、内分泌腺结构特点: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 2、下丘脑激素功能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催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于垂体,促进催体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催体合成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生长激素 ?、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重吸收。 3、垂体激素功能: ?、生长激素(GH):促进机体生长 ?、促甲状腺素(TSH):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及释放 ?、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重吸收。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异常: ?、成年前分泌不足:人患侏儒症 ?、成年前分泌过多:人患巨人症 ?、成年后分泌过多:人患肢端肥大症 4、甲状腺激素功能: ?、促进生长发育(作用最明显是在婴儿时期) ?、促进新陈代谢:产热效应,提高组织的耗氧量,增加产热。 ?、正常剂量时甲状腺激素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大剂量时促进糖的吸收和肝糖元的分解,升高血糖,促进脂肪酸氧化,促进蛋白质的分解。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 ?、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由碘缺乏或甲状腺结构病变引起) ?、婴幼儿时期缺乏:发育不良,尤其脑发育有缺陷,人患呆小症。 ?、成年后缺乏:人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态臃肿,代谢缓慢,智力衰退,反应迟钝等。 ?、成年后过多:表现为食欲旺盛,代谢旺盛,体温偏高,身体消瘦;反应敏捷,性格暴躁等甲亢症状。 ?、若饮食缺碘,则可能同时发生甲状腺增生肿大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地甲症。 5、胸腺素功能:与免疫有关。 培育T淋巴细胞:骨髓的淋巴干细胞通过血液进入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淋巴细胞。 6、胰岛激素功能: ?、胰高血糖素: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和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以及葡萄糖向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促进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胰岛素:抑制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促进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促进肝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分解以及葡萄糖向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分泌不足,机体糖代谢障碍,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困难,出现高血糖,进而发生糖尿。胰岛素严重不足,机体患糖尿病。 7、肾上腺素功能: 促进血糖升高,适应在应急情况下对能量的需要等。 8、性激素的功能: ?、促进性器官发育,维持其成熟状态。 ?、促进第二性征出现 9、肾糖域:即血糖浓度,健康人为80—120mg/dL(或0.8—1.2g/L) 10、糖代谢: ?、血糖来源:食物:主要来源(主要由小肠消化吸收);转化:肝糖原水解、细胞糖异生。 ?、血糖去路: ?、呼吸作用:氧化分解供能。 ?、转化储存:肝脏、骨骼肌细胞内转化成糖原。 ?、转化储存:大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在皮下等处。 ?、生理功能: ?、血糖过低:头昏、心慌、四肢无力、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血糖过高:形成糖尿。 11、肾脏在血糖代谢中的作用: ?、肾 小 管: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以重吸收作用完成对原尿中的糖的回收(能力是有限的)。 ?、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水解,使血糖升高。 12、高血糖:指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mg/dL 13、糖 尿: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时,尿中有糖出现的现象。 14、病 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不足,糖进入细胞出现障碍,糖氧化利用发生障碍,糖异生增多,导致高血糖,能量供应不足,饥饿而多食,血糖升高,导致糖尿。 15、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增重少。 16、尿糖测定: ?、试剂:班氏糖定性试剂(或斐林试剂)。 ?、方法: ?、现象:出现砖红色沉淀(证明尿中有糖) 17、糖尿病的防治: ?、目前尚无根治之法。一般为缓解或控制,如: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 ?、患者饮食: 不吃:糖、蜂蜜、巧克力、香蕉、糕点。 少吃:马铃薯、藕、芋头等高糖食物及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 多吃:粗粮、蔬菜等膳食纤维多的食物。 第三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送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体温调节(P-32) 3、水盐平衡调节(P-32) 二、应会知识点 1、人体内水的来源: 饮水:成人 1300ml / 24h 食物:成人 900ml / 24h 代谢:成人 300ml / 24h 2、人体内水的排出途径: 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是人体排出水的主要途径。 皮肤:以表层蒸发水汽形式(指无明显出汗情况下)。 肺 :以呼出水汽形式。大肠:食物、消化液中未被吸收的水。 3、关于抗利尿激素(升压素): ?、化学本质:多肽 ?、下丘脑分泌神经元分泌到垂体后叶神经元细胞,由垂体后叶神经细胞末梢释 放到血液中。 ?、生理作用:调节水盐代谢,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6、无机盐的生理作用: ?、K+:在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中含量相对稳定。 ?、K+: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具有决定性作用 ?、Na+:维持细胞外渗透压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四节 体液调节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地方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3、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黏膜。 第二道:体液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吞噬细胞。 第三道: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 4、抗原: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毒、细菌表面的蛋白质等。 5、抗体:指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 ?、二者各有独特作用,亦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役效应。 ?、体液免役主要针对细胞外毒素,依靠特异抗毒素完成。 ?、体液免役主要是抗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细胞免役针对异体组织,或吞噬或消化溶解,或将其释放到体液中去。 ?、二者共同针对细胞内寄生物时:体液免役先发挥作用,阻止其传播和感染。 若已经完成感染,则细胞免役将抗原释放到体液中再由体液免役消灭。 7、免役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 ?、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 (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过敏原: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 素、磺胺、奎宁等。 ?、过敏症状: 皮肤过敏:红肿、寻麻疹等。 呼吸道过敏: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消化道过敏: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过敏: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反应 (免役功能过高) 激发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第二次接触过敏原 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 血清、组织胺、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二、应会知识点 1、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特殊的保护 性生理功能。 简单地说就是:机体免除疾病的机能。 2、免疫的分类: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长期进化形成,是免疫的基础。 ?、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 ?、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 ?、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特异性免疫特点: ?、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 ?、具后天性,出生后形成。 ?、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 ?、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抗原和抗体: 1、抗原: ?概念: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特点: ?、异物性:外来物:如病毒、细菌、花粉等。内源物:如癌细胞。 ?、大分子性:通常为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大分子。 ?、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者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性能: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浆细胞、效应T细胞。 ?、能和相应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 ?、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他体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分布。 ?、化学本质:球蛋白。 ?、产生场所:浆细胞。 ?、组成: 抗毒素: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的成分。 凝集素: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 ?体液免疫: 1、概念:侵入体液的抗原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 2、过程: ?、抗原进入机体 ? 、 少数抗原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 ?、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其内部抗原决定簇(抗原性物质)。 ?、吞噬细胞将处理过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 ?、B细胞受抗原(处理过或未处理过)刺激分裂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这部分细胞长期保存。)。 ?、大部分B细胞因抗原刺激成为浆细胞,开始产生抗体。 ?、记忆细胞再遇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分裂分化为大量浆细胞。 ?、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抗体工作原理: ?、抗体与细菌结合,抑制细菌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而防止感染。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便于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 1、概念:即抗原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 2、过程: ?、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类似体液免疫) ?、反应阶段:T细胞受抗原刺激。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少数分裂分化成为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这部分细胞长期保存。)。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多数分裂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再遇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分裂分化为大量效应T细胞。 ?、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抗体杀灭抗原。 淋巴因子:效应T细胞释放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 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能加强相关细胞的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与免役有关的细胞 1、吞噬细胞(即白细胞): 来源:造血干细胞。 功能:处理抗原,呈递给T细胞。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消化消灭抗原。 2、B细胞(淋巴B细胞)(大部分产生后很快死亡): 来源:造血干细胞。 功能:识别抗原,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3、T细胞(淋巴T细胞)(大部分产生后很快死亡): 来源: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发育形成。 功能:识别抗原,呈递给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4、浆细胞: 来源: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功能:合成并分泌抗体。 5、效应T细胞: 来源:T细胞或记忆T细胞。 功能: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役效应(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 6、记忆细胞: 来源:记忆B细胞来源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记忆T细胞来源于T细胞的增殖分化。 功能: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免疫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功能过高): 1、自身免疫:在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所引起的作用。 2、自身免疫疾病: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现象。 3、病例:风湿性心脏病 酿脓链球菌 ? 抗体 ? 酿脓链球菌 ?? 心脏瓣膜 ? 损伤心脏(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略);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缺陷疾病: 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 3、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毒:HIV,RNA作遗传物质。 ?、病理: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破坏T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病症:初期: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 后期: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预防措施: ?、洁身自好,不性滥交; ?、不共用牙刷、剃须刀。 ?、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 ?、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 ?、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或血制品。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向光性: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C.R.Darwin1880年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时有什么发现,做了怎样的推测,(P-46图3-1) ?、达尔文试验发现: ?、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弯向光源生长。 ?、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用锡箔小帽将胚芽鞘的尖端罩住,胚芽鞘直立生长。 ?、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向光源弯曲生长。 ?、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3、鲍森?詹森实验是怎样做的,证明了什么,(P-47图3-2) ?、第一步: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第二步:切去胚芽鞘的尖端,放上一小块琼脂,然后再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上,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 ?、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拜尔实验是怎样做的,证明了什么,(P-47图3-3) ?、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再侧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黑暗中,胚芽鞘朝向侧放尖端的对侧弯曲。 ?、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5、荷兰科学家在试验中有什么发现,他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1928年温特试验及发现:(P-47图3-4) ?、切取胚芽鞘尖端,置于琼脂块上数小时后,移走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切成小快。 ?、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快放置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 发现:胚芽鞘朝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 ?、对照:把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快放置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 发现:胚芽鞘不弯曲。 ?、温特试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 ?、该物质能从胚芽鞘尖端运输到尖端下部。 ?、该物质能引起尖端下部某些部分生长。 6、什么是生长素,有哪些物质具有生长素效应, ?、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IAA ?、苯乙酸、吲哚丁酸(IBA)等都具有生长素效应。 7、植物向光性原理是什么,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8、植物激素:指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9、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是怎样的, ?、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合成生长素的原初底物是色氨酸。 ?、运输:表现为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 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分布:各个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二、应会知识点 1、向性运动有哪些具体表现, ?、向性运动:是指由于单一方向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表现:茎的负向地性(即“背地性”或“负向重力性”)、茎的向光性、根的向重力 性、叶镶嵌等。 2、植物的向性运动与感性运动的区别: 向性运动的外因是单一方向刺激,感性运动的外因是多方向同时刺激; 向性运动的结果是运动具有定向性,感性运动的结果是运动不具有定向性。 实例:含羞草受到震动是小叶闭合,是感性运动。 3、引起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外因素及实质: 外因:单一方向的刺激;内因:植物体内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 实质:单一方向刺激引起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生长速度不同。 4、向日葵、萝卜的向光性原因 向日葵、萝卜受到单侧光刺激时,向光侧、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比背光侧多,所以,向光侧生长慢于背光侧,造成向光弯曲生长。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有哪些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什么是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 ?、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 ?、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83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6、什么是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年老个体数目较少的种群。 ?、稳定型:各年量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的种群。 ?、衰退型:幼年个体数目较少,年老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7、什么是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二、应会知识点 1、种群密度调查有什么必要性, 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草原载畜量的确定等都依赖种群密度的数据。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重捕时间的确定要注意:间隔不可过长,以免因种群内部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引起误差。 ?、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弱的生物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多少、大小的确定:要有代表性,不可偏重过密集或稀疏。 ?、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λt 00 ?、“S”型增长曲线: ?、“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二、应会知识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 / 2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刻。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什么是丰富度,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什么是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 4、什么是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5、什么是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 6、什么是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7、什么是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么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9、什么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群落中物种越多,丰富度越高。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 3、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寄生只对寄生者一方有利,对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因为与光的利用有关。 7、动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与食物有关。 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0、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2、互利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即使分开,都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演替, 是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有哪些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看法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在裸岩上的演替是怎样进行的,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4、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影响, 砍伐森林、添湖造田、捕杀动物会破坏原有的群落;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改变原有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二、应会知识点 1、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含义是什么,我国政府有什么举措, ?、人们因为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为拯救生态环境,应恢复曾经毁掉的森林、湖沼、草原。 ?、2003年1月20日起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等地区75%的坡地和46%的沙化耕地将被林草覆盖,湖泊面积明显扩大,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将的大改善。生态环境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态系统, 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非生物成分: ?、物质:空气、水无机盐。 ?、能量:阳光、热能。 ?、生物成分 ?、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消费者:指动物,包括全部的动物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二、应会知识点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2、从功能上讲: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物质和能量基础,是生态系统各营养结构联系的纽带。 4、生产者: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能利用能量将H2O和CO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起始端。 ?、没有生产者就没有生态系统。 5、消费者:指不能将H2O和CO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的生物。 ?、初级消费者:指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植食性动物)。 ?、次级消费者:指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 以此类推„„ 6、分解者:能利用动植物遗体中、排出物中以及残落物中有机物维持生存的有机物的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7、食物链和食物网: ?、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 ?、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可能同时拥有多个消费级或营养级。 8、生态系统包括那些基本类型,依据无机环境及生物类群的特点划分: 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9、森林生态系统: ?、分布: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特点: ?、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结构复杂。 ?、种群密度和种群结构能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状态。 ?、生物类群: ?、植物以乔木为主,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 ?、动物种类繁多,多营树栖及攀缘生活。 ?、生态功能: ?、提供木材及林副产品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主要限制因子:水分、温度,其次是光。 10、草原生态系统: ?、分布:干旱地区。 ?、特点:?、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 ?、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生物类群: ?、植物以草本为主,有少量灌木,稀有乔木。 ?、动物多具挖洞或快速奔跑行为。 ?、两栖动物、水生动物极其罕见。 ?、生态功能:防风固沙,是畜牧业基地。 ?、主要限制因子:水,其次是温度、光。 11、海洋生态系统: ?、特点:物种繁多,数量庞大。 ?、生物类群: ?、浮游植物为植物的主要类型。 ?、浅海区有大型藻类,分布在200米水深以上,能进行光和作用。 ?、浮游动物为动物的主要类型。 ?、生态功能:提供海产品,调节气候。 ?、主要限制因子:光、温度、盐度。 12、湿地生态系统: ?、分布:《关于特别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定义:沼泽地、泥炭地、 河流、湖泊、红树林以及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水域。 ?、生物类群:多种多样。 ?、生态功能:是生活、工业水源,养育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巨大的蓄水库,能调节 气候,净化污染物。 ?、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 13、农田生态系统: ?、特点: ?、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 ?、农作物是主要生物成员。 ?、人的作用占突出地位。 ?、生物类群:农作物为主,也有昆虫、鸟类等。 ?、生态功能:人类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主要来源。 ?、退化因素:人的作用消失。 14、城市生态系统: ?、特点: ?、人起支配作用,高度开放,调节能力弱。 ?、对周围生态系统具有高度依赖性。 ?、对其他生态系统干扰强烈。 ?、生物类群:主要是人,生产者微弱。 ?、结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保护:强化生态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改进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大力绿化。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的能量流动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怎样, ?、太阳能进入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固定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 学能。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中: ?、一部分:生产者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生命活动,继续储存在有机物中。 ?、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 ?、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取,流入第二营养级。 ?、能量在第二、三、四营养级中的变化,与第一营养级大致相同。 3、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 4、研究能量流动有什么实践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 部分。 二、应会知识点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3、在能量金字塔中,营养级别越高,能量就越少。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过程。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二、应会知识点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碳循环与温室效应有关 4、硫循环与酸雨有关。 5、生产者和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6、生产者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7、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种类的信息, ?、物理信息:指生态系统中的声、光、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信息来源:无机环境、生物。 ?、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可以传递信息的代谢产物。 信息来源:生物 ?、行为信息:指动物的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的行为特征。 信息来源:动物 2、什么是信息素, 指昆虫、鱼类以及哺乳动物等生物体中存在的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生物中间关系的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离不开信息的交流。 二、应会知识点 1、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生育工作。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200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我国人口发展目标 ?、2010年,人口要控制在13.6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 ?、2020年,人口要控制在14.5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 ?、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后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对粮食需求增大,要求开垦土地,必然破坏植被。 ?、需要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质等多种自然资源,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淡水缺乏。 ?、环境污染加剧。 3、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情况 ?、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三分之一。 ?、人均淡水不足世界人均淡水四分之一。 二、应会知识点 1、生态系统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火山、地震、台风、流行病毒等 ?、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发,超过再生能力。 ?、工农业、城市布局不合理。 ?、环境污染严重,超过自净能力。 ?、人口增长过快,生态负担加剧。 ?、危害: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酸雨等。 第二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 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 各样的生态系统。 3、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 ?、药用价值:三七、蝉蜕、海螵蛸、五灵脂等。 ?、工业原料:芦苇造纸 ?、科研价值:培育新品种,提供基因材料等。 ?、美学价值:“两个黄鹂鸣翠柳,„” ?、间接使用价值:即发挥生态作用。如猫头鹰。 ?、潜在使用价值:尚且不为人知的使用价值或者可能的突变产生的使用价值。 4、怎样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 ?、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和珍稀濒危的动植物。 ?、迁地保护: ?、是就地保护的辅助。 ?、保护生存条件部长再存在的物种数量极少的难以找到配偶的生物。 ?、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以及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就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二、应会知识点 1、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 遗传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什么? 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进行保护。
本文档为【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9KB
软件:Word
页数:78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