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琴乐之道及其现代传承

谈琴乐之道及其现代传承

举报
开通vip

谈琴乐之道及其现代传承谈琴乐之道及其现代传承夫琴者,闲邪复性,乐道忘忧之器也。三代之贤,自天子至于士,莫不好之。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古琴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文明达到了高度同构的地步,具有超越一般乐器的内涵,被称为道器,乃天子所御、修身理性之具,上古先贤将琴之创制上推至中华人文初祖伏羲概也同源于此。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道家、佛家发展出了各自独具特色的琴道,又莫不追求天人合一、真善美相统一的精神理想。一、去邪正心、移风易俗的礼乐之道儒家讲礼乐,乐的核心代表就是琴。...

谈琴乐之道及其现代传承
谈琴乐之道及其现代传承夫琴者,闲邪复性,乐道忘忧之器也。三代之贤,自天子至于士,莫不好之。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古琴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文明达到了高度同构的地步,具有超越一般乐器的内涵,被称为道器,乃天子所御、修身理性之具,上古先贤将琴之创制上推至中华人文初祖伏羲概也同源于此。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道家、佛家发展出了各自独具特色的琴道,又莫不追求天人合一、真善美相统一的精神理想。一、去邪正心、移风易俗的礼乐之道儒家讲礼乐,乐的核心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就是琴。琴之道在儒家首先在正心,去邪淫。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琴者,禁也。禁邪归正,以和人心。琴道之由来与天地万物相通,与人间政事人事相合,所以圣人君子借它来纳正禁邪、宣情理性、养心去欲。命琴为禁,说的是琴之功能,防范人心人格流于卑鄙僻邪。置琴、抚琴、听琴都要合乎礼法,抚琴讲究的是宣和情志的身法、指法、心法,由此才能进入秒指希声的古琴境界。《五知斋琴谱上古琴论》言:琴者禁也,禁邪僻而防淫佚。引仁义而归正道。所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忘形合虚,凝神太和。自古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然则琴之妙道,岂小技也哉?而以艺视琴道者,则非矣!琴者禁也是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由禁之功能而达养心之目的。桓谭《新论》曰:琴者禁也,古圣贤玩琴以养心,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故谓之操;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左传乐节百事》曰: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蝕心也。可见,是否合乎礼法是儒家音乐审美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音声上的表现即是中正平和。《左传昭公元年》曰: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蝕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耳也。意思是,使人心平静和悦的音乐就是中声,否则便是淫声。后来荀子提出了中和,中和与平和成为儒家琴道主要的审美标准。《乐论》曰: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中和,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关于中和的审美标准,宋代范仲淹提倡清厉而静,和润而远,反对妙指美声,巧以相尚元代陈敏子有言姑以琴之为曲,举其气象之大概,善之至者,莫如中和。明代徐上瀛则提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瑏瑠,凡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瑏瑡,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瑏瑢。儒家琴曲之以五声音阶为主,亦与儒家中和之琴道有一定的关系。《史记乐书》中还将琴之五声,与人的五脏和五种情感道德境界联系起来: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其余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__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中正平和之音的判断标准为思无邪,思无邪是正乐的标准。《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主张诗要求表现真性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诗所以言志也,歌所以永言也,声所以依永也,律所以和声也。而邪和正的标准是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思无邪亦为乐之内容而言,是乐为善的准则,无邪就是礼,就是合于礼、止于礼。琴以正心、去邪、合于礼在先,而后修身理性,通过掌握客观规律而达游于艺的自由,塑造完美人格和高尚内心,成于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成于乐,即是通过艺而进入到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最高理想和实现人格的全面完整,也即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其次,儒家礼乐之琴道讲求社会功能与审美感兴过程的直接关联。《史记乐书》以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为前提,具体地将五音与政治相比列: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葇鏓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乐声之正与淫、有法与否关系到国家兴亡,这是儒家传统乐论的重要观点。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说: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这也是古琴被誉为中国传统乐器八音之首的缘故,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士人弦歌的乐器,而被赋予了相关国家社稷的社会意义。《新论琴道》曰:琴七丝,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朱长文《琴史》曰:故君子之学于琴者,宜正心以审法,审法以察音。瑏瑠琴乐是与现实的政治、社会、伦理、道德相应的表征,琴之道足以涵摄天地鬼神、四海合德之道,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瑏瑡。正源自琴道与政道、天道之关联,儒家尤重乐以载道,导德宣情,重视琴乐在政治、社会、伦理教化上的功能。《荀子乐论》曰: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儒家礼乐之琴道,在于正心、去欲;修身、理性;进而教化天下,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琴乐上崇尚中正平和之音。二、顺应自然、声无哀乐的天乐之道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奏之圜丘而天神下,奏之方泽而地癨上,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在道家看来,乐的本质即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乐的本体与天同一,也就是与自然同一,与宇宙万有的规律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虽与《乐记》中大乐与天地同和很相似,因为天地阴阳、群生万物本来是和谐的,所以音乐如果能体现天地阴阳、群生万物本有的和谐,也就自然会产生所谓移风易俗的作用。然而,阮籍所言及的是乐的本体和天地万物之性的本体不是去邪正心而达到的天地人和,儒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密切关联于人伦道德秩序,乐需要美人伦,完善人格修养,乐美教化,移风易俗;他强调的乐之本性是,和自然,顺应宇宙自有之道:故八音有本体,五声有自然,其同物者以大小相君。有自然故不可乱,大小相君故可得而平也。若夫空桑之琴,云和之瑟,孤竹之管,泗滨之磬,其物皆调和淳均者,声相宜也。故必有常处。以大小相君,应黄钟之气,故必有常数。有常处,故其器贵重;有常数,故其制不妄。贵重,故可得以事神;不妄,故可得以化人。其物系天地之象,故不可妄造;其凡似远物之音,故不可妄易。《雅》《颂》有分,故人神不杂;节会有数,故曲折不乱;周旋有度,故俯仰不惑;歌咏有主,故言语不悖。导之以善,绥之以和,守之以衷,持之以久,散其群,比其文,扶其夭,助其寿,使去风俗之偏习,归圣王之大化。也就是说,音乐的八音、五声皆来源于自然的本体。阮籍认为,因为音声来源于自然,才不错乱;由于声音大小相次,井然有序的,因而能达到和谐。出于自然而不可错乱,所以有常处,即有不可错置的各自相宜的位置;大小相次而达到和谐,所以有常数,即不能随意改变的大小。有常处和常数,就能不妄,当然也就体现了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天然和谐,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这段论述的重点,在于对乐的本体的自然的统一性,以及与这种统一性相关的人类社会的统一性的强调。自然一体、万物一体是乐能够或追求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不存在纷争,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人与万物之间的纷争,一切生命都能得到充分健全的发展,这是阮籍,也是道家讲求的万物为一的和的境界。出于这种和之本的乐,即阮籍所说: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表现在声音上则: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阮籍以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来说明乐的感染力和美,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进而说明自然一体、万物一体的乐的最高境界超越了善恶是非的区分与对立,人与人之间没有物欲私利的纷争。乐如果可以把人引入平淡无味,去除纷争,则百物自乐。因此,阮籍解释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在于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阮籍之后,嵇康明确提出了声无哀乐的主张,认为乐的本体即是超于哀乐的精神上的和的境界,强调和追求精神上的无限与自由;精神之和同天地、自然不可分,以和为乐的本质,目的不在教化而在养生;和与自然的关系从伦理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升华为精神自由和完满人格的实现与宇宙大道相统一的关系。在《琴赋》的序言中,嵇康清楚地说明了他以超哀乐的和为乐的本体的思想:余少好音声,长而踀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原)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故缀叙所怀,以为之赋。此中言物有盛衰,而此不变,就是《声无哀乐论》中的出于自然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的和。平和的精神就是音乐的善。道自然无为,平和而无哀乐,道所赋予的人的本性也恬淡平和,不倾向于哀,也不倾向于乐。平和的精神既符合人的本性,也合乎道的本性,平和是自然,不平和则不是自然。所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是音乐基本功能,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要使人心顺应自然无为之道、恬淡平和之理,处于无哀无乐的状态,保持平和的本性,这样的心情流露出来,成为气,表现于声,成为心、理、气、声相和谐之乐,这个乐就是真善美的结合,亦可以解释乐之为体以心为主。嵇康声无哀乐论中至高境界的乐,即出于应物而不累于物的精神上的平和,能毫不勉强地去除一切有害于养生的物欲和享受,故可达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之逍遥。道家将乐的本质归为天地之体,万物之性,即自然宇宙之道,强调超于哀乐的精神上的和的境界,追求无为与逍遥,与天地精神合而为一,故和雅和清淡一直是古琴音乐的审美情趣,风格上崇尚恬逸、闲适、虚静、深微、幽远,其至极之处,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道家之至乐是无尽、无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的声音质素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所以道家琴声音淡、声稀,琴意得之于弦外,言有尽而意无穷,最理想的音乐莫非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琴乐。
本文档为【谈琴乐之道及其现代传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言言无悔一生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1-10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