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 A.各自对立面转化 B.同一方向转化 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 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 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 A.客观世界 B.实践 C.经验 D.学习理论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 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10.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相对论 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 A.折衷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是可知的 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 A.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 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理在事先(朱高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客观规律 D.创立科学理论 19.认识的起点是 A.社会存在 B.感觉 C.理性认识 D.客观世界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1.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 A.是不确定的 B.是确定不变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是不可捉摸的 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 B.产品分配不均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一因多果 B.同果异因 C.一果多因 D.同因异果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5.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 D.人们的社会分工状况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发展规律 B.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 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C.两者是同等的 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 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 A.是单纯的 B.不是双向的 C.是不确定的 D.是双向的 37.唯物辩证法范畴的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8.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 39.人和人类,具有 A.单纯自然生物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D.纯社会属性 4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 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的表现 B.质变过程的客观性的表现 C.质变形式的普遍性的表现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国家是 A.地主阶级专政国家 B.奴隶主专政国家 C.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D.剥削阶级专政国家 E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主要表现是 A.唯意志论 B.共创论 C.宿命论 D.精神万能论 E.调和论 3.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 A.思维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 C .自然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4.社会进步是指 A.改朝换代 B.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任何社会变动 E.社会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5.群众路线包括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 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无产阶级领袖这个概念是指 A.无产阶级政党内的最高统帅个人 B.最有威信、最有经验、担任最重要职务者 C.无产阶级政党内的各级领导 D.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把手 E.无产阶级政党内的领导集团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实践性 B.先进性 C.革命性 D.系统性 E.合理性 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 A.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B.真理发展的规律来证明 C.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D.逻辑推理来证明 E.唯物主义一元论来证明 10.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怎样理解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的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 2.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什么意义? 3.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4. 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5. 什么是社会意识?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为什么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2. 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的原理,说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B 2.B 3.C 4.D 5.A 6.B 7.C 8.C 9.A 10.D 11.C 12.D 13.B 14.C 15.B 16.C 17.C 18.B 19.B 20.B 21.C 22.D 23.C 24.C 25.D 26.B 27.B 28.C 29.D 30.D 31.D 32.D 33.D 34.A 35.A 36.D 37.D 38.C 39.B 40.D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0分) 1.D E 2.B E 3.B D E 4.C E 5.B E 6.A B C D E 7.B E 8.A C 9.A C 10.A D E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怎样理解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的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一种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就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要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条件的复杂,要求我们从现有条件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转化。 2.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什么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3.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有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4. 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可知论从客观世界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基本前提出发,主张世界的可知性。唯物主义和部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可知论。不知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能彻底认识的。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这是因为:(1)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2)实践可以创造出人类的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的不足。(3)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 什么是社会意识?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一般特点是:社会意识到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为什么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其一,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认识论和和阶级的根源,即使在科学高度发展现时代,这些根源也未完全消失。其二,现代科学确实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对自然现象、人的生理心理现象的某些秘密没有完全揭示,特别是智力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使得把人的主观作用夸大为决定因素成为可能。其三,现代社会并不安定。许多社会问题使人们感到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四,唯心主义也是落后社会因素用来欺骗和麻痹人民的武器。 3. 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的原理,说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性。 其一,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方式,就是通过思想斗争使一种意识战胜另一种意识,从而通过人们的活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里的真善美要战胜假恶丑,要靠思想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靠它们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和战斗力,靠社会生活实践的检验。其二,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为以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原理来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正常的思想斗争、学术讨论和文艺批评,鼓励科学、艺术上的不同风格和探索,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艺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9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6
浏览量:15