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举报
开通vip

第十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PAGEPAGE8第十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一、群体的概念(一)什么叫群体群体(group)也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不过,社会心理学讨论较多的群体,通常为规模不超过40人的较小群体。作为群体结合在一起的人群,与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然聚会在一起的人群是不同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以下这样三个特点: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

第十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PAGEPAGE8第十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一、群体的概念(一)什么叫群体群体(group)也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不过,社会心理学讨论较多的群体,通常为规模不超过40人的较小群体。作为群体结合在一起的人群,与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然聚会在一起的人群是不同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以下这样三个特点: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动方式。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者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3、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偶然聚合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和隶属感,没有结构与社会角色分化。社会心理学家莱茨曼等人称这类人群为聚合体。例如,路口等绿灯过街的人群、电影院中的观众和飞机上的乘客,都属于这种非群体性的人群聚合体。不过,聚合体也可以转化为群体。被劫持飞机上的乘客,为了一个共同的制服罪犯、求得生存的目标,可能会很快分化成为一个结构化的群体。(二)群体的类型1、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首属群体也称初级群体。这是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等,都属于首属群体。首属群体通常是由于自然的人际交往形成起来的。它的基点是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通常没有严格的群体规范。首属群体的运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规定性的角色关系。由于首属群体常常是一个人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它也是其社会影响的最直接来源。因此,首属群体对于个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对应于库利提出的首属群体概念,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次属群体的概念,特指区别于首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次属群体是社会根据一定的目标建立起来的,如学校、工厂、政府机构等。这类群体通常有显著不同于首属群体的较大规模,其运转也首先依赖于社会角色关系,群体成员有明确的分工。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社会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研究中发现,人们的生产率一方面受到有显著表面结构的正式群体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制于缺乏表面结构的非正式群体。由此,梅奥将具有正式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称作正式群体。而将由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为纽带联结成的人群称作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通常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社会角色分化和权利义务的规定。正如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具有不同的社会职能一样,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事实上,正式群体与次属群体、非正式群体与首属群体有着很大的对应性(但不重合。这些概念是从不同的理论背景提出来的)。如果说人们正式群体的选择和参与是基于理性思考,是通过参与正式群体来参与社会,那么人们对于非正式群体的选择则主要基于自己情感上的好恶,是通过参与非正式群体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从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意义上说,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参与为人们参与正式群体提供了更多的背景支持。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视角,还可以对群体做出各种不同分类,如我们可以根据年龄、性别、民族、社会经济地位乃至群体的大小等各种参数来划分群体类型。这些角度的划分非常容易理解。二、群体的形成(一)群体形成的过程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进行了一项经典研究,完整地揭示了人们从个体形成群体的全过程。这一研究请互不相识的12岁男孩参加夏令营。他们来自不同学校和街区,社会阶层上都属于中产阶级白人家庭。研究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一个星期,参加实验的被试被分为两个独立人群,相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研究分别安排两个人群进行一系列活动,如一起做饭、修游泳池、玩垒球、一起做绳梯。结果,这一阶段的一起活动和交往,使两个人群分别从原来的聚合状态转变成了群体。每个小组都发展起了自己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的领导者,以及其他一些一个组织化群体座具有的特点。甚至连个小组分别自发地为自己的群体起了名字。一个叫“响尾蛇”,一个叫“雄鹰”。至实验第一阶段结束,群体每个成员的角色已发生明显分化,并且稳定下来。实验第二阶段安排两个群体相遇,彼此之间开展一系列如橄榄球、垒球及其他项目的比赛。竞争的结果,两个小组出现了明显的“我们情感”,“我们”和“他们”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分化。群体成员分别将自己的群体看作是内群体,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更优越,而将对手看成为外群体,似乎对方的特点都不合自己的愿望。竞争引起了对于对手群体的敌意。第二阶段结束时请被试在两个群体中择友,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本组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分别达到92.5%和93.6%。实验第三阶段是探索如何减轻或消除群间的冲突。实验安排两个小组被试一起进行一系列共同活动,如玩撒豆游戏,即先把豆子撒下,然后检起来猜捡道德豆子数目;一起用餐、一起看电影短片。然而,这样的操作并为有效减轻双方的敌意。有一次两群体还在吃饭时发生了直接冲突。研究的进一步安排是提供两个群体必须一起协同活动的机会。如一起修葺野营基地的贮水池,否则大家都会缺水;一起协力将卡车拖出泥潭等一系列共同活动。结果,两个群体的敌对情绪明显减缓。野营生活结束时再次进行择友测验,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对方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左右。与第二阶段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照。显然,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致,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谢里夫等人巧妙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二)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1、共同目的心理学家米德尔布鲁克提出,在人们意识到不能单独完成一项工作,或者是通过多个人的共同努力可以更顺利完成一项工作时,就倾向于组成群体。这样,群动,是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上述谢里夫等人不同阶段的反复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2、隶属需要所谓隶属需要,指个人认同于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并以相同方式行为,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对自己进行评判的参照基点,否则就难于自我确认,就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因此,人需要将自己归属于自己认同的群体。这就是隶属需要。3、共同兴趣兴趣的一致性是现实生活中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兴趣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群体归属上的分化。研究证明,一个群体的吸引力,直接同其所开展的活动是否具有吸引力有关。活动越是可以激发人们兴趣,越易于吸引人们参与群体的活动。4、压力情境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显示,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有关研究发现,灾祸的受害者会自动与邻里和朋友组成群体去寻找庇护或救援受害者。很显然,当人们安全感受到威胁时,组成群体或加入群体,是人们获得足够安全感支持的最佳途径。第二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什么是社会助长(一)社会助长的概念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作社会干扰或社会干扰作用。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他1987年的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车计时;第二种情境是骑车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单独计时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则无更大改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利普里特在实验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作用。(二)、社会助长作用的性质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20年代在哈佛大学曾领导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助长作用的研究。一方面,他们发现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也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会变为社会干扰。心理学家扎琼克等人在60年代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的确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否复杂。如果工作为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活动,则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助长作用。如果工作为需要一系列判断、推理的复杂思维工作,则群体背景的作用是社会干扰。二、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为什么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助长效应呢?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1965年通过研究提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弗里德曼等人1981年则进一步届时,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弗里德曼认为,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作为竞争情境来看待。在有他人出现的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增加。弗里德曼等人1981年解释,在有些复杂的思维工作上,群体背景所以造成社会干扰作用,是因为他人的存在和由其造成的种种干涉,可以导致人的精神不集中。而对于完成复杂的思维工作,集中注意显然是一个重要条件。社会干扰的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他人激发了人们过高的焦虑水平,使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这种作用,就像缺乏演讲经验的人在公众面前讲话,过度的被评价压力导致了过分的焦虑,从而忘记了该说什么和从哪里说起。三、社会惰化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早在80年代的时候,心理学家达谢尔就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努力程度也会逐步下降。达谢尔曾经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单独参加实验,那么平均拉力可达63公斤;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在达谢尔的实验中,两人一起拔河时,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公斤;3人时继续下降为53.3公斤;8人时人均仅剩31公斤。70年代,心理学家英格拉姆等人更精确地重复了达谢尔的实验,他们专门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一个供实验用的拔河仪器。该仪器可以精确测量拉力,并有6个明确划分的位置。实验时,真被试被蒙住双眼,被安排在最前面的第一个位置。实验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每个人都尽最大努力拉绳。结果表明,在被试以为自己后面的第2至第6的位置上还有其他人也在拉时,他的最大拉力要比认为自己只有一个人在拉平均低18%。1979年,拉特纳用测量被试拍手和呼喊声音强度的方法,也同样揭示了社会惰化作用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与个人单独实验的情况相比,参与实验的人数越多,每人所发出的声音也越小。他人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个人努力水平的下降。1988年,社会心理学家杰柯逊等人总结了49个有关社会惰化问题的研究,涉及被试超过4000人。结果如图显示,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作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增大到8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80%。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继续下降。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已经证实,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拉特纳及威廉等人的研究都发现,如果让被试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则即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再有社会惰化作用存在。单独测量使人们保持了足够的被评价焦虑,因而行为的动机也得到激发。80年代中后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群体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并不必定导致“浑水摸鱼”式的社会惰化作用。总结这些研究的结论,可以发现,人们在以下几种情景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4、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5、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第三节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一、群体极化的概念所谓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这样,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支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如图所示,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讨论会使群体的态度倾向朝两级方向运动,使原来不同意见之间的距离加大。二、冒险转移日常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决策情境常常是两难的。做出选择的同时也必须付出代价。试想,我们正面临一个决策难题:一位青年人身患严重心脏病,不做手术则去日无多,做手术又有立即丧命的可能。如果手术成功的可能性有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十种情况,那么我们选择哪一种情况呢?我们愿意在冒多大风险的情况下考虑手术呢?社会心理学家对于此类冒险决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广泛涉及了投资冒险、赌博冒险、等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独自进行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的选择成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而如果改由群体共同决策,则最后的决定会比个人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如心理学家柯根等人1967年的一项研究,个人单独决策时,倾向于认为需要有70%的成功把握时才能够进行投资。而群体决策所形成的决定把成功的可能性降到了50%。说明群体决策会接受冒险性高得多的决定。上述这种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就称为“冒险转移”。研究证实,这种冒险转移现象不仅在各种类型的决策中存在,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现象。社会心理学家们以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以色列等不同国家的被试为研究对象,都发现了共同的冒险转移现象。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与个人决策的情境不同,群体决策情境为评价情境,个人需要提出一个为群体其他成员所赞成的选择,如果在决策上显得过于谨慎,个人会担心被群体成员视为胆小、保守、缺乏气概。(二)责任分散。从前面有关社会惰化以及前面我们所学习的有关亲社会行为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群体的背景会直接导致个人行为责任意识的下降。责任意识下降的直接结果,是使人们的冒险性得到鼓励。(三)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人们倾向于对高冒险性的工作有较高评价。日常生活中的斗牛、骑野马表演、竞技、空中飞人等冒险活动,广泛吸引了人们的赞赏、羡慕的眼光,表演者也被视为英雄。这样,在人类的价值中,高冒险被与英雄气概联系到了一起,从而使人们倾向于鼓励冒险。群体的鼓励冒险倾向,也正是来自于这种文化价值倾向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冒险转移本质上为群体的“极端化转移”。因为群体决策也要受到决策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影响,在有些方面,群体决策的结果不是更冒险,而是反而比个人决策更保守。诺克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在赛马赌博中下注的问题上,群体决定比个人更为保守。不过,无论在群体决策的结果是更为冒险还是更为保守,它都是群体极化的结果,是一种观点逐渐成了群体的主导观点。三、群体极化的解释群体极化发生的首要原因,是信息的影响。当群体中一种观点获得了最好的支持解释时,会使某些群体成员被说服,从而使他们改变观点,转向这种有说服力的观点,使这一观点在群体中出现极化。在信息影响方面,积极的语言参与要比被动地听别人陈述引发更多的态度变化。也就是,个人的投入可以增加人们对一种态度的接受。群体极化的另一方面的解释,是群体讨论会造成规范性影响,使人们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去支持与自己观点接近而又较极端的人。四、群体思维的表现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受到压制。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就称作群体思维。从70年代初期开始,耶鲁大学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詹尼斯,就一直致力于群体思维的研究。他细致分析了美国各界高层决策失误的典型案例,包括1941年珍珠港攻击中的美国军队不设防,1961年美国对古巴的猪湾入侵,60年代中期的美越战争升级,以及80年代发生的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的错误发射等。詹尼斯发现,在具有高凝聚力,同时又很少受到外界不同意见直接影响的高层决策小组,常常容易出现为保持意见一致,是不同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的群体思维现象。根据他的总结,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以下八种表现:1、无懈可击错觉。即过于自信,不认为自己有潜在危险。詹尼斯发现,出现群体思维的群体都发展起了一种过分的乐观主义,使他们看不到外来的警告,看不到一种决策的危险性。2、合理化。群体通过集体将以做出的决定合理化。群体形成决议后,会花更多时间将决议合理化,而不是对他们重新审视和评价。3、对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即相信自己群体的决策是正义的,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不理会外界从道德上提出的挑战。4、对对手的看法刻板化。群体斯文的卷入者倾向于认为反对他们的人是恶魔,不屑于与他们谈判,或认为他们过于软弱、愚蠢,不能够保护他们自己,群体的既定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会获胜。5、从众压力。群体不欣赏不同意见。对于怀疑群体立场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人,群体一直处于反击的准备之中,而且常常不是以论据反击,而是以个人嘲笑使其难堪。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多数人在面对这种嘲弄时会变得赞同群体意见。6、自我压抑。由于不同意见显示与群体的不一致和破坏群体的统一,群体成员会避免提出与群体不同的意见,压抑自己对决定的疑虑,甚至怀疑忧虑是否多余。7、统一错觉。自我压抑与从众压力的结果,是使群体的意见看起来是一致的,并由此造成群体统一的错觉。表现的一致性又会使群体决策合法化。缺乏不同意见造成的统一错觉,甚至可以使最罪恶的行动合法化。8、思想警卫。思想警卫(MINDGUARDS)的说法是相对于身体安全警卫提出来的。群体决策形成后,某些成员会扣留那些不利于群体决议的信息与资料,或者是限制成员提出不同意见,借此来保护决策的合法性与影响力。
本文档为【第十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正方体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医药类考试
上传时间:2022-05-10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