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愤怒得无逻辑

愤怒得无逻辑

举报
开通vip

愤怒得无逻辑张蛰:愤怒得无逻辑日期:2012-12-12作者:张蛰点击:1003HYPERLINK"javascript:void(0);"\o"分享到腾讯微博"转播到腾讯微博愤怒得无逻辑——读《季氏将伐颛臾》  ■张蛰  在我看来,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质疑比学会接受要有意义得多,没有什么结论是不可以讨论的,只有如此,文本的阅读才有发现的可能,更多的审美体验才有可能发生。    《论语·季氏》里有《季氏将伐颛臾》篇,选入苏版高中语文教材后,被置于“经世济民”话题下,这是件让人痛苦的事。痛苦倒不是来自学生讨厌学习古文,而是...

愤怒得无逻辑
张蛰:愤怒得无逻辑日期:2012-12-12作者:张蛰点击:1003HYPERLINK"javascript:void(0);"\o"分享到腾讯微博"转播到腾讯微博愤怒得无逻辑——读《季氏将伐颛臾》  ■张蛰  在我看来,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质疑比学会接受要有意义得多,没有什么结论是不可以讨论的,只有如此,文本的阅读才有发现的可能,更多的审美体验才有可能发生。    《论语·季氏》里有《季氏将伐颛臾》篇,选入苏版高中语文教材后,被置于“经世济民”话题下,这是件让人痛苦的事。痛苦倒不是来自学生讨厌学习古文,而是我要带着学生如何解读它。  在学者的眼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被视为孔子的治国理想,承载了孔子的礼乐、仁政思想和精神追求。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我要解读孔子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和经世济民的卓越思想,然而我又确乎有别一种阅读判断,因此就不可避免地遇到选择的痛苦。  我之所以对《季氏将伐颛臾》保持警惕,是因为孔子的愤怒。孔子本是儒雅敦厚的一个人,但在《季氏将伐颛臾》里却表现得像一名暴君,他不停地吼叫、怒斥、责骂,戾气逼人。他的愤怒几乎到了失态的地步。孔子为何如此愤怒?什么原因所致呢?  要说孔子愤怒的原因倒也简单,就是季氏要讨伐颛臾。我充分理解孔子听到季氏要征伐颛臾时的气愤心情,因为在孔子看来,季氏伐颛臾简直无“礼”透了。季氏是私室,只是鲁国的贵族,而颛臾却是周天子所分封的诸侯国,又是鲁国的附庸国,私室的季氏没有讨伐颛臾的理由,连资格都没有。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连诸侯都不是的季氏无论天“有道”还是天“无道”,哪怕天再“无道”,都没有讨伐颛臾的身份,他没有伐颛臾的“礼”分。孔子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礼崩乐坏”,所以一直提倡“克己复礼”,现在季氏跳出来要打颛臾,真是岂有此理,孔子自然生气。但要说到孔子为何如此愤怒,为何羞恼成怒到暴怒的因由,却不能归结到季氏此次的军事动作,因为其时让孔子生气的现象实在太多了,他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情单为季氏此一举动就失态般地暴怒。真正让孔子动气的是他的两个学生,是冉有、季路对季氏伐颛臾的立场,最终催发了老师心中的怒火。  从文字的交代看,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来见老师很可能不是主动向老师通报自己家主的军事动态,而是孔子可能事先已经知道季氏将有举动专门传唤二人回师门接受质询的,因为文章里不是说“冉有、季路见孔子”而是“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既如此,那弟子二人来见时孔子实际上就已经有气了。孔子气在何处呢?他既气季氏行为,更气自己的学生没有阻止住季氏对颛臾动心事。在老师看来,季氏如此无“礼”的举动,作为自己弟子(注意,不是他人弟子)的冉有、季路就应该是那“危则持”“颠则扶”的“相”,就应该是看守“虎兕”、守护“龟玉”者,怎么可能让季氏有攻伐颛臾的念头冒出来呢?冒出来也要力劝回去呀,殊不知孔子的此等推想只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弟子的政治立场简直可以把他气死。  冉有、季路到老师处后,并未直接亮出他们自己的真实立场,只是对老师陈述了“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事实。孔子本来就有气,一看弟子没向自己直接承认失职的错误,就更生气了:“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批评很重,直呼弟子之名后孔子直奔最原则性的问题——季氏明显无“礼”,你们看不到吗?我从孔子的语气中品出了压抑的恼怒,口气十分威严。在老师威严语气逼迫下,冉有猛然意识到这事触及老师的根本立场,内心一下就乱了,慌不择言间作了一句辩白:“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他们没有想到,这样的辩白只会给自己招来更大的训斥。果然,孔子对着他们爆发了,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言辞,连骂带斥又讽刺——你们要没那个能耐,无法尽到责任,干不了、不能干就赶紧拉倒,占着位子关键时候没啥用要你们干什么呢?  或许老师过重的言辞让学生也受了刺激,或许学生想彻底撕破脸皮亮出立场,反正冉有说了一句狠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话之所以够狠,是因为它完全不在孔子苦苦追求的“礼”上说事,它是站在利益立场上说事,这句话公然表明季氏攻伐颛臾是正确的政治选择。这话杀伤力太大了,把孔子刺得暴跳如雷:“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阅读者几可透过纸背看到孔子脸色铁青、咬牙切齿地指着学生的鼻子大骂。老师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苦心教育的弟子居然站在了自己道德立场和道德主张的反面!震惊、失望、伤心,被弟子的背叛重重打击的孔子几近失态,他的愤怒化为言辞如汹涌的巨浪劈头盖脸地砸向两个毕恭毕敬立于面前的弟子:求!君子疾夫……在暴怒的形象背后,我看到一个被社会选择打败的孔子。  孔子是坚忍的,短暂的极度愤怒后我们又看到了他苦口婆心的谆谆告诫,一句“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让我看到伤心至极的孔子迅速收拾心情再行精神导师的职责,一个“也”字透出说不尽的悲凉与执著意。孔子随后说出的就是被后世传诵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代表着孔子的礼乐、仁政思想和精神追求。我真正的疑问正是始于此。  先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均”,早些年很多人把“均”理解成“平均”,这是不对的,康有为《论语注》里说得好:“均,各得其分。”即按不同等级、身份而各有其“分”的分配。这种解释才符合孔子倡导的礼,才是恰当的解释。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这是规矩,也是道德。孔子说,只要我们按规矩办,按照“礼”行事,我们就“不患寡”。“寡”是人口少,在那个时代,只有人群聚居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苛刻的生存条件,一个国家的人口多少注定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存在因素,这从后时代《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人之于国也》章句中也可见端倪,何况在孔子时代?但在孔子看来,“礼”分比人口重要,只要人们按照“礼”做事,人口少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好理解,“贫”是财物少,孔子说我们不担心财物东西少,我们只是担心社会不安定。为什么会有如上的两个担心两个不担心?孔子的答案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一国之内要按礼“分”分配,按礼“分”分配了就没有了财物多与少的问题,因为按“分”你只能得到这么多,国家不担心贫穷,贫穷问题已由“分”解决了;同时孔子认为“礼贵和”,君子可以“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人们如果依“礼”行事,社会就会和谐,社会和谐了,人口少也就无所谓了,这样天下就会安定太平,国家也就没有了倾覆的威胁。不仅如此,“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德就是文道,是相对于武道而言。文是礼乐,武是征伐,孔子反对征伐提倡文德,他甚至说自己是以传文王之文为己任(《论语·子罕》)。孔子说,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顺,那就搞好礼乐吸引他们。现在“由与求”不做职分内的事情,却“谋动干戈于邦内”,而且公然在老师面前亮出与老师截然相反的价值立场,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的精神暗伤可由他的暴怒得出,也可由文中“今由与求也”的一个“也”字揣摩得出。  我的疑问是,孔子如此愤怒是因弟子背叛了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但他的愤怒有逻辑依据吗?“均无贫”,按“分”分配了就消灭了贫穷?物质的贫困就是贫困,并不会因为人人心中有“分”的观念而消解物质的贫困。孔子弟子众多,颜回只有一个。颜回可以安贫乐道,冉有、季路就做不到。孔子还设想着天下人都做得到,这只能是一种无逻辑的道德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无寡”,我知道孔子是想强调社会和谐可以减轻人口少带来的生存困难,但人少就是人少,那个时代人少带来的生存困顿不是社会和谐能根本解决的问题,一直到大约二百年后,梁惠王还在为人口少大伤脑筋。千年来我们都说夫子说得多好啊,实际上我们不得不尴尬地面对一个事实,即孔子“安无倾”的结论是建立在两个无逻辑的先验性结论上。不要说后世,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现世的孔子就遭遇了无比的尴尬,他不得不用愤怒来掩盖自己的悲伤,时间如大河之水一样逝去,如今他的愤怒也只能是个愤怒。  另一个疑问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用现代伦理去审视孔子,“远人”为何要归服于你?你为何要让“远人”归顺自己呢?尤其经不住推敲的是,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我们就要用仁德(礼乐)去感化他,让我们的道德高度与社会的有序状态好到他挖空心思想来。这又是一种无逻辑的设计,这种无逻辑性表现在:你依据什么知道你的道德就是远人的向往?还表现在:你依据什么判定未来就能达到你设计的道德高度?如今,距孔子去世几近二千五百年,其追求的道德境界我们仍在提倡和号召,民本思想和仁政理念仍时时被人提及,二千五百年的道德建设成效如何?社会现实该让我们作何样的反思?我同意李零先生的观点,孔子追求的只是个理儿,但不是个事。  以《季氏将伐颛臾》看孔子,他由事生怨,因人而怒,其根本原因在他的先验性道德设计受到了现实无情的挑战,让他暴怒的“无情”并非别人的逼迫而是自己弟子的背叛。然而,他的愤怒是这么的没有逻辑依据,弟子转身而去留给他道德的背影是多么尴尬的一幅图景。我要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与学生讨论什么?解读他美妙的道德设计蓝图还是他经世济民的卓越理想?其实讨论什么并不重要,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学生尝试着独立思考。在我看来,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质疑比学会接受要有意义得多,没有什么结论是不可以讨论的,只有如此,文本的阅读才有发现的可能,更多的审美体验才有可能发生。  日期:2012-12-12作者:张蛰来源:文汇报
本文档为【愤怒得无逻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清风明月心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1-11-2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