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

举报
开通vip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走进新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小学综合科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段开设的主要综合课程之一。小学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综合课程与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等〕不一样,他们都是融合了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是高度综合的课程。其中?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内容。过去我们国家以分科课程为主,现在强调以综合课程为主,这是符合儿童...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
走进新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小学综合科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段开设的主要综合课程之一。小学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综合课程与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等〕不一样,他们都是融合了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是高度综合的课程。其中?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内容。过去我们国家以分科课程为主,现在强调以综合课程为主,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开展规律和要求的。有研究明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越来越明显地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和人才的综合化,各国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都是为本国培养未来的人才而进展的,因而各个国家在综合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同时我们国家为了改变“智育实德育软〞的现状,更好地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克制形式主义倾向,解决现有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这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尤其是强调解决德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它特别注意让课程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在具体的情景中和活动中去感悟、体验,反对空洞的说教,把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寓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之中。因此设置?品德与生活?这门综合课程就成为这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一、?品德与生活?课程产生的背景1、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现代社会开展的必然选择时代在开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生产、生活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以及生活道德的内涵和外延等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热爱生活,善于营造健康、愉快的自我生活,能够与他人共同生活,积极地、平安地、负责任地、有创造性地参与社会生活,已经成为社会对每一个成员的根本要求,而且这些内容对于个体生存方式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优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帮助儿童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迅猛开展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根本素质:强烈的探究欲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积极合作的态度,丰富的创造性及其实践能力等等。学校课程如何积极的应对,成为教育必须答复的问题。2、设置?品德与生活?这样高度综合的课程是世界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综观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教育尤其是根底教育的开展与变化,无不表现出与时俱进、迎接挑战的改革态势,从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开展的趋势看,我们即可发现:学校课程越来越明显地强调综合性,也越来越强调课程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要重视儿童的情感和品德的形成,要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直接参与体验等。即学校教育既要重视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传授,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更要重视学生良好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3、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符合儿童身心开展的规律,也是小学阶段教育任务的客观要求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根底阶段,一、二年级是根底教育的根底阶段,它对儿童的成长和未来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开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素质和良好的品德及其行为习惯应该从小进展培养。小学低年级的教育要有效促进儿童各个方面的开展,尤其是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促进儿童的道德的开展,就必须使课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开展规律,要注意与学前教育阶段的衔接,也必须强调与早期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小学低年级是儿童由承受学前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过渡的阶段,这种过渡主要是指儿童学习内容的衔接和学习方式的阶段性延续。其中,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活动,儿童的身体不仅能得到良好的发育,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活动中将获得充分的心智开展。活动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不能因其学习环境的改变而中断,活动应贯穿在儿童学习的整个阶段,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因而,在小学低年级开发、设置和实施源自于儿童生活的活动课程将有助于儿童由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胜利过渡。4、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要达成的目标也要求我们必须对德育课程进展改革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在内容上陷入成人化、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灌输、说教。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养成的根本规律,而且使儿童在此方面产生了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事实上,生活是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源泉,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不仅能为儿童的学习注人入极大的乐趣,而且将使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的真切体验中逐渐形成。回归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注重良好个性的养成,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德育课程改革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我国推行的面向21世纪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将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进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等确定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儿童由学前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的胜利过渡,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在原有相关课程的根底上,国家有必要设计、开发一门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于一体的新的课程。可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适应于新时期德育要求和小学低年级教育任务的产物,它充分表现了国家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理念与精神,是国家新的根底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正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教育部在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中明确规定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并于2001年8月成立了?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组,正式开始了这门课程的建设工作。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研制的根本思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研制小组主要由三局部人员组成:有关部门的专家、教职员和原小学生活和社会课题实验组的成员。在课程标准研制组成立大会上,教育部根底教育司的负责同志到会并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研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要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克制形式主义倾向,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有利于解决现有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的现象;三要有利于加强品德教育,要坚持“积极进取,小心论证,精心设计〞的工作方针。课标研制组工作伊始,就进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当今时代小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开展现状进展了问卷调查,对现行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的教学情况进展了调查,同时学习、借鉴了国外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相关资料。研制组工作时间历时5个月,于2002年2月初完成了课程标准的初稿。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基层学校教师意见的根底上,经过教育部的批准,于2002年5月28日正式颁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这门综合课程,其主要意义是:通过综合相关课程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开展,特别是有利于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开展。我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道德不是独立于人的生活之外和游离于人的生活之外的东西,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道德。学生与生活与道德的关系就好比鱼与水的关系,鱼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动物,它与水有着不解的因缘,鱼一旦离开了水就不能生存,就会死亡,所以说脱离生活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学生也不能脱离了生活而习得道德。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应遵循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就意味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活的内在的联系。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纯粹的语文生活、数学生活、艺术生活,也没有纯粹的品德生活。综合课程的设置就是要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社会生活〕的道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等进展有机整合,让学生感受完整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中进展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设计中努力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在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之中,引导学生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开展各种良好的品质。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生活中各种自然、社会因素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综合,也同样是儿童与这种因素的内在联结。让原本具有丰富、多样关联的儿童,原本综合在一起的生活,不为自成体系的课程所分裂,努力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课程形态是本课程设计的最大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以三条轴线来进展设计的,它包括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和儿童与自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以儿童生活的四个维度来进展设计的,它包括健康平安的生活、积极愉快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根本层面,这也是儿童生活的全部内容。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开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也就是说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我们特别应该关注儿童正在进展中的现实生活,没有今天就不会有明天,要为儿童“把握今天的生活、放眼明天的世界〞打下良好的根底。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根本要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主体性在各国的课程改革中都受到了尊重,主要表现在关注学生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开展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因为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必须为学生所理解和承受才能成为学生的课程,在理解的过程中才会产生课程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理解新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照顾了学生的经验,因此该课程能进入学生的视界,能为学生所理解,这样本课程产生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我们对儿童生活的关注,其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学校教育无可否认地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程更要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正在进展中的生活。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让儿童学会营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有爱心、有创意、肯于动脑的生活。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本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力求从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让儿童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课程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是富于童心和童趣的,也是儿童所喜欢和需要的。本课程所倡导的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在生活中开展,在开展中生活,以此实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到达育人的真正目的。我们在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同时,并不排除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这一观点。课程虽然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根底,但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课程所设置的内容是来自儿童的生活并对儿童生活进展过精心摘要和锤炼的内容。同时,重视现实生活经验也并不意味着排除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学习,人要生活就不能排除间接经验的获得。人的认知包括儿童都是遵循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的规律,只不过儿童学习的间接经验是经过系统设计并以课程的形态呈现的,成人并非如此。3、积极引导儿童的开展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的是要尊重儿童,引导儿童的开展。儿童是处在成长过程中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儿童的生活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儿童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等与成人的生活是等价的,因此教育就必须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尊重其个体的独特性。每个儿童无论其性格、能力、文化或家庭背景如何,都享有自己的学习权、参与权、开展权。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就应享受到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这是每一个儿童的根本权利,而保障、尊重并实现这些权利是教育的重要职能。品德与生活过程中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作为课程的根底表现了课程设计中对儿童的尊重。本课程中对儿童的尊重表现了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儿童的尊重不是听之任之,更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允许〞。第二,对儿童的尊重关键在于引导,儿童只有在教育引导下才能不断地开展和提高,他们自身的价值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等诸多关系,都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而到达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等的把握、认识和理解,同时儿童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等也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引导。品德与生活课程努力在积极引导与尊重儿童的内在结合上走出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品德与教育之路,它既扬弃传统的教育不尊重儿童的、不从儿童的实际出发的强行灌输和机械行为约束与训练的做法,也绝不是在重复西文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那种否认价值的引导,而是要求教育者在价值教育中持价值中立的价值相对主义之路。4、寻求内在的统一在以往的品德教育中或是片面强调道德认知,或是片面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割裂了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内在联系,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讲的故事学生认为是在讲别人的事而与已无关,所以不惑动、不受教育,德育课程流于形式,学生的知行不能一致,也不能统一。因此说没有体验性的活动和过程,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就很难到达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找到了比拟好的切入点,即不肢解人的完整的生命表现和心理结构,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呈现,让儿童感到这是真实的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使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和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这一方面是非常突出的。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儿童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将会获得精神体验。学习的结果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获得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就本门课程的性质而言,尤其要关注儿童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在做人的过程中学习做事。5、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设计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课程中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需要儿童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并自己得出结论。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应当是一种能够与学习进展“对话的文本〞,也就是要把儿童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三、?品德与生活?课程设计理念诠释1、生活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在本质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的生动素材。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生活中的许多情境和事件都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含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含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含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因此,道德不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空洞的说教,而是蕴含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感悟和规如此。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事件会使儿童开启思考之门,儿童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思考将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生活是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形成有效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自觉开展道德行为的一种最好途径。因此,以生活为途径对儿童进展思想教育不仅没有淡化或消弱德育的功能,反而极大地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2、品德与生活是儿童的课程人本主义者强调课程不是与儿童相对立的、引起儿童反感或恐惧的课程,而应是能够引发儿童兴趣并能引导儿童自觉成长的课程,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首先都需要使儿童形成强烈的对规如此或标准的情感认同,在此前提下儿童才能真正地将各种规如此内化为素养并转化为自觉行为,任何的规如此与标准不经儿童的情感认同都不可能真正地转化为儿童内存的素养。所以,课程设计应从儿童的情感需要和认知特点出发,使设计出的课程能够真正引发儿童的兴趣,并与儿童自身的生活保持零距离。长期以来,课程设计往往从成人对儿童的需要出发,以成人化的方式设计课程,设计出的课程与儿童的兴趣和认知特点相去甚远,没有儿童生活的实际,远离儿童的生活,这种课程对于儿童来说是没有生气、僵硬、呆板的课程,它不仅会消褪儿童的认知兴趣,更会打击儿童的学习情感,尤其会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相反的作用。基于此,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设计上坚持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尊重儿童权利,使课程对于儿童自身具有意义等原如此,构建了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课程。四、?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分析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重建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其中不同形态的课程整合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这一“亮点〞有两层含义:一是过去单一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及原有中小学教育多数课程内容采取分科课程的局面将得到改变;二是设置综合课程不是要替代分科课程,而是把综合合分科课程作为两种并列的课程形态,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使他们在各个不同教育阶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开展需求,发挥其各自独特的作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门课程的性质是这样定位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根底,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一轮国家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课程综合化是指开发并设置综合课程和实现分科课程自身体系的统整。其中,开发并设置综合课程是实现课程综合化的主要途径。在新的国家课程体系中,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科学、艺术等。在这些综合课程中,品德与生活有着其独特的内涵。1、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课程类型。分科课程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原本一体的知识内容进展分割,使这些内容条理化、结构化,便于专门研究和学习。但是,分科课程却有着自身难以克制的缺乏,它将有机统一的知识和观念人为地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变得片面、狭隘、不完整。为了弥补分科课程的缺乏,同时也为了使学生的素质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人们提出了实现学校课程综合化的主张,并在此根底上开发出了综合课程。那么,什么是综合课程呢?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这种课程通过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的整合,能够使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综合课程的逻辑起点是经验,它在考虑知识内容完整性的同时,不得不关注知识的适用性,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不能像分科课程那样系统和严密。它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它有如下主要功能:一是减少了课程设置中分科的数目,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密切联系生活经验,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把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结起来,突破了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完整图景。这样的知识易于被激活、被调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和活动等学科课程进展高度整合的根底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因而这种课程具有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综合课程有不同的类别,如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等等。相关课程结构比拟松散,侧重于揭示两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比拟和联系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看问题的视野;融合课程如此比相关课程更进了一步,它不仅加强相邻学科的联系,而且旨在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把这些相邻学科的内容揉和在一起,以保证知识专业化与综合化的辨证统一;广域课程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数门相邻学科内容组织在一起。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相比,它更注重与宏观的社会问题的结合,它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突出了学生走向社会将要解决的大局部具体问题的复杂性、整体性和相互关联的性质,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世界、生命和科学的统一性;核心课程与活动课程在综合的方式上真正突破了传统分科课程的学科结构,它们以共同的兴趣、问题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不仅强调知识的综合,而且更强调通过知识的综合到达经验的综合、价值观念的综合,开展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质。2、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有诸多具体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其中,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的课程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属于这种课程的开发形式。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泛指人类的一切行为。尽管学校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界定为教育活动,但活动课程却有着特定而具体的涵义:第一,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或开发模式。根据活动要素并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出的课程被称为活动课程;相对于旨在使学生掌握已成事实或定论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鲜活的直接经验和真切的体验。第二,在课程实施上,活动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并参与的教与学的行为。那种单纯由教师组织并缺少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机械、灌输式的教育教学行为,那种纯粹由学生自行组织并缺少教师参与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学生的个别行为,而非教学行为。上述两种行为都不符合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第三,活动课程所设计并组织开展的活动是学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相对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或机械式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活动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组织与实施都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现场调查、资料调查、实践性活动、参观访问、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等形式。在活动开展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但切忌将这种指导变作包办代替或控制。3、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综合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可以从三个维度进展: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基于社会问题的课程设计和基于学生经验的课程设计。其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的维度开发的,即本课程的主旨在于使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活动获得关于自然、自我和社会的直接经验,特别是形成初步的品德素养和标准的行为习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获得知识或掌握间接经验并非该课程的主旨。小学低年级〔1—2年级〕儿童学习的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儿童的心智开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展。为此,小学低年级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是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的重要组成局部。儿童的现实生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第一,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第二,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有关家庭生活的游戏、学校生活的规如此、班级生活中公约的制定、以保护自然为主题的儿童剧、与小星星的对话等。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课程是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并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鉴于这种课程类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且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和实施,因此将该课程界定为“活动型综合课程〞。五、?品德与生活?课程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根底的,儿童又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的,同时儿童也在以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开展着自己,建构着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可以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的生活交织构本钱课程的根本层面。1、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自近代社会以来,任何关于人的哲学研究都分别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这三个角度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成长和开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课程设计同样需要审视这三对关系,即需要明确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的具体内涵。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设计同样深入思考了这三对关系,并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轴线。首先,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三对关系的交织点或核心是儿童,课程设计以儿童为核心。一般来说,课程设计会在儿童或社会之间分别有所侧重,侧重于社会要求扩果程设计容易无视儿童开展的现实状况,设计出的课程往往是成人化的课程;而侧重于儿童开展的课程设计如此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开展的根本规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设计从儿童成长所面对的三对关系出发,深入把握了此三对关系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充分贯彻了为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其次,三对关系中的每一对关系都有机在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儿童与自我在课程内容中表现为儿童的身体成长、良好习惯和自觉保护环境的初步能力;儿童与社会在课程内容中表现为伦理观念、集体意识、道德观念、社会规如此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参与任何形式的集体活动的能力等。因此以这三对关系作为课程设计的轴线并非随意构设的虚线,而是贯穿课程始终的实线。2、四个层面:健康平安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基于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儿童的生活有多种态度和形式,品德与生活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平安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分别是对儿童生活内容、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要求;同时,此四个儿童生活的层面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联。首先,此四个层面的生活分别对儿童的生活内容和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健康平安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根本要求,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生活态度的根本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自学成才是儿童参与集体生活所应具备的根本态度,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在进展个体生活、参与集体生活和亲近自然活动的主要方式。其次,此四个层面的生活分别有侧重地表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如前所述,品德与生活是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本课程的设计将上述四个层面的生活分别赋予了各有侧重的教育价值。健康平安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根底,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根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开展打下根底。愉快积极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它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开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根底。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儿童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要求,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根底。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的主要目的是在开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加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六、“内容标准〞的理解在内容标准中,是按照四个层面的生活设计的,共有13个方面、41条具体的内容要求。内容标准中“健康平安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穿、整体呈现的,也就是说人的生活是整体的不是割裂的,所以各个层面的生活也应该是整体的。在健康平安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负有责任与创造。因此我们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一〕“内容标准〞的内涵和作用1、内涵⑴“内容标准〞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局部。⑵“内容标准〞规定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对其水平要求的有效限定。⑶“内容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要求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为到达结果而组织活动的线索。在“健康、平安地生活〞中第6条是“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的内容要求,这是课程目标和课程根本理念的具体表现。在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中曾提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真实的道德体验,而且提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开展的。该条内容及目的指向,就是严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表现新课程理念。这条内容提出了学生学生要学习有关四季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初步知识,而重点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其水平要求是到达“学会照顾自己〞,并以此提示围绕这一内容的线索开展活动,以便学生到达预期的行为结果。2、作用⑴它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课程根本理念等都是相对原如此、宏观和上位的,而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具体的依据如此是“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和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课程目标和理念的具体细化,它是科学的、具体的、明确的,是可以分解、可以具体操作的,因而它在标准和指导教材编写及教学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⑵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课程目标,减少实施过程中的落差。“内容标准〞中的各条内容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每条内容都是尽力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一起的。依此编写教材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利用这个平台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到达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内容标准〞来实现,因此它有助于教师实施课程目标,有助于学生到达课程目标的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它也能起到减少落差的保证作用。⑶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起宏观导向和具体指导作用。“内容标准〞在对学习内容进展表述时,不仅说明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且明确反映目的性,这对编写教材、实施教学等都会起到宏观导向作用。内容标准中的每一条细目都提供了可把握、可操作、可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的具体标准,这对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来说,既是标准又是指导。〔二〕“内容标准〞选定的原如此课程标准组成员在研究、选定每一条内容标准的时候,经常会用这样的问题或标准衡量提出的内容标准的具体内容:“我们的公民是否需要这样的素质?〞“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生活吗?〞“低年级学生能承受吗?〞“这样提是否是最根本的标准,难不难?深不深?〞等等,等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逐渐形成了选取内容标准的几项原如此,或者说是选定内容时的指导思想。1、以儿童生活为轴心来选择鲁洁教授在2001年8月27日课标组会上曾提出:“以往无论什么课程都要努力建构一种科学体系,这种体系是要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的,是严密的。但在科学上站得住脚的体系,都往往与儿童的生活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生活中是感受不到的,儿童找不到感觉,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内容对儿童的认识开展虽有一定意义,但对其人格的开展是意义不大的。如果学习没有意义,学生就会产生厌倦。〞这段精辟的论述明确了我们选择内容要从儿童的生活情境出发,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是儿童需要的并乐于学习的。2、按三条轴线、四个方面的根本框架来选择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它承当国家赋予的任务,表现在课程标准之中。“内容标准〞既然是课程标准的一局部,它的选择就要表现课程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的有效落实,就要按课程的根本框架来组织内容。这也渗透着逻辑。当然,如何将生活与逻辑相统一,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有待更加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的问题。3、要符合本年段儿童的身心开展特征生活是广泛的,题材是无限的,我们以生活为轴心,但又不能将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部纳入本课程。因为儿童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选定内容时,要尊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本年段儿童的身心开展牲和承受能力,不仅要注意与幼儿园课程及3—6年级课程的衔接,准确反映本年段的层次要求,而且,还要注意年段内的不同水平要求。4、要充分考虑普适性、根底性和开展性国家课程标准是面向全国的根本适应各类地域和学校,课程目标要使绝大多数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到达。要强调根底性。即选择“做人最根本的〞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内容。同时强调开展性,适度超前,时代性强。5、对综合进来的原有学科内容适当兼顾,有机整合?品德与生活?是高度综合的课程,在新课标形成后,内容已不是原有各科内容的简单相加或拼盘,在选定过程中要考虑适当兼顾,使整合后的新内容能在各科原有根底上有所加强,也就是说新的课程标准不应有学科的痕迹,而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化合物〞和“合金〞。如:“会正确使用简单工具〞就兼顾原来?劳动?课和?综合实践?课的内容。“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就兼顾原来?常识?课的内容。“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是?生活?课的重要内容。“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是原来?思想品德?课低年级的重要内容,等等。研制过程中尽量考虑周全,整合之后,以新的表述方式,放在课程框架的不同方面中,赋予不同的目的,对儿童来说已不是单科的知识,而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6、要考虑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体验等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提倡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要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时机和指导,如果我们确定的内容非常便于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如此将加速这种转变。比方“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方法解决〞、“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等等内容的选择和表述,都会对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7、要考虑分量适中,相对均衡虽然在具体课时上是有弹性的,但由于课时总量还是有限的,儿童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时还要给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开发、创新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分量要适中,不宜过满。另外,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大体均衡,现在每个方面的内容中一般为9—11条具体内容。〔三〕“内容标准〞的特点在上述原如此的指导下,经过精心研制,形成了目前的“内容标准〞,其特点如下:1、较好地表现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表现了本课程的根本理念具体表现在:①突出了学生生活的特点。做到从儿童现实生活情境出发,贴近儿童生活。②突出了综合的特点。不仅将多科内容较好地进展了整合,而且也较好地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生硬,不割裂。③突出了实践活动内容,强化了学生的参与。④突出了积极引导开展的特点。⑤对内容要求的表述,方向性明确,表现用正确价值观引导等等。如:“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这里既有“生活〞,又有“常识〞,也有“品德〞,综合表现为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学到知识,也有情感投入,同时也反映在活动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感受、欣赏大自然的美,初步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2、结构上有创新不少教师反映,“内容标准〞与以往不同,好看好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结构创新予以充分肯定。具体讲这次“内容标准〞是以这样的结构呈现的:以三条轴线为内在结索;以四个方面为外显形式;各方面中的小标题为教育内容归类和教育目的导向;简明的条文呈现学习内容和水平要求;关键词语强调层次。如:知道、了解、认识、熟悉、懂得;喜欢、愿意、亲近、欣赏;学用、会用、能用、能用以解决问题;在成人帮助下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主动尝试、经常做、养成习惯,等等。3、表述方式根本是“组织活动的线索〞本“内容标准〞局部的表述方式,不是学科式的知识点,也不单纯是教育点,它是从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后应到达的行为结果相结合的角度,提示组织活动的线索。4、比拟好操作,便于检测本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因而学习内容及方式就要有利于“动〞。目前“内容标准〞是用了比拟清晰的行为动词和目的指向,增强了可操作性,便于检测。例如:“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展简单的整理和应用。〞这里三个行为动词:“收集〞、“整理〞、“应用〞,动令清楚而且动感弗,“多种方法〞、“简单〞两处也把水平要求表述得十清楚确。这样操作和检测都比拟方便,容易到位。5整体看比拟原如此、比拟概括,简明扼要,眉目清晰,提高了标准效力在以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内容局部都十分详细,力图标准得具体一些。但有些地方过于详细,反而死板,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加强针对性,也限制了创新。现在相对概括,也简明〔根本上一条一条,文字不回行〕,反倒留有自行调整的余地和创造性使用的可能。事实也证明这有助于教材的不同版本形成自己的特色。〔四〕对各项内容条文的具体理解和提示〔注:这局部需要教师按“内容标准〞逐条学习和理解。限于篇幅,在这里只能概括提示。1、健康平安地生活第一方面“健康、平安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根底,设这方面的内容,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开展打下了根底。这局部共11条内容,分别用3个小标题显示内容归类和教育目的的方向性〔其他三个局部中,小标题作用均同于此〕。第1—5条,讲的是各种生活习惯的培养,如作息习惯、做事习惯、饮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等。这里重点提示的是第3条“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要求比原来分科教学时有所提高,目的是培养劳动习惯,行为结果是要求形成能力——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虽说这种能力并不要求太高,但它的指向很清楚,要在经常的活动中、实践中锻炼、家庭责任感、社会公德心的教育之外,更强调的是生活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清洁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健康。第5条“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这里提及的“健康常识〞有较大的伸缩性,各地可酌情而定,后半句是要强调的一个重点,使儿童从小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保障健康。第6—9条讲的是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培养。如能根据天气、季节变化而照顾自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外出活动中的平安意识和平安保障;对坏人、对险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等等。这里应该提示的是条文中对增强意识的要求是潜在的,不言而喻的,而且这里涉及的自我保护意识、自我照顾的意识、平安意识、防范意识、健康意识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在“能力〞的培养和要求上有较大的弹性和层次性。如第7条,字面是“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指导下利用。〞实际上对保健设施的了解和利用的潜台词、指向性是强调健康意识,强调积极锻炼的生活态度,这是具有普适性的。行为结果是强调在成人指导下“利用〞,这里当然是强调“利用〞,但要求并不高,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有较大的弹性。而作为社会公益性设施的利用,作为社区生活资源共享,作为对高质量健康生活的追求,它有一定的超前性、时代性。第10—11条主要是讲在学校生活环境中如何使学生身心健康,增加平安感。2、愉快、积极地生活第二方面“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设这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根底。这里提示的是此局部内容整体上更加强调情感投入,强调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开展儿童健康心理,形成愉快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因而也就更强调实践性、活动性,只有在活动中,在儿童自主参与的活动中,才能有所体验和感受。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第三方面“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要求,设这方面内容,旨在使儿童逐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具有“五爱〞良好品德的公民奠定根底。这里提示大家的是这局部内容较好地表现用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儿童开展。3个小标题下10条内容分别从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遵守社会标准,爱家乡、爱祖国的角度。贯穿了对儿童责任心和爱心的培养。渗透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都有责任感方面的教育。要对同学伙伴、对父母长辈、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对动植物,都要有爱心。另外,此局部涉及了一些内涵较多的条文,如第4条、第5条等在细化时需要注意程度、层次和分量。5、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第四方面“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设这方面的内容,旨在开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这里需要提示的是这一局部最能表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比方第一条,“有好奇心,喜欢提问〞。众所周知,儿童都有好奇心,关键是如何引导儿童将其保存并开展。“喜欢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这里,儿童所提问题的质量和意义并不重要,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提问〞的过程,儿童有这个过程,就能在过程中体验乐趣,保持和开展好奇心。这是得以终身学习的根底,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启蒙。另外,此局部许多条内容涉及转变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更表现素质教育的实践和创新的特点,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关注和引导。多数条目内容会在实际教学中与其他内容配合使用,有机结合,有的可能还会反复使用。〔五〕对学习和使用“内容标准〞局部的几点建议1、要把“内容标准〞放到整个课程标准中去学习理解①防止教学中的实用主义倾向,认为这局部与教学有直接关系,因学习这些内容就可以了,其他局部学不学没关系,这是不行的。②防止孤立研究“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一局部,因而只有了解了全貌才能更好地理解它。2、要正确理解“综合〞、“综合课程〞、“活动型综合课程〞和新课程的建构①防止按“拼盘〞思想来理解综合,在条目中寻找哪儿是生活,哪儿是品德……防止一一对应。②有的条文表现看与原来分科内容相似,但已不是原来意义的上条文,要用整合的观点理解。3、对“内容标准〞几个方面不要割裂地学习和使用四个方面本身没有先后顺序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都不可能按四方面内容和顺序,组成单元,分别施教,而会“打乱〞统一考虑,取其中一条或几条为主,以儿童生活所需重组专题,形成单元。其中有一些条文内涵十分丰富,还会被反复分解或使用。4、力图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的整合目前的“内容标准〞应当说是精心制作的,但事物是开展的,因而课程内容也不要僵死,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的建构和开发的过程,使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有机融合。5、在“细化〞过程中,注意把握程度由于“内容标准〞比拟概括,各地在教材编写或教学实施中肯定会有“细化〞的过程,这里有加强针对性或时代性的问题,有各自的创新问题,注意在“细化〞的过程中把握潜在层次,表现不同重点,不要过量、过难、过深,否如此会违背初衷。七、?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问题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凸显出来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根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试验稿〕?中,第四局部是课程实施建议。在实施建议中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管理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这是我们进展课程实施、评价、管理以及资源开发、教材编写的最重要的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是综合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分科课程是不一样的,与以往我们熟悉的学科课程也是不一样的,在课程实施方面有一些特殊的、新的要求,因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本门课程的实施中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因此在树立正确的观念、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的根底上,要实施正确的教育教学策略。〔一〕通盘设计学年或学期教学活动方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要从实际出发,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要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按课程标准和儿童的需要、地区特点等制订学年或学期教学活动方案,同时要考虑课时安排、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均衡性,更要注意教学活动主题的灵活性,注意各单元之间、单元中各活动之间、学期学年的活动之间,以及本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教学活动方案应与学校的决体工作方案相配合,与班级的具体工作方案相结合,防止活动的简单重复,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制定教学活动方案时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处理好选择地方特色教育内容与课程教育目标的关系问题。②要表现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③要考虑儿童活动过程性的需要。④探究活动的生成性特征。⑤方案性和灵活性是并存的关系。〔二〕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活动1、活动前的准备⑴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品德与生活课程需要教师对儿童有充分的了解,包括了解儿童的特点、根本情况、已有经验、兴趣等;儿童的家庭状况;社区的根本情况等。了解学生心理开展特点和品德形成开展规律,了解不同儿童的不同生活环境,这是教学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和保证,也是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⑵确定活动的主题品德与生活课程主题确实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但是必须是来自儿童实际生活的,必须是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活动的来源可以是儿童自己发现的或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发现或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儿童的在教师有益的引导下产生的问题;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儿童响应的。教学活动的主题可以是教材中提供的,也可以是来自儿童自身的生活,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建议由儿童来选择,也可以是由师生之间共同的话题引发而来的;可以是课堂学习活动延伸引发的主题,也可以是由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引发的主题,也可以是活动内容、方式或地方的资源等方面的延续而引发的主题。主题确实定应考虑到活动的连续性和开展性。除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活动以外,教师可根据地方的特色确定活动的主题,使主题更具有灵活性。在确定主题活动时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内容单一,无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多样性质;二是内容敏杂,学习的要点不清楚,精力分散,难以集中,儿童不能坚持和把活动持续下去。⑶设计具体的主题活动方案主题活动方案是教师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具体表现,活动方案不是限制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圣经〞,而是教师进展具体活动的依据,主题活动方案的内容包括:主题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与各部门的协调与安排〕指导要点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须知事项⑷创设活动环境和条件?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和儿童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对活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利用班级和学校内外的资源,为儿童创设平安、适宜、自由、开放、多样且富有变化性、开展性的活动环境,激发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和活动的欲望。要特别注意人际环境对儿童活动和各方面开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营造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活动气氛。活动环境和条件不要完全封闭在教室⑤里,局限在书本上,要积极开发、利用学校、家庭、地区的教育资源,在实际的生活中开展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创设必要的活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条件。开放、自由、和谐的心理气氛更为重要,教师自身的行为对儿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⑸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在教师指导下以儿童的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活动性课程。儿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开展能力,这是本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也不是“教〞教材的人。教师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为儿童创设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引导儿童投入活动,并在与儿童的共同活动中提供必要且适宜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儿童把活动深入、延续。2、活动的开展与指导①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个以儿童的体验和行为实践为主的课程,它强调的是儿童的活动,特别是活动的过程,因此对活动的过程的指导显得尤为得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指导需遵循以下原如此:a自主性原如此:尊重儿童的自主性,鼓励儿童的创造性,保障儿童的参与权,不宜灌输式地教或命
本文档为【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baibai102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8-0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