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应弘扬民俗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应弘扬民俗文化

举报
开通vip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应弘扬民俗文化PAGE语文教学应弘扬民俗文化  弘扬民俗文化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自2020年起,清明、端午、中秋等三大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社会对此反响热烈,民众以空前的热情、丰富的活动赋予了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更是将这一热点话题推向了高潮。作为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可见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有专家认为,应该借此机会将民俗文化教育引入学校课堂,以构建保护民族传统节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学应抓住契机,勇当先锋,高举弘扬民俗文化的大旗,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应弘扬民俗文化
PAGE语文教学应弘扬民俗文化  弘扬民俗文化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自2020年起,清明、端午、中秋等三大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社会对此反响热烈,民众以空前的热情、丰富的活动赋予了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更是将这一热点话题推向了高潮。作为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可见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有专家认为,应该借此机会将民俗文化教育引入学校课堂,以构建保护民族传统节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学应抓住契机,勇当先锋,高举弘扬民俗文化的大旗,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民俗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它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四大类:衣食住行、婚姻家庭、节日娱乐、禁忌习俗。  二。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记得有一次听课,授课内容是沈从文的《端午日》。教师让学生谈谈“你最喜爱的节日”,意在由此导入新课。岂料学生是大谈特谈“洋节”,圣诞节、愚人节甚至情人节,说得头头是道;个别学生提及传统节日也只是寥寥数语,知之甚少。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热衷过洋节,而对传统节日缺少热情,正反映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正在慢慢消失,徒留空壳,不能为年轻人所接受的现实。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魁立教授曾说: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问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冷漠,正暴露了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渐深刻,传统民俗文化在学生的思想中日益淡化,作为语文教师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民俗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发掘和弘扬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既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新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对语文学科体现人文性而提出的新要求,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必要举措。因此,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将民俗文化尤其是地域民俗文化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认识、热爱脚下的土地,感受乡土风情,提高乡土意识。深入了解祖国和家乡的民俗文化,必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改革提倡多注意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俗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教学过程中该如何选择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呢?  1.用好文本资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就集中选用了多篇名家作品为范文,这些范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极好的弘扬民俗文化的教学资源。教者应根据教学要求,充分挖掘范文中民俗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为今后教学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以《端午日》为例,文章生动地展示了湘西民俗文化,赞扬了当地军民奋勇争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端午这一天,湘西百姓穿新衣、额角画王字、吃鱼吃肉,这些习俗渲染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庆祝活动的重头戏是赛龙舟,水上的拼命划桨追逐,岸边的卖力呐喊助威,全民参与的热闹场面将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赛龙舟之后还有捉鸭子的活动,军民同乐,更增加了节日的愉快氛围。端午日一整天,湘西百姓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快氛围之中,这样一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怎么会不让人心驰神往呢?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被湘西地区端午日丰富的活动、热烈的氛围所感染,自然地激起了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再因势利导,布置有关的活动任务,就能实现民俗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热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优秀文章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2.开发乡土资源。  在用好文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努力开发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亲近家乡,培养深厚的乡土情结。开发乡土资源,当以活动为载体。在明确活动目的、细化活动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要放手由学生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乡土资源的活动应围绕语文教学的要求展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参观名胜,收集对联。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中介绍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教师可以在讲授了文本中对联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收集体现家乡文化特色的对联。这样,学生既能巩固文本知识,又加深了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泰州的光孝寺、崇儒祠、乔园、望海楼等名胜古迹,均有反映家乡历史、展现家乡文化的对联。例如乔园山响草堂的一副对联“韩潮苏海,陶菊周莲”,再如崇儒祠的一副对联“卫先圣真传,道弥高而祀弥久;广后人学派,身愈远而教愈尊”。这样的对联,文化底蕴深厚,学生借此可以感受到“乡之先达”淡雅的生活情趣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既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性情的熏陶。  ②考察民风,积累谚语。  如果说对联还不脱“雅趣”的话,那谚语就完全是“俗物”了。谚语被誉为“语言之花”、“智慧海洋的明珠”,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固定用语。它用简单、朴实、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泰州地区在清明时节有“清明到,麦叫叫”、“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插根柳,活百九”这样的谚语;端午时节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这些谚语与农业生产、时令习俗等内容相关,不仅文字精练、形象生动,还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积累家乡谚语,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家乡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亦可品味家乡语言的独特魅力。  ③整理资料,编写故事。  泰州被誉为“汉唐古郡,淮海名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积淀丰厚。“桥文化”是泰州人引以为自豪的乡土文化的代表。旧时,泰州城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据说有一百零八座,著名的有南门的高桥、城中的升仙桥、城北的赵公桥,还有国内独一无二的税务桥。这些桥或与先贤名人有关,或与神仙传奇有关,或与凡夫俗子有关,可以说,每座桥都留下了许多令邑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资源,可以指导学生整理资料,编写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承家乡民俗文化;也可以让学生探古寻幽,实地考察,用写游记的形式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怀。这样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又锻炼了学生说和写的语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民俗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将民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辛勤培育,使其尽快萌发,迅速成长,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民俗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本文档为【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应弘扬民俗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言言无悔一生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2-01-20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