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举报
开通vip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1.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汇总1.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 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 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9.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10.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劳动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11.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段性依然存在。在近代西方国家,教育的世俗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1)重视早起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发展学前教育,实施早期教育、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目前,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13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年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  (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1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1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15.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7.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18.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19.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20.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21.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环境是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条件,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切勿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因此教育要遵循长善救失原则;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23.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25.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哪些内容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和统帅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基础作用;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起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26.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7.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8.小学教师专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9.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差异,可以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30.简述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31.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联觉效应;  (4)感觉后效。  32.简述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3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思维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34.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35.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36.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37.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38.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区别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具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  (2)联系  情绪是感情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情绪受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  39.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40.简述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持性;  (4)意志的自制性。  4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42.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43.简述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2)多血质,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3)粘液质,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自制力强、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4)抑郁质,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44.简述印象形成效应包括哪些内容  (1)社会刻板效应;  (2)晕轮效应;  (3)首因效应;  (4)近因效应;  (5)投射效应。  45.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鲁纳等;  (2)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3)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等。  46.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究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47.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1)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的发展要与学生个体发展交织在一起;  (4)科学文化知识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  48.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49.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50.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  (2)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得出结论;  (7)撰写成文。51.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行动研究;  (5)教育叙事研究;  (6)个案法。  52.文献检索的方法  (1)顺查法;  (2)逆查法;  (3)引文查找法;  (4)综合查找法。  53.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延迟模仿。  (2)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守恒、去中心、可逆。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抽象、推理、假设、反思。  54.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具体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3-6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55.简述学习过程的几个阶段  (1)理解阶段;  (2)保持阶段;  (3)迁移和运用阶段。  56.简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57.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8.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意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59.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60.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已不把准则堪称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罚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61.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62.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63.良好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6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65.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的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66.小学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  (2)课外和校外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4)团体活动与集会活动;  (5)班主任工作。  67.简述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指导实践法;  (4)情感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68.简述美育的功能  (1)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2)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3)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艺术性价值;  (4)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  69.简述美育的实施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4)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  70.简述美育的实施途径  (1)教师指导法;  (2)欣赏法;  (3)活动法和实践法。  71.简述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72.简述心理辅导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有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体辅导的方法。  73.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1)家访;  (2)班级家长会;  (3)家长学校;  (4)家长沙龙;  (5)家长委员会。  74.简述如何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5.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6.简述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  (5)冷处理原则。  77.简述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78.简述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  (2)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  (3)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班级普通的一员。  79.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80.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与总结。81.简述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多渠道地及时获得各种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5)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82.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形式的多样性;  (4)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  (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83.简述教学目标的内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84.简述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85.教学的基本任务  (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它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86.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洁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87.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间接性)  ①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 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② 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互动性)  ①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②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④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③ 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防止两种倾向。  88.简述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89.简述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演示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实验法。  90.简述怎样上好一堂课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91.简述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  (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  (2)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9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93.简述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2)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4)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94.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9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唤起、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2)定向功能: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维持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96.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惩;  (7)有效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97.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3)知识经验的概况水平;  (4)定势作用;  (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98.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外援资源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心境(努力)管理策略。  99.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反馈功能;  (3)导向功能;  (4)检验功能。  100.简述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  (4)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101.简述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1)反思教学理念;  (2)反思教学过程;  (3)反思教学得失;  (4)反思教学再设计。  102.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自我提问法;  (3)教学诊断法;  (4)比较法;  (5)阅读新知法。  103.简述现代教学观的基本内容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知识。  10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0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06.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个范畴,分别是: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动觉智力;  (6)自省智力;  (7)交往智力;  (8)自然智力。  107.简述课堂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  (2)直观导入;  (3)情景导入;  (4)提问导入;  (5)复习导入;  (6)悬念导入;  (7)故事导入;  (8)游戏导入。  10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本文档内字体为阿里巴巴普惠体R,CTRL+A全选可调整字体属性及字体大小-CAL-FENGHAI.NetworkInformationTechnologyCompany.2020YEAR
本文档为【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峰海资料库
希望这份文档帮到您
格式:doc
大小:15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1-05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