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分析第二章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分析◼影响居民资产选择的因素很多,既包括收入、利率等经济因素,也包括经济形态、市场开放程度等制度因素,此外还包括时间偏好、生活习俗等文化因素。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也有所不同。本节将根据现代经济理论关于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直观、通俗的描述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一般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过渡经济与二元经济等具体特征,对影响我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作出比较详尽的分析。◼本章共分三节,前两节分别为影响居民金融...

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分析
第二章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影响居民资产选择的因素很多,既包括收入、利率等经济因素,也包括经济形态、市场开放程度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因素,此外还包括时间偏好、生活习俗等文化因素。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也有所不同。本节将根据现代经济理论关于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直观、通俗的描述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一般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过渡经济与二元经济等具体特征,对影响我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作出比较详尽的分析。◼本章共分三节,前两节分别为影响居民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选择行为的一般分析,最后一节为我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基本特征。2.1影响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一)居民购置金融资产的目的由于行为是动机的体现,因而,分析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首先要研究居民拥有金融资产的目的。在现代经济理论看来,居民经济行为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资产选择行为只不过是获取最大消费效用的中间过程,因而要服从消费效用最大化的最终准则。按照这个准则,从纯理论的角度看,居民选择金融资产应该体现下述三个目的:1、平滑消费。消费效用最大化要求消费者在一生中平衡分配其所能够占有的资源,“今天饱食,明天挨饿”的生活不是一个理性人的行为特征。也就是说,为了追求终生的最大效用,消费者应该尽量使消费平滑化。但是,无论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看,还是就居民个人的生命周期来说,居民收入是十分不确定的。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总是在萧条与繁荣的交替中向前发展。尽管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为熨平经济波动绞尽脑汁,但至今仍没有走出周期性的困惑。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居民收入在经济高涨的年份会大幅提高,在经济萧条的年份,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就居民个人的一生看,真正有收入的工作年龄只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工作前的儿童与读书求学时代,不仅需要维持基本的生存消费,而且还要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退休以后的时间,虽然在大多数国家能够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但通常也会伴随收入水平的明显降低。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消费平滑化之间的矛盾,只能通过储蓄来解决。即在收入高的年份进行积蓄以备未来之用,在无收入或收入降低的年份通过借贷消费或动用储蓄以实现消费的平滑。因而,实现跨时效用最大化是居民选择资产的首要目的。2、资产增殖。在现实经济中,金融资产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多种形式,如股票、债券、存单、保险单等,不同资产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人们在实际选择中,总是权衡利弊,寻求预期收益最大的品种。为什么呢?其实,这同居民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的终极目的是一脉相承的。在经济学中,我们总是以消费折现系数小于1为既定前提来进行分析的,即我们认可了这样一个事实:对某一特定物品来说,居民更偏好于今天的消费而不是明天。因而,居民为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而选择不同资产形式进行储蓄的时候,必然要求资产具有最大的增殖能力,以确保未来会带来的效用至少不低于现期消费带来的效用。3、预防风险。居民生活中面临的风险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预期到的风险,如退休后收入水平的降低;另一类是预期不到的风险,如财产被盗、失火、突发性疾病等。当然,从本质上讲,之所以将这两类事件都称之为“风险”,是因为它们都带有不确定性。如居民虽然可以预期到一生的收入会产生波动,但波动的幅度同样难以确定。因而,居民拥有资产除了平滑消费以应付预期到的收入波动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应付未来不确定性的存在。(二)影响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新古典经济理论在经济人假定、完全信息假定等一系列苛刻的假设条件下,导出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套利行为将导致居民跨时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实现。但现实经济中有限理性、信息障碍、厂商垄断等现象的存在,表明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所描述的美好景象只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人们在选择金融资产时必须考虑许多现实的因素,这些因素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收益预期和利率如前所述,人们总是希望一定数额的资产能够带来最大的收益,因而,收益预期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收益预期分固定性收益预期与变动性收益预期。前者如银行存款,在居民投资的时候,未来的收益已经能够算出,后者如股票等有价证券,在决定投资的时候,人们只能有一种预期,而无法知道未来的确切收益。投资者是选择固定性预期收益的资产还是选择变动性预期收益的资产,主要取决于投资者本人的风险偏好。◼决定收入预期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一般来说,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资金使用者给予资金所有者的报酬。利率有多种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在不考虑通货膨胀及其他风险的情况下支付给资本拥有者的报酬。实际利率是指在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并进行了其他风险调整的情况下,支付给资金供给者的报酬。名义利率可能大于实际利率,也可能小于实际利率。例如,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若存在通货膨胀,那么,实际利率就会小于名义利率,相反,若出现通货紧缩,实际利率就会大于名义利率。从理论上说,对居民资产选择行为构成实质影响的是实际利率。◼利率对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居民的禀赋分配比例,二是引导居民在不同类型资产中进行选择。首先,就利率对居民禀赋分配的影响而言,由于利率的变动不仅具有替代效应,同时还具有收入效应,而这两种效应在居民禀赋分配中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因而,利率变动究竟会引起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如何变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从经验数据方面,都得出了“无法确定”的结论。其次,就利率对不同类型资产的选择而言,实际利率的影响方向是明确的,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决定了居民总是希望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实际收益最高的资产品种。◼当然,在实际中,由于存在通货膨胀和其它众多风险因素,居民在对利率进行风险调整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在本书所考察的四种居民金融资产中,由于风险程度不同,因而经过风险调整后的实际利率是难以确定的,但单纯从名义利率来看,有价证券最高,银行存款次之,手持现金的利率为零(注:在这里我们不考虑机会成本),储蓄性保险取决于出险的概率,对某一个特定的投资者来说,购买保险以后,如果出险,则对他来讲,利率是很高的,但是,假如没有出险,对他个人来讲,则为负利率。◼2、风险与不确定性◼风险是对投资安全性高低的度量,投资安全性越好,风险越小,相反,投资的安全性越抵,风险越大。在经济学中,风险与不确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种资产的预期收益是确定的,那么,我们就称之为无风险资产。相反,如果一种资产的预期收益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就称之为风险资产。如银行存款,尤其是保值储蓄,投资者在存款的同时就已经知道了利息数额的大小和回收利息的时间,而且连通货膨胀因素也考虑了进来,因而,通常情况下,银行存款是一种风险非常低的资产品种。◼而股票则不同,股票的收益通常有两部分构成,一是股息和红利,二是买卖股票的价格差额。显然,这两种收益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股息和红利受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如果业绩差,股东将得不到股息和红利;另一方面,买卖股票的价格差额也严重依赖于股票市场的行情。因而股票是一种典型的风险资产。◼对大多数人来说,总是存在回避风险的偏好。也就是说,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人们总是希望购买到风险最小的资产。然而,竞争的市场中没有“免费的午餐”,风险和收益总是结伴而生的,高收益的资产必然存在较高的风险,无风险资产通常只能获取较低的收益。在实际中,人们只能根据自己主观的风险偏好倾向,进行风险与收益权衡,从而在不同类型资产中作出选择。从风险角度看,本书研究的金融资产中,风险最大的是有价证券,最小的是银行存款。◼3、流动性◼流动性反映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资产的流动性越高,表明资产越容易变现。在经济现实中,大多数交易行为的发生,都是以流动性高的资产为媒介进行的,因而,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倾向选择流动性高的金融资产。在我们上面统计的金融资产中,流动性最高的是手持现金,虽然它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损失,但由于支付方便而受到居民的青睐。在银行存款中,定期储蓄的流动性差,活期储蓄的流动性介于手持现金和定期存款之间。由于股票具有只能买卖、不能退股的特点,因而股票的流动性比较差。非上市公司的场外交易其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即使是上市公司,投资者意愿变现的时间也受到行情等的约束。债券虽然到期可以取回本金(当然也有无期债券),但同股票的变现情况类似,在到期之前的变现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4、时间偏好◼时间偏好实质上是从心理学与社会学等角度来考察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行为。同居民消费存在时间偏好一样,由于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行为也具有明显的时间偏好特征。有的人注重现时消费,有的人注重未来消费,有的人的跨时预算周期长,有的人的跨时预算周期短。表现在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中,有的人偏好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回报率高的资产,而有的人则更偏重资产的变现性,投资回报则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5、资本市场的发育与完善状况◼一个发育良好的、完善的资本市场的存在是人们能够理性地作出资产选择的前提。但这种完善的资本市场通常只不过是一种理论的抽象,而现实中的资本市场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缺陷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金融资产品种“短缺”,导致居民“强制选择”,二是金融资产流通中信息扭曲,导致盲目交易。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育相对完善,银行存款、股票、政府债券、可转换债券、保险等多种金融资产品种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其市场透明度高,居民获取投资信息的成本低,为居民降低投资风险提供了可能。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市场发育时间短,监管手段不成熟,因而,在这些国家中,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不仅受到金融资产品种的限制,而且存在很大的投资风险。◼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事实上,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不可分离的,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在一个残缺的资本市场中,信息的不完全会增加投资者的风险,改变投资者的收益预期,进而使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发生扭曲。因而,我们在具体分析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时,要站在一个立体的角度,系统地考虑上述因素的作用条件与效果,而不能孤立地看问题。2.2影响居民实物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同对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分析一样,我们从居民购买实物资产的目的出发,分析影响居民实物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一)居民购置实物资产的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居民购买实物资产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消费,二是投资,其中从总体上说以消费为主。这是因为:第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等,都是以实物消费为载体的,不管虚拟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实物经济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动摇;◼第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扩大了居民投资的选择空间,金融资产以其便于储存、便于分割、便于交易等优点已成为居民投资的首要选择对象,但金融资产同样具有其本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如易于受到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等的冲击等,为了避开金融资产的这些弱点,居民选择实物资产进行投资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如购置不动产、黄金等;第三,有些实物资产,典型的如房地产,人们购置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可以作为消费品,又可以作为投资品,而单纯的金融资产和单纯的消费品都不具有这种特征。◼(二)影响居民实物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影响居民实物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很多,我们认为如下几点是主要的:◼1、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消费必须以居民具有一定的购买力为基础。一般说来,收入与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支出越大,收入水平越低,消费支出越小[1]。从收入因素对居民实物资产选择的影响看,由于无论是购置与建造房屋,还是购置农机具,抑或添置耐用消费品,都需要居民一次性支出较大数额的资金,因而决定居民是否购置实物资产的收入,不仅是当期的收入,而且是较长时期的历史积累。◼[1]这主要是从绝对数额的角度说的,从相对数额看,一般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2、物价。物价和收入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居民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意味着居民实际购买力的下降;物价下降,则意味着实际购买力的上升。居民意愿购买的实物资产的价格的下降,将刺激居民的购买热情,相反,居民意愿购买的实物资产的价格的上升,则会抑制居民的购买。因而,在竞争经济中,价格既影响居民对不同价格水平的实物资产的选择,同时也制约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分配比例。◼3、实物资产的供给。如同金融资产的供给会制约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一样,实物资产的供给状况同样会影响到居民的实物资产选择行为。由于实物资产的供给受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因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常常存在居民的“强制选择”现象。如改革开放初期和改革开放以前的我国,居民不仅很难购买到微机、移动电话等现代高科技产品,连今天看来最普通的彩电、冰箱、自行车等普通消费品也要凭票购买,因而,考察居民实物资产的选择行为,不能离开供给方面的约束。◼总之,决定居民是否购置实物资产的因素远不只上述几点,实物资产的自身特点、居民的文化传统、政府的政策导向等都可能对居民实物资产选择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不过,由于居民实物资产选择行为不是我们分析的重点,因而,以上只是就几个主要的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其他相对不重要的因素在此我们不再展开。2.3城乡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主要特征◼以上我们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出发,概要地阐述了制约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对理解我国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是有益的,但对我国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作出更准确和更深刻的考察,还必须立足于我国“过渡经济”与“二元经济”的现实。一方面,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使中国的经济逐步由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虽然目前市场化成分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旧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许多改革措施尚未配套,“过渡经济”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另一方面,随着20余年经济的高速度增长,虽然城乡隔绝的局面已经打破,但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异依旧很大,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收入水平、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过渡经济”与“二元经济”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城乡居民的资产选择目的与资产选择行为具有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居民的特征。◼(一)影响我国城镇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制度因素◼同西方国家居民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居民的资产行为是在一个不断变革的制度环境中进行的。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的带有“革命”性质的经济体制改革,几乎使所有的中国人无一例外地感受到变革的影响。因而,研究居民资产选择行为时,制度变量应作为首要的因素纳入分析框架。由于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国家,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而言,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又是不对等的,城镇居民虽然仅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30%,但从储蓄存款、收入水平、社会购买力等角度看,他们支配了绝大部分社会资源,所以,研究中国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不仅应采取城乡分开的办法,而且应重点分析城镇居民资产选择行为。本文以下部分将结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从制度变迁角度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制度因素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从对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来看,可以把我国制度变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为建国至1978年,从制度角度看,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应看作纯粹计划模式;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1年,在这一阶段中,虽然经济中的计划成分在逐步萎缩,市场成分在逐步扩大,但尚未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1992年以后是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一方面,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看,市场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下面将分别分析这三个阶段中,中国城镇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不同特点:◼第一阶段。该阶段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投资等几乎都是由中央计划者安排,而且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经济发展导向,大多数年份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大体上只能满足即期生活需要,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居民收入扣除基本生活消费之后剩余无几,其资产选择行为是被动的。不仅缺乏金融资产选择的自由,而且拥有的实物资产也非常有限。当然,在这一时期中,与低工资收入相伴随的,是国家的高福利政策。由于国家几乎统包了城镇居民的医疗、住房、保险支出及离退休后的工资,所以在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中,很少有预防性储蓄的动机,他们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即期消费,或者即使有少量储蓄,也多以银行储蓄存款的形式存在,形成潜在的购买力,几乎不存在住房储蓄、养老保险等属于远期消费的资产选择行为。◼第二阶段。1978年后,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计划成分逐步缩小、市场成分逐步扩大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改革对城镇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居民收入在普遍提高的同时扩大了差距,从而为城镇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2)物价逐步放开,消费品短缺状况有所改善,居民有了较大程度的实物选择自由;◼(3)资本市场开始培育,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迅速增长。◼具体说:(1)1978年以后实行的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使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和剩余索取权逐步扩大,从而激发了企业的内部活力,带动了整个社会产出的增加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的利益开始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与此相关,职工的收入也开始与其贡献联系起来,初步显示了收入人力资本化的特征。表1.2.1是1978-1991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由表1.2.1中可以看,从1978到1991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95倍。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使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消费以后,尚有一定数额的剩余,从而使居民具备了进行多元化的资产选择的前提条件。◼(2)商品短缺的市场态势有所缓和,居民有了较大的实物选择自由。建国至改革开放前的30余年中,供给短缺的市场态势使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受到很大的政策性限制,1979年后,由改革爆发出来的经济增长潜力,使商品供应日益丰富,除粮食、城镇住房等小部分特殊商品仍实行配给制外,大部分消费品市场已逐步放开,居民拥有了较大的实物资产选择自由。◼(3)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表1.2.2是城镇居民1978——1991年间的金融资产存量。◼从表1.2.2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城镇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不仅增加迅速而且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虽然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还基本局限于银行储蓄存款,有价证券与储蓄性保险只占较小的份额,但同第一阶段相比,城镇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已经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第三阶段。在对第一阶段的分析中曾经谈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尽管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却相当稳定,同时有几乎无所不包的福利制度,所以,当时的城镇居民几乎没有风险预期,当期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了当期的消费,几乎不存在积累。1978年以后进行的各项改革尽管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带有了一定的跨时特征,但这一阶段的改革毕竟没有从根本上涉及传统的福利制度,很多城镇居民把现行福利制度当作一个既定前提,来安排因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带来的积累。1992年以后的改革彻底打破了人们的传统预期,全面动摇了中国城镇居民传统的福利制度,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多项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虽然方法和进程会有所不同,但1992年后改革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那就是:原先由国家或集体负担的费用逐步转为由个人负担或个人、集体与国家共同负担;原先“正式工”稳定递增的持久收入会因失业、下岗等因素而受到威胁。也就是说,制度变迁的直接结果,一方面使居民收入处于动态的不稳定之中,另一方面又迫使居民不得不个人支出更多的原先由国家或集体负担的费用。这些深层次的城镇居民福利制度的变革,使中国城镇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征,最典型的特点是对代表未来消费的金融资产的强烈偏好。◼进入1990年代以来,居民储蓄增长率不仅始终高于GDP的增长率,而且一直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的现实,就是很好的说明。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之所以出现如此特征,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可以看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但几乎所有有工作能力和意愿的城镇居民都能够得到一份稳定、连续、递增的持久收入,而就业制度的变革,又使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能排除下岗甚至失业的可能,因而难以保证收入的连续性。同时,即使能够找到工作的人,也会因其所在单位效益的波动,而影响其收入。◼另一方面,从居民的预期支出角度看,如果说,在传统福利制度存在的条件下,人们对积存收入可以作出相对自由的消费选择的话,那么,传统福利制度的消失,则使得人们不得不留有一定数额的“余钱”。由于住房、医疗、教育(包括子女及劳动者自身)等方面的支出不仅数额巨大,而且缺乏“选择性”,因而,一旦将这些制度变革的因素考虑进来,居民谨慎消费、偏好金融资产的选择行为就不难理解了。◼总之,在研究我国居民资产选择行为时,制度变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破坏了人们沿袭数十年的经济预期,而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新体制的建立又需要较长时期的探索,这种过渡经济的特殊时期与中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合在一起,必然决定了我国城乡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二)我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目的◼为了弄清城乡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特征,我们必须首先分析居民选择资产的目的。本文认为,由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城乡居民在资产选择的目的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首先,城镇居民选择金融资产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而选择实物资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消费需求。我们之所以对城镇居民资产选择目的作出这种判断,从前面关于影响居民资产选择的制度因素的分析中可以找到很好的解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尤其是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劳保等方面的变革,一方面使居民收入处于动态的不稳定之中,另一方面又迫使居民不得不个人支出更多的原先由国家或集体负担的费用,直接加大了居民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养老防病等方面支出风险,迫使人们不得不把应付未来不确定性支付作为购买金融资产的重要动机。近年来的许多调查结果也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绝大多数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支付将来的子女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其次才是购置耐用消费品、装修和购买住房等。而且,居民在资金的安全性和高收益性的两难选择面前,大多数人往往取前而舍后。这一切都说明,居民选择金融资产的预防性目的十分明确。◼城镇居民选择的实物资产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另一类是住宅。由于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导致家电产品本身不具有增值功能,因而居民购买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几乎是出于纯粹的消费目的。住宅的状况略有不同。随着住房私有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虽然现阶段购房主要是为了消费,但房产本身能够增值的功能逐步显露出来,不少城镇居民购置住房除消费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投资目的。◼其次,我国农村居民选择金融资产的主要目的是为购买实物资产而积累资金,选择实物资产既有投资目的,又有消费目的。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民不享有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因而,这些制度的改革对农民的影响是较小的。对大多数农民来说,为后代筹办婚事和生产工具的更新是储蓄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因为近几年农村青年在与城镇青年攀比的过程中,结婚“彩礼”的筹码迅速提高,在不少地方,没有一套漂亮的住房,没有彩电、冰箱、摩托车、VCD等是难以成婚的。而这些实物资产的购买通常需要一次支出数额较大的资金,因而农村居民储蓄具有明显的积累性目的。◼另一方面,同城镇居民相比,农民不是以支取薪酬为生的,农民需要不断地更新农业生产资料,追加投资。因而,从总体看,农民拥有的实物资产同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资品,一类是消费品。投资品主要体现在农机具等生产性固定资产和非住宅房屋方面,消费品主要体现在农民拥有的住宅和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同城镇不同,由于农村住宅几乎没有投资价值,因而农村居民投资住宅的主要目的是消费,而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和建筑非住宅房屋的主要目的是投资。◼(三)我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主要特征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过渡经济”与“二元经济”的现实导致城乡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强制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居民可以根据资产的风险、成本、收益及资产带来的效用等在不同资产间进行“自由”的选择,而在我国过渡经济条件下,这种自由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强制”。这种强制性是指:第一,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资产的品种较少,从而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空间;第二,制度变迁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迫使居民储蓄必须以预防动机为主,从而限制了居民对风险性资产的选择;第三,虽然在城镇居民房地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增值潜力,但居民对房屋的购置是以强制性房改为背景的,因而,这种选择并非是居民理性的经济行为结果。◼2、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盲目性。我国当前的经济是从贫穷的计划经济过渡而来的,许多体现市场经济特征的“游戏”规则尚未完善,从而导致居民资产选择行为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资产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交易的公平性难以得到保障,资产市场上的内幕交易、价格操纵,商品市场上的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等现象比比皆是,这就使得处于信息劣势和竞争劣势的普通居民在选择资产时无所适从,从而使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时间短,居民熟悉市场经济下的交易规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市场的不完备性和居民的有限理性结合在一起,共同决定了我国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盲目性特征。◼3、我国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城乡分割性。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镇与农村在市场发育程度,居民生产方式、收入水平、福利制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在居民资产选择行为方面也出现了典型的城乡分割特征。首先,城镇资本市场发育较快,居民选择金融资产的空间相对较大,而农村居民除银行储蓄存款外,几乎不拥有其它金融资产;其次,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城镇居民拥有很少的增值性实物资产,而增值性实物资产在农民总资产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第三,由于传统社会福利的变革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影响力度不同,从而决定了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具有明显的预防性,而农民储蓄的目的具有明显的积累性。
本文档为【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婷婷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
格式:pdf
大小:57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1-02-20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