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 六 有教无类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 六 有教无类

举报
开通vip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 六 有教无类六 有教无类 对应学生用书P25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无愠色(yùn)      2.弑(shì)      3.不悱不发(fěi) 4.一隅(yú)      5.罔(wǎnɡ)      6.殆(dài) 7.如切如磋(cuō) 二、通假字 1.于吾言无所不说        通悦,高兴 2.其斯之谓与          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 1.中人以上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2.至于他邦 古义: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  六  有教无类
六 有教无类 对应学生用书P25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无愠色(yùn)      2.弑(shì)      3.不悱不发(fěi) 4.一隅(yú)      5.罔(wǎnɡ)      6.殆(dài) 7.如切如磋(cuō) 二、通假字 1.于吾言无所不说        通悦,高兴 2.其斯之谓与          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 1.中人以上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2.至于他邦 古义: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素以为绚兮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四、一词多义 1.类 2.殆 3.故 4.违 5.与 6.之 五、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1.求也退,故进之        进:使……前进 2.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使……后退 3.三已之,无愠色          已:使……停止 (二)意动用法 未若贫而乐          乐:以……为乐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回也非助我者也          (“……者也”表判断) 2.起予者商也          (“……者……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1.必以(之)告新令尹         (省略代词“之”) 2.(此大夫)犹吾大夫崔子也      (省略主语“此大夫”) (三)宾语前置句 1.其斯之谓与          (“斯”作宾语,前置) 2.素以为绚兮         (“素”作“以”的宾语,前置) [课文·译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对应学生用书P26 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评析] 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孔子认为,人的智力天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大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贡献。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评析] 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次去教他。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今天的教学过程仍可以加以借鉴。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评析] 只知学习却不会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知思考却不知学习就很危险。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问题1] 选文3中,孔子对子路与冉有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 子路为人鲁莽,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退缩,孔子让其大胆实践。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运用。 [问题2] 选文4中,孔子认为如何看待“忠”和“清”? [明确] 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是不够的。 [问题3] 选文5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明确] 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启发,体现了孔子“启发点化”的教育思想。 [问题4] 选文7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什么关系? [明确] 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人们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对应学生用书P27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语上(yǔ)      愠色(yùn)      令尹(yǐn) B.弑君(shì)      十乘(chén)      不悱(fěi) C.一隅(yú)      则罔(wǎng)      则殆(dài) D.无谄(chǎn)      切磋(chuō)      笑倩(qiàn) 解析:A项,语:yù;B项,乘:shènɡ;D项,蹉:cuō。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予者商也        (站起来) B.弃而违之          (违反) 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类推) D.由也兼人,故退之     (后退) 解析:A项,“起”,启发;B项,“违”,离开;D项,“退”,使……后退。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之”,指代错误的一项是(  ) A.三已之,无愠色          (代令尹子文) B.闻斯行之          (代听到的话) C.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代马) D.由也兼人,故退之     (代由) 解析:C项中“弃”的对象是马,“违”的对象是齐国。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B.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C.思而不学则殆 D.求也退,故进之 解析:A、B、C三项中无活用现象,D项中“进”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推进。 答案:D 5.对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 ④起予者商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②句均为宾语前置句,③④句均为判断句。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10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  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斯行诸         诸:兼词“之乎” B.赤也惑          惑:迷惑 C.违之          违:违反 D.之一邦         之:动词,到 解析:“违之”的“违”是“离开”之意。 答案:C 7.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①与②中“如”与“何”构成固定词组,意思为“怎么样”。③中“而”为顺承连词,就。④中“而”为转折连词,却。 答案:A 8.下列句中加点词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B.三已之,无愠色 C.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D.赤也惑,敢问 解析:C项中“至于”意为“到”;现代汉语中,作介词,表示另提一事,或作副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答案:C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B.孔子对令尹子文与陈文子的做法给予了否定。 C.孔子认为,为人“忠”与“清”都还不能称得上“仁”。 D.孔子这里所说的“仁”,不仅包括“忠”与“清”,还包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等方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B项中孔子对二人的做法并未完全否定,只是说他们还达不到“仁”的境界。 答案:B 10.选文第1则,对自己学生的同一问题,孔子做了不同的回答,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同一问题作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这反映了孔子对每一个学生十分熟悉,也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学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这里,他希望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分冒进,而要进退适中。也反映了孔子在教育上因材施教的教育特点。
本文档为【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 六 有教无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2-20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