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举报
开通vip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端。人们为了不断地适应环境,以使生活更美好,每时每刻都在努力地探索和认识周围的世界。这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到天体宇宙,小到具体事物,无不始于感觉和知觉。感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感知觉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它们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本章将介绍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以及如何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整合而形成事物的完整映像,尤其突出了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以感觉为前提,二者一同构成了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的基本原理。 本章教学目标: 1、掌...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端。人们为了不断地适应环境,以使生活更美好,每时每刻都在努力地探索和认识周围的世界。这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到天体宇宙,小到具体事物,无不始于感觉和知觉。感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感知觉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它们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本章将介绍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以及如何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整合而形成事物的完整映像,尤其突出了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以感觉为前提,二者一同构成了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的基本原理。 本章教学目标: 1、掌握感知觉的概念、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了解感知觉的分类; 3、理解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概念、关系及分类; 4、掌握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5、理解知觉的四种基本特征; 6、掌握观察力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本章教学重难点: 1、感知觉的关系;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3、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 4、观察力的培养。 本章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 1、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有许多个别属性,当这些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时,就在大脑中引起相应的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如苹果:其颜色、形状、大小、味道就是它的个别属性。我们说它是红的、圆的,很大、很香、很甜。这就是其分别作用于我们眼、鼻、舌感官所产生的反映。 2、意义 (1)感觉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基础,是心理现象的开端。 (2)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是认识的基本途径 (3)感觉对人类的认识及维持正常的心理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3、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面对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或者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从感觉的对象与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即反映着不依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从感觉的形式和表现来看,它又是主观的。即在一定的人身上形成、表现和存在着,受到主体的个性、经验、知识及身体素质的影响。如常人能分辨的黑色有2-3种,染色专家则能分辨40-60种;熟练的屠夫能够准确地割下顾客所需要的各种分量的猪肉;音乐家对不同音阶的区别。 (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引起感觉刺激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外部感觉是指接受身体外部刺激并反映它们属性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等。内部感觉是指接受身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它们属性的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感觉的测量 感觉的测量是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心理内容的量的说明,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人体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反映感觉的灵敏程度。感受性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不同的人对相同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如相同的温度或气温,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暖和。 (2)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同。如一个人听力很好,视力很差。 (3)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对相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同。如感冒时嗅觉的感受性下降;熬夜之后视力会下降。 (4)所有人的感受性总是在一定范围之内,这与人的感受器的特征有关。如听力,次声波和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到。 感受性是个心理量,可以用数量来表示大小。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感觉阈限分为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每种感觉的产生都必须要有适宜的刺激。若刺激太弱,无法产生感觉,相反,刺激过强,感觉遭到破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强度)就是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受器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呈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限越低,即能引起感觉所需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即对刺激就越敏感。反之亦然。对人体的感受器来说,绝对感受性是很高的。尤其是视、听觉。瓦维洛夫的实验证明,只要有2-8个光能量子落在视网膜上,人的眼睛便能看到它。我们能在空气透明度较好的完全黑暗中看到27公里距离的一支点燃的蜡烛;听觉器官在安静条件下能听到6公尺以外一只表的嘀嗒声;嗅觉器官能嗅到一滴香水弥散在三个房间中;味觉器官能尝到4500克水中的一匙糖;触感受器能感觉到距离一公分高的一只蜜蜂的翅膀落在脸颊上(据Calanter,1962)。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区别出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也就是说,在可感觉的刺激范围内,感觉随同类刺激强度的增减而发生变化。但刺激强度变化幅度过小则不能被感觉到,这被感觉到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就是最小可觉差,即差别感觉阈限。对它的感觉能力就是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仍成反比关系。韦伯定律认为,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被机体感觉到的刺激强度变化量与原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来表示是K=△I/I,△I是刺激强度的变化量,I是原刺激强度,K是韦伯分数,每一种感觉的K值均为一个常数。例如:在举重实验中,原刺激强度是100克,增加1克或2克则感觉器官察觉不到101、102克与100克的重量差别;当增加3克到103克时就能感觉到100克与103克之间有重量差别了;如果原刺激量为200克,则需增加6克才有重量觉差;若是300克,则要增加9克。依次类推,举重的韦伯分数K就为3/100。不同种类的感觉,K值不同,对视觉器官来讲K值大约为1/100,听觉器官K值大约是1/10,触觉器官大约是1/30。 (二)感觉阈限测量 传统心理物理学对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极限法、平均误差法、恒定刺激法和信号检测论。 三、感受性的变化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顺序不同或感受器的各个部分所受的刺激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一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其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有以下几种现象: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一般地讲,各种感觉器官都容易发生感觉适应。视觉适应可分成明适应、暗适应两种。从亮处到暗处,最初一片漆黑,什么看不见,过一会儿就能看到一些东西,这是视觉的暗适应,这是感受性提高的缘故。反之,若在暗处呆久了,突然到了强光照射的地方,最初很耀眼,看不清外界的东西,稍后才能逐步看清东西,这是视觉的明适应,它使视觉感受性降低。平时生活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适应现象;“背着娃娃找娃娃”是触压觉适应;入“热水浴久不觉其烫”是温觉适应。一般地讲,除视觉的暗适应是提高感受性外,其他的感觉适应现象均是降低感受器的感受性。人们总依靠感受性的变化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人与环境保持平衡,便于生活和工作。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先后)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同时对比,“月明星稀,无月星繁”就是同时对比。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就产生先后对比现象,如:吃了糖后再吃水果,会觉得水果酸,吃了苦药后再喝白开水,觉得白开水也甜。 感觉融合    圆规的两只脚尖距离到达一定距离就只有一点的感觉,这是肤觉融合;炒菜时盐放咸了,可以放点糖或醋融合;在色盘上红色与黄色相邻的中间部分有橙色感,这是视觉融合现象。 感觉掩蔽    感觉掩蔽现象以听觉掩蔽多见一些,如老师上课的大声讲解掩盖教室里的其他声响;医生注射时用棉签拭摸针尖注射附近的皮肤,有暂时的止痛效果,这是肤觉掩蔽。生活中,胖一点人穿深色和竖条的衣服就可以在视觉上产生掩蔽效果。 2、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它主要发生在不同感受器同时受到刺激的时候。有增敏和干扰现象。如,视觉在噪音的影响下,对颜色的感受性降低,而在微弱的乐音的影响下对颜色的感受性增高。前者是听觉对视觉的干扰现象,后者是增敏现象。同样地,视觉在清香的气味影响下感受性提高,而在浓烈的气味影响下感受性降低,听觉在微光(绿光)的刺激下感受性提高,而在强光(红光)的刺激下感受性降低。 联觉也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表现。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发生时容易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色彩视觉还有冷、暖、进、退色调之分,音乐工作者听到音乐声的同时能产生相应的视觉形象,而优美的音乐可以充当麻醉剂,还可引起味觉,增进食欲。 另外,在不同感觉间还有相互代偿的作有。如瞎子的视、听、嗅、触摸觉发达,上肤残缺后,下肤功能异常活跃,这是由于大脑皮层不同区域机能相互代偿的原因。 (二)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它是由于神经的后作用而发生的,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如注视电灯几秒钟,闭上眼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与电灯相仿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就是正后像。再将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在白色背景上出现黑色的形象,因与正后像相反,故叫负后像。颜色视觉的后像一般都是负后像。视觉后像暂留的时间约0.1秒,但延续时间长短与刺激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刺激强度大,作用的时间长,则后像的延续时间也长。视觉后像引起闪光融合现象,闪光融合是指继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使人们及到一种融合的感觉。如,市民生活中用的荧光灯每秒闪动50次,由于视觉的暂留作用——后像,我们才看到连续不断而均匀的灯光。电影放映就是利用视觉后像和闪光融合的原理。 (三)实践训练对提高感受性的作用 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例如,一些染色工人能分辨30-40种黑色的色度,而一般人只能分辨3-4种;熟练的磨床工人能看到0.0005毫米的空隙,而一般人只能看到0.1毫米的空隙;钢琴家能够辨别两个相邻琴键之间的20-30个中间音,而一般人只能辨别两个中间音。某些感觉能力有缺陷的人,可通过发展另外一些感觉能力而得到补偿。如盲人的听觉与触摸觉,嗅觉能力比一般人发达,可以“以耳代目”,“以鼻代目”,“以手代目”。天生的盲人由于后天的实践磨练,其拇指指尖内的触觉感受器、触觉小体的数目比一般人多很多。可见,实践活动或专门训练可以改善人们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器的结构和提高它们的能力。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二)感知觉的关系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但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整合个别信息,并根据个体的知识经验来解释信息。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认识阶段。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十分紧密,人们总是以感觉和知觉共同反映客观事物的,很少产生孤立单纯的感觉。例如,我们平时看到的总是白色的衣服,红色的苹果,绿色的树木,而不是只见到与具体事物分离开的单纯的颜色。因而,感觉与知觉常常被连在一起,统称为感知觉。 (三)知觉的分类 1、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和触知觉等。 2、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它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物体知觉是关于事和物的知觉。具体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对物体的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等。通过人的视觉、触摸觉、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产生的。如对地球,宇宙,上下左右,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如对年、月、日、时、分、秒、朝代、时代、世纪、纪元等时间的知觉。时间知觉依赖于一定的参考系,通过一定的媒介来间接进行的。首先是根据自然界的周期变化来知觉时间的。四季更替是一年,太阳东升西落是一天,月亮阴晴圆缺是一月。这些周期出现的自然现象,为我们估计时间提供了客观依据。其次,依据有机体内部的各种生物节律来知觉时间,人体内的生物节律活动叫生物钟。比如,消化系统从吃到饿一般是四——六个小时,觉醒与睡眠每个周期是24小时等。最直接而精确的知觉时间是以计时工具知觉时间。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如对行云,流水,飞禽,走兽,汽车行进,飞机飞行等世界上万事万物运动的知觉。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到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物体的参考系、观察者的运动状态等来进行的。 3、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体的正误,可以把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幻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错觉现象很多,一般有: (1)视错觉。下图列举了视错觉的几个典型例子,其产生的原因是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2)形重错觉。这是由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错觉。如“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错觉,是以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的缘故。对不同体积而重量相等的物体,人们总认为体积大者为轻,体积小者为重。 (3)运动错觉。当注视下图中的圆盘慢慢转动20秒后,这圆盘似乎随转动方向不同而在放大或缩小。 4、时间错觉。时间有时因心情、兴趣不同而产生一种如“光阴似箭”,“度日如年”的错觉。 5、方位错觉。在不熟悉的地方乘火车时,火车出发时向北行驶,过了一段时间后,即使火车向南行驶,人也觉得火车是在向北开。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例如,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在这个意义上,知觉的选择性是一个迅速地从背景中选出对象的过程。知觉的选择性反映了心理活动的能动性。 1、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1)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依从于两个条件: ①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知觉的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小,知觉对对象的选择,就越困难。 ②注意的选择作用。当注意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就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就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知觉的对象便发生了新的变化。 (2)知觉中的对象和背景是相对的、可以互换的。一定条件下,对象可以变成背景,背景也可以变成对象。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互相转换在双关图中表现最为明显。如下图: (3)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还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①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例如用粉笔在黑板上和白墙上画上同样的○,它的物理特性并没有变化,但我们看起来黑板上的○清楚分明,墙壁上的○模糊不清。 ②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个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例如白纸上的灰色和黑纸上的灰色。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知觉的背景中区分出对象来并不困难。但是在对象和背景纷繁复杂的一些情况下,要迅速地知觉出对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觉的选择性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刺激物的强度大,对比明显,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2)对象的运动。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如街上行驶的车辆、月夜里的流星、闪耀的警灯等,都容易被知觉到。 (3)对象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排列有规律。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排列有规律的一组刺激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如作业本上书写工整规范,排列整齐的汉字或英文单词比杂乱、潦草的单词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4)知觉者主观方面的因素。如经验、情绪、动机、需要、性格等。在扑天盖地的广告中,球迷对球迅,病号对药品广告容易注意。 (二)知觉的整体性 客观事物是由许多属性和部分组成的。但是人在知觉事物时,并不把事物感知为一个个孤立的部分,而是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整体性。如下图,容易知觉为是一个长方形和四个椭圆形。 知觉的整体性还与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当知觉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相似以及具有连续对称、闭合等特点时,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家对知觉的整体性做过很多研究,总结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如下几条: 1、接近因素。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如下图1中的黑色小圆点容易被看成是一个整体。 2、相似因素。在其它方面的特点相同的条件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做一个整体。如下图2中所示虽然各圆点的距离相同,但是容易将黑色圆点或白色圆点分别看成是五组。 3、完整倾向因素。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现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如下图3中三组图形都有缺口,但都被看成是完好图形。闭合仅是完整倾向的特例。 4、好图形因素。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图形,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如下图4中容易把黑色图形看成是一个整体。 5、好的连续因素。组成一个连续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如下图5中容易看成是ac和bd两条曲线相交。 6、共同命运因素。这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说的。向着相同方向变化倾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是一个整体。如下图6中由于增加了箭头表示运动方向,看到的整体便不同于图6A中接近因素所产生的整体知觉。 7、定势因素。定势是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先前知觉的组织形式会对紧接着的知觉产生相同的影响。在下图7中,从左向右看ABC三行的圆点后,再接着看D行,很容易把D行也看成是成对的,其实D行并不是两两接近的。 8、经验因素。除上述因素外,过去经验是知觉整体化的重要因素。如下图8,学过外语的人很容易把它看成是“W”和“M”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知觉当前事物,并用词来标志对象的意义。知觉的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同样一幅画,成人和孩子的感知就不同。成人不但能了解画的寓意和内容,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看到儿童忽略的细节。因此,知识经验在知觉的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就越能迅速地说出事物的名称,同时也就意味着把它归入到人们所熟悉的一类事物之中。 知觉的理解性和个体的知识经验、实践经历、言语指导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并会对同一个事物表现出不同的知觉结果。如下图:处在中间的图形b是一张两歧图,既可以看成是一张妇女的面孔,也可以看成是一位萨克斯管吹奏者,左右两侧的图是没有歧义的。图a容易被看成是一位萨克斯管吹奏者,图c容易被看成是一张妇女的面孔。同样的刺激,受不同知识经验的影响,可以直觉为不同的内容。如果先看a图,再看b图,往往会知觉为一位萨克斯管吹奏者,如果先看c图,再看b图,往往会知觉为一张妇女的面孔。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知觉恒常性的产生也是由过去经验对当前的知觉起纠正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在: (1)亮度恒常性。物体的亮度取决于它的反射率,反射率大的看起来亮,反之则暗。煤和石灰反射率不同,看石灰总比煤块亮。若把石灰放在暗处,把煤块放到亮的地方,人们还是认定石灰要比煤块亮。这种不受外界照射条件的影响,仍保持对物体亮度知觉的稳定特性就是亮度知觉的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从光学原理来说,离我们远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要比离我们近的同样物体形成的像小。但当我们向离我们远的物体走近时,并不觉得这个物体越来越大。这种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变化时人的知觉仍不变的特性,就是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3)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例如,一个钟表从正面看是圆的,从斜面看是椭圆的,从正侧面看是长方形的(但必须标出时针),但我们总觉得它是圆的。人们的形状知觉,并不随视网膜上的投影角度改变而有不同的特性,就是形状知觉的恒常性。如下图所示: (4)颜色的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耀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例如用不太饱和的黄光照射蓝色色盘,我们看到的不是灰色,而是一种饱和度较小的蓝色。同样,用红光照射白色的物体,我们看到的物体表面不是红色,而是红光照射下的白色。正如室内的家具在不同灯光照射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一样,这就是颜色恒常性。 (5)声音的恒常性。飞机飞得很高时的声音很小,可能比蚊子在耳边飞的声音还要小,但我们主观上总觉得飞机的声音比蚊子飞的声音大得多,这是声音的恒常性。 第三节  观  察 一、观察的含义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作为有意知觉,开时进行时就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按照目的与计划要求去组织并实施自己的知觉活动。同时在观察过程中,始终要有思维和语言的参与,并对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观察离不开思维,所以有人把观察称为“思维着的知觉”。 (二)观察的特征 1、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目的性是关于个体是否善于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以达到自己所确定的观察目的。一般来说,观察的目的越明确与具体,观察的过程就越迅速,效果就越明显。 2、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是指个体在观察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知觉客观事物。
本文档为【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2-17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