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

举报
开通vip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史学概论·笔记整理(一)】[导论]重点:史学概论的性质和内容体系难点:史学概论课程的产生与中外历史学科发展的关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内容。1、何谓“史学概论”?史学概论努力阐明史学研究过程各个阶段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不同特点。(姜义华《从到》,《书林》1985年1期)2、《历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相关争论(2)历史学的结构与史学概论的内容历史学的结构:①历史哲学(理论与方法,是史学的指导部分):A.史学论:关于历史学本身的理论探讨;B.本体论: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探讨;C.认识论: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一)】[导论]重点:史学概论的性质和内容体系难点:史学概论课程的产生与中外历史学科发展的关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内容。1、何谓“史学概论”?史学概论努力阐明史学研究过程各个阶段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不同特点。(姜义华《从<史学要论>到<史学概论>》,《书林》1985年1期)2、《历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相关争论(2)历史学的结构与史学概论的内容历史学的结构:①历史哲学(理论与方法,是史学的指导部分):A.史学论:关于历史学本身的理论探讨;B.本体论: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探讨;C.认识论: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历史客体的理论问题;D.方法论: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问题。②历史重构(复原与解释,是史学的主体部分):A.以时间为顺序的重构——编年、大事记、人物年谱等;B.空间位置——区域史、地方史、国别史等;C.史实内容——各专门史。③历史痕迹(信息与材料,是史学的基础部分):A.心理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留下来的文学材料与信息;B.行为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遗址、遗迹、遗物等;C.遗风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留下来的习俗、传统等。二、“史学概论”的产生与学科地位1、从中外史学史的角度看“史学概论”的产生(1)传统史学的依附经学到近代史学的学科独立(2)西方中世纪史学依附神学到近代史学的理性解放民族国家2、史学观念的转变与历史学的“范式”革命(1)史学概论与史学观念的密切关系(2)历史观与历史学研究的“范式”(革命与近代化)三、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研究状况[第一章]什么是历史?①广义: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②狭义:专指人类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历史学的特性:时序性、整体性、实证性。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纵向观察、横向观察、证据与历史有关的学问:①文字资料:文献学、档案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收藏学;②非文字资料:考古学、文物学、金石学、古器物学、陶瓷学、印章学、古钱币学、古建筑学;③辨伪学、训诂学、考据学一、辨伪学伪书伪事二、校勘学客观原因:水、火、虫、乱主观原因:误、脱、衍、倒三、辑佚学类书四、版本学善本、孤本、殿本、局本、坊刻本、家刻本五、考据学:①外考证:决定某种材料之真伪;②内考证:决定某种材料陈述之真假。六、史料学:①理论史料学:研究、鉴别和运用史料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有意史料(这类史料的原作者大都“有意”想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视听,如:成文的历史着作、回忆录、公开的报道等)和无意史料(这类史料为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政府的文档、军事文件、私人信件、各类文物)。②应用史料学: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史学领域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1)历史学与哲学(2)文学与历史:①文学是认识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过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作家对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判断;②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文学的真实,表现为典型的真实,它是从许多同类的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精粹。毛泽东: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有普遍性——《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文学作品中包含着的历史:A.我们可以从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加深对历史时期、历史现象的理解。B.优秀文学的艺术典型,代之历史记载中那些孤单的历史事实,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更能说明历史、证明历史。C.文学作品中包含大量可以补正史事的历史资料。(《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3)历史学与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物质史料研究人类社会的一门学科。考古学推动了历史科学的发展,考古学为历史学提供了两条基本的研究方法:利用考证实物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文献、实物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4)历史学与地理学。顾颉刚——地理沿革史的重要性。年代、地理、职官、目录——两把钥匙。历史地理学对事项而研究的意义:各民族、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特俗的地理环境、历史地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古代社会生活的原貌、增强历史感。(5)目录学:①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伴随着文化典籍的不断丰富,在长期的目录、工作实践中产生的、文献的丰富性与需求者的特殊针对性二者的矛盾要去目录工作者科学地揭示与有的报导文献,要充分发挥文献的作用,满足读者对文献的需要。②目录学对史学研究的意义:王鸣盛: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深,方能得门而入。陈垣: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着作概括可以了然。(6)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历史学也需要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如光绪之死、拿破仑之死、年代学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交往关系的历史连续性工具:石器→机器能源:柴→煤→石油→新能源精神:口语→文字→印刷术→电脑网络交往:族类→国家→世界历史是人类充满矛盾的活动与成长过程知人论世历史学: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识族类记忆的产生国家记忆与国家认同世界记忆与公众认同历史学作用:①理解国情、资政的作用;②认识人类自己;③通过训练,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能力。[第二章]重点:历史认识的过程与历史认识的多重结构难点:全面理解历史认识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第一节历史认识的过程与结构二、介绍古今中西关于历史认识论的有关学说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适合历史?(1)人们的意识完全能够达到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因而人类就一定能够认识历史,并且比认识自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精确性。(2)历史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地、客观地认识历史,因为历史认识必要要受到人们的立场、方法、心理、价值、伦理、宗教、时空等因素的影响。(3)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人类不能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历史,但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却是在向客观性的认识逼近。认识是主体收集客观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主体是有生命的物体,是行为的主导者和实行者。生物主体具有行为的需要和行为的能力,行为是生物主体的日常生活方式。客体是同主体处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关系中的事物、现象、环境、矛盾和问题,是具有多种属性和规定的认识对象,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客体具有质量、价值、意识、运动、时间、空间、数量的属性和规定,是质量、价值、意识、空间、数量组成的统一整体。三、考察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讨论历史认识主体、客体、中介的关系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事实属于过去,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的。把过去与现在,也就是说,把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历史事实统一起来则是历史学家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历史学家必须克服历史事件间距所造成的主观偏见和曲解,要超越“现在”的障碍以达到客观的历史事实。历史认识是主体、客体、中介的三者能动统一。历史实际的特点:客观性,不可再现性历史实际的客观实在:历史实际是已经发生了事变、过程,它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能更改的既定存在。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历史中介的特征:历史实际的遗留和副产品;选择性:王子与平民;客观性;中介性历史中介:历史研究只能通过目击者的记录来叙述以往的史事,因此,与对现在的了解相反,对过去的了解必然是“间接”的。然而除了前代留下的史料可供我们思索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能使时光流转。历史资料的种类:历史文献等文字资料;遗迹、遗物;非物质文化;口述历史、传说、风俗等。史料传承与解读:假定过去是A、对过去的所有记载是B、流传下来的记载是C、流传下来且能被解读的记载D、既流传下来又能被解读且能被史学家搜集到的史料是E,则A>B>C>D>E。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主体意识的社会性:传统的科学方法讨论一向寻求这样的规则的集合,它将允许任何遵守规则个人产生可靠的知识。相反,我一向寻求这样的规则的集合,它将允许任何遵守规则的个人产生可靠的知识。相反,我一向坚持的却是:虽然科学是由个人来研究的它却本质上是集体的产物,不提及产生它的那些集体,它的特殊的效力和它怎样发展起来的方式都不会被理解。——库恩主体意识结构与个性:哲学观点;政治立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哲学观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历史资料所固有的残缺性、不完善性决定历史认识不能达到绝对真理。恩格斯: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善的,而谁要以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衡量它,他职能证明他自己的无知与荒谬。——《反杜林论》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历史与编年史:死的历史;活的历史。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也论证了作为过去经验之重演的历史学。[第二节历史认识的感性、知性与理性认知过程]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感知、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形象性。内容是:现象“知性”,德文原文Verstand,也经常被译为“理智”或“悟性”。康德把“知性”了解为主体对感知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关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处理,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认识能力。黑格尔则指出了知性思维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同一性、坚定性、明确性、分离性等特征。由此知性开始被理解为具有某种主动的品格。知性思维作为认识辩证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基本环节和相对的独立阶段。理性:①意思和感性相对,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物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其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内容是:事物的本质。一、人类社会整体历史认识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过程1、感性阶段:历史认识者满足于亲身经历或口耳相传事实的记述,历史资料基本上是一鳞半爪的流水账式的片段记录,历史实际只显示了若干个别的表象的方面。即“原始的历史”。2、知性阶段:人们对历史已不再满足于先前的感性直观的了解,而要求比较完整地了解历史沿革的全过程,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历史作出价值判断,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获得鉴戒,即“反省的历史”。3、理性阶段:历史资料比之先前范围大大扩展;要对历史的内在联系、内在规律深入的了解。即“哲学的历史”;“科学历史学”。二、具体历史事实被认知的过程1、感性阶段:从相互矛盾的各种历史资料中清洗出一个个历史事实。2、知性阶段:集合相关的若干被清洗出来的历史事实,以复原历史过程。3、理性阶段:透过历史事实与历史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内在规律,提高人们在历史所提供的现实基础上创造新的生活的自觉性。三、历史认识与“范式”之间的关系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是指特定的理念、观念体系,它包括世界观、信念、理论、方法、仪器等等。它给科学家提供了他们可信赖的观念和实用工具,使科学研究成为一种高度自觉的理性活动,但同时又把人的思路限制在一定的方向上[第三节历史思维的方式与范围]科学性:历史学家在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持对事实的忠实,并力求用曾在自然科学与其他科学中成功地运用的方法去发现联络各种事实的因果律。艺术性:历史学家对他所叙述的事实和他所描写的人物应该怀有感情,应当用丰富的想象力将事实像一出戏似地构成一个统一体,再用十分个人化的优美文体表现出来,以便使历史认识成为广大的非历史学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史料分析:项庄舞剑(一)形象思维: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有情感的具体而生动的活动,是活生生的各个个人、各种群体在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进行具体的活动;没有形象思维,历史认识将无法再现历史过程,认识历史的本质特征;有助于一般成员接受;但不能虚构。(二)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过程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它与形象思维不同,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也叫抽象思维。(三)直觉思维:灵感、顿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陈寅恪被困香港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何兆武文革被斗与《资治通鉴》。二、微观、中观、宏观的历史考察。(一)微观研究是将个别的历史事件和情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就事论事弄清事实真相为自己的任务。(二)中观研究是将一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根据时间、空间、内容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外部联系为自己的任务。(三)宏观研究将历史发展的全局和整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根据时间、空间、内容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外部联系作为自己的任务。“信”观念的演变。[第四节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一、历史认识真理的相对性1、人们的历史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永恒真理、绝对真理,这首先决定于人们自身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认识的主观性。这种情况贯穿历史研究工作的始终。(1)选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关注的选题,每个学派、每个学者所关注的选题也不相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2)搜集与清理历史资料。(3)复原历史过程,对历史演变作出解释,探寻历史过程的内部联系与客观规律,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以一定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等,均受到认识者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思维方法、个人素质乃至时代风尚、群众情绪、个人或集体利益因素的制约。(4)历史资料所固有的残缺性、不完整性决定历史认识不能达到绝对真理。(5)历史实际自身的未完成性也决定了人们的历史认识不能达到绝对真理。坚决反对否认历史认识真理性的观点:①历史是人人装扮的小姑娘;②历史是不可知的。(1)人的主观能动性固然会使认识活动带有来自主观方面的各种局限,但同时又会给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接近客观真理带来强大的动力。历史认识活动不能脱离历史资料,历史资料的客观性限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活动走向主观主义。历史认识活动既是一项个人的认识活动,又是一种社会的认识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的认识活动,各种不同的个人认识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可以克服人们所难以避免的主观局限性,使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获得保障。(2)事物本身就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对立统一。历史实际从它的全部影响和作用的延伸来讲,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历史实际之所以成为历史,又正是它已经完成。因此,人们便有可能通过有限的认识去把握历史实际。历史实际本身在发展,但人自身的认识能力也在提高。对于历史的认识尽管有许多困难,但集合整个认识群体、整个社会考察,人们正在人情越来越多的历史实际问题。二、历史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卡尔纳普《哲学与逻辑句法》把真理分为两种类型:一、综合真理(归纳);二、分析真理(演绎)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认为真理的发现是人们充分发挥自己主体能动作用的结果。科学研究就是人们通过自由创作、自由猜测、自由想象,提出一个个假说,然后设法尽其所能反复地检查它们,设法推翻它们,找到它们不能成立的事实,淘汰掉这些已被证伪的假说,而保留那些尚未被证伪的假说。即使经受住了各种证伪,这种假说也不能被认为已经达到了真理,充其量只能说它们具有较大的似真性,逐步趋向于真理。1、历史资料方面的检验重要史料是否缺漏:史料种类;史料考证、诠释。例如着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名着《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记忆》史料上的不足。2、科学认识总体方面真理越辩越明;卓有建树的新成就,经过争论、交流,会为群体所承认;反之,就会为群体所鄙弃、淘汰。3、社会实践方面的间接检验股市预测测不准定理历史遗留问题( 高考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语文高考下定义高考日语答题卡模板高考688高频词汇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 与科举)马克思:人类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社会活化石摩尔根《古代社会》井田制[第三章史学方法论]重点:各种具体历史方法的掌握难点:如何理解“史无定法”、借鉴其他社会科学方法时的“历史学立场”[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一般方法]研究历史的方法,是通向历史认识、揭示历史本质的桥梁和手段,它以特定的历史认识论为旨归,通过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手段去完成对历史及其本质的认识。还原历史事实,解释历史进程历史事实的双重含义: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何为“史料学”,概括地说,史料学就是关于搜集、分析和运用史料的知识方法和某些领域具体的史料研究。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它只能通过对史料的解读重现历史实际。从根本上说,史学研究的水平取决于占有史料和分析运用史料的水平,因此史料学是历史学的核心。二、史料的种类:1.文字史料;2.实物史料;3.口传史料1、文字史料:(1)经、史、子、集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2)档案类。档案分公、私两种。公家档案: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国家档案制度,凡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便记载下来,由专门机构加以保管。如周朝的“天府”;汉代的“兰台”“东观”;唐朝“国史馆”;宋、元的“架阁库”;明朝的“皇史宬”;清朝的“内阁大库”。私家档案:如私人信札、笔记、谱牒、契约、账簿、商号、文书等(3)地方志类。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我国历来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广,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区志。总志是全国性的方志,如战国时的《禹贡》、《山海经》,清朝时的《一统志》;地区志极为丰富,省、府、州、郡、县一般都各有其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4)甲骨和金石铭文类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人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以商周青铜器为主。它们都是研究商周时代的珍贵史料,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和《卜辞通纂》总汇了甲骨金文资料。石刻铭文包括石经、造像、墓志、记事碑等,以记事碑的史料价值最高,它往往记录了不见经传的重要史实。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的《大秦景教流行最高碑》;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吐蕃赞普建的《唐蕃会盟碑》。(5)外国人着述类。外国人有关中国历史的记载中不乏颇有价值者。如《马可波罗游记》、波斯人拉施特的《蒙古史》,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朝鲜的《李朝密录》对研究前清的历史很有帮助,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国外的交往日益频繁,外国人关于中国的论述也越来越多,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2、实物史料(1)现存之实物:村落、住宅、祠堂、寺观、宫殿、纪念碑、道路、古家具等。(2)地下之遗存:遗物;古器物。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提出了“二重证据法”。3、口传史料:历史传说、民间史诗、乡风民俗、俚语、杂耍、庙会、法事等司马迁与非文字史料:《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三、史料的搜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傅斯年)文献检索+田野考察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1)字典、词典类;(2)为搜集史料指引线索的目录、索引类;(3)类书等史料汇编;(4)网络检索:中国期刊网;四库全书全文检索2、分类搜集法梁启超:“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若干事比而视之,则一时代的状况可以跳跃表现”(《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梁启超在考察古代中西交通的道路和学术文化相互影响时,曾运用了这个方法。3、追踪搜寻法此法指的是研究者为搜求某事史料而览读某书时,发现某书提到与该项史事密切相关的另一些史事,或在注引中提到了与该项史事有关的另一些书名或篇名,便追踪寻读有关的史着,循此一直到未见新的踪迹方休。例如,为搜求有关屈原的史实,读《史记·屈原列传》,得知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司徒,并与张仪的活动有关,便追踪寻读有关楚怀王和张仪的史书。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史料的搜集按照目的性与时空性,不外两种情况:一是在确定选题后,即遵循题目对号入座地搜集专门史料,希冀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史料的搜集问题;另一种是立足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长远目标,广泛搜集与此有关的各种史料。后一种即属经常性地搜集史料,它需日积月累,甚至要穷毕生之力。5、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口述史学方法也是搜集史料的基本方法之一。《史记》内容丰富、生动,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来倍感亲切,这与司马迁注意实地调查、来访,占有丰富史料不无关系。至于研究近现代史,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调查、采访尤其重要。四、史料的整理1、按时间先后的整理。在完成史料的分类整理后,还应当进行史料的分节,即把每一族的史料,以其所表示的史实之前后,加以再编排。如此一来,所突出的便不仅是史料的性质,而且也是它们依次发展的过程了。在实践分节的时候,种种问题就会突出出来:有若干条史料完全雷同;有若干条史料稍有差异;有若干条史料截然相反。对于这些史料,我们又要加以类集,使它们各为一群。凡雷同者要找出它们的先后关系,舍弃后者;凡稍有差异或截然相反的史料,要进行一番考证和辨伪,找出它们所以差异或相反的原因,清除讹误的部分。2、按空间方位进行整理。即根据历史运动的空间范围和活动区域来安排史料。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把古代社会分为二十三个“文明区域”。3、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即把从各种书中搜集来的史料,不依其来源,而以其性质加以类别。例如先立定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类,然后把各种来源不同的史料,分别归纳到这三个类别之中。而经济一类,可再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又可再分为土地的所有关系、耕种方法、技术、水利、地租、赋役等等。这样,大类之中再分小类,小类之中再分更小的类别,一直分到不可再分为止。经过这样的层次分门别类,既显出了史料的一致性,又显出了它们的特殊性。五、史料的鉴别1.史料鉴别的重要性批判的历史学:最天真的警察也知道,取证不能仅仅以人们的证词为依据,尽管他对考证的理论一窍不通。同样,人们也早就知道,不可盲目地轻信所有的史料。鉴别史料的原则:鉴别史料之误者或伪者,其最直接之法,则为举出一极有力之反证。2、史料鉴别的方法: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句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对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1)史书的鉴别:在我国汗牛充栋的古文献中,有不少伪书。如仅据近人张心澂在《伪书通考》中的统计,伪书计有经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伪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容全伪者,如《孔子家语》《鬼谷子》;有部分伪者,如《列子》《竹书纪年》;有内容不全为伪而书名伪或书名、着者全为伪者,如《春秋左氏传》》《商君书》;也有内容虽真,但时代为伪者等。伪书的出现,使史料真假难辨,是非不清,这些都为研究者征引史料带来了种种问题,不能不加以注意。胡应麟《四部真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伪书的利用:真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应客观地衡量伪书的价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其可取的一面。(2)史书的校勘所谓校勘,就是校对勘误的意思,指用不同古书版本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某一本书进行校对勘误,目的在于校订古书中存在的字辞、语句上的错误。在校勘时,“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曰雠”。(刘向:《别录》)所以,校勘也被称为“校雠”。校勘基本依据有三:“善本”“它书”与“他人意见”。“校法四例”:陈垣在《元典章校补释例》中提出:①对校法;②本校法;③他校法;④理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决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吴缜之《新唐书纠谬》,汪辉祖之《元史本证》,即用此证。他校法,丁国钧之《晋书校文》,岑刻之《旧唐书校勘记》。(3)伪书的产生与史实的考证历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史事与历史事实之间经常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背离,出现伪事。伪事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主要的根据在于史学家的历史观和所处的阶级、社会地位的局限性,使他在史料的曲射、记载的方法和史事的评价上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利益倾向折射到历史记述之中,因而其中掺杂了各种偏见和歪曲。史家着述旨趣、品德、学识等方面也与伪事的产生有直接关系。此外,因传闻异词、史籍难稽和记忆失真,将文学形象的艺术真实误认为历史真实等,也会造成伪事的产生。求源法:考证史事。就要追寻事情的来源。一般说来,同样内容的事情,就要有选择的用时代最早的记载。相对来说,原始史料比较准确,史事比较真实;以后辗转传抄的第二、三手资料,容易出错,史事也因而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牟润孙《励耕书屋问学记》)证法:本证又称内证,即是指利用某一书内部的资料发现问题,求得证据,以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②旁证法:即利用本书以外的资料作为依据,对某一史事加以他证或补证,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考据中当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如果一个历史论断只有一项证据支持,而没有旁证,则该论断不能成立。③反证法:即举出有力的反证,以判断是非。④理证法:前代史事未必皆有记载,或原本有记载而现代亡佚或销毁,或找不到任何证据,需要以学理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这就是理证法。梁启超又称之为“高度的推论法”,主要是正确运用逻辑推理,达到考证出史实真伪的目的。[第二节历史过程的分析与解释]一、计量史学1、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量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在西方着述中往往被称为QuantitativwMethodofHistory。2、兴起背景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一些西方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开始比较系统地运用统计学方法考察经济运动和某些社会现象的演变趋势。到19世纪,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史的着作已日渐增多。不过,所有这一切还说不上系统地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至多只能是它的滥觞,因为当时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方法,更没有在史学界形成一股潮流。3、诞生:1955年法国年鉴学派通过举行的第10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及其前后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使他们的“新史学”主张赢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尊重,以至在西方史坛上逐渐取代了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以上层人物和政治事件为中心的、以叙事为主要写史体裁的西方传统史学长期占据的主导地位。可以说,年鉴学派倡导的新史学本身就包含着计量史学的内容,或者说,它的研究纲领本身呼唤着计量史学方法的诞生。在美国,一般认为康拉德和迈耶在1958年4月出刊的《政治经济学杂志》第66卷上发表的《南北战争前的奴隶制经济》一文,是美国“新经济史学”宣告问世的一个标志;而“新经济史学”又被称为“计量经济史学”;后者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计量史学”的另一个称呼。4、计量史学研究举例①勒·杜瓦·拉杜里《15至18世纪的朗格多克农民》;②康拉德和迈耶的《南北战争前的奴隶制经济》;③福格尔《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④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5、功用(1)计量史学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的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予以确证,或加以修改,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这些都对历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研究实践表明,计量史学方法在帮助历史研究者探寻普通群众的历史和普通群众的动向,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轨迹和深层奥秘方面,以及探讨经济、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趋势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也拓宽了史料的来源。(3)促进经济史(包括农业史、工业史、商业史)、社会史(包括人口史、家庭史、妇女史)和心态史、政治史等史学领域,向以研究现实社会为主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软科学接近和交汇。有利于促进历史问题的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的互相配合和衔接。6、局限性(1)计量史学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只涉及历史现象中量的方面,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并不能代替全部历史研究。对人的心理和思想研究,计量史学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精神的东西很难用数量关系来精确地加以概括。另外,计量化的方法在解答“什么”和“如何”的问题上是成功的,但在“为什么”的问题上往往不那么得心应手。(2)计量史学不能单独应用,必须同其他的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如果单纯依靠计量方法,就会把丰富和生动的历史变成一堆枯燥无味的公式,妨碍历史学家表现才华,降低历史着作的可读性。已经有许多历史学家开始职责计量史学把历史学家变成了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工人,破坏了历史学的社会效益。所以,70年代中期以后,在西方出现了所谓“叙事史复兴”这本身就是对计量史学的一种反动。(3)计量史学还存在大量尚未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比较突出的技术问题是研究成果的不可检验性。二、历史心理学(心态史学)1、定义:西方历史心理学(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进程和社会集团或历史人物的行为,对各种历史现象做出心理学上解释的一种新的史学方法。2、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当地西方心态史学方法的产生,是以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历史研究为开端的。3、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1)意识、潜意识(无意识、前意识);(2)本我、自我、超我;(3)性本能;(4)梦的解释。4、历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查阅文书、档案和文献材料,特别是“传记”、“日记”、“回忆录”、“谈话记录”以及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物着述。(2)利用口传史料,特别是利用亲自调查采访来的当事人或亲见者的口述资料(3)从童年时代起跟踪观察的系统分析。(4)问卷分析法。(5)梦的分析方法。5、历史心理学的实践及其局限重要实践:①弗洛伊德,1910年,《列昂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记忆》;②埃里克森,1958年,《青年路德——对精神分析与历史学的研究》;主要局限:第一,历史心理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说坚持自己的普遍性,不论何时何地都适用,它是“非历史的”。此外,在对人物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往往在幼年与成年之间进行推论上的跳跃,缺乏对中间的变化的分析。第二,与弗洛伊德相比,埃里克森等人无疑更加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精神分析解释的基本方式是取决于对一个中心或核心问题的发现,认为一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出自这个中心或核心问题,仍没有摆脱心理因素决定论。6、历史心理学的新趋向。(1)由“心理因素决定论”向“外在环境决定论”转变。(2)方法论的突破。即不再仅仅是将心理学理论作为史学方法,而把历史上的心理现象本身作为研究对象。(3)社会学对心理史学的渗透。强调不是心理驱力决定外在现实,而是外在现实决定心理状态。(4)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史学中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认知模式会影响和决定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三、口述史学(一)口述史学方法兴起的背景1、定义:简单地说,口述史学就是搜集、传播口述史料,并以此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方法。2、口述史学兴起的背景:口述史学方法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学方法诞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并于60、70年代在西欧及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二)现代西方口述史学的发展及其原因1、发展状况(1)1938年,内文斯在《通往历史之路》一书的前言中提出:要建立一个机构,它来系统地搜集和记录口头传说和近60年内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诸方面着名的美国人士的回忆。(2)40年代中,在美国先后成立了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森林史协会和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3)到60年代末期,随着一些新的口述研究项目的完成,口述历史着作也越来越多。同时,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增加,并在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协会——美国口述史协会,并出版《口述历史通讯》(70年代初更名为《口述历史评论》)。在美国的影响下,口述史学在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以及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也发展起来。2、发展的原因: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普通民众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日益明显及其社会地位的上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把目光从那些曾被认为集中体现着“理性”和“文明”的水平的精英人物身上,转移到历史舞台上日益显示出强大作用的民众身上。再者,由于社会状况的发展而导致的历史学功能的变化,也为口述史学方法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历史学要实现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实,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就必须突破传统史学的狭隘领地,加强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史、家庭史、社区史、风俗史、心态史等新的领域的开发和研究。而口述史学方法恰好能为这些史学新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持,因为它能够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为史学家提供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练习。第三,社会学领域中对口述方法的应用,对口述史学方法的复兴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为现代口述史学家提供了一个范型。此外,录音技术的进步和录音设备在数量、质量和功能方面的进步,也为口述史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方便条件。(三)口述史学的实践。1、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心灵上的沟通;2、访谈对象选择中的反差(A.权力、地位,上、中、下;B.年龄结构,老、中、青、少;C.性别结构,男、女;D.文化结构,高、中、低);3、时间造成的困境;4、对研究者严格、高难的要求。(四)口述史学方法的功用与缺陷1、功用:首先,口述史学对普通民众的研究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的偏见,使历史学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过程。第二,口述史学对普通民众的研究可以增强普通民众的主体意识,从而有助于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实现。2、主要缺陷:口述史学方法在运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这一方法是建立在人们对以往情况回忆的基础之上的,而回忆的情况往往是难以保证准确的,这里既有因年代久远,记忆不清而出现的失实,也有回忆者因自己的立场、观点所导致的偏颇,如果将这样的口述材料不加分析地运用于历史着作,那将导致历史着作与历史事实的背离,口述史学方法的优势、功用将无从谈起。四、历史人类学勒高夫《新史学》(1989年)历史学的人类学化与人类学的历史学化时间与过程:空间与结构文献解读:田野体验。五、跨学科研究——历史学研究的新趋向1、史学与哲学、文学、艺术、考古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性、政治学及自然科学的关系2、跨学科研究是历史学方法创新的必然[第三节历史的比较研究]1、概念:历史比较研究是通过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复杂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历史本质,从而探寻历史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史学方法。2、兴起:历史比较研究在专业学科里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并得到承认,是从法国着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布洛克在1928年发表《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比较史学的理论。他认为历史比较研究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象之间要有一定的类似性,二是要有一定的共同点。而且自己率先在这方面做出了比较重要的贡献,因而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比较史学之父”。当代英国着名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因此提出:“如果我们把比较史学说成是历史研究未来最有前途的趋势之一,恐怕没有什么过错。”(《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81页)3、举例:王国斌《转变中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1997);彭慕兰《大分流》(2000)4、功用:(1)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探求统一性与特殊性。(2)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3)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历史学本身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5、历史比较研究应注意的问题(1)可比性原则: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时,必须具备共同的基础或联系。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的基础或联系就不能进行比较,可比性是进行历史比较的先决条件。如何坚持可比性原则:第一,用来作历史比较研究的,必须是在社会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经过两个以上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二,要符合各类历史比较研究法的要求,如就类型比较而言,所比较的事物,或同一类型中或同一层次上。第三,要把所比较的事物放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具体的比较。(2)防止机械类比:徐继畲《瀛环志略》中写到:“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陈)胜、(吴)广,割据雄于曹(操)、刘(备),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乎天下为公,骏骏乎三代之遗意。”(3)历史比较类型: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4)历史比较的运用程序:第一步,确定可比性主题;第二部,分别比较可比项各方面的特点、过程与根本属性;第三步,综合研究材料,比较异同,“同中求异”,“异种求同”;第四步,提出命题假设;第五步,验证假设,通过比较,说明所提出的新理论的真实性、科学性。【史学概论·笔记整理(二)】[第四章历史实际的本体论探究]重点: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史学中的地位难点:理解抽象的历史观念与具体的历史认识之间的关系一、关于历史哲学一般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主要是对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作本体论的专门研究,即从成千上万条线索和人类具有无限性的记忆中捕捉人类历史的本质,探索历史实际的本质及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1、历史哲学历史哲学一词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着名思想家伏尔泰最早应用的,他指的是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只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理解。近、现代的历史哲学一词,一般多用于专指西方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至于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则一般通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在唯心主义方面,历史哲学一词的涵义和内容,也随着科学观念和哲学观念的变化而经历长期不断的演变,大体上是要回答两个问题:(一)历史演变的规律或规划是什么?(二)历史知识或理解的性质是什么?思辨的历史哲学主要地是回答第一个问题;分析的历史哲学主要地是回答第二个问题。“历史哲学”的论争主要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解释:一种将历史实际解释为具有超验性的神或绝对理念的显现过程;一种将历史实际解释为由自然主义的一般法则所决定。克罗齐:“历史哲学”和历史决定论只有否定自己才能成为历史。什么是历史决定论?按照波普尔的定义,“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对历史作出预言作为它的基本目标,认为通过发现历史中潜在的节奏、模式、规律或趋向,便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便能预言历史事件的进程。凡是有这种观点的各种社会哲学,统称为历史决定论”。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趋势历史哲学——有时亦称作“元历史学”——现在显然已经不受历史学家(神学家除外)的宠爱。如果说当代历史研究的趋势中却是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的话,那就是历史学家摈弃了历史哲学。他们认为历史哲学同他们的研究工作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毫无关系。——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反对历史哲学者及其理由历史学的特征与其说是对规律或概括化的兴趣,还不如说是对实际的、单一的或特定的事件的兴趣。——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历史学)归根到底,唯一的、不可逆转的变化,根据定义是不容许有规律的,这是由于它不能再现。——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导论》历史哲学的转向分析的历史哲学就把研究的重点从解释历史事实的性质转移到解释历史知识的性质上面来,即把重点从历史的形而上学的研究转移到对历史知识论的研究上面来。历史记录乃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表述方式,人们又是通过历史记录而认识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事实的,因此,分析派所面对的问题就更多地乃是历史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的什么,更多地乃是人们怎样在认识历史的运动,而不再是历史自身是怎样运动的。对于分析的历史哲学来说,更重要得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对历史本身的探讨和解释,而是对历史学的探讨和解释。历史哲学之用1、对于历史实际的本质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直接关系着人们基于历史认识能够在社会实践和人类历史总运动中获得多大程度上的自由。2、人类历史本体之谜仍然吸引着历史学家与哲学家去解决。3、思维、想象的训练。4、何兆武:“低头拉车”与“抬头看路”。二、东方对历史本质的探索1、诸子百家,儒、道、法;2、经今文学:儒学与阴阳五行、谶纬思想的结合;3、经古文学;4、理学:儒学与佛家及道家思想相汇合;5、经学的重新分化;6、西方史学观念的传入及影响。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后来的挂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等,都是以阴阳五行为实现基干。“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但却陷入了历史循环论。三科九旨:存三统: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张三世:孔子,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异内外: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存三统:统,即天统夏代以寅月为正月(农历正月),“天统,气始通化物,物见萌达,其色黑。”商代以丑月为正月(农历十二月),“天统,气始蜕化物,物萌芽,其色白。”周代以子月为正月(农历十一月),“天统,气始施化物,物始动,其色赤。”改正朔、易服色张三世:孔子,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何休(东汉),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魏源,太古、衰世、乱世;康有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杜佑《通典》: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刑、州郡、边防九门宋明理学的历史观:朱熹:存天理,遏人欲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既是指自然万物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朱熹更把天理视同三纲五常,升格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由此推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理”的获得:“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所谓“格”,用二程的话来说,就是“格犹穷也”,即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源,朱熹进一步将“物”确定为天理、人伦、圣言、世故。“致”就是求得、获取的意思,“理”就是事务的本质,他们眼里的“天理”。如何格物呢?就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功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心学则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将良知视为天理。“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李贽:1.人应是平等的。“人见其有贵有贱,有高有下,而不知其致之一也,曷尝有所谓高下贵贱哉?”2.否定禁欲主义。“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3.矛盾永恒存在。“天下万物皆生于二,不生于一。”王夫之:“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顾炎武:重实证;经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章太炎运用进化论观点揭示历史发展的过程梁启超“史界革命”:《中国史叙论》《新史学》旧史学有“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能因袭而不能创作”。1.叙述进化之现象;2.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3.叙人种之发达与其竞争。三、西方对历史本质的探索(一)古希腊、罗马对历史的人本主义认识(1)人文主义:它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毫无疑问,它承认有一种神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严格受到限制的。神明对于人事的发展并没有他们自己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他们对于人类只是赐予成功或者宣判失败。也就蕴含着历史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是作为人类意志的直接结果而发生的,并且有某个人是要对它直接负责的,要看它是好事还是坏事而对他加以赞赏或谴责。(2)实质主义:历史学不能解释一个行动者是怎样产生的或经历过任何性质上的变化;因为行动者既是一个实质,就永远不可能也永远不可能经历任何性质上的变化。正如希腊人所指出,权力并没有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它不过表明他早就是哪一种人。(二)西方中世纪的“神圣历史”原罪;除上帝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中世纪的史学观念及其成就历史过程并不是人类的目的,而是上帝的目的的实践。启示的历史。忽视人类行为的具体细节。(“人间之城”——“上帝之城”)普遍的历史:在上帝眼里,人人平等,历史过程在任何地方和一切时间都属于同样的性质,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同一整体的一部分。公元纪年方法历史分期与划时代:圣父统治时期——圣子统治时期——圣灵统治时期(三)近代西方对历史本质的思考1.维柯(新科学);2.孔多赛;3.赫尔德;4.康德;5.黑格尔;6.霍尔巴赫;7.孔德;8.斯宾塞《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学的一些原则》: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神的阶段、英雄时代、人的世纪维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只是还没有完全摆脱循环论),把人类历史的进步归结为人性理性的升扬过程,这比基督教神学宣扬的上帝意志支配历史进程的观点是一大进步。但是,他无法论证“人的本性”或“人们关于人的需要或利益的共同理性”又是由什么力量推动着发展的,所以最终还是不得不倒退回去求助于“神的谕示”。孔多赛:法国数学家、革命家、哲学家,他关于人类能够无限地完善自身的进步观念对19世纪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具有极大影响。在学术上,他曾努力把概率论引入社会历史研究,企图使之成为一门新科学;在政治上,他主张自由和宽容,废除人身依附制。大革命期间他属于吉伦特派,受到罗伯斯庇尔政权的迫害,在逃亡途中被捕入狱,不久即死在狱中。他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主张历史发展具有统一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赫尔德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他在德国十八世纪文学复兴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也影响了“狂飙及跃进时代”的兴起和浪漫主义文学。赫尔德本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史学思想则影响了二十世纪历史学家布列锡格、史宾格勒等人的历史观点。《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他认为历史是复杂的,反对以统一的模式来解释历史,也不赞成以当前的道德文化立场去批判过去。他认为历史最本质的特征乃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显示出的个别特征,而不是人性的普遍特征的显现。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从纷坛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探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它把人类社会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诗的时代”(人类的童年时代);“散文时代”(人类的青壮年时期);“哲学时代”(人类的成熟时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历史理性批判《历史理性批判》世界公民观点秩序的普遍历史观念(1784)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1784)评赫尔德《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1784)人类历史起源臆测(1785)万物的终结(1794)永久和平论(1795)重提这个问题:人类是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的吗(1797)论通常的说法:这个理论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1793)世界公民观点下的普遍历史观念:①人类历史是隐秘的自然计划的实施;②自然的最终目的只能是文化;③历史是由恶向善的进步;④恶劣的情欲是历史发展的动力;⑤真正的公民社会是拥有自由和法律的暴力人类的行为,却正如任何别的自然事件一样,总是为普遍的自然规律所决定,历史学是从事于叙述这些表现的;不管它们的原因可能是多么的隐蔽,但历史学却能使人希望;当它考察人类意志自由的作用的整体时,它可以揭示出它们有一种合乎规律的进程,并且就以这种方式而把从个别主体上看来显然杂乱无章的东西,在全体的物种上却能够认为是人类原始的秉赋之不断前进的、虽则是漫长的发展。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展所采用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但仅以这种对抗性终将成为人类合法秩序的原因为限。这里的
本文档为【史学概论·笔记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4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拉丁
阅读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3-28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